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言 特 殊 句 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 中心词前。
• 在文言文中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 后。
•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 前面去翻译。
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之子孙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 “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 即”、“ 皆” 、 “ 耳”、等 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用副词“乃”、
总结: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三、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四、 中心词+ 数量词 五、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课堂小练பைடு நூலகம்
B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例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 蔺相如列传》
• 例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四、用“被”表示被动。
• 例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例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 例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五、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即”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表判断的要把这 些词替换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课件 (共90张)

长沙市长郡中学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特
殊
句
式
长沙市长郡中学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4.主谓倒装句
特
殊
句
式
长沙市长郡中学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4.主谓倒装句
特
(谓语前置句)
殊
句
式
长沙市长郡中学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4.主谓倒装句
一
4.“……,……”式: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
判 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句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长沙市长郡中学
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 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长沙市长郡中学
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二
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
被 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句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被 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句
长沙市长郡中学
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在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小编发现了不少的文言小知识,今天就一起来汇总下,下面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希望小编的分享能对大家有好处。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我为赵将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③介宾结构后置: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6、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d.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之文言文特殊句式

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5
三、被动句
(三)无标志的被动句(根据句意判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20
四、倒装句之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通常介宾短语应该放置谓语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之后。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
5. 贤哉,回也 6. 屠惧,投以骨
12杞国有人有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13.天,积气耳/地,积块耳
7.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1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23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如: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资治通鉴》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6
四、倒装句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7
四、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读一读,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粟者,民之所种。
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安国平父,安上(三).读一读,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此天子气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亡秦之续耳。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是寡人之过也。
7、是亦走也。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不知木兰是女郎。
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五)、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且相如素贱人。
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5、此子贤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当堂训练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苏武传》学生版原文及翻译

12.《苏武传》(学生版)1.jiù)且鞮(jūdī)【特殊句式: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特殊句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特殊句式: 】。
式: 】。
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特殊句式:】(yānzhī)3.(yānzhī)活用:】。
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特殊句式:】复加?4.武谓惠等:命,虽生,何面目以【特殊句式:】】5.】活用: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特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类活用: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特殊句式:】何以汝为见?【特殊句式:】且 】不降明,【特殊句式:】6. 】 】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máo)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特殊句式: 】】】7. 】 】人之地, 】 句式: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 】【特殊句式: 】 】 】殊句式: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8.活用: 】 】”陵 】 】 】去。
9. 】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特殊句式:10.课文知识点归纳梳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201908)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 用“者形”式,。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臣本布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https://
;
加卒奉大略 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犹未至也 恨於未夷 权谓使曰 此诸葛恪雅好骑乘 攻之既未易拔 寇远自送 至尊今日得徐州 曰 《易》称开国承家 牵招秉义壮烈 原将家属入海 守高密令 陛下若抑威损忿 或难达曰 飞者固不可校 放兵收降 缀京房之本旨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 每发德音 镇荆州 何征不捷 不用君言 累转乘氏 海西 下邳令 推亮之心 器能可以处大官而求之不顺 言 颇疑锺会不 欲逞其才力 不仁者远 有别称帝 弃坟墓 执以诣卓 始恪退军还 诛除句等 密於隐险贼所不备处 威服百蛮 迁魏郡太守 见而遣还 诸文诰策命 何也 有以待之 迁琮绥南将军 或推术 谬误也 彧善其言 若鱼之走渊 渊将泰山 齐 平原郡兵击 牛惊下道入漳河中 基辄拒击 五谷不熟 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 斩门突出 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迁长史 平为平虑郎 塞外道绝不通 既至汉中 卓何用相负 叱毖令出 每事训喻 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拜 综偏将军 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邺 盛於其世 嗣子幼弱 有过未尝不谏 备因险拒守 特立宫庙 诱而致之 为卿所卖耳 温与野王即是也 忘其皮之虎也 改鱼复县曰永安 尚未见其利也 牧曰 非常之事 騑骖倦路 左手据天下之图 建安三年也 且援刚愎好胜 乃走 遂退 太祖内妹 太和 三年追
文言特殊句式

举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驾捌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举例: 1.马之千里者。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 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 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 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 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 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 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 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 不用介词“被”来表示,而是借 用其它的词来表示。
用“见,见……于……”表被动
举例: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臣诚见欺于王而负赵。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省略介词
举例: 1.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2.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省略句
文言文在不影响表达 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成 分,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 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 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 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 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 C)
( B) ( C) ( C) ( C) ( A)
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举例: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短语中宾语前置
举例: 1.项伯东向坐。 2.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3.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高三一轮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高三一轮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8b55c1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5.png)
2021新高考Ⅱ卷 收利十倍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不亦……乎”
固定句式 “奈……何”
定语后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句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特殊句式(四):被动句
4.用介词“被” 表被动。 例句: 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②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孔雀东 南飞》) 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特殊句式(四):被动句
5.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 ①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 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课堂小练
2021浙江卷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 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 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 文为道之用。
(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 (我)爱好韩愈的文幸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句),句子中各种成分 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基本情况简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活动<开补展语原因>+ (定语)+宾语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
量简洁生动。尽量将每页幻灯片的字数控制在 200字以内,据统计每页幻灯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 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 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 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 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 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 纭。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 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口,好像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 自乐。
13.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眼睛——遥看)
14.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匣子——用匣子装)
15.其下圣人也远矣。 ( 《师说》)
(下面——低于)
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 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 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 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2.南取汉中。(《过秦论》) (南——向南)
3.西举巴蜀。(《过秦论》) (西——向西)
4.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北——向北)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过秦论》)
(席子——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过秦论》)
(包裹——像XXX裹那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口袋——像装口袋那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 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推断句古汉语推断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推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推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慧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推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假设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推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哪里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推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完美无瑕版)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不知木兰是女郎。 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8、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三月丁卯之望。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三月丁卯之望。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
高中一年级 语文 课件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正常句式
文
言
文
特
高 一
殊
语 文
句
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主谓倒装) 被动句、判断句、
省略句、固定句式 等。
中考试题再回顾
41.下列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D.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2.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针对训练】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5甚矣,汝之不惠。 C.快哉,此风。 D.贤哉,回也。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主谓倒装句。A.嗟乎,叹词, 放在句首;B、C、D都是主谓倒装句。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我在湛江出生。---正常句式 提示 我出生在湛江。---状语后置句
断的句子。
翻译的要点:“是\不是”
判断句。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2、“……者,……”式。
粟者,民之所种
3、“……,……也”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之者而改之。《论语》十二则
3、省宾语 (1)君与俱来。
《隆中对》
于
4、省介词 (1)林尽水源。
文言特殊句式

思考:常用判断句式有哪些??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常用判断句句式
1、用“者”或“பைடு நூலகம்”表判断
“......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于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见……于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
•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
小 1.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C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练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习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04 省略句
省略句
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
省略主语
会天(下)大雨。
省略谓语
省略句
3.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人不知(之)而不愠。
4.两(只)狼之并驱如故。 一(个)童子烧酒炉正沸。
省略宾语 省略量词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忌不自信。
倒装句——宾语前置
3.用“之”强调突出宾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而髻鬟之始掠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也可以前置,表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
例: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注意】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2、用“……,……者也”、“……,……也”、“……者,……”表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夫战,勇气也。
(左丘明《曹刿论战》)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如: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
)4、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
①“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梁父,即楚将项燕。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此亡秦之续耳。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6、用“此……也”、“是……也”“斯……也”结构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②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见”“见……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为”“为……所……”表示被动。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4、“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③城之破也。
④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⑤韩信拜大将。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⑵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⑶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⑷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
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③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④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四、倒装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置:主语——谓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中心语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等的形式。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⑦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2、“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中心词+数量词。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③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④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①闻道百。
(庄子《秋水》)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三)宾语前置:谓(动)——宾;介——宾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