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合集下载

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

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

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我相信有些父母曾经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由于对某些疾病不了解,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孩子病情,原本以为只是小病,没想到后期会越来越严重,去医院一查,更是不得了。

比如这个川崎病,名字听起来相对比较陌生,但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特别常见。

本文章,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什么叫川崎病、以及川崎病的症状和护理。

一、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又被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它其实就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这个病主要累及黏膜皮肤和淋巴结。

川崎病最早是在日本流行的,当时被一位名叫川崎的儿科医生发现,并发布了相关报道。

所以后来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该疾病。

就目前来看,川崎病在儿童疾病中算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各种不良影响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冠状动脉损伤形成冠状动脉瘤,以及冠脉扩张。

最常见的是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并且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在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中,川崎病是主要的病因之一。

川崎病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

二、川崎病的病因(1)首先就是有感染因素,川崎病有以下这些特点,比如:区域流行特性、明显的季节性、疾病自限性、高发于婴幼儿而成人罕见。

由此可以看出,川崎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大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如果自身免疫不是很好,或者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那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引起个体无症状感染。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完善,所以成年人不易发作。

(2)川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比如说发热,这其实和一些由细菌毒素引起的疾病,猩红热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有很多共同点。

根据研究发现,细菌或病毒毒素以超抗原介导机制会引起川崎病异常的免疫激活。

这些细菌毒素包括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

三、川崎病的症状(1)急性发热期:首先患儿的体温就会升高,全身开始发热,一般会超过39度,并且发热时间会持续3天以上。

其次患儿的眼睛会有发红充血的情况,在持续发热两到三天之后,身体四肢甚至生殖器官周围都会出现皮疹的症状,但一般在一周左右就会消退。

由于体温太高,还会有嘴巴开裂出血,甚至舌头肿胀的情况,就连手掌和脚底也会发红。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简介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主要影响小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儿童。

该病具有急性发作和自限性病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疹、口腔黏膜炎、非特异性结膜炎、淋巴结肿大以及心脏炎等症状。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治疗川崎病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并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下面将介绍川崎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1. 高剂量的IV免疫球蛋白川崎病的急性期是最关键的治疗时间窗口,早期应给予高剂量的IV免疫球蛋白。

通常情况下,免疫球蛋白的剂量为2克/公斤,通过静脉输注,分两次给药。

这种治疗方法可帮助缓解症状、降低心脏炎的发生率,并缩短病程。

2. 抗血小板药物川崎病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常被用于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己定。

在急性期,阿司匹林的剂量为30-50毫克/公斤/天,分2-4次服用。

在恢复期,剂量通常减半并维持2个月,然后根据临床情况逐渐停药。

3. 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病例可能需要其他药物治疗,具体根据患儿的病情而定。

例如,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的患儿,常规治疗可能不够,需要联合应用抗炎药物,如甲氨蝶呤和皮质类固醇。

支持性治疗川崎病的治疗还包括一些支持性措施,以帮助患儿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1. 休息和卧床在急性期,患儿应休息,并且推荐卧床休息,以减轻疲劳感和帮助心脏炎的恢复。

2. 症状缓解川崎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皮疹、口腔炎等。

在治疗期间,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以帮助控制高热。

对于口腔炎的症状,可以给予口腔清洗和含漱盐水。

3.心脏监测川崎病可以引发心脏炎和冠状动脉异常,因此,患儿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心脏监测,包括心电图和心脏超声。

4. 营养支持在治疗期间,患儿由于食欲不振和口腔炎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因此,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增加小而频繁的进食次数、提供高营养密度的食物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课件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课件
应 应考虑川崎病可能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非典型KD诊断参考项目
症状方面
发热3天以上,仍有不能解释的 激惹现象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体征方面
•颈部淋巴结肿大仅位于胸锁乳突 肌前缘 •眼结膜充血,但角膜周边苍白圈 (角膜周边不充血) •有发热病史,无典型体征,但热 退后指趾末端出现脱皮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狭窄 病变的逐渐进展,是引起冠状动脉闭塞 的两大原因
❖ 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起病后数月 ❖ 冠状动脉闭塞者常在起病2年后发生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 KD进展为缺血性心脏病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且症 状不典型
❖ 对选择合适、敏感、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进行长期 随诊, 以早期发现冠脉病变进展和心肌缺血存在
CRP正常
强的松1 mg / kg / 天×5天
强的松0.5 mg / kg / 天×5天
停激素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IVIG+糖皮质激素治疗
方案二(适用于重症)
• IVIG+甲基强的松龙(15-20)mg / kg / 天×iv ×(1-3)天
强的松2 mg / kg / 天 p.o.
CRP正常
• BCG接种处自出现红斑 • 肛周脱皮 • 阴囊皮肤红肿, • 腹股沟、腘窝等皮肤皱折处皮肤潮红或蜕皮 • 发现心脏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包摩擦音),
尤其病程中新出现的杂音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实验室检查方面
•BPC ↑↑↑ •CRP、ESR ↑↑↑ •UCG-冠脉扩张或辉度增强
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 •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裂隙灯检查眼前房有絮状浮 游物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儿童川崎病诊治进展

儿童川崎病诊治进展

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01
02
03
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 多、血小板增多、C反应 蛋白升高等。
心电图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电图 异常,如ST-T改变、心律 失常等。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受累情况,如 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 瘤等。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相似疾病后,可诊断为川崎病 。
加强儿科、心血管科、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共同 推进儿童川崎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提升。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学机制研究
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被认为是川崎病发病的核 心机制之一。研究者正深入探讨免疫细胞、 炎症因子等在川崎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川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志物发现
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者正努力寻找更为准确、 快速的川崎病诊断标志物。这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 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策略优化
基于临床试验结果,治疗川崎病的策略不断得到优化 。目前,除了传统的抗炎、抗凝治疗外,免疫调节治 疗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川崎病诊治指南的更新与变化
诊断标准的细化
新的诊治指南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纳入了更 多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治疗方案的个性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病情严重程度的川崎病患者,新的诊治 指南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旨在提高治疗效 果,减少并发症。
长期随访的重视
诊治指南中更加强调对川崎病患者的长期随访。通过定期 随访,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 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点

川崎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一、川崎病西医治疗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1、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减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

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二、中药治法1、对于病发急骤持续高热,不恶寒,或微恶风,口渴喜饮,无汗,咳嗽,目赤咽红,手掌足底潮红,面部、躯干部初见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舌红,苔薄白,脉浮数的症状。

则需疏风清热,透邪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克,薄荷7克,牛蒡子、玄参、青黛、芦根各12克,生甘草7克。

手足掌潮红者,加生地、黄芩;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川贝母、羊乳根,热势较高者,加生石膏。

2.对于壮热不退昼轻夜重,烦躁不宁,或嗜睡,肌肤斑疹,咽红目赤,唇干赤裂口腔黏膜充血,双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关节肿痛,手足硬肿脱皮,舌红绛,状如杨梅,苔薄,脉数有力的症状。

则需清气凉营,解毒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丹皮、玄参、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各6~12克,生石膏12—16克,淡竹叶7克.仍有表证者,加重金银花、连翘的用量,阴液已耗,加鲜石斛、麦冬、天花粉等,兼有腑实证者,用生大黄通下。

此外,此阶段还可选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

1、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可以帮助孩子从饮食上去预防川崎病的,就是平时要加强孩子的一些食物的消化了,让孩子多吃高营养、高热量、高蛋白,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还有一定要避免孩子吃生硬还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患儿的话就可以多吃流食为主了,这样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也能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的。

川崎病的治疗方案

川崎病的治疗方案

川崎病的治疗方案简介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主要影响儿童的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冠状动脉。

如果不及时治疗,川崎病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瘤,导致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川崎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1.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

给予高剂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够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损伤的发生。

通常,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2g/kg,通过静脉注射给予一次。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另一种重要药物。

它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红斑疹,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阿司匹林的剂量通常是2-5mg/kg/天,分2次口服,并应持续使用至发热消退后的约10天,然后减量至每天维持剂量。

3. 甲泼尼龙甲泼尼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川崎病治疗中。

它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并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甲泼尼龙的剂量通常是2mg/kg/天,分2次口服,用药一周后逐渐减量。

支持性治疗方案1. 卧床休息对于川崎病患者,卧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休息可以减轻症状,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并有效缓解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2. 适当饮食患有川崎病的儿童应该遵循适当的饮食。

建议给予患者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清淡的汤和面食。

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更多的炎症反应。

3. 体温调节川崎病患者通常会发热,因此需要适当的体温调节。

使用温湿度适宜的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适当的衣物,用温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可以帮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4. 疼痛缓解川崎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头痛等不适症状。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和不适。

结论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和甲泼尼龙,这些药物可以控制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支持性治疗方案如卧床休息、适当饮食、体温调节和疼痛缓解也是川崎病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

它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清描述,故而得名。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最常累及心脏、血管和淋巴结。

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但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难点之一,本文将就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热程一般在5天以上,可持续1-2周不等。

结膜炎常伴有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咽喉充血、咽部肿胀、咽峡红斑等。

皮疹多呈弥漫性,粉红色,多见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手足底红斑。

手足红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疼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不具有特异性,但常见的改变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如儿童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2周内出现心脏异常表现,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这些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采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IVIG的推荐剂量是2g/kg,静脉滴注10-12小时。

大多数患儿在使用IVIG后,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IVIG还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减轻心脏损害。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高热、皮肤黏膜不同程度的损害、心血管系统受累等。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治疗方案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1. 高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在川崎病的治疗中,高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推荐剂量为2g/kg,通常通过静脉滴注给予,一般在10-12小时内完成。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另一个重要药物治疗选择。

推荐剂量为30-50mg/kg/天。

在川崎病的急性期,阿司匹林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动脉瘤形成。

在热退后的亚急性期,阿司匹林的剂量可以减少到3-5mg/kg/天,以预防血栓形成。

支持性治疗川崎病的支持性治疗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和保持机体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支持性治疗措施的例子:1. 高热处理由于川崎病常伴有高热,需要及时降温以减轻不适和防止相关并发症。

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降温(如冷敷或温度适宜的洗澡)、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

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川崎病患儿往往会出现口腔黏膜破溃、咽喉红肿和口炎等症状,导致进食困难。

此时,应尽可能提供易于进食的软食物,并及时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心血管支持川崎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洋地黄制剂等心血管支持药物。

同时,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是必要的。

随访和预防川崎病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以评估疾病状况和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此外,对于已经发展成动脉瘤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心血管超声监测,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

为了预防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对于确诊的川崎病患儿,应注意以下几点:1.及早诊断和治疗:川崎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在发病的1-2周内开始治疗效果最好。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

诊断标准几经修订,目前多沿用日本2002年修订的第5版诊断标准;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防止冠状动脉瘤及血栓栓塞;阿司匹林仍为本病首选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国际上推荐单剂为2g/kg,国内有报道单剂1g/kg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虽不是治疗禁忌,但也不是首选用药。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自限性疾病,但预后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心血管是否受损,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近年来,尽管在KD治疗上获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问题有待探讨。

如KD是否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和KD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的剂量问题等。

病因本病病因未明,由于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且有一定的流行性、地方性,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似,急性期又存在明显免疫障碍,早期应用大剂量IVIG 治疗有效,推测属于感染——免疫性疾病,但尚未证实。

近年来有关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毒素介导学说[1]、感染免疫介导学说[2]等均有报道,但更趋向于感染、遗传易感及细菌超抗原介导学说[3]。

由于病因未明,给临床诊治研究及预防治疗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诊断日本KD研究委员会1987年修订标准:①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②病初手脚实性肿胀和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③皮疹,主要为躯干多发性红斑,但无结痂及疱疹;④双眼结膜一过性充血,但无渗出物;⑤口唇鲜红、干裂、出血、口腔及目腔黏膜弥散性充血,有杨梅舌;⑥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大,直径>1.5cm。

具备以上5项即可诊断本病,如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则具备4项也可确诊。

第3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发热持续5天以上;①肢体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川崎病诊治进展【共50张PPT】

川崎病诊治进展【共50张PPT】
第28天单次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几率最大。病后2年内, 有研究指出KD血管炎多形核白细胞激活,释放多形核白细胞-弹性硬蛋白酶(PMN-elastase),后者可分解血管壁硬蛋白和纤维结合素,导致冠动脉扩张和 CAA形
成。
与PTCA 相比,具有形成的内腔面光滑、无夹层分离、再狭窄发生率低等优点,对钙化、偏心性狭窄较PTCA更为适用。
流行病学
发病率有年差异,大致平均 3 年出现一个流行年。 发病高峰在 3~5 月。本病可以复发,日本最近全国调查 表明复发率为6.89/千人·年,以首次发病后1年内多见。 近年大系列的统计表明复发病例首次和第二次发病心血 管损害发生率都明显高于无复发的病例。
诊断学:川崎病临床和病理分期
分期 I II III
非典型KD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IVIG应在起病10日内给予,一般而言若已出现蜕皮、热退已数日的病人不再使用IVIG,因为IVIG不可能预防其CAL的发生。
I(小型) II(中型) III(大型)
直径 < 4mm
4~8mm > 8mm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多在病后第2周出现,3~8周发展到最大,
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发现KD 所具有区域性流行、明显季节性、疾病自限性以及高发于婴幼儿而成人罕见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有关,高度提示KD 的病原是一种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 微生物。
1999年日本第15届 KD 全国调查仅4项主征符合的 不完全 KD 占3.7%。不完全 KD易发生于高危人群, CAA 发生率高,预后严重。台湾报道<1岁的KD中不典 型者多达31.2%,,其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达35.4%。有人 提出,6~12 个月以下的婴儿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 尤其 热退后有甲周蜕皮者),应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人 提出只要有冠状动脉扩大,即使只有 2~3 个主征也可考 虑不完全 KD 的诊断。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

有关IKD诊断的进展
尸检及心肌活检研究证明,心肌炎是KD早期 的常见改变,应用99m标记放射性核素心肌 扫描显示,KD患儿心肌炎发生率高达70%【 10】。可能是存在局部的心肌炎症及损伤刺 激了心室肌的BNP合成及分泌,导致KD患儿 的BNP血浆水平升高。
张清友,杜军保,陈永全,等。N末端脑利钠肽原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 化及其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886-890.
赵雅玲、袁泉、李长钢。川崎病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的探讨【j】。中国当代儿 科杂志,2001,3(4):391-393.



面 容
•皮 疹
•樱桃红唇
•结膜苗接种处出现红斑硬结。
有关IKD诊断的进展
卡介苗接种 处红斑硬结
有关IKD诊断的进展
2. 仅有其他4项符合特征,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 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提示冠状动脉炎,此型 冠状动脉扩张少见);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IKD诊断程序(2004年美国)
1.具有KD诊断标准的第(1)项即发热5天以 上,同时具有其他5项中的2或3项,评价临床 特征是否符合KD。
2.临床特征不符合KD者继续观察体温、评价 临床特征。符合KD并排除渗出性结膜炎、咽 炎、口腔疾病、大疱性及囊性皮肤病及非特 异性淋巴结者,评价血沉、CRP。
发病机制
感染
易感人群 (遗传学背景)
异常免疫反应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
一、川崎病诊断的进展
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的Dr Tomisacu Kawasaki (川崎富作医生) 用日文首先报道,因此国际上称之
为川崎病。
Kawasaki T et al. Febrile oculo-oro-cutaneo-acrodesquamatous syndrome with or without acute nonsuppurative cervical lymphadenitis in infancy and children.(Jpn J Allergol 1967;16:178)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PART THREE

针对川崎病的特异性药物正在研发中,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免疫调节药物的研发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针对川崎病发病机制的靶向药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有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新型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因治疗的概念和原理 川崎病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疗水平。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探索更安全、 更有效的川崎病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的探讨:研究预防川崎病 的措施,降低发病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提高川崎病 的早期诊断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康复护理的关注:关注患者的 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汇报人:XX
PART FOUR
定期监测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 定期评估病情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感受和需求
定期监测:定 期进行身体检 查,监测心脏、 血管等器官的
状况。
遵循医嘱:严 格遵循医生的 指导,按时服 药,不擅自更 改治疗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心 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控制炎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全身性血管炎,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急性血管炎性病理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该文主要综述了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超过5 d的持续性发热、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双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及指端脱皮等[1]。

KD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亚裔儿童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1]。

KD的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尽管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冠状动脉损伤仍然存在[2]。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反应显著相关,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就目前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1.1 感染因素目前报道有多种病原体与KD相关,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亦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有关[3]。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有4例KD患儿被认为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博卡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其中2例患儿曾接种活病毒疫苗[4]。

另外,轮状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也被认为与KD发病相关[5]。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出现后,欧美国家陆续报道了2019-nCov感染儿童重症病例,出现了类似不完全KD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6-7],称为小儿炎性多系统综合征(pediatric inflammatory multisystem syndrome,PIMS)。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历与进展大学第一医院闫辉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与冠状动脉,如果没有与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局部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方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展序列分析,说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响一致。

有研究说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皮细胞损伤与血管炎。

还有研究说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

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

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

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响。

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与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局部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

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响,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开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主要影响小儿,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

该病的症状包括持续性高热、红斑、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症、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支持:患儿在发病期间往往食欲不振,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适当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2. 抗炎治疗: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病症,缓解炎症反应。

3. 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有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等风险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4. 注意休息和避免感染:在川崎病发病期间,患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

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等感染源。

总之,川崎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如果怀疑患儿可能患有川崎病,
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多系统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期,具有明显的多系统受累特点,临床表现多样。

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和诊断标准,但及早诊断和治疗是预防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本文将对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临床诊断1. 临床特征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热、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症、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发热超过5天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标志。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方面,川崎病患者常伴有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炎症指标的改变,但这些指标并非特异性,仅作为辅助诊断。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手段,川崎病常伴有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并干预这些并发症。

4. 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临床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等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疾病,最终做出川崎病的诊断。

二、治疗效果分析1. 一般治疗对于川崎病患者,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高热期间的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口腔护理等是非常重要的。

2. 药物治疗(1)免疫球蛋白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川崎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它可以显著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轻关节痛、改善皮疹、预防血栓形成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川崎病患者,阿司匹林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并发症的防治川崎病患者常伴有心脏并发症、血管损伤等,因此对于并发症的防治也是治疗川崎病的重点。

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发热时间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川崎病患者的发热常常可以在24-48小时内缓解,因此发热时间是评价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随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预防与控制复发
01
02
03
预防感染
加强免疫力,预防感染是 预防川崎病复发的关键。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卫 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复发迹象,采取有效 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调整治疗方案
如发现复发迹象,应及时 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 控制病情。
01
阿司匹林长期口服
02
抗血小板药物
03
抗凝药物
04
其他药物
特殊情况处理
冠状动脉病变处理 复发及难治性川崎病处理
严重心脏并发症处理 其他特殊情况处理
04
川崎病的随访与管理
随访计划
定期随访
建议在确诊后定期进行随访,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随
访间隔可适当调整。
记录病情
为了提高川崎病的诊治水平,国 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变得越来越
重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的研 究者和医生可以共享研究成果和 经验,共同推动川崎病诊治技术
的发展。
国际间的学术会议、研究合作和 人才交流等活动,为推动川崎病 诊治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平
台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国家。此外,该病在 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存在差异,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5:1。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遗 传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02
川崎病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持续发热超过5天,使用 抗生素治疗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闫辉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

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

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

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

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

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应。

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

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

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NK 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化细胞异常,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

如白介素 -1 β( IL-1 β)、 IL-2 、 IL-6 、 IL- 8、 IL-10 、 IL-15 、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干扰素 - γ( IFN- 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 MCP-1 )单核细胞炎性因子 1 αβ( MIP-1 αβ)、可溶性E-选择素( sE-selectin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ICAM-1 )、 G- 集落刺激因子( G-CSF )、 M- 集落刺激因子( M-CS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 )等。

核转录因子( nuclear factor kappa B , NF-κB )为控制细胞内信号传导的转录因子。

KD 急性期外周血单核 - 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 NF-κB 活化(尤以前者明显) NF-κB 促进细胞因子转录,过度产生细胞因子。

TNF- α作为刺激NF-κB 活化最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治疗的时候也会再提到。

最后呢,还有一个推测的病因就是遗传因素,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有人患病,还会反复患病,为什么同样是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发病率有十倍只差?目前已经有大量临床遗传学研究认为基因多态性在川崎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我们简单回忆一下 KD 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班推荐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2002 年 2 月修订,第 5 版 ) 进行诊断。

本病病因不明, 4 岁以内婴幼儿患者占大多数,临床表现分为主要症状和参考项目。

主要症状1 、发热持续 5 天以上。

2 、双侧眼球结膜充血。

3 、口腔表现:口唇潮红、杨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4 、不定形皮疹。

5 、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 ; [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6 、在急性期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符合上述主要症状5项以上者即可诊断,4项附合,但在病程中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照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包括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

但疾病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释。

(幻灯 5 )下面我们进入到重点内容,谈谈川崎病的治疗进展。

先给大家一个印象,大家看这个图示,对一个确诊川崎病急性期的儿童,我们先给他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输注和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口服,对于 75-90% 的患儿体温会在 1-2 天内降至正常,所有的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消失,并出现一些恢复期的像甲床周围的膜状脱皮等,炎症指标比如说 WBC 、CRP 等也会迅速下降接近正常,在体温正常 3-5 天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将阿司匹林减为小剂量并根据冠脉情况维持一段时间。

一般来讲随访 2-3 月如果冠脉正常可以考虑停药,但如果冠脉有扩张甚或冠脉瘤的形成,就需要服更长时间一直到随访正常,而对于大于 8mm 的巨大冠脉瘤或怀疑血栓形成的还需要加服华法令。

具体的剂量等我们会在后面具体来讲。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对这种治疗都有奇效,这里我们就引进一个概念叫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所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指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完成 36 小时后体温仍高于38 ℃。

在不同的地区大约有 10-25% 的川崎病患儿表现 IVIG 无反应,那么对于这些不太幸运的孩子怎么办呢?这是的治疗方案其实是有选择的,不同的国家、医院、甚至不同的专家有自己的倾向和选择。

但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大家倾向于两个方案,就是重复应用1-2g/kg 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者改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当然,也还是需要继续联合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经过这些治疗后又有一大半的患儿体温恢复了正常、临床显著好转、炎性指标恢复。

可是,还有那么极少一部分,大约在 5% 作用的患儿仍不见好转。

这时候还有的医生选择重复丙种球蛋白,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不会有希望,因此,开始尝试应用各种各样的免疫抑制剂、细胞因子拮抗剂等,尤其是 TNF-α拮抗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多新的经验和体会,极具前景,甚至有人提出当受此应用 IVIG 无反应时就应该选择 TNF α拮抗剂,或从开始治疗就应该将这些药和 IVIG 联合应用,会达到更好的保护冠脉的作用,而且已经开始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这些药物在我国应用较少,在我们工作中的应用虽然也证实非常安全、有效,但何时应用是最佳时机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

在极少一部分对各种治疗效果都不会的患儿,血浆置换往往仍然是有效的。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有创性的治疗,应用起来还是更加保守一些。

最后,不管应用的是什么方法,恢复期都是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果伴随巨大冠脉瘤或怀疑血栓形成加用抗凝治疗。

相信大家对整体的治疗思路有一个了解了,那么我们下面就把它们分解开,一个一个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阿司匹林基本上从急性期到恢复期贯穿始终,那么,我们先说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ASA) :为治疗本病首选药物,它根据剂量不同,分别具有抗炎、抗血小板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提出,推荐大剂量 ASA ,口服剂量为 80-100mg/(kg.d) ,持续用药至病程 14 天,以后3~5mg/(kg.d) ,至病程 6~8 周。

但大剂量 ASA 抑制内皮细胞环氧酶阻止 PGI2 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损伤肝细胞。

亚洲国家一般采用中等剂量,即口服剂量为 30-50mg/(kg.d) ,热退后 3-5mg/(kg.d) ,每日 1 次,一般持续用药达 2 个月,根据冠状动脉有无损害决定具体的疗程。

应用中等剂量可以取得和大剂量同样的疗效,而减少肝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国内一般都在急性期采用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

在恢复期则都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取它的抗血小板作用。

IVIG 防止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理:其作用机理可能为:① GG 的 F c 段和巨噬细胞、效应细胞表面的 IgFc 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了免疫细胞的活化;② GG 可使抗独特型 (idiotype) 抗体的修复 ( 抗原进入机体后导致特异抗体的产生,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 Ig 分子独特的免疫应答,即抗抗体的产生,它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 ;③ GG 含有细胞因子自身抗体,中和细胞因子 , 中和 KD 特异抗原和超抗原 ( 毒素 ) 作用。

④GG 抑制核转录因子( NF-κB )活化 ,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 发挥抗炎作用。

大剂量 IVIG 治疗的适应证:大剂量 IVIG 治疗使川崎病的预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由 25% 降至了 5% 。

国际上对于 IVIG 治疗的用法和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争议。

IVIG 疗法的适应证:美国心脏协会 (AHA) 提出,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应用 IVIG 疗法。

日本川崎病研究组 IVIG 疗法适应证为冠状动脉瘤高危患者,多采用原田计分法:①白细胞数 >12 *10 9 /L; ②血小板数 <350 *10 9 /L ;③ CRP 强阳性 (>4.0mg/dl) ;④血细胞比容 <0.35 ;⑤血浆白蛋白 <35g/L ;⑥年龄≤ 12 个月;⑦性别,男性。

以上计分方法在发病 7 天内计分,每项为 1 分,计分为 4 分以上为 IVIG 疗法的适应证。

我国多数推荐 10 日内应用,就医时已经超过 10 天,但发热未退,冠状动脉瘤形成或血沉 /CRP 仍高,也予 IVIG 治疗。

IVIG 的使用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

目前国际上多推荐使用 IVIG 单次剂量为 2g/kg , 10~12 小时输入,取得较好疗效。

或用量 1g/kg , 5~6 小时输入,每日 1 次,共 2 日。

时间方面像前面讲到的,我国多数推荐 10 日内单剂 IVIG 2g/kg ,就医时已经超过 10 天,但发热未退,冠状动脉瘤形成或血沉 /CRP 仍高,也予 IVIG 治疗。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最理想的时间是 4-7 天,过早的应用(起病 5 日内)推测可能需要再次 IVIG 治疗。

再次使用 IVIG 需要注意作为大量的大分子 (IgG 分子量 16 万 ) 蛋白输入可能使血液黏稠度异常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