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考前必备初中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考前必备初中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考前必备初中历史重点复习资料历史学科作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掌握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历史,我特别准备了以下资料,其中包括了初中历史的重点知识点和复习方法,相信对于考试前的准备会有所帮助。

一、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划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2. 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建立、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春秋时期的列国之争、孔子、孟子、战国七雄、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兵马俑、汉朝的建立、汉武帝、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玄武门之变、唐朝的开辟、武则天、五代十国、宋朝的建立、北宋的文治武备、南宋的亡国、元朝的建立、明朝的开辟、明成祖朱棣、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建立、雍正、乾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3.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希罗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帝国的兴衰、尼罗河文明、摩西、拜占庭帝国、卡尔古里斯、梵蒂冈城国、路易十四、美洲大陆的发现、世界大战、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

二、复习方法和技巧1. 列出知识框架:将整个历史知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记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 制作时间轴和地图:制作一个历史时间轴和地图,将重点事件和人物标记在相应的位置上。

可以通过观察时间轴和地图的方式来记忆和复习历史知识。

3. 联系历史知识和实际生活:将历史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小说和观看历史电影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4. 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在复习历史知识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分析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练习历史考题:在复习过程中,做历年历史考题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1《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2《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3《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4《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一、古代史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转变2.人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3.文明的兴起和古代社会初步形成的特点4.古代文明的主要类型和代表5.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6.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组织和政权运作7.周宣王时期的分封制和封建制度的发展8.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政权变化和思想文化繁荣9.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10.汉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成就11.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1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繁荣13.宋辽西夏金等政权的兴起和变迁14.元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15.明代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活动16.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化和文化交流二、近代史1.清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特点2.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3.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4.辛亥革命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进程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6.北京政治演变和国共合作的背景和进程7.五卅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对中国的影响8.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胜利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10.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11.文化大革命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动荡12.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的错误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14.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演变15.台湾问题和中国统一的历程三、现代史1.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形成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事件与影响3.非洲、拉美和亚洲的解殖和独立运动4.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合作5.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6.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对全球事务的影响7.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8.当代科技与信息革命的影响和应用9.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10.当代的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的严重性11.民主和人权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作用12.各国间的冲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13.当代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前景14.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问题的重要性15.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上是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你可以根据这个清单来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历史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远古时代1.1 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人群的阶段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1.2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铁器牛耕的使用与私田的开垦-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第二章:秦汉时期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秦朝的统一六国-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2.2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汉朝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汉朝的对外交流与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的科技文化成就2.3 两汉的对外关系-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汉朝与西域的关系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3.1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局面3.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晋朝的建立与灭亡- 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3.3 南北朝的文化成就- 的传播与的兴起- 南北朝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史的开端4.1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原因-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影响4.2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建立与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与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第五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5.1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5.2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第六章: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6.1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混乱-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北洋政府的内外政策6.2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与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7.1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义7.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与内外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反”“五反”运动第八章: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8.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与影响8.2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果-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政策-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影响第四部分:世界史第九章:世界古代史9.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古埃及的文明与金字塔-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的与种姓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与帝国扩张9.2 教与的起源与发展- 教的起源与传播- 的起源与传播第十章:世界近现代史10.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背景与主要代表人物-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10.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10.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衰落第十一章:世界现代史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影响1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11.3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背景与过程-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多极化趋势。

九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资料(80页)

九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资料(80页)

九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资料一、古代中国历史1. 夏商西周时期: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以及西周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

3. 秦汉时期:学习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汉武帝的文景之治。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以及佛教的传入。

5. 隋唐时期:掌握隋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以及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

6. 五代十国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北宋的建立。

7. 元明清时期:学习元朝的统治、明朝的兴衰以及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

二、近现代中国历史1. 晚清时期: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

3. 北洋政府时期: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军阀割据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

4. 抗日战争:学习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5. 解放战争:掌握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世界历史1. 古代希腊罗马:了解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斯巴达克起义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

2. 中世纪欧洲:掌握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以及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3. 近代资本主义:学习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事件。

4. 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 冷战时期:掌握冷战的背景、过程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复习资料1. 历史大事年表:整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便于记忆和复习。

2. 历史人物简介: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影响。

3. 历史地图: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和变化。

4. 历史名词解释:理解历史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5. 历史试题解析:通过典型试题的解析,提高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

五、历史分析方法1.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发现历史发展的共性和差异。

历史要籍 整理复习

历史要籍 整理复习

历史要籍夫子勖.哉(勖:勉励,努力)不愆于四伐(愆:超过)以畀宋人(畀bi:给予)微楚之惠不及此(微:无,没有)以亢其仇(亢:庇护)楚师背酅xi而舍(舍:住宿,这里指驻扎)次于城濮(次:临时驻扎)楚子伏己而盬其脑...(吮吸自己的脑髓)原田每每(原田:休耕的土地每每: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君冯轼而观之(冯:依靠)诘朝将见(诘朝:次日早晨)以益其兵(兵:武器)晋师三日馆,毂(轂:吃缴获的粮食)山木如市,弗加于山(把山上的市场卖价钱也不高于山里)欲无获民,将焉辟之(想要陈氏不得到百姓的拥戴,怎么能避免呢)道殣相望(饿死在道路上的人互相能看见)民力彫尽(彫:损伤)女富溢尤(溢:财物多得装不下)君日不悛(悛:改过,悔改)馋鼎..之铭(鼎名铭:铭文)瞻彼旱麓(瞻望那旱山山麓)愷悌..君子(愷悌:和乐、平易近人)干禄愷kai悌ti(和乐近人以求福禄)臣之论也(论: 职分,本分)启胡翟之乡(启:开发)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劳:精力勋:功勋)夫制国有常(常:准则)不佞..(不才疾走)..寝疾,不能趋走即之公叔成家(之:到···去)错臂左衽(两臂交错而立,衣襟左开)又况山谷之便乎(便:区别又何况高山与河谷有区别呢)大酺(酺:聚会饮酒)相攻击如仇仇..(仇仇:仇人)无辅拂..(辅拂:左右之臣辅佐)何足法也(法:效法,学习)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百姓在家应该致力于生产)特备员弗用(特:只是)上至以衡石量书(衡:量器,秤)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征召饱读诗书的学士)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案问:审问)接秦之弊(弊:弊政) 丈夫从军旅(丈夫:成年男子)复弛商贾之律(弛:放宽)富埒天子(埒:相等)乃徒复作...(徒:流放判罪服役的犯人)故人自爱而重犯法(重:难)事两越(事:用兵)选举陵迟(陵迟:衰落)以《春秋》之义绳臣下(绳:约束)竟其党与(竟:追究)稍骛于功利矣(骛:追求)置写书之官(写书:专门抄书)合于荛之克攘(克:能够)敬授民时(民时:农时)泥于小数(数:方术)好恶殊方(殊方:不同的旨趣)合其要归(要归:根本的道理)足垂于后(垂:流传)臣若获戾..(获戾:得罪)圣人则之(则:效法)往往曹伏思乱(曹:众)寖不克终(寖:逐渐克:能终:坚持到底)远辈荛、舜(辈:比)人无衅焉(衅:过失)一卷事目(事目:记事目录)名驰海内(驰:传扬)肇有人伦(肇:开始)1.《宋书》创带叙法,这是作史的一种良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指导。

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作为初中历史的基础教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到农业的出现,再到城市的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这一章的重点是了解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奴隶社会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学习古代埃及、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我们可以了解到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奴隶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原因。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我们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复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各个社会形态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魅力。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中国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战争•秦赵之战•秦朝的建立•项羽和刘邦的争斗2.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秦朝的统一与中国历史的分水岭•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3. 秦始皇及其统治•秦始皇的治理手段•墓室的建造第二单元:秦汉之际的中国1. 秦汉之际的政治改革•三公九卿制度•儒家学说的兴起•法家学说的兴起2. 秦汉边疆的拓展•西南地区的征服与开发•北方边疆的防御3. 刘邦与汉朝的建立•刘邦的功绩与政策•汉朝的建立与发展第三单元:西汉时期的中国1. 西汉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西汉的影响2.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3. 西汉的外交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西汉与罗马帝国的交流第四单元:东汉时期的中国1. 建武中兴与赤眉起义•王莽篡位与新朝的建立•赤眉起义与刘秀的建武中兴2. 东汉的政治与文化•吴汉政权的建立与粉碎•东汉的文化与科技3. 长平之战与三国分立•董卓之乱与十八位诸侯的争夺•曹操、刘备、孙权的兴起与对峙第五单元:三国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三国蜀汉、魏国、吴国的对峙•西晋的建立与政治内乱2.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南朝与北朝的对立•南北朝统一的历次尝试3.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与文化交流•南方的稳定与经济发展第六单元:隋唐时期的中国1. 隋朝的统一与政治改革•隋文帝杨坚的统一战争•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改革2. 唐朝的政治与社会•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3. 长安与东都的文化繁荣•唐朝的文化与科技•长安与东都的区别与联系第七单元:五代十国与北宋时期的中国1.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政权更迭•五代十国政权的兴亡•民族政权的兴起2. 北宋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北宋的建立与政治改革•巨臣政治与改革的限制3. 北宋的经济与文化•农业生产与商业的繁荣•文人墨客与科技的发展第八单元:南宋时期的中国1. 南宋的统治与政治制度•南宋的统治者与政治家•南宋的政治制度2. 南宋的经济与文化•南宋的社会与经济•南宋的文化与科技3. 金朝与南宋的对立与和平•金朝的建立与南宋的对峙•金宋对立演变为南北和议第九单元:元朝时期的中国1. 元朝的建立与世袭制•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者•元朝的国号与政治制度2. 元朝的政治与经济•元朝对中国的统治与影响•元朝的经济制度与发展3. 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农民起义与元末之乱•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以上就是九年级历史全册的复习提纲,涵盖了秦朝至元朝的中国历史要点。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该书号称信史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担任过兼职史官太史令,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写作了记载上起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纵观3000年历史。

《史记》这部拙作开创了纪传体史,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进化观点,有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认识《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汉一代共230年历史,他的主要作者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

此外,班彪、班超和马序也都撰写了汉书部分篇章。

班超和马序写的八表和天文志。

《汉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100篇120卷,整齐了史记的体例。

《汉书》在内容上对《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体例上史记通史改为断代史,《汉书》是我们研究西汉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汉书也反映了班固强烈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纂了第一部我国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除八表和天文志以外的部分,汉书在继承史记纪传体实体的基础上,又对纪传体例进行整合,开创了纪传史体的新纪元。

《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我国自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0卷,其中纪、传是由范晔完成,而现存后汉书中的30卷志是由南朝梁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汇总抽出来补进去的,在纪、传部分,范晔能够很据东汉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后汉书》是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范晔: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445年时,被人告发拥立刘义康为帝,以谋反罪入狱被杀。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师范学院本科历史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师范学院本科历史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每题 3分,共15 分)1.新唐书在南宋时期首先出现,记载了大量唐朝史事。

()2.古应泰编辑的明(明史记事本末)首先采取群书而为书。

()3.《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4.《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前后两次才修成。

()5.历代关于《资治通鉴》的注本最好的是宋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二、选择题(每题 3 分,共45 分)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我国古代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下列的哪个时代。

( )A. 春秋战国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元宋时期D. 明清时期4.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学史《史通》的作者是哪位。

( )A.刘知几B.王存C.李好文D.杨宗瑞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道学传》的创立,反映了道学在社会学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

《道学传》是那本史书所创。

( )A.《晋书》B.《宋史》C.《魏书》D.《明史》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的是哪本著作。

(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新唐书·艺文志》D.《史籍举要》8.下面哪本书是纪传体题材( )A.《梁书》B.《资治通鉴》C.《唐会要》D.《五代会要》9.《范缜传》出自哪本史书( )A.《北史》B.《南史》C.《唐书》D.《晋书》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是( )A.《囯榷》B.《通典》C.《文史通义》D.《圣武记》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书体史书是( )A.《通典》B.《通志》C.《明史》D.《元史》12.下列被称为“史学双壁”之一的是( )A.《通典》B.《资治通鉴》C.《囯榷》D.《太平寰宇记》13.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称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哪一部史书的突出特点 ( )A.《元史》B.《宋书》C.《南·北史》D.《明史》14.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A.《国语》B.《史记》C.《汉书》D.《尚书》15.下面哪部史书不是元脱脱编注的( )A.《宋史》B.《辽史》C.《金史》D.《元史》三、材料分析题(每题 25分,共25分)1.通过理解和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全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全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全
1. 时代背景
- 人类的起源:《神农本草经》、石器时代
- 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论语》、郑国渠、战国七雄
-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长城、兵马俑
2. 历史事件
- 西汉王朝的兴衰:汉武帝、朝鲜出使、丝绸之路、纸的出现- 东汉末年的动乱:黄巾起义、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 盛唐时期的繁荣:唐太宗、玄奘西行、大唐盛世
- 宋朝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宋词南唐
-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成吉思汗、元朝的科技、元曲
- 明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明朝的城墙
- 清朝的满族统治:清朝的关税、多尔衮、清朝的后期问题
4. 近代历史
-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英战争、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成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史
- 抗日战争与二战胜利:桂林、原子弹、对日战争
5. 建国以来的历史
- 中共的革命战争:土地革命、中国抗日战争、战胜国共合作-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改革
- 当代中国的发展:的执政地位、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上是初中历史的一些复习资料,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起源
•世界历史上的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开辟万里长城
•秦朝的建立与郑国公主的嫁娶
•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度
•兵马俑与秦始皇的陵墓
第三章帝国的兴亡
•汉武帝开创的“九年之治”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传承
第四章文化的荟萃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和艺术
•佛教的传入和融合
第五章大唐盛世
•大唐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大唐的开放和文化繁荣
•唐朝的国际关系和开放政策
第六章千年之盛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
•科技创新与发展
•宋朝的武器和军事思想
第七章战乱中的王朝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
•特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第八章明清王朝
•明朝的政治制度
•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清朝的国际关系和社会制度
第九章近代中国的历程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社会革命与思想启蒙
•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总结
•对历史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
•强调历史对现今影响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热情。

历史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历史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历史考试复习资料-汇总一、重要时间节点-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始祖禹,传说中的开国皇帝。

-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人物:商纣王、商汤、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

-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 分为:西周和东周- 人物:周公旦、武王、周穆王、周平王、春秋五霸。

-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 人物:秦始皇、李斯。

-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分为:西汉和东汉- 人物:汉武帝、班固。

-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人物:李白、杜甫、骆宾王。

-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分为:北宋和南宋- 人物:苏轼、欧阳修、李清照。

-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人物:成吉思汗、元太祖、元文宗、忽必烈。

-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人物:朱元璋、永乐大典、明成祖、海瑞。

-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人物:清圣祖、道光皇帝、慈禧太后、鸦片战争。

二、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反帝、反封、建立民主。

-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勇敢抵抗,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反对霸权主义。

- 中国中共建立(1921年7月23日)- 中共建立,人民革命开始,成为了中国最有力的政党。

- 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12月18日)-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优秀人物- 孔子- 诸子百家之鼻祖,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人物。

- 鲁迅-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中国共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哲学家。

以上是历史考试需要了解的重点资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历史全册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考古与人类社会的远古阶段1.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2.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特点和发展3.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和城邦社会4.农业的兴起和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5.考古学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二、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2.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农业和文化特点3.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发展4.西周社会的兴衰原因5.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和价值三、第三单元: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2.争霸的故事和权贵统治的特点3.儒、墨、道三家的学派特点和各自的思想体系4.先秦法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5.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传统的形成和固化四、第四单元:统一的封建帝国1.秦朝的统一战争和统一制度2.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特点3.秦始皇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意义4.汉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5.“五谷不分”的变法和太初历法的制定五、第五单元: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南方的社会变革1.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中央政权的瓦解2.南方吴国和北方蜀国的建立和统治3.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武将之争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5.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六、第六单元:大一统王朝的确立和伟大发展1.隋朝的统一战争和统一政权的建立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农业发展3.“开元盛世”的政治和文化特点4.唐朝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5.唐朝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国际交流七、第七单元:宋朝政治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1.北宋政治制度和农业经济的发展2.《开宝律令》和“风险记”的制定3.宋朝的科技发明和书院教育4.连云港战役和辽、金统一5.南宋政权的建立和文化繁荣八、第八单元:南宋政权的衰败和诸夏的抗争1.南宋政权的军事制度和经济状况2.明初政权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发展3.明朝农村经济和新式工业的发展4.明朝的海外贸易和东南亚政权的建立5.明初政权的衰败和诸夏的抗争九、第九单元:明朝政权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1.明朝的中央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的兴起2.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整顿3.清朝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4.清朝对西方文化和科技的接触和影响5.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启示以上是部编版历史全册的复习提纲,涵盖了该教材的各个单元的重要内容。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

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着。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记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

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着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着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

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着的读书笔记。

他自着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着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 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 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 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 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 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 《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 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一、远古社会与奴隶社会1. 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出现•旧石器时代及其特点•新石器时代及其特点•人类由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2. 远古社会的形成•远古社会的主要特点•远古社会的组织形式•远古社会的经济特点3. 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的产生原因•奴隶社会的基本特点•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二、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中国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3. 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改革•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始皇的政治制度改革•秦始皇的修建长城三、罗马帝国与希腊城邦1.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亡•罗马帝国的创立•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的衰亡2. 希腊城邦的兴盛与覆灭•希腊城邦的兴盛时期•希腊城邦的文化成就•希腊城邦的覆灭3. 罗马法的发展与影响•罗马法的特点•罗马法对现代法律的影响•罗马法对欧洲法律的影响四、古印度与古埃及文明1. 古印度文明的特点与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地理环境•古印度文明的社会结构•古印度文明的科学技术成就2.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与衰落•古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古埃及文明的政治制度•古埃及文明的宗教信仰3. 古印度与古埃及文明的交流与影响•古印度与古埃及的交往•古印度与古埃及文明的相互影响五、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基本特点•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2. 封建农民与封建地主的关系•封建农民的生活状况•封建地主的经济地位3. 教会的权力与封建制度•教会的社会地位•教会对封建制度的影响以上是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的精华版,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

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

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

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

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

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她得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就是代表作,顾炎武得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得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

经济上她主张人人为私得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得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卿。

京兆万年人。

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

杜佑生活得时代,唐朝由盛转衰。

她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得巨变。

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得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得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得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就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得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得先河。

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得要义,被朱熹称为“就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8、政书体:政书体又称典志体,典制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叙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它以分门类别为表述上得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志体史书就是从纪传体史书中得书志分离而来,发展为独立得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得典志史就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得《通典》。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撰。

全书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得历史。

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攫取其要,撰编年史,此书用详实得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作者通过史论表明了自己得态度与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细得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其目得就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挺高一部教科书,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后世多为效仿,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

司马光得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得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我国最大得一部编年史。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1、郑樵:郑樵就是南宋时期著名得史学家、目录家,她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同时还注意把书本知识得学习与实际得观点结合起来。

她得著作很多,《通志》就是她得代表作,《通志》中得‘二十略’就是全书得精华,涉及诸多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得一部百科全书。

12、《通志》‘二十略’为郑樵所写,‘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昆虫草木略》、《图谱略》、《金石略》、《灾详略》。

‘二十略’得突出成就,就是把历代饿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过程,有助于辨明事物得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得学问。

‘二十略’起止上古,下引至唐,有得至北宋,在内容上比杜佑得《通典》要广阔得多,充实得多。

13.三通:文献中得三通泛指唐代杜佑得《通典》南宋郑樵得《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得《文献通考》。

《通典》就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得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志》就是一部纪传体;《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得历朝典章制度。

14、《元与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所撰,成书于唐宪宗元与八年,仿《括地志》体例,以元与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

所记开元、元与户数、乡数、贡舞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得史料价值,就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得最早得一部比较完整得全国地理总志。

15、会要体:会要体就是我国古代史书得体裁之一,从概念上讲就是分类记载某一朝代或一段历史时期得典章制度得史籍,创始于唐代。

会要就是依朝代汇集史料得,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得。

各会要分类有门与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

它兼有工具书与资料汇编得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就是一种独特得史书。

16、《华阳国志》:就是东晋常璩所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方志史书,它结构严谨,史料可靠,就是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善得一部。

其记事上起巴、蜀二国得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与三年成汉政权得灭亡,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

17、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

钱大昕就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与专精得学术大师,她在生前就已就是饮益海内得著名学者。

她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力算、金石、音韵、训诂、文字学等,一生著述丰富,《廿二史考异》就是钱大昕一生考史得结晶。

列举题1、“十通”各个书全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唐宋时期几部较为著名得方志书名著李吉甫(唐)《元与郡县图志》、乐史(宋)《太平寰宇记》、王存、李德刍、唐曾肇(北宋)《元丰九域志》3、唐修八大正史得名称及作者1、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4、《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得时间及作者(1)《新唐书》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历时十七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为欧阳修、宋祈撰(2)《旧唐书》修编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4年多,为后晋刘昫等撰(3)修编时间分析大概在公元1060年至1072年,为欧阳修撰(4)修编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费时一年,为宋代薛居正等撰5、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名称及作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二十史塔记》6、会要体得著名史籍王溥(宋)《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南宋)《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松(清)《宋会要辑稿》7、为什么说《隋书》得精华在于十志?《隋书》十志就是《隋书》得精华,原名《五代史志》,故其内容捡记梁、陈、北齐、北周、隋各朝得典章制度,不过以记隋朝为主,但有得志又不以五朝为限,甚至上溯到汉魏晋时期。

先梁,后陈,次北齐,然后北周,最后就是隋,条理清楚,记叙机有系统。

十志撰写得成功,一方面就是由于撰写诸人都就是学有专长得学者,故能做到论述精确、材料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瞧出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典章制度得因革损益,可以统观会通,就是修史得一种良法。

8、明末清初三大史学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相同点:(1)反封建专制(2)批判得继承传统儒学(3)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得要求。

不同点:(1)黄宗羲政治上激烈得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得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得区别,具有强烈得爱国色彩。

(3)王夫之就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得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9、清代章学诚对方志史得发展有何贡献?首先,她提出‘志为史体’;其次,关于方志史得内容,她认为应该就是无所不载,为国史所取载;再次,章学诚对方志史得体例有所创新:1、她认为,志、典志、文选三书相辅相行,缺一不可,章学诚关于方志立三书得主张,就是方志体例得革新。

2、为保存方志得材料,提出在州县设立志科得建议。

10、编年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几种体例得优劣做比较:编年体优:按时间顺序记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在同一时间内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国家得形势如何。

劣:因为按年记事,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散记在数年或数几十年之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内,读者要想了解一件事得来龙去脉,必须付出很多劳动,来从事翻阅。

记传体优:以事为纲,因事命篇,祥记一事原委。

缺:以人物为中心,常把一件事分在很多人得纪传体上叙述,使历史事件得叙述不免支离与重复,造成‘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记事本末体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祥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它眉目清楚,谐趣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善得历史知识。

缺点:记事本末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得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

11.马端临时《文献通考》对比杜佑得《通典》有何史学发展《通典》有何史学发展?(1)《文献通考》所记载得内容比《通典》更广泛,门类不只就是分得更仔细一些,而且也更齐全一些。

(2)《文献通考》编纂方法比较好(3)《文献通考》虽然因袭《通典》,但从实用价值来讲,却超过了《通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