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
◆
(三)1950年代
■
沈从文名字在文坛上消失。
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 版社1951年版)中对沈从文的评价: “多是以趣味为中心” “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 “写法是幻想的” “文字是优美的” “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满于现实,但不自觉地其实 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人物的内心情绪作者的人生感慨翠翠孤独感老船夫不为人理解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到的受压抑老船夫的内心隐忧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翠翠与傩送对命运主观上的自主把握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凉人生的反思
◆
◆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e79678be23482fb4da4c64.png)
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 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 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 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 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 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 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 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 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 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 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 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
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 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 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 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 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 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 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 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 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 等着傩送。作品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 来!”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 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 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 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小 梗 概 说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 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 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个小镇的和谐 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的人们也是很淳朴的。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翠翠 的兴趣。 第四章: 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 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 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 光。 第六章: 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外界的事情。但这些事和她小时 候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发觉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 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 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不想让翠翠和她妈妈一样也离开自己。 第八章: 节日就快要结束了,却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怀。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 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 较。 第九章: 顺顺家的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第十三章 沈从文

(3)《丈夫》:
1930年写,1934年修改。 主要内容:侧面写出乡村统治阶级的横征暴 敛,农民的艰苦,但面对城市对乡村人淳朴人性 的剥夺,做人尊严的剥夺,还是强烈呼唤“回 去”。 丈夫、七丫头、水保干爹、大娘、五多
2、小说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特色:
“文体作家”,因为成功了文化田园诗意小说。 ①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多重融合。浪漫 主义:全为美好。显然理想化了,不是现实中湘西。作者 写的是一个梦幻、一个愿望。象征主义:两代湘西人的命 运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命运。白塔。伤悼的象征。神秘主 义:善于把人物命运放在自然中去写,从而挖掘生命的底 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②鲜明的地方特色。人物的心理、性格、言语行动, 自然景物、风照,城市空虚无聊庸俗,生命力萎 缩,乡村淳朴、健康、充满生机。以此达到对城 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歌颂。对历史和人性的“常” 与 “变”,变的“快”与“慢”等,给以审美观照 和艺术表 现。由此成为京派重镇,乡土田园小说的代表 者。
1、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萧萧》:描写边地乡村人原始、淳朴 而不乏愚昧、停滞的生活,特别是对少女萧萧原 始、纯真的心理的刻画,对她对自己可悲命运浑 然不觉的生存状况的描绘,使人们对乡村生活进 行双重反思:一方面他们代表真、纯、朴,还有 面对可悲命运的原始性坚强,另一方面,他们又 代表停滞与愚昧。 这时作者对乡村的态度还是矛盾的,一方面 表惊讶、暗赞,一方面又为此困惑和委婉批判。
思考题:
综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京派小说重镇,文化乡村最美丽的歌唱者 一、生平与创作 学名岳焕,字崇文, 1902年12月28日生湘西 凤凰县。爷爷属攻打太平军的湘军,后做到贵 州提督,但30岁死去,无子女。爷爷之弟也无子 女。奶奶做主为二爷娶二房苗族刘姓,生第二儿 子过继给奶奶,此从文父亲沈宗嗣。母亲土家 族。小学毕业14岁去当兵,21岁(1923)到北京 找出路。受郁达夫、胡也频、徐志摩帮助走上创 作之路。名声鹊起。1928年中国公学执教,识张 兆和。1930年武大,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19331935主编《大公报-文艺》挑起京海之争。
第十三章: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心构筑者”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原名沈岳焕 京派代表作家,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
史文物研究专家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懋琳、璇若等。
LOGO
一、童年少年时期——湘西人、乡下人 二、1924-1949——作家沈从文 三、1949-去世——学者沈从文
LOGO
一、童年少年时期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LOGO
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不同,沈从文却潜心 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独特文艺观:疏政治而亲人性
主要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
剖析人性。
LOGO
批判 最初被称为“文丐”(思想陈腐,只会讨好世俗); 左翼称之为“无思想,无灵魂的作家”; 五十年代认为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的作为反动 派而活动着”。
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
太》等
LOGO
3、成熟期:1930年之后,即1931年-1937年。视野所关注
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等代表作
问世。 4、发展期:1937年-1949年,湘西牧歌之外出现了不和谐的 音符增加了现实的因素。如《长河》等。 5、建国后:文学创作道路终止,开始学术研究。如《中国古
际关系。
LOGO
三、1949-去世——学者沈从文
建国后,(沈从文于1948年12月31日在一张条幅上写下
“封笔试纸”之后)停止了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 文化史,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
LOGO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3第十三章 沈从文

《萧萧》不写童养媳萧萧没有实现的女 萧萧》 学生的梦想, 学生的梦想,也不写其被引诱又被抛弃 的爱情悲剧, 的爱情悲剧,而写一种乡野中自然的生 活状态。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活状态。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2、理想人生形式。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 理想人生形式。 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 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 边城”世界。 “边城”世界。在浪漫主义的格调中回荡 着历史的悠长的余音。 着历史的悠长的余音。
1、都市世界
• 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 和批判。是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和批判。是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 • 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题材的占有极大的比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重。《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八骏图》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最著名之 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 作。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但这 八骏” “八骏”却是被现代文明和学识堵塞了 正常心灵的衣冠俗物。 正常心灵的衣冠俗物。
沈从文离开湘西 去北京时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1924年第一篇作品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年第一篇作品《 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直到1932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直到1932 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结识张兆和。 年。结识张兆和。
三、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独特的文学理想。潜心于表现“ 1. 独特的文学理想。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与政治疏离 而与人性亲近 人性亲近。 而与人性亲近。 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2. 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淡 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书写自然美。 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书写自然美。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第十三章沈从文

《绅士的太太》:“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八骏图》:讽刺知识分子用“习惯”、“道德” 捆绑自己,压抑正常的性爱,以至于失态,更加 不道德,生命力萎缩,人性欠缺。
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 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 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憎恶这 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 青年人的感觉。 ——《八骏图· 题记》
原始自由的神性
最高的 人性
原始自由的人生形式: 大多数是以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 生活习俗为根据加以想像的产物,通过 这些故事完成着对生命原生态的考察。 通过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来体现:爱 得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 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 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是原始封闭的。
(二)都市现实人生
“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人关系 的原始温情和爱。”“开掘了人的原始思维和潜 能。”“以翠翠为中心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亲善、 恬静、融洽的世界,人人充满温情和爱心。”
——翠翠:一个隐喻性符号——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 城》张献青《名作欣赏》2006/08
透过“人性美”这一特定的美丽光环,对作品的思想内 蕴作进一步的探究,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 走、爱情的破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文章从翠翠的爱 情悲剧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在翠翠的爱情题材展开的过 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 突中隐含着作者对记忆中的湘西世界的眷恋与反叛。 而把这种眷恋与反叛寄托在傩送这个人物形象身上。 傩送的出走,预示着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所必须付 出的巨大代价。进一步揭示了“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 的重要性。——眷恋与反叛——沈从文小说《边城》 解读陆孝峰《名作欣赏》2006/08
沈从文在其所置身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其所 置身的知识者中,到处发现着因缘于‘文明’、 ‘知识’的病态,种种‘城市病’,可以归结为 ‘阉寺性’的种种人性的病象。正是对病态、 阉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 那个世界, 属于沈从文的‘湘西’。”
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 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 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憎恶这 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 青年人的感觉。 ——《八骏图· 题记》
原始自由的神性
最高的 人性
原始自由的人生形式: 大多数是以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 生活习俗为根据加以想像的产物,通过 这些故事完成着对生命原生态的考察。 通过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来体现:爱 得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 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 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是原始封闭的。
(二)都市现实人生
“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人关系 的原始温情和爱。”“开掘了人的原始思维和潜 能。”“以翠翠为中心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亲善、 恬静、融洽的世界,人人充满温情和爱心。”
——翠翠:一个隐喻性符号——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 城》张献青《名作欣赏》2006/08
透过“人性美”这一特定的美丽光环,对作品的思想内 蕴作进一步的探究,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 走、爱情的破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文章从翠翠的爱 情悲剧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在翠翠的爱情题材展开的过 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 突中隐含着作者对记忆中的湘西世界的眷恋与反叛。 而把这种眷恋与反叛寄托在傩送这个人物形象身上。 傩送的出走,预示着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所必须付 出的巨大代价。进一步揭示了“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 的重要性。——眷恋与反叛——沈从文小说《边城》 解读陆孝峰《名作欣赏》2006/08
沈从文在其所置身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其所 置身的知识者中,到处发现着因缘于‘文明’、 ‘知识’的病态,种种‘城市病’,可以归结为 ‘阉寺性’的种种人性的病象。正是对病态、 阉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 那个世界, 属于沈从文的‘湘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边城》
• 创作历程: •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 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 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 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就 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 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 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 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 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 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第三节 京派文化和京派作家
• “京海”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它 的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 京派作家的学院背景,又赋予了京派文化以新的内质,及 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 • 就京派作家的具体创作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 立的风格,彼此之间很难混淆。其中以小说著称的,除沈 从文、废名之外,重要的小说家有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 无意之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之间的争论,看似偶然,确从根本 上反映了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 体现。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 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学 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林徽因,卞之琳等人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 • • • • • 《边城》的人类学意义 在无奈命运下对各色人物的观照 体现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神话题材中的原始性内容与浪漫气质的呈现 “文体家”的叙事艺术 作品所显示的诗意特征
《边城》
1934年,《边城》的出现标 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而“湘西世界”已上升为一个 具有人类学价值的文学世界, 一个有高超想象力构建的想象 的王国。 1987、1988年入选诺贝尔文 学奖
湘西山水
沈从文散文
• 沈从文的散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小的分量,尤其是 《湘行散记》和《湘西》,是乡土牧歌更具真实形态的部 分。如果说,他的小说世界中的湘西有现代传奇的成分, 那么散文则更多是乡土写实,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更逼真的 湘西世界。 •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进一步实践着他在小说中就大量 运用的夹叙夹议的笔法,在议论的部分更进退裕如地思考 关于历史和生命的抽象命题,这种写法在他四十年代的散 文中发挥到了极致。
《边城》
•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 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 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 淡的凄凉”。 •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 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 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 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 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 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 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 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 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 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 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 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 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边城》
• 简介: •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今湖南花垣县边城镇)附近,小溪白塔旁边, 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 • 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 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 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 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 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 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 (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பைடு நூலகம்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 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 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 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 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
沈从文和张兆和
生平历程
•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
社。 •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 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 《八骏图》等。
• •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 报· 文艺副刊》。 •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沈从文
• 代表作品:
• 短篇集:《石子船》、《虎 雏》、《月下小景》、《八骏 图》等。 • 中长篇小说:《边城》、《长 河》等 • 散文:《从文自传》、《湘 西》、《湘行散记》等 •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 的作家之一,创造了中国文坛 “乡下人”的一个神话。
生平历程
• 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临阮水、辰河,在沈从文的一生之中, 他许多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这两条哺育了他生命的河流。 • 少年参军: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 (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 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 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 《现代评论》上发表。
芦焚
• 芦焚——师陀
•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 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 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 《结婚》、《马兰》。 • 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 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 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 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 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 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 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 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 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沈从文的散文
• 40年代沈从文任职于西南联大,迎来了生命的沉潜时期, 开始把“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痛 苦”,当成“伟大的事业”,欧战的爆发更使他思考的疆 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整个人类的成毁,上升到对人性和现 代文明的反省层面。他常常端坐在一小小院落中的老槐树 下,看着日影由树干枝叶间漏下,“心若有所悟,若有所 契,无渣滓,无凝滞”。散文集《烛虚》真是这种沉潜思 索的产物,标志着沈从文后期创作的高峰。
《边城》
•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学者,历史文 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 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 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 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 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 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 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
《边城》
•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 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 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 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 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 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 得知:唱歌人是老二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 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 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 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 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 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 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 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 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沈从文 •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
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 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