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2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2](https://img.taocdn.com/s3/m/d6d9776d67ec102de2bd89d8.png)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
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他爱婴宁,因为她纯洁得像露珠,美丽得像鲜花。
他(异史氏)
把他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在《婴宁》中,蒲松龄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
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效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朗目光灼灼似贼!’贵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已者,亦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
女来说是“大不检点”。
开篇起势,作者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也可以说是对婴宁的形象作
了一个鸟瞰式的勾画。
接着写王子服对婴宁的相思。
正是婴宁的美丽的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所以,此处极力渲染王子服的相思之情,一方面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蓄势”,另一方面也是对婴宁的虚写,字里行间都能让
读者感受到婴宁的存在。
这个虚写非常巧妙。
王子服按照吴生的诺言在西南山中找到婴宁后,作者对婴宁爱花、爱花、纯真的性格特点作
了多方面的刻画。
首先随着王子服观察点的变化,描写婴宁家中之花,。
《婴宁》解读
![《婴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48b7ec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9.png)
《婴宁》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叫做《婴宁》,它是一部描
写了古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的优秀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婴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学价值。
《婴宁》一词起源于古代诗歌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在尘世中执
着追求的人物,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整个作品中,婴宁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幸福和成
功的艰辛和曲折。
在《婴宁》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众生相。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那个
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心境,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中,与婴宁一同经历
人生的坎坷和沧桑。
除了对古代社会的描绘,《婴宁》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体验。
通过婴宁的命运起伏和内心挣扎,读者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坎
坷和不易,体会到成功的真谛和幸福的真谛。
作品中的一言一行都充
满了启迪和感悟,让人深思和感怀。
总的来说,《婴宁》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情万种,还蕴含了珍贵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婴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愿我们在阅读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感悟
人生的意义,不断积累智慧和体验,走向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婴宁》赏析
![《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64ad1c6bd97f192279e970.png)
《婴宁》赏析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
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
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
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
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607bb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8.png)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18。
吴支托不肯赴召19。
生恚怒20,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21,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2?怀梅袖中,负气自往23,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24,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6。
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27。
蒲松龄婴宁赏析
![蒲松龄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92e2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5.png)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转载]《婴宁》赏析
![[转载]《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6162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f.png)
[转载]《婴宁》赏析原⽂地址:《婴宁》赏析作者:⼩⼩堪称短篇⼩说之王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学宝库中的⼀颗明珠,⽽《婴宁》则是这颗明珠上的⼀束奇光。
⼩说描写了婴宁与王⼦服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婴宁从“孜孜憨笑”到“⽮不复笑”,最后“反笑为哭”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婴宁这个卓尔不群、光彩夺⽬的⼥性形象。
在这个特殊的⼥性形象中,贯注着作者对⼈⽣世态的深切感受,也寄寓着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说前半部分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婴宁从恋爱到成婚的过程中⼿不离花、⼝不离笑、天真憨痴的性格特征。
她诞⽣和成长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园还要美丽的⼭村⼩园中。
园外“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扬花穆径”。
她似乎是⼭⽔灵秀之⽓的结晶。
婴宁上元节郊游与王⼦邂逅,好遗花地上,笑语⾃去,王⼦服相思成疾,负⽓独住西南⼭中。
于是⼆⼈在⼭村重见,园中共话,偕归成婚。
随着情节的展开,婴这爱花爱笑,天真娇憨的特征由淡到浓,层层展⽰,步步加强。
这些情节中有⼆、三⼗处写婴宁的笑。
她见花笑,见⼈笑,坐也笑,站也笑,⾛也笑,笑来笑去,笑进笑出,笑得痛快淋漓;她哈哈⼤笑,吃吃⽽笑,拈花带笑,倚树狂笑,掩⼝犹笑,莞尔微笑,纵声朗笑,孜孜憨笑,笑得千姿百态。
甚⾄举⾏婚礼时,她还是狂笑不已,以⾄拜不成天地,她仿佛是⼀个天⽣的笑神。
婴宁还爱花成癖。
她居室门前是细柳,墙内是桃杏,庭中红花夹道,窗外海棠探室,处处流着花⾹,缀着花朵。
她出门郊游“拈花带笑”,家中嬉耍“含笑拈花”。
嫁⼊王家后“私典⾦钗”,遍植佳花,仅⼏个⽉时间,就使王家“阶砌藩涵,⽆⾮花者。
”花是婴宁⽣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爱花的习性,渗透着⼀种⾃然美,也象征着婴宁的⼼灵美。
“⼈⾯桃花相映红”,天然之花,和她⼭花烂漫般的童真形象,相映成辉。
作者还刻画了婴宁性格中的另⼀侧⾯:天真痴憨,“似全⽆⼼肝”。
⿁母说她“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年已⼗六,呆痴如婴⼉。
”⽽在作者眼中婴宁的呆痴正是⼼灵纯净的体现,也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本意。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ba55ae43323968011c92e9.png)
婴宁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婴宁》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婴宁》详解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9576c0a4b73f242336c5f49.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婴宁》详解及翻译婴宁作者:蒲松龄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78cd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4.png)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35f09269dc5022aaea00f4.png)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421f31ac69eae009581becfa.png)
《婴宁》赏析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
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
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
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
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
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
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
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
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
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
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
“园中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婴宁之美,还在于她的生机、洒脱、无挂无碍。
就其本性而言,人应当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然而能够活出真我的能有几人。
在礼教大防熏压之F,生命的洒脱与自由确实不易做到,对女子犹难。
婴宁做到了。
这是天然、真实、纯朴的婴宁生命力之所在。
这首先表观在摆脱礼俗的任性、自由。
礼教对女人有一点基本要求:笑不露齿,语不高声。
而婴宁的笑如此恣意,不可遏制。
看她与王子服在家中相见一节,先是“隐隐不笑声”,后是“嗤嗤笑不已”,接着是“笑不可仰视”,以至纵情大笑。
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
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
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2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魏晋名士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婴宁的任性而为略有相似。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9b489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e.png)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课外阅读】《婴宁》分析一、思想内容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
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
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
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
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
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
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
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
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婴宁》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婴宁》内容解读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00489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a.png)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婴宁》内容解读与赏析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
” 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
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
再出场,“执杏花一朵”。
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 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
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
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
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
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
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
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
连结婚拜堂时她都“笑极,不能俯仰”。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最恣肆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敢笑、不能笑、不愿笑的一切条条框框全打破了。
那些少女只能够“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呢?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涩地、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
……她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于她均如东风吹马耳。
她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
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有这样自由的女性?在腥风血雨遍布闺阁的封建社会,能允许婴宁们存在吗?婴宁,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芳草美人的比喻! 这位幻想中的自由女神不仅使得封建时代受制于君权、夫权的女性更显得悲惨,更显得无助,而且,她自己也终于一个觔斗从自由飞翔的天空,栽到荆天棘地的地面。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9df2af3968011ca200914f.png)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1、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2、作品分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文章内容层次分析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第二部分从“至家”到“惟日盼吴”,思念婴宁;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重见婴宁;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后婴宁;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历与结局;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结构解析开端:上元邂逅(1--4),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
高潮、结局:喜结连理(10--14),娶美女,婴宁性格改变。
作者评论:(15),强调“孜孜憨笑”不染尘埃。
小说的几条线索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王子服:遇婴宁——想婴宁——寻婴宁——重见婴宁——带回婴宁——娶婴宁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特点自然环境:第一: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外部)第二: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内部)第三: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后园)作用: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3、人物分析婴宁的形象(1)爱花,突出其形象美鲜花配美人,美丽清新(2)爱笑,突出其心灵美爽朗率真,天真烂漫,纯真可爱.不受礼法约束。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笑”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
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高三语文:《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7a0d204028915f814dc226.png)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 天真、美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整理课件一ຫໍສະໝຸດ 爱花成癖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 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 木满园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已婚尚攀登花 架,摘花簪玩
整理课件
二、笑口常开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相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 不可遏”、“忍笑”、“复笑,不可仰视”、 “大笑”、“笑声始纵”、“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整理课件
三、“呆痴如婴儿”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 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我不惯与生人睡”
整理课件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整理课件
艺术成就
一、故事以王生与婴宁从相识到结婚为情节线索单线 发展,但层层设置悬念,直到篇末才用补叙法点明婴 宁的狐女身份,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色彩。
二、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较大幅度横 向扩展,细致刻画人物。
三、选取典型细节,如花、笑,反复渲染,以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
整理课件
《聊斋志异》之《婴宁》 赏析
整理课件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家人不知也”,思念婴宁;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重见婴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 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 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浅析《婴宁》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
![浅析《婴宁》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84f99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4.png)
浅析《婴宁》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魅的形象,有浓厚的人情味,各具姿态,在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婴宁,一位最爱笑的奇女子。
她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人物的性格包含着后天环境的作用,而婴宁的人物性格内涵中则寄托了蒲松龄对人间悲剧、人的生存困境等终极命题的思索。
婴宁人物的魅力正在于其性格的明晰而又模糊,现实而又高远。
一、爱花的婴宁文中婴宁第一次出场,只见她“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再次出场是“执杏花一朵”,见到王子服后是“含笑拈花而入”。
婴宁的住处,“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豆棚花架满庭中”。
和王子服成亲以后,“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更加相映成趣的是,蒲松龄在文中特地为婴宁设置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其居所离城三十多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门前皆丝柳。
墙外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已经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爱花象征着她的心灵美,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文学理论认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内涵以及整个文本所致力表现的人物性格和审美意蕴。
古人爱花,花本身就象征了女子的美好,而婴宁的爱花,相比之下内涵更加丰富:爱花的婴宁多了一丝追求的意味,是对美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等的追求。
二、爱笑的婴宁纵观古典小说,没有一篇能把少女的笑写得那么美,那么多姿多彩。
婴宁是笑得最美的少女。
《婴宁》全文四千字,涉及到“笑”竟然达到四十处之多。
含笑、隐笑、嗤笑、可笑、复笑、纵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浓笑……真是笑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婴宁是笑着出场的,“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使书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婴宁看到书生的呆状,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婴宁读后感
![婴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865f8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0.png)
《婴宁》读后感《婴宁》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残酷。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悖论,引人深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婴宁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卖淫行业。
她的经历让人心痛,却也将人类复杂的欲望和道德观念暴露无遗。
小说中描绘的一幕幕场景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女孩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是社会的剥削和传统观念束缚了她,还是她自身的选择和她眼中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让人无法回答,却又让人深思。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王志远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
人们对王志远的行为既愤怒又无奈,他所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力,而不是人性的真善美。
小说通过描写王志远的生活方式,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
我们不禁要问,为了金钱和权力,人们是否可以无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这个问题让人深感忧虑。
除了婴宁和王志远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婴宁的闺蜜小霞,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有叶云飞,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亮。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各自的经历和选择,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
《婴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悖论令人震撼,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这些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我们身处一个世界,周围充满着诱惑和挑战,但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追逐物质的欲望,还是坚守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而《婴宁》通过一系列动人的故事和精辟的观点,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婴宁》是一部有力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凉。
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婴宁》读后感范文
![《婴宁》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35a91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f.png)
《婴宁》读后感范文最近我阅读学习了《聊斋志异》当中的《婴宁》这篇小说文章,感触良多。
《婴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男子为一个叫婴宁的女子所着迷,最终为婴宁完成了她的一些心愿的故事。
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我觉得这篇小说非常有隐喻,所传达出的道理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有启示作用。
一,这篇小说文章反响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压迫,让女性很难有实现报复的时机。
小说讲述了婴宁的出生状况,恰恰隐喻她是一个贫苦农家少女,而这样的少女想要实现理想报复别无他法只能依靠勾引到王生这样的富家子弟来完成她的心愿。
这样的一个情况往往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当中对于一些弱势家庭也不可防止得存在。
从这方面来说,我是比拟同情婴宁的。
我想任何一个有实力的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当我们遇到如婴宁这样的有孝心又美貌的少女,不动心都是少数的。
作为一个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倘假设能够为心爱的女人完成心愿也是一种幸福的事。
从这一方面来说,又让我们心中念起一丝温暖。
二,色迷心窍要不得,色字头上一把刀。
小说文章当中讲述婴宁喜欢恶作剧结果导致了一户人家的儿子色迷心窍而死。
尽管婴宁是用了法术迷惑,但是那家的儿子倘假设不那么好色也不会遭此下场。
由此可见,贪恋美色是危险的,这个道理无论古代现代同样适用。
对于现如今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需要引起重视,提高警惕。
三,笑本无罪,只是要分时候。
小说当中的婴宁明显是个懵懂少女,乡村土鳖气息浓郁,待人接物、思想觉悟水准都很欠缺,唯有靠着笑笑缓解一丝与人沟通时候的为难。
原本她嘻嘻笑笑也没有什么,只是不可乱笑,也得知道什么场合该笑,什么场合不应该笑。
这根本扯不上什么封建礼数迫害人,只是根本的做人标准。
正如小说文章当中,婴宁恶作剧害死人,审判官询问事情时候她也笑,显得完全土鳖愚妄,叫人无语。
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根本的为人处事技巧分寸,不能连把握情绪的根本分寸也没有。
最后,我想说蒲松龄绝对是朵奇葩,我虽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这部小说,但是我很尊重他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一、思想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
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
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
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
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
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
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
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
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
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
作品中用花作烘托,以一种优美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使人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
婴宁所在的幽僻山村、鸟语花香的院落、明亮洁泽的居室,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美洁如画,诗意盎然,这一切与她的美丽容貌、天真性情和谐一致,相映生辉,妙笔天成,格外优美动人,且带有象征意义;再如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在《聊斋》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入当时的方言俗语,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中尤其是人物语言,在体现人物情态时能抓住其主要特征,笔墨简练而内涵丰富,生动传神。
如婴宁说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以及她一系列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