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分析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在组织的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
175.2 两化融合方针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a)适应组织的战略;b)包括对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遵循GB/T AAAAA-20AA中3.2.2所述的原则,充分体现基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发展模式;d)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e)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
185.3 管理者代表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d)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2017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20172017年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推动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运作和改进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要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首先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包括改善企业运营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实现管理和技术的有机融合。
原则包括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风险控制等。
其次,标准对体系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要求,包括组织结构、职责与权限、流程与程序等。
此外,标准还对两化融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要求,如战略规划、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
二、组织标准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组织结构应适应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与权限。
职责分工要求各级组织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制,确保各工作环节的协同配合和高效运行。
此外,还应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推动和监督体系的实施。
三、运作标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首先要求制定体系文件,包括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文件等。
其次,标准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确保两化融合的顺利进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标准强调了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要求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行标准化工作流程。
此外,还要求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定期的体系审核和内审,以及针对问题和风险的改进措施。
四、改进标准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要求。
体系改进应基于管理评估和绩效评价结果,根据问题和风险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改进过程需要形成闭环,包括方案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改进的可持续性和效果。
此外,标准还要求开展员工培训和宣传,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和两化融合意识。
总的来说,2017年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推动中国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战略的重要工具。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第5页
4.1 总要求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续) 管理体系运行与认定范围是否相关;有效性包括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受审核方目标、 持续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合水平绩效(见8.1)的有效性。 监督审核及再认定审核之前,受审核方应将上次审核以来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变 化情况提前告知认定机构。审核组应现场审核时,应同时关注受审核方已获取能 力及优势的保持和新的能力建设,考察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情况,从而评价体 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审批、发放登记、标识修订状态等措施只是文件控制的手段,而并非文件控 制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文件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措施的执行,而应进一步 关注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是否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准确理解、是否发挥了预期 的作用、是否有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为此,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a) 该过程的输入、输出及中间活动是否已被识别和确定? b) 活动涉及的职责分工是否已明确? c) 为进行该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和方法(程序)是否已制度化或形成惯例,并 得到该程序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续) 证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时(如负责相同活动的不同人员,对该项活动的要 求表述得迥然不同),应考虑提示受审核方对该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如出具书 面不符合项,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
注:标准要求的文件至少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管理手册 (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内部审 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
术语和定义
《要求》的条款
本 标 准 采 用 GB/T AAAAA20AA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基础和术语》中的术语与定义
4.1 新型能力 enhanced capability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
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 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 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注:相关任职者应包括组织所有职能与层次中与该业务 流程相关的人员。
3 术语和定义
《要求》的条款
本 标 准 采 用 GB/T AAAAA20AA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基础和术语》中的术语与定义
4.6 信息资源 information resources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 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 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 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 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 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实施指南
标准篇章结构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可持续竞争优势 5 领导作用 6 策划 7 支持 8 实施与运行 9 评测 10 改进
范围
1 范围
《要求》的范围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 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 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 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手段、工具、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现今,“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无论是金融业、电信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探索如何将信息化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并建立整体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传统管理理念、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绩效评价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制定合理严格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对企业进行“两化”认证,事关企业的成败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应具备的特点(1)明确性和清晰性。
标准应清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使企业可按照标准要求认真开展认证活动。
(2)权威性。
标准应参照已有的合理认证标准,取其精华,并且有权威性,准确反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
(3)科学性。
标准应建立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及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用性。
当前,企业管理状况多样,标准体系应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级别的实际需求,以有效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内容(1)整体策略。
认证标准要求企业提出具体的两化融合策略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2)组织结构。
标准应要求企业在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管理的高效运行。
(3)管理流程。
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要求精细且自动化,认证标准应要求认证企业完善管理流程,尽可能采用可视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升管理效率。
(4)绩效评价。
标准应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各类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证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更高的质量要求,而且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更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模式。
两化融合贯标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需要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这包括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目
标、指标,明确两化融合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流程,确保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包括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
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如智能制造、精益生产等,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业务流程优化要求: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这包括采用先进的业务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术,如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等,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 人员培训要求:企业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包括制定培训计划,
开展信息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之,两化融合贯标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涵盖了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
企业需要全面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实现两化融合的贯标达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2范围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4可持续竞争优势5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4.1 总则4.2 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4.3 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64.1 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7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8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两化融合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旨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推进两化融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两化融合体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两化融合评估标准等。
其中,两化融合体系标准是指对企业的两化融合体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标准。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体系框架:明确两化融合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等。
2. 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
3. 数据管理: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4.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5. 业务流程:包括业务流程的规划、设计、优化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6. 信息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7. 绩效评估:包括对两化融合体系的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两化融合体系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
最新GBT23001-2017两化融合标准条款解读讲解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4.3.1;
c)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单元和区域等。
理解要点
例如:
a)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b)XX集团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包括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位于yy地点的yy子公司; c)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XX事业部,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 组织 (为实现其目标,具有特定智能且具有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新型能力: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组织整合、建立、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 改进的结果。 技术: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方法、手段、工具、知识或者规则的组合。 业务流程: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组织活动的 部分有序集。 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 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信息资源: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总和。 • 文件化信息 组织需要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载体。
组织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价值:在于帮助其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结果,可用于评判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是否具备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容详解
ISO27000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5
提出背景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 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 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全员——两化融合的需求提出者和工作贯彻落实者 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等
全员参与
调动全员 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力
全员考核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以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为宗旨,建立员 工培养和发展机制,完善企业文化;
明确全员职责: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明确实现两化融合目标的过程,以及 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受控条件下实现这些过程; 对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 考核,并报告结果;
持续优化过程,提升过程绩效。
采用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
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 互作用关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 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 过程的增值效应。
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建设和推广行动
4
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常见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 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机 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理 绩效。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GBT/23001)中并没有限制行业和规模,但根据体系标准要求,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 企业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
2. 企业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且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3. 企业所属行业为生产制造类型企业,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
4. 企业人数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人数则无具体限制。
5. 企业销售收入方面,体系对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但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较好。
6.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常见的信息化软件包括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LD/PDM(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煤矿、化工行业安全保障设备管理类型的软件)、外贸订单销售管理(进行销售管理的软件)以及其他企业特有的能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的各种信息化系统。
7. 财务的持续保障。
8. 信息化安全方面,企业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独立机房的企业,还应制定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和机房管理制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政策文件或咨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升级版解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升级版解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升级版解读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为了更好地引领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版本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升级版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基本概念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概述:在过去的管理体系中,信息化和工业化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且并行的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开始实现深度融合。
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实现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协同,实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升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版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升级和完善。
它不仅侧重于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更强调企业的战略变革和价值创造。
在升级版中,企业需关注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创新,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关键要素分析1. 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中,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打造智能化企业的基础。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 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运营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应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
3. 数字化创新:除了生产和管理,数字化创新也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需要不断开拓数字化应用场景,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企业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
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实施路径和挑战1. 实施路径:要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的升级,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出发,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愿景和目标。
企业需要加强组织架构和人才建设,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激发员工的数字化创新潜能。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两化”是指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融合,是把信息技术及相关方法融入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
企业应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建立规范、全面、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能够规范管理的体系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管理体系的定位、全面性要求,管理体系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七个部分。
一、管理体系定位1.1 企业的绩效方针企业的绩效方针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
企业应根据客户要求和自身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绩效方针。
企业的绩效方针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使命、愿景、经营方向和市场定位。
1.2程管理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中,企业应明确其过程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绩效方针和过程自检结果,实施质量管理和效率提升计划,预防和控制管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
二、全面性要求全面性要求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基础。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按照该标准建立覆盖全面的体系,并做出充分的环境、安全、质量等方面的保障,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管理体系架构企业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过程管理、指导文件管理、任务测量等。
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发展战略、培训计划、工作岗位设计、协调员人员、培训管理等,以提高员工的绩效。
同时,应该培养企业的核心核能,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形成高效的联合管理体系。
五、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自身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
信息技术管理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管理氛围,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最新GBT23001-2017两化融合标准条款解读讲解
• 1.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管理职责 • 2.提供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基础条件和资源 • 3.管理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过程
C
A
8.应用这些方法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
9.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GBT23001-2017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 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的基本理念和深刻内涵,并按照这些要求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起标准两化融合工作的管理机制。
组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原 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基础上,按照标准要求补充完善自身存在不足的环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组织。
• • • • • • • • • •
1 范围 2 标准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组织环境 5 领导作用 6 策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10改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框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拟先以工信部公告形式发布试行,试点完善后完成国家标准报批实施
战略循环: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 要素循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 管理循环: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
其他管理体系
范围 目标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能源等 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都侧重于某一领域; 目标在于标准特定专业领域的管理,提升相关活 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 现 路 径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 能源等管理体系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主要 强调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标准化”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知识】从深度和广度探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1. 前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成为企业追求竞争优势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展开深入讨论,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提供全面评估和有价值的见解。
2. 什么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是指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通过整合数字化技术和物理化系统,企业实现了信息与物理之间的高效连接和无缝协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好的企业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的制定和遵循变得至关重要。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的评估4.1 深度评估:4.1.1 核心要素评估:需要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的核心要素,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数字化能力等。
通过评估这些要素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可以了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进展和潜力。
4.1.2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衡量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关键绩效指标(KPI)和业务数据,可以评估管理体系的效果和效率,并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4.1.3 创新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应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改进能力。
通过评估企业的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可以评估管理体系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可改进之处。
4.2 广度评估:4.2.1 行业标准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是指导企业实施的实用指南。
在评估标准的广度时,需要从行业标准的适用性、适应性以及与现有标准的一致性方面进行评估。
4.2.2 国际标准评估:在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相关标准的评估时,还应该考虑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一致性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3两化融合标准
2023两化融合标准一、基础术语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本标准规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和相关术语,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原则、框架、方法、实施过程、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定义和解释。
二、两化融合体系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实施指南、评定指南、参考模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规定了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包括领导与战略、组织与能力、过程管理、数据与信息、技术与应用、资源与保障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和实施指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包括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评估和改进等环节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本标准规范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估方法和评定流程,包括评估计划的制定、评估活动的实施、评估报告的编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指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参考模型本标准提供了一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参考模型,包括组织与能力、过程管理、数据与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要素,为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框架。
三、技术支持类标准——策划与改进方法:咨询服务指南,多体系融合;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产业园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策划与改进方法:咨询服务指南本标准提供了一个策划与改进方法的咨询服务指南,包括咨询服务的流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多体系融合本标准规范了企业在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融合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
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本标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的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包括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本标准针对集团型企业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的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资源配置、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分析
11
4.2.3 记录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 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理解与要点】
记录是证实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有效性的主要依据。
在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等过程中,应充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其动态性、实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企 业应注意留存原始信息。 采用信息系统处理记录时,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考虑信息安全相关 事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企业。 企业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价值在于帮助其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 能力。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结果,可用于评判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是否具备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3
【主要障碍】
1. 通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难以完全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对两化融合个性化指导 的需求。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现行管理机制创新变革存在较大阻力。 3. 企业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生动力不足。
8
【主要障碍】
1. 部分企业规范化、制度化、文件化的管理基础薄弱,文件管理手段落后或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失。
2. 从无到有建立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
3. 制度化的文件如何有效落地,从而避免流于形式,是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做法与经验】
1.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管理基础。 2. 不断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不断沟通和完善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其执行控制和绩效考核,
1. 明确企业最高决策者或决策层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最高管理者。 2. 明确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和责任要求,并对其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生产模式、管理体系、发展方向等角度促进了企业的进步发展,使传统工业可实现企业转型,进而使社会整体迈向信息化时代。
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与改进提供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从企业管理角度加速产业升级,加快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一、对两化融合的理论分析(一)两化融合的整体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其覆盖范围、层次高度、应用深度的要求均较高,是覆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任务,通过将其覆盖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可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从生产端与应用端进行综合改革,以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
(二)两化融合的提出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邻历史进程的发展融合,是全球社会进步发展的整体大方向,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在过去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后开始信息化的进程,整体呈现顺接呈递的架构。
可见两化融合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背景,由于时代问题开展工业化的进程较晚,在发达国家已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建设阶段。
两化融合理念强调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建设,以补足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化差距,同时信息化对企业的进步发展存在推动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端和管理端均能运用信息科技提升效率。
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奠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原则,自此两化融合已完全成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改革方向[1]。
(三)两化融合的具体内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应协调一致,使其发展方向与规划应高度匹配,以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进步发展;将信息资源纳入工业资源体系中,改变生产端模式,节约传统生产资源;使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产生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建新的经济类型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并在技术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运用新式科技产生新的生产力模式,从生产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革;同时信息化模式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解决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压力问题,创建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指在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智能、可持续发展。
首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需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明确目标和路径。
在制定管理体系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其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需要统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协同。
在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中,需要统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管理标准,建立统一的管理框架和流程,确保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有效协同和支持。
再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需要强调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管理体系标准应当明确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流动和共享。
另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变化。
管理体系标准应当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最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需要强调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管理体系标准应当强调持续改进,鼓励企业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和认真执行。
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标准,企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现今,质量和环境两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企业和组织被要求兼顾质量与环境方面的需求,以达到客户满意度最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以质量与环境两化融合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与环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14001)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上,结合组织的质量与环境方面的需求而构建的系统性模式,直接反映企业内部的有效治理组织。
通过综合评价和适当的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加强管理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质量管理的力量,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首先,质量活动的范围及质量要求由企业领导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地识别、分析并解决质量问题,并定期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努力。
企业应实施环境管理的政策,通过识别和控制环境影响,尤其是由可能影响企业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环境目标、环境活动控制和实施环境法规等活动,之后定期检测和评估。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在执行社会责任管理的同时,要符合既定的法规要求,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分析,对各方涉及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管理,通过实施相应的社会责任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质量与环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不仅可以确保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还可以保障环境安全,并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文化,加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有效的管理和合规实施,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质量及环境贡献,提高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与要点】
企业应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同步推进的环境下,识别信息化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依据其战略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应围绕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识别和确认拟打造的信息 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明确这些新型能力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从 而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该范围和边界可依据组织结构、业务板块 等划分,例如,企业整体、某一分厂、子公司、某一业务板块等。 所确认的新型能力应具体、可评估、可考核。
7
2. 文件要求 4.2.1 总 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 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
务求实效,持续改进。
9
4.2.2 文件控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保护和控制。企业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做法和经验】
1. 有效贯彻创新引领原则,必要时引入理解两化融合本质的第三方咨询服务力 量。此外,关注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分类实施指南和系列案例。 2. 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考核。 3. 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本质贯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5
4.1 总要求 企业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应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企业。 企业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价值在于帮助其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 能力。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结果,可用于评判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是否具备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3
【主要障碍】
1. 通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难以完全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对两化融合个性化指导 的需求。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现行管理机制创新变革存在较大阻力。 3. 企业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生动力不足。
【理解与要点】 企业应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要求,包括文件的制定、标识、修订、审批、发 布、存储、查询、重用、归档、作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管理要求,以保证两化融合管理体
8
【主要障碍】
1. 部分企业规范化、制度化、文件化的管理基础薄弱,文件管理手段落后或缺
失。
2. 从无到有建立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
3. 制度化的文件如何有效落地,从而避免流于形式,是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做法与经验】
1.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管理基础。 2. 不断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不断沟通和完善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其执行控制和绩效考核,
【理解与要点】
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提供所需的
信息,传播和保护经验,提供必要的证据,从而进一步理顺和协调相关职能和层
次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与权限,确保理解和执行。 企业应针对4.2.1中要求的内容形成文件,并根据所使用的方法、所需要的技 能、所进行的培训及所要求的管理力度,确定文件的详细程度。其中,对于两化 融合过程的策划、运行和控制应有途径和方法,是否编制文件取决于是否能够确 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若企业决定对某一程序不形成文件,则须通过交流或培训, 使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了解应达到的要求。
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制度文件的方式,将两化融合管理
体系的具体要求予以明确规定,确定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确保管理体系在 企业内得以有效实施。
6
【主要障碍】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企业所有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与管理变革密不可分, 其实施推进的难度大,且存在一定风险。 2. 企业对于新型能力界定不准确妨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效发挥。 3. 清晰界定管理范围和边界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难点。
【做法与经验】
1. 企业最高决策者或决策层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协调推进组织,这一组织 可以是虚拟的(如战略委员会、领导小组等),由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主要领导组 成,共同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2. 全面、系统掌握和分析企业内、外部情况,围绕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要求, 准确界定企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需求。必要时,宜引入第三方专业咨询 服务机构。 3. 围绕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这一主线,并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明确两 化融合相关的职能和层次,并进一步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
【理解与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推进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 本规范为企业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要求。 企业应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两化融合的基本理念和深刻内涵,并按照这些要求 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起规范两化融合工作的管理机制。 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在 原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基础上,按照标准要求补充完善自身存在不足的环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分析
两化融合贯标标准化材料
范 围
2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企业: 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 续 竞争优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