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第2课 鱼类(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2鱼类授课时间:月日【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二课,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可以看到鱼的身影,对于鱼类有常识性的认知。
然而对于鱼类的共同特征、鱼鳍与鱼鲤的作用等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为此本课首先通过展示鱼类的视频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归纳鱼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形成较全面系统地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活动对鱼鳍、鱼鲤结构与作用展开探究,学会思考生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赏析我国的珍贵鱼类资源,激发对鱼类研究的兴趣,养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鱼类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生物,学生非常熟悉鱼儿游动的画面,但是鱼如何协调有序完成这一过程却不太清楚,教师可以顺势激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到观察鱼的外部形态,鱼口的开闭,但是常常忽略蛆的作用,对于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养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能初步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科学的掌握识别鱼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研究鱼类在水中游动情况,认识鱼鳍结构特点与作用。
3.通过观察研究鱼类在水中呼吸后,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认识鱼鲤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
联系生存环境、呼吸方式、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鱼的游动与呼吸,认识鱼鳍与鱼鲤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鱼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鱼》,在水中生活着这样一种精灵,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2.揭示课题:它们是动物界中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鱼类》。
[设计意图:通过鱼的视频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鱼类话题的科学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丰富的关于鱼的感性认识。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10、实验名称:跳舞的白糖
实验准备:一个小碗,一块塑料薄膜,一个橡皮筋,白砂糖
实验步骤:一用塑料薄膜包住碗口,用橡皮筋固定好,做成一个鼓的形状
二在塑料薄膜上撒一层白砂糖
三在小碗的附近制造一些声音,如敲击玻璃杯,发现白砂糖在塑料薄膜上跳了起来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实际上是声波的传递,声波到达,小婉和塑料薄膜引发震动,带动白砂糖也震动起来,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物体运动的也就越快。
3、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除以时间。
4、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
第四课:运动和力
1、我们可以利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2、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振动片产生的声音,通过固体传到耳朵里。
7、次声波和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到,但却可以通过特殊的仪器发射和接收。
8、大象可以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
9、蝙蝠、海豚可以通过超声波进行交流,人们还可以利用超声波诊断身体疾病。
第十课:噪声污染
1、有些声音比较嘈杂,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第一课:位置和运动
1、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是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2、相对于球门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3、描述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的三要素有:参照物、方向、距离。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新苏教版2021-2022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鱼类》集体备课教案
2.《鱼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常见的鱼进行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能描述出这些鱼的特征,再比较归纳出共同特征。
2.会用“三段论”逻辑方法,识别其它水生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3.通过观察鱼在水中游动时,鳍的变化情况,描述出鳍的作用。
4.通过观察有色水进出鱼身体的路线实验,能说出鳃可以帮助鱼呼吸。
【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并能识别某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难点:观察鱼的游动和呼吸,认识鱼的共同特征(有鳍和鳃)对鱼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记录单、草鱼视频、鲫鱼游动视频、鲫鱼呼吸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鱼(每组4种:鲫鱼、鲢鱼、鳜鱼、鲷鱼)、马克笔、抹布【教学过程】一、观察一种鱼学习观察动物特征方法。
1. 示题:水族馆想要举办一次鱼类特展。
通过票选,最受欢迎的动物是草鱼。
2. 观察描述:仔细观察这条鱼,说一说你的观察结果。
3.明确内涵: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征。
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科学上把它们称为这种动物的特征。
二、观察四种鱼归纳共同特征1.明确任务:听说要办鱼类特展,饲养员们送来的很多他们管区的动物。
请你作为审核员,来审核哪些动物是鱼,可以参加鱼类展览。
大多数鱼都具备的特征才是鱼类的主要特征。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鱼类的主要特征来判别未知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2.独立观察:每组领到4种已经通过审核的鱼,每位组员独立观察其中一种,并描述出它们的特征。
3.组内交流比较:将四位组员的观察结果放在一起,每位组员轮流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再比较出四种鱼共同具有的特征。
4.全班交流:小组依序介绍四种鱼的共同特征,他组补充。
5.认识鳍:当学生发现鳍是鱼的共同特征后,指出鱼鳍的位置,认识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尾鳍。
通过视频观察:鱼前进时和转弯时,鱼鳍的运动。
6.认识鳃:通过解剖图,认识鳃的位置。
视频播放,仔细观察:红墨水进出鱼身体的路线。
了解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7.小结:在水中生活的用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有鳞片覆盖的脊椎动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一、知识要点。
1. 呼吸的重要性。
- 呼吸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氧气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等活动。
如果呼吸停止,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 肺活量。
- 概念: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 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肺活量测量仪来测量肺活量。
测量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嘴对准测量仪的吹嘴,缓慢而持续地吹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测量仪上显示的数值就是肺活量。
- 肺活量的大小与健康的关系:- 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强,身体的供氧能力也就越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会比较大。
例如,运动员的肺活量通常比普通人要大,因为他们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使肺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而肺活量小的人,在运动时可能会比较容易气喘吁吁,身体的耐力相对较差。
3. 呼吸与健康。
- 运动与呼吸:-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深度也会加深。
比如跑步时,我们会感觉呼吸急促,这是因为身体的肌肉在运动时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呼吸系统需要加快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
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呼吸的影响也不同,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比轻微运动时更明显。
- 良好的呼吸习惯:-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鼻毛可以阻挡灰尘等异物,黏膜可以温暖、湿润空气,这样进入肺部的空气就比较清洁、温暖和湿润。
而用嘴呼吸时,干燥、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可能会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不良影响。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呼吸健康也很重要。
室内空气如果污浊,含有较多的灰尘、有害气体(如甲醛等),会影响呼吸健康。
经常开窗通风,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污浊空气。
二、实验与活动。
1. 测量肺活量实验。
- 实验目的: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大小。
- 实验器材:肺活量测量仪。
- 实验步骤:- 先检查肺活量测量仪是否正常工作。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多样的动物2.动物的分类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多样的动物”中关于“动物的分类”的必备知识点归纳如下:一、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1.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科学家根据动物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如蝗虫、蝴蝶、蚊虫、蜗牛、水母、河蚌、蚯蚓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如青蛙、猴、鲨鱼、鸟等。
2.分类依据: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身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等。
二、各类动物的特点1.无脊椎动物昆虫: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如蝗虫、蝴蝶等。
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水母、河蚌、蚯蚓等,它们没有脊椎骨,身体形态和结构各异。
2.脊椎动物鱼类:用鳃呼吸,在水中生活,如鲤鱼、鲨鱼等。
两栖动物:皮肤裸露,一般没有鳞或甲。
幼体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成体主要用肺呼吸,适于陆上生活。
如青蛙、蟾蜍、大鲵等。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身体表面一般有鳞或甲,用肺呼吸。
如蛇、壁虎、鳄鱼等。
鸟类:体表有羽毛,有翼和角质喙,足上有鳞片,多数善于飞行。
如白尾海雕、啄木鸟、鸭等。
哺乳动物: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如绵羊、梅花鹿、猫、兔、牛、羊、马、猪、狗、蝙蝠、鼯鼠、鲸鱼等。
三、动物分类的注意事项1.多样性:动物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极高的多样性。
2.动态性:动物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动物的分类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3.综合性:动物分类需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等多个方面,才能得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掌握以上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各类动物的特点以及分类的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2课《鱼类》
科学实验册第二页
1.写出鱼的外形的共同特征
2.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鱼鳃和鱼鳍,了解了鱼鳃和鱼鳍的主要作用,知道了鱼是靠鱼鳃呼吸的,鱼的尾巴是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的,鱼鳍是控制平衡的。
学生给动物分类,观看视频
(给学生美的享受,引起学生对鱼类的观察兴趣。
明确本课所研究的问题。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鱼的共同特征。
请学生简单介绍海鳗、鳐鱼、河豚的资料。
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鳃和鳍的作用
学生按要求仔细观察鱼儿的游动,全班交流,预设:
学生做一做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鱼类的特征。
板
书
设
计
2、鱼类
1.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
2.有鳃(呼吸)和鳍(保持身体平衡、运动)
3.生活在水里
4.是脊椎动物
教学
反思
2.观看鱼类的美丽视频。
二.问题出示,自主探究
鱼类有哪些共同特征?
探究活动一:认识常见的鱼
1.同学们,你见过哪些鱼?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鱼。
2.刚刚我们提到的都是常见的鱼儿,在水中还有一些外形比较奇特的鱼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三种鱼类,了解这三种鱼的外形特点,简单介绍一下。
3.教师小结
探究活动二:认识鱼鳃和鱼鳍
1.出示课本第7页图片,初步了解鱼的外形结构。鱼鳃和鱼鳍各有什么作用呢?
2.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鱼鳃和鱼鳍各有什么作用?
探究活动三: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
探究活动四: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2.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鱼鳍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鱼是怎么呼吸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植物的根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能认真观察植物的根,并能利用简单的表格进行记录;在研究植物根的作用时,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2、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设计;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
3、通过实物识别和多媒体展示,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主要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4、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识别两种植物的根和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材料:烧杯、量筒、植物油、放大镜、尺子、镊子等。
学生准备:1、课下实践活动:拔草、晃一晃树(体验根的作用),要求不要晃动刚栽的小树,以免影响其生长。
2、材料准备:葱、麦苗、菠菜、香菜、油菜、狗尾巴草、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并初步观察它们的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两种植物:我手里拿得是什么植物?提出问题:植物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2.植物的根二、探究植物的根的分类1、认识直根和须根。
(1)师出示菠菜和葱两种植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我的观察记录第------小组 -----年------月------日(3)学生小组汇报。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我的观察记录”,按照记录内容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①直根:菠菜的根中间比较粗壮,周围比较细,这样的根叫做直根。
同时板书:1、根的分类:直根。
②课件出示直根的特点:直根的主要特点是主根明显比侧根粗而长,从主根上生出侧根,主次分明。
指名读一读。
③须根:像葱这样各条根的粗细都差不多,像一把胡须,我们称它为须根。
(板书:须根)④课件出示须根的特点:须根的特点是根有些像人的胡须一样,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根与茎的奥秘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难点
重点:1、认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龙山县新城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题
第一单元2根和茎的奥秘
课型学生分ຫໍສະໝຸດ 实验课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二、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报告学生回家实验的情况:
1、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你用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得出什么结论
难点:1、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2、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所需仪器:锥形瓶、剪刀所需材料:葱、芹菜、清水、红墨水、棉花
教师准备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
2、职务是怎样运输水的?你用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得出什么结论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交换的“中转站”。
【教学难点】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情景感受呼吸变化。
图片展示,观察图片,激发学生思考。
我们知道,我们静静的坐着的时候呼吸平静,运动后呼吸会变的急促,想要把嘴巴张大一些呼吸。
那么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板书课题《呼吸与健康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里学生运动后的呼吸的变化,提出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阅读资料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去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播放视频《比较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的不同》。
指导学生对图形分析及总结。
图形分析:氮气的含量是不变的,氧气的含量减少了5%,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3. 97% ,其他气体的含量增加了1.03%。
总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调取学生元认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条形图,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2课植物的根【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
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实验步骤】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
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鱼类》知识点和练习题
1、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以颌取食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的共同点: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表面有鳞、有鳃、有鳍、嘴总是不停地开合、眼睛长在头部两侧、生活在水中等。
3、鱼鳃和鱼鳍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3、鱼鳃的鳃盖下是鲜红颜色的鳃丝,鳃丝细细的,一排排的排列着。
4、如果根据鱼鳍生长的位置,鱼鳍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5、鱼是用鱼鳃来进行呼吸,通过鱼鳍来运动的。
6、鱼在游动时,鳍各有分工,且相互合作,某一动作需要多个鳍相互作用。
尾鳍:控制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
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
背鳍、腹鳍:起平衡作用。
臀鳍:协调其他各鳍的作用。
7、鱼在游动时,它的各鳍是配合运动的。
尾鳍不断摆动,在鱼前进时起主要作用;胸鳍和尾鳍配合划动,在鱼拐弯时起主要作用。
8、鱼用鳃呼吸。
水流由口进入、经过鳃后流出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一、填空题1、鱼在水中靠()呼吸。
2、鱼的体表大多长有(),用()游泳。
3、鱼有脊椎,是()动物的一种。
4、鱼鳍包括()、尾鳍、()、腹鳍和臀鳍。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有的鱼不是脊椎动物,如鳐、河豚等。
()2、鱼拐弯时胸鳍起主要作用。
()3、鱼鳃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
()4、鱼生活在淡水中。
()5、水从鱼嘴进去再从鱼鳃出来。
()6、鲫鱼有1对胸鳍、1对腹鳍。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内。
1、下列动物中不是鱼类的是()2、鱼在水中向前游泳,起主要作用的是()A、胸鳍B、尾鳍C、背鳍3、鱼的背鳍共有()A、1对B、1个C、2对4、河豚是鱼,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脊椎B、生活在水里C、用鳃呼吸5、下面有关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是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B、鱼都有鳞片C、鱼鳍能保持运动平衡6、鱼缸里的金鱼,口和鳃盖一张一合,鱼的这种行为是为了()1A、呼吸B、喝水C、取食7、鱼是怎么游泳的?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只靠尾鳍的摆动B、各种鳍互相配合C、靠鳃的一张一合8、鱼能生活在水中的主要原因是()A、身上有鳞片B、用鳃呼吸,用鳍游泳C、必须在水中繁殖9、下列动物中用鳃呼吸的是()四、填图题:写出鱼鳍名称五、材料问答题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公开课(5)
THANKS
• 材料:大卷透明胶、小卷透明胶、纸条、环保塑料袋、电
吹风。
• 步骤:
• 1、用透明胶带把纸条粘成圆筒形。 • 2、把塑料口袋用缠绕折叠的方式粘在圆筒壁上。 • 3、用大透明胶带围绕纸筒一圈,再次粘贴塑料袋口防止漏
气。
• 4、用手扶住塑料袋球囊,打开电吹风,只到球囊鼓起来, 放手热气球就做好了。
小组合作表现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
高邮城南新区小学曹宏翚
一、探究
活动一:究热空气的流动
做一做
把手放在火焰的上方
把手放在火 焰的两侧
感觉热空 气在哪里?
做一做 点燃蜡烛,把纸杯放在火焰的上方, 观察纸杯所发生的现象。
热空气向上 流动。
活动二:为什么热空气会上
升
1、使木棍保持平 衡。 2、用手扶住木棍 的一端,用点燃 的蜡烛烤热另一 端纸杯的空气。 3、移开点燃的蜡 烛,同时松开扶 住木棍的手,观 察发生的现象。
2、考考你
• 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为什么?
3、冷热空气对流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思考:阳光加热地面,地面上的空气会怎样?
• 1、会变成热空气。 • 2、热空气会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
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 3、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
间里。 •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
现象:
• 用蜡烛烤得那个纸杯翘起来了。
思考: 为什么会翘起来?
两个纸杯里都有什么?
没有加热的那个纸杯里的空气是冷还是 热?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教案
2凹陷的保鲜膜教学分析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上节已验证物体受热膨账的性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体遇冷收缩的性质。
教材第一部分仍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保鲜膜凹陷的原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验证实验的环节已有了解,教师应强化该方法和步骤,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是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上节课“热账”的学习,学生较容易利用逆向思维模仿设计出本节课“冷缩”的实验方案。
第三部分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操作及观察。
通过上节课的实操经验,学生已知晓操作细节及如何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因此,该部分重在观察记录。
第四部分教材给出了得出结论的方法一一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
教师可再给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整理,从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1.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得出实验站话: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感受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学习准备材料准备:针简、冰水、烧杯:烧瓶:铜球、铜环(小一号和大一号)。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学习过程一、提出假设师:为什么加热膨账后的铜球过不了铜环,过了一会后又能穿过铜环了呢?生1: 铜环也受热膨账了。
生2: 不对,老师没有给铜环加热。
我猜想是铜球在那里放了一会后,就没有一开始这么热了。
所以又变了回去。
师:哪种猜想更接近实际呢?生:铜球冷却后会缩小体积。
二、设计实验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同步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遇冷收缩的现象,请大家先思考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请三位学生来分享他的实验方案。
生1: 我负责设计“铜球遇冷是否会收缩的实验”。
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铜环、冷水、烧杯。
实验的第一步是尝试将铜球穿过大号和小号的铜环,观察是否能穿过,记录现象;第二步,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冻一小会儿;第三步,再尝试铜球能否穿过两个铜环,记录现象。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教案
2.呼吸和健康生活【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
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
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
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及时地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解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物质变化课时安排:- 第一课: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水的变化- 第三课:空气的变化- 第四课:物质变化的实验第一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的变化是常见现象之一- 掌握物质的变化有时是可以逆转的教学内容:- 物质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通过实例说明物质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的变化是常见现象之一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的变化有时是可以逆转的第二课:水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 掌握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教学内容:- 水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 水的冷凝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第三课:空气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 掌握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教学内容:- 空气的膨胀是气体体积增大的过程- 空气的挤压是气体体积减小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第四课:物质变化的实验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 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内容:- 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例如石头破碎、水的蒸发和冷凝等- 通过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以上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的完整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2)学习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2)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环保意识,关爱动植物。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科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基本操作。
2.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第2课:植物的生长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 学习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举例说明。
第3课:动物的适应1. 了解动物的适应环境特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习动物的保护自己,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
第4课:我们的地球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学会观察地球的自然现象。
2. 学习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方法。
第5课:天气与气候1.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2. 学习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
(2)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动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分析。
(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表现。
4.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第6课:人体的奥秘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学会观察人体各个系统。
2. 学习人体生理功能,探究人体奥秘。
第7课:物质的性质1. 学习物质的三大属性:固态、液态、气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们的营养
1.我们了解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材料,、是人体的能源,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2)把芝麻放在纸上挤压,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芝麻中含有。
(3)小麦、土豆、米饭中含有大量的。
它们遇碘酒变成蓝色,这是特有的性质。
(4)不同的食物所含的是不同的,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全部
的。
为了保证,我们的饮食必须做到。
3.当好小法官:
(1)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C。
()
(2)用烧烤法检验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时,最好把教室的窗户打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
(3)补钙是老年人的事,少年儿童就不用补钙了。
()
(4)检验食物中淀粉的存在时,取用碘酒的器材叫滴管。
()
(5)密封包装的食品即使过了保质期,只要时间不长,仍可以吃。
()4.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
我的实验步骤:
我的发现:
5.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搭配饮食才能使营养更全面?
2.我们的营养
参考答案
1.
2.(1)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2)脂肪
(3)淀粉淀粉
(4)营养成分营养元素营养平衡结构合理
3.当好小法官:
(1)√(2)√(3)×(4)√(5)×
4.略。
5.简单点说早上营养丰富,中午吃饱足以,晚上尽量少吃。
五谷杂粮是平常,大进大补偶调养。
五谷为养:大米、小米、白面、黄米、豆类。
五畜为辅:羊肉、牛肉、猪肉、狗肉、鸡肉。
再加上水果蔬菜配合,基本上就是人的机体所需要的营养了。
营养均衡,不挑食,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