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1bcb3f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f.png)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东亚地区古代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对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发,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经常受到侵扰。
为了保护弱小和正义,一些行侠仗义的英雄逐渐形成。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武艺,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则是在中世纪时期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代的日本同样动荡不安,国内割据成为常态。
武士作为统治者的核心力量,以忠诚、勇气、义务感和荣誉感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道道德准则。
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中国的侠客文化强调的是“侠义”和“仗义疏财”,侠义是指行侠仗义、保护弱小的精神,仗义疏财则是指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苦人口。
侠客的行为是基于其个人的道德判断,通常不依赖于国家或法律的支持。
他们相信正义和道义高于一切,并以此为指导行事。
相比之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加强调忠诚和荣誉。
武士被要求绝对忠诚于其主人,甚至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也不能背叛主人。
荣誉感是武士的核心价值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忠诚、勇敢和奉献才能获得荣誉。
三、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仅在古代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
侠客文化注重的是担当和责任,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公平,而侠客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维护正义。
在一个社会中响应和弘扬侠客文化,将有助于提高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并形成更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比之下,武士道精神注重的是忠诚和荣誉,这种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于公司和团队的成员,以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荣誉感,将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公司以及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ba3e1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7.png)
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是一种独特而深远的文化现象。
它是在战乱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形成的,是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
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勇气、正义和礼仪,这些价值观对于塑造日本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忠诚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武士们视忠诚为生命的使命,将忠诚于主君视为最高的荣誉。
他们奉行“忠义”原则,即绝对服从和忠诚于主君,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忠诚精神使得武士们在战争中能够坚定不移地为主君而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其次,勇气是武士道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们被要求在面对敌人和困难时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他们相信勇气是成为真正武士的关键,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恐惧时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勇气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包括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勇敢面对。
武士们通过勇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荣誉。
正义是武士道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武士们坚信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和伦理的标准。
他们奉行“义”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选择正确的道路。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正义的行为才能获得尊重和荣誉。
武士们注重公正和道德,他们的行为受到严格的道德规范的约束。
礼仪也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们注重礼仪和仪式,这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他们相信通过遵循规范和礼仪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武士们的礼仪规范包括服从上级、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品格和教养,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塑造了日本武士阶级的形象,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可以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和战争策略中看到。
例如,许多古代的武士道故事和传说以武士们忠诚、勇敢和正义的行为为主题,这些故事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古代武士道精神有所不同。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ee4f86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f.png)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道精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武士道是一种独特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忠诚、勇气、荣誉和自我超越。
本文将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来历、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的起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的平安时代,但在战国时代达到了巅峰。
随着战乱频繁和权力争夺的加剧,武士道成为了武士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寻求安定和准则的重要依据。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花道”和“茶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尊崇自然、谦逊和内省的价值观。
二、武士道精神的核心特点1. 忠诚与奉献:武士道注重对领主和家族的忠诚,尽忠职守。
武士们愿意为了守护主人的利益而奉献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 勇气与武艺:武士道强调勇敢无畏的精神,武士们通过刻苦训练和经常的战斗来提高自己的武艺和身体素质。
只有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才能保护家族和主人的安全。
3. 荣誉与义理:武士道追求荣誉和正义,在行动中遵守道德的准则,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
武士们信奉“死有价,义无价”的观念,在正当情况下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屈服于对自己忠诚的考验。
4. 自我超越与修行:武士道强调追求个人的内心提升和完善,通过修行和禅坐来培养自我超越的能力。
武士们追求悟道的境界,不断追求个人和道德的极致。
三、武士道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虽然战国时代已经过去,但武士道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1. 忠诚与责任感:忠诚和责任感是当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
无论是对家庭、事业还是社会,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是建立信任和获得成功的关键。
2. 勇气与坚韧不拔:在现代社会,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克服挑战和追求梦想至关重要。
只有不屈不挠地面对逆境,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
3. 荣誉与诚信:荣誉和诚信是塑造个人声誉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
只有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4. 自我提升与精神修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心灵成长。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e11c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3.png)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源远流长,对于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日本的封建社会密不可分。
在平安时期,日本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统治者需要士兵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导致了武士阶级的崛起。
武士不仅要担负起战争的责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这为武士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核心价值观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
忠诚是武士的首要品质,他们对于领主以及家族都有着忠诚的义务。
勇气是作为武士的基本素质,他们需要勇往直前,无畏无惧地面对战争和困难。
正直是日本文化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武士道中要求武士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
礼仪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武士道中也要求武士懂得礼节之道。
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士道强调的忠诚和忍耐的精神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其次,武士道注重礼仪,使得日本社会形成了严谨和规范的风气。
再次,武士道追求极致的技艺和修炼,对日本的武术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武士道中强调的正直和勇气的精神,也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四、当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的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以武士道为核心的国家,但武士道的精神仍然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士道中所强调的忠诚、正直和勇气等美德,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让日本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以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为核心价值观,对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得日本社会具备了严谨、规范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为日本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
![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d98c3dbf90f76c661371a70.png)
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作者:裴峰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我国的金庸和日本的吉川英治创作的武侠类作品,均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且对两国的文学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读过两位作家作品的读者可以发现,金庸和吉川英治作品中刻画、塑造的侠客形象和武士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对两位作家的作品产生深入的认识,笔者在本文针对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气质、英雄观、以及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为读者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庸;吉川英治;侠客与武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前言:金庸被成为华人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曾获得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等著名奖项,主要作品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成功塑造了令狐冲、张无忌、萧峰、胡斐等侠客形象。
吉川英治被日本民众成为“国民作家”“百万人的文学”等,曾获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每日艺术奖,主要作品由《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等,塑造出武藏、武田信玄等深入人心的武士形象,针对金庸作品中的侠客和吉川英治作品中的武士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其作品,而且对分析中日武侠文学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气质比较(一)金庸作品侠客更强调自由洒脱和伦理道德气质主要从侠客的外形、行为和精神追求等方面体现,结合金庸的作品可以发现,其塑造的侠客在外型上均不拘一格,要么风度偏偏如张无忌、胡斐,要么随性自然如令狐冲、苗人凤等,但在行为上均强调勇敢无畏、忠心义胆,不忠不义是不可能成为侠客的[1]。
例如《雪山飞狐》中,胡斐明知福康安举办的天下掌门人大会是“鸿门宴”,也要不惧危险参加,并在参加的过程中,为民除害,杀掉凤天南;《天龙八部》中萧峰虽然被辽国“大哥”加官封爵,但不能对宋不忠;《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虽然纯朴憨厚、木讷愚钝,但由于其忠肝义胆,不畏强权,所以也被视为侠客形象,可见,在金庸的作品中,侠客必须具备的气质就是忠心、义气和勇敢,只有具备三者才可能被视为侠客。
中国侠文化
![中国侠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20d2708ba1aa8114431d9d9.png)
中国侠文化第一周教案:侠、侠文化、侠文学•一、侠(一)韩非子对“侠”的三处描述《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有侠者,官职旷也……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下以受誉,上以得非。
”《五蠹》:“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而犯五官之禁。
”由此推导出来的侠的特征是:基本立场——私义基本性质——私剑五点具体行为——行义、武勇、任誉、聚徒、犯禁(二)《说文解字》里的侠侠,俜也。
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或曰:‘任,气力也;侠,甹也。
’按:侠之言夹也。
夹者,持也。
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俜,使也。
段注:“《丂部》:甹,侠也。
三辅谓轻财者为甹。
然则俜甹音义皆同。
”——侠:强横者——仗义行侠——俜:轻财者——仗义疏财(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汉代四类游侠人群侠士——体制之外的武士,以及身在体制而悖逆体制的士,如“弃官宠交”者。
侠客——门客、食客,处于非皇权的依附地位的武士,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所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侠少——“少年”与“恶少年”,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聚少年百余人”、《汉书·酷吏传·尹赏》所记长安少年。
豪侠——豪强与侠的结合,如《后汉书·袁绍传》“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
”也即《天龙八部》慕容世家“王霸雄图”一类。
(四)总结到汉末,中国游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其标志是:1,正史体史书中,仅有《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魏略·勇侠传》,其后游侠无传。
2,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模式——结私交、疏财货、为豪雄、明恩仇、为暴豪、纵性情。
3,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周期——社会非常稳定的“盛世”和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易代之际”,游侠都尤其活跃。
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
![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c92f711ff00bed5b9f31d51.png)
中 图分 类 号 :G12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5 2 0 )0 —0 — 0 0 9 9 8( 0 2 2 0 4
粱 启超 称侠 为 “ 中国之 武士道 ” 。 因 为 中 国 的 是 侠 士 与 日本 的 武 士作 为 各 自民藤 尚 武 精 神的 象征 .在 ^格 形 象上 呈现 出文 化 上 的 共 相 ,它 们 瓤是 由一 个 久
用 ,侠 由于 自身平 民的特 性 而作 为 社 会 的 离轨 西 素 留 存于 民间 : 儒 与侠 的 分 流 .表 明儒 家 文 明 兴起 后上 层 文 化 和 大 l 文 化 的 分 道 扬 镳 。侠 士在 它 诞生 的 开 始就 焱 是 与 民间 的特 质 密 不 可 分 ,带 有 深 深 的 平 民化 烙 印 :
气 。侠 士 的 直 接 诞 生 则 是 由于 士 ”的 文 武 分 途
士 ” 在商 周 时代 指 的 是 平 民 中分 化 出来介 于 统 治 者
和 平 民之 间 的文 武兼 才 的 阶层 ,并 非 后 来 专 指文 士 春秋 末 期 ,壬纲 解 纽 ,列 国 争霸 .旧 的社 会秩 序 分 崩
的 奴 仆 。 奈 良 时 代 末 期 光 仁 天 皇 宝 龙 年 间 (公 元
作者 简介:刘 走先 ( 9 8 ) 男,安擞师范 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7 一 .
①或俊有 《 千古世人使客 梦》(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 限,司,19 ) 厶 \ 94 较之 陈平原 《 千古文人使客 梦 ( 民文学 出 人 版社, 191 9 ̄)更进一 步,说 明侠客是 古往今 采普遍存在 于走众 内心的一种 情绪 . 0 I7年 ( 80 明治三年 )的度 藩置县诏夸7 I7 年的 废 刀夸” t 5 .8 ,使武 士作 为一种身份 或职业消失.
武士道与侠客梦
![武士道与侠客梦](https://img.taocdn.com/s3/m/6d601aa20029bd64783e2cb7.png)
道与侠客梦伍国内容提要:武士是一个社会阶层和历史的存在,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政治服务,完全是一个虚幻的产物,是对一个从历史上失踪的群的纪念和想象,同。
或者说,前者是庙堂式的献身,后者是江湖上的想象性的狂欢。
全文约5.4千字内容摘要:…………而中国文化中又另有一支,似乎可以和日本武士道媲美,水的武侠。
这群人最早必然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刺客和游侠,气息和专业精神游走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真是一幅绝美的图景。
尚武之风、侠之气在战国的乱世可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在秦汉“废封建,行郡县”以后就渐成绝响。
汉代政府正式取缔了游侠,自《后汉书》开始,官史就不再为游侠作传。
从本质上说,大一统的专制体制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蓄养武士集团,而同时又必然不能容许民间有强悍不羁之气,只能逐渐使一般百姓日益贫弱,又使其中极少数人得以通过“治权”的开放进入官僚文人集团。
在军队一方面,战国时期虽然残酷,但也是个全民皆兵、发扬尚武精神的时代。
一旦国家统一承平,又由文官主导,这种精神也只能逐渐衰落了。
真正居于中国治术主流地位,强调君主绝对权威的法家学说,从一开始就反感侠士的存在。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都是君主绝对专制的敌人。
于是,待秦和汉的统治依次确立,儒从被秦皇打压到在汉武手下翻身,总算修成了正果,并形成强大的体制力量和官僚文化,而侠既无补于国,又任意妄为,大一统政权能收买者收买,不能收买者通通被赶进社会的底层和边缘。
武士是一个社会阶层和历史存在,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即“侍”的精神。
武士是现实和具体的,他的忠诚、牺牲和奉献的指归都清清楚楚。
他们的死,如市川昆的《忠臣藏》中的四十七名勇士,黑泽明《七武士》中为保民而殉职的武士都让人心生敬意。
《战国英豪》中忠心护女主的将军真壁六郎太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仍然表现出用生命捍卫理想的绝决,哪怕逆潮流而动,其真诚性也不容置疑。
侠客和武士有何异同?
![侠客和武士有何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b3d54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e.png)
侠客和武士有何异同?侠客和武士作为武力为主的江湖亮相,与他们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执念相伴而生。
然而,普遍认为侠客和武士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其身份角色、价值观和地位等多个方面加以比较,旨在揭示侠客和武士的异同。
一、身份角色1.侠客:侠客常常出现在江湖之中,他们无视权贵阶层的限制,执着于保护弱者和拯救无辜。
侠客往往身怀绝技,个人修行深厚,通常以平民出身,注重正义和公平。
他们并未受到正式团体的聘请,更多时候是自发行动,以义字为先,信守江湖规矩。
2.武士:武士是封建时代的日本武士阶层,属于统治阶级,他们奉行忠诚和荣誉的道德准则。
武士的存在是为了服从并保护领主家族的利益,其身份地位严谨,践行着严格的武士道精神,承担着守护家族名誉的责任。
二、价值观1.侠客:侠客强调正义和人道主义,关注弱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
道义准则在他们行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愿意为了维护社会公义而放弃个人的功利利益,视义字为荣。
侠客的价值观往往与现实社会的不公和霸权相对抗,以侠义精神为方向。
2.武士:武士的价值观体现了严格的忠诚和荣誉感。
他们奉行的武士道准则要求忠诚于家族和领主,即便自身面临生死,也必须坚守责任。
武士精神的核心是勇敢、忠诚和纪律,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无所畏惧。
三、地位与承认1.侠客:由于侠客在江湖之中帮助弱者,为正义事业而战,他们在人民中间常常有着较高的威信。
然而,侠客的地位并未得到正式权威机构的承认和肯定,他们更多地被视为江湖中的民间英雄。
2.武士: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拥有高贵的地位,并受到领主家族的尊重与赏识。
在战争时期,武士是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力量。
他们的地位和荣誉感是由规范化的阶级制度所赋予的。
综上所述,侠客和武士在身份角色、价值观和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虽然二者都以正义为准则,但侠客更强调个人的道义感和义务,而武士则更注重忠诚和荣誉。
侠客并不受到正式的权威机构承认,而武士则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有着封建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人民军队的军魂
![人民军队的军魂](https://img.taocdn.com/s3/m/e528ba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3.png)
人民军队的军魂人民军队的军魂 1纪念建军91周年炮兵杨昭友自从电视剧《亮剑》热播之后,自上到下形成另一个共识,认为“亮剑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军魂。
不否认,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实有敢于亮剑的精神,但构成人民军队军魂的却不止是“亮剑精神”。
如果仅以“亮剑精神”来概括人民军队的军魂,那是对人民军队军魂的蓄意淡化,最终会使人民军队失去灵魂。
无敌的军队一定有剑气,但剑气不一定是人民军队,剑气也不一定无敌。
中国古代的侠客有冒着生命危险的剑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剑气。
这种狭义的剑气可以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不能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
美国军事专家说,如果他们不害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他们就害怕毛泽东和中国军队的革命。
换句话说,毛泽东和革命化是人民军队的灵魂。
什么是毛泽东化?什么是革命化?毛泽东与革命是毛泽东的建军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经历了各种磨难,战胜了各种困难,打败了比自己强大100倍的中外强敌。
当然离不开毛主席和他的军事将领们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但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的政治素质是毛主席建军思想的伟大灵魂!指挥官的指挥策略固然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但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高超的指挥艺术与铁军的有机结合。
长征途中,红军抢了泸定桥,一天一夜行军120公里,不仅是靠指挥艺术完成的;解放战争时期,华北野战军昼夜奔袭120公里,歼灭了罗历戎领导的国民党第3军,打赢了清风店战役,靠的就是这支军队百折不挠的精神。
如果我军和国民党军一样,再高明的指挥官,他的战略、战役、作战计划都会实现。
国民党军队在孟良崮全军覆没,虽然粟裕同志敢于在万马大军中拿将军军衔,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人民军队的信心。
两军势均力敌,但张的居中开花战术不失为一步好棋。
如果国民党军队有解放军的大局意识和战斗意志,和黄都能和齐新一起,那么战役的历史就改写了。
以上的战例证明,人民军队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都是建立在这支军队具有军魂的基础之上的。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9aa7923aaea998fcc220e72.png)
编辑词条武士道精神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被扭曲了的武士道又经历了一次畸变。
武士道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
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好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人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239497927d3240c8447ef6c.png)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摘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中国观众对武侠金庸大师的作品的称赞,而以金庸为主的武侠小说正是中国武侠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的邻邦,日本则是以武士道精神而闻名遐迩。
但,中日文化相互交融,且以亚太文化圈为共生点,二者的侠道精神更是有着相似与不同。
本文旨在浅谈武士道精神与中国武侠精神教育的异同,并对于如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教育给予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士道精神,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文化传承,精神教育一.何为日本武士道精神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武士的形象是一个有着敏捷动作的剑的人迅速砍下了他的敌人。
但原来的武士没有展示杀手的灵魂。
那么武士一词是指什么样的人物呢?武士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是什么样的概念?首先,武士的基本武士精神不是要成为一名武士。
武士道的概念意味着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在自我,而不是用武力压倒别人。
这是一种独特的日本艺术形式,也是展示心灵状态的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由七个想法组成仁(JIN),义(GI),礼(REI),智(CHI),信(胫),忠(CYU),诚(SEI)。
↓这些想法的含义↓仁[(jin)=爱和同情]代表同情,这也应该给予敌人。
义[(gi)=真理和正义]代表公平竞争,如果你通过暗中手段赢得比赛,你将不会得到承认。
礼[(rei)=礼貌]代表思考他人的方式,表达方式可以让人看到。
智[(chi)=智慧]是指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心的知识,总是努力学习,总是期待提高技术。
信[(shin)=信仰]代表有信心和信任的力量。
在日本老年,没有合同的概念,一个人的话是他的纽带,这就够了。
忠[(cyu)=忠诚]代表自愿忠于你爱的人,这不是被迫的。
受到无能的领导者的影响,与对所爱的事物的忠诚度不一样。
对不尊重或不爱的人不可能有忠诚。
诚[(sei)= Promise]你所说的将会发生。
无论你说什么,你都应该保护你的生命,如果你不保护它,请付出你的死亡。
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
![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fb8a5277375a417866f8f9d.png)
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总寨中学九年级三班:张建超指导教师:孔应虎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说起“侠”,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会说“侠”就是“大侠”、“武侠”、“侠客”等等之类的话,可为什么说起侠,人们总能说出一大堆,而“侠”的精神也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呢?是因为古人也爱写武侠小说、爱看武侠小说吗?现在的人们从老人到小孩也对“侠”略知一二,是因为风靡一时的武侠电影对“侠”的传播吗?这可能都不是。
下面,我说一下自己对“侠”的认识。
我们中国的“侠”其实就是一些民间的武士,他们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游侠”。
舍身取义,武艺高强,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为正义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游侠的形象。
遇到强敌时,即使战死也决不逃跑、屈膝,是他们所操守的武士精神。
其中“舍身取义,为正义而战”更是广为传播,感染着无数中国人。
一次,我问一位同学:“为什么日本的武士精神可以流传千载,而在中国却根本听不到与武士有关的一点信息?”那位同学说:“难道中国也有武士吗?”哎,当然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武士,只是人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有何精神,包括我也不知道那些在宫廷、军队中的中国武士除了“死战”之外,还有何精神可言,况且有时候他们还当逃兵。
可能因为中国的武士在盛世时可以护国护民,而在国家衰败之时就充当起了强盗的角色,一有机会就会去打劫百姓,淫辱妇女,祸国殃民,所以中国古时百姓对士兵有一种畏惧感。
民间的那些“游侠武士”与军中那些正规的武士们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会坚持自己的信仰,扶弱惩强,大都抱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所以他们的精神才会被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所继承,传扬。
说到这儿,为什么日本的武士精神可以流传至今呢?我认为是他们身上也带着几分中国侠客所有的那些精神,而这种精神便是“忠诚”和“视死如归”,并不完全包括中国游侠的“匡扶正义”和“扶弱惩强”的精神。
在强大的蒙古铁骑侵略当时弱小的日本时,日本武士慷慨应战,与比自己多数倍的蒙古军队死战,直至全部牺牲。
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内涵
![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d2be5f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b.png)
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内涵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
它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士道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忠诚、勇敢、正义和自我超越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忠诚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忠诚不仅仅是对上级和组织的忠诚,更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信仰的忠诚。
武士道强调忠诚于自己的主人和家族,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武士道认为,忠诚是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的基石,只有忠诚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忠诚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组织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其次,勇敢是武士道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武士道强调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勇敢并不是无畏无惧,而是在面对恐惧时仍然能够坚定地迈出一步。
武士道认为,勇敢是一个人的勇气和决心的体现,只有勇敢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勇敢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梦想,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正义是武士道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武士道强调正义和道义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始终坚持正义,为弱者发声,为正义而战。
武士道认为,正义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只有正义才能建立起公平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公平和正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自我超越是武士道的精神追求之一。
武士道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超越,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武士道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努力,一个人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超越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实现自己的潜力。
总之,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忠诚、勇敢、正义和自我超越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鼓励人们追求忠诚、勇敢、正义和自我超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90709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e.png)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一、背景与起源在探讨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之间的区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背景与起源。
武士道是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而侠客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
1. 武士道的背景与起源:日本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与源自太平天国运动的抗争精神相似,强调以忠诚、勇敢、正义为核心。
2. 侠客文化的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强调以侠义、仁爱、忠义为准则,提倡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
二、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的侠客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区别:1. 武士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忠诚:武士道强调对君主和主人的忠诚,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视为终身义务。
- 正义:武士道强调正义与道德的价值观,同时也强调武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 自我控制:武士道注重自律和自我控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侠客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侠义:侠客文化强调侠义精神,推崇勇敢、仁爱、奉献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 忠义:侠客文化强调忠诚和义气的价值观,侠客们将忠诚视为最高品质,义气视为江湖中的至宝。
- 抗争精神:侠客文化鼓励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方面,武士道和侠客文化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 武士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武士道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武士阶级被认为是战斗的精英和统治阶级的支柱。
- 影响力:由于武士阶级在平安时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武士道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侠客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侠客文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低,侠客被视为江湖中的非正统人士,但却得到了广泛的民间爱戴。
- 影响力:侠客文化通过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a0280df227916888586d7a7.png)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侠士和武士是中日民族历史上承载浓厚尚武精神的形象,他们给人以忠诚耿直、重言诺、讲信义、扶弱济贫等英雄观感,在这诸多共性背后的不同之处,折射出的便是植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性格。
1 尚武精神的代表侠士这一群体可谓是中国尚武精神的代表。
侠的诞生是始于中国历史上“士”的文武殊途。
“士”在中国的商周时代指的是在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介于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文武兼备的社会阶层。
秦汉定鼎天下后,“士”阶层出现分化重组,一部分专门事文,继而形成最初的儒士;另一部分则仍然保持承袭尚武的本色,从而发展成为早期的侠士。
剑乃侠士惯用的武器,仗剑远游、济世天下是侠士的经典形象。
战国时期是浩气如长虹的侠士生长的土壤。
这些独立和自由的个体,比如鲁仲连、荆轲、专诸、聂政,他们带着浪漫气息和侠义精神游走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实乃一幅绝美的图景。
尚武之风、任侠之气于战国之乱世可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在秦汉“废封建,行郡县”以后就渐为绝响。
日本尚武精神的代表则非武士这一集团莫属了。
武士产生于9世纪中期平安时代的日本,一些封建地方领主为了保卫自身的利益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不断扩张势力,这种武装便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武士集团。
身为武士者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武技训练,因此他们个个武艺精湛、胆识过人,而勇敢无畏更是他们极力推崇信仰的。
他们认为真正的武士应该战死沙场或杀身成仁,而不是终老于田园。
武士们从小就要随身佩带长、短两把无比锋利的武士刀,长刀是为了斩杀敌人,而短刀则是为了切腹自尽。
武士在日本历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侠士的尊“义”和日本武士的尽“忠”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等。
其主张的诚信重诺,对中国侠士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古有孔门弟子季路杀身成仁,死而无悔,大义巍然”。
[1]此行此举不断影响着把“士为知己者死”奉为处世最高准则的侠士。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d51781f866fb84ae45c8d28.png)
时破 壁而 出 的出场 方式 , 是 模 仿久 藏决 斗 的一 招 则
制胜 , 强调 这个 角色武 艺 的深不 可测 。
是 将军邀 请 去战斗 , 明白是为村 民驱 赶 山贼后 , 觉得 是 一种侮 辱 。只有 几个 同情 农 民 的武 士和 出身是农
民的菊 千代 同意帮 忙 。 但是 武 士与村 民问 总存 在 隔 阂 , 武士 感 到 他们
如勘 兵卫 的 出场是 以杀 死 劫 持 小孩 的强 盗 , 安全 救
士, 因为他们 不能佩 带武 器 , 则会被 武士杀 死 。武 否
士 是在农 民之 上 的另 一 个 阶层 , 以农 民既 害 怕 山 所
贼 , 害怕武 士 。 也
下小 孩 , 青主 是试 图阻止 军 队的屠杀 , 傅 通知无 辜 的
相 处 、 士 的独 立人 格 、 击恶 势力 的刻 画上 超越 了 侠 抨
《 飞鸿 》 列 、 方 世 玉 》、 霍 元 甲》 《 武 门》 黄 系 《 《 、精 等 影 片都 仅是 一位 主角 , 一 位 华 人 武 打 国 际 巨星 李 第
《 武士 》 彰显 了武侠 与武 士道 文化 的差 异 。 七 ,
村 民逃离 , 是 突 出他 们 的智 慧 、 艺 ; 昭南 闭关 都 武 楚
《 武士 》 七 之所 以取 得成 功 , 是 因为 它超 越 了 就
世 俗 的武 士观 念 , 士们 因正义 和 良知拔刀相 助 , 武 为 农 民抵 御 山贼 。影 片 中受 到邀 请 的武士 , 多 以为 大
事 ? 《 剑》 ”七 的老奏过 于 紧张而让 气氛 稍微舒 缓 的
需要 , 也是展 示女 子对 侠 士 的崇 敬 和侠 士 的铁 汉 柔
情 , 是 在死 亡 的 阴影 中彰 显 爱 情 的美 好 。《 武 更 七 士》 有 志乃对 胜 四郎 的爱慕 , 七 剑 》中则 有武 元 里 《 英与 杨云聪 的互 生情 愫 , 以及 刘 郁芳 对 楚 昭南 的爱 慕 、 珠 和楚昭南 的感 情 。 绿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302c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7.png)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都是代表着东方传统文化的高尚精神,具有相似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进行比较,从历史、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剖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义起始于古代的“侠客”文化,是源于社会阶层分明的封建社会中的武士、侠客、义士等角色。
中国的侠义追求的是武士道的世界观,强调“仁义勇毅忠信”,尊重人格尊严,关注社会公正、人性善恶。
日本的武士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武士阶层发展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忠义节操”、“武士魂”和“仁爱社会”等理念,以军阀、武士、神道等为特点。
二、文化内涵: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体的奉献、尊重、宽容和理解,体现了人文情怀。
侠客敬重忠诚、义气和正义,他们不仅是战斗的骑士,也是情感的表达者。
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契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个人的奉献精神,强调自我超越、自我克制和自我完美的精神境界。
武士道使个人严格约束自己,并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个人所属的群体。
这种文化让个人的行为紧跟道德规范和社会基准,表现出盲从、不妥协之姿。
三、道德观念: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仁义勇毅忠信”,注重爱与权利的平衡,体现了刚柔并济、儒家文化的特点。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维护“义”与“人情”的间的平衡,不会违背人性、社会公正、忠诚等基本道德准则。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注重忠诚、诚信、恪守誓言和守信用。
武士道强调了服从、主人-仆人关系以及服从奉仕担当等观念,发扬军人的职责、义务和责任感。
四、行为准则: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标志着义气、仁爱和社会公正等概念。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弱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向权势妥协,更不能屈服于所受的卑鄙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摘要】纵观中国的历史,侠客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侠客文化。
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他们多是正义的化身,有着正直的品性,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的侠义英雄们也是爱美人的。
同样,在日本,武士也成为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
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几乎占据了最核心的部分。
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侠客文化和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作以分析对比。
【关键词】侠客;武士道;文化;精神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
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
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正如诸子百
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刺秦。
围绕刺秦,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当然也都被陆续搬上银幕,结局几乎一致,影视作品大都是为了反映秦王的残暴而歌颂刺客,尽管刺客们的结局都是失败。
然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刺客——无名,他仍旧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模式,但是我们却恰恰被这种悲剧的结局所震撼。
因为《英雄》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刺客无名原本是要来刺杀秦王的,可是当他真正明白秦王之后,放下手中的剑走出秦宫。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是刺客的失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他其实是被秦王的“天下”所征服,他放下剑的那一刹那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秦王,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这才是真正的侠客,我们正是从无名的身上才看到了真正的侠客精神。
那么,对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我们国内的研究也很充分。
所谓武士道的实质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
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
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
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
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
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谈到日本电影我们不得不提到黑泽明导演,而他得作品中尤其体现了武士道精神的精髓。
如著名的《姿三四郎》、《七武士》、《罗生门》、《影武者》等等,在刻画人物时,专注于武士形象的刻划。
他曾经塑造过像姿三四郎这样的武士个体,也塑造过《七武士》中
多面的武士群像。
正是由于黑泽明这种强烈的武士意识,加上他独特的个人表达,使他的作品获得一种隽永、深刻的思想,和别具一格的风格。
在《七武士》这部作品里,塑造的武士可以说个性分明每个人身上都有强烈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露着武士的刚毅、自信等种种优秀的品格和能够带给观众冲击力的人格力量。
其实黑泽明在影片中努力塑造的也就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武士人格,他憧憬艺术和精神完全有机的统一,所追求的不是行动的结果,而是对行动本身感到有意义的纯粹的禁欲主义。
影片中岛田勘兵卫是黑泽明心中理想的武士代表,他在七位武士中年纪最大,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人谦虚、豁达,并具有机智、侠义、临危不惧种种优秀的品格。
在影片的开头,他装扮成僧侣杀死了一个盗贼,救出了被盗贼绑架的孩子,就这一场戏,他就给观众留下了勇敢和智慧的印象。
当他得知村民们给他们吃白饭,而自己却挨饿的时候,他毅然同意接受农民的请求,并努力地帮助农民寻找其余的武士。
黑泽明将勘兵卫的侠义清晰地表现出来,勘兵卫知道这项任务的艰难和报酬的低廉,但是为了报答农民的一饭之恩,他毅然担起了保护农民的重担。
由于他的高贵的气质,他自然地成为整场战斗的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村民们很快便被武装起来,村子也构筑起防御工事。
他就像一位先知,整场战斗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进行的。
他有着射杀敌人时的冷酷,对牺牲同伴的哀悼,也有看到村民被杀死时的伤心。
总之他是一个完美的人,黑泽明理想中的完美的
武士形象在他身上表露无遗,他作为体现黑泽明武士道精神的代表而受人称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的侠客精神就更加毋庸置疑了。
然而,在两位导演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这种差别单是从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窥一二。
而日本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他的著作《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负得起耻的责任。
这就对武士的行为提出了一个道德规范,要求武士承担起对主人的忠和对家族的孝,哪怕是在无法完成的任务前剖腹自杀,也要保全住自己的名声。
这成为日本民族性的要求,如果一个武士背叛了这样的要求,那么整个社会也会抛弃他。
【参考文献】
[1]新渡户稻造著,周燕宏译.武士道[m].文汇出版社,2010.
[2] 刘红岩,王文霞.从黑泽明的电影浅谈武士道[j].青年文学家,2009(19).
[3] 张明著.与张艺谋对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