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整理
![健康教育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1b11fcfab069dc5022017e.png)
一.健康教育学定义: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二.健康促进的三次基本策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倡导: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赋权:帮助群众具备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可行的技能使群众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身健康的决策和行为的能力,使社区的集体行动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与社区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协调:协调不同和人、社区、卫生机构、社会经济部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形成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教育需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来推动落实四.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环境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生物遗传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五.“7项”日常行为,使人群期望寿命大幅提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天吃早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周2-3次适量运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适当的睡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吸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保持适当体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饮酒或少饮酒六.健康分级:第一级健康(躯体健康):无饥寒、无病弱、能精力充沛的生活劳动,满足基本卫生要求,具有基本预防和急救知识第二级健康(身心健康):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由地生活,并享受较新的科技成果第三级健康(主动健康):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缓解社会和工作的压力,并过着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方式七:健康连续谱与亚健康和亚临床:“命题”→医学不仅仅被动地救死扶伤,也不能仅仅为预防疾病而预防疾病:医学应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帮助每一个人积极地远离健康坐标的黑色端,移向白色端八.人类行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管理师)第六章-健康教育基础
![(健康管理师)第六章-健康教育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c7b63c2dd88d0d233d46ae3.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述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1)概念: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2)健康促进涉及 5 个主要活动领域:念,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2)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自我效能、提示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3、自我效能的1)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 年提出来的。
2)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 种途径产生和提高: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他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情感激发。
4、行为改变的 5 个阶段: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 5 各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 6 个阶段及终止阶段。
(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持阶段;(6)终止阶段。
三、健康传播1、人际传播1)概念:人际传播也成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以泪交流活动。
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2)人际交流的特点:(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3)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4)相对大众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42e3faf524ccbff12184b2.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考点1 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衬会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的核心: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3.健康教育的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
4.健康教育计划的总体目标: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总目标是宏观的、长远的,是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1.健康教育计划制订具体目标:即对谁?实现什么变化?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变化程度多大?考点2 健康教育理论模式1 .“知一信一行”模式:如让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
2.健康信念模式:具有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信念,并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3.自我效能理论:相信自己能达到预期结果。
4.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点3 健康传播(重点掌握)1.健康传播的出发点是“人人健康” 。
2.健康教育新型传播手段包括互联网和手机。
3 .大众传播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自媒体。
2.传播材料:①个体传播材料包括传单、折页、小册子,其中健康手册(小册子)信息量大,对受众的阅读能力要求最高;②群体的传播材料:室外宣传栏、贴画和海报、标语和横幅、影像材料、健康网站。
5 .在制定传播材料之前,首先需要以查阅文献、受众调查等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需求分析,初步确定符合目标人群需求的健康传播材料。
人际传播:指人们釆用语言(说、听、问、答)和非语言方式(动作、手势、表情、文字、符号)进行彼此之间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传播形式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2.人际传播方式: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同伴教育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①与同伴交流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②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③具有与之相似的社会背景;④应为目标人群所接受和尊重,并成为目标人群中的一员;⑤应持客观态度、公正立场;⑥充满自信,富有组织和领导才能;⑦有担任同伴教育者的热情和责任感;⑧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工作;⑨对教育内容有符合社会健康观的认识,在同伴中应成为行为的典范。
健康教育学重点总结
![健康教育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78aa3c7375a417866f8f5a.png)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边缘学科。
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及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从而服务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康复,增进人类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加强社会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
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4类):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人的行为的5个基本要素(行为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
人类行为的6个特点:生物性和社会性、目的性、可塑性、差异性、人类行为有多种适应形式、人的行为发展与“人生三阶段”(Tips:行为发展具有连续性和不平衡性,三阶段:人生准备阶段、人生保护阶段、晚年生活质量阶段)。
行为的影响因素: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几种重要的心理因素:①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②认知,③态度,④情感,⑤意志。
健康相关行为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日常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的行为: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
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掌握: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模式(课本P59-67)创新扩散理论(课本P81-84)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交互作用、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情绪、环境、强化。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bb4f0fb7360b4c2e3f645a.png)
健康教育学重点1.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肿瘤2.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1978年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
分为8项要素: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安全卫生水和卫生设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预防接种、控制地方病、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
3.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名词解释】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服务5.健康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包括:生物遗传因素,行为与方式因素,医疗水平,个人医学问题6.健康行为的概念: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名词解释】健康行为有四类: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7.危害健康行为的概念;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变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行为。
【名词解释】8.酗酒行为的危害以及容易导致的疾病:酒能刺激消化管,产生食管炎,胃炎和胰腺炎;酒在肝细胞中氧化成乙醛,进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要消耗很多酶蛋白质,久之会引起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
酒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纤维化、产生心肌炎。
慢性酒精中毒的人,经常脑萎缩,或酒精中毒性神经病、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畸胎和癌症。
饮酒也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
9.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
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反应时等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
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含量、肌肉适能、柔韧适能。
10.心血管适能与健康:【论述】心血管适能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着许多方面良好的影响。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5e7bd0680203d8cf2f2416.png)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有心理准备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我知道吸烟不好,总有一天我要戒烟: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有心理准备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打算转变
意识到问题,引起关注,但犹豫不决
提供知识,激发动机
我准备开始戒烟了!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二)健康促进的含义
1)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Lawrence Green:
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转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自我效能判定:成功完成过行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生理、情感状态
5、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stages of change model)
·行为改变量是一个连续、动态、逐步推进的过程;
·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个人决策的过程;
·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一)行为改变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5个阶段:
5.维持阶段(maintenance)
·改变行为已经达到6个月以上,人们已经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防止复发。
·许多人在取得了行为改变的初步成功后,由于自身的松懈、经不起外界的诱惑等原因造成复发。
6.终止阶段(termination)
·在某些行为,特别是成瘾性行为中可能有这个阶段。在此阶段中,人们不再受到诱惑,对行为改变的维持有高度的自信心。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80c3816bec0975f465e2d2.png)
健康教育学一、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P3)①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②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威胁;③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④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3、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二、健康相关行为(P50)健康相关行为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健康行为、危险行为。
健康行为: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健康。
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
危险行为: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行为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差;③协同作用强;④变异性大;⑤广泛性存在。
3、动机冲突的类型及举例:A、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
(鱼与熊掌、健康与吸烟的“乐趣”);B、双避式冲突: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的时间发生,个体想避免,但迫于无奈不可能两件事都避开(前有悬崖,后又追兵、前怕虎,后怕狼、高血压病人,怕天天吃药,又怕脑卒中等严重后果);C、趋避式冲突:统一目标对于某个体,既可以满足某种需要,有可能造成某种威胁。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68c233d561252d380eb6eb8.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1.健康教育的概念(重点)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的概念(了解)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重点)(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社区的能力;(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传播的概念(掌握)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5.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6.人际传播的特点(了解)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信息量比较少,覆盖范围比较小,传播速度比较慢。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7.大众传播的概念(重点)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8.常用人际传播形式(熟悉)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③演示与示范9.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10.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2020健康管理师笔记整理)6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2020健康管理师笔记整理)6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3d84ff67ec102de3bd8929.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1. 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群体,健康管理对个体关注更多。
2. 健康教育的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4. 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1)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2)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 增强社区的能力;4) 发展个人技能;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5.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
6. 生命质量又称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其定义多种多样,较普遍适用的定义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感觉体验。
生命质量评估有以下特点:①评估内容具有综合性,包含生物、心理、行为、以及社会适应力、总体感觉等的功能和质量。
②反映生命质量的指标常是主观指标,多采用功能或行为术语来说明个体所处的状态,而非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③在评价者方面,多采用自我评价,即由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质量做出评价,或者由他人(医生)进行评价。
④评价结果具有时变性,常用作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等的效果指标,且比一些客观的健康指标更为敏感。
5、多采用各种量表进行测量,如一般性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临床生命质量测定方法、特殊病种生命质量调查表。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1. “知信行”模式(KAP):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2. KAP实例:知(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信(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行(吸烟者采取行动)。
3. 健康信念模式:信念是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基础。
4.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 感知疾病的威胁:促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直接原因,包括: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严重性。
基础第6章《健康教育》(50题)
![基础第6章《健康教育》(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df5b970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9.png)
1.某市控烟活动中“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属于健康促进活动领域中的()。
A.制定促进健康的措施B.创造支持环境C.加强社区的行动D.发展个人的技能E.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健康促进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增强社区的能力;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创造健康支持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故选B。
2.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
A.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宣传教育B.对个人和群体定期进行健康教育C.帮助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D.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E.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2. 【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故选E。
3.健康促进的 5 个主要活动领域为()。
A.控烟、控酒、控高血压、控艾滋病、控性病B.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人人参与、初级卫生保健、中西医结合C.制定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服务方向D.农村为重点、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结合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于1986 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奠定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1986 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涉及 5 个主要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增强社区的能力;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故选C。
4.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
A.医疗技术B.诊断技术C.救护技术D.生化检测技术E.知识、技术与服务4. 【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d4093671fe910ef02df874.png)
◆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包括:“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论、行为改变的阶 段理论。
◆ “知信行”(KABP 或 KAP)模式
(1)“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实质上是认知理论在健康 教育中的应用。
(2)知识:知晓健康信息 (基础) (3)态度、信念:认同健康信念 (内在动力) (4)行为: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目的) ◆ 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 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
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标的 改变,健康状况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 死亡风险的改变
◆ 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共同点是运用了基线资料收集-需求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价的管理过程。 健康管理是把健康监测和维护、健康相关行为以及治疗和康复都纳入管理并实施干预,干预手段主要
1
是非临床的方法,即教育和管理。
(2)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核心:改变个人和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
◆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 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
(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 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要点
内容
在个体健康管 在对个体进行的健康教育干预时,要应用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和行为干预策略,
理中的作用 因此,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实现有效的个体健康管理的基础。
在群体健康管 理中的作用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2c477aee06eff9aff80732.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概述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涉及五个主要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调整卫生服务方向③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④增强社区的能力:确定问题和需求是社区能力建设最佳的起点,⑤发展个人技能,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①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以减少它们对个体和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
②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一方面健康教育在促进行为改变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对激发领导者拓展健康促进的政治意愿,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促成健康促进的氛围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同时政府的承诺、政策、法律、组织等社会支持条件和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善对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撑,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1.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其实质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2.健康信念模式影响采纳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⒈感知疾病的威胁:①感知疾病的易感性,②感知疾病的严重性⒉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⒊自我效能⒋提示因素:比如大众媒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的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病⒌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
2020年健康管理师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2020年健康管理师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927f5052d380eb63946d3f.png)
第三节 健康传播
• 2、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模式(5W) • 传播者、信息与讯息、媒介渠道、受传者、效
果
第三节 健康传播
• 二、人际传播 • 1、概念:也称人际交流,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
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 主要通过语言完成。 • 但也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 • 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
第三节 健康传播
• (四)针对大众的传播媒介 • 1、报纸/杂志 • 报纸发行量大、信息量大、价格低廉,但是时
效性不如广播电视; • 杂志比报刊内容更深入、便于保存,但是出版
周期长 • 2、广播/电视 • 覆盖面积广,电视更直观
第三节 健康传播
• (五)新型媒介的应用 • 1、互联网 • ①网站 • ②健康管理互动平台 • 2、手机 • APP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 PRECEDE是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因素、 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侧重于需求评估。
• PROCEED是指执行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 组织手段,侧重于执行过程与评价过程。
• 1-5步是需求评估阶段,6-9步是效果评价阶段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 三、自我效能理论(考点) • 1、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
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 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
于健康的行为。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 产生和提高自我效能的途径: • 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成功戒烟3个月) • 他人间接的经验(别人坚持跑步减肥3个月瘦了12斤) • 口头劝说 • 情感激发(焦虑、紧张、低落会消磨信心) •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重点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4304acc5da50e2524d7fc2.png)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1. 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B.健康促进以健康教育为先导C.健康教育激发领导者拓展健康促进D.健康教育对行为的改变作用比较持久且带有约束性E.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来推动和落实2. 下列有关KAP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改变健康行为的基础B.此模式的实质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C.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D.知、信、行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3. 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A.感知疾病的威胁B.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C.自我效能D.提示因素E.社会人口学因素4. 产生和提高自我效能的途径有:A.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B.他人间接的经验C.适宜的自然条件D.口头劝说E.情感激发5. 下列哪项不属于健康教育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A.社区健康教育;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B.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6. 在格林(PRECEDE-PROCEED)模式中,将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为:A.重点因素B.倾向因素C.知识因素D.强化因素E.促成因素7. 健康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的内容就是能回答如下哪些问题:A.Who-对谁B.What-实现什么变化C.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D.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E.H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8. 以下属于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中教育策略的有:A.大众传媒活动B.人际传播活动C.制定相应政策D.通过印刷媒介开展活动E.开展社区活动9. 健康教育策略包括:A.教育策略B.环境策略C.行为策略D.组织策略E.政策策略10. 张先生45岁,是某企业高管。
平时工作紧张,体力活动少,喜食油炸食品。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d4093671fe910ef02df874.png)
◆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包括:“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论、行为改变的阶 段理论。
◆ “知信行”(KABP 或 KAP)模式
(1)“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实质上是认知理论在健康 教育中的应用。
(2)知识:知晓健康信息 (基础) (3)态度、信念:认同健康信念 (内在动力) (4)行为: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目的) ◆ 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 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
带来的益处,也知道改变行为需要代价,因此在益处和代价之间权衡,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 (3)准备阶段:在最近 30 天内,人们郑重地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如向亲属、朋友宣布自己要
改变某种行为,并有所行动,如向别人咨询有关行为改变的事宜,购买自我帮助的书籍,制定行为改 变时间表等。
(4)行动阶段:在 6 个月内,人们已经采取行动,但是由于许多人的行动没有计划性,没有设定 具体目标、实施步骤,没有社会网络和环境的支持,最终导致行动的失败。
◆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健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健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3aaaa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5.png)
健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HE):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HE与卫生宣教(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联系在于:HE是在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HE的主要措施可称为卫生宣教区别在于:①HE明确了特定的工作目标。
②HE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内容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③HE在融合多种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促进(HP):HP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③增强社区的能力。
④发展个人技能。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①倡导(advocacy):有利健康的若干必要条件(政策支持、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②授权(empowerment):为人们最充分地发挥健康潜能。
③协调(mediation):为了实现健康目标的共同协作,在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
(“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是HP的核心策略)。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关系:①健康教育需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
②健康促进需健康教育来推动和落实。
健康教育的意义:①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客观需要(社会意义)。
②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愿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产物(经济意义)。
③健康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意义)。
以非典和禽流感的流行为例。
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行为: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自身因素:①需要、动机和动机冲动;②认知(睡眠者效应、认知不协调);③态度;④情感;⑤意志。
2、环境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法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意识、社会道德、宗教、家庭、大众传播、教育、风俗)四大偏激行为:吸烟、喝酒、饮食不当、缺乏锻炼健康行为:一般指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管理师考试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内部资料)
![健康管理师考试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内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4fa5e51a37f111f1855b85.png)
健康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应该能够回
答4W1H的问题:
Who—对谁?
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等)?
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
3、制定干预策略
①教育策略
◎考点19、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1、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选择项目活动执行率、干预活动覆盖率、目标人群参与
率、有效直属、目标人群的满意度等。
◎考点11、传播材料制作的六个程序
①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②制定计划
③形成初稿
④传播材料预试验
⑤材料的生产发放与使用
⑥监测与评价
◎考点12、人际传播的应用
①讲课:健康管理师充当“教师”,通过语言和文字向目标人群传达健康知识。
②同伴教育:以同伴(有同样生理、行为特征的人,如吸烟者、孕妇、某种疾病
的患者等)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走样。
◎考点10、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②信息时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
③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
④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大体确定的。
⑤单向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
①需求评估
②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③制定干预策略
④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
以下是分析讲解内容:
1、需求评估(5个诊断+确定优先项目)
①社会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考点1 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衬会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的核心: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
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
康的危险因素。
3.健康教育的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
4.健康教育计划的总体目标: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总目标是宏观的、长远的,是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1.健康教育计划制订具体目标:即对谁?实现什么变化?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变化程度多大?
考点2 健康教育理论模式
1 .“知一信一行”模式:如让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
2.健康信念模式:具有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信念,并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3.自我效能理论:相信自己能达到预期结果。
4.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点3 健康传播(重点掌握)
1.健康传播的出发点是“人人健康” 。
2.健康教育新型传播手段包括互联网和手机。
3 .大众传播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自媒体。
2.传播材料:①个体传播材料包括传单、折页、小册子,其中健康手册(小册子)信息量大,对受众的阅读能力要求最高;②群体的传播材料:室外宣传栏、贴画和海报、标语和横幅、影像材料、健康网站。
5 .在制定传播材料之前,首先需要以查阅文献、受众调查等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需求分析,初步确定符合目标人群需求的健康传播材料。
人际传播:指人们釆用语言(说、听、问、答)和非语言方式(动作、手势、表情、文字、符号)进行彼此之间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传播形式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2.人际传播方式: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同伴教育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①与同伴交流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②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③具有与之相似的社会背景;④应为目标人群所接受和尊重,并成为目标人群中的一员;⑤应持客观态度、公正立场;⑥充满自信,富有组织和领导才能;⑦有担任同伴教育者的热情和责任感;⑧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工作;⑨对教育内容有符合社会健康观的认识,在同伴中应成为行为的典范。
3.人际沟通技巧包括谈话技巧、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反馈技巧、
传播技巧、非语言传播技巧。
1)反馈技巧的要点:恰当运用点头、伸大拇指等体语,支持对方正确观点和行为时态度要鲜明,对于不同人提的同样问题回答可以因人而异,纠正对方错误观点行为要和缓、婉转、耐心。
2)倾听技巧的要点:始终保持友好和礼貌,耐心倾听,适时作出适当的反应,注意集中精神、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目光交流,适当地点头,或是用微笑来表示你很乐意倾听,不无故打断或干扰对方的谈话,切勿武断下论, 对敏感问题要善于听出言外之意以捕捉真实信息。
3)观察技巧的要点: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在服务对象进行咨询时,为获得更多信息,观察对方时应仔细,通过观察对方表情和动作,了解有用信息,捕捉细微的变化,和对方有目光交流,最重要的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4)非语言传播技巧:非语言交流分为动态体语、静态体语、有情感声的类语言和时空语言。
①动态体语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与注视方向、触摸等。
②静态体语包括姿势、人际距离、仪表形象等。
③有情感声的类语言包括惊讶声、惊喜声、感叹声、呻吟声、懊
悔声、口哨声等。
④时空语言包括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其中时间语言包括提前到
达、准时赴约;空间语言包括交流环境、相对位置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