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专家调查及分析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单位及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1.大连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炼油企业,现有炼油化工主体装置37套,具备20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和27万吨/年的聚丙烯生产能力,员工总数6659人,主要从事原油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制造等业务。
大连石化公司持有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2月23日。
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七建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注册地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6号,法定代表人郝春生。
经营范围为:石油化工装置工程施工;铁路建设;城市道路、桥梁、液化气储罐、水气管道工程施工;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消防设施施工;无损探伤和管道工程等。
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和GA1级、GB1级、GB2级、GC1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11年5月30日取得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5月29日。
中石油七建公司在大连设有项目部,项目部经理贾立志,下辖一、二、三、五、六、七等6个施工队。
3.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沅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19日,注册地为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4号2层4号,法定代表人杨赸,总经理杨福顺(受法定代表人杨赸委托,全权处理公司日常一切事务)。
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园林绿化工程;压力管道安装;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绝热、电器仪表安装维修;道路工程施工;储存罐安装(以上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资质证经营)。
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与业承包三级资质和GB1级、GB2级、GC2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08年取得辽宁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
林沅公司以中石油七建公司大连项目部第七工程队的名义在这次事故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二)事故罐区基本情况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分大罐区和小罐区)建于2000年,为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配套罐区。
“7.16”事故影响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7.16”事故影响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7.16”事故影响调查报告“7.16”事故影响调查报告摘要:现在睡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这也迫使了人们不得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即便如此,天公不作美,“7.16”事故有给了本来就脆弱的环境以重创。
关键词:大连新港、爆炸事故、环境问题、环境调查。
暑假期间,我就不久前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做了一番调查。
2010年7月2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起火爆炸。
经过200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下午,火势已经基本扑灭。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环境遭到破坏,空气中有刺鼻的油味。
据了解,油管爆炸后,随着原油泄漏流淌,火舌以极快的速度蔓延扩大,火势曾一度直逼旁边存储易燃易爆、剧毒的二甲苯罐区。
在被烧的10万立方米油罐周围,还有20多个同样级别的储油罐,中间相聚不超过10米。
辽宁消防采用“先控制,后消灭”战术。
截至17日15时,事故现场除少量管线和一个油罐外,明火已基本扑灭。
在此事故之后,我分别对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和海水浴场进行了调查,结构还算令人满意。
问:截至目前,市海洋与渔业局对受污染海域及邻近海域检测的情况如何?答:事故放生后,市海洋与渔业局立即指派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对受污染海域及邻近海域开展监测。
在提高对常规海水水质指标检测频率基础上,重点对石油类、重金属类指标进行检测。
目前的检测结果表明,事故造成的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邻近海域没有受到影响。
问:目前市场上的水产品是否安全?答:事故发生后,市海鲜与渔业局于7月18日下发了对海上油污影响的通知,提出应对措施,要求相关区市县做好防有准备。
目前,我市在受污染海域及附近海域设立了35个监测站位,对海水水质、海底沉积物和附近海域的水产品进行了监测。
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市市场上的水产品是安全的,但是也要提醒市民,近期不要采集、食用大孤山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岩礁、滩涂上的野生的扇贝、牡蛎、螺类等水产品。
典型事故五: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7.16”换热器火灾事故
典型事故五: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7.16”换热器火灾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1年7月16日,大连石化生产新区三蒸馏装置E1007D换热器管箱发生法兰密封泄漏着火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2、事故原因经过事故调查组现场勘查,资料查阅,人员询问,设备设施的材料、油品检测鉴定,确认了事故的原因。
(1)直接原因垫片材质不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垫片厚度没有达到4.5毫米的设计要求,再加上安装时垫片偏移、螺栓紧固不均匀,导致垫片破损,原油喷出,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表面(二层换热器介质温度350℃左右)被引燃。
(2)间接原因大连石化公司疏于垫片的采购、验收管理,对垫片技术要求审核把关不严,装置检维修过程管理不到位。
大庆石化建设公司在垫片保管、领取、安装环节管理不到位。
大连七星监理公司监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未经正式报验的垫片安装没有制止,导致未经报验的垫片进入施工环节。
某机械配件厂的垫片材质不符合《柔性石墨复合增强垫的技术要求》(JB/T6628-2008);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的冲齿板进行了3—4次拼接点焊,没有征得大连石化公司同意。
(二)事故发生时间序列(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分析(1)垫片材质。
在某机械配件厂抽取了与制造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同一批次的垫片材料,按照《柔性石墨复合增强垫的技术要求》JB/T6628-2008进行了检测。
经检测,压缩率、回弹率、吸油率等3个单项评价为不合格。
压缩率低于标准10.3%,造成初始安装预紧力大,密封效果降低;回弹率低于标准6.3%,垫片的补偿能力弱,密封效果降低;吸油率高于标准14%,垫片密封性能降低。
(2)垫片厚度。
某机械配件厂制造的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系采用3毫米厚冲齿板柔性石墨板材加工,没有达到中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设计的原油-减压渣油换热器零部件图(70-312-04),垫片厚度4.5mm设计要求,造成密封性能降低。
大连石油泄漏初步调查结果
大连石油泄漏调查初步结果和建议2010年7月30绿色和平中国顾问:Richard Steiner教授(美国阿拉斯加)调查初步结果1.泄漏规模——虽然中国政府的官方数据是1500吨,但根据绿色和平的估计,这次泄漏的规模要远大于此。
由于相关的政府信息非常少,基于绿色和平的实地考察和合理假设,我们对泄漏的规模做出相关预测。
我们主要根据的是回收石油量和泄漏源头规模。
事故泄漏的源头是,7月16日在大连新港,中石油的一个10万立方米(可储油9万吨)的油罐在从新加坡油轮“宇宙钻石”卸载石油之后发生了爆炸。
油罐爆炸后被完全毁坏,石油燃烧了15个小时,其余部分流入了附近海域。
此外,爆炸油罐附近的另外5个油罐(也都是10万立方米)也发生了泄漏。
绿色和平从事发现场注意到了这些油罐表面的燃烧痕迹。
为了避免火势发展引发附近的一个储存有毒物质二甲苯的罐子发生连环爆炸,这5个油罐里的储油被放入海中。
同时绿色和平也了解到这5个油罐的阀门系统在第一个油罐爆炸后受到了损坏。
由此可见,事故的部分原因在于中石油储油系统的设计不合理:大型油罐与二甲苯储存地点离得太近;油罐之间也靠得太近,消防车都难以进入。
7月22日,也就是在事发后第6天,中国政府宣布所有储油罐的漏油已全部停止。
我们不知道爆炸发生后的15个小时里,燃烧掉的石油和流入海中的石油的比例为多少,以及从其他5个油罐流出的石油量有多少。
在预测中,我们假设燃烧掉的石油能与从其他5个油罐中流入大海6天的石油量相抵消。
同时,从回收的石油量来看,实际泄漏的数字也要比公布的官方数据大很多。
根据调查,上级部门大约动员了1200~4000艘渔船参与了清油工作。
渔民们将海水表面的石油收集到桶中,每天每船能收100桶,政府以每桶3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回收的石油。
有些船一天能收200桶,有些少一些。
每个桶能装50公斤原油,每20桶约可容纳1吨石油。
这样计算下来,一艘船一天大概能收集5吨油,每天石油回收量大约能达到6000吨。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2010716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起因 起因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起火原因示意图:
LOGO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事件概况
大连输 油管爆 炸事件
事故原因
事故暴露问题及反思 世界石油泄漏事故介绍
LOGO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暴露问题 暴露问题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一是事故单位对所加入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 科学论证 二是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对加注作 业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 三是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指挥协调不力, 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 后,没有及时通知停止加剂作业,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 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四是事故造成电力系统损坏,应急和消防设施失效,罐区 阀门无法关闭。另外,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 集中布置,也是造成事故险象环生的重要因素。
LOGO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反思 反思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各环节安全生产工作; 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危险化 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管理; 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合理规划危险化学品生产储 存布局; 做好大型危险化学品储存基地和化工园区(集中 区)的安全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危险化学品生产 储存布局,严格审查涉及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 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 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重特大事故的 应对与处置能力。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安全生产事故介绍
LOGO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事件概况
大连输 油管爆 炸事件
事故原因
事故暴露问题及反思 世界石油泄漏事故介绍
LOGO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概况 概况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及事故简要经过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7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宇宙宝石”油轮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油,卸油作业在两条输油管道同时进行。
20时左右,祥诚公司和辉盛达公司作业人员开始通过原油罐区内一条输油管道(内径0.9米)上的排空阀,向输油管道中注入脱硫剂。
7月16日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时左右,在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18时8分左右,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7.16”大连中石油保税区油库火灾案例分析
“7.16”大连中石油保税区油库火灾案例分析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建设,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m?储罐,3个5万m?储罐),总储量为185万m?。
该单位东侧为大连港罐区,总储量为132.45万m?(12个10万m?原油储罐和大小51个二甲苯等化学危险品储罐);西北侧为大连商业储油公司原油储罐区,总储量140万m?(14个10万m?储罐);北侧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储油公司300万m?的原油储罐区(30个10万m?储罐);南侧为在建LNG接收站和港区单位、办公用房及加油站等附属建筑。
整个大孤山半岛规划设计储量2000万m?。
二、起火简要经过及初期火灾处置情况7月15日15时45分,外籍“宇宙宝石”号油轮开始向原油库卸油。
20时许,上海祥诚公司人员开始利用卸油管道加注“脱硫化氢剂”,天津辉盛达公司人员负责现场指导。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开始扫舱作业。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m? “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2010年16日18时12分,大连支队消防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调集的全市执勤中队中所有高喷车、大功率泡沫车、重型水罐车等128台石化火灾专业作战车辆和相关社会联动单位相继赶到现场,全力扑火。
一是派出灭火攻坚组与单位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罐区关阀断料,利用工艺措施阻止油品进一步泄漏,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二是组织14门车载炮和3门移动炮对着火罐、毗邻罐进行冷却抑爆;三是集中18支泡沫枪全力扑救管线、泵房、地面流淌火;四是在东侧、北侧、南侧和海港码头增设4道防线,防止火势扩大;五是调动远程供水、药剂补给、油料供应、器材补充、生活保障、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战勤保障编队,作好“灭大火、打恶仗”的长期准备;六是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预案,迅速调集公安、卫生、环保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协助进行灾害处置工作,协调政府调集海事部门到场配合灭火。
大连新港石油事故课件
06
未来防范措施建议
加强安全监管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机制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政府应加强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监 管,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制度 ,确保企业严格遵守。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 急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确保在事故 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强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
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巡查力度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整 改安全隐患。
01
02
03
04
输油管道爆炸起火
1000立方米油罐爆炸起火
附近10个10万立方米油罐受 威胁
大连市遭受严重污染
02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操作失误
在油罐注水过程中,操作员未能 准确执行操作规程,导致输油管 线破裂,大量原油泄漏。
设备故障
事故发生时,油罐区的自动控制 系统出现故障,未能及时报警或 采取紧急措施。
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 细致的评估,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 设备、维护保养、更新安全设施等, 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救援队伍、救援设备和救援程序。
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 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
03
事故后果及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污染
事故中泄漏的石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海 洋生物的生存。
空气质量恶化
燃烧石油产生的烟雾对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连石化716事故
大连石化716事故: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事故经过:当天上午,大连石化公司一装置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可燃气体泄漏。
在遇到明火后,泄漏的可燃气体迅速引发火灾。
火势蔓延迅速,现场浓烟滚滚,情况十分危急。
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紧急疏散周边群众。
经过消防官兵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火灾最终被扑灭。
事故原因:1. 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燃气体泄漏。
2. 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不力。
3. 预防措施不完善,未能有效隔离火源和可燃气体。
教训与反思: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要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2.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企业要加强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企业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5. 强化隐患排查,杜绝事故发生。
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大连石化716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连石化716事故:从悲痛中汲取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事故的影响:火灾事故不仅给受伤员工及其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让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遭受重创。
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此广泛关注。
事故的发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后续处理:事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连石化安全事故
事故教训总结三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 蒸馏联合装臵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 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 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 造成原油泄漏。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 表面被引燃。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检修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对垫片保管、领取、安装管理不到位;制造垫片的工艺存在 问题,造成垫片存在固有缺陷。 *************************************工程
*************************************工程
事故案例分析
相关事故回顾
6.2事故 了解
本次事故教训
*************************************工程
事故概况
2013年6月2日14点20分左右,大连市甘井子区, 939号储罐罐顶突然发生爆炸,随之起火,并相继引起临 近的936号、935号和937号储罐着火。事故造成2名工人 重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死亡,2人失踪。 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失踪的两名工人的遗体也被 找到,据家属介绍,遗体并不是像之前说的落到大海里被 海水冲走,而是在爆炸油罐的底部。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四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1、未认真执行生产运行管理中“浮顶罐和内浮顶罐 正常操作时,其最低液面不应低于浮顶、内浮顶 (或内浮盘)的支撑高度”的规定; 2、在储罐收油过程中,未重视油品流速过快造成 静电过大的风险;对储罐维护保养不到位。
大连港爆炸调查报告
大连新港爆炸漏油事件对附近环境及经济影响一调查背景7月16日,大连新港码头油库输油管线破裂着火。
起火管道为直径900毫米的原油储罐陆地输油管线,后引起700毫米管线起火,油罐没有起火。
经过近15个小时的鏖战,17日9时55分,现场所有明火被扑灭。
此次爆炸漏油事故这是辽宁省水域发生的最大一起油污污染海面事件,事故对于大连湾的海水质量、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产生了很大威胁,并会影响到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附近居民的生活。
”二调查目的了解7·16事故对附近区域环境,经济的影响及其程度。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四、调查内容此次爆炸漏油事故这是辽宁省水域发生的最大一起油污污染海面事件,事故对于大连湾的海水质量、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产生了很大威胁,并会影响到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附近居民的生活。
1.大火产生烟尘对附近空气污染烟尘的污染也就局限在3公里之内,而在这3公里之内其实是没有居民居住的。
所以说,空气的污染对于大连市民的生活暂时还没有影响。
燃烧产生气体主要为含硫和芳烃类气体,无剧毒。
现场的天空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尘中,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石油燃烧的味道,大声说话就会感觉喉咙疼痛。
其实在远离爆炸现场的大连市区一些地方,也能闻到空气中的燃油味,但是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空气中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并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伤害。
但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附近地区短期内出现酸雨,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及腐蚀建筑物,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原油泄漏对附近海域影响事故发生不久后,通过实地挖掘,发现泄漏出来的原油,已经深入到海滩下面至少30厘米以下,而且被污染海滩的面积还在逐步扩大。
有报道称,原油污染扩散已经出现,距大连新港事发地20公里外的棒棰岛海域也发现了污染的原油。
据有关部门称,距离大连新港事发地点约50公里,为广鹿岛海域养殖基地,面积约11万亩;距离大连新港事发地点约70公里,为大、小长山岛,海域养殖面积18万亩;距离大连新港事发地点约90公里,为獐子岛、海洋岛、乌蟒岛,海域养殖面积142万亩。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百科名片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2010年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
经过200 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针对此次事故,辽宁省政府18日上午成立调查组,调查了事故现场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同时与事发时正进行卸油作业的外籍油轮进行登船接触。
目前还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判断。
事件概况事故追踪胡锦涛温家宝对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作批示官方通报近40年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事故反思事件概况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时间:2010年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地点:大连市大连新港事件: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
事故起因:货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
伤亡: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道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16日立即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海上油污应急处置工作。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大连新港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并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立即组织专家组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交通系统所属力量开展消防、清污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海上油污应急处置。
李盛霖17日10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目前,“海巡021”“海巡028”“海巡0200”“海巡0202”等4艘海事执法船已赴现场,监控油污情况、布设围油栏;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专业救助船“北海救113”“北海救198”及大连港14艘消防拖轮和1艘消防艇已在起火海域铺设围油栏、喷洒消防泡沫,以控制海上火势和油污染。
大连新港附近的海面上大面积的油污清晰可见到17日9时,事故附近海面仍有原油泄漏入海,辽宁海事局正在抓紧组织海上油污清除和消防工作。
交通运输部还协调河北、天津、山东海事局调集围油栏、消油剂、吸油毡等清污设备火速支援大连。
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裂着火事故调查
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裂着火事故调查一、事故过程与原因2014年6月30日18时58分,大连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被钻漏。
溢出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22时20分,事故导致的明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事故正在处理中。
据中石油官网通报,这是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在大连金州新区铁山中路与城富街交叉路口处的路安停车场附近进行施工中,将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钻漏。
据悉,这一工程是大连德泰易高新能源有限公司拟在松岚路安停车场北侧建设LNG加气站,委托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为加气站配电工程实施电缆外线水平定向钻施工,将输油管钻漏导致原油泄漏。
溢出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中石油发现管道运行压力异常,立即停运管道并启动应急预案,部署现场抢修和应急处置。
可通过仪器即能判断相关地下管道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岳林公司是否前往规划局查阅地下管道图。
目前,大连市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肇事单位5名相关人员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二、事故影响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组织疏散管道周边居民,组织市政部门对流经区域所有暗渠、涵洞、雨污水井进行全面排查,查清灾害范围。
经查,溢出原油流入市政雨、污水管网,未对自来水管网等形成污染。
环保部门设置多处空气质量监测点,持续环境监测表明,VOC(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超标0.79倍,其他指标均正常。
目前,环保、消防、规划等部门正继续监测、处置溢油情况,中石油管道公司人员正对事故溢油进行清理回收。
经环保部门持续监测,漏油事故地带相关井口检测气体浓度、油温度均正常。
目前,排查无危险地带的群众已陆续返回家中。
关于泄漏原油的具体数量,截至记者发稿时,官方仍未统计出来。
而具体在何处遇明火引起火势,目前相关部门仍在调查之中。
辽宁海事局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发生后,发现从一部分排污口流出来的少量原油油膜在海上漂浮。
海事局共出动6艘海事船,前往出现油膜的大窑湾海域。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摘要:笔者作为7.16爆炸事故现场勘验主持人,调查工作结束不久,本文便已脱稿,囿于工作纪律,国务院安委办未发布事故调查处理通报前,不宜发表,因此搁置了一年多。
本文对爆炸原因的分析与此前各方面发表的分析结论有所区别,作为一家之言,以供商榷。
关键词:7.16 油库爆炸现场勘查原因调查中图分类号: v35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由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建设,是我国石油储备工程四个基地之一,设计年通过能力1500万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立方米储罐,3个5万立方米储罐),总储量为185万立方米。
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在油轮卸油过程中,该批次原油产自委内瑞拉,由新加坡籍的30万吨级“宇宙宝石”号油轮运至保税区卸油码头,于2010年7月15日20时开始卸油。
该批次原油为高硫原油,出具的检测报告提供硫含量为1800ppm(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际测定为5900ppm),为降低原油中的硫含量,中石油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对本批石油进行除硫作业,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则转委托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公司实施。
上海祥诚公司派员在天津辉盛达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采用油轮向储油罐卸油过程中,在输油管道部分使用防爆螺杆泵,把除硫剂注入主输油管道内进行除硫的工艺(此种除硫工艺是该公司第一次使用),按计划添加除硫剂88桶(每桶1吨)。
二、爆炸起火扑救情况2010年16日18时12分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随后,爆炸沿输油管线向码头方向传递,又发生两次大的爆炸,引起大范围燃烧。
大连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6日18时19分,开发区大队3个中队和海港专职消防支队4个中队第一批战斗力量相继到达现场。
辽宁“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爆炸火灾事故处置战例
2010 年度公安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战例研讨班资料辽宁“ 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火灾扑救战例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2010 年 7 月 16 日 18 时 12 分,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位于大连市大孤山新港码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
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立即调集37 个公安消防中队和 4 个企事业专职队的128 台消防战斗车辆、 1000 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
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按照省公安厅长李文喜和总队长王路之的指示要求,迅速调集了全省13 个公安消防支队、14 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220 台消防战斗车辆、1380 余名消防官兵前往大连增援。
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调集泡沫液900余吨;报告部局后,朱局长又以陆运、海运、空运方式从吉林、河北、天津、黑龙江、山东等地调集泡沫液460 余吨运往现场;省政府协调沈阳空军调用直升飞机运送包括院士在内的11 名专家到场,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经消防官兵15 个小时的艰苦奋战,17 日 8 时20 分火灾得到有效控制,9 时 55 分大火被全部消灭,成功保住了罐区 20 个总储量 185 万立方米原油储罐以及临近 2 个单位的 56 个总储量为 560 万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储罐和51 个 12.45 万立方米二甲苯、苯等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储罐乃至整个大连地区的安全。
这场特殊的战斗,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参战消防官兵的英勇行为得到了高度赞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周永康书记和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张德江副总理、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部消防局陈伟明局长、辽宁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刘乐国副厅长、部局战训处魏捍东处长等领导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在视察火场,听取汇报后,靠前指挥,科学决策。
大连7.16火灾事故
救助打捞部门在此次清污行动中作用巨大。为确保完成“不入渤海、 不入公海”目标,北海救助局的3艘救助拖轮和打捞局的“德港”轮 不计成本,不讲条件,一直坚守在风浪较大的开阔海域作业。尤其是 在天气不利情况下,溢油进入老铁山水道,其他船舶都无法开展作业, 救捞船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3、海上清污行动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3.2 海上清污行动
清污方案 清污行动
3.3 海上清污效果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监测
卫星监测 航空 航海 红外、雷达 清污船与过路船报告 岸线巡测
预测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卫星监测 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 定制 Radarsat-2卫星图片(共11幅)
调集了长江以北几乎全部应急力量参加,共组织46艘专业清污船舶和 1300多艘渔船。国务院批准的水上安全规划提出在大连规划建设大型 溢油设备库,该工程相关应急设备并未采购到位,没能发挥作用
大量使用可能带来二次污染的消油剂,分散了油膜,并未将有毒物质 从水中清除,又加入了新的污染物质。势必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长久 不良影响,还需要开展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建议国家继续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溢油应急技术 研发力度,并研究制定相关产品准入认证制度
4 启示与建议
此次应急清污的成功,一方面受益于我国 近年来不断加强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综合 成效,但另一方面仍凸显出当前溢油应急 能力与水域安全风险之间的仍存在严重的 不适应
尽快启动国家和地区级水上溢油能力建设 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海域 面临的溢油污染风险,科学确定应急能力 建设与储备的合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大连湾溢油事故调查报告
大连新港起火爆炸事故和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调查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温国平 2015085223062 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作业人员1人轻伤、1人失踪;在灭火过程中,消防战士1人牺牲、1人重伤。
由于1000多吨原油泄漏流入大海,导致事故现场附近50多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
据统计,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该起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省大连市的所属企业又连续发生了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2010年“1024”火灾事故和大连石化分公司2011年“716”火灾事故、“829”爆炸火灾事故等3起责任事故。
【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虽然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一个人伤亡,在各方努力下,事故的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感到庆幸。
毕竟,事故留给我们一片飘满油污的大海,不仅涉及物质财富损失,而且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居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油污染造成的物质财富的直接损失和减轻污染损害所花费的间接费用相当惊人,而政府当局为消除损害采取行动花费的费用更大。
大连市已经调集了150桶消油剂和350包吸油毡,并组织了500艘渔船进入污染海域,配合专业船舶展开拉网式海上清污。
二是破坏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海水油污染后使得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海里漂上来的海带都被染成了黑色。
三是对沿海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
在距离爆炸现场最近的海域,海边密密麻麻储油罐,海面上泛起了大片的油污,海边的岩石也被浸成了黑色,岩石缝隙里存满了泄漏出来的原油。
四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威胁。
海洋生物被油污染后,人再食用这些海洋生物,其中的有毒物质就可能损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