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平等与效率
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

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教育公平和效率一直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机会接受教育,而教育效率则是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平衡。
虽然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首先,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效率的前提。
在一个公平的教育系统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估和适当的支持。
这样,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质量更高、更具挑战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绩。
相反,如果教育系统存在不公平,即一些学生在教育机会上处于劣势地位,那么这些学生往往会在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学生,并导致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差异扩大。
其次,教育效率与公平相互支持。
一方面,教育效率的提高可以帮助解决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例如,在贫困地区,由于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常常面临着无法获得优质教育的困境。
但是,提高教育效率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
因此,教育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另一方面,教育公平也可以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
一个公平的教育系统可以鼓励所有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不受社会或经济背景的约束。
这样能够诱导更多学生进入学校,并且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
最终,这将产生更高的学习成果和更高的总体教育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注意到一些风险。
一方面,过于追求教育效率可能会削弱教育公平,导致一些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体验很大程度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过于强调公平可能会降低教育效率,因为某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总之,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
一个健康的教育系统必须同时关注教育的效率和公平,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法,达到平衡和增进教育质量的目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平强调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和公正性,而效率则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效率。
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常常相互对立,但也有可能相互促进。
下面将对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公平在经济学中指的是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和公正性。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经济系统中对资源的公平获取和公平分配的认可度。
公平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伦理学和社会学中,也是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学中,公平与分配公正有着密切的关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1.平等公平:平等是公平的基础。
平等公平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无论该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平等公平可以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2.劳动者公平:公平还可以理解为根据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来分配资源。
这种理解认为,每个人应该得到与其付出和贡献相匹配的回报。
这种劳动者公平可以通过工资制度的公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来实现。
3.历史公平:历史公平认为资源分配应该考虑到历史的差异和遗产。
这种理解认为,人们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应该考虑到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起点。
历史公平的实现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整资源分配。
与公平相对立的是经济学中的效率。
效率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化的生产和利用效益。
经济学家通常将效率分为两个方面,即效率的生产和分配。
1.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的产出最大化。
生产效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的合理配置来实现。
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来达到。
2.分配效率:分配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最佳配置,使得资源的使用能够在不同人群之间实现最大福利的最大化。
分配效率的实现可以通过价格信号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来实现。
尽管公平和效率在经济学中常常相互对立,但也存在一种可能,即有效率的分配也可能是公平的。
在一些情况下,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促进效率的增长,而无差别的分配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
公平和效率的理解

公平和效率的理解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们在不同的领
域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重要性。
公平通常指的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公平的目标是
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
公平的核心原则包括机会平等、过程公平
和结果公平。
机会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资源和机会,过程公平涉及到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而结果公平则关注资源
分配的结果是否符合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效率则指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产出。
效率的目标是通过
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效率关注的
是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它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
和资源利用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发展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和权衡。
在某些情
况下,为了实现公平,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效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效率,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因此,在实际情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权衡和决策,以达到整体的社会发展目标。
公平和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公平和高效的社会应该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的福祉。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公平效率

经验交流symposium第 42 页2019/3 工作指导 总第311期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公平效率文/黑龙江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李梦雅在社会保障学教科书中,还将公平跟平等混为一谈,对于平等、公平以及效率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公平的主观性跟相对性难以被有效理解,对于社会保障职能的发挥也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
一、平等、公平、效率在社会保障中的平等跟公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有很多文章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常识的普及,但是依旧存在普遍的混用情况,因此还需要做好这两个概念的分辨工作。
平等指的是均等、等同以及无差别的意思,能够利用“=”进行表示,其是对事物关系的一种客观描述,并没有褒贬的含义。
公平指的是好、对、合理、正当的意思,可以通过“√”进行表示,其是根据某种价值观念对人机利益分配的正常主观评价,并能够对事情的合理性进行评定,带有明显的褒贬含义。
因此说平等跟公平并非是对等的,就工资报酬的结果进行分析,干多干少一个样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却欠缺公平性。
多劳多得的薪酬体系虽然公平,但是缺乏公平性,因此说平等不一定等同于公平。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社会保障教科书中,还存在有平等与公平概念区分不明确的问题,社会保障分配原则跟公平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合理的界定,也就导致了社会保障公平原则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效率指的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通过最小的投入量获得最大产出也就是最高的效率。
此外将效率放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比如在对某一项制度的效率进行评价时,其不仅能够表示该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还能够表示该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效率。
效率跟平等一样,还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比如在劳动效率的衡量时可以应用到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来进行,通过人均GDP来进行经济效益的有效衡量等等。
二、社会保障的平等、公平(一)机会平等跟结果平等。
在结合不同层面以及研究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平等分为机会平等、结果平等以及过程平等等多种类型,但需要注意的是平等只是一种客观描述,而并非是主观评判。
公平比效率更重要辩论稿

公平比效率更重要1. 引言公平和效率一直以来都是讨论与辩论的热门话题。
这两个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公平和效率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并论证公平比效率更加重要。
2. 公平的重要性2.1 保护基本权利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前提。
公平不仅关乎个体的权益,还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通过公平的原则,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机会和福利,而这种机会和福利的分配是基于正义的。
2.2 促进社会稳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不公平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的因素。
当财富和资源不公平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社会中的不满和不公正感会逐渐积累,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因此,公平的原则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3. 效率的局限性3.1 忽略个人差异效率追求的是最佳的资源分配和产出,但它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需求和能力都不同,因此追求效率往往会造成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分配。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3.2 激励机制的失衡效率追求往往依赖于激励机制的运作,但这种机制并不总是公平和完善的。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利益输送、权力滥用等问题,导致激励机制的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使一些个体无法得到公平的激励和回报,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4.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4.1 社会公正公平和效率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概念,而是需要合理平衡的。
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通过建立公正的制度来实现这种平衡。
公正的制度可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并提供机会平等的环境,以实现社会的效率和公平。
4.2 社会福利公平和效率的平衡还可以通过追求社会福利来实现。
社会福利的提升需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考量。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可以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同时,要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平等,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5. 结论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公平比效率更加重要。
社会政策概论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讲课文档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处理资金投入与非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
由于当代各国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性投入(通过投入资金去 调动人力和物力)的比例和重要性程度远大于非资金性投入,因 此在测量社会政策总体水平时一般都忽略了非资金性投入。 二是如何处理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对社会政策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 展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时期经济条件的影响。
尽管社会政策具有非经济性的基本目标,但任何一项社会挣得的 运行过程都将是对经济体系的干预。
从某种意义上看,当代社会政策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干预而对社会 财富和机会进行再分配,因此各国的社会政策都不得不面临着如 何处理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关系的问题。
意识形态的三种类型:左派、右派、超越左与右:第三条 道路
---
第十四页,共50页。
一、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1、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念 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持批判态度; 同时也有些建设性的观点如米什拉“按需分配”、结构性福 利观念
2、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人道主义与人权的基本含义
人道主义:
(1)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关注人是什么;关心人和人、社 会、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权利和价值;人性
(2)作为伦理道德: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主张人之间的平等尊 重;宣扬博爱互助友爱 人权:要素有六
---
第十二页,共50页。
四、人道主义与人权
2、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作为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保障公民权利;举办社会保障和 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责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述。。

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经济界、学界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再掀热潮。
赞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它符合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现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
反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原因是讲效率多了而不重视公平,这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相抵触,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也有人提出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7月29日,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北京城市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讨论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本报记者柏晶伟效率优先增进公平黄范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最近几年,中央文件开始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提法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这在思想界、理论界引起了一些误解,认为效率优先不能提了。
也有人公开讲改革初期提“效率优先”可以,现在已经不合适了。
我的观点是,效率优先,增进公平。
我不否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初期是起到过重大作用的,没有这个提法就没有小平同志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不可能有市场经济。
当然,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公平问题突出了,因此这些年文件里没有提。
虽然没有提效率优先,但提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我很赞成坚持效率优先,然而仅仅提重视公平我感觉还是不足,因为重视公平只是表明市场经济有缺陷的一方面,而且对于政府的操作性不很明确,如何重视没有明确的操作性。
因此我提出来要增进公平。
我认为效率优先、增进公平表明效率与公平不仅有负的相关关系,还有正的关系,效率优先是增进公平的前提和条件,而增进公平是效率优先的归宿和目的,效率优先的结果是增进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平可以给我们的政策操作提供一个原则性的导向。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
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
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
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
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
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
其二,公平促进效率。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
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效率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量的多少,多了就是高,少了就低。
公平就是在同一平台上,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现行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耗与所得的比例来计算的,投入少、所耗低、产出高、所得多就称为有效率或高效率,反之就称之为无效率或低效率。
讲效率,我们要清楚两个方面的情况:(1)效率的主要活力来自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生产要素分配是以等量付出获取等量报酬的原则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效率提高。
(2) 效率的发挥是建立在社会不平衡,即有一定差别的基础上,有差别才有效率。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有高有低,劳动质量有优有劣,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因而按照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劳动所得就必然有差别,而适当的收入差距会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从而推动效率的提高。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1、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M.O.Lorenz)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Gini voefficient)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在零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越不平均。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
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
效率与公平的辩论辩题

效率与公平的辩论辩题正方,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首先,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效率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只有在追求效率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效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其次,效率可以带来公平。
通过提高效率,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
例如,通过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教育,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再者,效率是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效率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公平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的分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因为效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带来公平,同时也是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反方,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首先,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中,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会不断加剧,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甚至革命。
因此,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公平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会因为出身、财富或权力而受到歧视或压迫。
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
再者,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而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许多人的潜能都无法得到发挥,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因为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名人名句:“公平是社会的基石,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马克思。
“效率是成功的基础,但公平才是成功的保障。
”——罗斯福。
经典案例: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因为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而导致社会动荡和革命,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这些都是不公平导致的社会动荡的案例。
而在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例如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就是以公平为基础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什么是公平

2、坚持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 (1)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2)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 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又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又具 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 盾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体现“效率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体现“ 兼顾公平”的原则。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效 率与公 平
兼顾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1)如果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 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 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 生产的发展。 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 (2)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 产的发展。 产的发展。
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
分 配 方 式 、 机 制 改革开放前
分配的平 均主义大 锅饭 按劳分配 按贡献分 配
普遍 贫困 快速 致富
改革开放
在分配中应讲求效率
2、如何认识在致富路上村民的收入 、 差距?象老吴这样的村民应怎么办? 差距?象老吴这样的村民应怎么办?
由于人们之间的身体条件,能力水平差异, 由于人们之间的身体条件,能力水平差异, 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收入差距, 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收入差距,这种收入 差距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可避免。 差距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可避免。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支持,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支持,使 之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之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有 (3)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 根本区别 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 ①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它能 促进效率的提高、 促进效率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富裕和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②平均主义是不讲差异和效率的绝对 平均,实际上是不公平, 平均,实际上是不公平,它会阻碍效 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长 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导致共同贫穷。 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导致共同贫穷。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
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
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
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效率公平社会发展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
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
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公平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而效率则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尽可能地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
公平的实现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效率的提高则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可能会牺牲公平;而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领域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尤为突出。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例如,一些富人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一些穷人则无法享受到同样的机会。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为了解决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强人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公平、平等与效率:何者优先,何者兼顾

作者: 蔡继明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学习论坛
页码: 40-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公平;平等;效率;优先;兼顾
摘要:公平与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平等是实证性概念,主要回答“现实是什么”的问题;公平是一种价值观,是规范性概念,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中共十三大以后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该理解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因为既然公平和正义比阳光和生命更重要,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公平的制度而建立的,秉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怎么可能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呢?。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浅谈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浅谈一、引言二、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 平等背后的效率:公平与规范2. 经济上的平等行动3. 平等与收入再分配4. 效率背后的平等:市场失灵与补救措施5. 效率最大化与资源再分配的平衡三、案例分析1. 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方案2. 公共教育的教育制度改革3. 资源再分配的调整:税制改革4. 市场失灵的案例:公用事业的权利知识产权争议5. 稳定协调社会的措施与制度四、结论五、参考文献一、引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价值分配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如何平衡价值分配和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确保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价值的公平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公平和效率被视为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和目标。
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困扰着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多年。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阐述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介绍一些案例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 平等背后的效率:公平与规范公平和规范是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经济活动中,公平和规范的制度支持是资源分配和市场竞争的前提。
公平和规范的保持不仅有利于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转,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许多国家通过实施最低工资政策来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运转。
2. 经济上的平等行动平等的行动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对减少贫困和不平等起到作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就能发生变化从而使财富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这为整个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例如,中国政府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采取平等分配的方式,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使财富向农民流动并带动了城市的形成。
3. 平等与收入再分配财富与收入再分配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平等性。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财富和收入再分配在保证社会稳定和增长方面至关重要。
例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实施的“抓大放小”政策,导致一些企业集团形成了经济上的垄断,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公正竞争。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1)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2)公平,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1)洛伦兹曲线为了研讨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题目,美国统计学家M.O.XXX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随便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XXX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和1之间。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1.全社会收入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域上线)2.城镇居民年增速8%~9%;农村居民年增4%~5%3.不同的行业工资相差较大 4.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
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
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
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
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
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
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平、平等与效率公平: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或制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当代中国:政策上从公平优先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到效率优先的多次调整。
1968年东西方社会风暴。
巴黎五月风暴,美国反战和黑人权利,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布什2000年竞选口号: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2003年9月28日,英国工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未来”;10月6日,保守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公平的约定”。
国际劳工组织2001年11月成立“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它在2004年发表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提出“我们力求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有很强社会内容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公平的、包容的、民主化管理,为所有国家和人民带来机会和切实利益的全球化进程”。
一、公平的概念或本质公平1、公平与平等英语:justice一般译为汉语中的公平、正义、公道、合法等;含义与之相近的还有译为公平的fairness、equity;而equality一般译为均等、平等、同一、相等,奥肯(Arthur M Okun)的《平等与效率》英文是“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justice与equality,公平与平等的含义并不相同。
公平的内涵大致来说比平等要大;平等可视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公平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法律、机会、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人平等;但平等也可能是非正义的,如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公平概念主要指“justice”,即人人在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结果的法律、规则、权利等方面的平等一致无歧视,特别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上的统一公平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指资源配置最终结果的均等。
2、公平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名为“公平”的存在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公平或本质公平;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政府政策的公平或分配公平,包括公平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包括补偿性、报应性)分配。
可以说,本质公平是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分配公平是本质公平的实践措施。
本质公平和分配公平都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作为行为规则、程序、标准、方式的形式公平或程序公平;二是作为行为内容和结果的状态公平或实质公平。
3、本质公平本质公平是关于在实施公平上应有的规则、程序、标准、方式、分配结果等内容的主观理解和定义。
有关本质公平的几种观念(理论):一是古希腊学者的公平观念。
二是天赋人权论者的公平观念。
三是功利主义者的公平观念。
四是康德主义的公平观念;四是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念。
五是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念。
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公平不能仅仅局限在政治权利方面,而且必须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的领域。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公平的实际内容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
斯大林把无产阶级的公平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废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平劳动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劳动和按需分配。
4、公平的内容和本体公平观念及分配公平中的内容有二:(1)公平关注的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性条件,即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以及在占有配置资源上的方式、数量、结构、形式等状况的福利、效用比较。
人们在理论上研究公平问题或在实践上实施公平制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个体和社会最优化地占有和使用各种资源。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资源配置状态的问题。
(2)公平是关于各种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具体制度或方式的比较分析;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对资源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占有、使用、转让、收益方式,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占有、配置资源的状态或结果。
古典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占有、分配的权利或制度问题,边际革命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消费等资源配置问题。
公平所关注的对象和追求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
如果分析比较关于公平的各类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公平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经济资源上的关系问题,资源因什么方式被占有和配置,分配公平按什么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而实施,这才是公平范畴的核心结构、存在本体和实质特征;而且,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则,这又往往通过法律制度表现为规定并保护人(国民、公民、居民、人民)的各种权利(如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等)以及政府的权力。
更明确地说,人类占有和配置资源的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以及法律所规定和保护的居民的权利状况是公平的核心结构。
由此,初步结论就是:公平的本质即公平存在的本体(本位)和基础就是社会对各种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保护状况的制度规定,而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占有配置状况是决定制度、法律或权利及权力性质的主要和核心因素,应该建立一种权利本位、效率取向的公平理论和公平制度。
在一定意义上,权利是本是体,公平特别是过程和结果公平是末是用。
5、权利为本体的公平权利是人们为占有和配置使用各种资源、进而生产和创造各种价值、最终分配和消费各种有价值的物品而采取行为的方式、方法和社会规定的资格、可能。
在现代社会,权利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既有或应有权利,这些权利并由宪法和法律制度所规范,由法律赋予的公民个人及其组织机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即法定权利,权利是标志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自由的目标、方式、方向、范围、程度的法学范畴。
权利在种类上可以分为民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和政治权利等。
二、公平的实施或分配公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哪种或哪些占有配置方式是好的即公平的占有配置方式,法律应该如何规定和实施权利。
这实际上又包括了两类问题:一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实现方式;二是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现的具体程序(包括优劣、先后顺序)。
1、公平的实施方式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和实现方式。
对此,一些人认为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特别是财产数量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制度公平,另一些人强调以人为单位分配资源是天然和公平的制度。
其次,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和体系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即不同的制度、权利,不同的制度存在着冲突和选择问题,这又引起了在资源占有配置和权利拥有实施的先后顺序。
2、公平的实施程序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施的过程和程序。
一些人强调个人即个体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一些人强调集体及政府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
如果承认天赋人权,那么拥有权利的公民就可以建立组织机构如政府,并让渡或赋予这些组织机构一定的权利及权力,而政府行为的边界就由公民让渡的权利性质和范围所决定,政府依法运用强制性的权力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保护公民的权利,实施或分配公平。
进而,在个人权利的优先顺序上,一些人着重坚持个人天生享有生存、享乐、尊严、自由等人身权利,公平就是这些权利的实现方式;另一些人强调个人的财产权,认为人身权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即财产制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群体都承认每个人权利的平等一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称统一,都承认要赋予居民尽可能充分、全面和适当、平等的权利。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43—1945年军训并参加太平洋战争,1946—1950年获博士学位,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任教,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91年退休。
《正义论》(1971,1999),《政治自由主义》(1993,1996),《作为公平的正义》(2001)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发的基本思想:公平的第一原则,充分恰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第二原则,在前途、资源等社会地位或正义上的机会公正平原则,以及在经济利益或福利上的差别原则,即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或不平等有利于平等的实现。
而且,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机会平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
最大化或理想性的公平,至少是指人们依据广泛平等的权利自由从事各项活动,是指公民各项活动过程的公平自由和各项活动的结果受到全面承认和认真保护,存在和行使权利也就意味着存在和实施公平。
只有实现了权利上的人人平等,才可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上达成利己、自利与利他、互利的统一。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大致可以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
前者主张政府为守夜人,自由放任,消极;后者主张政府谋求社会公正,必要时牺牲一定的自由和财产。
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
除“生活中的最好事物”课教过两次,没有重复授课。
1974年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提出三原则:获得的正义,最初财产的获得必须来源清白;转让(交易)的正义,交易的自由公正;矫正的正义,如果获得、交易等环节出现不正义,就要根据正义的历史原则加以矫正。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财产符合获得、转让的正义原则,那么就不能施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
国家只能是最小的守夜人,该书最后一句是“or less”。
诺齐克被视为右翼思想家。
但在转型的中国,化公为私、巧取豪夺的官员和商人如何面对他?3、人的需要或偏好从公平的实施标准或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上看,历史上的分配公平和政府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以及人的需要为标准来分配资源,这包括才德、平均主义、弱势群体等分配标准;另一类是根据个人的贡献或功过,这包括根据个人的劳动投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来分配资源。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
人的需要或偏好:首先,什么人的需要才能成为社会承认和满足的需要?其次,是什么种类、层次和程度的需要。
公平的需要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首先是所谓的才德或等级等社会性标准,有才有德者就享有多数甚至全部资源。
其次是人人均等的分配标准。
第三,与各尽所能相配合的按需分配。
第四,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4、按需分配与按贡献分配比较而言,缺乏基本的行为能力和必要的财产收入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可能是最合理的分配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满足社会弱势群体这种基本需要的主要方法。
不过,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受资源稀缺的限制,社会或政府所能够满足的主要是分类型、有期限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以不损害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为前提。
二,对先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无条件满足其基本需要;对后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根据其原先的贡献和积累状况来满足其需要,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水平应该与个人所缴税费挂钩,社会保障应该与商业保障和个人帐户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