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重点.doc

合集下载

健康教育学考点

健康教育学考点

健康教育学考点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把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变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过程。

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于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的四大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

健康素养:是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增加人们对健康及其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的过程。

《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的五大行动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支持性环境3.强化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1.倡导2.增强能力3.协调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健康素养是健康促进的产物(资产)。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转变。

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行为的五个要素行为:行为主体—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

健康行为:广义上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

本质上是指个体健康相关行为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部分。

健康相关行为: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行为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体本事的健康、疾病有关联,或与他人的健康、疾病有关联,这些对健康有影响的行为即为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信念模式:1.感知疾病的威胁(易感性和严重性)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行为评价)3.自我效能4.社会人口学因素5.提示因素(行动线索)健康信念的核心概念是:感知。

健康教育期末复习重点

健康教育期末复习重点

健康教育第一章绪论一、何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1998年5月举行的WHO总会创建50周年纪念会上,WHO对健康宪章进行了修改,进行了重新定义:健康是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完好的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或身体虚弱。

二、心理健康现代医学所指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心世界丰富充实与和谐安宁的状态,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完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其内涵包括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康而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统一协调的行为和正常的智力。

综合而言,衡量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可用下列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协调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3.具备健康的意志品质即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

4.人际关系和谐即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且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5.能动地适应环境有积极的处世态度,社会适应自如,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

6.保持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者的心理行为特征经常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

8.有自知之明,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9.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份。

10.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对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并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守这些规范。

三、社会健康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个体应该具备参与某些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

健康教育学重点整理

健康教育学重点整理

一.健康教育学定义: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二.健康促进的三次基本策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倡导: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赋权:帮助群众具备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可行的技能使群众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身健康的决策和行为的能力,使社区的集体行动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与社区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协调:协调不同和人、社区、卫生机构、社会经济部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形成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教育需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来推动落实四.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环境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生物遗传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五.“7项”日常行为,使人群期望寿命大幅提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天吃早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每周2-3次适量运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适当的睡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吸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保持适当体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饮酒或少饮酒六.健康分级:第一级健康(躯体健康):无饥寒、无病弱、能精力充沛的生活劳动,满足基本卫生要求,具有基本预防和急救知识第二级健康(身心健康):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由地生活,并享受较新的科技成果第三级健康(主动健康):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缓解社会和工作的压力,并过着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方式七:健康连续谱与亚健康和亚临床:“命题”→医学不仅仅被动地救死扶伤,也不能仅仅为预防疾病而预防疾病:医学应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帮助每一个人积极地远离健康坐标的黑色端,移向白色端八.人类行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健康教育重点知识

健康教育重点知识

1、依据健康的定义可将其分为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2、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4、健康管理的对象,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病人5、健康管理行为:减少社会资源投入;减低个人或群体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及早发疾病,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全面提高个人,社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6、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和采用服务流程:第一步,收集服务的个人健康信息;第二步,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进行健康干预7、健康行为: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改变危害健康行为。

8、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

9、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含量,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

10、依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将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健康体适能11、依照发病原因,肥胖分为(C)A、单纯性肥胖和腹部型肥胖B.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C.单纯性肥胖和续发性肥胖,D.腹部肥胖和臀部型肥胖12、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型肥胖13、马拉松跑的能量主要来自(B)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水14、下肢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运动项目是(C)A.100米跑B.三级跳远C.马拉松跑D.800米跑15、健康人格的培养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主动适应环境;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善于控制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16、增进人际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17、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尊重交往对象,平等相处;互利互惠,以礼相待;正确认识心理理定势的影响:光坏效应、首因效应、注意交往的技巧、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能力18、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人际交往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及疲劳死五种。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1.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肿瘤2.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1978年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

分为8项要素: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安全卫生水和卫生设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预防接种、控制地方病、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

3.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名词解释】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服务5.健康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包括:生物遗传因素,行为与方式因素,医疗水平,个人医学问题6.健康行为的概念: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名词解释】健康行为有四类: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7.危害健康行为的概念;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变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行为。

【名词解释】8.酗酒行为的危害以及容易导致的疾病:酒能刺激消化管,产生食管炎,胃炎和胰腺炎;酒在肝细胞中氧化成乙醛,进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要消耗很多酶蛋白质,久之会引起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

酒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纤维化、产生心肌炎。

慢性酒精中毒的人,经常脑萎缩,或酒精中毒性神经病、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畸胎和癌症。

饮酒也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

9.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

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反应时等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

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含量、肌肉适能、柔韧适能。

10.心血管适能与健康:【论述】心血管适能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着许多方面良好的影响。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因素:①行为和生活方式②环境因素③生物学因素④卫生服务因素3、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健康素质: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

5、健康促进:(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渥太华宪章》(2)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

————Lawrence W Green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6、健康促进的5点策略(行动领域)①制定有利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加强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7、健康促进的内涵(选择)①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而是政府各部门的核心义务和职责。

②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③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

④健康促进是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这些方法包括传播、教育、立法、财政、组织改变、社区开发,以及当地群众自发地维护自己健康的活动。

⑤健康促进强调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

⑥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学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①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9、健康促进应力求通过3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发展①社会动员②倡导与游说③协调10、纵观世界各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生物医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2)行为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3)新公共卫生或后医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新公共卫生—-健康促进思考题1、导致许多国家医疗费用成倍增长,而无法抑制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哪一种?(B)A 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B 忽视了公共卫生问题C 医疗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D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E 环境的污染2、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E)A 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B 促进各级领导健康理念的改变C 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D 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E 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3、在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关系中,以下哪一项论述是正确的?(B)A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概念是一致的B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健康教育C 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的组成部分D 卫生宣传的内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泛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B)A 环境保护B 社会动员C 健康教育D 疾病控制E 学校卫生5、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E)A 一二级预防B 二三级预防C 二级预防D 三级预防E 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6、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中,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ABCE)A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B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C 健康促进强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D 健康教育比健康促进的内涵更为广泛E 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的内涵更为广泛7、下列哪些是健康促进的策略(全选)A 强化健康的公共政策B 创造支持的环境C 强化社区行动D 发展个人技能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第四章健康相关行为1、健康行为: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2、危险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

健康教育学基础知识一、健康是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是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1.遗传生物因素:传统遗传疾病/其他疾病中的遗传因素/基因技术应用2.环境因素:物理(自然)环境:-- 食物、水-- 空气-- 生活、工作条件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 宗教、文化-- 社会性别3.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价格 /质量 /公平性4.行为因素:行为作为非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行为在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行为与预防保健 /行为与治疗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关系,任务,领域1.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其中,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发展等各个系统。

2.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一类方法;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之一; /健康促进体现了综合的干预策略。

3.健康促进领域: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支持环境 /加强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促进政策形成 / 促进个人、家庭、社区对健康的责任感/ 帮助形成有益与健康的环境 /促进卫生服务机构职能转变 /增进人群的卫生保健能力& .健康教育计划/健康促进规划的评价一.评价1. 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旨在确定社会政策或项目的价值,帮助决策的过程。

2. 评价的性质:评价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比较 / 确定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前提 / 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而准确的信息是评价成功的保障。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一、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P3)①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②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威胁;③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④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3、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二、健康相关行为(P50)健康相关行为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健康行为、危险行为。

健康行为: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健康。

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

危险行为: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行为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差;③协同作用强;④变异性大;⑤广泛性存在。

3、动机冲突的类型及举例:A、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

(鱼与熊掌、健康与吸烟的“乐趣”);B、双避式冲突: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的时间发生,个体想避免,但迫于无奈不可能两件事都避开(前有悬崖,后又追兵、前怕虎,后怕狼、高血压病人,怕天天吃药,又怕脑卒中等严重后果);C、趋避式冲突:统一目标对于某个体,既可以满足某种需要,有可能造成某种威胁。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大纲:●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一、健康的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的三个维度: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

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健康服务因素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一、健康教育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健康教育是一项旨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在健康教育中,有许多重点领域需要关注和强调。

本文将详细介绍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并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实施健康教育。

1. 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营养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健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提倡均衡饮食:推广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和适量脂肪的摄入。

- 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 强调饮食多样性和适量进食的重要性。

- 提供营养知识,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作用和摄入途径。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0%的人口患有肥胖症,而饮食不当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认知,减少肥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2. 运动与体育运动与体育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健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推广适度的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

- 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参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肌肉强度、灵便性和协调性。

- 提供运动安全知识:教育人们正确的运动姿式和防止运动损伤的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健康教育,我们可以鼓励人们积极参预体育活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综合健康的重要组成部份。

健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人们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压力和焦虑。

- 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资源:为人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匡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而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年轻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以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维持。

在健康教育中,确定重点内容对于有效推动健康意识和行为的改变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案例支持。

1.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健康生活的基石,对于预防和管理多种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重点内容包括均衡饮食、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8亿人患有肥胖症,而肥胖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推广膳食指南,并提供实际的饮食改善方案。

2. 锻炼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缺乏体育锻炼是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

因此,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锻炼方案。

例如,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

3.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8万人因自杀而丧生,而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管理方法。

例如,通过提供压力管理技巧、情绪调节策略和心理支持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4. 预防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

因此,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重点内容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正确的手卫生、接种疫苗、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实践指导,可以帮助个体和社区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5. 健康危害的认知健康教育还应该重点关注健康危害的认知,使个体能够识别和避免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环境。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标题:健康教育重点引言概述:健康教育是促进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重点讨论健康教育的几个重点。

一、健康饮食1.1 合理膳食:健康教育应当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适量的饮食。

1.2 饮水:教育人们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保持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量,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脱水。

1.3 戒烟戒酒:健康教育要宣传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减少吸烟和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适量运动2.1 锻炼频率:健康教育应当指导人们保持适量的运动频率,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2 运动方式:教育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游泳、瑜伽、篮球等。

2.3 避免过度运动:健康教育要告诫人们避免过度运动,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和疲劳,保持身体健康。

三、心理健康3.1 压力管理:健康教育应当教导人们有效管理压力,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3.2 情绪调节:教育人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避免情绪失控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3 寻求帮助:健康教育要宣传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心理困扰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四、预防传染病4.1 接种疫苗:健康教育要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建立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4.2 个人卫生: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病菌传播的可能性。

4.3 避免接触传染源:健康教育要提醒人们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在流感季节等高发传染病季节参加人群密集的活动。

五、定期体检5.1 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应当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5.2 早发现早治疗:教育人们早发现疾病症状时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疾病恶化。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向个体和群体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促进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健康教育的目标1. 提高健康意识:通过健康教育,使个体和群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健康是生活的基础,重视自身健康问题。

2. 掌握健康知识:健康教育应向个体和群体传授科学、系统的健康知识,包括疾病预防、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健康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引导个体和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4. 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应培养个体和群体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预防疾病、处理常见疾病,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1. 疾病预防知识:向个体和群体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如艾滋病、结核病、糖尿病等,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饮食健康指导:教育个体和群体了解营养学知识,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营养不良或者过度摄入,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

3. 心理健康教育:向个体和群体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处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4. 运动健康指导:教育个体和群体了解适度运动的好处,推广健康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等,促进身体健康。

5. 环境卫生教育:教育个体和群体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提倡保持环境清洁,预防疾病的传播。

三、健康教育的方法1. 课堂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意识。

2. 社区宣传:通过社区活动、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向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3.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向泛博群众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4. 健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健康讲座,向个体和群体传授健康知识,解答健康问题。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一、背景介绍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授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指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强调的内容和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重点内容1. 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生活习惯的培养:a. 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摄入各类食物,避免过度依赖垃圾食品。

b. 运动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c. 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d.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等。

e. 心理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合理处理压力和情绪。

2. 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以下内容:a. 传染病预防:宣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如艾滋病、流感等。

b. 慢性病预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c. 心理健康问题: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d. 依赖性药物与毒品预防:宣传吸烟、酗酒、吸毒等的危害,提倡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3. 性教育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注重以下方面:a. 生理知识:向青少年传授有关生理发育、性行为、避孕等方面的知识。

b. 性别平等:宣传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消除性别歧视和暴力。

c. 性疾病预防:宣传性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如艾滋病、性传播感染等。

d. 性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4. 快乐生活与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快乐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包括以下内容:a. 压力管理:教授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运动、放松训练等。

b. 心理健康问题: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c. 积极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因素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4
卫生服务
卫生保健服务可按初级、二级和三级来 划分。初级卫生保健是对社区一级使用科学 的、实用的和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向社区所 有成员、家庭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成为进一 步享受二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 保健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学
第一章 健 康 促进
第一节 健康与健康促进概念 一、健康概念
生理 心理 社会三个方面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 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
㈠ 健康的标准(WHO)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和工作的压力
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中,体形匀称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色泽正常,不出血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20世纪80年代后健康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97年1月国务院指出“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 《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工作目标及2010年远景规 划》(全国爱卫会、卫生部)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 者既有区别,又关系密切( P15 )。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㈡ 健康现状
1
亚健康状态
2
生活方式相关疾病
1
亚健康状态
⑴ 亚健康概念: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 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 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 状态欠佳、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已有不同程度的各 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

健康教育学重点知识

健康教育学重点知识

1.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2.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3.健康教育定义: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其核心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和重点是改变不良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有的责任。

6.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8.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9.健康管理的对象:所有人群。

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病人。

10.健康管理的目的?1减少社会资源投入2减低个人或群体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3及早发现疾病,提高临床疾病治愈力和降低死亡率4全面提高个人社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1.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健康体适能的组成要素?依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将体适能区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

竞技体适能主要由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

健康体适能主要由那些与人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通常主要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含量,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13.健康体适能: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机体运送氧气,能量物质同时维持机体从事体力活动的能力。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大纲:●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一、健康的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的三个维度: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

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健康服务因素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一、健康教育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52)●促进健康的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的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才决定行为方式。

●行为矫正: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措施,促进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87)●社会动员: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地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实现这一社会健康目标的过程。

(92)●社会营销(social marketing):用商业营销的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的解决方案,针对人群中重要的健康社会问题,目标人群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所提供的有形的产品或有服务性的知识所采取的推广活动。

●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进口的目的而制作、传播、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即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特点:单向、大众传媒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

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3)强化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的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一、引言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知和掌握,以达到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等方面,以全面提升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本文将重点介绍健康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

二、身体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身体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健康:教育人们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2. 锻炼与运动:教育人们定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和促进新陈代谢。

3. 睡眠健康: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精神状态。

4. 疾病预防: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等,预防疾病的传播。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压力管理:教育人们学会应对压力,如通过运动、放松技巧、社交支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2. 情绪管理:教育人们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通过情绪调节、积极思考等方法来提升情绪稳定性。

3. 自我认知:教育人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4. 社交技巧:教育人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有效沟通、合作、解决冲突等。

四、社交健康教育社交健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良好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在社交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他人:教育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个人空间,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合作与团队精神:教育人们学会合作、团队合作和分享,培养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社会责任:教育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4. 多元文化:教育人们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
(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
*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
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
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
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
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特点:单向、大众传媒
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

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

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3)强化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

4、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
*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
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胃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第二章健康行为
*行为的基本概念:分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是人类在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外在的能动反应。

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

*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人类行为及特点
生物性(人类的五大本能反应):1.摄食行为 2.性行为 3.睡眠 4.好奇和追求刺激行为 5.防御性为
社会性:1、获得性和可塑性:受所处环境影响
2、行为多样性:社会与文化决定
3、主动选择性:社会职能影响行为不能发动行为。

4、文化认可性: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目的性和适应性
*健康行为:指个体健康相关行为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部分。

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

可分为:
(1)预防行为
(2)疾病行为
(3)病人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

可分为:
(1)享受型行为:行为主体在采纳行为时在短时间内能为主体带来主观愉悦感。

(2)主动非享受型行为:因“无知”而发生,与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无关。

(3)被动非享受型行为:被迫采取的不健康行为。

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1)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是有组织有机会又评价和调节的行为。

(2)团体有特定的文化特点,承受压力的能力大,成功的效果显著。

(3)有一定的“惯性”,启动和停止都比个体缓慢
*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包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减少或避免等。

促进健康行为主要特点有:
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

如不抽烟
②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如定时定定量进餐)
③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
④一致性(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
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有理性控制)
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
1.日常健康行为:
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3. 戒除不良嗜好:
4.预警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的行为: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①危害性: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
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例如吸烟行为,不仅对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产生危害作用,而且对他人(造成被动吸烟)和社会(造成总发病率、死亡率水平的提高)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②明显性和稳定性: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③习得性:后天获得,是“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

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
2.致病性行为模式
3.不良疾病行为
4.违规行为
*健康行为生态学观点对健康行为干预策略有哪些实践意义?
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开发综合性的健康行为干预模式,使得每个水平的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以及各水平因素间交互关系都得以改善,从而使个体行为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中,改善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应尽可能采取包括家庭、社区等为基础的有多个人群参与的微观生态环境因素改变的综合措施。

第三章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概念及框架(如何运用理论指导行为?)
(一)行为态度(分1)
1、行为信念:主观赏认为(相信)采取某项行为可能造成结果的可能性。

2、行为结果评价:个体赋予行为结果的主观价值判断。

3、行为态度:对某种行为稳定的倾向或立场。

(二)主观规范(分2)
1、规范信念: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人或团体对其的行为期望。

个体感受到周围重要人士赞同或不赞同其行为的信念。

2、遵从动机:服从规范信念的意愿。

3、主观规范:主体感受到社会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三)感知行为控制(分3)
1、控制信念:个体感知到实施行为的促进和阻碍的因素。

2、感知力:知觉力或自觉力。

主体对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

3、感知行为控制:个体自觉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

(四)行为意向与行为(总)
1、行为意向:行动前的思想倾向与行为动机。

2、行为:外显、可观测的反应。

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Hochbaum侯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