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一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一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一例
*导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往称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之一。

多见于女性和5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之比约为1:2。

常两眼先后(多数在五年以内)或同时发病。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往称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之一。

多见于女性和5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之比约为1:2。

常两眼先后(多数在五年以内)或同时发病。

王某某,男,77岁。

因左眼反复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3月,加重一天来诊。

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1。

左眼睫状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浅,周边前房为1/4CT,房水无异常,瞳孔散大约6mm,对光反射消失,晶体混浊膨胀,余窥不清;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前房为1/4CT,瞳孔圆,光敏,晶体混浊,眼底无明显异常。

IOP:右眼19mmHg,左眼56mmHg.
诊断: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临床前期)2双眼老年性白内障。

入院后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点滴,毛果云香碱点左眼,1次/5min,共四次,配合降眼压眼液和口服药物,1.5h后,患者诉
眼部疼痛减轻,测眼压:IOP左眼24mmHg。

病情稳定2天后,行“左眼ECCE+IOL植入+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右眼虹膜周切术”,术后视力:左眼0.8,右眼0.5,IOP:右眼14mmHg,左眼10mmHg。

治疗从病因如手,采用循证医学理论,联合多种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了新的思路。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疗规范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疗规范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疗规范【诊断】1.临床前期(1)一眼为急性发作,另一眼具有前房浅或房角窄,无任何症状者。

(2)具有危险浅前房,房角窄,激发试验阳性。

2.前驱期:(1)发作性眼胀、头痛、视朦和虹视,须充分休息或睡眠后症状缓解。

(2)一过性眼压升高,高眼压下房角闭合轻度睫状充血,低眼压房角重新开放或轻度房角粘连和小梁网色素沉着。

3.急性发作期(1)发病急,剧烈眼胀痛伴头痛,恶心呕吐。

(2)眼压急剧升高,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色素性kp,房水混浊,前房浅,虹膜膨隆,瞳孔呈强直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3)急性发作后三联症:眼前段色素沉着,虹膜节段性扇形萎缩及晶体前囊下青光眼斑。

4.间歇期(缓解期):急性发作后自行缓解或用药物治疗后,眼压下降,房角重新开放,症状体征缓解。

5.慢性期:由急性发作后期症状没有全部缓解,迁延而转入慢性期,表现为:(1)眼压持续升高,房角永久性广泛性粘连,房水排出受阻。

(2)早期仍可见急性发作期的体征,但较轻,到晚期则自觉症状和充血均消退,仅留下瞳孔中度散大变形,虹膜萎缩和青光眼斑。

(3)早期视乳头正常,晚期出现青光眼性视乳头凹陷和萎缩视野缺损。

6.绝对期:眼压持续升高,视神经完全萎缩,病人视力完全丧失。

【治疗】1.临床前期及前驱期:可选择性周边虹膜切除术(手术或激光)。

2.急性发作期:紧急处理,及时抢救:(1)静脉滴注甘露醇。

(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点眼:15’×5,以后4次/日)。

(3)其它降眼压药:如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溴莫尼定滴眼液。

(4)经上述处理24小时后眼压仍不降,应考虑前房穿刺术,并尽早施青光眼滤过手术。

(5)如上述处理眼压下降到正常后,则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和视乳头视野损害情况,选择周边虹膜切除或滤过性手术。

3.间歇期:应抓紧时间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激光或手术)。

4.慢性期:应行滤过性手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致盲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比较多发。

多数患者发病时眼压升高,头部剧烈疼痛,眼球充血,视力下降,同时还会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升高,在临床上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

因此,在不同发病时期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对减少副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1.青光眼概念: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视神经退行性病变。

病理性眼压增高是主要危险因素,而非必要条件。

2.青光眼的流行病学: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12.6%)。

3.眼压的概念:Intraocular pressure,IOP,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

4.正常眼压(1)16mmHg2x3mmHg,10~21mmHg;(2)双眼间差异≤5mmHg,24h波动≤8mmHg;(3)高峰1:00AM ~5:00AM;(4)临床上应是不引起视神经损害的眼压范围。

5.其他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人种、年龄、近视、家族史、缺血。

(二)房水循环中决定眼压高低的三个因素1.睫状突生成房水的速率。

2.房水通过小梁网流出的阻力。

3.上巩膜静脉压。

(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Mechanism)1.机械学说(Mechanical Theory):视神经纤维直接受压,轴浆流中断。

2.缺血学说(Ischemic Theory):视神经供血不足,对眼压耐受力降低。

3.神经退行性变:机械性压迫、血供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氧化反应、免疫异常。

4.RGC凋亡(Apoptosis):(进行)视神经凹陷性萎缩/ 视野缺损。

(四)临床诊断要点(Clinical Diagnosis)1.眼压:Goldmann眼压。

2.前房角:房角镜、UBM、前节OCT。

(1)组成:①Schwable’s线;②小梁网;③Schlemm管;④巩膜突;⑤虹膜隐窝——睫状体带;⑥虹膜根部。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样本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因前房角闭塞导致房水排出障碍,引起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节组织改变为特征的眼部疾病。

本病属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1)瞳种散大,风轮气色浑浊,呈哈气状,隐隐呈淡绿色,抱轮红赤。

(2)发病急骤,视力锐减,头眼剧烈疼痛,恶心呕吐。

(3)眼压升高可至50~80mmHg,前房浅,房角关闭。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主症:发病急骤,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连及眼眶,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瞳神散大,瞳内呈谈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

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清热泻火,凉肝息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加减:羚羊角20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知母10克、大黄6克、车前子20克、茯苓10克、防风6克、桔梗6克、细辛1.5克。

2.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主证:起病急骤,头眼剧痛诸症与肝胆火炽者同。

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

青光眼诊断标准

青光眼诊断标准

青光眼诊断标准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视力丧失。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青光眼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青光眼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眼压检查。

眼压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正常眼压在10~21mmHg之间。

如果眼压超过这个范围,就有可能是青光眼的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青光眼患者眼压并不高,因此眼压检查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

二、视神经头检查。

视神经头检查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通过眼底镜观察患者的视神经头,如果发现视神经头出现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等情况,就有可能是青光眼的表现。

此外,视神经头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对于准确诊断青光眼非常重要。

三、视野检查。

青光眼患者常常出现视野缺损的情况,因此视野检查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视野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视野情况,如果发现有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表现,就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

四、角膜厚度测量。

角膜厚度对于青光眼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研究表明,角膜厚度与青光眼的发病风险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诊断青光眼时,医生可以结合角膜厚度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五、家族史和个人病史。

最后,家族史和个人病史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参考因素。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患者有家族史,那么患上青光眼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个人病史中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对青光眼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青光眼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眼压、视神经头、视野、角膜厚度以及家族史和个人病史等因素。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希望本文介绍的青光眼诊断标准能够对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青光眼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青光眼

青光眼

[高眼压症]
眼压超越统计学的正常上限,长期随访观察不出 现视神经、视野损害。
[正常眼压青光眼]
眼压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典型青光眼视神经萎 缩和视野缺损。 确认正常眼压及病理眼压,对青光眼的诊断和治 疗都有一定意义。
[房水循环]
1 房水自睫状突生成后 后房 前房 前 房角的小梁网 Schlemm管 巩膜内的 集合管 睫状前静脉。 2 少量房水通过虹膜或脉络膜上腔吸收。
6. 绝对期 指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 神经已遭严重破坏,视力已降至无光感 且无法挽救的晚期病例。 偶尔可因眼压过高或角膜变性而剧烈疼 痛。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展过程:

急性大发作┉
临床前期 发作期 (周边虹膜切除, 先兆期小发作 缩瞳治疗) (药物)

间歇期 慢性期 绝对期 (周边虹膜切除, 缩瞳治疗) (对症治疗) (滤过性手术)
2. 诱因 阅读、疲劳、情绪激 动、暗室停留时间过 长、局部或全身应用 抗胆碱药物
临床表现及病期
1.临床前期 闭角型青光眼是双侧性眼病。 (1)当一眼急性发作被确诊后,另一眼即 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可以诊断为急性 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 (2)在急性发作前无自觉症状,但前房浅, 虹膜膨隆,房角狭窄等表现一定诱因条 件下,如暗室停歇后眼压明显升高者诊 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
[影响眼压的因素]
睫状突生成房水的速率,房水通过小梁 网流出的阻力和上巩膜静脉压。 三者的平衡状态破坏,房水不能顺利流 通,眼压即可升高。 青光眼的治疗也是要恢复这种平衡,降 低眼压,保存正常视功能。



[分类]
急性闭角G 虹膜膨高褶型G 1、原发性G
2. 降低眼压 (1)醋氮酞胺(diamox) 能抑制房水产 生而降低眼压。一般首次剂量0. 5g,以后每 日2~3次,每次0. 25g。该药可引起手足、 口唇发麻,食欲不振,尿路结石,肾绞痛,血 尿等副作用。 (2)β -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 常用0.5% 噻吗心安(tirnolol),每日滴药2次。其作用 机理也是通过抑制房水生成降低眼压。对有心 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病 人忌用。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诊断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诊断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诊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如何诊断?诊断在治疗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毕竟只有正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医生才好制定治疗方案。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多见于女性,且双眼先后发病,在发作时常出现眼前部充血,故以往称为充血性青光眼。

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诊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方式方法。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如何诊断:1.临床前期:一眼已有典型发作史的另一眼;虽从未发作过,但房角深度≤1/4CK,房角窄度Ⅲ度(Ⅲ),暗室及俯卧试验阳性者,是为临床前期。

2.发作期:在急性发作时,有典型表现者,其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果表现不够典型,检查又不细致,常把青光眼的急性发作误诊为虹膜睫状体炎,或因剧烈头痛、恶性、呕吐而忽视了眼部检查,以致把青光眼误诊为内科疾病。

3.急性发作期⑴发作前有精神情绪方面的诱因,伴有突然性剧烈眼胀痛、反射性头痛、恶性呕吐等症状。

⑵视力急剧下降,以至光感。

⑶眼压突然升高,眼球坚硬如石,眼压可达10.64kPa(80mmHg)以上。

⑷眼前部有明显的充血,严重者合并结膜及眼睑水肿。

⑸角膜呈蒸气样水肿,失去正常透明而光滑的表面,知觉减退迟钝。

⑹瞳孔多呈垂直卵圆形扩大,瞳孔区内呈现绿色反光。

4.间歇期:此期诊断很重要,眼压虽属正常,局部无充血,但青光眼没有治愈,仍有再发可能⑴详细询问急性发作史,常有1~2次典型发作,经治疗或休息后,眼压下降,症状缓解者。

⑵角膜后有粉尘状色素KP及晶体前囊色素者。

角膜轻度水肿。

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

⑷急性发作后,前房角都会遗留一些虹膜周边前粘连及色素残留,青光眼三联征的一部或全部出现。

⑸可反复测试眼压,有时眼压正常,C值也正常。

5.慢性进展期⑴由急性发作期转变而来,眼压呈中度持续性升高,自觉症状较轻。

⑵瞳孔较大,房角大部分呈永久性粘连。

⑶眼底有青光眼杯出现,神有缺损。

⑷青光眼三联征出现。

6.绝对期:⑴急性发作后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瞳孔在6~7mm以上,呈垂直椭圆形,有时有轻度睫状充血,眼组织发生一系列变性改变。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男女之比为1:4。

瞳孔阻滞为其主要发病机制。

主诉急性发作时,患者眼红、疼痛、视力急剧下降,同时可伴同侧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便秘、腹泻等症状。

诊断(一)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经过及疾病转归分为六期。

1.临床前期一眼发生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眼无任何症状,无发作史,具备浅前房、窄房角的解剖特征,暗室试验可为阳性。

2.先兆期急性发作前的间歇性小发作,轻到中度眼球胀痛、虹视、一过性黑蒙,伴鼻根或眼眶酸痛,经休息或睡眠后自行缓解。

3.急性发作期情绪激动、长时间暗环境工作或近距离阅读、气候变化都可能导致急性发作。

眼压通常在5.20kPa(40mmHg)以上,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房角关闭、瞳孔中度散大呈垂直椭圆形、固定、虹膜萎缩、晶状体前囊下形成白色混浊斑点,即青光眼斑。

4.缓解期急性发作后经药物治疗或自然缓解,眼压恢复至正常,眼部症状消退,视力恢复至发作前水平或略有降低,房角重新开放。

部分患者可遗留房角不同程度粘连性关闭、瞳孔散大、虹膜节段性萎缩等。

5.慢性期急性发作期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或由于房角广泛粘连迁延为慢性期。

急性症状没有完全缓解,眼压中度升高,眼底和视野逐渐受损。

6.绝对期急性发作期治疗延误或其他期未能得到恰当治疗导致失明则称为绝对期。

(二)辅助检查1.裂隙灯检查可见上述急性高眼压所造成的眼部损害体征;高眼压缓解后,可遗留永久性改变,如色素性KP、虹膜节段性萎缩和青光眼斑,称为急性发作后的三联症。

2.眼压测量常在5.20kPa(40mmHg)以上。

3.房角镜检查观察高眼压状态下房角的闭合情况,压迫房角镜可观察小梁网阻滞是否可以恢复,眼压下降后,可确定房角开放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新生血管。

4.眼底检查观察杯盘比例,是否有中央静脉阻塞、出血等。

5.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对自然状态以及暗室状态下的房角进行非侵入性检查,对房角结构进行整体定量描述。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闭角型青光眼临床上有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发病急剧,属眼科急症。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典型的青光眼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以眼睛剧烈胀痛、头疼,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骤降或虹视(看灯类发光物时其周围可见七色彩虹样光带)为特征,检查可见眼压急剧升高、瞳孔僵直散大等。

常由于情绪波动、疲劳、熬夜,气候突变及长时间停留于暗环境所诱发。

临床分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为五个期:1、临床前期:由于闭角型青光眼有遗传特点,且为双眼疾病,因此凡一眼急性发作确诊后,或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者,其另一眼或健眼具有浅前房窄房角的解剖特点,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诊断为临床前期。

临床前期并不一定都会变为青光眼,但如有诱因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病。

2、前驱期:是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前的小发作,发作多出现于傍晚,突感雾视(眼前好像有雾或如隔毛玻璃看东西)、虹视,可能伴发患侧额部疼痛及鼻根部酸胀。

发作时眼压常在40mmHg以上。

上述症状历时短暂,经休息后自行缓解或消失,因此常被误认为是一般的疲劳头痛、伤风感冒,而不当一回事。

实际上,如能在此时得到确诊,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多不留下永久性损害。

3、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眼红,视力严重减退甚至视物不见,且常伴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有时候也会出现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明显而无视眼部表现,导致误诊,错误的去住神经内科或是消化内科就诊,以致于延误了治疗。

眼压多在50mmHg以上,高眼压缓解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常可部分好转,但眼前段常遗留永久性眼组织损伤。

色素性KP,虹膜基质节段性萎缩,晶体前囊青光眼斑为青光眼急性发作后三联症。

该期属眼科急症,需要及时送医院积极抢救,不能耽搁,因为有时一次急性发作,即可导致无法挽救的失明。

4、间歇期:指小发作自行缓解后,或是急性发作经药物治疗或自行缓解后,临床症状消失,眼压恢复正常。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2020版】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2020版】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0x002),行虹膜周边切除术(ICD-9-CM-3:12.14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症状:急性眼红眼痛伴视物模糊。

2.体征: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房角关闭。

3.辅助检查:眼压升高,裂隙灯提示前房浅、周边房角窄,前房角镜提示房角关闭或粘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指征:急性或慢性前房角关闭、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累计< 180°、无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者,可选择激光或手术方式行周边虹膜切开或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与退出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0x00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3)心电图。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房角镜、UBM、眼球B超。

3.根据病情选择:视野、OCTA、AS-OCT、电生理。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术前常规预防性用药至术日。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联合结膜筋膜下麻醉。

2. 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

护理职称论文:关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综述

护理职称论文:关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综述

护理职称论文:关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综述引言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世界范围内的青光眼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且急性发作的类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特点是眼压突然升高,症状明显且剧烈,往往需要紧急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以提供给护理人员有效的护理措施。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和症状病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前房角闭塞导致房水排泄受阻。

常见的病因包括晶状体隆起、虹膜粘连、虹膜继发炎症等。

此外,遗传因素和高度近视也可能增加患者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风险。

症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眼痛、视力模糊、眼红、眼球硬化等症状。

症状的发展迅速,往往在几个小时内达到高峰。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于患者的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临床表现患者的症状通常是进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诊断依据。

一般来说,患者会出现剧烈眼痛、视力模糊、眼红、角膜水肿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在诊断中,医生还会进行眼压测量,并观察瞳孔变化等。

青光眼筛查由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严重而急剧,为了及早发现患者的眼压变化,建议定期进行青光眼筛查。

青光眼筛查可以通过检测眼内压、瞳孔反应、眼底检查等来检测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是一项紧急且迫切的任务。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降低眼压、扩张瞳孔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降低眼压。

常见的药物包括beta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酯酶抑制剂等。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激光手术打开前房角,以改善眼部通道的畅通。

常见的激光治疗方法有周边虹膜切除术、氲气激光三角内切术等。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无效的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虹膜切除术、晶状体切除术等。

眼科-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科-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2、行小梁切除术 (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3)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门诊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其诊断标准如下:
1. 眼压升高:青光眼的主要特征是眼内压升高,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内压可持续升高,但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急性升高。

2. 角膜混浊:在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患者的角膜可出现水肿、混浊等症状。

3. 瞳孔扩大缓慢或不对称:由于虹膜缩小导致的瞳孔扩大缓慢或不对称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常见症状之一。

4. 前房深度浅或消失:在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患者的前房深度可能浅或甚至消失。

5. 视野缺损:视野缺损是青光眼的主要表现之一,闭角型青光眼的视野缺损以边缘模糊为主,可在视野中央形成黑暗区域。

以上这些特征是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同时具备以上特征,应尽早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前可以毫无症状,而大约30%的患者可能有先兆症状。

先兆期(也称前驱期)实际就是急性小发作,症状比较轻缓。

患者常在情绪激动、看电影、过老、忧虑、悲伤、惊恐、失眠或气候突变等情况下,在傍晚出现虹视、视物模糊、轻度眼痛或眼鼻根部或眼眶部酸痛等症状,经充分休息或睡眠后,一切症状自行消退。

由于先兆期症状历时短暂,症状轻微,又能自行缓解,患者常常认识不到自己患有眼病,从而失去了早期诊断的机会。

如果患者掌握先兆期的特征,及时去医院就诊,就能避免急性发作的痛苦,并能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特点:
(1) 瞳孔散大,虹膜堵塞房角,引起眼压升高,多在50mmHg以上。

(2) 发作时痛苦症状明显,视力急剧下降或丧失。

(3) 若治疗及时,部分可以早期治愈或缓解。

由于病理性的眼压增高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者称为青光眼。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发病率约1%,正常眼压10-20mmHg.
各类型青光眼的症状及治疗:
(1)急性闭角青光眼
病人急性期主要症状是感觉剧烈眼痛及同侧头痛、虹视、视象、严重者仅留眼前指数或光感,常合并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及便秘等,少数病人可有腹泻发生。

医生检查时,可发现眼压高、瞳孔散大、眼部充血、角膜水肿、房水混浊、晶体改变、前房变浅、房角闭塞、虹膜萎缩等。

该型青光眼治疗经应用缩瞳剂,β-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可缓解症状。

急性闭急青光眼虽用药物使症状缓解,达到短期降眼压目的,但不能防止再发生,故在眼压下降后根据情况尽快手术治疗。

(2)慢性闭角青光眼
病人主要症状是或多或少眼部不适,发作性视蒙、虹视,这种发作冬季常见,多在傍晚或午后出现,充分睡眠休息后眼压正常,症状消失,少数人无任何不适,偶尔遮盖健眼发现患眼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医生检查时有阳性发现。

治疗上应用药物可暂时缓解压使之降,不能阻止病变的发展,应积极手术治疗。

(3)开角青光眼
主要特点是高眼压下前房角宽而开放,主要症状是头昏、头痛、眼胀或视蒙。

眼压初期不稳定,以后渐增高。

眼底、视野均有改变。

治疗原则:先用药物控制眼压,若大剂量应用药物眼压仍高不能控制者考虑手术。

(4)先天性青光眼
是一种胚胎期前房角发育异常,阻碍了房水排出所致的疾病,表现为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眼压高,天津254医院眼科医生检查有阳性发现。

先天性青光眼适于手术治疗。

(5)继发性青光眼
是一些眼部疾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在眼部出现的合并症,它通过影响房水循环使眼压升高。

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性眼内出血、房角挫伤、白内障膨胀期、虹膜新生血管等均可继发青光眼。

应积极防止这些病。

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1. 头痛
头痛往往是青光眼病人的首发症状。

但不同于一般性的头痛可用镇静、去痛药缓解。

因为青光眼性的头痛是由于眼压升高压迫眼球组织而产生的只有在眼压下降后才可减轻或消除。

青光眼头痛往往还伴有眼眶、鼻根胀痛,单眼的头痛还可表现为剧烈的偏头痛。

2. 恶心呕吐
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也是很常见的,但还常伴有腹痛或大便次数改变等症状,用止呕、止痛药物后多可缓解,这是可以鉴别的。

而青光眼病发作时的恶心呕吐只有在眼压下降时才会减轻或消除。

有时呕吐后眼压反可下降,出现一时性好转,但眼压仍高,虹视、头痛也都还存在。

3. 虹视
是指病人发病时,看灯光会有一个彩虹样的光圈绕在灯光周围。

外圈红色,内圈绿色或紫蓝色。

这是由于眼压增高后,眼内液体循环障碍引起角膜水肿,产生折光改变所致。

眼压恢复正常时,虹视就消失。

但虹视并非青光眼的特有症状,晶状体混浊或结膜部有分泌物时也可发生,只是色调不如典型的虹彩那样鲜明。

也不像青光眼的虹视具有发作性,同时也不伴有头痛等症状。

4. 视力障碍
青光眼病在急性发作时都有明显的视力下降。

除了角膜水肿这一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眼压增高造成视神经受到损害所致。

眼压越高视神经受压越厉害,视力下降也就越明显。

有的早期病人并没有视力明显下降的表现,只有在夜间出现雾
视和视物模糊,经过较好的休息,次日就消失了,就是青光眼发病的前驱症状,切不可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