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 • • • • • 《边城》的人类学意义 在无奈命运下对各色人物的观照 体现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神话题材中的原始性内容与浪漫气质的呈现 “文体家”的叙事艺术 作品所显示的诗意特征
《边城》
1934年,《边城》的出现标 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而“湘西世界”已上升为一个 具有人类学价值的文学世界, 一个有高超想象力构建的想象 的王国。 1987、1988年入选诺贝尔文 学奖
《边城》
• 简介: •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今湖南花垣县边城镇)附近,小溪白塔旁边, 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 • 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 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 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 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 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Baidu Nhomakorabea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 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 (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 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 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 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 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边城》
• 艺术特色: • 1、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 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 部小说。 • 2、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 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 3、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
《边城》
• 所获成就: •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 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 《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 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 王蒙、王晓明等。 •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 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 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
•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 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 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 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 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 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 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 风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赞美和眷恋之 情。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沈从文 •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
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 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 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 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 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 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边城》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 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 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 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 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 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 得知:唱歌人是老二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 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 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 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 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 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 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 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 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湘西山水
沈从文散文
• 沈从文的散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小的分量,尤其是 《湘行散记》和《湘西》,是乡土牧歌更具真实形态的部 分。如果说,他的小说世界中的湘西有现代传奇的成分, 那么散文则更多是乡土写实,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更逼真的 湘西世界。 •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进一步实践着他在小说中就大量 运用的夹叙夹议的笔法,在议论的部分更进退裕如地思考 关于历史和生命的抽象命题,这种写法在他四十年代的散 文中发挥到了极致。
《边城》
•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 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 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 淡的凄凉”。 •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 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 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 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 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 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 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 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 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 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 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 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 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沈从文的散文
• 40年代沈从文任职于西南联大,迎来了生命的沉潜时期, 开始把“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痛 苦”,当成“伟大的事业”,欧战的爆发更使他思考的疆 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整个人类的成毁,上升到对人性和现 代文明的反省层面。他常常端坐在一小小院落中的老槐树 下,看着日影由树干枝叶间漏下,“心若有所悟,若有所 契,无渣滓,无凝滞”。散文集《烛虚》真是这种沉潜思 索的产物,标志着沈从文后期创作的高峰。
《边城》
•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学者,历史文 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 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 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 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 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 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 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
• 代表作品:
• 短篇集:《石子船》、《虎 雏》、《月下小景》、《八骏 图》等。 • 中长篇小说:《边城》、《长 河》等 • 散文:《从文自传》、《湘 西》、《湘行散记》等 •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 的作家之一,创造了中国文坛 “乡下人”的一个神话。
生平历程
• 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临阮水、辰河,在沈从文的一生之中, 他许多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这两条哺育了他生命的河流。 • 少年参军: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 (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 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 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 《现代评论》上发表。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 无意之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之间的争论,看似偶然,确从根本 上反映了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 体现。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 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学 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林徽因,卞之琳等人


《边城》
• 创作历程: •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 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 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 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就 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 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 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 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 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 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第三节 京派文化和京派作家
• “京海”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它 的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 京派作家的学院背景,又赋予了京派文化以新的内质,及 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 • 就京派作家的具体创作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 立的风格,彼此之间很难混淆。其中以小说著称的,除沈 从文、废名之外,重要的小说家有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芦焚
• 芦焚——师陀
•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 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 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 《结婚》、《马兰》。 • 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 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 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 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 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 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 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 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 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沈从文和张兆和
生平历程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
社。 •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 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 《八骏图》等。
• •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 报· 文艺副刊》。 • 1934年完成的《边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