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耍龙灯
春节舞龙的故事
春节舞龙的故事春节舞龙的由来以及传说舞龙是春节不可少的习俗,你了解春节为什么舞龙吗?舞龙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思,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舞龙的由来及传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舞龙的由来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
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节舞龙的传说舞龙的传说一:传龙王背痛得受不了了。
在龙宫里有没有药可以治背痛。
于是龙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老人出去求医。
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说道:“不是凡人”。
龙王一脸惊慌,但却无法隐瞒真相。
于是就跟医生说了实话,也说了他来求医的原因。
于是,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然后从龙王腰部的龙鳞下面揪出一直蜈蚣。
蜈蚣被抓出来后,医生给涂抹了点膏药。
龙王就好了。
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
这个故事在民间传播开了,每年春天都会舞龙,以祈求来年有好收成。
春节习俗耍龙灯
春节习俗:耍龙灯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着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
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
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
(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
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
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
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
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
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春节民俗的童谣
春节民俗的童谣
春节民俗的童谣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
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年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
3. 贴窗花,放鞭炮,小孩乐得拍手跳。
穿新衣,戴新帽,欢天喜地放鞭炮。
这些童谣都描绘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欢乐氛围,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对春节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当然,不同地区可能还有其他特色的春节童谣,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除了风味独特的美食和喜庆的活动,春节还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习俗代代相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人们会表演这一传统舞蹈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舞龙舞狮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杂技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者身着五彩斑斓的龙狮服装,舞动着巨大的龙狮模型,迎接新年的到来。
舞龙舞狮寓意着驱邪、祈福和迎福,也是展示民众热情和团结的象征。
二、灯笼灯笼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美丽的灯笼装饰。
灯笼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并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和寓意。
人们有时会写上自己的祝福词句,并将灯笼悬挂在门前或室内。
灯笼的火光映衬下,春节的氛围更加喜庆而温馨。
三、舞蹈在春节期间,各地的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比如,北方的大秧歌和南方的踩高跷等,都是热闹非凡的群众舞蹈形式。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组织起舞团,穿戴着华丽的戏服,跳起欢快的舞蹈来庆祝新年。
这些舞蹈不仅展示了人们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凝聚了家人和朋友的情感。
四、传统音乐演出除了舞蹈,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音乐演出,如京剧、二胡、扬琴等。
这些乐器演奏和音乐表演既能独立进行,也能与其他表演形式结合。
在乡村地区,人们常常用传统乐器伴奏着歌唱或舞蹈,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风采。
这些音乐演出不仅深受老年人喜爱,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五、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餐饮活动之一,更被称为“全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进这一令人期待的盛宴。
年夜饭通常包含丰盛的菜肴,如鱼、虾、鸡等。
这些食物的名称和形状都寓意了吉祥的,代表着来年的好运和富贵。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互相祝福、分享美食,增进了家庭的亲密关系。
六、庙会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
每年的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1】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8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1页。
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民的风俗节⽇。
各族⼈民按照⾃⼰的习俗,举⾏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边的朋友喔!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正⽉初⼀、初⼆,共三天。
除⼣,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粉精⾁、叉烧⾁等。
除⼣的⽶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斩鸡,有⽼⼈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品,但在三⼗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是较⾼贵的⾷品,⼤的⼀、⼆⽄重,⼩的仅⼆、三两。
除此还有⼀种"凤莫",意为特⼤粽⼦,重达⼀、⼆⼗⽄。
粽⼦味⾹堪称⼀绝。
正⽉初⼀和初⼆有客⼈⾄要吃粽⼦。
春节期间要举⾏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体活动。
藏族据藏族学者说,在古⽼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雪⼭下,麦⼦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跳舞狂欢,既娱乐⾃⼰,⼜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初⼀过年的,"麦收为岁⾸"。
拉萨东⾯四百公⾥、雪⼭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初⼀过年,称为"⼯布洛萨"。
藏史记载,⼯布地区历史⾮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常盛⾏。
藏历⼗⽉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的时代。
⼤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初⼀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春⽓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服,戴最珍贵的⾸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也要预备⼀件过年的袍⼦,或者⼀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那么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传统灯彩。
相传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
龙灯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
其形象按颜色不同,种类繁多,每节内能燃烧烛的称"龙灯"。
龙灯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
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
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台湾的春节习俗介绍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一起来看看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欢迎查阅!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春节的传统游戏舞龙灯与舞狮灯
春节的传统游戏舞龙灯与舞狮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日子。
而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舞龙灯与舞狮灯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游戏,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本文将介绍舞龙灯与舞狮灯的起源、意义和表演特点。
一、舞龙灯的起源与意义舞龙灯,顾名思义,就是用龙为形象的灯笼。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后演变为一种寓意吉祥、祈福的舞蹈表演,成为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游戏之一。
舞龙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
相传,夏朝的伟大君主帝禹曾让民众在祈福活动中舞动假龙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此后,舞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流传下来,并最终融入到春节庆祝中。
舞龙的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被视作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龙的传说有很高的地位,龙被认为可以带来雨水、滋润土地和孕育万物,象征着繁荣、富饶和幸福。
因此,舞龙灯在春节期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对未来一年丰收和好运的期许。
二、舞狮灯的起源与意义舞狮灯与舞龙灯一样,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狩猎仪式中模仿狮子表演跳跃追逐猎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认为狮子是勇猛有力、威武雄壮的动物,被视为镇宅辟邪的象征。
因此,人们将舞狮作为一种祈福的仪式,以驱邪避祸、保佑家宅平安。
舞狮灯的表演通常是由两人扮演一只狮子,其中一人扮演前后腿,另一人则扮演狮子头。
狮子表演跃动、戏耍等动作,象征着祈福的祝福,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三、舞龙灯与舞狮灯的表演特点舞龙灯与舞狮灯都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舞龙灯与舞狮灯的表演需要配合鼓乐音乐。
音乐的节奏和音调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增添表演的气氛。
其次,舞龙灯与舞狮灯的表演动作精彩纷呈。
舞龙者需协同合作,在节奏感强的鼓乐声中挥动灵活的龙身,以求达到宛如龙在云间舞蹈的效果。
而舞狮者则需要准确地配合前后腿的动作,模仿真实狮子的行走、咆哮等动作,使观众感受到狮子的力量和霸气。
最后,舞龙灯与舞狮灯的表演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协调。
广东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东的春节习俗有哪些⼴东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也是⼴东最重⼤的传统节⽇。
⼴东的春节有⾃⼰的地⽅特⾊。
下⾯和⼩编⼀起来看⼴东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东春节习俗 从年前腊⽉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正⽉⼗五的元宵节夜⽌,将近⼀个⽉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约从腊⽉⼗五六便进⼊年关⼤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品,添制新⾐,购买与制作过年⾷品等。
旧时初⼀,清晨有乞丐或孩⼦作“派财神”之俗。
他们⽤⼩红纸写上“财神”⼆字,在各家门⼝⾼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红纸“财神”,回以“利市”⼀封。
旧俗年初⼀那天,家⼈吃过早餐,开始⾏贺岁礼。
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
⾏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
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家制作的煎堆、油⾓,⽔果等作为见⾯礼。
⼴东⼈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除⼣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早上,第⼀件事是⾃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向⾃⼰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远的地⽅。
5、谢灶:腊⽉⼆⼗三晚,送灶君⽼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碗⽶,两砖⽚糖,⼀封利是,⼀碗清⽔,⼀礼烧猪⾁,⼀些蔗、桔,纸钱等。
6、正⽉初⼆、初三,嫁出去的⼥⼉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
7、正⽉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守岁。
9、⼴东⼈过年⼀定要买⼀盆⾦桔,⼀盆⽔仙,或者⼀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棵,⽽不是⼀⽀?是的,⼴东⼈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桃花之于⼴东⼈,犹如圣诞树之于西⽅⼈。
永兴县各乡镇耍龙灯、“倒灯”习俗
永兴县各乡镇耍龙灯、“倒灯”习俗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都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或“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龙的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
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祐,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在湖南省永兴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村都会耍起龙灯,走村串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灯,以稻草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为九节,每节用以燃香插上,节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舞动。
其动作有“龙摆尾”、“龙翻腾”、“登云破雾”、“龙蟠柱”等等。
在双龙、多龙一起舞时,则有“双龙抢珠”、“群龙飞舞”等动作。
耍龙灯时,锣鼓镲钹伴奏,同时还施放烟火、爆竹,儿童成群追随,场面格外喜庆,热闹。
江南地区的元宵“倒灯”习俗,传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舞龙倒灯最初是用于驱逐野兽,保护家园的,后来逐渐演绎成了敬神驱邪、拜年贺岁、比勤赛富的乡风习俗。
永兴地区,一般在正月初八“开灯”(开灯时间各村略有不同),正月十五“倒灯”,其壮观的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
元宵节耍龙灯来历分享
【导语】正⽉⼗五是中国的传统节⽇—元宵节。
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合合美美。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耍龙灯来历,欢迎阅读!1.元宵节耍龙灯来历 耍龙灯起源于⼈们对龙的崇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们⽤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顺,五⾕丰登。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那⾥得到了发扬和光⼤。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和重⼤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概。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牧著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我国古代⼈民为寄托美好愿望⽽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2.元宵节作⽂ 元宵之⽇,街上舞龙舞狮,热闹⾮凡。
我和爸爸漫步在蒸湘北路,只见到处挂满了彩灯,五彩缤纷,耀⼈眼⽬。
忽然⼀阵“冬冬”的锣⿎声传来,抬头⼀望,只见两条蛟龙从远处向神龙⼤酒店奔腾⽽来。
紧之后,周围的⼈潮⽔般地向“龙”拥来。
好⼤的两条龙。
那龙头硕⼤⽽威严,龙须飘动,⽬光如炬,真有⼀种“神龙”的感觉。
两条龙都有⼆⼗⼏⽶长,舞龙的叔叔都⾝强体壮。
他们⾝穿黄⾊对襟⾐,灯笼裤,腰扎红⾊绸带,头裹黄布,⾼举舞龙杆,兴⾼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点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蜻蜓点⽔”,时⽽“⾦龙盘⽟柱”,时⽽“双龙祝福”。
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声,街道的烟花四起,焰⽕四射,两条龙在万点⽕花之中,⾦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
⽚刻⼯夫,两条龙⼀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在爆⽵声中为⼤家拜年祝福。
龙啊,你这新千年的龙,带着我们腾飞吧!我为你⾃豪,我为你喝彩。
有关元宵舞龙灯的寓意
有关元宵舞龙灯的寓意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元宵舞龙灯的寓意,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由来介绍一有一只神鸟被猎人射死。
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
天帝的女儿通知人间,有个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介绍二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介绍三元宵节的由来有两种,一是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一个说法是汉文帝登基以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介绍四元宵节,想必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并不陌生,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元宵节的那天,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人都会齐欢乐,庆元宵。
元宵必不可少的当然就是吃元宵(汤圆)了,还有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庆祝方式,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
元宵舞龙灯的寓意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呢1、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2、踩高跷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3、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舞狮子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
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5、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6、游龙灯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的耍龙灯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龙人。
每到春节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气势十分壮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禁忌1:忌哭闹,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这天都不要哭闹。
广东省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广东省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广东省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广东省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春节(SpringFestival)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广东也和全国一样,开始了春节的准备,但是广东的春节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
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
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
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
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
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风俗习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7、正月初7吃7樣菜,然后初7,20要全家出去玩。
8、12點,要在家里守歲。
民俗活动舞龙的由来
民俗活动舞龙的由来(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民俗活动舞龙的由来民俗活动舞龙的由来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我国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我国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节日民俗活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我国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
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
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
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
(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
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
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
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
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
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