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概述及常见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 内客于胃, 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 , 内客于胃 , 寒 -- 外感寒邪, 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 或过饥过饱,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 , 或过饥过饱 , -- 饮食不节, 致胃失和降,壅滞而痛。 致胃失和降,壅滞而痛。
针灸的治疗作用
在病理上经络与脏腑、 在病理上经络与脏腑、器官也是息息相 关的。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 关的。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经络气血 的逆乱,都可引起有关脏腑、 的逆乱,都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以及 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变化。 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变化。 疏通经络就是调整经气。 疏通经络就是调整经气。针灸治病是采 用补法和泻法,作用于腧穴经络, 用补法和泻法,作用于腧穴经络,取得 通其经络,调其血气”的作用, “通其经络,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 治愈疾病。 治愈疾病。
治疗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昆仑 配穴: 肩髎、阳池、后溪、风市、 配穴: 肩髎、阳池、后溪、风市、悬钟 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取曲泽, 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取曲泽,腕部 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 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
中 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急性疾病, 中风是一种常见急性疾病 , 多为中老年 本病以突然昏仆。 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 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本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 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高血压、 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病因, 血液动力学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为其病 理基础。 理基础。
针灸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
教学大纲要求
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原则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凡用针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 经脉》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盛则泻之,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 经取之”。
针灸的治疗原则
阳
表- 浅刺(在经络在皮肉者) 浅刺(在经络在皮肉者) 浅刺疾出, 热- 浅刺疾出,泻法 实- 泻法,多针少灸或出血 泻法, 深刺(在脏、在腑) 里- 深刺(在脏、在腑) 留针, 寒- 留针,宜灸 补法, 虚- 补法,少针多灸
八 纲
阴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1、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阴阳,正 灵枢.根结》 用针之要, 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 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 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 与气,使神内藏。 与气,使神内藏。”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是通过腧穴 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 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 扶正 , 就是扶助抗病能力 ; 祛邪 , 就是祛除 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 在正邪双 方斗争中, 两者盛衰的程度不同, 方斗争中 , 两者盛衰的程度不同 , 其病证也 不同。 不同。 邪气盛则实, “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 , 所以治疗时 实证应用泻法,虚症应用补法。 实证应用泻法,虚症应用补法。
中经络: 肌肤不仁, 中经络: 肌肤不仁,一侧手足 麻木或偏身麻木, 麻木或偏身麻木,或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或语言不利 神志不清或昏迷, 中脏腑 :神志不清或昏迷,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 不遂,口眼歪斜,失语 或头痛,项强,高热, 或头痛,项强,高热, 呼吸鼾鸣, 呼吸鼾鸣,喉中痰声漉 漉,口角流涎等
肝气犯胃--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肝为刚脏, 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 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 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脾胃虚弱--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胃虚弱--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 --脾胃为仓廪之官, 化水谷,若饥饿失常,或劳倦过度, 化水谷,若饥饿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 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针灸的治疗作用
3、疏通经络 、 灵枢.海论 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 《灵枢 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 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的分布, 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 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 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 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 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 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 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 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针灸的治疗原则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 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 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 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 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 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 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 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 邪,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 泄其邪热。 泄其邪热。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 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 , 决定扶正与祛邪 的主次和先后。 的主次和先后。 扶正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证, 扶正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证 , 祛邪 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 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 ; 扶正与祛 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针灸的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的扶正祛邪的作用 , 主要是通过针 刺手法和腧穴的配伍来实现的。 刺手法和腧穴的配伍来实现的。
配穴处方原则
对证取穴( 随证取穴、 3 、 对证取穴 ( 随证取穴 、 辨证 取穴) 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 的功能提出的。 的功能提出的。它与近部与远部 取穴不同。 取穴不同。
八会穴就是典型的对证取穴, 八会穴就是典型的对证取穴 , 八会穴是 指人体气、 指人体气 、 血 、 筋 、 骨 、 髓 、 脉 、 脏 、 腑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 腑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 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腑会 中脘 脏会 章门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气会 膻中 血会 膈俞 筋会…阳陵泉 骨会…大杼 筋会 阳陵泉 骨会 大杼 髓会…绝骨 悬钟) 脉会…太渊 绝骨( 髓会 绝骨(悬钟) 脉会 太渊
三、配穴处方原则
1 、 近部取穴 根据每一腧穴都 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 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 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 状。
配穴处方原则
远部(远道) 2 、 远部 ( 远道 ) 取穴 根据阴阳 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 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 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 痛较远的部位取穴( 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特别是在本 经肘膝以下的部位) 经肘膝以下的部位)。
特点: 反复发作, 常留有后遗症, 特点 : 反复发作 , 常留有后遗症 , 发病 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 是威胁人类生命的 一大疾患。 一大疾患。
一、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入侵-- --外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入侵--外 风、虚 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 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 失调,内风旋动-- --内风 失调,内风旋动--内风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 生痰、痰瘀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生痰、痰瘀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或肝阳素旺,木克脾土,脾失运化, 或肝阳素旺,木克脾土,脾失运化,内 生痰浊; 生痰浊;
针灸的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 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 运用望、 闻 、 切四诊配合其它方法, 问 、切四诊配合其它方法 ,确立八 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
阴阳- 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 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 表里- 一般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 浅而言。 浅而言。 寒热- 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寒热- 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虚实- 虚实- 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 消长。 消长。
或内火炽盛,炼液为痰, 或内火炽盛,炼液为痰,以致肝风挟痰 火窜扰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倒, 火窜扰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倒,歪 噼不遂-- --痰 噼不遂--痰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或肝 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瘀滞; 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瘀滞;或者暴 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俱浮, 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俱浮,上冲于 突发大厥-- --火 脑,突发大厥--火
治疗
(2) 口眼歪斜(中枢性) 口眼歪斜(中枢性)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 病久左右均刺。 病久左右均刺。 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
治疗
2、中脏腑 、
(1)闭证--开闭泄热,醒脑开窍 闭证--开闭泄热, 闭证--开闭泄热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 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 治法 : 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 , 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 出血。 出血。 处方: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内关 处方: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 (2)脱证--回阳固脱 脱证-- 脱证--回阳固脱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运动区、 足运感区、语言一、 头针 运动区、感觉区 、足运感区、语言一、二、 三区
针灸的治疗原则
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 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 当用留针法, 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祛散 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 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若气 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 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 以祛除其瘀。 以祛除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 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 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 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 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则取本 经腧穴,以调其气血。 经腧穴,以调其气血。
辨闭证与脱证
症状 牙关禁闭, 闭证 牙关禁闭,口紧不开 两手握固, 两手握固,面赤气粗 喉中痰鸣, 喉中痰鸣,二便闭结 脉弦滑有力 目合口张, 脱证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 手撒遗尿,四肢逆冷 手撒遗尿, 脉细弱或浮大无根 病因病机 邪闭于内 归属 实证
五脏真阳 之气衰微
虚证
三、治疗
1、中经络 、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 --调和经脉 (1)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 经穴。一般刺病侧穴。也可先针健侧, 经穴。一般刺病侧穴。也可先针健侧, 后针病侧, 补患侧,泻健侧” 后针病侧,即“补患侧,泻健侧”的治 适用于病程较久者。 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
二、辨证
1.
2. 3.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经络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经络、 --中经络、 中脏腑 辨闭证与脱证 辨病势顺逆 以神志作为标准
病位
主证
与现代医学诊断类比
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液粘稠度增高,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一过 性脑缺血, 性脑缺血,脑血栓 形成, 形成,脑梗塞 脑梗塞, 脑梗塞,脑出血 脑疝前期
胃脘痛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症状。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症状。由于痛 及心窝部, 故有名胃心痛、 心下痛, 及心窝部 , 故有名胃心痛 、 心下痛 , 但是与 灵枢.厥论 篇所述的“ 真心痛” 厥论》 《 灵枢 厥论 》 篇所述的 “ 真心痛 ” 应有所区 别。 本证多见于胃炎、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 本证多见于胃炎、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