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论陆机拟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陆机拟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曾琦玲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2期摘; 要:陆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文人。
陆机汲取前人作品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文风,陆机的拟古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陆机; 拟古诗; 地位中图分类号:I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010-02“太康之英”陆机作为魏晋文人的代表人物,在赋、诗、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陆机的赋、诔、文都在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自宋代以后,其拟古诗一直为人所诟病。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陆士衡翩翩藻秀,颇见才致,无奈俳弱何。
”“陆病不在多而在模拟,寡自然之致。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论:“平原拟古,步趋如一。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陆士衡拟古诗,名重当世。
余每病其呆板。
”这些评论都说陆机的拟古诗承袭前人,没有自己的新意,以至于成为陆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败笔。
显而易见,上述对陆机拟古诗的评价是片面而且偏颇的,陆机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的优秀内涵,还将自己的创作理论很好的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
陆机的拟古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陆机拟古诗对前人的承袭梁朝钟嵘的《诗品》有云:“陆士衡所拟十四首。
”可知最初陆机写了十四首拟古诗,但很遗憾,有两首诗没有流传下来。
昭明太子将这十二首留存的诗收录进《昭明文选》,后人一般称为《拟古诗十二首》。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首拟古诗中,除了一首《拟兰若生朝阳》,其余十一首全部是模仿《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由东汉末年文人所作,那时外戚宦官不断交替专政,朝纲腐朽,民怨载道。
大批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被迫投靠权门,不少文人流离乱世,朝不保夕。
陆机选择《古诗十九首》作为模仿对象是有原因的。
士族制度与两晋文学
如果没有很 多的经 济做 支柱 , 不可能写 出那么优 秀 的赋 。由此可见赋 , 门阀士族 的产物 。潘岳 当时 是 也有许 多拟古 之作 ,这里不再说 明。 其次, 门阀士族制度 的确 立 , 士族优渥 的生 活 , 奢侈 成风 ,追求声色 。《 世说 新语 ・ 汰侈 》篇 “ 石
简括 , “ 如 天材英 博 、 亮拔不群 ” 德优 能少”等。 、“ 定 品 ,即确定 品级 。定 品原 则上依据 的是行状 , 家 世 只作参 考。但晋以后完全 以家世来定 品级 。出身 寒 门者行状评语 再高也 只能定在下品 ; 出身华素者 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 品。 于是就形成 了当时 “ 上品
第2 1卷 第 8 期 2 1 年 8月 02
文章 编 号 : 10 .7 7 (0 2 80 1-3 0 88 1 2 1 )0 .0 80
牡丹 江 大学 学报
M d n a g U v r i y u a j n ni e s t i
V . N .8 o1 21 o A . ug 2 2 01
1 8
有三尺 四尺 、条干绝世 , 光彩溢 目者六七枚 , 如恺
善玄谈 , 处理朝 政也务 在清静 。正是由于这种心态
者甚众 。 恺惘然 自失 。 ”由此可知 当时 风气 的糜烂 , 这 必然会影响到文学注重辞藻 , 这也就是繁 缛的太
关于陆机四篇作品的考辨
关于陆机四篇作品的考辨何㊀靖(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㊀要:今人对陆机‘园葵诗“二首的作年尚有争议,经考证,二诗当系于永宁元年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底之间㊂关于‘赠纪士“诗,今人校注之‘陆机集“亦无考,是应为陆机赠纪瞻所作,时当在元康七年㊂今本‘陆云集“收录有‘答孙显世“诗十章,并附‘孙显世赠“十章,历来被目为陆云与孙拯之间赠答的作品,实际上应当是陆机获司马颖等救助而被赦免后与孙拯的往还之作,而为后人误收入‘陆云集“中㊂钟嵘‘诗品“上载陆机拟古之作共十四首,今本‘陆机集“中‘拟古“诗存十二首,另有一首见于‘艺文类聚“㊂此外尚有一首,当为今本‘陆机集“中‘顺东西门行“㊂关键词:陆机;诗歌;系年;拟古作者简介:何靖(1990 ㊀),男,山西晋中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㊂中图分类号:I206.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4-0130-10收稿日期:2019-01-15 DOI:10.19563/ki.sdzs.2019.04.016㊀㊀今存‘陆机集“并非六朝自唐代流传有序的十四卷本,系后人自总集㊁类书乃至史书辑录编成,成书时间约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这就造成陆机一批诗文作品的写作背景㊁写作时间㊁作品内容㊁相关人物事迹等基本信息不够清楚的结果,遂启后代学者之聚讼㊂本文试就陆机部分诗歌本事㊁系年及为‘陆云集“误收等问题进行考索,并尝试讨论陆机拟古诗篇目在今本‘陆机集“中的保存情况,以期于前贤未遑论及之处有所发覆㊂㊀㊀一㊁关于‘园葵诗“二首的本事㊁系年和主旨㊀㊀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篡位失败被杀,齐王司马冏怀疑陆机参与赵王伦谋篡之事,遂将陆机交付廷尉治罪㊂幸赖成都王司马颖㊁吴王司马晏救助,陆机方免于祸㊂‘文选“卷二九载其‘园葵诗“一首:㊀㊀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㊂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晞㊂零露垂鲜泽,朗月耀其辉㊂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㊂曾云无温液,严霜有凝威㊂幸蒙高墉德,玄景荫素蕤㊂丰条并春盛,落叶后秋衰㊂庆彼晚凋福,忘此孤生悲㊂关于此诗本事,李善注云: ‘晋书“:赵王伦篡位,迁帝於金墉城㊂后诸王共诛伦,复帝位㊂齐王冏谮机为伦作禅文,赖成都王颖救之免,故作此诗,以葵为喻谢颖㊂ [1]454所引‘晋书“盖臧荣绪所撰者㊂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系此诗于永宁元年四月后[2]302;杨明‘陆机集校笺“系之于太安元年[3]1080;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则仅系于永宁元年[4]236㊂按‘晋书㊃惠帝纪“:㊀㊀永康元年春正月癸亥朔,大赦,改元㊂ 夏四月辛卯, 甲午,伦矫诏大赦,自为相国㊁都督中外诸军,如宣文辅魏故事,追复故皇太子位㊂[5]96所谓 宣文辅魏故事 ,即司马懿㊁司马昭受魏九锡事㊂又‘晋书㊃陆机传“:㊃031㊃㊀㊀伦将篡位,以为中书郎㊂伦之诛也,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㊂赖成都王颖㊁吴王晏并救理之,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㊂[5]1473据此,陆机被收押的罪名是起草了加赵王伦九锡和禅位赵王伦的诏书㊂这在当时不仅是灭门大罪,而且违背 忠君 的道德原则,所以陆机后来在‘谢平原内史表“中说: 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而一朝翻然,更以为罪㊂ [3]612又于给吴王司马晏的上表中反复陈说 相国参军率取台郎㊂臣独以高贤见取,非私之谓 禅文本草,今见在中书,一字一迹,自可分别 片言只字,文不关其间 [3]948-951,力证自己并非司马伦一党,也与禅位诏书毫无关系㊂陆机蒙赦㊁免于徙边一事,据‘晋书㊃惠帝纪“,当在永宁元年八月:㊀㊀永宁元年春正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㊂ 夏四月, 辛酉,左卫将军王舆与尚书㊁淮陵王漼勒兵入宫,禽伦党孙秀㊁孙会㊁许超㊁士猗㊁骆休等,皆斩之㊂逐伦归第,即日乘舆反正㊂癸亥, 诛赵王伦㊁义阳王威㊁九门侯质等及伦之党与㊂ 于是大赦,改元㊂ 六月戌辰,大赦,增吏位二等㊂复封宾徒王晏为吴王㊂ 甲戌,以齐王冏为大司马㊁都督中外诸军事;成都王颍为大将军㊁录尚书事 秋七月甲午,立吴王晏子国为汉王,复封常山王乂为长沙王㊂八月,大赦㊂戊辰,原徙边者㊂[5]97-98赵王伦及其党羽孙秀等人既被诛,陆机亦几不免,幸得司马颖㊁司马晏相救,兼二度蒙赦,得减死罪为流徙,继又 遇赦而止 ㊂‘晋书㊃惠帝纪“所载 戊辰 即永宁元年八月十六日,这一天晋惠帝下诏,原宥徙边之人,据本传,陆机当在其中㊂故‘园葵诗“的写成当在永宁元年八月十六日之后㊂又陆云‘与兄平原书“第二十八首:㊀㊀云再拜:一日会公大钦,欣命坐者皆赋诸诗,了不作备;此日又病极,得思惟立草,复不为㊂乃仓卒退还,犹复多少有所定,犹不副意㊂与颂虽同体,然佳不如颂,不解此意可以不?王弘远去,当祖道,似当复作诗,构作此一篇,至积思,复欲不如前仓卒时,不知为可存录不?诸诗未出,别写送㊂弘远诗极佳,中静作亦佳,张魏郡作‘急就诗“,公甚笑㊂燕王亦似不复祖道,弘远已作为存耳㊂兄‘园葵诗“清工,然犹复非兄诗妙者㊂ [6]1125王弘远即王粹,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西晋开国功臣王濬之孙,与二陆兄弟曾同列贾谧二十四友㊂陆云信中说 王弘远去,当祖道 ,殆指王粹奉晋惠帝旨赴成都王司马颖所在邺城授九锡后返回洛阳一事,时在永宁元年六月惠帝复位之后㊂此时陆云已由司马颖表为清河内史,实为司马颖的属官,故有条件与会㊂信中所谓 燕王 即司马冏子司马几,据‘晋书“卷三八,司马冏与司马颖等于永宁元年迎接惠帝复位后即上表以自己的儿子司马几过继给已故燕王司马机(司马昭之子)为后嗣,以继承燕王的爵位,这实质上是司马冏扩大自己势力的手段㊂其时司马颖㊁司马冏交好,故燕王司马几亦得与会,此亦陆云此信写于永宁元年七八月间之旁证㊂‘晋书㊃司马颖传“:㊀㊀至邺,诏遣兼太尉王粹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㊁都督中外诸军事㊁假节㊁加黄钺㊁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㊂颖拜受徽号,让殊礼九锡㊂ [5]1616王粹其时应有官职,故得以 兼太尉 身份赴邺城授司马颖九锡,如后代钦差之任㊂谓其有官职的另一证据,是王粹结束此行后甫还洛阳,即为刘暾劾奏免职,‘晋书㊃刘暾传“:㊀㊀暾迁太原内史.赵王伦篡位,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㊂惠帝复阼,暾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㊂寻兼御史中丞,奏免尚书仆射㊁东安公繇及王粹㊁董艾等十余人㊂朝廷嘉之,遂即真㊂迁中庶子㊁左卫将军㊁司隶校尉,奏免武陵王澹及何绥㊁刘坦㊁温畿㊁李晅等㊂长沙王乂讨齐王冏,暾豫谋,封硃虚县公,千八百户㊂乂死,坐免㊂[5]1280-1281知王粹于惠帝复位后,曾为刘暾所劾去职;同时被免职的还有时任尚书仆射的东安公司马繇:二人被免职之事则为考察陆云作信与陆机写成‘园葵诗“的具体时间提供了线索㊂按‘晋书㊃司马繇传“:㊀㊀东安王繇字思玄㊂初拜东安公,历散骑黄门侍郎,迁散骑常侍㊂ 诛杨骏之际,繇屯云龙门,兼统诸军,以功拜右卫将军,领射声校尉,进封郡王,邑二万户,加侍中,兼典军大将军,领右卫如故㊂ 繇兄澹屡构繇于汝南王亮, 亮惑其说,遂免繇官,以公就第㊂坐有悖言,废徙带方㊂永康初,征繇,复封,拜宗正卿,迁尚书,转左仆射㊂[5]1123司马繇曾因诛杀杨骏有功,从东安公升为东㊃131㊃关于陆机四篇作品的考辨安郡王;后又被降爵为公,乃至 废徙带方 ,至永康初方复封东安公爵,并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㊂至永宁元年遭刘暾劾奏免去尚书仆射之职㊂‘晋书㊃惠帝纪“载永宁元年 九月,追东安王繇复其爵㊂丁丑,封楚王玮子范为襄阳王 [5]99㊂按永宁元年九月无 丁丑 日,唯是年八月二十五日为丁丑日,知王粹㊁司马繇等被刘暾弹劾而免官,事必在永宁元年九月之前㊂陆云此信亦作于永宁元年九月前㊂信中已称‘园葵诗“清工而犹非机诗之妙者,则‘园葵“诗的写作时间可以确定为永宁元年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底之间㊂弄清陆机这首‘园葵诗“的作年,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是可据以考证‘艺文类聚“卷八二所载陆机另一首‘园葵诗“的本事,为之系年,兼为研究‘文心雕龙㊃事类“篇提供线索㊂诗云:㊀㊀翩翩晚凋葵,孤生寄北蕃㊂被蒙覆露惠,微躯后时残㊂庇足周一智,生理各万端㊂不若闻道易,但伤知命难㊂[7]29①葵即葵菜,向阳而倾㊂二诗均以园葵自比,所不同者:第一首诗先言遭逢深秋烈风㊁寒云严霜之摧残,喻己被司马冏迫害的情状;继述幸得托庇高墙,身被佑护,乃得与春同盛,后秋难衰,意在表达对司马颖救护的深切感激;末云既幸获晚凋之福,遂暂忘孤立之悲㊂实则遭此劫后,弥感孤生之哀㊂第二首则感慨自己虽如蒙惠晚凋之葵,赖成都王等人之力而免罪,然虽欲奋私智而自保,人事变化罔穷,鲜能获全,益知 知命 尤较 闻道 为难也㊂二诗一云 庆彼晚凋福,忘此孤生悲 ,一云 翩翩晚凋葵,孤生寄北蕃 ,据‘晋书“,成都王司马颖时为大将军镇邺,故云 北蕃 ,今人‘陆士衡文集校注“㊁‘陆机集校笺“说失②;又前诗有 微躯后时残 ,后诗有 落叶后秋衰 ,殆为一时所作㊂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谓 不若闻道易 当作 不苦闻道易 ㊂[8]691参下句 但伤知命难 ,逯说是㊂刘勰‘文心雕龙㊃事类“: 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㊂ 陆机‘园葵“诗云: 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㊂ 夫葵能卫足,事讥鲍庄;葛藟庇根,辞自乐豫;若譬葛为葵,则引事为谬;若谓庇胜卫,则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㊂夫以子建明练,士衡沉密,而不免于谬㊂ [9]474-475今本‘文心雕龙“ 生理合异端 当为 生理各万端 之误㊂刘勰虽然批评陆机 引事乖谬 不免于谬 ,但也为后世提供了索解此首‘园葵诗“本事的钥匙㊂据‘隋书㊃经籍志“,陆机的集子至少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至少在唐代尚存㊁李善注‘文选“时曾参校引用过的十四卷本;另一个则是阮孝绪‘七录“或南梁时其他书录所著录的一个四十七卷本,大约亡于梁元帝江陵焚书时㊂刘勰见到的应当是梁之四十七卷本,他对‘园葵诗“之二的本事可能比较清楚,故在‘文心雕龙㊃事类“中以之为例㊂按 葛藟庇根 典出‘左传㊃文公七年“: 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 不可㊂公族,公室之枝叶也㊂若去之,则本相无所庇阴矣㊂葛藟犹能庇其本根,况国君乎?此谚所谓 庇焉而纵寻斧焉 者也㊂纵,放也㊂必不可!君其图之㊂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 [10]595-596讲的是统治者要善待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心卫护,犹如植物本根需要枝叶庇荫的道理;而 葵能卫足 则出自‘左传㊃成公十七年“: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 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 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 仲尼曰: 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㊂ [10]912鲍牵(鲍庄子)因向国武子揭发齐灵公之母声孟子的私情,被声孟子挑唆灵公处以刖刑,所以孔子批评他自保之智比葵菜都不如,因葵菜倾日,尚能保全其根㊂刘勰既云陆机 若譬葛为葵,则引事为谬 ,就是说据此诗本旨,应当用鲍牵而非乐豫的典故,否则就犯了用典失当之病㊂可见,陆机此诗亦自叹世事纷繁险恶,知命远害艰难;其创作背景㊁本事与写作时间当同于第一首‘园葵诗“,系蒙成都王司马颖相救后表达感激之意与人生感慨之作,时亦在永宁元年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底之间㊂二㊁关于‘赠纪士“的本事系年‘艺文类聚“卷三一载有陆机‘赠纪士“诗:㊀㊀琼瑰俟丰价,窈窕不自鬻㊂有美蛾眉子,惠音清且淑㊂修嫮协姝丽,华颜婉如玉㊂陆机此诗作于何时,题中 纪士 为何人,历代诸家无考㊂唯‘陆士衡文集校注“认为: 从 琼瑰俟丰价,窈窕不自鬻 二句看,纪士当是待价而沽之处士㊂ [2]416此说似可商榷㊂陆机诗意在褒赞纪士的良才美质, 琼瑰俟丰价,窈窕不自鬻 无非是㊃23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4①又见杨明‘陆机集校笺“,第904页㊂②‘陆士衡文集校注“第1195页释 北蕃 为 北国 诗人喻己自吴适洛 ;‘陆机集校笺“第905页仅据‘广雅㊃释宫“释 蕃 通 藩 , 篱也 ㊂称颂纪士有古时贤人择时而仕㊁不自炫耀之风,不宜目为讥讽之词㊂今存‘陆机集“虽不言纪士名字,然考察史料,此诗当即陆机策问纪瞻后私人酬酢之赠诗㊂‘晋书㊃纪瞻传“: 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也㊂祖亮,吴尚书令㊂父陟,光禄大夫㊂瞻少以方直知名㊂吴平,徙家历阳郡㊂察孝廉,不行㊂后举秀才,尚书郎陆机策之曰: 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㊂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㊂明年,左降松滋侯相㊂太安中,弃官归家,与顾荣等共诛陈敏,语在荣传㊂ [5]1815-1819陆机策问纪瞻之文,见于‘晋书㊃纪瞻传“㊂纪瞻亦出自东吴著姓,父纪陟㊁祖纪亮并为孙吴时大臣㊂‘三国志㊃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吴录“: 陟字子上,丹杨人㊂ 孙休时,父亮为尚书令,而陟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㊂出为豫章太守㊂ 皓以诸父与和相连及者,家属皆徙东冶,唯陟以有密旨,特封子孚都亭侯㊂孚弟瞻,字思远,入仕晋骠骑将军㊂ [11]1164-1165纪瞻与顾荣㊁薛兼等齐名,与陆机兄弟关系极为密切,‘晋书㊃薛兼传“: 薛兼,字令长,丹阳人也㊂ 少与同郡纪瞻㊁广陵闵鸿㊁吴郡顾荣㊁会稽贺循齐名,号为 五俊 ㊂ [5]1832又‘晋书㊃纪瞻传“: 召拜尚书郎,与荣同赴洛,在途共论‘易“太极㊂ 至徐州,闻乱日甚,将不行㊂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㊂乃与荣及陆玩等各解船弃车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得还扬州㊂ 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 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㊂ [5]1819-1820陆机遇害后,纪瞻不仅周济其眷属㊁抚养其女成人,而且以同于亲生女儿的标准为陆机之女置办妆奁陪嫁,遂为史书所称㊂这样的义举当然说明纪瞻本人的品行高尚,但同时也表现出陆机与纪瞻的交厚㊂西晋初期知名士人中纪姓者仅纪瞻一人;与陆机兄弟有交往的士人中纪姓者亦仅纪瞻一人㊂陆机此诗题为‘赠纪士“,而 纪士 之名历来无注,一种较大可能性是:距陆机生活时代较近之人熟知陆㊁纪交往的史实,以为不必注;后人措意则未尝及此,遂至不可注㊂纪瞻自吴亡后长期不出仕,被举秀才后虽答陆机策问,然似仍未为官㊂至永康初被举寒素,才被 大司马 辟为祭酒㊂这里的 大司马 当指齐王司马冏㊂依‘晋书㊃惠帝纪“ 永宁元年春正月乙丑, 六月戌辰, 甲戌,以齐王冏为大司马㊁都督中外诸军事 [5]98的记载,纪瞻被辟东阁祭酒事,当在永宁元年(301),此时陆机已自中书郎下狱㊂大司马东阁祭酒是纪瞻仕晋的第一个官职,如‘赠纪士“为赠纪瞻之作无误,则此诗当作于纪瞻被举秀才答陆机策问时㊂陆机兄弟自南入北后,多留意汲引南方士人㊂‘晋书㊃陆云传“谓其 爱才好士,多所贡达 [5]1483㊂但陆机自己仕晋的心态就颇为复杂,故对那些不乐出仕晋朝的著姓名士似亦具有某种同理心和亲切感,‘赠纪士“中 琼瑰俟丰价,窈窕不自鬻 二句正源于这种心理;纪瞻早年屡被征召然而不愿为官的经历,与‘赠纪士“主旨较为吻合㊂据‘晋书“本传㊁‘思归赋㊃序“与‘答贾谧㊃序“,陆机元康六年任尚书中兵郎, 职典中兵,与闻军政 ㊂且履此职至冬季㊂又‘太平御览“卷二一五引陆机‘谢吴王表“: 殿中以臣为郎中,命转中兵郎,复以颇涉文学,见转为殿中郎㊂ ‘谢平原内史表“ 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一句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 吴王出镇淮南,以机为郎中令,迁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又为著作郎㊂ [12]1697又陆机‘吊魏武帝文㊃序“: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㊂ [3]625则陆机任尚书殿中郎当在元康七年㊂‘通典㊃职官四“: 魏自黄初, 而尚书郎有二十三人,有殿中㊁吏部㊁驾部㊁金部㊁虞曹㊁比部㊁南主客㊁祠部㊁度支㊁库部㊁农部㊁水部㊁仪曹㊁三公㊁仓部㊁民曹㊁二千石㊁中兵㊁外兵㊁都兵㊁别兵㊁考功㊁定课㊂ 晋尚书郎选极清美,号为大臣之副㊂武帝时,有三十四曹㊂加魏直事㊁屯田㊁起部㊁左士㊁右士㊂其民曹㊁中兵㊁外兵分为左右;主客又分为左右南北;无农部㊁定课㊁考功㊂凡三十四曹㊂后又置运曹,为三十五曹㊂置郎中二十三人,更相统摄㊂ [13]604-605据此,殿中郎居尚书诸曹之首,陆机自尚书中兵郎转为殿中郎实际意味着地位提升㊂西晋时,策问秀才为国家常制,至永嘉南渡犹然,‘晋书㊃甘卓传“: 中兴初,以边寇未静,学校陵迟,特听不试孝廉,而秀才犹依旧策试㊂ [5]1862据‘晋书㊃挚虞传“,西晋初武帝曾亲自于东堂主持策问秀才,东堂即太极东堂,可见策问事本属尚书殿中郎职内㊂综上,‘赠纪士“当系赠纪瞻之作,时间则在元康七年陆机任尚书殿中郎时㊂㊀㊀三㊁今本‘陆云集“对陆机与孙拯赠答诗的误收㊀㊀今本‘陆云集“中有‘答孙显世“十章,并附㊃331㊃关于陆机四篇作品的考辨‘孙显世赠“十章,均为四言㊂孙显世即孙拯,为二陆兄弟好友㊂‘晋书㊃陆机传“载其太安二年为河北大都督司马,曾劝陆机杀掉公然抗命的孟超,陆机不能用其言㊂‘晋书㊃孙拯传“: 孙拯者,字显世,吴都富春人也㊂能属文,仕吴为黄门郎㊂孙皓世,侍臣多得罪,惟拯与顾荣以智全㊂吴平后,为涿令,有称绩㊂机既为孟玖等所诬,收拯考掠,两踝骨见,终不变辞㊂ 拯遂死狱中㊂ [5]1481孙拯一名孙丞,为孙吴宗室之后㊂‘三国志㊃孙桓传“注引‘吴书“: 桓弟俊,字叔英, 少子慎,镇南将军㊂慎子丞,字显世㊂ 又引‘文士传“: 丞好学,有文章,作‘萤火赋“,行于世㊂为黄门侍郎,与顾荣俱为侍臣㊂归命世内侍多得罪尤,惟荣㊁丞独获全㊂常使二人记事,丞答顾问,乃下诏曰: 自今已后,用侍郎皆当如今宗室丞㊁顾荣畴也㊂ 吴平赴洛,为范阳涿令,甚有称绩㊂永安中,陆机为成都王大都督,请丞为司马,与机俱被害㊂[11]1217陆机写有‘应嘉赋“,其序云: 友人有作‘嘉遁赋“与余者,作赋应之,号曰‘应嘉“云㊂ [3]113‘艺文类聚“卷三六‘隐逸㊃上“引孙承‘嘉遁赋“,当即陆机序中所说之文, 孙承 殆即 孙丞 之误,‘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引此诗即作‘答孙承“㊂今本‘陆云集“所载‘答孙显世“当非陆云所作,而是陆机的作品;‘孙显世赠“十章亦当为孙拯赠陆机而非陆云之诗㊂‘答孙显世“其五云:㊀㊀贞晖偏照,玄泽谬盈㊂发彼承华,顿此增城㊂托景灵云,倦游户庭㊂匪曰能之,实忝长缨㊂[14]82①诗言其被徵太子从官事,谦称自己谬叨荣宠,忝列承华,诗意颇类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蕞尔小臣,邈彼荒遐㊂弛厥负担,振缨承华㊂匪愿伊始㊂惟命之嘉[3]196等语㊂此章对应孙拯赠诗之第四㊁五两章,按孙诗此二章云: 山积惟峻,道隆名遐㊂潜景在渊,龙跃承华㊂既淑尔仪,谁不允嘉?有漼重渊,载清其波㊂ 济济皇朝,峨峨髦士㊂序爵以贤㊂惟俊萃止㊂翩翩二宫,令闻不已㊂乃迁华阁,皇典斯纪㊂[14]80诗意谓陆氏以高名入侍太子㊂陆机元康二年自吴郡入洛为太子洗马,四年出补吴王郎中令,六年入朝任尚书郎;陆云则先任扬州刺史周浚从事②,后为太子舍人,又出补浚仪令㊂察孙诗第三章唯称颂陆氏出身高华,德才兼美,旁交俊彦;下章即言其 潜景在渊,龙跃承华 之遇,按‘文选“李善注: ‘洛阳记“曰:太子宫在大宫东,中有承华门㊂[12]949承华 即承华门,代指太子东宫㊂细玩诗意,盖指赠诗对象被徵之初即于东宫任职;又自 翩翩二宫,令闻不已 转而 乃迁华阁,皇典斯纪 ,乃与陆机元康二年入洛后历任太子洗马㊁吴王郎中令㊁尚书郎之履历高度吻合㊂陆云则先为州从事,后以太子舍人出为地方官,复为吴王郎中令,如孙诗果为赠陆云所作,不当云 潜景在渊,龙跃承华 ,亦不当自二宫之任,转迁华阁㊂又‘答孙显世“第三㊁四章云: 道弘振古,祚来替今㊂如彼在川,亦有浮沉㊂大韶既系,响比我音㊂岂曰荒止,途弗克寻㊂ 昌风改物,丰水易澜㊂百川总纪,四海合源㊂在彼焉取,聿来莫观㊂曾是徧心,敢忘丘园㊂ [14]82婉转表达出故国败亡后的隐痛与西晋统一后不乐出仕的心境㊂陆云仕晋早于陆机,对西晋政权的态度亦不如乃兄那样矛盾,此诗更像出自写过‘辨亡论“的陆机之手㊂又,陆机诗多以 承华 为辞,如‘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振缨承华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 承华再建 遵彼承华 [3]240;‘答贾谧“: 高步承华 [3]249;‘赠冯文罴“: 昔与二三子,游息承华南 [3]280;‘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 过蒙时来运,与子游承华 [3]286;‘东宫作诗“: 托身承华侧 [3]214③等皆是;‘陆云集“中辞及 承华 者唯此‘答孙显世“㊂又诗中 顿此增城 实忝长缨 二句亦类陆机‘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 执笏崇贤内,振缨曾城阿 [3]286, 增城即 曾城 ,谓高城也㊂又‘孙显世赠“第七㊁八章云:㊀㊀遭时之险,虎宰滔天㊂凭德美重,絷此俊贤㊂休否既亨,名以德宣㊂清徽伊铄,钻之弥坚㊂明明大象,玄鉴照微㊂显允君子,求福不回㊂善挹馀庆,险以德祈㊂澄浊以清,罔有不晖㊂[14]81④七章所谓 虎宰滔天 ,当指赵王司马伦篡逆事㊂据‘晋书㊃惠帝纪“,永康元年夏四月, 伦矫诏大赦,自为相国㊁都督中外诸军,如宣文辅魏故㊃43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4① 贞晖 ,原作 员晖 ,据‘文馆词林“卷一五六改㊂②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于陆云应周浚之辟考证甚详明,此从之㊂参见‘陆机陆云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6页㊂③诗题原作‘赴洛二首“(其二)㊂据‘文选“卷二六李善注改,参见‘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9页㊂④ 凭德美重 原作 凭德羡重 ,据‘文馆词林“卷一五六改㊂事 [5]96㊂陆机被赵王伦辟为相国参军,故孙拯诗中说 絷此俊贤 ;至永宁元年,赵王伦篡位,陆机又被任命为中书郎㊂其后司马伦被诛杀,陆机被齐王司马冏怀疑参与起草赐赵王伦九锡文和禅让诏书而下狱,赖吴王晏㊁成都王颖救护获免㊂陆机自己亦多次辩解称自己忠于朝廷,与赵王伦篡位事无涉: 阴蒙避回,歧岖自列㊂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㊂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臣以职在中书,制命所出;而臣本以笔札见知㊂虑逼迫不获己,乃诈发内妹丧,出就第,云哭泣受吊㊂片言只字,文不关其间㊂ (陆机‘谢吴王表“)故孙拯诗中有 休否既亨,名以德宣㊂清徽伊铄,钻之弥坚 显允君子,求福不回㊂善挹馀庆,险以德祈㊂澄浊以清,罔有不晖 诸语,意谓君子多福,清者自清也㊂‘答孙显世“第六章即对孙拯诗第七㊁八章的回应:㊀㊀焕矣金虎,袭我皇猷㊂孰云匪吝?仰愧苍流㊂往蹇来反,弭迹一丘㊂娈彼东朝,言即尔谋㊂[14]83诗中所谓 焕矣金虎,袭我皇猷 即指赵王伦篡位㊂陆机‘答贾谧“: 大辰匿晖,金虎曜质㊂ 李善注: ‘石氏星经“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㊂太白者,金之精㊂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乱㊂ [1]371按 皇猷 犹云帝谟, 焕矣金虎,袭我皇猷 犹云兵乱加于帝位,考以史实,亦如孙拯诗第七章 虎宰滔天 ,只能是指司马伦篡逆事㊂东朝即东堂,西晋议事之所; 言即尔谋 用‘诗经㊃大雅㊃板“ 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15]1347之意㊂陆机自获救蒙赦后,为文颇多感慨惕惧之辞,其‘园葵“诗已云: 庆彼晚凋福,忘此孤生悲㊂ 庇足周一智,生理各万端㊂不苦闻道易,但伤知命难㊂ 从他获释后所上‘谢平原内史表“中 怀金拖紫,退就散辈 的话来看,大约朝廷恢复了他关内侯㊁郎中官的爵位官职,但陆机不可能毫无怵惕之意,诗中 往蹇来反,弭迹一丘㊂娈彼东朝,言即尔谋 就反映出这种戒惧㊂陆云并无卷入司马伦篡逆之事的记载,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诬臣与众人共作禅文 仓卒之际,虑有逼迫,乃与弟云及散骑侍郎袁瑜㊁中书侍郎冯熊㊁尚书右丞崔基㊁廷尉正顾荣㊁汝阴太守曹武,思所以获免㊂ 文中所谓 众人 ,乃陆机任职中书时的同僚,与陆机同负起草诏命的职责㊂按‘晋书㊃陆机传“: 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㊂ [5]1473知其时涉草禅诏者共九人㊂九人之中,七人姓名见于‘晋书㊃傅祗传“:㊀㊀初,伦之篡也,孙秀与义阳王威等十余人预撰仪式禅文㊂及伦败,齐王冏收侍中刘逵㊁常侍驺捷㊁杜育㊁黄门郎陆机㊁右丞周导㊁王尊等付廷尉㊂以禅文出中书,复议处祗罪,会赦得原㊂[5]1332则因代惠帝草禅位诏书与陆机同时就逮而姓名可考者为刘逵㊁驺捷㊁杜育㊁周导㊁王尊㊁傅祗等㊂‘谢平原内史表“所罗列者,自陆云以下,均系陆机遭赵王伦逼迫㊁令代草禅位诏书时与之商议对策的亲朋;而陆机既与之商议,正见诸人均未与赵王伦之事㊂‘陆云集“有‘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二诗,黄葵点校‘陆云集“谓此大将军指司马伦,误㊂[14]30‘晋书㊃司马颖传“: (司马颖)至邺,诏遣兼太尉王粹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㊁都督中外诸军事㊁假节㊁加黄钺㊁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㊂颖拜受徽号,让殊礼九锡㊂ [5]1616且‘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其三云: 在昔奸臣,称乱紫微㊂神风潜骇,有赫兹威㊂灵旗树旆,如电斯挥㊂致天之届,于河之沂㊂有命冉集㊂皇舆凯归㊂ [14]31言赵王伦作乱受诛㊁惠帝复位事㊂故知二诗题中大将军均指成都王司马颖㊂据‘晋书㊃惠帝纪“,司马颖辞九锡还邺都事在永宁元年六月,时陆机仍下狱,而陆云得预邺都祖践王粹之宴,足见其时已为司马颖辟为清河内史,并未受到乃兄之事波及㊂如谓‘答孙显世“为陆云之作,则无论孙拯赠诗还是陆氏答作均难与史实相合㊂综考诗意与史实,‘孙显世赠“十章的寄赠对象只能是陆机;而‘答孙显世“的作者也只能是陆机㊂二作盖后世误收入‘陆云集“中㊂㊀㊀四㊁关于今本‘陆机集“中‘拟古“诗篇目的探究㊀㊀今本‘陆机集“中之‘拟古“诗共十二首,均自‘文选“中摭采而来㊂然钟嵘‘诗品“卷上云: 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㊂陆机所拟十四首㊂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㊂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㊁王所制㊂‘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亦为惊绝矣!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16]6知至梁代钟嵘著‘诗品“时,尚得见所谓 古诗 五十九首或六十一首,其中十四首后来㊃531㊃关于陆机四篇作品的考辨。
论陆机《拟古诗》的雅化及影响
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谢丹(1974-),女,贵州兴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方向)。
基金项目: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陆机诗歌在历代诗话中的批评研究”(ZC214号)的研究成果。
谢丹论陆机《拟古诗》的雅化及影响摘要: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在其诗歌中成就显著,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其拟作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明显雅化,形式上更加精美华丽,描写更为丰富细腻,情感更为含蓄委婉,体现出更多的文人气息。
陆机《拟古诗》对原诗的雅化反映了源于汉乐府民歌的五言诗经由建安时期发展到太康时期,逐渐通过文人之手淡化其民歌特点,加速了由俗文学到雅文学的发展过渡。
关键词:陆机;拟古诗;雅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6-0063-0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西晋武帝太康时期是汉末以来继建安时期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文学繁荣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陆机则是太康文学的最杰出代表,钟嵘《诗品·序》云:“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
”在《诗品》中钟嵘将陆机列为上品:“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於陈思。
才高词赡,举体华美。
……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张公叹其大才,信矣!”[1](P75)逯钦立先生所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了陆机诗歌含残章共有107篇。
在其留存的这107篇诗歌中,五言诗共有71首,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就包含了《拟古诗》十二首。
陆机的《拟古诗》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钟嵘《诗品·序》评陆机的《拟古诗》为“五言之警策”。
《诗品》正文中,钟嵘把《古诗》列为上品,称“(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
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P45)这是对汉末古诗的评价,也是对陆机《拟古诗》成就的肯定。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归园田居)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归园田居)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
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
西晋诗人陆机曾经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十四首,总题目就叫《拟古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宋代诗人鲍照,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梁代,刘勰在文论专著《文心雕龙》里,锺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都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这批“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
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按照《文选》的诗歌分类原则,凡没有题目的诗歌作品,统归“杂诗”一类。
这些“古诗”便入了“杂诗”类。
而它们又不知作者,所以就沿用“古诗”的名称,给这十九首诗拟了个总题目,即《古诗十九首》。
这就是“古诗”的名称和《古诗十九首》的由来。
可见在梁代,“古诗”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特指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徒诗。
而由于两晋南北朝许多“拟古诗”的出现,它又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名称。
在《文选》问世以后,由于萧统选择精当,《古诗十九首》也同《文选》一起流传深广,成为公认的“古诗”代表作,这个标题也成为一个专题的名称。
其实,这十九首诗既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有五十九首(见锺嵘《诗品·古诗》),但现在只留存三十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
就在梁代,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疑议。
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指西汉枚乘),其‘孤竹’(指《古诗》“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东汉作家)之词。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锺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桀)所制。
南北朝描写门阀的诗
南北朝描写门阀的诗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掌握大量土地和财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些作品反映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风貌和士族生活。
以下是一些可能与门阀制度相关的诗句或诗歌。
1.《咏史》(作者:左思)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这首诗通过鸿雁南飞的比喻,表达了士族女子远嫁的情景,反映了门阀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2.《拟古》(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士族门阀生活的超然态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赠别》(作者:江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诗虽然不直接描写门阀,但反映了士族阶层中的武士精神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4.《咏门阀》(作者:颜之推)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颜之推在这首诗中批判了门阀制度下,士族子弟凭借家世地位攀升,而真正有才学的人却难以得到重用。
5.《江南曲》(作者:柳恽)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首诗虽然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但也间接反映了士族阶层在江南地区的悠闲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多重含义,上述诗句可能并不完全直接描写门阀制度,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士族文化。
此外,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确切的诗歌作品和作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略论陆机拟古诗的创新
陆机的拟古诗,虽呈现出较强的模拟性,但并非单纯复制古人作品。相反,他在继承古人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在诗意上,陆机深化了原诗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物象选择上,他巧妙运用自然景物,烘托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在表现手法上,陆机运用了更加细腻的技巧,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他在韵律和词采方面也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和创新,使得拟古诗在形式上更加完美,语言更加精炼生动。这些创新之处,不仅展示了陆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才华,也体现了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模仿到创新,从传承到发展。因此,在研究陆机拟古诗时,我们应充分认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对原作艺术上的创新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对原作艺术上的创新作者:唐冰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摘要:陆机的拟作诗不仅是蹈袭原作,更是在学习原作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变革。
他的《拟古诗》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五言之警策”,可见创作水平之高。
笔者就从陆机的《拟明月何皎皎》入手,分析其与原作在艺术上的创新。
关键词:拟作;艺术;创新拟作诗,即模仿古人诗作形式的诗歌,既保留了原诗的特点又融入拟作人的艺术风格,并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融入不同的主题,是“重温过去,参与现时”[1]的一种创造性的诗作体验。
拟作在魏晋时期很兴盛,陆机《拟古诗》的代表作《拟明月何皎皎》,相较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
这些创新恰好体现了陆机创作中“袭旧而弥新”[2]的特点。
(下文中《拟明月何皎皎》都用《拟》代替,《明月何皎皎》用《明月》代替。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整理民歌而创作的短诗。
语言上经过文人的锤炼,摆脱了口语化的粗鄙,呈现出浅显易懂、简单质朴的语言特点。
《明月》没有艰涩难懂的字眼,没有独特的意象,妇人思念远游的情人,辗转反侧不能安眠,接着起徘徊,终因为彷徨而回到室内。
这样“出”与“入”的复杂动作和蕴含的感情变化,仅用短短五句诗娓娓道来,可见《明月》语言高度的概括性。
《拟》诗继承了《明月》的凝练。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点出此时已是萧瑟的秋季,而“绕”突出了因游宦久不归家所产生的像穿堂风一样在身边不散的忧愁。
同样是写相思怀人,《明月》只是平铺直叙描述思妇在月下怀人的情景。
而陆机“修辞尚雅、练,一洗口语的鄙质”[3],创作的《拟》就更具有文采。
首先,是意象上的独特。
两首诗虽然都用“明月”引出相思之情,但《明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意象,而《拟》出现了“寒蝉”、“高柳”这两个带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意象。
首先是“寒蝉”。
“寒蝉”特指叫声微弱临近死亡的蝉,出现在初秋。
接下来是“高柳”。
虽然“柳”常出现在描写春光的诗句中,但《拟》的背景已被“寒蝉”限定在初秋,所以这时的柳树早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甚至已经枯竭。
古代文学选择题
古代文学选择题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赞叹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是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清初至中叶主要的诗文理论主张有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刚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等。
清代的桐城派是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
桐城三祖中,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互容。
一、四大传奇,元末明初中国四部传奇剧本,即《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
1.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6.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7.蔡琰的《悲愤诗》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8.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
9.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七子之冠冕”10.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11.嵇康散文的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记载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12.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13.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
14.西晋太康时期涌现了大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左思。
15.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陆机拟古诗对《古诗十九首》的承继与创新
该 是要将 干 年 来 的 好 文章 通 读 , 然 后 继 承 其 精
诗十了 L 首 》的写 作 方 法 和思 想 情 感 , 关: j 陆 机 拟
古 的诗 歌创作 之 法 , 王瑶 《 中古 文 学 史 论 》 巾《 拟
华的部分抛开前人 的 I F l 文辞 开启 自己写作 的创
新 。陆机 J 这 些正 映 证 了陆 机拟古 诗 的创作 。拟
古 与作伪 》 一文 , 曾指出 : “ 这 本 来 是 一种 主要 的
学) J 属 文的方 法 , 正 如我 们现 在 的临帖 学 一 样 。
就 是模拟 之 意 , l 大 l 为《 古 诗 十 九 首》 在 诗歌 史 上 的
独特地位 , 所 以拟古 一般来说就是对 《 古诗 十九 酋》 的模 拟 之作 。
一
何绮 ?蔚若 朝霞 烂 。人牛 无 几何 , 为乐 常苦 晏 。
譬 彼 伺晨 鸟 , 扬 声 当 及旦 。曷 为恒忧 苦 , 守 此 贫与
贱。 ” 陆机 这 里 借 用 了 良宴 会 是 体 现 了在 建 功 立
业 与 在人 生苦 短 中 的矛 盾 与 徘 徊 。据 笔 者 统 计 ,
模仿 , 以求得其神似 , 所以一篇有名的文宁, 以后寻 常有 好些 人 底类 似 的作 品 出 现 , 这 都 足 模 仿 的结 果。 ” _ 6 王瑶先 生文章 的拟 古 比喻 为临 摹 帖子一 样
将模拟 看作是 一种 积极 的 为: 艾创作 之 法 , 并且 , 王 瑶在 这篇文章 中对 陆机 取拟 古所 取 得 的成 就给 予
皎皎彼姝女阿那当轩织之姝女美人何其旷灼灼在云霄之美人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中之佳人这些词难免会有浮泛妖冶之感但这种极度的注重男女情感的描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文学写作对于写作者个人隐秘的私人化的情感的浓墨重彩同时作为文人独立文学自觉地一种体现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将这种细腻化的男女之情写的更为具体和缠绵悱恻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陆机《拟古诗》创作时间考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南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史(一)》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4
南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史(一)》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今学者认为可信为宋玉所作为()。
A.《风赋》B.《高唐赋》C.《神女赋》D.《九辨》参考答案:D2.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其诗颇多感慨之词,代表作是《咏史诗》八十二首。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张衡、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4.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的是()。
A.《尚书》B.《春秋》C.《左传》D.《国语》参考答案:B7.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郭璞,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8.南北朝比较有名小说的是()等,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与佛法灵异。
A.《异苑》B.《幽冥录》C.《拾遗记》D.《续齐谐记》E.《笑林》参考答案:ABCD9.西晋散文创作大势注重形式技巧,以繁缛绮丽为特征。
诸体皆备,也有情文兼善的作品。
如()等A.《陈情表》B.《剑阁铭》C.《吊魏武帝文》D.《辩亡论》参考答案:ABCDE10.“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战国末屈原时代,它并没有特定的名称。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1.志人小说今传较少,主要有(魏)邯郸淳《笑林》,(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子《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2.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行》等。
中国文学(1)作业
《中国文学(1)》作业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一、填空题1、“建安七子”是指七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这一名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2、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3、徐干是学者,曾著《中论》。
4、蔡琰字文姬。
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山巨源即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
6、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要算是曹丕的《燕歌行》。
二、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简述题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
(1)《悲愤诗》即是描写汉末动乱,艺术地再现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2)诗是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
(3)诗歌注意细节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真实而生动,有史诗般效果。
四、问答题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一、填空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
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
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
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
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
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太康文学[1]
谢谢观赏!
太康文学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上拟古: (1) 、拟《诗经》四言: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八章、潘岳《关中诗》十六章。 (2) 、拟古诗十九首: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被收入 《昭明文选》。 二、形式上繁缛: (1) 、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 、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 、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案无萧氏牍,庭无贡公綦。
高尚遗王侯,道积自成基。 至人不婴物,余风足染时。
志骑 文 ( 侍 作 左 “ 独 前 生 世 【 》常 章 见 , 郎 右 三 解 后 卒 ] 张 有侍 。 晋 复 。 ] 张 音 在 年 字 亢 《张 《 书 领 出 过 ” 乐 世 不 季 】 张亢 隋 律 著 补 江 中 、 。 详 阳 约 亢集 书 历 作 乌 , 兴 伎 亢 , , 公 集二 经 志 。 程 拜 初 术 才 约 安 元 》卷 籍 ) 他 令 散 [ , 藻 晋 平 三 二, 志 是 有 , 骑 公 与 虽 怀 人 卷新 》 论 述 入 侍 元 载 不 帝 , 七 。旧 注 述 历 为 郎 三 、 及 永 张 年 《有音赞散,一协二嘉协前 唐晋律一骑领七并兄初之后 书散的篇常著年称,年弟在 , 。 o
西晋三张 :张载 张协 张亢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 安平县)人。与其弟张协、张亢齐名,世称"三张"。 性闲雅,博学能文。太康初,赴蜀省亲途中作 《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上表称荐,武帝遂遣 使刻石于剑阁山。后又作《蒙汜赋》,得傅玄赏 识,从此知名。后历任佐著作郎、肥乡令、太子 中舍人、乐安相、弘农太守、中书侍郎、领著作。 因见世乱,称病告归,卒于家。 《剑阁铭》为其代表作,描写剑阁地形险峻,警告地方军阀切勿 恃险作乱,其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是为人 传诵的名句。其诗《七哀诗》亦较有名。但多数作品重词藻轻内容, 成就并不高。原有集7卷,后佚。明人辑《张孟阳集》传世。
魏晋六朝拟古诗初探——以《文选》中的杂拟诗为例
魏晋六朝拟古诗初探——以《文选》中的杂拟诗为例姬文锦【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11【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拟古诗; 拟作对象; 意象; 用典; 创作心态; 史料价值【作者】姬文锦【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萧统在编撰《文选》时,将拟古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乐府拟作,即模拟汉乐府诗的文人乐府诗,分为乐府上下,此类乐府诗一般是“借旧题出新意”。
原有的汉乐府诗因脱胎于音乐创作,故文学性不强,后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则多是借旧题抒发己情己意,文学性增强的同时却与古乐府相去甚远,在后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文人乐府诗。
另一类则是不同于乐府拟作的效古诗,被萧统以文类编次时归入杂拟类,共收录了十位诗人的六十三首作品。
这六十三首作品在仿效前人的作品上,也有自己的共同之处与创新点。
一、重视对于五言诗的拟作且常以文人集团作为拟作对象《文选》录入的拟作中,除了一首《张孟阳拟四愁诗》之外,其他的全部是五言体的拟古诗,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魏两晋时期四言诗的衰落和五言诗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汉魏以前四言诗作为主流的文学体式,在汉魏之后开始逐渐衰落,五言诗逐步成为主流的文学体式。
葛晓音在《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一文中详述了四言诗新变之后又趋于衰亡的原因:“两晋四言颂圣述德,应酬谈玄的内容,以及时人以雅正为上的诗学观念,决定四言诗的僵化,从体式上来看,实字四言在表现功能上的选择性和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实字四言体过于板涩凝重,是一种雅正的文学体式。
然而魏晋之后,尤其是南朝,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品行的张扬,这种雅正的体式逐渐被废弃。
四言诗的衰落导致四言诗拟作数量的大大减少,而五言诗拟作的数量占据拟古诗的主导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歌拟作者除却对于五言诗拟作之外,也常以文学集团中的人物为仿写对象进行拟作,典型的有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和江文通的《杂体诗三十首》。
陆机拟古诗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
陆机拟古诗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郭红【摘要】陆机的拟古诗较多地继承了《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对叠词和比兴手法的运用,化用《诗经》中的语句,融合《诗经》的写法等.本文通过对陆机拟古诗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阐释其拟古诗的创作手法,并揭示其拟古诗中蕴含的真实情感,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陆机的拟古诗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陆机;拟古诗;《诗经》;艺术特色【作者】郭红【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陆机拟“古诗”共十二首,分别是《拟行行重行行诗》《拟今日良宴会诗》《拟迢迢牵牛星诗》《拟涉江采芙蓉诗》《拟青青河畔草诗》《拟明月何皎皎诗》《拟兰若生春阳诗》《拟青青陵上柏诗》《拟东城一何高诗》《拟西北有高楼诗》《拟庭中有奇树诗》《拟明月皎夜光诗》。
这十二首全部收录在金涛声先生点校的《陆机集》的第六卷中。
这些诗有十一首是模拟《古诗十九首》,另外一首模拟古诗,主题大都承袭了《古诗十九首》的经典主题,游子思妇、士人的彷徨失意,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
《诗经》描写内容广泛,几乎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间风俗等各个方面。
陆机拟古诗的主题与《诗经》相似的地方大都体现在描写爱情方面,但又有一定区别。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既有写男女相思相爱的,也有写婚嫁场面和婚后生活的,还有写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苦难的。
而陆机拟诗中的爱情诗多写游子思妇,内容单一,这是因为他的拟古诗基本承袭的是《古诗十九首》的主旨。
虽然陆机拟古诗的主旨与《诗经》有一定差异,但其所用的表现手法大都继承了《诗经》的艺术手法,如大量运用叠词、化用语句、使用比兴等手法,不仅使拟古诗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且是对《诗经》艺术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一)叠词的大量运用叠词的用法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召南·草虫》中的“惙惙”“忡忡”;《邶风·谷风》中的“行行”“迟迟”等;《国风·关雎》中的“关关”;《秦风·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周南·桃夭》中的“夭夭”“灼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关键词:陆机古诗拟古诗
摘要:把陆机的《拟古诗》与古诗作比较,可以断定:陆机的《拟古诗》作于陆机入洛仕晋后。
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拟古诗》融入了陆机入洛后的个人体验,偏爱于乡愁的描写;
二、《拟古诗》中的描述更符合陆机入洛后的身份;三、从创作方法上讲,《拟古诗》十二首受到了玄学影响,而陆机是入洛后接触玄学的。
对于陆机《拟古诗》的写作时间,姜亮夫在《陆平原年谱》中曾做如下推测:“审其文义,皆就题发挥,抽绎古诗之义,盖拟模实习之作,且辞义质直,情旨平弱,即有哀感,哀而不伤,不类壮岁以后饱经人事之作,疑入洛前构也。
”而通过对陆机的生活经历及其《拟古诗》十二首的更深研读,并综合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拟古诗》十二首更应该写于陆机入洛仕晋后。
首先,拟作比原作更钟情于描写思乡之情。
古诗往往没有涉及思乡或者思乡的意味比较浅淡,而拟诗则多处点明浓重的思乡之情或者将思乡之情更婉转细致地表达出来。
如陆机拟《涉江采芙蓉》是:“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
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
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
沉思钟万里,踯躅独吟叹。
”这首诗结尾四句明确指出思念的主体对象就是故乡。
而这与古诗中思念的主体却有明显差别。
例如古诗问道:“采之欲遗谁”,很显然这个“谁”是诗人内心所思所想的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故乡;从诗末“同心而离居”中是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出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的主体就是远在家乡的妻子,所以才会有“同心”、“离居”之叹。
当然在思念妻子的同时会伴随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思念的重心是妻子,或者说全诗包含的思念家乡之情是由思念妻子引起的,思乡只不过是个掩饰而已。
再如,从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可以看出,抒写的是久客异乡、夜不能寐的丈夫对独守空闺的妻子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因其丈夫久客不归忧愁而望思之情。
而在陆机拟诗中夫妻思念之情已淡,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游子内心的苦闷。
从拟诗中“我行永已久”和“游宦会无成”等句可以看出,这里表达的是在外求取功名的游子因游宦无成、功名未就而兴起的怀归之情。
这种愁情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并无原诗中所说的“乐”,反而从“凉风”、“寒蝉”等词语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
此外,古诗并未明说客为何远游在外,而拟诗则明确指出“游宦会无成”,是出于寻求功名。
以此可见拟诗中“我”之客观处境成分较浓。
尤其是从“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但又仕途阻滞,想归却又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再如在古诗《行行重行行》中,从“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思君令人老”等描述中能更加明确地看出,表现的是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
而陆机拟诗却说:“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
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
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
”比起原作,拟诗中思念之对象更鲜明地指向“万里”之外的家园。
由此可见,陆机拟诗颇用心于思乡之情的抒写。
纵观陆机入洛前后的处境,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让陆机产生如此浓重思乡之情的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陆机入洛之后。
在陆机远离家乡入洛期间,故乡始终是他内心最温暖的角落,也始终是他灵魂的一大归属。
虽然陆机出生时,孙吴的国势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毕竟陆机有一个显赫家世的庇护,在吴国灭亡以前他的生活还是较为稳定的。
即使父亲过世之后,他也依靠家族,没有遭受什么困苦。
而陆机离家北上,成为羁旅行役之人之后,对北方中原有诸多不适应之处,甚至时时刻刻处在北方人的各种歧视之中。
《世说新语·简傲》记载:“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
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
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余嘉锡案:“士衡兄弟,吴中旧族,习于礼法,故乍闻道真之语,为之骇然失望。
当时因风尚不同,南北相轻,此亦其一事。
”北方中原的习俗、思想和自然环境,都与他所熟悉的南方有着很大不同,他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看不到家乡的青山绿水,也吃不到家乡的美味佳肴。
在此状态下,陆
机自然会更加热切地思念故乡,而拟诗也就藉于此情多所著墨。
其次,从诗歌所塑造的人物来看,古诗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奔波于求仕的黄沙漫道,却又一无所获的文人,而陆机拟诗中的主人公却为入仕且不如意之人。
如古诗《今日良宴会》诗中描写的是士人去参加“良宴会”的情形。
诗人虽然是与会宾客之一,但很显然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因而无论宴会多么的欢乐,无法忘记的是仕宦和富贵之心的急迫以及高官厚禄无法可得的烦恼。
所以,即使是在及时行乐的盛大宴会上,主人公的心情也是极为沉重的。
人生在世,迅疾如雷,眼看着达官显宦高居要位,自己也想策马前奔,“先据要路津”,然而现实的困境却又无法改变,因此全诗给人一种坎坷失志的感受。
而陆机拟诗改为:“闲夜命欢友,置酒迎风馆。
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
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
四座咸同志,羽觞不可算。
高谈一何绮,蔚若朝霞烂。
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
譬彼伺晨鸟,扬声当及旦。
曷为恒忧苦,守此贫与贱?”从“闲夜命欢友,置酒迎风馆”可以看出陆机根本就是举行宴会的主人。
能举行这么大一场宴会,其主人的身份地位绝非一般人可比。
陆机的拟诗还更大比例地铺写宴会之乐,只在享乐之际说出“为乐常苦晏”一语,诗意强调的是快乐不常在,让人要“及时享乐”,下言“譬彼伺晨鸟,扬声当及旦。
曷为恒忧苦,守此贫与贱”,其意乃是恐时间流逝年华易老而功业未成,已无古诗自嘲怨艾之意,亦无古诗藉由自嘲所表现的深沉失志之感,更多体现的已经是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古诗《青青陵上柏》云:“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以冠、带比喻达官贵人,写繁华热闹的洛阳城中,达官贵人互相探访,“冠带自相索”中一个“自”字表明主人公是处于冠带行列之外的。
而陆机拟诗“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
飞阁缨虹带,曾台冒云冠。
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
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遨游放情愿,慷慨为谁叹”,反复描写的是都城中的繁华富贵,却丝毫没有古诗那份边缘人的痛苦,拟诗所强调的就只是“遨游放情愿”,以“及时”之遨游,排遣人生短暂之苦,显然已无原诗失志之怨。
再如《拟明月何皎皎》,原诗主人公只是“客”,为何漂泊在外,原诗并未言明。
而拟作则直言“游宦会无成”,很显然是一位步入仕途且不如意之人。
所以从这些内容来看,拟诗更符合陆机入洛后的身份,显然拟作应作于入洛后。
第三,从《拟古诗》的创作方法来看,《拟古诗》深受玄学“言意”之辩的影响。
通过对照古诗《涉江采芙蓉》与拟作可以看出,凡是古诗中的实景实物,陆机拟作亦用与之相对应的景和物进行置换,但“意”却基本保持不变。
如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陆拟为“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古诗“长路漫浩浩”,陆拟为“山川阻且难”;古诗“忧伤以终老”,陆拟为“踟蹰独吟叹”。
总之,一篇之中,基本上是句句对应。
凡是形象突出的地方,拟作和古诗都是基本对应的;凡是表现比较抽象的情感和行为时,意象之间虽不能硬性对应,但“意”还是基本相合的。
可见,陆机在拟作古诗时给予了这样的尝试:将诗分析成“言”、“意”、“象”三个要素,同一个意可以用不同的物象来表达。
所以陆机在拟作时大胆抽取原作的“意”,用自己新的“言”和“象”进行置换。
而“言”、“意”、“象”三要素与魏晋时期玄学有极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知,陆机在创作《拟古诗》时对玄学是非常透彻理解的,否则不可能熟练地运用玄学观念去创作《拟古诗》。
而陆机是入洛后才接受玄学思想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