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合集下载

浅析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分析

浅析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分析

曲,都应该准确 把握乐 曲背后隐含 的众多技巧 ,善于发现 问题 ,通
过 分 析 、 比较 、挖 掘 ,才 能达 到 乐 曲要 求 的演 奏 境 界 。 一
注释 : ①
2 0 0 7 . 4 .
赵德 曲移 植 的创新 意义
较热 情欢快 ,主要伴 奏用 的手鼓节奏 ( 曲谱 开 头 注 明 )将 主 题 旋 律 以模 仿 等 不 同手 法 重 复 了 四次 。结 构 图如 下 :
式 , 演 奏 出动 听 的 音 乐 。 在 弹 奏 过 程 中 ,通 过 众 多 方 面 的 学 习 ,能 够 更 好 的 演 奏 出 来 , 诠 释 作 曲者 的 内 心 。 由此 可 见 , 不 管 哪 首 筝
关键词 : 韦伯 : 《 邀舞》;演奏分析


作者生平及作 品风格特点
二 曲式结构图式
引子 ( 卜3 5 )
韦伯 ( C a r l M a r i a v o n W e b e r ,1 7 8 6 — 1 8 2 6 ) 。德 国第一位浪漫主
义作 曲家 ,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 的奠基人 ,1 7 8 6 年生于奥尔 登堡 的奥
现 。尾 声 呼 应 引 子 部 分 ,作 总 结 陈 述 ,全 曲结 束 。
韦伯 的创作开 创 了标题 音乐 的先河 ,在音 乐作 品中用 音响描绘 故 事情节 。《 邀舞 》就是运用钢琴语 言来表现 一个舞会 的场 景,富有 浪 漫主 义幻想 ,如快速经 过句犹 如长笛吹奏 一般 ,把 女士在跳 舞过 程 中的快速旋转表现 的淋 漓尽 致。 《 邀 舞》主要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三方面 : 第 一 ,圆舞曲式风格 。节奏 活泼跳跃 ,伴奏织体 往往是一 小节
用 一 个 和 弦 ,而 且 充 分 的 运 用 三 拍 子 的强 弱 规 律 , 音 乐 结 构 上 有 自

一份详细的《阿拉木汗》音乐教案,让孩子学会自己编曲

一份详细的《阿拉木汗》音乐教案,让孩子学会自己编曲

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还可以促进孩子美感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而阿拉木汗作为国内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其音乐作品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育中,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份详细的《阿拉木汗》音乐教案,带领孩子学会自己编曲。

一、阿拉木汗简介阿拉木汗,原名阿力米涅·张西迎,1954年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是新疆民族器乐家、编曲家。

他曾在中国乐坛大放异彩,创造了多经典作品,如《草原小夜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映山红》等等。

阿拉木汗的音乐作品,不仅融合了新疆的民间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现代音乐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中。

二、教案目标1.了解和学习阿拉木汗的音乐风格,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学习如何自己编曲。

3.创作出符合自己想象的音乐作品,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三、教案流程1.导入阶段为了让孩子了解阿拉木汗的音乐风格,我们可以播放一些阿拉木汗的音乐作品,让孩子们听一听,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出这些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它所展示的文化特色等等。

2.阐释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阿拉木汗的音乐素材,并教学孩子们如何使用这些素材进行编曲。

可以在黑板或者白板上画出音乐的谱子,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些音乐素材的结构和组合方式。

3.练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分组,让每组选取一段阿拉木汗的音乐素材,并进行编曲。

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加入自己的元素,创作出自己的音乐作品。

此外,老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小组选拔,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互相协作,提升合作能力。

4.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展示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思路和构思。

可以引导孩子总结编曲的一些技巧和要点,让孩子们更清晰地理解音乐编曲的原理,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编曲技巧。

四、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阿拉木汗的音乐风格。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民族器乐曲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每一个民族器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沉浸其中,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本文将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题,对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民族器乐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其中,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唢呐、哈尼族的芦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以蒙古族的长调为例,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长调常常表现出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

而藏族的唢呐则是藏族音乐的灵魂,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唢呐常常被用来演奏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芦笙也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其悠扬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哈尼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蒙古族的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常常用于表达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调的演奏者往往是一位悠扬的嗓音,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马蹄琴等。

长调的旋律悠扬动听,富有变化,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长调的演奏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往往以自由的方式演绎,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式,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来表达。

长调的歌词往往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其他国家的民族器乐曲也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比如,俄罗斯的巴拉拉伊卡、日本的箫、印度的坡塔、非洲的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巴拉拉伊卡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俄罗斯人的豪迈和热情。

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清新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腻和含蓄。

中国古筝与异国乐器交流与创新

中国古筝与异国乐器交流与创新

中外互鉴 |中国古筝与异国乐器交流与创新□乌力亚娜/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趋势越发深入。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流与创新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国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与日本篠笛、日本筝、尺八以及口琴等异国乐器的交流中,古筝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实现了其创新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筝与日本篠笛、日本筝、尺八、口琴等异国乐器之间的交流与创新。

通过分析各种乐器的特点、演奏技巧以及音乐风格,探索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方式,以期推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中国古筝与日本篠笛的交流与创新1.1 演奏技巧的交流古筝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其中指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是演奏中的关键。

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力度,可以使古筝表现出或柔美或激昂的音色变化。

他们运用勾、抹、挑、按等手法,使得古筝的音色变化无穷,时而如清泉流淌,时而如狂风暴雨。

这种丰富的音色变化,不仅能展示古筝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也为中国传统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与古筝相比,篠笛的吹奏则更注重气息的运用和嘴唇的控制。

篠笛演奏者通过调整气息的力度和嘴唇的形状,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音高和音色[1]。

他们运用吐音、滑音、颤音等技巧,使得篠笛的音色既空灵又深远。

这种精湛的吹奏技巧,不仅能展示篠笛演奏者的艺术才华,也为日本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交流中,古筝演奏者可以尝试模拟篠笛的音色。

通过特殊的弹奏技巧,如使用拨弦、滑音等手法,古筝可以创造出类似篠笛的空灵、悠扬的音色。

这种尝试不仅拓展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也为中日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篠笛演奏者也可以借鉴古筝的演奏技巧。

他们可以尝试运用气息的变化来模拟古筝的弹奏力度,从而提高篠笛的音乐表现力。

这种借鉴不仅有助于篠笛演奏者拓展音乐风格,也为中日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这种演奏技巧的交流,古筝与篠笛在演奏上更加丰富多彩。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新民乐,又称“爱乐之声”,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继承和创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和先辈艺术,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民乐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艺术家雅各布·韦伯所创立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和西方古典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同时,新民乐也在演奏形式、音乐语言等方面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表现出现代的审美和表现手法,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听众和艺术界的青睐。

新民乐不仅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而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在曲目选取方面,新民乐不仅演奏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经典的曲目,还进行了跨界拓展,演奏了一些经典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的《小夜曲》等。

这种跨界演奏的方式扩大了民族音乐的受众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民族音乐。

在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方面,新民乐也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它将传统民族乐器和西方古典乐器的演奏技巧融为一体,使演奏技巧更加细致、精湛。

同时,在音乐表现上,新民乐还采用了舞台艺术、视觉艺术、影视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使演出更加生动和动人。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在推广和弘扬民族音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跨界合作、丰富的曲目选取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听众,提高了人们的音乐素养,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现代化。

同时,新民乐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浅析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演奏技巧

浅析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演奏技巧

从乐曲的调式看,作曲家并没有采用传统五声音阶的手法,而是根据人工调式设计出具有新疆风格的特色调式,从倍低音区和低音区是以“F(fa)”为中心音,并在音阶中出现增二度音程,构成两个对称的四音列,构成了乐曲的七声音阶排列特点,其中包含很多减七度的音程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调式,使整个乐曲的构思赋予新疆风格的特色。

人工调式是古筝现代作品中的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的定调,通常情况下都叫做一曲一调。

二、传统演奏技巧《艺文类聚》卷四十四:“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

身长六尺,应律数也。

故能清者感天,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

折而复扶。

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

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

[2]”从五声并用的音阶到右手指法的强弱要求,再到左手技法的吟揉按颤的要求都记录其中。

可见演奏技法在筝曲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特定的人工调式的现代筝曲中也无一例外。

(一)夹弹与提弹的运用在演奏曲谱中的每一个音符和旋律,技法是核心。

换句话说就是用哪种方法可以弹奏出更好的音色。

常用的弹奏方法有夹弹法和提弹法这两种,其一夹弹法为传统的弹奏方法,多运用于北派风格的筝曲,同时也是初学时一种重要的基本触弦方法,它以大关节发力为主,手指弹弦方向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弹后借惯性靠在下一根弦上使手有所依托即贴弦,弹奏出来的音色浑厚饱满;其二提弹法为一种悬手弹奏的方法,它以小关节发力,指甲向掌心方向弹弦,弹奏时要求手指、掌、腕、关节相互配合,多运用于南派筝曲中演奏欢快活泼、典雅的音乐曲调,音色清脆、干净、颗粒感强。

而在现代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中,这两种弹奏方法交替使用。

例如;引子部分两种弹法相互结合,根据音乐曲风的需要,变化音色,交替使用;而在演奏到快速指序时或者较多重复和弦时需要用提弹的方法演奏,这样可以增强手指触弦后产生音色的颗粒性,避免触弦时的杂音。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一)地域特色與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

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

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房润安徽师范大学摘要:古筝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受地方音乐文化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演奏风格。

随着古 筝的发展,作曲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筝曲,而是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打破传统五声音阶,多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 筝曲,增加了许多新的调式色彩以及创新的演奏技法。

本文将以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探讨新疆音乐在 古筝中的运用,以及对古筝的创作和演奏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新疆音乐古筝曲音乐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5-0060-03新疆位于我国西部,位处中亚腹地,是古丝绸之路 的重要通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新疆音乐的风格受 中国音乐、波斯音乐和欧洲音乐的影响而形成,其音乐 的旋律、线条的层次起伏大,节奏感鲜明,乐曲多是欢 快、活泼的风格。

通过其音乐风格,能够体现出新疆人 们能歌善舞,闻乐起舞这一特点。

在我国当代的民族器 乐演奏中,新疆风格的乐曲以及歌曲受到了广大演奏 者和听众们的喜爱。

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新疆风格的 古筝现代作品,例如《伊犁河畔》《西域随想》《箜篌引》 《西部主题畅想曲》等,这些作品常被演奏者用于演奏 会或比赛之中。

《西部主题畅想曲》是由作曲家黄忱宇与著名古筝 演奏家周望共同创作而成,音乐素材取材于新疆维吾 尔族音乐。

此曲创于2005年,乐曲具有浓郁的新疆风 格,但又不同于其他新疆风格的乐曲。

《西部主题畅想 曲》的旋律和结构都充分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 音乐元素,并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使乐曲具有很强 的舞蹈性,既表现出细腻的西域边塞风情,又刻画出粗 犷豪放的西部地域的风貌。

民族器乐的演奏不能局限 于传统的继承,要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和变化。

在古筝的 演奏中,利用古筝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等 特点,在乐曲中加入新疆音乐元素,丰富古筝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推动古筝新演奏技法的产生o 在古筝的发展前进的步伐中,新疆风格音乐起着不可缺失的推动作用o一、《西部主题畅想曲》中的新疆音乐元素(一)新疆音乐风格的人工调式定弦传统的古筝定弦之中,多采用五度相生律“宫,商, 角,徴,羽”,也就是“do 、re 、mi 、sol 、la ”无半音五声音阶 的定弦法。

《国乐大典》对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创新

《国乐大典》对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创新

Academic Contending 学术争鸣《国乐大典》对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创新潘雯雯(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摘要】《国乐大典》是我国大型民乐竞赛类节目,该节目以独特的新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民乐,在经典民乐曲目中既保留了传统的民乐色彩,又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不断地大胆创新,将民乐和不同的音乐元素、风格等有机结合,使经典的传统民乐变得更加新颖,让大众更容易接受民乐,更加热爱民族传统音乐。

《国乐大典》的播出,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音乐具有必然的影响力。

【关键词】《国乐大典》;传统民乐;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3-0253-02【本文著录格式】潘雯雯.《国乐大典》对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创新[J].北方音乐,2020,07(13):253-254.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西洋音乐也不断流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扬和传承。

2018年3月,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携手推出了国内首次关于宣扬民族乐器的节目《国乐大典》,乐队组合来自不同的地方,主要以传统乐器来演绎经典曲目;走过千年的国乐是历史,悠悠音弦回荡至今,延续千钧一发,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第一季《国乐大典》的播出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这不仅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热爱民乐,更吸引了广大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如在第一季节目中“龚罗新艺术团”,其团队中有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等;随着第一季的播出,越来越多的民众也期待着第二季的上映。

2019年7月,第二季《国乐大典》如约播出。

与第一季的不同之处是:第二季不仅是对国乐的宣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民乐的创新,节目是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之间相互竞争的形式,在传统曲目中加入新的音乐元素,对曲目进行改编和创编,并且用乐曲叙述中国故事、发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一、传承民乐经典在第一季《国乐大典》中,还请了“殿堂级”的嘉宾鉴赏团队:常驻嘉宾吴彤是中国首位格莱美奖获得者;方锦龙是琵琶演奏家;陈军是二胡演奏家;著名作曲家李海鹰等,更有文艺评论家郭冰如担任评委,在每一次节目的评论中都会结合乐器以及作品的背景去分析,这可以让观众及了解民乐,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背景。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摘要:在古筝曲的创作中,定弦与调式音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具有创新的定弦与调式音阶为基础所创作的作品能带来全新的音乐风格与特色。

本文以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为例,浅谈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关键词:定弦;调式音阶;创新《阿拉木·古丽巴拉》是青年古筝表演艺术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同名筝曲,该曲的移植初步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从改曲的名字上可得之这是一首以新疆维吾尔族为地域题材的乐曲,表达了勤劳的小伙子对心上人深情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也描绘了美丽的少女在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热闹场景。

该曲的主题运用了“活音”的手法。

“活音”指的是将调式音阶的某一级音微升或微降,从而形成“活音”。

“活音”与相邻音级间并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的关系,而是游移于它们之间如1/2或1/4不定。

该曲的主题就在原调基础上微升了第Ⅲ级。

这种微升的音级可以说是主题音调的灵魂。

这种新型的调式音阶中“活音”的演奏恰好是古筝的强项,就犹如二胡演奏滑音、钢琴演奏柱式和弦等。

对于古筝这种乐器,只需通过左手的按、滑即可准确地演奏出大三度以内任何音高的“活音”,所以说这种带有“活音”的调式音阶能使古筝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别有韵味。

中国音乐的调式音阶被称为“世界四大调式体系(中国、印度、古希腊、中世纪)之一”。

古筝如何定弦从而构成怎样的调式音阶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尤其对乐曲创作手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可以认为,调式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思维的基础。

中国传统筝乐的定弦法,采用五度相生律,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的五声音阶定弦。

可派生出四种变化的调式,即以每个音为主音的商调式“re、mi、sol、la、do”角调式“mi、sol、1a、do、re”微调式“sol、1a、do、re、mi”和羽调式“la、do、re、mi、s01”。

从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看乐曲移植的创新意义

从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看乐曲移植的创新意义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of Transcribe Music 作者: 赵德义[1] 陈明[2]
作者机构: [1]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2]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武汉430060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36-138页
主题词: 高雁 古筝独奏曲 《阿拉木.古丽巴拉》 创新意义
摘要:2002年,青年古筝表演艺术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同名筝曲,在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器乐比赛"中,荣膺"优秀新作品奖"。

该作品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首成熟的教学与演出曲目,也是乐曲移植领域里又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与原弹拨乐合奏相比较,移植后的古筝独奏曲在体现乐曲风格、塑造艺术形象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美。

筝曲《西域随想》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研究

筝曲《西域随想》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研究

10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的舞步,而左手的大切分好像少年稳健的舞蹈步伐,这样的节奏相互融合,表现出新疆独具特色的舞蹈性特点。

全曲大量出现变化拍子,也表现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之一,即非固定的节拍,使节奏具有多变性,重拍也随之变化。

除了常用的2/4、3/4拍之外,像5/8、3/8、4/8、6/8这些特殊的节拍也交替使用,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节拍组合,在乐曲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运用。

它将西域独特的音乐风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禁让听众随着音乐的律动感摇摆。

(二)曲式结构筝曲《西域随想》的整体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但与传统复三部曲式又有所区分。

全曲在开头由一个散板引出,呈示部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中部为多乐段的联合体,再现部为再现的四部曲式,最后进入尾声结束。

第一段为散板,节奏自由,由G 大调的主音开始,中间转为C 大调,最后又回归到G 大调主和弦上,为收拢性乐段。

乐曲开头双手两个八度同时弹奏,西域风情油然而出,为后面欢快活泼,富有舞曲性质的旋律做铺垫。

以并列单二为呈示部的A 乐段,开始时是富有鼓点性质的导入,为4小节,之后A 乐段出现,如歌的行板,从G 大调的主音开始,小节数为3+3,在每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时由5/4拍变为6/4拍,结束在G 大调主和弦,为收拢性乐段,此乐段为旋律的发展做铺垫。

紧接着出现B 乐段,G 大调,小节数为4+4,为平行方整型乐段,在这一乐段中6/4,5/4节拍频繁反复交替出现,节奏跳跃,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加强主题的出现。

在C 乐段中,共有9小节,第一小节为导入,此乐段节拍为5/4拍,调式为G 大调,节奏稍快,结束于G 宫音。

左手以注入式织体作为低音伴奏,右手以拍板、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加之摇指为主。

在D 乐段中,调式转为C 大调,有12小节,非方整型乐段,此段多为切分的十六分音符,速度稍快,在最后的两小节,速度渐慢下来,紧接着是间奏,一段速度自由的散板,调式为G 大调,结束于主音,散板的最后慢起渐快,为E 乐段做铺垫,E 乐段为快板,小节数为4+4+8结构,4小节的连接,引出快板段落,调式为C 大调,节拍为2/4拍,与散板的最后相连接,速度较快,右手多为波浪式进行,左手以柱式和弦作为低音伴奏。

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

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

30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张 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器乐和民族音乐逐步交融、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新疆地区的音乐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音乐风格受到了音乐家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古筝艺术如今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古筝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独具一格的新疆音乐元素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新疆音乐元素更是打破了古筝的传统定弦、节奏节拍、风格样式等,其中古筝曲《西域随想》就是最优秀的新疆风格作品之一。

笔者根据翻阅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30-02【本文著录格式】张琳.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2):30-31.一、新疆民族音乐(一)新疆音乐简介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漫步新疆大地,草原或者村镇城市里都时常可见那清亮的音乐节奏和翩翩的舞姿,令人陶醉。

特别是每逢节庆喜日,那节奏轻快的阵阵手鼓声和悠扬清脆的唢呐声,更会把人们引进群情织烈的歌舞盛会,让大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

新疆的所有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舞蹈,自古以来,每个人都可以唱歌跳舞。

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不同,新疆的音乐音响受到欧洲音乐和波斯系统的影响,但是结合本民族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乐律、乐调,节拍的节奏模式,如8拍、6/4节拍、9/8节拍等,以及不同的节拍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绪。

(二)新疆音乐风格的主要体现新疆民族的乐器也十分独特,例如弹拨类乐器:弹拨尔、热瓦甫,鼓类乐器:达甫、纳格纳鼓等。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1. 引言1.1 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民族民间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能够传承民族的传统和风俗,保留着民族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筝曲中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使作品更具传统特色和民族气息。

民族民间音乐潜藏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能够为筝曲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民间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可以为筝曲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创意,丰富作品的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1.2 筝曲的特点筝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它的演奏方式独特,采用指弹技法,使得音符跳跃变化,音色清脆婉转。

筝曲的音调丰富多变,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悲伤、喜悦、忧愁等。

筝曲的曲调富有旋律性,旋律变化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筝曲的曲式结构严谨精致,旋律与伴奏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和韵味。

筝曲具有古朴典雅、清新灵动的特点,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的音乐创作中,筝曲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2. 正文2.1 筝曲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方式在筝曲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方式是多样且丰富的。

筝曲演奏者可以直接引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曲调,将其融入到筝曲中,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可以将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舞曲和汉族的小调等音乐元素融入到筝曲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筝曲演奏者还可以借鉴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如民歌的装饰音、民间舞曲的节奏变化等,来丰富筝曲的表现手法。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筝曲演奏者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加强筝曲与民族音乐的联系,使筝曲更具传统文化的特色。

筝曲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运用方式还可以体现在演奏技巧上。

演奏者可以运用跳弦、滚弦、扫弦等特殊的技法,模拟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表现方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中国十大古乐曲

中国十大古乐曲

中国十大古乐曲
骆珊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1)《高山流水》古琴曲据《吕氏春秋》所述,此曲是描写伯牙鼓琴,表现高山,又表现流水,为他的知音好友钟子期深刻领会的一则故事。

(2)《胡笳十八拍》古琴曲系据同名诗词谱写。

歌词最早见于南宋朱嘉的《楚辞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谱,均由唐代著名古琴家董庭兰所作。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系汉魏时期楚调组曲之一。

相传稽康因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骆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乐曲《彩云追月》的文化学思考——浅析中国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传统乐曲的“继承”与“创新” [J], 王莹
2.为中国民族五声性调式体系乐曲与西洋大小调调式体系乐曲作和声编配的手法异同探述 [J], 陈允东
3.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J], 张薇薇
4.纺织业:鉴古知今看新闻--2015年度中国纺织十大新闻发布 [J], 马亮
5.中国十大古典乐曲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音乐创作与演奏特色分析

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音乐创作与演奏特色分析

《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在2002年由青年古筝演奏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创作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古筝音乐作品。

同名合奏曲创作灵感来源于维吾尔族民歌《阿娜尔·古丽巴拉》。

该筝曲在创作中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作曲手法,其中创作该筝曲时运用的人工定弦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大大增加了古筝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该筝曲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关注新疆地区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类似风格的古筝作品如《大漠行》,以及风靡全网引得各类乐器演奏的作品《行者》。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爱恋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勇敢热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面对自己爱慕之人由衷地唱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以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创作特色和演奏特色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为之后演奏者演奏该曲和风格相似曲目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创作特色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结构、人工定弦、节奏节拍、旋律线条等四个方面。

(一)作品结构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结构大体上为歌唱性强的行板加上欢快流畅、律动性强的小快板两个部分构成。

乐曲为多段体曲式,由引子加上六个乐段构成(表格1)表格1表格1中引子和A 乐段、B 乐段、A1乐段构成第一部分的行板是属于赛乃姆结构,通常为引子加歌曲1加歌曲2加歌曲3直至终曲,其特点选择维吾尔族民歌为素材,开头的引子,为之后欢快热烈的舞蹈旋律打下基础;歌曲之间连接紧密,间奏速度起始为中速不常出现,随着音乐进行速度渐渐加快进入高潮随后终曲结束。

(二)人工定弦古筝最基本的定弦方法是遵循民族五声调式音阶体系。

但是作曲家在创作现代筝曲是会运用人工调式定弦,即将谱面上的需要音由高到低提前确定好,一般位于曲谱面的开始位置。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也采用的是人工定弦,定弦为(见谱例1):谱例1唐佩柔李晓春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音乐创作与演奏特色分析作品结构小节数引子1-15A 乐段16-39B 乐段40-60A1乐段61-82C 乐段83-127D 乐段128-133E 乐段134-208通过谱例1我们可以发现该筝曲以六个音阶为主,形成了一个八度的循环,可以确定该筝曲的定弦并不是五声音阶定弦。

用《阿拉木汗》音乐教案,让孩子了解和学会多种器乐的演奏技巧

用《阿拉木汗》音乐教案,让孩子了解和学会多种器乐的演奏技巧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古典的音乐素材来进行教学。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音乐文化中,很多流行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本文将会通过用《阿拉木汗》音乐作为教学素材,让孩子们了解并学会多种器乐的演奏技巧。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阿拉木汗》音乐。

《阿拉木汗》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它是由古典宫廷音乐和流行歌曲演变而来。

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旋律优美,节奏丰富,音乐器材包括胡琴、扬琴、坠子、笛子和鼓等等。

通过用这种风格的音乐作为教学素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并学会不同的器乐演奏技巧。

我们来看看如何将《阿拉木汗》音乐应用到音乐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首比较流行的《阿拉木汗》歌曲,并选取其中一些音乐片段进行演奏。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扬琴演奏歌曲中的旋律,用笛子演奏节奏部分,用坠子演奏和弦部分,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不同乐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基础的乐理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

例如,在教学班级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制作一些简单的小鼓或者木琴,利用多种器材来演奏《阿拉木汗》音乐中的不同节奏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体验音乐的奥妙,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我们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法。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会把教学重心放在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上。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音乐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

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尝试不一样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方式。

通过鼓励孩子们灵活运用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不同的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阿拉木汗》音乐的教学素材,让孩子们了解并学会多种器乐的演奏技巧。

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浅析新疆风格古筝作品概况

浅析新疆风格古筝作品概况

浅析新疆风格古筝作品概况作者:王卉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1期摘要: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腹地,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聚集的地方,交流开放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新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创造并拥有了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新疆地区的音乐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根据翻阅文献资料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要的概况。

关键词:新疆音乐风格古筝旋律取材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74-03一、新疆音乐风格(一)新疆音乐风格概况提及新疆,总会让人们联想到一种异域风情。

无论从相貌、服装还是音乐上都会带给人浓烈的异域气息,独特而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旋律曲调,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天山脚下,清澈透明的伊犁河,像天空中的银河,舒展着伸向远方。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腹地,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聚集的地方,交流开放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新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创造并拥有了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新疆地区的音乐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根据翻阅文献资料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要的概况:1.从音乐体系上讲新疆音乐文化由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2.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来看,新疆地区的音乐文化由游牧民族音乐文化、农耕民族音乐文化、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所构成。

3.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和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三大音乐调式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和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了新的多元化的音乐形态——新疆音乐风格。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戚亚薇 胡 亮(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根据民族民间音乐创编的筝曲在创作型筝曲的瀚海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古筝演奏者想要演奏好这类曲目就要深入了解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将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发扬广大。

本文在探究筝曲创作源泉的基础上,以民歌、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为切入点,简述了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筝曲;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少数民族音乐【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古筝作为一件民间乐器,它的民间性使它与民族民间音乐密不可分。

由于地域差异、历史渊源、文化分歧等诸多缘由,以及弹筝人的承接、创造乃至发展,筝曲作品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基础且风格各异的流派。

在众多的筝曲流派中,每个流派的作品都具备当地民歌、戏曲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演变出各流派独特的演奏技法和音韵特点。

筝曲创作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关系颇为密切。

筝曲创作吸取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加以发展,不仅扩大创作的题材内容、丰富筝曲的表现手段,使筝曲编曲技术得到了专业化、体系化的发展,在规范节拍、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这些对提高筝曲的张力与感染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而古筝艺术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分支,民族民间音乐是古筝艺术传承创新的源泉。

一、民歌民歌源自于人民生活的实际,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欢迎。

而筝曲对民歌的改编无疑拓宽了它们的流传范围,使这些民歌以独具特色的器乐化形式、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于人们的面前。

经典红色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于1972年3月,于1974 年8 月修订完成。

该歌曲具有陕北一带淳朴、高亢的“信天游”风格。

筝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依据陕西文艺工作者共同填词、编曲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来,是著名古筝演奏家焦金海先生的代表之作。

古筝独特的音色与原曲高亢的旋律相结合,不仅保留了原曲开阔奔放、舒展自由的风格,并且将其中炽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
移植的创新
《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
(一)地域特色與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
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
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
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三)《阿拉木》的古筝演奏技巧
此曲采用六声音阶定弦,不同于五声音阶定弦的弦位,弹奏时注意弦位改变后造成的手指触弦规律的变化。

旋律在高低音区转换时要准确到位。

轮指应弹出清晰的颗粒性以及灵巧、轻快的音色。

小快板中有两处在右手弹奏旋律同时,左手移动琴码来改变音高,基本的要求是要快和准,不影响旋律的进行。

分指弹奏指序要准确,各指发力要均匀。

二、乐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移植创新点
(一)第一部分歌唱性行板的创新演奏
《阿拉木》这部乐曲体现出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畅快的小快板体现出了小伙子对于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结合丰富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典型的赛乃姆音乐结构,引子、歌曲一、歌曲二、歌曲三……终曲,对于主体旋律的模仿,采用不同的手法重复了四次。

因此在古筝移植借鉴的过程中,针对这种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在机械的反复演奏和重复的过程中,古筝演奏者必须使用轻巧而流畅的轮指技术,将第一节奏的旋律演奏得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

而在进行后续学历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体现新疆舞曲的歌唱性,就必须要使用古筝的摇指技术,古筝的摇指技术变化非常丰富,可以使用大拇指和小拇指,也可以使用人流的方法进行组合,因此在演奏第三和第五旋律部分时,在《阿拉木》的部分,演出过程中加入一些特色的技法,结合浙江古筝流派的特色技艺,采用手指轻压琴弦,快速止住余音的方法,反而能够增加约有乐曲的节奏和韵味,增加了以往古装作品中所没有的动感,这种动感和韵味象征着现代古筝乐曲移植的一种进步。

(二)采用多种乐器的伴奏手法创新结合
以往的古筝乐曲往往是独奏,虽然在现代的演奏技法中有时也会出现多个古筝演奏者的合作演出,但是一般都是古筝之间的不同流派的融合,采用不同的声部来配合。

但是在《阿拉木》的演奏过程中,由于新疆舞曲本身的特点,要求节奏非常洗练、节奏感非常强,流畅而动感,声音先声夺人,让人们想到蓝天和白云,牛肥马壮的戈壁草原,想到能歌善舞而热情的维吾尔族人民。

因此,在古筝乐曲《阿拉木》的移植过程中,演奏者开创性地采用了手鼓伴奏,这是因为原曲本身就有手鼓的伴奏,手鼓的节奏本身非常流畅,鼓点鲜明,给人以极强的节奏感。

这种采用其他乐器与古筝演奏相配合的伴奏手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创新,体现出了新疆维吾尔族赛乃姆风格,根据相对固定的节奏和节拍,在古筝乐曲移植的过程中,准确地表现了赛乃姆欢快节奏的重要特征。

高雁在进行古筝乐曲移植和改编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吊饰,采用了六声音节和非八度周期的人工调节方式,在原调基础上上升三个音节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定弦周期体现出一个八度循环,融入了创新性的因素,非常有助于渲染整个音乐欢快的气氛,展现出比较浓郁的新疆民族韵味。

(三)在原有乐曲中加入了古筝的灵动和意蕴
古筝,在音色上荒凉也可以高亢,可以热烈也可以轻灵。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典型的音色特点就是给人以一种余音袅袅、引人感悟的意蕴。

在古筝乐曲《阿拉木》的移植过程中,作为一名出色的古筝音乐演奏者,高雁在中国民间音乐改编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通过对于新疆舞曲的音色感悟,结合对中国传统民乐的研究,在不失原作精髓的基础之上,大胆地使用了多处创新的古筝演奏技法,是一次成功的乐曲移植创举。

在古筝演奏时如果强要体现出古筝乐曲本身琴弦和音箱所体现出的余音,但是又不失原本的欢快之色,就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经验,能够知道在何种节拍之下加快或者放缓节奏,将身体和意念灌注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必须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一场喜爱,了解不同的音质音色与《阿拉木》乐曲风格之间结合的伏笔和移植之间取舍的点睛之处。

因此,可以说,高雁对于《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移植,改编到古筝独奏曲之后是非常成功的,很自然地触发了人们对于古筝的喜爱,并且对于新疆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有一种深刻的体悟,为听众提供一场听觉盛宴,拿捏住新疆舞曲活泼而灵动的特点,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引发了听众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值得肯定的是,整个乐曲的延伸和铺设非常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生涩和阻碍之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编创举。

三、结束语
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古筝移植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乐曲的声音色彩变化非常丰富,创新性地进行古筝排列方法,打破了传统古筝乐的八度重复规律,采用表现力极强的定型手法,使得人工调式的音阶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古筝移植的成功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