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多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客家文化作为 一个民系衍生的文化面临着威胁。首先是 客家方言的传承出现问题。 • 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方言的逐渐消亡是一 个普遍现象,《星洲日报》副刊就曾于 2006年做过一个名叫‚乡音变了调‛的系 列专题。
客家文化的未来
• • • • 客家人及爱护客家文化的人 正运用着一整套的现代化的传媒来 展示客家文化,宣扬客家文化, 试图以此来使这个古老的民系维系下去。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
• 客家人移民海外,始于南宋的金兵南侵。 • 记载的更多的是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以后。 • 最初客家人迁往海外多数是迫于生活的窘 困,甚至有不少是作为劳动力被迫卖到国 外。 • 客家人散居海外,在空间和时间跨度 上都很大,但很快融入异质文化,又较好 地保存了本文化特色,更难得的是, • 客家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誉。
•
“文化论”
• “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认 识“客家”。 • 谢重光博士在他的《客家源流新探》中, • 从四个要素对客家民系进行了界定: • 共同的地域---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及桂东南地区 • 共同的语言---一种有别于相邻各民系语言系统 • 共同的经济生活---过着带有显著山区农耕特点 • 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团结、奋进、吃苦耐劳 和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及自我认同意识为主要特征的 群族心理素质
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Suzy P
客家的界定
• 客家: • 不是少数民族, • 而是汉族内部的一支重要民系。
• 客家先民主要生活在北方, • 由于天灾和战乱被迫南迁而形成。
什么是“客家”?
• 客家研究的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
• • • • “血统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权威。 英国传教士康普尔认为, “客家是纯粹承袭了中国人血统的世族”,“客家并 非混血种,而是具有纯正血统的汉族,不仅比少 数民族优秀,而且,比土著汉族优秀,他们是有 来历的中原王朝的后裔”。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 世客会的举办使客家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 了形式上的保障。客家人对客家文化也开始有 了自觉的保护和传承。 • 世客会活动内容涉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各地 客属社团乡情报告、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表演 等等。每届都会提出大会主题: • ‚客家亲摇篮情‛(第19届)、 • ‚全球客家,天府情缘‛(第20届)、 • ‚发扬客家文化,促进和平繁荣‛(第2l届)。
II.传统观念
• 宗族族谱
• 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 内容涉及
• 宗族的迁移历史、全族的户口、 • 婚配和血缘关系等, • 其中族谱中的家规家法更表达
• 客家人崇尚忠孝节义的传统。
II.传统观念
• 客家人传统浓郁的宗祖观念 • 也体现在生活习俗中。 • 比如各种节日到来时 • 客家人习惯祭祀祖先; • 客家人重视修建宗族祠堂。
参考文献
• 1.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2.1. • 2.谢重光.客家与族群义化[J].东南学术, 2007,(增刊):217. • 3.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传播 [J].求是学刊,2005,(5):21. • 4.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二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 社,1999.328.
• 基于客家与南方原住居民融合的史实和研 究的客观性,对客家的界定采用‚文化论‛ 的观点。 • 以往学者多采用单一的标准,即以是否会 讲客家方言为评判标准。然而这一评判标 准在现实中并不可靠,有学者提出‚地缘、 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心态、观念意识也是界定 客家人的重要标准。‛
客家文化的特征
•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几次迁徙紧密相关, • 其实质是一种移民文化。 • 客家在形成之初经过多次迁徙: • 始迁于中唐‚安史之乱‛, • 继迁于唐末‚黄巢之乱‛, • 继续南迁于宋明时期, • 最终形成于清初。
客家文化最突出的文化特质
• 1.认同意识强烈
• •
2.传统观念强 3.开放性和兼容性
I.认同意识
• • 在亨廷顿提出全球认同危机之后, • 身份认同越来越经常被学术界提及。 • 英语中‚identity” 兼有两层含义 • “身份” • “认同”
I.认同意识
• ‚身份‛ • 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或信任什么样的人, 以及希望自己 成为什么样的人;
th届世客会@福建 25
世客会在海外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 • • • • • • • 书刊方面, 1987年《客家风云》台湾客家杂志社期刊 1990年改名为《客家》,发行至今。 梅州的《客家人》 广州的《客家风情》 赣州的《客家源》 在学界也兴起了一批 研究客家文化的学术期刊。
客家文化传承的危机
I.认同意识
• 强烈的自我认同 • 在客家文化中体现出来, • 同时影响着客家文化,
• 在梅州山歌里: • ‚千年共树共条根,世界客人一家亲‛; • ‚头顶共‘客’字,隔山隔水共条心‛。
II.传统观念
• 漂泊的生活让客家人更注重传统。
• 保留汉族的传统----客家人进入异质文化后 证明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 客家人的宗祖家族观念很强, • 非常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 • 宗族族谱。
III.开放性和兼容性
• 客家文化与传统汉族文化的保守封闭不同。
• 刘佐泉:‚客家文化既 • 不同于半封闭、半凝固式的大陆文化, 又异于展拓性、流动性的海洋文化, • 即不是那种中原农耕定居的, • 以‘重本抑末’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化, • 也不完全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工商文化‛。
III.开放性和兼容性
I.认同意识
• ‚认同‛ • 可以看作是针对共同体而言的, • 指个体对 不同社会组织 和不同文化传统的 • 归属感。
简言之,认同 • 就是寻根与归属的问题。
• 认同意识
• 在许多移民和散居群族中表现非常强烈。 客家作为不断迁徙中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 • ‚代代相传的流离经历与情感,跨族群异 质文化的杂合,才是客家族群的生活调‛。
• • • • • • • 早期法籍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 在《客法词典》中了也写道: ‚一般来说, 中华民族的特性是温顺的,保守的, 但客家人例外, 因为客家人展示给我们的精神风貌, 那是具有革命的冲动、又有进取的勇气。‛
III.开放性
• 谢革光博士认为, • 客家民系是南迁汉人与闽越七著 • 及南迁武陵• • • • 客家人的迁徙在时间上经历了上千年, 在空间上也遍布全世界, 然而大迁徙并没有使客家走向衰落, 相反在共同语言基础上, 流离和迁徙的经历 加强了客家人的心理联系,使客家人 超越血缘、地缘而在文化上产生认同。
从客家社团的创立, 到世客会的举办 及现在网络中的客家论坛的兴起, 都可以看出,客家人很清楚自己是客家人, 并以此为荣,客家人之间也互相亲近, • 形成了‚天下客家一家亲‛的 • 客家共同体。 • • • •
• 据统计,海外客家人总数达4500万人, • 占客家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 以东南亚分布为最多,较多分布在美国。 • 其他分布区在南亚乃至非洲、 • 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客属会馆
• 为了加强客家人内部的联系, • 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发起建立了许多会馆。 • 客属会馆兴起于19世纪初。 • 1801年,马来西亚最早建立客属会馆,是 嘉应客属华人在槟城成立的同乡会性质的 • ‚仁和公司‛ ,后称嘉应会馆。 • 后有新加坡的应和会馆(1821年)、南洋客属总 会(1929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楠榜的客属公会 (1894年)以及泰国客属总会(1929年)。
• 而‚交融‛二字正体现了 • 客家文化的开放性特点。
III. 兼容性
• 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 • 客家文化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 • 比如女劳男逸的传统,又比如对山歌的喜爱。 • 迁到海外的客家人却逐渐适应 • 以商业为经济支撑的生活方式。 • 据学者描述,19世纪未在泰国,客家人在商场 势力较弱,多为手丁工匠;而经过二次大战后, 百货业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行业。泰国七十二 府大小城市百货商店,绝大多数为客家人经办。
“世客会”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 强了客家人的联系。会自1971年在香港成 功举办之后,至今已经先后在亚、美、非 一大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5届,其 规模由最早的250人参会,发展到25届共 6000多人参会,来自海内外215个 • 客属社团会员和福建清流当地客家人。
25th世客会2012
客家文化的未来
• • • • 客家人及爱护客家文化的人 正运用着一整套的现代化的传媒来 展示客家文化,宣扬客家文化, 试图以此来使这个古老的民系维系下去。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
• 客家人移民海外,始于南宋的金兵南侵。 • 记载的更多的是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以后。 • 最初客家人迁往海外多数是迫于生活的窘 困,甚至有不少是作为劳动力被迫卖到国 外。 • 客家人散居海外,在空间和时间跨度 上都很大,但很快融入异质文化,又较好 地保存了本文化特色,更难得的是, • 客家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誉。
•
“文化论”
• “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认 识“客家”。 • 谢重光博士在他的《客家源流新探》中, • 从四个要素对客家民系进行了界定: • 共同的地域---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及桂东南地区 • 共同的语言---一种有别于相邻各民系语言系统 • 共同的经济生活---过着带有显著山区农耕特点 • 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团结、奋进、吃苦耐劳 和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及自我认同意识为主要特征的 群族心理素质
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Suzy P
客家的界定
• 客家: • 不是少数民族, • 而是汉族内部的一支重要民系。
• 客家先民主要生活在北方, • 由于天灾和战乱被迫南迁而形成。
什么是“客家”?
• 客家研究的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
• • • • “血统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权威。 英国传教士康普尔认为, “客家是纯粹承袭了中国人血统的世族”,“客家并 非混血种,而是具有纯正血统的汉族,不仅比少 数民族优秀,而且,比土著汉族优秀,他们是有 来历的中原王朝的后裔”。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 世客会的举办使客家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 了形式上的保障。客家人对客家文化也开始有 了自觉的保护和传承。 • 世客会活动内容涉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各地 客属社团乡情报告、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表演 等等。每届都会提出大会主题: • ‚客家亲摇篮情‛(第19届)、 • ‚全球客家,天府情缘‛(第20届)、 • ‚发扬客家文化,促进和平繁荣‛(第2l届)。
II.传统观念
• 宗族族谱
• 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 内容涉及
• 宗族的迁移历史、全族的户口、 • 婚配和血缘关系等, • 其中族谱中的家规家法更表达
• 客家人崇尚忠孝节义的传统。
II.传统观念
• 客家人传统浓郁的宗祖观念 • 也体现在生活习俗中。 • 比如各种节日到来时 • 客家人习惯祭祀祖先; • 客家人重视修建宗族祠堂。
参考文献
• 1.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2.1. • 2.谢重光.客家与族群义化[J].东南学术, 2007,(增刊):217. • 3.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传播 [J].求是学刊,2005,(5):21. • 4.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二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 社,1999.328.
• 基于客家与南方原住居民融合的史实和研 究的客观性,对客家的界定采用‚文化论‛ 的观点。 • 以往学者多采用单一的标准,即以是否会 讲客家方言为评判标准。然而这一评判标 准在现实中并不可靠,有学者提出‚地缘、 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心态、观念意识也是界定 客家人的重要标准。‛
客家文化的特征
•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几次迁徙紧密相关, • 其实质是一种移民文化。 • 客家在形成之初经过多次迁徙: • 始迁于中唐‚安史之乱‛, • 继迁于唐末‚黄巢之乱‛, • 继续南迁于宋明时期, • 最终形成于清初。
客家文化最突出的文化特质
• 1.认同意识强烈
• •
2.传统观念强 3.开放性和兼容性
I.认同意识
• • 在亨廷顿提出全球认同危机之后, • 身份认同越来越经常被学术界提及。 • 英语中‚identity” 兼有两层含义 • “身份” • “认同”
I.认同意识
• ‚身份‛ • 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或信任什么样的人, 以及希望自己 成为什么样的人;
th届世客会@福建 25
世客会在海外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 • • • • • • • 书刊方面, 1987年《客家风云》台湾客家杂志社期刊 1990年改名为《客家》,发行至今。 梅州的《客家人》 广州的《客家风情》 赣州的《客家源》 在学界也兴起了一批 研究客家文化的学术期刊。
客家文化传承的危机
I.认同意识
• 强烈的自我认同 • 在客家文化中体现出来, • 同时影响着客家文化,
• 在梅州山歌里: • ‚千年共树共条根,世界客人一家亲‛; • ‚头顶共‘客’字,隔山隔水共条心‛。
II.传统观念
• 漂泊的生活让客家人更注重传统。
• 保留汉族的传统----客家人进入异质文化后 证明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 客家人的宗祖家族观念很强, • 非常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 • 宗族族谱。
III.开放性和兼容性
• 客家文化与传统汉族文化的保守封闭不同。
• 刘佐泉:‚客家文化既 • 不同于半封闭、半凝固式的大陆文化, 又异于展拓性、流动性的海洋文化, • 即不是那种中原农耕定居的, • 以‘重本抑末’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化, • 也不完全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工商文化‛。
III.开放性和兼容性
I.认同意识
• ‚认同‛ • 可以看作是针对共同体而言的, • 指个体对 不同社会组织 和不同文化传统的 • 归属感。
简言之,认同 • 就是寻根与归属的问题。
• 认同意识
• 在许多移民和散居群族中表现非常强烈。 客家作为不断迁徙中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 • ‚代代相传的流离经历与情感,跨族群异 质文化的杂合,才是客家族群的生活调‛。
• • • • • • • 早期法籍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 在《客法词典》中了也写道: ‚一般来说, 中华民族的特性是温顺的,保守的, 但客家人例外, 因为客家人展示给我们的精神风貌, 那是具有革命的冲动、又有进取的勇气。‛
III.开放性
• 谢革光博士认为, • 客家民系是南迁汉人与闽越七著 • 及南迁武陵• • • • 客家人的迁徙在时间上经历了上千年, 在空间上也遍布全世界, 然而大迁徙并没有使客家走向衰落, 相反在共同语言基础上, 流离和迁徙的经历 加强了客家人的心理联系,使客家人 超越血缘、地缘而在文化上产生认同。
从客家社团的创立, 到世客会的举办 及现在网络中的客家论坛的兴起, 都可以看出,客家人很清楚自己是客家人, 并以此为荣,客家人之间也互相亲近, • 形成了‚天下客家一家亲‛的 • 客家共同体。 • • • •
• 据统计,海外客家人总数达4500万人, • 占客家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 以东南亚分布为最多,较多分布在美国。 • 其他分布区在南亚乃至非洲、 • 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客属会馆
• 为了加强客家人内部的联系, • 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发起建立了许多会馆。 • 客属会馆兴起于19世纪初。 • 1801年,马来西亚最早建立客属会馆,是 嘉应客属华人在槟城成立的同乡会性质的 • ‚仁和公司‛ ,后称嘉应会馆。 • 后有新加坡的应和会馆(1821年)、南洋客属总 会(1929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楠榜的客属公会 (1894年)以及泰国客属总会(1929年)。
• 而‚交融‛二字正体现了 • 客家文化的开放性特点。
III. 兼容性
• 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 • 客家文化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 • 比如女劳男逸的传统,又比如对山歌的喜爱。 • 迁到海外的客家人却逐渐适应 • 以商业为经济支撑的生活方式。 • 据学者描述,19世纪未在泰国,客家人在商场 势力较弱,多为手丁工匠;而经过二次大战后, 百货业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行业。泰国七十二 府大小城市百货商店,绝大多数为客家人经办。
“世客会”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 强了客家人的联系。会自1971年在香港成 功举办之后,至今已经先后在亚、美、非 一大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5届,其 规模由最早的250人参会,发展到25届共 6000多人参会,来自海内外215个 • 客属社团会员和福建清流当地客家人。
25th世客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