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皮亚杰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学实践(3篇)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个体遗传、环境、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皮亚杰的理论,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尚未形成符号思维。

2. 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但仍处于自我中心思维阶段,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局限于具体情境。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此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三、皮亚杰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适应原则皮亚杰认为,教育应遵循适应原则,即教育内容、方法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感知和运动能力。

例如,通过游戏、操作活动等,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认识物体、颜色、形状等。

(2)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但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符号思维和自我中心思维。

例如,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让儿童在情境中理解人物角色、情感等。

(3)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局限于具体情境。

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具体情境下的推理能力。

例如,通过数学、科学实验等,让儿童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科学知识。

(4)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通过哲学、逻辑学等课程,让儿童在抽象层面理解知识。

2. 环境创设皮亚杰认为,环境对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环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V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V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V1正文: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认知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1. 感觉运动期:出生至2岁。

儿童只能基于感觉和动作来理解世界。

2. 前操作期:2岁至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表达概念,并理解简单的语言和数学概念。

3. 具体操作期:7岁至12岁。

儿童能够进行基于感觉的操作,并开始理解抽象概念。

4. 形式操作期:12岁以上。

儿童通过逻辑思考和符号操作来处理抽象问题。

二、教学应用
1. 理解学生特定的认知发展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2. 引入具体的实例和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和教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

3.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阶段设计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设计不同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 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和激励学生来推动他们的认知发展,帮助他们走上更高的学习水平。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我们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事情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更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

2、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教具的使用,多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想象,适当增加一些理论、定理等抽象内容,帮助他们的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

3、皮亚杰十分强调活动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只有参与了某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逃命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会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在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行的。

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1. 引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将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认知发展理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发挥作用,并提供相关的实际应用示例。

2. 认知发展理论简介2.1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和适应,获得新的认知结构和能力。

该理论强调个体主动构建知识,并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阶段。

2.2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过程,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和探索。

通过了解儿童认知水平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3.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学概念和主题,并将其分解为更易于理解的部分。

通过逐步引导儿童建立起对数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2 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利用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

例如,通过使用具体物体、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儿童能够直接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3.3 提供问题解决机会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提供各种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鼓励儿童灵活运用所学概念和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3.4 情境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是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抽象概念放置于真实情境中,在实际生活中展示数学的应用,提供儿童参与学习和发现的机会。

4. 实际应用示例以下是一些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示例:•在教授加法概念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受加法运算的实际含义,然后逐步引入符号表示。

•设计小组合作游戏,要求学生团队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角色扮演,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几何概念,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推理来研究几何形状和关系。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从感知到运算的不同阶段。

根据他的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用认知发展理论1.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物操作和观察,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概念的具体形象。

例如,在教授几何学时,可以让学生用积木拼出不同的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图形的属性和关系。

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具体的经验归纳出一般规律,从而达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例如,使用教具、游戏、电子课件等多种教学工具,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 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4. 探索式学习与指导式学习的结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探索式学习和指导式学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获得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例如,在教授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再给予指导和解释。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确保他们获得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三、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意义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此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1.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二是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1 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出生到两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通过感官和运动能够感知和探索数学概念的活动,例如用积木建立高低概念、用水果做数学排序等。

2.2 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出现在两岁到七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例如分类、序列、数量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展这些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类图、排序图等活动来培养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3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在七岁到十一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具备一些具体的数学运算能力,例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决。

2.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出现在十一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具备一些抽象思维能力,例如代数、几何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符号、公式等工具来表达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x”和“y”等符号来表示未知量,让学生进行代数运算。

3. 总结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教学创新 Teachinginnovation2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文/陈智文摘要:与幼儿相比,小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若想在在小学阶段高效开展数学教学,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在此,将结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学路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陈旧和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两方面。

一些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课堂互动较少,满足于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否掌握或者掌握的程度关注不够。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根绝其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教学特点1.1 激发并发展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一切有成果的活动都应以兴趣为前提。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存在,他们会受兴趣或需求的支配。

如果他们对于某种活动的自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活动的效果就无法发挥到极致。

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

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就是要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和问题出发,引导儿童通过应用知识和概念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激发他们对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日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2 引导儿童在实践探索活动中了解数学皮亚杰认为,要培养能够独立创新、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个体,引导主动探索真理的教育比那种拾人牙慧、照本宣科的教育要更上乘。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

孩子的活动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中心位置。

作为一种以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数学教学采用项目式实践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锻炼和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现行的基础教育新标准中提出,须施教于整体中的每一位学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促使各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取到对应性的收获。

但是,数学课学习吃力、腻烦数学学习是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文章结合皮亚杰的教育学观点,把教学目标和学习技能做以比对之后可以看出,其二者的差异性重点表现在“眼前发展段”,个异化需求依靠外围支持者的协助来弥补这一欠缺。

基于此,获得勉励的学生开始展开自觉化的学习活动;以娱乐活动为基本形式,构建出意境化的课堂;进行分组协作式的学习过程;收获统一式训练及机动化训练的启迪,籍此给小学年级数学科目教学拿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进而增强教学功效。

标签:认知学说;眼前发展段;小学教育;数学科学;教育引言教授和学习,其不单单是属于一门科学化运作的体系,并且其还是属于一门高超的活动艺术。

在充满科学性的前提下,有很多心理学专家对其给出了经典性的学习解说。

对此,瑞士有一位心理学名人——皮亚杰,他的教育学观念极大的左右了我们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

他提出,相关于人的认知思维的进步,其中关键性的关联因素中有比较典型的诸如物理学意识及逻辑性的演绎体悟等元素,侧重化提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来自于本人的具体操作(物理实验行为)及动作实施程序(逻辑性数学道理)。

逻辑性数学道理的构建及完善得益于对数学科学体系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进步;相反,还会推进学生思维路径的扩展。

故此,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积累,还可以推进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及认识能力的强化。

依托资料查阅过程可知,皮亚杰先生的教育学说对小学年级数学科目教学思维的研究是比较少的。

基于此,文章在认知学说的理念下,探讨针对于小学年级数学科目教学的实用化对策。

一、皮亚杰教育学观念的基本要素皮亚杰先生是现时代知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是当今建构学说认知理念的推出者。

他提出,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提升是属于一款内在思维层次的晋升,他的教育理念给当今新兴的教育机理创建了舆论基础。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皮亚杰将其分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对于数量的概念还很模糊。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一些数量的概念,但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数量运算。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开始学会进行加减乘除等具体的运算。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的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感觉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和图形等具体的教学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数量概念。

在具体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

在形式运算期,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绪与学习动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情绪和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存在着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些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阶段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传感期、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1. 传感期:出生后至两岁左右,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发展认知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感官和运动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数感和数量概念。

2. 运动期:两岁至七岁左右,儿童开始运用内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物体和进行简单的数学操作,如分类、比较和组合等,来帮助儿童发展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3. 前操作期:七岁至十一岁左右,儿童开始形成符号的内部表征,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符号和图形,帮助儿童进行抽象思维和数学运算。

4. 具体操作期:十一岁至十五岁左右,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局限于具体的实物和情境,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实际的数学活动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

5. 形式操作期:十五岁至成年,儿童开始拥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形式操作和逻辑推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1. 匹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教授数学知识。

在传感期和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数感和数量概念。

在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和图形等工具来帮助儿童进行抽象思维和数学运算。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洪燕君""喻 平!!"&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摘 要$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对如何实现同化&达到顺应&取得平衡等问题"给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依托情境先做后教-,搭好探究坡度"做好逻辑关联-,增加关联引导"促进知识迁移-,设疑追问"巧推平衡-和,抽象拓展"牵引平衡-的应用策略"揭示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连成线&线结成面&面化为体-的知识内化过程%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小学数学'同化'顺应'平衡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学习过程从认知的本质来看"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认知方式"流派众多"体系庞杂%一般来说"对数学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认知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那么"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内化知识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即$如何实现,同化-"达到,顺应-"取得,平衡-(本文拟从认知建构主义视角"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诠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以具体教学课例对,同化-,顺应-和,平衡-作出策略剖析"以期回答上述问题%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儿童认知智力&思维发展等诸多方面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有机体的认知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条件的认知发展理论%本文系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编号$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0/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All Rights Reserved.皮亚杰的认识论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知识的起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构成的心理机制%!一#几个概念的内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是皮亚杰认知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这些结构和组织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它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而认知发展过程会受到同化&顺应&平衡的影响%图式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和丰富"低级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转变成高级的图式%,同化-原本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生物体在新陈代谢中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心理学"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过滤或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即人们试图用已经存在的图式解释事物时所产生的&将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解释的过程% 研究表明"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将经历三种形式$!"#再现性同化"即对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再认性同化"即基于辨别差异作出不同的反应'!(#概括性同化"即基于知觉的相似性进行归类%,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认知者将事物同化到他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调节这些结构"以适应这种影响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即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和顺应%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认识是认知图式顺应于外物和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体遇到新刺激时如果用原有图示进行同化获得成功"认知便达到一种平衡"否则将调节或重建新图式"即通过顺应达到一种新平衡%智慧活动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在个体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之间&各子系统!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结果"如数&长度和时间等#之间&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水平上思维调节的过程%!二#几个概念的关系首先"顺应发生在同化之后"没有同化就没有顺应%当主体试图同化新知识"而又不能将新知识同化"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时"才能引发顺应活动%顺应的目的是同化新知识"同时对个体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果顺应活动不能取得成功"新知识就不能被同化'新知识无法被纳入个体认知结构"认识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邵瑞珍&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卷0/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0#$!((!()%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第八版#0/1&陈红兵"张春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0/1&卢"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0#$!%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0/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0$$"'"%1&皮亚杰"2&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0/1&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0/1&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0'"$(%All Rights Reserved.主体认知结构的发展离不开同化和顺应的联合作用%在同化和顺应的联合作用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展通过不断建构和转换得以实现%其次"平衡在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中起调节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形成"既不单纯来自主体的先天遗传"也不单纯来自主体的后天经验"而是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儿童的动作或活动%它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来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渡到较高水平的平衡%这种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策略"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认知结构%!一#如何实现,同化-,问题-和,情境-是现代数学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在数学教学中"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或问题时"教师一般会先围绕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唤醒学生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回忆起某些有用的信息'然后"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创设生活化情境&数学情境"或者是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关联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最后"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把有关知识,动员-起来"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判别和汲取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一般的&概括的&包容性强的观念"以问题为驱动借鉴知识学习的历史相似性类比得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促进再现性和再认性同化的发生真实性问题情境包括自然发生的真实情境和模仿建构的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旨在让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常识或者活动经验直观感知数学问题"对所学知识能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可以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再现性同化过程%此外"在真实性情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容易明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领悟知识的生长趋势" 且能提高学生对差异辨别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即再认性同化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了哪些图形"再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如城市绿化喷水器的喷洒范围等#"之后"又在白板上展示博物馆展出的泥板上古巴比伦人画的圆!如图"所示#"以此让学生,识圆-%Al知识的好奇心"而且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知"以及针对差异作出不同认知反应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依托情境先做后教"提升概括性同化能力依托情境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做"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在学生经过大胆尝试&自我推测"产生关于新知识的认知冲突时"教师再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类似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创设情境的意图"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对新知识的概括性同化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识圆-后"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圆的性质"而是让学生从教师准备好的图钉&长方形纸条&棉线&橡皮筋&硬币&铅笔等学具里任意选择工具画圆"最后对画好的圆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自由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工具画圆"发现橡皮筋虽然好玩但是不能画出准确的圆"而且如果不固定一个点也不能顺利画出圆'经自主概括"得到画圆必须做到,定点和定长-"于是获得,一中同长-这个关于圆的认识%在对圆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先动手把画的圆剪下来"再对圆形纸片进行折叠"从而对圆的半径&直径&圆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基于,旋转能画圆-这个知觉的相似性"通过画圆的实践操作"把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和新知识自然连线"得到了圆的性质'再通过折圆"化解了新知识的学习难点%教学实践表明"先做后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对学生概括性同化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二#如何达到,顺应-数学知识的认知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逐步搭建脚手架"引领学生面对认知冲突时能整合&优化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利完成认知的顺应%"&搭好探究坡度"做好逻辑关联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在设计引领教学活动的问题!串#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开放度来考虑问题设置的难度层次"即设计的问题探究的坡度要尽量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坡度太大会阻碍探究的进行"坡度太小则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而言",小坡度"小转弯"小步走-普遍适合中等程度的学生% 另外"设置问题!串#时还要注意知识间的逻辑关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面积的起始课"也是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等曲线图形的基本研究方法"初步了解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这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六年级!""."!岁#的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运算逐渐转化为形式运算的阶段%他们正逐步脱离实物"以图式的形式把事物存储在大脑中"并能运用图式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水平逐渐发展"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同时"注意也由,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自主学习能力较之前偶伟国&以探究领略数学思维之美$基于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研究0/1&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有显著提高%这一课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圆的边是曲线"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数出所有的格子因而不能求出圆的面积时"教师可这样启发$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数格子-实际上是把圆分成很多小正方形叠加起来"这可以看作一个先割后拼的过程"那么"你还能用其他图形对圆先割后拼吗(如果你想到了"用剪刀剪开来拼一拼(刚才有同学想到用三角形分割"可不可以(请小组合作探究一下%这里"教师把,数格子-的方法解释为小正方形的累加"既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也为后面小三角形累加的方法做了铺垫%于是"学生根据切蛋糕的经验将圆等分"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从简单分割成$份到分割成'份&")份再拼接"发现随着份数的增多"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由此"推测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圆的面积"完成认知的顺应%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作图软件演示把圆分割成(!份&)$份&"!'份等复杂的拼接情况"最终师生一起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对分割拼接法印象深刻%!&增加关联引导"促进知识迁移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突出对象中隐蔽的要素"从而凸显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通过对问题多层次的变式构造"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解决进行多角度的问题关联引导"促进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探究,长方形有四个直角-的特点时"多数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对长方形的$个直角分别进行比对后"教师给出关联提示$比对了几次(有没有更容易的方法(于是"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讨"最终发现,对折"次需要比对!个直角"对折!次只需要比对"个直角-%接着"探究,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时"关于,对折-这个主题的应用"学生遇到了认知瓶颈"即如何说明,相邻的两条边相等-%教师的教学处理 如下$师 除了用直尺测量"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 用折的方法%上下对折重合"上下边相等'左右对折重合"左右边相等%师 !指着图形#上边和下边相等了"左边和右边相等了"那怎么说明相邻的两边相等呢(!学生思考%#师 上下边重合说明上下边相等"那么相邻的两边要怎么折才能重合(看来还缺这关键一折"怎么折(生 斜着折%师 !演示沿对角线对折#这样"相邻的两边也重合"说明这两边也相等"所以...生 !齐#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师 还可不可以再折(之前长方形折了几次"想一想(生 !激动#斜着折"再折一下"四边都重合"都相等%!该生演示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师 对%刚才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正方形确实是四边相等的%既然正方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等&变式教学研究!续#011&数学教学"!##(!!#$)"#%宦铭里"李绍平"洪燕君&数学史融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课堂教学011&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0%All Rights Reserved.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就把每条边的长叫作边%!教师板书$边%#,折-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一开始学生不太容易想到,折两次-%教师围绕,折-"关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在不同角度的,折-的动手操作中找到新旧知识的相异点"并以此为基点充分感知图形的具象%同时"教师不断整理&归纳学生的数学发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比较和评价"利用否定属性策略提出新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反思"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新认知图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顺应%学生原先的认知结构是学习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本身%当同化和顺应发生的时候"知识由,点-连成,线-"再由,线-结成,面-"它们与认知结构中其他观念产生了紧密的&高强度的联系"就形成了数学理解% 即知识从单点到多点"从多点到关联"从关联到拓展"使得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三#如何取得,平衡-"&设疑追问"巧推平衡当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形成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衡%教师通过追问"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经历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这种认知失衡基础上的追问导致认识发生变化"使知识的学习,化面为体-"从而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的总结环节"师生一起回顾和梳理了整个学习过程"并归纳了,量&比&折&画-等认识图形的方法后"教师从信封里拿出"个平行四边形"把它和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放在一起"请学生自由探讨(#秒"给这些图形起一个统一的名字%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教师马上又拿出"个梯形放到黑板上"请学生继续命名%有学生说,有四条边"叫四边形-%教师追问$这节课我们就是在研究边&研究角"既然这些图形都有$条边&$个角"那为什么不叫四角形(这时"下课铃响起%教师说道$这个问题大家回去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最后的问题提出为下节课的演绎和归纳教学埋下了伏笔%!&抽象拓展"牵引平衡!#世纪.#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倡导学生应当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具体而言"知识建构是指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从而抽象出知识内核的过程"其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以及适当的情境都非常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提示刺激下"其认知经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一次次达到新的平衡"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而使认知结构逐渐拓展"知识建构趋于完备%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通过教室中的座位与人的对应关系来感知,位置-这个概念!同化#"这时,位置-在平面图上是指一个,方格-'然后顺向迁移到用,点-表示,方格-!顺应#'最后抽象出,数对-可以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平衡#%就如同学生在学习,数-时"先是在情境中通过数小棒这个直观行为来认识自然数"熟练以后逐步脱离小棒"在头脑中形成图像表征"最后再转化成符号表征"学习,自然数的加减-%在上述认喻平&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011&中学数学月刊"!##0!'#$"$%/&3456784"4869&3:6747;<=>?@=A B C D6745946A>C=>E$F4<=>=8=;>76>58:4=>?@=A B G B G94011&H5@G68=;>69*4C746A G:*4I=4J"!#".!"$#$$%)"%All Rights Reserved.知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不断在同化和顺应中调适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认知结构"这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为了对知识点进行关联拓展"说明认知,平衡-的可塑性"在这节课的,评估与延伸-环节"教师设置了如下探究题目$如图!"已知正方形!"#$的两个顶点!!(".#和"!("(#"请$!"#在图中标出正方形的另外两个顶点#和$可能的位置"并说明理由'!!#用数对表示#和$的位置%图(从课堂探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以!"为边向右侧画出正方形!如图(#"并能正确运用,数对-表示出点#和点$的位置'图)只有少数学生是从!"边向左侧或向两侧画正方形来完成的!如图$&图.#%而,以!"为对角线画出相应的正方形-的结果"是在探究过程中经教师启发和点拨后才得到的%图*图"三&结语实践表明"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能自然而然地把教材知识的逻辑线&知识本源的历史线&学生认知的心理线有效地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原有的数学现实"经历,同化K顺应K平衡-的认知过程"展现,点连成线&线结成面&面化为体-的知识内化学习脉络"最终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数学学习更有条理&更有秩序&更加深入"使得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而且会,想学-"最终到,会学-%All Rights Reserved.。

皮亚杰教学实践的应用(2篇)

皮亚杰教学实践的应用(2篇)

第1篇一、引言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本文将探讨皮亚杰教学实践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皮亚杰教学实践在幼儿园阶段的应用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

皮亚杰教学实践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感官教育:通过触摸、听、闻、尝等方式,让儿童充分感受各种刺激,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2)游戏教学:利用积木、拼图等玩具,让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生活教育:引导儿童观察生活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 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思维仍以自我为中心。

皮亚杰教学实践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体验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2)故事教学:通过讲述故事,让儿童了解人物性格、情感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操作活动:利用教具、玩具等,让儿童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皮亚杰教学实践在小学阶段的应用1.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运用具体概念进行思考,但仍受具体情境的影响。

皮亚杰教学实践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观察等环节,让儿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2)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结合学科知识,让儿童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考,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皮亚杰教学实践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儿童分析、评价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第2期2019年2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Feb 2019[收稿日期]2018-11-29[作者简介]李友莉(1994-),女,四川泸州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李友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数学学习困难、厌倦数学是很多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课程目标与认知能力作比较后得出,两者的差距集中在“最近发展区”,个体需要通过外来参与者的帮助消除这个差距。

鉴于此,得到了鼓励儿童自发性学习;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创造情景化的课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同一性训练和变式训练等启示,旨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141-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02 027 教与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在科学的基础上,众多心理学家对此提供了重要的学习理论。

其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影响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强调一切知识起源于主体实际动作(物理经验)和动作图式(逻辑数学经验)。

逻辑数学经验的形成发展依赖于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反之,亦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1]。

因此,数学学习不仅增长学生的知识,更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认知结构的发展。

通过查找文献发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审视较少。

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儿童

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儿童
儿童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 来理解长度、高度、重量等概 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操 作。
时间认知能力
儿童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 件和活动来理解时间的概念,
如过去、现在和未来。
儿童在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个性发展
好奇心
儿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 兴趣,不断提问和探索 ,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力
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 过程中,能够发挥想象 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
皮亚杰的数学观下 的儿童
contents
目录
• 皮亚杰的数学观 • 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 皮亚杰的数学观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 儿童在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成长
01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数学观
皮亚杰的数学教育理念
强调儿童主动建构知识
重视儿童的社会互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与环境互动,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数学教 育中,应鼓励儿童通过操作、探索和 思考来学习数学。
03
游戏化教学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 教学,使学习过程更加有 趣,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
情境化教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 中,使儿童更好地理解数 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互动式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儿童 提问和讨论,提高他们的 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数学观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皮亚杰的数学观在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04
CATALOGUE
儿童在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成长
儿童在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学习过程
01
02
03
04
感知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 界,通过触摸、听觉等来感知 数学概念,如大小、多少等。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需要掌握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究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认知发展理论简介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认知上按照一定的阶段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传感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

二、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观察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和问题的理解水平。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前运算期注重感知和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数学操作,例如数物品或使用具体的教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概念和运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供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情境在具体运算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 合作学习和讨论合作学习和讨论是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影响,激发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5. 知识迁移和应用形式运算期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新皮亚杰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新皮亚杰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新皮亚杰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新皮亚杰主义是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它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儿童智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儿童在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过程。

这种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心理水平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心理发展水平与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关系新皮亚杰主义认为: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知觉和注意的方式不同。

年幼的儿童倾向于注意事物较为具体的方面,并且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关注一个方面内有关该事物的情况。

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心理水平有所发展,逐渐过渡到能在同一时刻内思考事物某方面内不同特征的关系或者不同方面间众多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因而能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这种差异,在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出同一问题时,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心理学家通过一种任务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解决某一问题所有可能的方法以及采用某种方法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观察儿童在解决该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确定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分别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平衡臂问题(如下图)。

(附图{图})将平衡臂的两臂固定,并在两侧一定的位置上放置一定的重量,然后出示给儿童,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松开两臂,将会看到什么现象?是平衡、右边下落还是左边下落呢?在该问题中,有两个不同但互相关联的维度;放置在每臂上的重量和该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

有三个独立的结果:左边下落、右边下落、平衡。

将两个维度的各种情况加以组合,共可以提出六种可能的平衡臂问题(见下表)。

可以看出,随着问题类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正确解答平衡臂问题所需注意到的变量数目也逐渐增加。

正确解答前两个问题只需注意两臂的重量多少即可,但若想正确解答长度问题,仅仅关注重量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能把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考虑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皮亚杰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新皮亚杰主义是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它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儿童智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儿童在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过程。

这种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心理水平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心理发展水平与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关系
新皮亚杰主义认为: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知觉和注意的方式不同。

年幼的儿童倾向于注意事物较为具体的方面,并且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关注一个方面内有关该事物的情况。

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心理水平有所发展,逐渐过渡到能在同一时刻内思考事物某方面内不同特征的关系或者不同方面间众多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因而能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这种差异,在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出同一问题时,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心理学家通过一种任务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解决某一问题所有可能的方法以及采用某种方法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观察儿童在解决该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确定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分别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平衡臂问题(如下图)。

(附图 {图})
将平衡臂的两臂固定,并在两侧一定的位置上放置一定的重量,然后出示给儿童,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松开两臂,将会看到什么现象?是平衡、右边下落还是左边下落呢?在该问题中,有两个不同但互相关联的维度;放置在每臂上的重量和该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

有三个独立的结果:左边下落、右边下落、平衡。

将两个维度的各种情况加以组合,共可以提出六种可能的平衡臂问题(见下表)。

可以看出,随着问题类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正确解答平衡臂问题所需注意到的变量数目也逐渐增加。

正确解答前两个问题只需注意两臂的重量多少即可,但若想正确解答长度问题,仅仅关注重量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能把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考虑在内。

对于含有冲突的问题,即某侧重量较多但距离支点的长度短,另一侧重量较少但有较长长度的问题,正确解答时必须能同时考虑到左侧的重量、左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右侧重量、右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这样4个变量。

通过这样的任务分析,心理学家确定儿童在解决平衡臂问题上可能会采取的四种策略。

每种策略以规则的形式表述如下:
(附图 {图})
规则1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回答“平衡”;否则,选择“有较多重量的一侧下落”。

规则2如果两侧重量相等,选择“具有较长距离的一侧下落”;否则同规则1。

规则3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但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对结果进行猜测;否则同规则2。

规则4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使用计算力矩的方法来解答;否则同规则3。

研究表明,4~5岁的儿童使用规则1来解答问题。

出示问题时,他们认为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平衡臂处于平衡状态。

这种策略只适合于解决重量被放置在支点两侧同样距离的问题,即六类问题中的前两类。

8~10岁的儿童能够使用规则2。

他们预测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但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重量距支点较远的一侧将下落。

这种策略可解决长度问题。

13岁的儿童能使用规则3,当所给问题中出现冲突现象时,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而另一侧重量较少但距支点较远,儿童会猜测哪边将下落。

对于规则4来说,它已涉及到有关平衡问题中的力矩计算的方法,因此,青春期甚至成年人也需要若干训练才能自觉地使用规则4来解答平衡臂问题。

可以看出,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所能关注的变量也逐渐增加,相应地,他们正确解答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二、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
什么因素导致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异呢?新皮亚杰主义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儿童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是人们对外界的信息或从
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作短时间的贮存并对其进行某种加工的场所。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大约只有5~9个单位。

如果工作记忆中贮存的信息过多,就将导致对信息的加工无法进行;反过来,在对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时,相应的贮存信息量也就减少了。

正是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限制了在特定发展水平上儿童所能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复杂程度。

同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为什么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掌握更为复杂的解题规则呢?这里涉及到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另一个因素:基本操作或者说基本运算能力的熟练程度。

年幼的儿童,基本的运算能力尚未达到熟练程度。

如在平衡臂问题中,计算两侧各自的重量数、确定每侧重量距离支点的单位数、对重量或长度进行比较等等基本运算对年幼的儿童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任务,而对较年长的儿童(学龄中期或后期)来说,这些基本的运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