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乡下人_身份定位与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模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状态,在历史中所起的也应是对那些哪怕是历史 中 心 性 进 步 行 为 的 撑 拒 与 张 力 的 作 用 。 ”[4]沈 从 文 在 面对“现代文明”、“现代性”这一些社会历史事物时 恰恰是一种“对视”的姿态,把政治家、历史家认定 是有“历史中心性进步”的“现代科技”、“物质文明” 中的弊端毫不掩饰地指出,为此对“现代性”提出质 疑。 这“并不是取其反”,而是对“正”(“历史中心性 进步”)的一种更“现代”、更“历史”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530(2011)01-0057-05
在 20 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沈从文无疑是 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于沈从文身份定位和文化理想的独异性。他自称 “乡 下 人 ”,始 终 坚 守 着 “乡 下 人 ” 的 道 德 规 范 , 其 文 学创作也处处浸染着这种观念的影响。可以说,“乡 下人” 意识是打开沈从文小说精神世界的一把钥 匙。因此,如何从沈从文“乡下人”思想的表象中,把 握其精神内核,并理解其思想的建构方式,理论渊 源等,是把握沈从文小说文化精神的关键,也是理 解 沈 从 文 在 20 世 纪 中 国 思 想 史 上 独 特 存 在 的 关 键。
一、“乡下人”的定位与思维取向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像启蒙主义者的作品在 写乡土时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 想象的方式体验乡土生活的细微委曲之处。在沈从 文的意识中,“湘西”、“乡土” 是他始终挥之不去的 文化记忆,他的“乡下人”意识也来源于此。同时,他 始终将“乡下人”和“都市人”作为两个可以相互参 照的对象来阐释自己的文学理想,来建构自己的思 维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三篇文章来认识沈从文的“乡下 人”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体现了他 怎样的价值取向? 沈 从 文 第 一 次 使 用 “乡 下 人 ”一 词 ,源 于 1934 年 12 月发表的《萧乾小说集题记》一文。 他说:“在 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 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 伦理的愉
二、“边缘”身份的心理图示 “边缘”是相对“中心”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各自 有一套自足的话语系统。这两套话语形成的张力在 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彼此所处的“位置心理”。沈从文 的“边缘身份”是由“地域边缘”与“文化边缘”两方 面相加潜移完成的。“边缘身份”在与“中心身份”的 对照和关系中不断地强化着他的“边缘记忆”和“边 缘心态”。 在《多义的记忆》中,德里达将个人的主体记忆 看作“对现在之所谓 先 前 在 场 的 引 证 ”[2],这 道 出 了 记忆的核心意义,其中的“引”和“证”可视为对习得 知识和经验的重复和沉潜。“湘西”作为一个独特的 空间生态,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律、风俗人情、思维习 惯,这些都是当地人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 这种记 忆具有社会性,是该社会群体的生活样式,并直接 表现为社会心态;还具有继承性和朴素性:一方面 蕴涵悠久的时间积淀,是当地人世代的生存方式的 淤积, 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近乎日常的朴素社会意 识,在当地人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中反映这种 意识。沈从文出生在湖南边地湘西凤凰县,地处湘、 川、黔三省交界,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地势偏僻,经济文化落后,用沈从文的话来说,该地 是 “被地图遗忘的角落”。 湖南自古从属 “荆蛮之 地”,这是相对于北方汉儒文化、中原文化主流系统 而言的。 古书早有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 为荆蛮,置矛决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予盟。 ” (《国语·晋语 》)周 天 子 认 为 楚 是 荆 蛮 ,连 参 加 盟 会 的资格也没有。 楚人也认同这种言说,楚武王就说 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5]。 正因为远离 中心地域,“乡下人”的意识中也自然打上了一种心 理空间的边缘印记:“湘西虽属湖南,因为地方比较 偏僻,人口苗族占比例极大,过去一般接近省会的 长沙、湘潭,以至沅水下游的常德人,常叫我们作 ‘乡巴佬’。 加深轻视,即叫‘苗子’(直到现在,还不 易改变), 表示轻贱, 以为不讲礼貌, 不懂道理意 思 。 ”[6]地 域 的 边 缘 以 及 少 数 民 族 的 身 份 都 是 沈 从 文 文学创作中难以忽略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沉积于作 者的内心,成为其建构自己文学理想的思维定式和 心理动因。 作家所处的地域的“边缘”影响了他的创作,当 这个“乡下人”以“边缘地域”的身份步入异质文化
[摘 要]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 “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
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
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 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
大和彰显。
[关键词] “乡下人”意识;边缘身份;城乡互鉴
沈从文立足于“乡下人”的立场,批判现代文 明,赞美原始淳朴的乡土生命,对“过去”和“常性” 生命的倡导,容易给人一种“向后看”的感觉,似乎 着力想回到过去那个社会中去, 与社会破 “旧”立 “新”,变化向前的时代精神不一致。 但我们也应肯 定的是,他用前瞻性的“历史”眼光冷静地看待“现 代性 ”,并 且 找 到 了 “现 代 性 ”潜 在 的 另 一 面— ——对 人性、生命的“异化”。 这种反“异化”的头脑正体现 了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正如孔范今在关于价值 重建与历史观问题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文学视 野中的历史观应该有别于政治家乃至史学家的历 史观……文学在人的生命乃至历史的健全发展上 实则另有担承,为其尤为关注的应是人性生存的现
最后要提到的一篇文章是《水云》。 在其中,沈 从文将“乡下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叙述得非常深刻。 “乡下人”定位已经不再局促于文学层面,更侧重其 在思想上的特殊表现。 沈从文六次以 “乡下人”自 称,这一时期的“乡下人”定位,明显具有思想上的 边缘性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孤独性特征:“我是个乡 下人,走向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 普通社会权量不合。 一切临近我命运中的事事物 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 与意义。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 西。 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压 扁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标准。 这种思想算是什 么? ……一般社会把这种人叫作思想家,只因为一 般人都不习惯思想,不惯检讨思想家的思想。 ”[3]沈 从文创作的都市题材的小说不能定义为纯粹意义 的都市小说,因为他并没有从都市的立场、眼光出 发来体验都市,而是作为其湘西小说并立而在的一 个参照系统,重点是为了突出和彰显他的乡土文化 理想。 因此,作为一个思想者的“乡下人”的边缘性 也就明确地体现出来了。
2011 年第 1 期 第 13 卷(总第 65 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o. 1, 2011 General No. 65, Vol.13
“乡下人”身份定位与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模态
吴翔宇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同 时 ,沈 从 文 作 为 都 市 的 “ 乡 土 过 客 ”, 自 身 的 文化素质与修养(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对都市现 代物的不了解、 现代生存习惯与规则的陌生……) 使他在大都市中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是社会将他 推到“边缘”的位置,而是自身文化心理将自己送到 了一个远离“中心”的位置。沈从文作为一个湘西本 土之子,他对乡土的爱是沉浸于身心的一种近乎宗 教的感情。 在现代都市、现代文明新的刺激物的重 压下,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落差感和自卑感。 自己像 处于都市的“边缘”。这种“边缘”的尴尬境地使沈从 文对自己的乡土、生命、人事有了更体己的眷恋。他 痛苦地感受着湘西社会与“现代文明”所发生的历 史“错位”。以一个“乡下人”的姿态去凸现和放大潜 意识中“文化边缘”的心理图示。对此,有论者认为: “正 是 这 一 脉 边 缘 的 ‘异 质 文 化 ’, 成 就 了 沈 从 文 的 独特。 ”“在世界性文化大潮的交汇和吞没中,在难 以言说的沉沦与阵痛中,这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 拯救,这是一次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 ”[7]沈从文创 作的“边缘心理”与“文化边缘”使他脱离了 30 年代 主流文学的话语体系,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 创作道路。
1936 年 1 月发表的《习作选集代序》,以“乡下 人”对“你们”、“先生”的谈话为叙事方式,呈现出了 两类人不同的创作标准、思维形态、道德评判:“有 一段很长很长的时期, 你我过的日子太不相同了。 你我的生活,习惯,思想,都太不相同了。 我实在是 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 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 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他保 守 ,顽 固 ,爱 土 地 ,也 不 缺 少 机 警 却 不 甚 诡 诈 … … ”[2] 与《题记》相比较,《代序》中的“乡下人”不仅体现在 文学创作上,而且在主体的思想方法上。 “乡下人” 思想的获致除了来自“湘西”这一地域空间的影响, 还来自于其特殊民族思想文化的淘洗。 基于此,沈
[收稿日期] 2010-12-16 [基金项目]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SKQN200921) [作者简介] 吴翔宇(1980-),男,湖南平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5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 13 卷
从文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乡 下 人 ”的 理 想 生 命 形 态— —— 造“希腊神庙”,供奉“人性”。 在这里,“希腊神庙” 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蕴的“能指”,其“所指”是生命 自然舒展不受压抑束缚的古代希腊。而这种文学理 想的确定也成为沈从文小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 标志。
“ 乡 土 ” 与 “ 都 市 ”、 “ 传 统 ” 与 “ 现 代 ”、 “ 西 方 话 语”与“本土语言 ”构 成 了 20 世 纪 的 中 国 文 学 中 始 终存在着的一组悖反的两难命题。 一方面,社会的 前进发展需要现代的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充裕,另一 方面,人的精神更需要人性和自然的庇护。 在不同 的时期和场合, 人的价值判断和立场是不同的,常 常是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我们经常会发问: 在 乡 土 与 都 市 之 间 ,哪 里 才 是 我 们 的 “生 命 之 根 ”? 在西方现代话语与本土传统语言之间哪里是我们 的文化之根?
第1期
吴翔宇:“乡下人”身份定位与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模态
59
领域(都市“中心地域”)时,异质文化的排斥性使沈 从 文 出 现 种 种 “文 化 过 敏 ”,“ 地 域 边 缘 ” 潜 移 到 “ 文 化边缘”。 1923 年,刚从湘西到达北京的沈从文,无 疑是个彻头彻尾的乡下人。但这一时期的文本中并 没出现明确的“乡下人”自称。 开始以“乡下人”自 称,是始于沈从文 1928 年转入上海后。身处十里洋 场,“乡下人”定位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在城乡生存经 验的对立中得以确立的。 由此,乡村题材的小说获 得 了 现 代 都 市 的 参 照 ,而 使 自 己 的 乡 土 — — — 湘 西 获 得了新ຫໍສະໝຸດ Baidu意义与价值,湘西宁静自然的生命和美好 的诗化记忆被激活和唤醒。湘西这片边地也成了沈 从文割舍不断的“桃花源”。作家流连忘返地游弋其 中,欣赏着田园美景,醉心于和谐自然的人事之中。 湘西世界构成了作家批判都市道德文化的基础和 资源。湘西构建的“生命乐园”成为一种“乌托邦”的 力量来平衡和疏导自己在都市所受到的文化冲击 和焦虑。 他不是闭起眼睛把“湘西桃园”当作避难 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起来,他还希冀湘西这片 “桃园圣地”里健康、和谐、淳朴、自然的生命形态能 为治愈都市病态生命提供良方。
快。 ”[1]在这里,沈从文首先声 明 了 自 己 的 立 场 ,作 为一个侨寓于都市多年的知识分子,沈从文在都市 现代文明的淘洗下,并未褪去其乡土本色,尽管“乡 下人”所学的、宗教信仰与“我”的有较大的差异,但 是“我”依然尊敬他们,把他们当朋友。 文所指称的 “乡下人”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上而言,进而延伸 到个体存在状态及生命价值体系之中。而“都市人” 的生命状态是“我”所不取的,都市人“仿佛细腻,其 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 这世界若永远不变个样子。 自然是他们的世界。 ” “乡下人”的“尺寸和分量”是与“伪思想家为扭曲压 扁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标准”大相径庭的。由此, “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对立思维也因此确立了,成 为沈从文小说中始终存在的“张力”性存在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