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教育
李跃儿:芭学园(上)
李跃儿:芭学园(上)作者:李跃儿张亚军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8年第10期芭学园:实施以给孩子建构人格和心理护理为目标的幼儿教育,打造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格状态。
为中国孩子设计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幼儿教育,利用人类生活的基础内容,变成孩子的玩具,在使用这些玩具中获得属于个体的发展。
芭学园的课程模式就是玩耍,区别于娱乐的玩耍,用来学习和发展的玩耍行为叫做“工作”。
利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潜能发展机会,芭学园认为任何能力都必须在为他人服务、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所以注重培养爱人类、温情、谦卑、有敬畏感、守规矩、自律的人。
芭学园的教育,具有人类生活的所有元素,如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以芭学园的教育不能以某一项技能命名,因为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
访谈录:张亚军(以下简称“张”):创办“芭学园”之前,您的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是怎样的,是什么促使您从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李跃儿(以下简称“李”):我是宁夏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习的是师范教育,所以在美术领域不能达到专业画家的水平。
后来我背着自己的作品到各大学院遍访名人,想自学成为专业画家,也真的成为了一名专业画家。
在做专业画家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还是培养业余美术爱好者,因为我的工作单位是群众艺术馆,主要对象是孩子。
那时候家长对于“小三门”非常感兴趣,学习绘画成为考大学的另一条预备之路。
当时我的学生非常多,从教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我只能使得他们学到绘画的技术,无法带给他们艺术的灵魂。
他们有的学了十几年,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凄惨的状况:他们把别的孩子用来玩耍和休息的时间用来绘画,但他们永远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技术上和知识上花的功夫太大,在如何使用绘画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孩子艺术的灵性和作为人的基础素养这方面,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所以当时教育理念缺陷很大。
二是中国的教育中全部缺少人文的内涵,缺少关于人类灵性的滋养,缺少关于人类基础品格的建构,只是要求和逼迫,很少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建构,去“构造”高级人格的品质。
李跃儿芭学园怎么样
李跃儿芭学园怎么样李跃儿教育体系是一整套集教育理论、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置、课堂操作为一体的教育,其核心是结合了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教育的教育的特质,为不同的孩子制造一双合脚鞋。
芭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孩子建构完整的人格。
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是体现在人身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基础上,它会影响着每个人在各个生活领域的表现。
在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方面,有许多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2-6岁孩子之间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长大之后的生存起来就更容易。
芭学园会给孩子设置有准备的环境,芭学园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涵“打包”,变成孩子的工作材料,更有芭学园独家的30亩园林,帮助孩子体验种地,野外生存等。
人的发展像种子一样,会按照大自然给它设计的程序发芽成长。
不要试图让孩子超越自然发展的节律,应该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孩子预设一个成长模式,把孩子硬套进去。
在李跃儿看来,幼儿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心灵的洞察和认真的聆听。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师要感受孩子,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就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符合他特点和性格的人。
在芭学园,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芭学园的一名成熟教师的培养需要3年,作为芭学园的老师应该知道如何调节和安排孩子每天的生活,什么样的节令给什么样的课程;能把握课程哪个部分属于心灵,哪个部分属于情感,哪个部分属于技术,哪个部分属于知识;能够知道怎么把孩子有效地带入进去,并根据孩子在课程中的反应延展教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也会经常强调“教机”。
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需要,当孩子产生需要时,教师对他的帮助才有用。
这里所谓的“教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教学的机会。
因为孩子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建构起统合世界的心智结构,心智结构越丰富,将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越容易。
在儿童时期就让他们通过自然的方式去建立丰富的心智结构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很想进入别人的群体,但是她来晚了,所有孩子都扎成堆儿开始做事了。
[李跃儿和她的巴学园]李跃儿巴学园20__学费
[李跃儿和她的巴学园]李跃儿巴学园20__学费巴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人: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
巴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孩子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两岁半的探险家,3岁的哲学家,4岁的爱情公主,5岁的孩子王……但您别以为巴学园是一个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在此打开儿童的心灵,释放人性的光辉。
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巴学园的工作。
<br/>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
然而,看了巴学园孩子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对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一的无知以及无知的愚昧。
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一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
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br/>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中,一位2岁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
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
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br/>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
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
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
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
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br/> 场景三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4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一年了。
大李走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
爬出炼狱的孩子--李跃儿教育实例
目录引子——老公站到了我一边1、无影人无影人小老鼠白天出洞不是我!不是我!颠倒的逻辑2、爬出地狱的战争妈妈的眼泪讨债逃离劫数需要智慧拉开修复的序幕爬出地狱的战争快乐原则不快乐让生命显现自然法则请魔鬼走开3、最后的防线下油锅最后的防线哭声嘎然而止月亮星星有默契人性之光芝麻开门我是你的知己4、第一道曙光抢救刘老师爱心受阻时第一道曙光里程碑5、100板修复与建构并存王茂瑞工作100板说说我家睿睿走向自律6、天亮了天亮了适应的智慧学者有相非学者火星上面没氧气魂牵情处国际警察7、魔咒300个日日夜夜决择魔咒飞翔在生命的蓝天上巴学园的学前课与时间赛跑尾声——让王茂瑞坐到中间引子老公站到了我一边……把孩子送到李跃儿老师那里之后,才知道我家睿睿在以前的幼儿园受到多么大的伤害…………我能发现儿童之家在睿睿心灵中建构起的一些东西,也正是这些东西,让老公从我的对立面,站到了我的这一边,李老师这一边…………这次在海边,通过睿睿与六六之间的友谊,我看到睿睿在儿童之家建构得多么的好……王茂睿妈妈.1、无影人王茂睿哆嗦了一下,赶紧说:不是我!不是我……在这样喊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神色紧张极了。
无影人王茂睿在来巴学园(那时还叫儿童之家)时,是我在北京办学的初期,我从银川带来的6个孩子还在。
银川的孩子与北京孩子比起来完全不一样。
北京孩子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玩,什么都不敢动,而银川的孩子,浑身充满了力量,像原始森林里没有受过人类恐吓的动物,每一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和创造里之中,大木块铺得满教室都是,创造房子,创造火车,创造飞船,忙得不亦乐乎。
而北京的孩子,大都弱弱的、呆呆的,缩在一旁,看着银川的孩子忙来忙去。
要是有谁不按规则行事,银川的孩子就会马上大声告诉他:你违反了原则——而北京的孩子,不要说原则了,就连“原则”的概念都没有。
王茂睿是北京孩子,这些特征他身上都有,只是更严重罢了。
他在来巴学园之前,已经在另一所幼儿园上了两年。
他被妈妈领来时,是一个……怎么说呢……就好象教室里没这个人似的!就好象……夸张一点说,就是他在教室里不但连个声响不会留下,连个影子也不会留下,既无声又无影。
李跃儿巴学园
谢谢观看!
走进北京最特别的幼儿园 ——李跃儿巴学园
李跃儿,1958年4月1日生,来自宁 夏银川。从毕业之后就开始了美术 教育工作,后来虽然调到文化单位, 成了职业画家,但仍然利用周末继 续从事这一工作。在教学过程中, 她慢慢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有问题 了,他们不能真正地领会艺术,而 只能学技术。后来她大量阅读了教 育书籍,自己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并在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 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得到启发。开 始在银川办巴学园,但由于许多家 长认为她的幼儿园不能让孩子学到 东西,导致难以办下去。最终她决 定到北京创办李跃儿巴学园。
巴学园院子的一角
孩子们的农村生 活
巴学园的总经理陈波如说:“中国多年应试教育已 经暴露了弊病。人和万物自然、和社会都有着各种 关系,而这个社会的成功者,是因为认清了自己, 认清了社会,认清了人与人的关系。”
/jilupian/20110712/9a da60bf3be6fb89.html
2、干预 规则
巴学园老师尊重孩子,但绝不放任不管。他们常常凭借着对 孩子行为的长期观察,适时适地地出现在事发现场,进行有 效的介入与干预。如,当老师发现大乐乐在游戏时总是扮演 让别人照顾的角色时,大李老师提醒“妈妈”,男人得让他 自己做事,否则他就不能生活了;当一一不想交朋友时,老 师总循循善诱地吹耳边风:我觉得你应该有个好朋友,人需 要有妈妈,也需要有好朋友。当劝说引发一一的情绪反应时, 老师还是没放弃:你不想要朋友算了,暂时不要朋友,以后 还是需要的。园老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凭借的是他们对孩 子终身发展目标的巴学把握。巴学园有一个反思角,那是为 了切断孩子不良的行为,让学会自我控制,不断地认知一些 不良的行为。巴学园的老师还会常常追着孩子讲道理,不依 不饶地要求幼儿践行规则要求,这些都为幼儿成为社会的人 奠定了基础。
《关键期关键帮助》——5分钟总结一本书
《关键期关键帮助》关于作者李跃儿,国内知名的学前幼儿教育专家,教育实践经验丰富。
她创办的连锁幼儿园“李跃儿芭学园”是北京知名的幼儿园,极受家长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曾专门为芭学园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小人国》,真实记录了七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在芭学园的变化与成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共鸣。
可以说,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在幼儿教育方面成就非凡。
关于本书这本书,是李跃儿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在东方儿童教育上的总结。
在这本书中,李跃儿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用大量的学前幼儿案例作为论据,对0到7岁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众多家长依照书中说的方法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正因如此,本书受到了教育业内人士和众多家长的广泛认可。
核心内容孩子在0-7岁之间是分阶段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一个特殊的功能,这些阶段可被称为关键期。
孩子从刚出生到两岁的时候,会用探索物质世界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身体;等到了两三岁以后就会需要建立和他人的关系,寻找友谊;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到了四五岁以后,就会开始更多地探索精神世界,参与文化活动。
家长和老师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这些特点,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有可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0到2岁的关键期——探索物质世界婴儿刚出生时,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他首先会通过妈妈的声音找到妈妈,并记住妈妈的味道,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觉安全。
此时是宝宝建立一生的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阶段,所以他要经常和妈妈在一起。
安全感建立好之后,孩子就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过程。
刚出生到2岁左右的孩子,普遍会出现吃手、乱抓乱摔东西等现象,这其实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探索物质世界的表现。
众多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孩子大脑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需要用感觉器官来探索世界、探索自己。
当他们的口、手、脚,尝到、摸到、碰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时,就能够收集到这些东西的信息,进而发现自己的能力。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书笔记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书笔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是李跃儿老师的作品。
这本书帮助我们一起来探索怎样成为一位好老师。
在书中李跃儿老师认为:一种教育是不是能够最大可能地帮助和支持孩子的发展,不在于课程零碎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在于我们怎样建构和组合他们,就像把一颗颗美丽的珠子穿在一起变成项链,面对同样的珠子,不同的人会穿出不同的项链,但不管项链有多么不同,他们都将被用来装饰在人的脖子上,教育也是如此,不论教育理念怎样不同结果都是为了协助人类生活。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所以李跃儿老师的芭学园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建构完整的人格,孩子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生存起来就越是容易。
芭学园的教育理念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西方发展心理学的依据来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物种的表现常识,保护儿童天性,保证在帮助孩子的前提下,不破坏孩子的天然特质。
芭学园使用的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这意味着我们决心要尊重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相信儿童天生有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人需要帮助儿童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
芭学园将《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释为巴学园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这意味着教育只有适合了自己所面对的孩子才是好的教育,教育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才能为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打造出那双恰到好处的人生之鞋。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芭学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三个。
一是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和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
二是帮助孩子建构其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
三是帮助孩子建构其自利利他的基本生活能力。
三个主要目标又细化为15项教育目标。
芭学园的环境、课程乃至课程的结构、课程元素都是围绕着这15项目标而设立。
在芭学园教育中,品行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的品行是由许多小的行为积累而成,日常的小行为像分针,习惯像时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所以在儿童的日常行为中,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我们教师是应该有要求的。
李跃儿访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跃儿访谈录苏宇发来的邮件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想象与创造》等书。
新学期到来,一批新宝宝刚刚入园,又一批2011年将要入园的宝宝家长开始着手考虑选园的问题了,李跃儿芭学园自然也在很多家长考虑之列。
芭学园规模扩大,园方如何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芭学园是否会考虑加盟的方式进行经营?芭学园有外教课和兴趣班吗?园方是否赞成外地家长到北京租房子住上芭学园?芭学园的学前班都学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李跃儿进行了专访。
关于李跃儿芭学园精彩语录: ·我们害怕那种不爱孩子的人,就是说不能发自灵魂的爱孩子,只是为了我这个职业去爱孩子。
到现在为止挑老师我一定要亲自去,一个一个挨着去挑。
·像现在这种情况,咱们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我们发现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必须再重新经过三、四年的培训才能够做这个教育,很难。
·相对来说是这样,上巴学园的孩子可能是比传统园的孩子遭受痛苦和忧伤,还有难过、冲突的时间更多。
·如果一个幼儿教育不是针对儿童的人格方面进行建构帮助的,而只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它就不是一个幼儿教育。
·“因教育才”是比较容易肯定的达到某一个教育者所制订的目标的,比方说我们制订要培养一个理科人才,孩子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只给他理科的内容,很少给他其他的内容,那么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是在理科方面有所突出的。
·我们发现在中国混龄是太合适了,因为混龄是有大有小,大孩子跟小孩子在一起,他会一定要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教会孩子说英语,而是刺激孩子注意,就是在他的环境里有这个语言了,将来他再听到英语,就会熟悉,会去注意它,容易去学习。
·如果孩子认为小学和幼儿园不用适应的话,那说明你把幼儿园变成小学了,我们的孩子是需要适应的。
·人类将来成为一个优秀人的可能性,优秀的人并不是说成为博士或者成为什么,就是活得很滋养,很幸福,很有力量的,对自己很满足的人我们叫做成功的人。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读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最近读了李跃儿老师的一本书《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书中的许多观念对我有很深的启发。
孩子如同盆栽一般,个人习性喜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暖畏寒,有的喜阳忌阴,有的耐旱忌湿……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理解孩子到达怎样的程度,代表了你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怎样的高度,你将来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对教育者的要求中从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爱才是“有专业度的爱”。
“教育像鞋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走在人生之路。
鞋匠要做出合脚的鞋子,就需要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知道脚的需要和感受。
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要适于孩子,并不是说适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的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所以,在芭学园,我们的眼里不是一群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有老师,都不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在一日活动过程中,是否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孩子的速度,孩子的接受能力来走。
为了下一个环节,赶所谓的进度,可能会匆匆结束上一个环节,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有没有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有没有关注到他们的能力?有没有关注到他们是否感兴趣,是否获得了发展?在创设区域活动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认真观察,及时反思和调整,有没有为了做区域而做区域,投放的材料根本就不适合孩子呢?其实,除了要了解孩子的普遍存在的年龄特点之外,也要知道,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实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也实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主观的评价和论断,使得孩子的个体发展得不到关注,可能达不到老师的“标准”,从而遭受到心灵上的挫折。
李跃儿《鼓励孩子的方法》读后感
李跃儿《鼓励孩子的方法》读后感朋友!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鼓励孩子的方法》是李跃儿写的。
我说啊,读这书的时候,我这心里五味杂陈,跟吃了一大口水蜜桃似的,酸甜都有。
我第一次接触到李跃儿的理念是在一个育儿讲座上,当时就觉得,这个阿姨的话特有道理。
她讲的那些鼓励孩子的方法,就像是在果园里挑选最好吃的水蜜桃,每个点子都让人觉得特别窝心。
书里提到,鼓励孩子要像对待水蜜桃一样,要有耐心,不能太急。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老张头总是对我说:“这水蜜桃还没熟透呢,等一等,更甜!”李跃儿也这么说,孩子的成长不能揠苗助长,要慢慢来。
我有时候急躁,总想让孩子一下子就变得优秀,其实这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特别有意思的是,李跃儿提到了赞美孩子时要有策略,不能一味夸他们聪明。
这就让我想到了水蜜桃里的核,外边看着甜美,但里面其实很有内涵。
她说,要多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他们聪明,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多尝试新东西。
我一开始还半信半疑,后来一试,嘿!我家小朋友真的变得更主动学习啦。
还有啊,书里说,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支持和信任。
不是每天都得干什么大事,就是那种生活中小小的幸福和肯定。
就像那天我在菜市场挑水蜜桃,看着粉粉嫩嫩的桃子心里就莫名地开心。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微笑,一句鼓励,都是他们心里的水蜜桃啊。
读到最后,我觉得李跃儿其实是在教我怎么当个“开心果园主”,播撒爱和信任的种子,让孩子有空间犯错,有勇气重新来过。
就像我当年在老张头果园里学会的,水蜜桃的成熟无需催促,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写这篇读后感,我倒觉得自己再上了一课呢。
不过这书里提到的,我还真不能都一股脑儿地往孩子身上招呼,我得慢慢摸索,把这理论变成真真切切的行动。
你呢?有没有想过用什么特别的方法去鼓励身边的小朋友?就像选择水蜜桃的方式,每个人的心得都各有不同。
欢迎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对此,李跃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
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正确的教育”,这话人人都在说,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尤其是,“适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在多年的教育经历中,李跃儿还没有遇见过一位完全掌握适合孩子教育方法的教师与家长;而对“什么是孩子”,不但家长一无所知,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几近空白。
李跃儿惊呼:“我们国民的教育水准落后的程度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最起码,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00年以上!”除了办学之外,多年来,李跃儿仅凭一己之力进行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工作。
教师的培训相当困难,根据目前的统计,每培训60个教师,只有1个才能留用,淘汰率为60比59。
家长教育开始时只是一对一地进行,要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问题,这就得做说服工作,如果夫妻俩都来了,一起说服还省劲点,要是只来了一个人,那你就得把同样的工作做两遍。
大多数情况是,这次心服口服地走了,过了几天来,发现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又得重新说服。
爸爸妈妈终于被说服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又来作梗,而这些,爸爸妈妈也无可奈何。
有时候,甚至还有姑姑姨姨等等一群很厉害的人。
李跃儿发现,我们的国民已经被错误的教育观念武装到了牙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坚冰,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家长在重视孩子教育方面可以说世界之最,不会教育也是世界之最。
李跃儿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孩子,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肯定能够成材,不过相当罕见;第三类:不懂孩子,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也有成材的可能,因为孩子起码是自由的,有个人发展的空间;最糟糕的是第二类家长,既不懂孩子,又有责任心:且人数最多,起码占到家长总数的95%以上,差不多所有的问题孩子全由这类家长制造,因为他们完全以自己臆想的方式实施教育,孩子在他们手中成了不折不扣的奴隶--人格被践踏了,愿望被剥夺了,兴趣被扼杀了,幸福被拿走了,创造能力被压抑了,作为人的自然的属性被破坏了……剩下的,只有无能、扭曲、痛苦、木头人!后来,她采用面对群体的方式--演讲、讲座、培训,次复一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向公众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宣说关于孩子的知识。
李跃儿教育思想的总结
李跃儿教育思想的总结李跃儿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中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推进,在教育改革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倡导全人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等重要概念。
下面就以此为主线,对李跃儿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阐述。
首先,李跃儿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习和成长的主动者。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
他提出了“师生合作、学生主动、自然引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李跃儿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
再次,李跃儿的教育思想倡导全人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
他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能力。
他主张课程应该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个性和特长。
最后,李跃儿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概念。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性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通过综合测评考核学生的素质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李跃儿的教育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倡导全人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概念。
李跃儿《鼓励孩子的方法》读后感
读《鼓励孩子的方法》有感
读完李跃儿的这本书,心里真的挺有感触的。
你知道吗?我们平时总觉得教育孩
子嘛,就是让他们听话、好好学习,但其实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作者在里面讲了好多关于怎么通过鼓励来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故事和方法。
说实话,我之前
从没想过“鼓励”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就比如她提到的那个小男孩儿,成绩不好还调皮捣蛋,结果老师给了他一点鼓励和信任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我突然觉得我们好多时候是不是
对孩子太苛刻了呀?
书里面还说到了家长的语气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想想也是哈,假如每次孩子做错
事我们就一顿臭骂,那他们肯定越来越不自信。
但要是我们能换一种方式呢?比如说,“宝贝呀,你这次虽然做错了,但我相信你是能改正的。
” 这样的话听起来是不是就好多
了啊?唉,有时候真的觉得做个好家长也不容易哦。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特意去问了问我妈以前是怎么教育我的哈哈。
我妈说她也经常夸我,但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里都是我坚强的后盾。
听到这里我心里还挺
暖和的。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爱的鼓励”吧!我想以后我要是有小孩儿了也一定要多夸夸
他(她),毕竟谁不喜欢听夸奖的话呢是吧?!
总之来说,这本书真的给我上了一课啊!看来教育孩子这件事儿,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呐……。
李跃儿-儿童的品行教育
李跃儿-儿童的品行教育李跃儿,大家好,我是李跃儿,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聊天,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孩子的品行教育,这个内容的讲座需要,个小时左右,主要是不同教育观念的品行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无法通过语言描述,只能通过影像,视频,来分析,使大家在理念的灌注下,知道如何操作,今天我们就试一试,看看能否通过文字讲清。
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讲一部分,留一部分时间给大家提问。
说到品行教育,很多人以为就是道德教育,在咱们家长上学的时候,学校里这些道德教育都是作为课程,通过老师讲授,抄写,和问答的方都有道德教育, 式,来灌输给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建构起一个人的良好品行。
我们知道,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的身体,一部分是身体里所承载的精神,精神的品质如何,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如何。
所以,叫做“品格”,也叫做“品行”。
在人的精神内涵中,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的部分,一部分是才的部分。
人的部分指的就是“品行”,才的部分是指的知识、能力,和技术。
咱们所有在职场上混过的人,都知道,人需要有“才”的部分,但是“人”的部分更为重要。
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对孩子进行“人”的部分的建构。
这几年,人们发现,咱们国人的道德下滑,“人”的概念开始降低,人们纷纷想法来阻挡这种人类品质的倒退现象。
有的人发现了老古人经典中描述的做人的方案和策略比较好,所以,就开始倡导复古,把孩子弄去坐在那里,背诵经典,按经典的描述来要求孩子做到,我看到,有这样学校的老师,因为孩子背不下这些经典,老师拿着尺子来打孩子的手背,孩子被吓得尿裤子哭。
从这一点我们看到,背诵一个东西,不能肯定使背诵的内容成为孩子人格的内涵。
芭学园的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如果不是指向人格建构的,就不能称之为“幼儿教育”。
芭学园为自己的教育制定了人格建构的十五项教学目标。
其中品行教育属于一项。
品行教育的方法不是由某些学者,离开孩子,坐在研究室里,为孩子设计出某些品行的任务,然后由幼儿老师套在孩子身上。
李跃儿:当老人爱唠叨孩子、教育观点和方法不一致时芭学堂
李跃儿:当老人爱唠叨孩子、教育观点和方法不一致时芭学堂李跃儿芭学园 lyrbaxueyuan芭学堂这个栏目专门用视频和语音来解决家长的育儿疑惑。
一定要关注这个栏目哦,满满的全是干货!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如果爷爷奶奶总盯着孩子,不停唠叨怎么办?”小芭邀请了大李老师通过语音来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听完你就知道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该怎样才能彻底改变他们呢?爷爷奶奶总唠叨孩子怎么办来自李跃儿芭学园00:0001:46不少爸爸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是老人带孩子,整天除了追着孩子喂饭,就是追着孩子这不让走,那不让跳,小心摔跤、不停地问孩子冷不冷、热不热、要不要尿尿......看多了,爸妈们就开始烦了,这爷爷奶奶能不能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能不能不要像保镖一样24小时贴身保护?于是就想说点什么,可刚一开口,老人就不乐意了。
他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不都是这样被带大吗?!”一来二去就可能吵起来了,这样,不仅问题没解决,还激发了家庭矛盾,得不偿失!除了大李老师说的这些内容以外,还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吗?下面是李网教育论坛()里网友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小芭摘抄了一些,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于自己带孩子建立规则和家人产生意见一事,我也是遇上过。
因为我老公不在身边,我是和公婆一起住。
小时她们疼孩子,见不得孩子哭,这样,我就采用了“铁腕”政策。
当时看样子是大家都服从我了。
但是要改变老人的观念太难太难,而且弄得我自己也心情烦得不得了。
后来,因为感觉老人都七十的人了,你想让他们改太难了,而且能有心帮我看孩子,也真的帮我好多忙,所以我得改变一下办法。
我就给他们讲些小故事,一些小事上会给孩子养成坏习惯的事情!同时也不管他们对不对,经常夸他们会带孩子,能跟上现代人带孩子的想法了。
其实我做得还不尽人意,但最少我再管孩子时,他们不在着急了,也不对我急了,而且我自己和老人的关系也好了不少。
”---绿如蓝“真诚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都很容易变成“律师”的角色。
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摘要讲课教案
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摘要讲课教案关键期关键帮助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当婴儿确定这个环境不再危险,他们就会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中事物,我们管这种探索叫作儿童的工作。
在早期的安全感建构好以后,孩子就会放心地去发展自己,当儿童能够把手伸到嘴里去吃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最早的探索。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大自然设计了人类早两年的认知活动是更多地使用感觉器官;在感觉器官探索事物的同时,大脑开始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同时也开始工作,最终人类获得了比记忆高级的大脑工作能力。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
如果孩子是在自然状态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种互动是适合于孩子心理发展状态的,而且带有孩子自己特有的发展阶段性,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孩子在0-2岁这个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
在我们的观察中,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对物质感兴趣,而女孩子似乎更容易对人感兴趣。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
孩子到了2-3岁时,进入了对物质的功能探索时期,也就是孩子在2岁之前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是什么,进入2岁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可以干什么。
彼此我们应该看出一点孩子发展的轨迹,他们的发展步骤像一个高级教授制定的最高级的人类教育课程,而孩子是严格地按照这个大纲在发展的。
孩子2岁后,孩子们的研究逐渐地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事和物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们探索自己拿着的物品和别的物质能怎样找到链接。
只要孩子能够深入工作,又有人能够恰当地分享他们的工作,孩子以工作材料为媒介,会发展出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忙乱,由于孩子大脑中总是有固定的“事业”支持着他们,他们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虽然会有不能理解而生气的问题,但他们不太容易纠结于某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工作都是孩子发展的最好保证。
3岁看大的决定因素是3岁之前孩子是不是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
李跃儿:内向的孩子一样优秀
李跃儿:内向的孩子一样优秀内向的孩子一样优秀「“教育孩子只有一条正确的路,那就是努力地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去帮助他们成长,尊重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李跃儿」网易教育:很多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有内向有外向,您觉得内向的孩子需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外向吗?李跃儿:我觉得不需要,因为这个世界这么大,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需求。
有一千个需求就有一千个岗位,一千个职业,所以说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性格的人去做。
一群人需要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可能需要外向的人来做,因为他有感染力的,有号召力。
但是内向的人,他们更加谨慎,他们就可以从事细致的工作。
我觉得内向外向、谨慎的人都是有用的,而且都很美。
如果人都变成了外向的、快乐的、阳光的,我觉得这人类就不称之为人类了。
由于植物有丰富的不同阶段,才使得这个世界那么丰富,每一棵植物都不一样,每一个植物在每个阶段又都不一样,让我们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有意思。
所以我们不要把内向的人改成外向的,或者把外向的人改得再内向一点。
我觉得内向的、外向的人,都是可爱的。
网易教育:据了解,在芭学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反思角”,设立“反思角”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有些不听大人话的小孩,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李跃儿:设立反思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坐在那儿思考,而是当这个孩子糟糕的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为了切断他这个糟糕的行为而让他在那坐一会儿。
坐着的时候,他看到别人是怎样在一起工作的,他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儿童是环境的产物,他就会不再做刚才那种糟糕的行为了。
芭学园已经大约五六年的时间,不再需要“反思角”了。
因为孩子们一进校就有日常生活训练,训练他们一天的节律,一天需要干的事情,这样孩子干完这件事情,就知道下个时间段该干什么了。
网易教育:最近一部热剧《虎妈猫爸》里,妈妈很严厉,爸爸则相反,比较温柔。
您怎么看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的搭配合作的关系?李跃儿:教育孩子只有一条正确的路,那就是努力地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你造就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尽快地成长,这是一个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跃儿教育温暖,力量与自由M. Kelly Sutton MD当我在告诉家长们怎样让孩子健康时,我的建议一点也不像医生,总是像个老奶奶。
我说:“穿得暖和点”,“早餐要吃好”,“早点睡”,“让身体和感冒作战(别吃药)”。
这些话看似简单,但每一条都是金科玉律。
温暖温暖和四大自然元素中的“火”相关。
其它三种元素是:“地”“风”和“水”,这三种元素很容易被边界限制。
而温暖却总能穿越边界。
这一点也不奇怪,就像你对孩子的爱一样,那种温暖的情感或者说情感的火焰,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它的传递(这也是你们为什么会读这篇文章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人的身体需要一个保护层,来维持自身最适宜的温度:大约37摄氏度,否则,人体的热量会向外散发,体温会越来越低。
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能量守衡原理或者仅从常识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呆在一个21度的房间里,而我们又没有穿衣服,我们的体温就会从37度降到21度。
如果我们让房间的温度升至和体温一样高,我们呼吸道的黏膜就会被烤干,所以我们只能穿上衣服来保暖。
健康人的体温在37度上下,有节奏地轻微变化,早晨体温略高,而晚上稍低。
身体为了对抗寒冷,会消耗自身的能量,也就是说,寒冷会对身体造成压力。
请经常用你温暖的手去摸一摸孩子的手指和脚尖,如果你的手是冷的,请先让它暖起来。
然后再摸摸孩子身体的其他部分:前胸,后背,肚子,前额,胸口。
要确保孩子的手指脚尖和身体最温暖的部分一样暖和。
如果情况不然,那么此时孩子的身体正在消耗能量对抗寒冷,如果你能给孩子穿上暖和的衣服,让他们手脚暖和起来,将会大有裨益。
我们身体的生存机制是把血液从身体末梢带走,从而保证身体主要器官,比如心脏,肺,肝脏,和肾脏等的供血量。
寒冷会让孩子过度兴奋,因为孩子想要身体暖和起来。
暖和的衣服会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入集体活动,专注地学习。
对有些孩子而言,受凉甚至会让他们消瘦。
我曾经见过一位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瘦瘦的孩子,他的妈妈给他穿上羊毛内衣后的两周里,他的体重增加了2磅。
孩子们还会因受凉而流鼻涕。
寒冷甚至会引起身体更大程度的免疫抑制。
传统整体医学有句名言:“皮肤是疾病发生的最好地方”。
如果皮肤冷,身体和细菌的对抗就不会在皮肤上发生,血液会带着细菌进入更深层的部分:器官之中,而身体与病菌之战就带入器官内。
这也就是为什么普通的病症,如感冒和水痘,却会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当我还在医学院学习时,我读内科学的教科书,发现那些患有水痘引发脑炎的病人,往往身体上很少有水痘。
炎症没有伤害皮肤,却给内部器官带来很大的伤害。
所以,保持皮肤温暖,就能让身体和病菌之战停留在皮肤上,从而保护身体。
我曾经听一位德国的儿科医生建议患有麻疹孩子的父母:用一块干毛巾反复擦孩子的小腿肚子,直到腿肚子发红为止。
这种让皮肤发热的方法,可以让血液更多地循环到表面,从而让身体和病毒的战争在身体的外部和下部发生,远离重要器官。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并且经常关注孩子手脚的温度,即是与身体这样的特性相适应。
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在疾病发生时,防止并发症。
温暖感是新生儿最早拥有的感觉,此外还有嗅觉、味觉和听觉。
但儿童要到9岁才能真正感受温度的高低。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房间里的大孩子和成人要穿鞋子和衣服的时候,两三岁的孩子却赤裸着在房间里跑来跑去。
在新罕布什尔州的5月底,几个幼儿园的孩子冲进湖水里,而几个三年级的孩子瞪着他们,好像在说:“你们出问题了吗,~”所以,作为父母要自己决定孩子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穿多少。
千万不要问孩子:“你想穿什么衣服,”对小孩子来说,在成人面前作决定会让他们害怕,你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问这样的问题。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问孩子想要什么,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我曾经陷入这样的情景不可自拔。
我总是问我五岁的儿子想穿什么T-恤,他却看着我说:“我不知道,你才是妈妈呀。
”实际上,孩子们经常教我们本该我们做到的事情。
请真正成为孩子的妈妈和爸爸,由你们来决定不同的天气孩子该穿什么,并且很肯定地对他们说:“这是你的内裤和内衣,这是你的裤子和上衣。
穿上吧,穿上它们,你一天都会过得很开心”。
你的权威会给孩子安全感。
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你给他们的规范。
所以,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内在觉察,温和善良的权威,让孩子值得模仿。
还有一个问题,当孩子手脚冰冷的时候,我们给孩子穿什么呢,我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美国)遵循的原则是:让孩子穿三层上衣,其中一层塞进裤子,而裤子穿两层。
有一层要像第二皮肤一样紧紧贴着身体,而不是松松垮垮。
就是说有一层衣服要么是长的内衣裤,要么是紧身衣,至少也要有件汗衫。
如果孩子出汗了,就脱下一层。
如果孩子手脚不暖和,就换上更暖和的衣服。
天然材质的衣服能让皮肤很好地呼吸,如:棉,丝和毛。
而绒毛材质和人工合成的衣料却不透气,当我们多穿了这样的衣服时,身体的热量将无法散发。
棉质的衣服既能让身体散热也可以保温。
丝质的衣服保暖性更佳,丝毛胜之,而羊毛衣物最暖和。
如果你有一个刚出生的宝宝(这种做法也适用于所有年纪的孩子),你想给她穿上羊毛材质的保暖服,但是你订购的婴儿尺寸的衣服还没到的话,你可以另想办法。
找一双成人穿的羊毛袜,穿在宝宝的脚上,这双袜子的长度要一直能套到孩子的大腿上。
然后给宝宝穿上一件给两三岁孩子的羊毛内衣,再卷起袖子,让宝宝的身体可以透气。
这样,宝宝的羊毛保暖服就做好了。
还有一个可借鉴的图景是:狐狸和兔子冬天的毛发要比夏天厚。
我们没有绒毛,但是我们的帽子,手套,袜子就像我们的绒毛一样,我们要穿上它,才能像兔子和狐狸一样在冬天到户外活动。
穿上合适的衣服,我们才能灵动自由地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穿上长的内衣裤,可以让我们少穿些臃肿的外衣,这样我们在户外运动时才会更灵活。
现在你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对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到自信,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
因为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自己的意志,孩子对所有父母说的话都会说“不~~”,包括怎样穿衣服,这让孩子感觉很美妙。
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技巧,智慧和果断——书里所说的所有成年人的品质。
不要贸然行动,等待,观察,估计再计划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有益处。
小女孩可能需要穿时尚的(暖和)紧身衣或者你看到某些芭蕾舞者也穿过的紧身裤,你可以告诉女儿,只有腿上穿暖和了,跳舞才会好看。
一个精力充沛总想当战士的四岁男孩可能需要穿上很炫(又暖和)的海盗服,系上绑腿和腰带,你可以在给他穿这些衣服的时候,讲一讲海盗怎样站立和走路。
而两岁的孩子,给他穿衣服可能需要玩个抓人游戏,当他开心地被抓住后,你可以把他放在暖和的衣服上,并且在穿衣服时亲切地爱抚他。
还有的孩子需要你告诉他,只有穿上这样的衣服,他们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会有不同的后果。
还有,你说到就要做到。
比如,你说要穿长内衣才能出去滑雪,当孩子做不到时你还是让他们去玩雪橇而不是呆在家里,那么你出于爱的承诺就会很难贯彻下去。
孩子的想法是前后一致的,虽然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来执行自己的决定,否则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话。
你要说话算话,不管是立规矩还是承诺自己的爱。
但是也没有必要给孩子穿得太多。
如果你生活在7月的美国南亚利桑那州,你就没必要坚持让孩子穿三层上衣,两层裤子。
任何时候,当你想要决定孩子该穿多少衣服时,请感受孩子手指和脚尖的温度,而不是绝对地套用某个规则。
5月31日——6月5日食谱字号: 小中大 | 打印发布: 2009-5-31 10:22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484次早餐加餐午餐午点晚餐米饭如意卷白薯香菇小包子周日五香鸡蛋碎菜羊肉苹果牛奶快乐红绿灯金银瓜醋溜双丝百合藕水 5-31绿豆粥燕麦粥清炒双花蔬菜鲤鱼汤二米饭什锦小窝头玉米葱花饼焖蛋翡翠虾仁碎米鱼丁周一 6-1 蒸大枣西瓜炒茄丁五彩豆腐素鸡菜心薏米粥海米菜心杂豆粥鸡蛋西红柿汤糙米饭蝴蝶卷白薯什锦炒饭鹌鹑蛋酱香鸭块香瓜周二 6-2 海苔果仁菜心素炒胡萝卜地三鲜红豆水鲤鱼萝卜汤丝蔬菜粥素鸡笋片紫菜虾皮汤豆饭玉米饼南瓜小花卷豆制品牛肉香菇小西红柿香酥茄宝周三 6-3 牛奶双丁鸡蛋西红柿梨水清炒笋丝八宝粥木耳油菜红豆枣粥冬瓜香菜汤米饭千层饼玉米豆面馒头卤鸡蛋红烧带鱼苹果青香瓜片周四 6-4 蒸大枣虾皮菜心西芹百合山楂水小炒肉紫米粥什锦豌豆绿豆小米粥鲤鱼汤玉米糖三角香菇饭炸酱面煮鸡蛋蔬菜小丸子甜瓜周五6-5 牛奶黄瓜青菜炒双丝金玉满堂绿豆水虾皮紫菜汤燕麦粥珊瑚菜心冬瓜汤TAG: 食谱手的敏感期字号: 小中大 | 打印发布: 2009-4-06 14:31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1165次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发现了手的存在(在此之前,他虽然使用手,却意识不到手的存在)。
当婴儿的注意从口转向手的时候,感觉的中心也会随之转移。
这时的婴儿急切地用手感知事物,不但使感知的范围急剧扩大,而且与成人的冲突也在急剧扩大——婴儿需要将成人所使用的材料作为自己探索和研究的材料,但这种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坏性的。
家庭中的物品大都是成人的心爱之物,一旦成为婴儿的工作材料,很难会用爸爸妈妈那样的情感爱护它们。
比如会将妈妈极为珍惜的丝巾拉过来拍打撕扯,以感受那种柔软的感觉;会将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粘乎乎的感觉;弄破一只鸡蛋,发现这个圆圆的蛋壳里有一些粘粘的东西时,就会弄破第二只……在这个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往往会与成人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冲突。
有一位宝宝被姥姥看管着,刚开始学走路的他不停地满屋子乱跑,这让姥姥很是担心。
为了避免危险,姥姥不停地惊慌失措地从宝宝手中抢走那些她认为危险的东西,每到这种时候,宝宝就会大哭,姥姥就会哄他,一次接一次的“战争”,姥姥被累得精疲力竭。
有一天,姥姥干脆将厨房里所有的危险品都藏了起来,索性让宝宝进去玩个够,姥姥就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休息着,之后还拿出一捆菜,慢慢摘了起来。
“战争”平息了,双方都很安静,姥姥也非常欣慰。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等姥姥再次进入厨房时,却发现宝宝已经将放在地上的一篮鸡蛋弄破一大半,地上、身上一片狼藉。
宝宝坐在地上,兴奋地用手拍着蛋壳和蛋黄,姥姥进来也浑然不觉。
姥姥赶紧将宝宝提到屋外,打算清理现场。
宝宝挣扎着大哭起来。
姥姥一看孩子这样痛苦,心想反正快打光了,反正打蛋的时候孩子最安静、自己也最省心,何不趁机干点家务,于是就将孩子重新放在地上,随他去打了。
姥姥再次回到孩子身边时,发现那些鸡蛋已经被打得一个都不剩。
在这个故事中,姥姥无意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满足了孩子用手探索鸡蛋特质的心理需求。
在这里,成人不能用“浪费”与“节省”这样的概念来评判事件的性质。
我们可能无法严格评定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将会获得怎样一种发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宝宝会像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一样,到了某个阶段势必显露某个阶段的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