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包括两门科目,分别是“课程论”和“教学论”。
二、考试内容1、课程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课程理论流派如经验课程论、学科课程论、综合课程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等基本内容。
2、教学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教学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改革等基本内容。
三、考试形式1、笔试:两门科目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题类型:每门科目均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成绩评定:每门科目满分为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两门科目均及格后方可申请毕业。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1、考试时间:2024年自学考试安排在4月和10月,具体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2、考试地点:具体考试地点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五、注意事项1、考生应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如教材、辅导书、笔记等。
2、考生应按照通知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准时参加考试,迟到30分钟以上者不得进入考场。
3、考生应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进入考场,注意准考证的打印和保管。
4、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作弊、抄袭、夹带等违规行为。
5、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考试机构。
六、参考书目1、《课程与教学论》,作者:郝德永,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2、《现代教学论》,作者:王策三,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以上是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1、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
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_(教育学__教育心理学)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广义得教育指凡就是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受到得各种有目得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P1 学校教育又叫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是学校得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礼就是分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得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乐就是祭鬼神、祀天地、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得音乐与舞蹈;射、御就是射箭、驾车等方面作战技术;书就是语言文字得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得知识;数就是计算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封建社会,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就是教育得主要内容。
(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P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得就是文士学校。
(3)●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入学考试(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学》备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小题)1.在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A.培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洛克2.以下哪个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B.示范性C.长期性D.不稳定性3.1632年,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A.洛克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福禄倍尔4.我国现行学制属于:()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都不属于5.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A.教学方案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6.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现代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乌申斯基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A.教书育人B.搞好教学C.做学生的思想工作D.关心学生的生活8.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___________。
()A.教学内容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措施9.在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中,_______________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个体的主观能动性B.环境C.遗传D.教育1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实现的。
()A.间接经验B.生产活动C.直接经验D.生活经验11.一种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所有年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叫:()A.继续教育B.成人教育C.普通教育D.终身教育12.教育目的有两部分组成,即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______________和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
()A.身心素质B.文化素质C.心理素质D.道德素质1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回顾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已经发布,本文将对此次考试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分析。
考生们可以通过本文了解考试的难度和重点,为备考提供参考。
一、综合理论题2023年教育学真题的综合理论题主要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管理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本理论部分涉及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说。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各个学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学派等,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
教育学研究方法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熟悉常见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
教育管理部分重点关注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育政策与改革等,并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专业知识与应用题专业知识与应用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这一部分,考生需要详细了解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等,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
考试还会针对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论述,要求考生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三、论文写作题论文写作题是教育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是否具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在论文写作题中,考生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可以涉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者对某一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等。
考生在论文写作中需要清晰地提出问题、进行文献综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总结: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需要具备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2021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及最新考试大纲
2021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及最新考试大纲北师大学科数学考研招生情况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1不设方向(优先录取本科为数学专业的考生。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901教育实践与方法复试内容:笔试内容为各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外语口试,综合面试招生人数:2020年该专业拟招收28人,接受推免10人。
北师大学科数学考研大纲及参考书目推荐333教育综合《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教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题、材料题等。
三、考查范围(一)教育学原理1.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
(2)了解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理解德育、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
2.考查内容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德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管理、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试大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试大纲(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教育综合》是为招收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二、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1.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
2. 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等。
3. 外国教育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等。
4.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3. 答题时间:180分钟。
4.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题(约30%),简答题(约40%),论述题(约30%)。
五、参考书目建议考生阅读以下书籍以备考:1.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注意事项本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制定,仅供报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使用。
其他专业的考生请参阅相应的考试大纲。
七、大纲更新本考试大纲如有变动,将在每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中公布。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数学教育学概论》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5.了解数学教学的特殊原则有哪些,贯彻各原则时应有哪些要求. 六、数学教学方法与数学教学模式 考试内容 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方法与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考试要求 1.了解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形成途径有哪些,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2.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呈现为主、师生互动为主和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各有何优点与不足. 3.掌握“讲解-传授”、“引导-发现”、“自学-辅导”、“问题解决”四种基本教学模式的理论基 础及其应用时各自有些什么要求. 4.掌握选择数学教学方法与数学教学模式应注意什么. 七、数学教学设计 考试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说课 考试要求 1.了解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2.了解数学课的课型有哪些,其基本结构各是怎样的. 4.掌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编写说课稿. 5.掌握什么是教后反思,反思哪些内容,课后记记录哪些内容. 八、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考试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小组合作学习的艺术 考试要求 1.了解如何对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结束”、“板书”等艺术作论述。 九、数学概念教学 考试内容 数学概念及其特点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考试要求 1.掌握具有属种关系的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学概念的特征. 3.了解数学概念定义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了解针对数学概念定义的不同方式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 5.掌握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 十、数学命题的教学 考试内容 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内涵数学命题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数学命题教学的案例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什么是数学命题,数学中命题与概念、推理、证明的关系。 2.掌握数学命题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3.了解我国现行中学课本中有哪些几何公理,掌握如何进行公理教学。 4.掌握定理、公式的引入有哪些常用的较好的方法,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5.掌握定理、公式的教学要把握哪几个环节。 6.掌握定理、公式证明中用到的思考方法主要有哪些。 十一、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是校风。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能够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 专升本 综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试题
1.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夸美纽斯B. 杜威C. 赫尔巴特D. 洛克【答案】A【解析】2.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主体性B. 创造性C. 间接性D. 示范性【答案】D【解析】3.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
A. 起主导作用B. 起决定作用C. 不起主导作用D. 起基础作用【答案】A【解析】4. 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 《爱弥儿》B. 《大教学论》C. 《普通教育学》D. 《教育论》【答案】B【解析】5. 夸美纽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 《普通教育学》B. 《民主主义与教育》C. 《大教学论》D. 《爱弥儿》【答案】C【解析】6. 我国法律规定:“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或教师出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并有权对各种失真的评价通过政党途径要求予以更正。
”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________。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案】A【解析】7.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 巩固与保持知识D.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答案】B【解析】8.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 成立了班委会B. 开展了班级工作C. 形成了正确的班级舆论D. 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答案】C【解析】9. 根据评价的性质和作用,旨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上的证明的评价类型是()。
A. 形成性评价B. 终结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 标准性评价【答案】B【解析】10.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案的国家是()。
A. 英国B. 德国C. 美国D. 法国【答案】B【解析】11.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 中心环节B. 起始环节C. 终止环节D. 一般环节【答案】A【解析】12.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称为()。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融合教育2、“文翁兴学”3、研究设计4、大学区制5、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二、简答题6、简述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及其实践要求。
7、简述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
8、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9、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基佐的三段话。
(材料缺失)10、材料中所指的法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三个问题是什么?11、述评法国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基本过程。
12、简述材料中提到的德国、美国、英国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的基本过程。
13、结合理论和现实,谈谈你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认识。
14、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一、名词解释1、(1)含义:融合教育指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促进其在普通班学习的方式。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不分等级皆可融入普通班。
(2)背景:20世纪60年代针对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相隔离的情况而提出。
(3)表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成长。
(4)意义:①让所有人主动关心特殊儿童,这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学业及社会性发展有益;②让特殊学生以后可以在正常社会中生存。
2、(1)含义:“文翁兴学”是汉代地方官学——郡国学的典型代表。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进修,学成后回蜀郡为官或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
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
(2)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3、(1)含义: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步。
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完善,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的预定目标能否实现,影响研究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2)步骤: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形成完整可行的研究方案。
北师大24年考试大纲
北师大24年考试大纲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重点高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
北师大以其优质的师资队伍、卓越的教学质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而闻名。
为了确保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北师大制定了一份全面的考试大纲。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师大24年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大纲的背景和意义考试大纲是北师大教务部门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和统一学校的考试制度,确保教学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制定的。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的范围、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考试大纲的组成和结构北师大24年考试大纲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考试科目和内容:大纲详细列出了各个学科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每个科目的考试内容都有明确的描述和要求,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考试形式和要求: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每个科目的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验和论文等。
对于不同形式的考试,大纲也提供了相应的要求和评分标准,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客观性。
3. 考试时间和地点:大纲中指定了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和地点,以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4. 考试评分和成绩: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考试的评分和成绩的计算方法,包括各个科目的权重和分数比例。
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计算和评定,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考试大纲的重要性和作用考试大纲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教学和考试标准:考试大纲明确了教学和考试的标准和要求,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框架。
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学生可以根据大纲进行学习和备考,从而确保教学和考试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大纲中详细列出了每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大纲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 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 到5 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703教育学基础综合
703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学基础综合》(703)考试大纲一、考查总目标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这些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教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长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国教育史:约50分外国教育史:约50分教育心理学:约5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四)试卷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题、材料题等。
三、考查范围(一)教育学原理1.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
(2)了解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最新理论进展。
(3)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解释)现实教育问题。
2.考查内容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德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1.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教育制度产生发展、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与特点,特别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深刻理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经典或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文献中的思想。
(3)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教育理论分析、评价中国教育史上重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意义、教训,为现实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2.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制度的产生改革与发展;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老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阳明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教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张之洞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留学教育的起步与发展;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与生活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梁漱溟的乡村改造实践与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儿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是校风。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能够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2、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3、什么是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表现在哪方面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根不是只注重少数人发展;(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4、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教师职业特点)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15、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a、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教师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优良的个性品质: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乐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不良的个性品质:孤僻冷漠,木讷呆滞、悲观生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17、教科书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熟练的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适应性、适合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学科内容的联系和衔接。
19、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0、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实践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3、如何上好一堂课(一节课上好的标准)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2、内容正确。
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3、方法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气氛热烈。
24、班级授课的主要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理论与实际脱节;2、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4、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5、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2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28、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9、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建议:(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3)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4)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0、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31、班集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2、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班主任如何组建、形成和培养一个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4、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5、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6、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3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8、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