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_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非多烯类抗生素,用于浅部 真菌感染,代表药物为灰黄霉素和西 可宁,不良反应小。机制为渗入皮肤 角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核酸 合成
要点
属于三氮唑结构的抗真菌药有哪些,属于 咪唑类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其它抗真菌药有哪些?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真
菌细胞膜上已存在的麦角甾醇而抑制静止 期的真菌。 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 膜上麦角甾醇的生成
、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哈霉素和曲古 霉素。只溶于极性溶剂。
两性霉素B
属于多烯类的抗生素 含-NH2和-COOH,有酸碱两性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肾毒性大 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存在的麦角 甾醇来损伤真菌细胞膜,抑制静止期的 真菌。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 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成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氟康唑
酮康唑
同时连接咪唑基(三氮唑基)和苯环的C 原子上可连接第三个基团,其中活性最好 的有两类:
➢ 连接醇羟基:氟康唑
➢ 连接被取代的二氧戊环结构:酮康唑、 伊曲康唑、特康唑。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丙烯胺类
1981年发现了萘替芬作为丙烯胺类结构 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 局部使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克 霉唑和益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深部 真菌)效果同克霉唑。由于其良好的抗真 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 继而又发现抗真菌活性更高的特比萘芬和 布替萘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分为咪唑类和 三氮唑两类结构
咪唑类的代表药物为克霉唑、咪康唑 、噻康唑、奥昔康唑、益康唑、酮康 唑。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为氟康唑、特康 唑和伊曲康唑。
唑类抗真菌药物简介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首先是克霉唑和咪康唑于20世纪60
年代末问世 随后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被用于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4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3
分子中至少含有1个咪唑或三氮唑基团作为 活性基团(由于活性基团的不同,三氮唑类的 治疗活性明显优于咪唑类)。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
Cl 4
24
Cl 2 4 Cl O
.HNO3 H 1N
N
三氮唑(咪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 环的1位上的氮原子相连,使得咪唑环的3位 或三氮唑的4位氮原子是活性部位。 结构中均有苯环,其中苯环的4位或2位 上被具有一定体积和电负性的F、Cl原子取 代,利于增加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按机制分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醇从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抗真菌抗生 素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物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丙烯胺类和二甲吗
啉类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灰黄霉素、西
可宁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丙烯胺类、二甲吗啉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阿莫罗芬
氮唑-1-基乙醇
三氮唑类的发现
依据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 用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
抗真菌药
作用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与咪唑类相比,三氮唑 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 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疗效更好,相对 于咪唑类,三氮唑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 真菌感染。其中氟康唑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
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硝酸益康唑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
1-[2,4-二氯-β-(4-氯苄氧基)苯乙 基)] 咪唑硝酸盐
结构特点
乙醇的取代物 –羟基被氯苯甲醚取代 –C-1与二氯苯基连接 –C-2与咪唑基连结
C-1是手性碳 使用外消旋体
合成
氟康唑
α-(2,4-二氟苯基)-α-(1H-1,2, 4-三氮唑-1-基甲基)-1H-1,2,4-三
头癣(俗称“秃疮”或“癞痢 头”)
由患病的猫、狗等动物传染
体癣
常由自身手足癣通过搔抓而传染。
手癣(鹅掌风)和甲癣(灰指甲)
足癣通过接触患者的用具而传染,由于 足底的角蛋白丰富,尤其是穿不透气的鞋袜, 使局部环境温暖潮湿,利于嗜角蛋白组织的 真菌生长繁殖,特别是足趾间容易发病。足 癣常可通过搔抓而发生手癣、体癣、甲癣等, 是自体传染的主要来源。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二甲吗啉类
H3C H3C CH3
N CH3
CH3 O
CH3
阿莫罗芬原为农业使用的杀菌药物,后 发现它对曲霉和青酶等以外的所有致病 真菌显示很好的活性,主要用于甲癣等 真菌感染,它在涂抹指甲后、很容易向 指甲扩散,并保持长时间的抗真菌作用 。为理想的抗浅表真菌药物。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绝大多数真菌是不致病的, 如食用菌等。少数危害人类的真 菌(包括黄癣菌、小孢子菌、红色 毛癣菌、马拉色菌、念珠菌等等) 可侵入机体引起疾病,根据侵犯 人体的部位不同,分为浅部真菌 病和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简称癣,发病时真菌位 于角蛋白组织(表皮角层、毛发、甲 板)。在我国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常 见的有头癣、体癣、手足癣、甲癣等 等。
唑类
益康唑、氟康唑
真菌细胞P450酶
源自文库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甾醇 真菌细胞膜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结构共性:分子内都含有亲脂的大环内
酯环;此环含有四、五、六或七个共轭双 键的发色团;并且连有一个氨基糖,称为 多稀类抗真菌药,属于抗生素。
代表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A1
要点
属于三氮唑结构的抗真菌药有哪些,属于 咪唑类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其它抗真菌药有哪些?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真
菌细胞膜上已存在的麦角甾醇而抑制静止 期的真菌。 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 膜上麦角甾醇的生成
、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哈霉素和曲古 霉素。只溶于极性溶剂。
两性霉素B
属于多烯类的抗生素 含-NH2和-COOH,有酸碱两性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肾毒性大 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存在的麦角 甾醇来损伤真菌细胞膜,抑制静止期的 真菌。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 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成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氟康唑
酮康唑
同时连接咪唑基(三氮唑基)和苯环的C 原子上可连接第三个基团,其中活性最好 的有两类:
➢ 连接醇羟基:氟康唑
➢ 连接被取代的二氧戊环结构:酮康唑、 伊曲康唑、特康唑。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丙烯胺类
1981年发现了萘替芬作为丙烯胺类结构 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 局部使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克 霉唑和益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深部 真菌)效果同克霉唑。由于其良好的抗真 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 继而又发现抗真菌活性更高的特比萘芬和 布替萘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分为咪唑类和 三氮唑两类结构
咪唑类的代表药物为克霉唑、咪康唑 、噻康唑、奥昔康唑、益康唑、酮康 唑。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为氟康唑、特康 唑和伊曲康唑。
唑类抗真菌药物简介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首先是克霉唑和咪康唑于20世纪60
年代末问世 随后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被用于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4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3
分子中至少含有1个咪唑或三氮唑基团作为 活性基团(由于活性基团的不同,三氮唑类的 治疗活性明显优于咪唑类)。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
Cl 4
24
Cl 2 4 Cl O
.HNO3 H 1N
N
三氮唑(咪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 环的1位上的氮原子相连,使得咪唑环的3位 或三氮唑的4位氮原子是活性部位。 结构中均有苯环,其中苯环的4位或2位 上被具有一定体积和电负性的F、Cl原子取 代,利于增加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按机制分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醇从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抗真菌抗生 素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物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丙烯胺类和二甲吗
啉类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灰黄霉素、西
可宁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丙烯胺类、二甲吗啉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阿莫罗芬
氮唑-1-基乙醇
三氮唑类的发现
依据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 用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
抗真菌药
作用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与咪唑类相比,三氮唑 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 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疗效更好,相对 于咪唑类,三氮唑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 真菌感染。其中氟康唑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
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硝酸益康唑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
1-[2,4-二氯-β-(4-氯苄氧基)苯乙 基)] 咪唑硝酸盐
结构特点
乙醇的取代物 –羟基被氯苯甲醚取代 –C-1与二氯苯基连接 –C-2与咪唑基连结
C-1是手性碳 使用外消旋体
合成
氟康唑
α-(2,4-二氟苯基)-α-(1H-1,2, 4-三氮唑-1-基甲基)-1H-1,2,4-三
头癣(俗称“秃疮”或“癞痢 头”)
由患病的猫、狗等动物传染
体癣
常由自身手足癣通过搔抓而传染。
手癣(鹅掌风)和甲癣(灰指甲)
足癣通过接触患者的用具而传染,由于 足底的角蛋白丰富,尤其是穿不透气的鞋袜, 使局部环境温暖潮湿,利于嗜角蛋白组织的 真菌生长繁殖,特别是足趾间容易发病。足 癣常可通过搔抓而发生手癣、体癣、甲癣等, 是自体传染的主要来源。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二甲吗啉类
H3C H3C CH3
N CH3
CH3 O
CH3
阿莫罗芬原为农业使用的杀菌药物,后 发现它对曲霉和青酶等以外的所有致病 真菌显示很好的活性,主要用于甲癣等 真菌感染,它在涂抹指甲后、很容易向 指甲扩散,并保持长时间的抗真菌作用 。为理想的抗浅表真菌药物。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绝大多数真菌是不致病的, 如食用菌等。少数危害人类的真 菌(包括黄癣菌、小孢子菌、红色 毛癣菌、马拉色菌、念珠菌等等) 可侵入机体引起疾病,根据侵犯 人体的部位不同,分为浅部真菌 病和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简称癣,发病时真菌位 于角蛋白组织(表皮角层、毛发、甲 板)。在我国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常 见的有头癣、体癣、手足癣、甲癣等 等。
唑类
益康唑、氟康唑
真菌细胞P450酶
源自文库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甾醇 真菌细胞膜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结构共性:分子内都含有亲脂的大环内
酯环;此环含有四、五、六或七个共轭双 键的发色团;并且连有一个氨基糖,称为 多稀类抗真菌药,属于抗生素。
代表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