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整合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
其实俄罗斯人惋惜的不是前苏联的集体农 庄,不是计划经济的衰落,……
他们惋惜、留恋的是前苏联的所谓“超级 大国”地位,和貌似所向无敌的军事实力。
课标内容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 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独特的发展模式】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 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 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积极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 质基础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 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 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 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 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 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 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羊减少了26%。
———原历史教科书
弊端①:对农业的盘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工业
农业
片面的经济
片面经济的“恶果”
(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 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 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
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 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
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复习专题七八练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选】28页PPT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2020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件 习题:专题7 专题整合
制、两党制
权)、一党制
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Fra bibliotek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2.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
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西方模式(英国) 苏联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
失误,最终造成严
消极 重的经济和政治
影响 危机;它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不符合苏
俄落后的生产力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
新经济政策在 实施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出现 了一些问题
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低;长期执 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 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排斥市场调节,国 家统一调拨,实行 指令性计划
分配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 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
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 主义”两种特色
货币关系来扩大 生产,改善和巩固 工农联盟,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工资制(平均主 义)
以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是苏联模式 的基本经济特征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专题整合
-1-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7 专题复习课
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 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创新思维】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经
济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三者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些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 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同时又会对世界产生一定的冲 击和影响。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模式下如何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史料三比较准确地认识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 不同模式,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 也应有市场经济。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 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 长远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 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 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
【解题指南】 (1)关键信息:赫鲁晓夫农庄改革、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 (2)隐含信息:赫鲁晓夫改革和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C。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 国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正确。中苏对旧体 制的改革均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A错 误,排除;B、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史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斯大林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 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 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 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22人民版PPT课件
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向农民索取
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
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的理解
材料三 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
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 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造 成这一悬殊差别的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的气候比起美国的气候对农业的 影响要不利的多。另一个原因是苏联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 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不过,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 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 少肥料,何时收割。而农民则宁愿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辛勤劳作,因 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作,然后在公开市场 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 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产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 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的农产品。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 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 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③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
人民版 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七 教案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二历史第12周02 总编号:24 主备人:潘国良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教学目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建议学生自学法、讨论法、教师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列表分析法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自学质疑】A类(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工业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实质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政治、思想上的表现)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三)、列举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并做以简单评价。
主要内容:(1)经济上:①农业:改变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评价:(1)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主要内容: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养育勇于革新和自强 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3、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代替科学 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 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改果革方式:推出“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1991年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
2、失败原因:
❖ 第一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二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第三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单元整合 第七单元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试题回放话题归纳
1.(2018课标全国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 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 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核心观点归纳整合
2.核心知识 (1)列宁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 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 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 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2)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 式”。
核心观点归纳整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保持“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 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 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 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4)戈尔巴乔夫时期: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 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 维”,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 的行政命令,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 体。
试题回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话题归纳
试题回放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 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 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斯 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 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 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
开始向开放政策过渡是与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指的
是那些转折性变化,使我国在民主改革方面迈出了决定性 的步伐。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他是伟大的悲剧英雄,尽管他
第二种,“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 效的“后发现进”的现代化模式。
学术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1、赫鲁晓夫属于典型的“俄罗斯改革者”,是保守与突进 的矛盾综合体。
2、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体现了激进式改革的冲力, 冲向改革的极端,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这种“矫枉过正” 似乎更有效果。但是他迅速被俄罗斯民族固有的保守和自 己性格中保守的一面战胜,冲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乱局 全不作为,自己选择“休克”。
“斯大林”模式的确 立
1、赫鲁晓夫 2、勃列日涅夫 3、戈尔巴乔夫
走向解体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第一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严峻的形势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度
渡
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
1 导语 2 课标要求 3 思维导图 4 教材内容 5 学科线索 6 学术动态 7 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CONTENTS
目
录
2012级历史5班 吴天虎
导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渡过了三年内战困难时期。之后,苏联逐渐 转向新经济政策。
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 而他本人是个失败的设计师。赫鲁晓夫是苏俄历史进步中 的一个案例而已,再往大了看,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 一个案例,为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提供了一个 典型资料。他的失败,既是个人性格缺陷造成的,也是俄 罗斯民族性格缺陷的反映。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41人民版PPT课件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产重工件党业,当就但然无这 不法是 能保一 走卫个 这国需条家要路,数。所十党以年知必之道须久战赶的争快长日发期 益先业展过 迫重程 近轻,工,—工后业没—,有共
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重工业
——《斯大林选集》下卷
请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
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
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
“牺片牲面农地业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
市轻场视上轻的工货业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片面发展重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工业请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 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发争展日轻益工迫业近投,没有 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资赶少快,发周展期重短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见效快,可以
——《为斯重大工林业选积集累》下卷 请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资常金都是走怎样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 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君主立宪制、内
一党制、终身制
阁制、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专题整合Word版含解析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两大初期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大模式: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两大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二)重大历史线索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考查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题干列出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是“原因是”“是为了”“目的是”等;而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2.从考查的素材看:多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技法攻略】审题干―→“中国1978年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是因为中国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
评价
背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②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提出: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 “十大”上提出 新 经 济 政 策 的 实 施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①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 打下基础 ②政治上: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①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 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①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大”召开 ②法律确定:1924年1月,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
成就
弊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农 业 全 盘 集 体 化
背景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 影响 ①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知识整理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②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农业国 ③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提纲)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①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波罗的海水兵叛乱)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积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
消极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新经济政策的“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 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 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排斥价值规律,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压抑企业和地方积极性。
体制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何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途径?目的是什么?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保卫国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采取何种农业 政策?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 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政策:农业集体化; 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 业停滞不前。 教训: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过程-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一五计划 实际完 最佳方案 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含答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17.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取消自由贸易B.允许利用外资
(3)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斯大林在农业方面推行了什么运动?请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这一运动。
(4)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重点在哪一方面?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借鉴价值。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高中历史 专题整合课件7 人民版必修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
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 于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3)性质不同: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 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 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实施成就: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 政权得到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 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 人瞩目的成就。
【考生实录】
点批 回答比较准确,书写比较规范,并注意到提示项的书写。第(2)问回答引
用了材料原文,也比较好。
【规范答案】 (1)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 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
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你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
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 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 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 “看不见的手 ”和政府干预 这只 “看得见的手 ”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 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必 修
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1928~1953年 ①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②措施:“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历 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必
修 ②
问题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
人 民
点。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点评 (1)观点一认为“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
的发展和解放。从史实看,“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
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主 要 内 容
改革: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 法》等复兴工业。开展“蓝鹰 运动”。调节农业生产。救 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 赈。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修
② 革,故D排除。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
原因 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 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
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 特点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民版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整合
1
时空定位
2
知识结构
3
归纳深化
4
学科素养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空定位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粮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 制;
私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 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 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作 用 及 影 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 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 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 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 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 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 到巩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跟踪训练2] (2016·东营质检)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解析】 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
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模
式的特点,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材料否定了农业集体化运
历
史 必
动,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新经济政策,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赫鲁晓夫改
材料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
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
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
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
媒介受严格控制。
(2)观点二认为“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
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从史实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
制。
历
史 必
(3)观点三认为“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从罗斯福新政
的相似点是( A )
①极为困难的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经济濒于破产,工农联盟濒于瓦解,
罗斯福新政实施时美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所以①是相似点。前者以俄共通
历 史
过决议由苏维埃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后者罗斯福政府采用颁布
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
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 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 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
知识结构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归纳深化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二战后 ①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②措施: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 尔巴乔夫改革。 ③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 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①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③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④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
历 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历 “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
史
必 修
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
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 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跟踪训练1] (2016·长春十一中期末)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 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
式”,这一观点( C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修
② 期间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等史实可以得到论证。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
必
修 ②
《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政策法令的形式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所以②也是相似
人 民
点。③只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④只与新经济政策有关,故答案选A。
版
返回导航
·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学科素养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民 版返回导航专题七 苏联社会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史学前沿
史学家对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的观点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