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勘误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

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

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

‛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雠。

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开课学期:第5、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

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亓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戏,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则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步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吅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戏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亓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步戏·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东汉王充解释《尚书》的名称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地位和作用:相传为孔子所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坑儒,损失很大。

要职:1、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2、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对后代的作用:1、《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作为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严格的说过《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史籍的雏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统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这里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优点: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重复论述。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地位和作用: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三、《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体例特点:1、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2、用史实疏证《春秋》3、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成就: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先秦部分1.《尚书》的主要内容?2.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今文尚书》之篇目?4.《逸周书》的大概内容?5.《世本》之性质?6.《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7.《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8.“《春秋》三传”及“《春秋》内外传”?9.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10.《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11.《国语》的特点及价值?12.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13.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2.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6.《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7.《汉书》的注本?8.《后汉书》有哪些特点?9.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正史书与非正史。

(1)书名;(2)作者;(3)卷数】。

10.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11.何谓《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12.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隋唐五代宋元部分1.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4.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5.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9.简述《史通》的内容。

10.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13.《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14.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15.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16.何谓纪事本末体?17.《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18.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各举一代表作)19.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20.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

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导言(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3、学习目的与方法三、复习题: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第一讲《尚书》(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1、成书及流传经过2、体例与内容3、价值与问题4、重要注释5、《牧誓》讲解三、复习题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第二讲《史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及名篇的讲解,从而掌握这部伟大史著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秦始皇本纪》讲解三、复习题1、《史记》简介2、史学界一致公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著,原因何在?3、《秦始皇本纪》今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刍议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刍议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刍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以下简称《要籍》)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基础课,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选讲和阅读,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文献,并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文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

《要籍》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古代汉语等学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与学难度都比较大。

因此,如何把握教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对该课的教学,执课教师各有其法,难趋统一,当属见仁见智。

本人执教《要籍》课将近二十年,兹就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及对未来教学的一些想法作一简介,以求教于同行。

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一)讲授内容应尽量和《中国古代史》保持一致。

《要籍》和《中国古代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古今姊妹篇,尽量保持两课讲授内容的一致,有利于学生记忆史料和史实。

比如选文《安史之乱》,详述了安禄山发动叛乱前的精心准备和叛乱发生后唐朝君臣的腐败无能。

这些材料散见于《通鉴》各卷,在《通鉴本末》里被袁枢集于一目,化零为整,是研究“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最直接简便的史料。

由于“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所以也是《中国古代史》唐朝部分的讲授重点。

学生把教师的讲述和《要籍》中的史料结合起来去了解,两相参照,互相印证,又集直观性、启发性、生动性于一体,不但加深了记忆,而且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两课教师对此事件的讲授时间相距过远,学生对史料和史实的记忆是分散的,效果就可能会差一些。

所以,保持两课讲授内容的相对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和《中国古代史》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两课的进度情况,以便把这种思想贯穿于教学。

(二)穿插讲授一些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专题。

《要籍》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诸如文献的用字、文献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古人的姓名字号、帝王的称谓与各种名号、避讳方面的知识等)以及工具书的使用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第一节 《尚书》介绍《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之一。

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

……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繆(p5、8),……“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相传为孔子编订。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2200年至前600多年,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今传本58篇,其中有25篇为“伪古文”。

具体內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尚书的体裁《尚书正义》: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谟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

《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

《尚书》的主旨其一,明仁君治民之道。

其二,明贤臣事君之道。

《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1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有很高价值。

2《尚书》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3《尚书》开编年体之先河4《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开书志体之先例。

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尚书 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壁藏《尚书》,从文辞来看,他是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但艰涩难懂,佶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可见其真实性,所以《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中,孔安国得之。

以其用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武帝时未列于学官,但在私下传授,且世代相传。

东汉时古文经学盛行,贾逵所授《古文尚书》据清代学者考证,即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 所谓伪《尚书》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

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一书,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尚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经之一。 唐玄宗时卫包“隶古定”今字本《尚书》。
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
三、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19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19年。 鲁惟一(M. Loewe)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文版,
是秦记;汉代部分用《楚汉春秋》、当时的国家档案和自己游历 采访所得的材料。 2、三家注: 刘宋裴骃《集解》,之前有晋末宋初人徐广的《音义》。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日本 瀧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四、《史记》的成就:
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中国第一部通史;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进步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史学与文学价值兼具。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第二讲 《春秋》及其三传
一、《春秋》:
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 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 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
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
杨向奎:“古史的分化演进说”,就是层累造成的古史未必都是一线单传, 后来居上而形成的,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分别演进,最后被人为汇合成一个东 西的情况。
汇编成七册的《古史辨》,从1926年到1941年陆续出版。1982年由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再版。海南出版社,2019年。意义。 《古史考》,海南出版社, 2019
导言:古籍目录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名词解释。

1、《隋书》:《隋书》,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其记事内容上起北周静帝三年(581年)篡周,建立隋朝,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灭亡。

全书共八十五卷,由魏征等人分两阶段修纂而成,是研究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的书志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成书众人之手,也存在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等缺点。

2、《通志》:《通志》是宋代郑樵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

其记事内容自上古至隋朝,全书共二百卷,实际上主要分为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六体,其中以二十略最为有名,它是继《史记》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为研究以前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提供了参考,就全书而言,一些观点有所偏失,不够公允。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

其记事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加上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

该书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且较为真实可靠,是我们研究战国到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源。

4、《通典》:《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典章制度通史。

唐杜佑编纂,全书共二百卷。

其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

它为我国的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力图为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新旧唐书更可靠,而且所列之书为今很多书所不存,作者的一些进步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取舍、内容详略、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也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

全书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共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其记事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该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另外其编纂方法也比较好,在他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的续作。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I》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I》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现存重要的历史典籍,并选取重要典籍中的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重要典籍的内容、优劣、传承及版本问题,并对其中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繁体字、古文献书写方式、古文翻译等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介绍与选读;编年体的产生;国别体的出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纪传体的创始于发展;编年体的继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背诵、抄写、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教学要点: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与主要体例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尚书》介绍(1学时)《尚书》的编订今文、古文《尚书》及真伪问题《尚书》的体例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尚书·牧誓》选文(2学时)《尚书·牧誓》的说明《尚书·牧誓》讲解第三节《逸周书》介绍(1学时)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春秋》的书写方式;《左传》的价值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春秋》介绍(3学时)《春秋》的体例、内容与作者《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左传》介绍(5学时)《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左传》的成就《城濮之战》讲解第三节《竹书记年》(附《穆天子传》)介绍(1学时)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教学要点:国别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国语》《战国策》的价值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语》介绍(3学时)《国语》的作者与编订《国语》的体例和思想倾向《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第二节《战国策》介绍。

(5学时)《战国策》的编订和版本《战国策》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武灵王平昼闲居》讲解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教学要点:其余上古史籍的存世情况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世本》介绍第二节《山海经》介绍第二编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背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成就;纪传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史记》的内容与价值;《史记·平准书》的翻译与背诵;《汉书》的价值;《三国志》的内容;《后汉书》的内容与价值;《汉书·艺文志》的翻译教学时数:33学时教学内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史记》介绍(10学时)《史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史记》的续补与窜乱《史记》的成就《秦始皇本纪》讲解《平准书》讲解第二节《汉书》介绍(10学时)《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汉书》的体例与内容《汉书》的成就《百官公卿表序》讲解《艺文志序》讲解第三节《三国志》介绍(6学时)《三国志》的作者及成书经过《三国志》的体例与内容《三国志》的成就《三国志》的注本及参考书《让县自明本志令》讲解第四节《后汉书》介绍(3学时)《后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后汉书》的成就《班超传》讲解第五节《宋书》介绍(3课时)《宋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宋书》体例与内容《宋书》之成就《恩幸传序》讲解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发展概况;《前汉纪》《后汉纪》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前汉纪》介绍(1学时)第二节《后汉纪》介绍(1学时)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1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华阳国志》介绍(4学时)《华阳国志》的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华阳国志》体例与内容《华阳国志》的史学价值《李宓传》讲解第二节《十六国春秋》介绍(2学时)《十六国春秋》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十六国春秋》的体例与价值第三节《水经注》介绍(4学时)《水经注》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水经注》的成就《江水·三峡》讲解第四节《洛阳伽蓝记》介绍(4学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永宁寺》讲解三、参考书目1.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

它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约三千年的历史。

2.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

它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3.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晋的陈寿。

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三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要籍,如《明史》、《清史稿》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始于清朝初年,历经百年完成。

它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2.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国近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于民国时期。

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明史》、《清史稿》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两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三章: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导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考古学、文献学、比较研究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十八、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四章:《明史》
十九、教学目标:
1. 了解《明史》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
2. 掌握《明史》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特点。
3. 能够分析《明史》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十、教学内容:
1. 《明史》的作者:生平背景、主要成就。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史记》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史记》中的一个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读后感来评估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兴趣。
六、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二章:《资治通鉴》
七、教学目标:
1. 了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主要成就。
5. 阅读练习:学生阅读《清史稿》选段,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史稿》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二十九、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读后感来评估学生对《清史稿》的理解和兴趣。
三十、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六章:《史记》选读
3. 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选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色。
3. 分析《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 阅读练习:学生阅读《史记》选段,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 《明史》的主要内容:明朝的历史。
3. 《明史》的结构特点:纪传体、志怪体。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 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 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 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 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 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 《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 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5、注本:
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 疏尚书覈诂》等。
◆篇目讲解
《牧誓》
说明: 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
誓师词,题名意思是在牧野誓师。 本篇记录了牧野之战的时间、联军的
组成、伐纣的原因及战术动作、军事纪律 等,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〇李宗邺著:《中国古代史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年版 〇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〇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0年版 〇张大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陕西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〇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1981年版
高,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如: 一、《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皋陶谟》
记舜、禹、皋陶商讨治国之事,均为记事体。 誓辞、封命辞、诰辞等记言体实际上亦是记事。 为纪事本末体萌芽。
二、全书按朝代编排,朝代之下按帝王顺 序编排,是编年体的开端。
三、《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 识,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是书志体的先例。
文解字》:又持中,即手持册;吴大澂: “象
手执简形”。 ◆周代《周礼·春官》中的五史:大史、小史、
内史、外史、御史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史官之职:书王命、记时事、掌文书
◆先秦史籍存留: 尚书 逸周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竹书 纪年 世本 山海经 穆天子传等十余种
◆存名佚书:约史
二、学习方法
一、认真听讲。 二、熟读、记忆教材,这是历史学科核心 基础知识。阅读历史著作,可选一部精读,如 《史记》、《资治通鉴》,可配合其他历史文 选教材学习。 三、勤于思考,实际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

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导言(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3、学习目的与方法三、复习题: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第一讲《尚书》(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1、成书及流传经过2、体例与内容3、价值与问题4、重要注释5、《牧誓》讲解三、复习题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第二讲《史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及名篇的讲解,从而掌握这部伟大史著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秦始皇本纪》讲解三、复习题1、《史记》简介2、史学界一致公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著,原因何在?3、《秦始皇本纪》今译。

第三讲《汉书》(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汉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问题及名篇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这部史学名著的概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问题4、重要注释5、《百官公卿表·序》讲解三、复习题1、《汉书》简介2、将《汉书》与《史记》之优劣进行比较。

3、《百官公卿表·序》今译。

第四讲《后汉书》(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后汉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的学习及名篇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书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班超传》讲解四、复习题1、《后汉书》简介。

2、《后汉书》在体例上有何突破?3、《班超传》今译。

第五讲《三国志》(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三国志》成书经过、体例内容、成就与不足、重要注释特别是裴松之注的学习,以及《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书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裴松之注及其它重要注释5、《让县自明本志令》讲解三、复习题1、《三国志》简介2、《三国志》体例有何特点?3、《让县自明本志令》今译。

第六讲纪传体史籍概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纪传体正史的构成、概述及其价值与不足。

二、大纲细目1、纪传体史籍概述2、价值与不足3、《宋书·恩幸传序》(或《宋书·谢灵运传论》)讲解三、复习题:1、何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2、结合纪传体史书的价值与不足,谈谈为何该种史体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特别青睐?3、《恩幸传序》(或《谢灵运传论》)今译。

第七讲《左传》(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及“三传”中最重要的《左传》》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不足及名篇《城濮之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两书的关系及概况。

二、大纲细目1、《春秋》与《左传》的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城濮之战》讲解三、复习题1、《左传》简介。

2、谈谈《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3、《城濮之战》今译。

第八讲《资治通鉴》(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编年体史书巨著《资治通鉴》作者及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不足和胡三省注的学习,以及名篇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该书的概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及问题4、胡三省注及其它5、《司马光论正闰》讲解6、《魏孝文帝迁都》(或《肥水之战》)讲解三、复习题1、《资治通鉴》简介2、名篇今译第九讲编年体史籍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编年体史籍全面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最古老的史书体裁如何在最初的辉煌过后又重新焕发青春,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初步掌握该体裁史籍的概况及代表作。

二、大纲细目1、编年体史籍发展概况2、编年体史籍的部分代表作3、编年体史籍的价值与缺点三、复习题1、简述编年体史籍发展概况。

2、列举《左传》《通鉴》以外的几种编年体要籍。

3、编年体史籍有何价值,有何缺点?第十讲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纪事本末体史籍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这一晚起的史书体裁为何能迅速蔚为大国,掌握该体裁史籍的价值及代表作。

二、大纲细目1、纪事本末体史籍概况2、纪事本末体史籍的代表作3、价值与缺点4、《北伐中原》讲解三、复习题1、简述纪事本末体史籍发展概况。

2、纪事本末体史籍有何价值与缺点?3、《北伐中原》今译。

第十一讲《通典》与《文献通考》(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通典》与《文献通考》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这两部最重要的政书的基本情况,初步掌握其体例、成就等内容。

二、大纲细目1、《通典》介绍(1)、《通典》作者及成书经过(2)、《通典》体例与内容(3)、《通典》的成就与不足(4)、《田制》(或《唐代科举》)讲解2、《文献通考》介绍(1)、《文献通考》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的成就与不足(4)、《总序》讲解三、复习题1、《通典》简介。

2、《文献通考》简介。

3、《总序》今译。

第十二讲典制体政书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典制体政书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不仅有典制体通史,还有典制体政书断代史,不仅有“十通”,还有其它代表性史著,从而对该体裁史籍认识更加全面。

二、大纲细目1、典制体政书概述2、会要体史籍介绍3、《朱敬则请择史官》讲解三、复习题1、何谓“三通”?何谓“十通”?2、简答会要体史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3、《朱敬则请择史官》今译。

第十三讲杂史、别史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杂史、别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等主要史体史籍外,尚有数量不小、史料价值不菲的杂史、别史,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情况和代表作。

二、大纲细目1、杂史概述2、别史概述3、杂史、别史类著作介绍三、复习题1、何谓杂史和别史?二者有何关系?2、列举杂史、别史类著述的一些代表作。

第十四讲《水经注》(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水经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部历史地理名著的内容、价值及注释版本等知识,初步掌握该书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水经》概述2、《水经注》作者、成书经过及内容3、《水经注》的价值与不足4、《水经注》的版本流传与注释5、《江水·三峡》讲解三、复习题1、《水经注》简介。

2、简述《水经注》版本流传及重要注释本。

3、《江水·三峡》今译。

第十五讲地理方志类史籍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地理方志类史籍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历史地理类著作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特色,并初步学会查找及运用的技能。

二、大纲细目1、地理方志类史籍概述(1)、沿革地理著述(2)、方志(3)、历史地图(4)、游记、行记(5)、地理方志类史籍的价值。

2、地理方志类史籍举要三、复习题1、举出几种沿革地理著述、方志或游记(行记)。

2、简述地理方志类史籍的价值。

第十六讲《史通》、《文史通义》(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史通》、《文史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两大史学理论著作的主要内容、贡献。

二、大纲细目1、《史通》(1)、作者及成书经过(2)、内容与价值(3)、版本流传及注释2、《文史通义》(1)、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2)、内容与贡献(3)、版本及注释3、《史通·二体》讲解三、复习题1、《史通》简介。

2、《文史通义》简介。

3、《二体》今译。

第十七讲史论、史评、史考类著作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史论、史评、史考类著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彼此的关系及其代表作,并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做学问的技能和本领。

二、大纲细目1、史论、史评、史考之定义、分类及源流2、史论代表作介绍3、史考代表作介绍三、复习题1、简述史论、史评、史考之定义、分类及三者之关系。

2、简介乾嘉时期三大史考著作。

第十八讲出土文献及档案(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出土文献及历史档案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除传统的史部典籍之外,还有大量的出土文献及历史档案,其价值之珍贵可对历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增强他们掌握这类文献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甲骨文2、金石(1)、金文(2)、石刻3、简帛4、敦煌吐鲁番文书5、明清档案三、复习题1、简述出土文献及历史档案的价值。

2、简述出土文献及历史档案的分类。

参考书目:《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史籍举要》柴德赓著北京出版社1982《中国古代史籍介绍》李宗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著中华书局1981《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小如、吴同宾著中华书局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