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鄂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邶风》,《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毛诗,鲁诗,齐诗,韩诗,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宋裴骃,《史记集结》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风》《雅》《颂》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1. 《清史稿》:编纂于清朝末年,是对清朝历史的系统性记载和总结,包括了清朝开国、政治制度、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清史纲目》:由钱大昕主编,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清代史书。

它按照年代顺序,提供了清朝历史的概览和详细资料,对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3. 《清实录》:清朝官修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诏令、谕旨、奏章等重要文献资料。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朝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乾隆实录》:清朝乾隆时期的实录,是对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全面记录,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国家状况和帝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 《欽定大清会典》:是清朝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包括了宪章、刑律、礼仪、军制等方面的条文。

这本书反映了清朝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是研究清朝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

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

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

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文献学试题库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一、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古典文献练习填空题

古典文献练习填空题
.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___________》、《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
.据载,孔子在整理“六经”(即易、诗、书、礼、乐、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古典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包括________、版本和校勘三方面内容。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__________》、《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1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编的《____________》。
1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____________》。
14.“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___________》。
1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中,桂馥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16.宋代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乾嘉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_________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
6.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___________。
7.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甲骨时代、金石时代、___________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
1.在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____________的出现。
2.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___________的物质载体。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____________》。
.魏晋以来的史书注家也代有人出,__________的《三国志注》等都是著名的史书注释之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13 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13  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

中华名人故事集锦(十三)引言:众所周知,作文的素材非常重要,高分作文的内容绝对不是仅仅靠现场写作就能凭空编写出来的,而一定是对平时积累的素材的重新整合,归纳利用。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需要支撑观点的事实论据,这就需要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中外古今的名人故事便是非常有用的素材之一,因此本期开始,整理一系列古代贤人志士的故事,以便丰富写作素材,为高分作文打下良好基础,供各位学子阅读参考。

本期为名人的政绩学问、廉洁之风,主要包括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等内容。

名人风采: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钱大昕,字晓徵,清代嘉定人(现上海市嘉定区),乾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嘉定建县源于南宋,起初还只是临海“小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文人学士之遗风。

明清时期,随着“嘉定之学”兴起,声名逐渐远播。

钱大昕家风淳厚、家教甚严,祖父钱王炯常教训诂音韵,其父钱桂发则教诗赋。

钱大昕不负长辈殷切期望,勤学苦读,潜心研究,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字学、音韵学、天文、地理、金石等领域均有建树。

担任过多地乡试考官钱大昕自小聪慧,两岁学习认字,五岁背诵经文,十八岁坐馆授徒,二十三岁时才气尽显,跻身“吴中七子”之列。

钱大昕复应童子试,得到内阁学士刘藻赞赏:“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

”这里提到的钱家、王家,一贫一富,似不可同日而语,但王鸣盛之父王尔达认定钱大昕会有大出息,便将小女儿许配给他。

乾隆皇帝多次巡幸江南,目的包括观民察吏、培植士族、蠲赋恩赏等。

史书记载,钱大昕曾进献一篇诗赋,经过评选被定为“一等佳作”,从而获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

“报至,亲党皆喜过望。

”乾隆十九年,钱大昕考中进士,开始正式步入仕途,后历任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及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等。

钱大昕还担任过山东、湖南、河南、浙江等地的乡试考官。

他对科举制弊端看得比较清楚,指一些读书人“志在乞食,而不在修行”。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

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

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

(√)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

(×)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

(×)5、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三、选择(1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B )时代。

A 秦朝B 西汉C 东汉D 清朝2、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著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C )代人。

A 宋B 元C 明D 清3、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基本上被(D )书取代。

A 经折装B 蝴蝶装C 包背装 D 洋装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

A 汉书艺文志B 隋书经籍志C 隋书艺文志D 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著作的是(A )。

A 《七略》B 《别录》C 《汉书》D 《世说新语》四、名词解释(20分)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

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

(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

中国三大史诗研究

中国三大史诗研究

中国三大史诗研究中国古代有三大史诗,它们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志》。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编写的历史小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一首叙事古典诗,它不仅记载了清朝末期的社会历史,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水浒传》则是宋代作家施耐庵的历史小说,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它记载了唐宋之际的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文化风俗的生动写照。

三国志则是一部著名的史书,由南朝加繁写成,记载了西晋与东晋及三国时期的大事记,内容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是深入探究中国历史的有力工具。

上述三部史诗在中国古代史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学者研究这三部史诗,通过分析它们的语言、图案、文体、作者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现实性,着重探讨小说作为反映特定历史、社会思想形态的文体,以及作者本人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像曹雪芹、施耐庵等作者精彩的创作,也给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

当然,古代史诗也被对待成一种象征。

作为文化史诗,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历史的文化记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视角,还有文化的影响,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特殊文化思想,从中揭示出古代文化意义的深远性。

总之,《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志》三部史诗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们不仅记载了古代历史,而且覆盖了范围较广的时代与文化,也版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史诗研究一直是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通过古代史诗的研究可以运用历史角度探究古代文化的内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理解。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刘墨编中⽂部分参考书⽬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民出版社,1997《北京⼤学⽇刊》,北京,⼈民出版社,1981《北京⼤学研究所国学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北京⼤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年⽉《国学⽉报汇刊》,台北,学⽣书局,1971《现代评论》,长沙,岳麓书社,1999《新潮》,上海,上海书店,1986《新青年》,上海,上海书店,1988《学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包世⾂:《包世⾂全集?⼩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书社,1991 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鲍国顺:《戴震与段⽟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学报》第1期,1993北京师范⼤学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学油印本,1973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献出版社,1995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法》,台北,⽂津出版社,1992 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法》,⾹港中⽂⼤学新亚研究所博⼠论⽂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赓:《王西庄与钱⽵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 陈旦:《清儒治⽂字学之派别及其⽅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陈登原,《中国⽂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陈第:《⽑诗古⾳考》,台北,艺⽂印书馆,1967陈⿎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陈恒嵩:《五经⼤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学中国⽂学研究所博⼠论⽂,1998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书局,1970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澧:《东塾集》,台北,⽂海出版社,1966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8陈平原等编,《北⼤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其泰:《清代公⽺学》,北京,东⽅出版社,1997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陈新雄:《古⾳学发微》,台北,⽂史哲出版社,1875陈寅恪:《⾦明馆丛稿初编》、《⾦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1陈垣:《陈垣学术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陈智贤:《清儒以说⽂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博⼠论⽂,1997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民出版社,1999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式⽐较研究》,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博⼠论⽂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港,存萃学社,1978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编,⾹港,崇⽂书店,1971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集,同上,1974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港:存粹社 1978年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集,中国⼈民⼤学出版社,1982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学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书社,1994邓⼴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诞⾠百年学术论⽂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9邓之诚:《⾻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邓之诚:《中华⼆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丁⽂江、赵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3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 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家庄,河北⼈民出版社,1998杜联喆、房兆楹:《三⼗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0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书局,1989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作与考据学的发展》,《⼤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化》,1995年第2期段⽟裁:《说⽂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津出版社,1995⽅苞:《⽅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诗铭、周殿杰:《钱⼤昕》,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6⽅以智:《⽅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1988费海玑:《钱⽵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5冯友兰:《三松堂⾃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傅斯年:《傅斯年先⽣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学哲学研究所博⼠论⽂,1990⾼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献》1987年第4期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都师范⼤学出版社,199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卷,上海,复旦⼤学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欧阳哲⽣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6 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书社,1994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84龚⾃珍:《龚⾃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史哲出版社,198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75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法》,《⼴播周报》第106期,193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顾燮光:《梦碧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顾炎武:《顾亭林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顾炎武:《⽇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民⽂学出版社,1982、1884 郭湛波:《近五⼗年中国思想史》,济南,⼭东⼈民出版社,1997 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书局,1991何冠彪:《明清⼈物与著述》,⾹港,⾹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98 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史哲学报》第27期,1978 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安出版社,1990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 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选集》,北京,⼈民出版社,198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活书店,194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民出版社,1958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民出版社,1959,1980 胡楚⽣:《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书局1988胡楚⽣:《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书局,1988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朴安:《戴先⽣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胡奇光:《中国⼩学史》,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7胡适:《胡适的⽇记(⼿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 胡适:《胡适的⽇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胡适:《章实斋年谱?齐⽩⽯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胡适:《中国哲学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述、唐德刚译注:《胡适⼝述⾃传》,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3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活》第3卷第1期,1942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及其所⾯临的困境》,《中国⽂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黄侃:《量守⽂钞》,收⼊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刊》,第8卷第3期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史哲出版社,199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黄宗羲:《南雷⽂定》,四部丛刊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惠⽒读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钞》,台北,艺⽂印书馆,1970惠栋:《易汉学》,台北,艺⽂印书馆,1966惠栋:《易例》,台北,艺⽂印书馆,1967惠栋:《周易述》,台北,成⽂书局,1976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汉学师承记(外⼆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88 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声:《尚书逸⽂》,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姜⼴辉:《⾛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蒋天枢:《全谢⼭先⽣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蒋致中:《⽜空⼭先⽣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印书馆,1966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印书馆,1966焦循:《孟⼦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荣奇:《庄存与春秋公⽺学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0⾦毓黻:《中国史学史》,⽯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柯维卿:《戴震孟⼦学研究》,台湾成功⼤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6孔⽴:《清代⽂字狱》,中华书局,1980来新夏:《近三百年⼈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3 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铭:《越缦堂⽇记补编》,台北,⽂光图书公司,1965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书局,1985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学出版社,1992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国⽬录学史》,台北,⽂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经今⽂学述》,台湾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民出版社,1987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考》,《饮冰室⽂集》卷四⼗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种》,上海,复旦⼤学出版社,198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95廖秀珠:《钱⼤昕及其⼗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学中国⽂学研究所硕⼠论⽂,1987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书局,1990 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学历史研究所硕⼠论⽂,1986林美珠:《⽅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雄师范⼤学国⽂研究所硕⼠论⽂,1992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学中⽂研究所硕⼠论⽂,1960 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邮⾼仲华先⽣六秩诞⾠论⽂集》,台湾师范⼤学中国⽂学研究所,1968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书局,1986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集》,同上,1996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录》,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中国⽂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 林尹:《中国学术思想⼤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凌廷勘:《校礼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化史稿》,⽂化艺术出版社,1990刘龙⼼:《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刘梦溪:《传统的误读》,⽯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盼遂:《⾼邮王⽒⽗⼦年谱》,⾹港,崇⽂书店,1971刘盼遂:《⾼邮王⽒⽗⼦著述考》,《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刘盼遂:《王⽯渠先⽣年谱附伯伸先⽣年谱》,《⼥师⼤学术⽉刊》,第1卷第3期,1930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刘寅⽣、房鑫亮等编:《何炳松⽂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刘寅⽣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卢⽂弨:《抱经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卢⽂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1987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书局,197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图书公司,1998吕思勉:《经⼦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6吕思勉:《吕思勉遗⽂集》,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7 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货出版社,1978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罗焌:《诸⼦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罗振⽟:《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 罗志⽥,《⾛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五四前后中国⼈⼼⽬中的“科学”⼀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罗志⽥:《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罗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民出版社,1999罗志⽥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东⼈民出版社,2001马叙伦:《清⼈所著说⽂之部⽬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马⼀浮:《马⼀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适之先⽣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学》,第28卷第5期(1976:5)梅⽂⿍:《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牟润孙:《海遗杂著》,⾹港,中⽂⼤学出版社,1990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化》,第10期(1994:8),页173-8。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试题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试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试题一一、填空1,典籍;贤人或者贤人的言论2,《诗》;《书》;《礼》;《易》;《春秋》3,刘向;浏歆4,汲冢周书5,《金刚经》 6,《通典》;《通志》;马端临7,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8,青铜器;商周9,总集10,1899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二、名词解释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

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照《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列举3部。

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明清)一、选择题1.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 )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A.应天府 B.顺天府 C.承天府 D应昌府2.明初,罢中书省,六部的地位上升,上承皇帝之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与六部合称“七卿”的是( )A.大理寺 B.通政司 C.都察院 D.内阁3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的是(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 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 D.刑部、通政司、大理寺4.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 ) A.哭庙案 B.空印案 C.南北榜案 D.郭桓案5.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的是( ) A.胡惟庸案 B.郭桓案 C.蓝玉案 D.空印案6.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 B.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7.关于明朝“缇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 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8.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的是( )A.杨士奇、杨荣、杨芳 B.杨士奇、杨荣、杨溥C.杨士奇、杨芳、杨溥 D.杨荣、杨溥、杨芳9.永乐时期,朱棣下诏在黑龙江地区设置( ),统辖该地区A.建州三卫 B.乌斯藏卫 C.奴尔干都司 D黑龙江将军10.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巴 B.格鲁派 C.乌斯藏 D祆教11.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了钱、钞并用的货币制度A.洪武通宝 B.大明宝钞 C.大明通宝 D.洪武宝钞12.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执掌朝廷大权的是( )A.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B.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C.高拱、夏言、杨廷和、张居正、严嵩D.杨廷和、张居正、严嵩、夏言、高拱13.在明朝中叶,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对于当时的食物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占城稻的传人 B.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C蚕丝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高档消费原料D.花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与推广14.下列现象:①嘉万年问民营手工业渐居主要地位②匠役制度瓦解③出现了雇佣劳动、组织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④加强了对工匠的剥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均属于明朝手工业进步的表现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5万历年间,(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定额地租 B.货币地租 C.永佃权 D.分成地租16.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r星罗棋布的新兴市镇,它们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A.盛泽、濮院、王江泾B.双林、菱湖、乌镇C.南浔、枫泾、朱家甬D.淮安、济宁、沧州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最终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是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8张居正主持北方边务的时期,在他的奏请下,出任蓟辽总督的是( )A.谭纶 B.戚继光 C.俞大猷 D.袁崇焕19.张居正任用(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A.张学颜 B.李成粱 C.潘季驯 D.高拱20.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 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 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2l哪位皇帝的即位是首次运用了秘密立储制?( )A.雍正 B.乾隆 C.嘉庆 D.道光22.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一”的内容是( )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 B.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 D.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3.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田租 D.地丁银和免役钱24.下列不属于明末三案的是( )A.京察案 B.梃击案 C.红丸案 D移宫案25.明代的女真分为( )A.生女真、熟女真、野人女真 B.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C.扈伦、董鄂、建州 D.长白山、建州、海西26.扈伦四部是( )A.建州、长白、东海、扈伦 B.哲陈、浑河、苏克苏浒、完颜C.哈达、叶赫、乌拉、辉发 D.鸭绿江、讷殷、董鄂、渥集27.努尔哈赤建国后建立了八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其中掌握大权的四大贝勒是( ) A.代善、阿敏、多尔衮、皇太极 B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C.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 D.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多铎28.下列选项不在“万历三大征”之列的是( )A.平定宁夏叛乱 B.杨应龙的播州叛乱 C.援朝抗倭 D.贵州苗民起义29.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是( )①杨镐②袁崇焕③熊廷弼④洪承畴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30.下列作品不属于明清时期地理学科代表作的是( )A.《太平寰宇记》 B《徐霞客游记》C.《读史方舆纪要》 D.《天下郡国利病书》31.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也是最早尝试来明朝传教的人是( )A.利玛窦 B龙华民 C汤若望 D方济各·沙勿略32.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对于发动饥民、扩大起义军队伍,起了很大作用A“等贵贱,均贫富”B“摧富益贫” C“均田免粮” D“天下田天下人耕之”33(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领袖共聚一堂商讨大计,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A.荥阳大会 B.渑池渡 C.谷城变 D.八大王34.张献忠在四川正式建国,国号大西,称大西王,他设铸钱局,铸钱曰( ),钱色光润精致,为民间所喜用A.大西通宝 B.大顺通宝 C通天通宝 D.永昌通宝35.明成祖朱棣尊崇程朱理学,不属于这一时期编撰的著作( )A.《四书大垒》 B.《五经大全》 C.《性理大全》 D.《伊洛渊源录》36.明朝时期,心学逐渐兴起,不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A.王守仁 B.陈献章 C.王畿 D.王廷相37.泰州学派源于王学、又不同于王学宗旨,是一个具有异端思想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A.王艮 B.王廷相 C.陈献章 D.王畿38.下列各项,属于类书的是( )A.《永乐大典》、《割圆密率捷法》 B.《乐律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C.《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D.《农政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39.有明一代,私家史著相当丰富,编年体明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是( ) A《国榷》 B.《国史纪闻》 C.《皇朝大政记》 D.《皇明大事记》40.明代小说成就较高,冯梦龙的《三言》是指( )A.《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B.《喻世名言》、《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C.《原道救世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D.《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41.对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考察记载很详细的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扬州十日”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发令”的结果B.“嘉定三屠”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43.南明残余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弘光政权②永历政权③隆武政权④绍武政权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44.“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 )在位时期规定的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45.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正式批准在台湾设置地方军政机构,设台湾府,下辖三县分别是( ) A.风山、诸罗、台湾 B基隆、台南、风山C.淡水、台北、基隆 D.台南、台北、诸罗46.清朝的( )划定了中俄两国中段边界,是继续谈判确立两国相互关系的全面条约的基础A.《恰可图条约》 B.《尼布楚条约》C.《布连斯奇条约》 D.《恰可图条约》47.喀尔喀是明代蒙古中兴之汗达延车臣汗后裔,不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是( )A.扎萨克图汗 B.土谢图汗 C.车臣汗 D.准噶尔部48.《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祖禹 B黄宗羲 C.谈迁 D.顾炎武49.乾隆时期,( )明确规定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监督履行“金瓶掣签”等。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暇,复加讨论。”
二、《廿二史考异》的体例与内容
《廿二史考异》100卷。对除《旧五代史》、《明史》 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并将司马彪《续汉书 志》从《后汉书》分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 总目实列为廿三史。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3卷,《续汉 书》2卷,《三国志》3卷,《晋书》5卷,《宋书》2 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隋书》2 卷,《南史》、《北史》各3卷,《新唐书》16卷, 《旧唐书》4卷,《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 《辽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 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古而不通今:未考议《明史》。
资料类
11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bò),一精于 经,一精于史”(朱一新《无邪堂答问》);
资料类
8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资料类
9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资料类
5
《廿二史考异》介绍
一、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 年自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家境清贫,全 家靠祖父王炯、父亲桂发出外授徒,母亲纺织维持生活。 “幼慧,善读书”。乾隆十六(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 赴行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与王鸣盛 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 上书房,迁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 《续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修。乾隆四 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 述。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资料类
10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凡沈约所书,皆一字不可移易,一经李延寿删改,疵 谬丛生。延寿唐初人,去六朝甚近,而下笔便误,反 不如我辈之追考于千载以下。身为职官,而竟如村野 细民,全不识朝廷官爵体制,殊可怪也。《新唐书·延 寿传》反谓其书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岂非耳食之 论乎?(《十七史商榷》卷54《南史合宋齐梁陈书 二》)
• 晚清著名史学家李慈铭说王鸣盛治史“矜气,好诋评,心 又不细”(《越缦堂读书记·综合性笔记》)。
资料类
2
“自序”云:“十七史,上起《史记》,下迄
《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 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
(chuan,同“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
‘商榷’也。《旧唐书》、《旧五代史》,毛刻 所无,而云十七者,统言之,仍故名也。若
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资料类
1
二、内容与价值 《十七史商榷》共100卷。考订《史记》、《汉书》至 《新五代史》的17部正史(实为19部,加《旧唐书》、 《旧五代史》)。
《史记》6卷,《汉书》22卷,《后汉书》10卷, 《三国志》4卷,《晋书》10卷,《南史》合《宋 书》、《齐书》、《梁书》、《陈书》12卷,《北史》 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4卷, 新、旧《唐书》24卷,新、旧《五代史》6卷,最后2 卷为论史家议例之《缀言》。
《辽》、《宋》等史,则予未暇及焉。”(《十 七史商榷·序》)
资料类
3
《十七史商榷》内容:
(1)文字校勘
• 为全书的重点。用各种版本,并参群书校阅;并非全理和官制。
(3)评论史书及其作者
• 对十七史的体例、内容以及作者,都作评论。
• 如反《魏书》“秽史”说,而称魏收“手笔虽不高,亦未 见必出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乃其后改修者甚多,而总
暇,复加讨论。”
资料类
7
二、《廿二史考异》的体例与内容
《廿二史考异》100卷。对除《旧五代史》、《明史》 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并将司马彪《续汉书 志》从《后汉书》分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 总目实列为廿三史。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3卷,《续汉 书》2卷,《三国志》3卷,《晋书》5卷,《宋书》2 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隋书》2 卷,《南史》、《北史》各3卷,《新唐书》16卷, 《旧唐书》4卷,《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 《辽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钱大昕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历算、金石、 音韵、训诂、文字学等。著作颇丰,史作有《廿二史考异》、 《十驾斋养新录》、《元史氏族志》、《元史艺文志》等, 《潜研堂全集》汇其史作和诗文之作。
资料类
6
钱大昕40岁时始撰《廿二史考异》,至55岁,成书百卷;67 岁开始校刊,70岁全书告成。
《序》云:“予弱冠时好读乙部书,通籍以后,尤专斯业。自 《史》、《汉》迄《金》、《元》,作者廿有二家,反覆校 勘,虽寒暑疾疹,未尝少辍。偶有所得,写于别纸。丁亥岁 (乾隆三十三年,1767),乞假归里,稍编次之。岁有增益, 卷帙滋多。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教钟山,讲肄之
不能废收之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则 又不可解”(《魏收魏书》);
• 贬李延寿南、北《史》,“其书疵病百出,不可胜言”、 “其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七八”(《新唐书过誉南北 史》。
(4)评论史事、人物
资料类
4
不足:
谩骂前人,部分条文不够精审:
• 如称李延寿“庸妄”、郑樵“妄人”、颜师古“谬妄”等;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介绍
《十七史商榷》介绍
一、作者简介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jie),又字礼堂, 号西庄,晚年又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 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 修,数年内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八年 (1763),以母丧还乡,至此止于仕途,定居苏州, 专事著述。青年以诗文得名;前半生以治经为主, 师友于惠栋;后半生以治史为主。代表作为《十七 史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