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京派文学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论文 3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内容提要】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
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
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关键词】沈从文,京派,海派,文学观.一京派作家群,其实是一个成员庞杂,时空跨度大,在行进过程中无论其队伍还是其文学倾向都有所发展变化的作家群体。
一般认为它是由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杨振声、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冯至、曹禺、梁遇春、徐祖正、凌叔华、林徽因、梁宗岱、李长之、萧乾、芦焚、田涛、袁可嘉、穆旦、汪曾祺等人所组成。
如果着眼更广的范围,还可以包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巴金、靳以等人。
名曰“京派”,实际上地域因素在这个群体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它主要是由聚集地(先是北京后为昆明、成都、武汉)的学者文化和学院文化孕育而成。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成员的群体意识也不强,他们既没有统一的、十分明确的文学口号,也没有有意识结社成派的行为与打算。
有的只是校园或学院文化中较为普遍的学术交流、文化聚会(如读诗会等)性质的沙龙雅聚,或者仅仅只是个人间的交谊。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京海论争”似乎促使了他们的群体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但同时由于文学观念与志趣的分歧,也标志着它由前期向后期的过渡。
这一由“虚”而“实”、由“前期”而“后期”的发展衍变过程,又恰恰是这一群体的自然生存生态与社会接受生态互动的结果.诚然,校园或学院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它毕竟不像政治社会那样动荡不安,而且还保持着文化上的自由与宽松。
加之,文学并不等同于政治,文学的创作并不等同于政治与思想的革命,因此,虽然同样聚集于大学的校园,从事文学革命的胡适、周作人、鲁迅等的活动也就不同于专门从事社会政治思想革命的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等的活动。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在近现代,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豪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诞生了多种文学流派。
那大文学家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他笔下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最成功的非《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莫属。
翠翠是个质朴纯真的女孩,她成长在湘西农村,由爷爷一手扶养长大,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有一颗向往爱情的赤诚之心。
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她后,拒绝了天保的爱情,结果间接导致了天保和爷爷的离世,傩送也离开了故乡。
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翠翠,翠翠站在了爷爷的岗位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既有温柔可人一面,也有坚强忠贞一面,她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鲜明的还有《萧萧》。
萧萧因父母早逝,没有上过学,对于婚姻也没有概念,在12岁时做了童养媳。
她无法反抗,也不能反抗。
萧萧在失去了贞洁后,面临着沉潭或发卖,后来由于生了儿子没有被处罚。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吴卫萍一、京派与海派之争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对京、海两地许多作家以“玩票白相”的态度对待文学的风气提出批评。
1933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发表《文人在上海》,就沈从文对于上海文人的观点进行辩驳。
沈从文对苏汶的回应则是其在1934年1月10日发表的颇具“檄文”味道的《论“海派”》。
该文将“海派”定义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
1934年2月21日又发表了《关于“海派”》。
这些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胡风、徐懋庸、曹聚仁、姚雪垠、祝秀侠等作家纷纷撰文参与论争,“京派”与“海派”问题遂成为1933年末、1934年初文化界最热门的话题。
鲁迅除在1934年2月连续以栾廷石为名发表《“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等两篇文章外,亦在1935年5月发表了《“京派”和“海派”》一文,根据南北文坛的新动向,指出“京派”和“海派”走向合流的趋向。
真正涉及这场论争的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①和苏汶的《文人在上海》②这四篇文章。
鲁迅后来发表的文章有对两方观点评价和总结的味道。
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京派”和“海派”之争也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帮闲”有关的社会论争了。
自然,“京派”与“海派”之争至此也就结束了。
二、谈谈沈从文的文章《文学者的态度》。
这篇文章作者以家中“经营厨房的大司务老景”作比,认为文学应当有一种诚实的态度。
作者从一系列事实得出:“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票友与白相人。
”当时的文坛是“一群玩票白相文学作家支持着的文坛”。
(玩票:旧指业余演戏白相:方言,游戏、玩耍白相人:方言,无业游民、流氓)。
接着把这些人分为三类:“要成功”的人,“自以为成功”的人,“设计成功”的人。
而“想从这三类作家希望什么纪念碑的作品,真是一种如何愚妄的期待!”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地说“玩票白相”文人就是“海派”。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第一节沈从文的生平思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沈从文与京派小说
一、“京派”简况 二、沈从文的生平 三、《边城》解读 四、《八骏图》解读 五、沈从文小说的写作特色
一、“京派”简况
1、形成:“京派”小说发轫于20年代,成熟于30 年代初,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围绕《大公报》、 《国闻周报》、《文学杂志》、《水星》、《骆驼 草》等刊物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
4、审美特征: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 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基础上, 他们企图以从容和谐的理想化生活来改造现代生活, 与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体现了其 “人生美化”的美学理想。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 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14岁高小毕业后入 伍。
五、沈从文然本性。
2、描写淳朴的原始风格。
3、对病态的人性的批判。
4、集中体现了 “京派”小说朴素的叙述与 幽淡的抒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爷爷 翠翠 顺顺 大老 二老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 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 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 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 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 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3. 《边城》与川端康成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 水的意象与雪的意象 ✓ 淡然之美与无常之美
韩国学者安承雄:“《边城》里描绘的河水 含有两个相反的象征:一方面是破坏和死亡 ,一方面是调和生命。”
四、《八骏图》解读
“高贵的蛮人” “文明病”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 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 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 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 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 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京派与沈从》课件
文学创新:鼓励作家们勇于 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培养新生代作家:重视文学 教育和培养,为未来文学发
展储备人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京派文化元素:自 然、和谐、简约
沈从文作品中的文 化内涵:乡土情结、 人性探索、民族精 神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相互影响:地域 文化对文学创作的 影响、文学作品对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 发扬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文化价值:对当 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对地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京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沈从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相互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艺术成就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 物及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 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主题思想:京派作品主要表现人与自然谐相处,而沈从文的作品则更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 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在京派文学中的地位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沈从文及其作品
第三章
沈从文的生平和成就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籍四川泸州。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doc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近年来,现代文学学术界对沈从文和“京派”都有较多的关注,评价也在提高。
这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在以往比较政治化的年代里,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非常讲究区分所谓“主流”与“支流”的。
与时代变革特别是革命思潮联系紧密的作家作品,一般都会被置于文学史叙述框架的中心地位,而象沈从文和“京派”这些离社会变革的现实较远的所谓非主流文学,很自然就处于文学史叙述的边缘。
这些年似乎又倒了一个“个”,那些原先处于“边缘”的作家格外引起注意,反而越来越转向中心了。
这种转变一开始可能多少带有要“重新发现”和“矫枉过正”的色彩,也有其必然性。
但真正比较健全的有学理性的研究,还是要超越为自己所倾慕的作家“争地位”的心态,实事求是,把作家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去考察,看他们到底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文学的创新,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其得失与地位。
这一讲我们重点介绍沈从文和京派小说,不只是因为他们属于所谓“边缘”作家,以前我们在专科阶段也关注不够,现在需要多讲一点;更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和京派的评论,了解这样一些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拓宽我们理解现代文学的视野。
大家对沈从文的作品可能比较熟悉,我们不妨用更多的篇幅来欣赏,学习如何评论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抒情体小说。
下面,先介绍“京派”这一文学现象,接着我们了解一下沈从文的创作概况,最后,着重鉴赏《边城》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一,关于“京派”把“京派”和“海派”当作不同的文学流派,是后来文学史家的研究工作。
不过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的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又都很复杂,不同于其他有结社有纲领而且倾向鲜明的派别,所以有些论者对于把“京派”看作流派,仍持谨慎的态度。
但学术界多数意见还是认为,“京派”是大致可以视为一种流派的。
通常认为所谓“京派”,是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要注意这个定义带有的时间和地域性,也有政治倾向性。
这一文学派系的“命名”跟三十年代初发生于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教学重点]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这是关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流派的研究。
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
一是对于“京派”的理解,由此来体会沈从文的地位;二是通过沈从文的创作来理解京派的特点。
本章具体把握以下问题:1、京派形成的背景2、京派的审美特征、共性特点√3、京派的代表作家√4、沈从文的创作生平5、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和写作姿态√6、沈从文小说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等特征√7、沈从文小说的价值判断√8、沈从文研究概貌关于“京派”和“海派”。
对于京派和海派的问题,在过去大专阶段的学习中,较少涉及,因此,全面掌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关内容。
1.京派的形成这里所说的京派,既不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京味小说(——京派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他们对儿时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也就是说,京派一般指文学流派,而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
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前面我们曾说到,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
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
沈从文与京派
4.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文学史上主要有什么意义?
[提示:沈从文通过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与否定。“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累极重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此希望人们回复“童心”,以重新焕发种民族的青春活力]
沈从文与“京派”
1.“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成员和刊物有哪些?
[提示:“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共性:①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②从容的古典审美趋向。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水星》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京派”的作家群文学旨趣相互接近,其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比较守成和稳健。“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摘要:京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方城市作家群,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的,区别于当时主流左翼文学,主张脱离政治和社会,回归田园乡村,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后经汪曾祺等人继续发扬,与乡土文学实现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元素。
21世纪以来,文学界风气日趋宽松,对于京派文学的认识观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学术界由传统的政治视角转向文本、作家群,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
本文分三部分对京派文学进行分析,并以沈从文这一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散文《湘行散记》为视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京派、沈从文、乡土文学一、关于京派“京派”是30年代活跃的文学流派,是远离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在北方京津一带进行文化创作的作家,又称为“北方作家群”,开辟出与当时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相对的一条文学之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骆驼》《水星》为主要创作阵地,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
“京派”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创作纯粹的、自由的文学,他们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场、官场,去除文学的功利化,追求“纯粹的文学趣味”和“和谐、节制与恰当”的审美趣味,收敛情绪,抑制情感的过分宣泄。
京派文学不事雕琢,主张纯粹、自然的生活描写,还原本真,因此小说中对于乡间生活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十分相似,没有过度的艺术加工,给人亲切之感。
京派是对五四时期国民性发掘的回归,作者针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寄予对美好的希冀,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归。
创作者秉持自由主义创作思想,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文学思潮,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反对将文艺工作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强调对个体意识和自由创作的追求,在小说、散文、文学理论各方面都有反映。
京派主张文学净化心灵,改造民族灵魂,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继承,但在政治革命已成为中心的时代,将时代的症结归结为人心不古,是对现实革命的逃避,为旧制度的残喘提供了借口。
沈从文与“京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1938年创作长篇《长河》及很多优秀短篇, 标志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 1937赴教西南联大,1946年返北大执教。
• 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 • 沈从文就此罢笔,工作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1988年5月10日,病逝。 • 1992年,魂归凤凰。
• 二、都市世界 • 《绅士的太太》(绅士淑女的 丑行)、《八骏图》(八位教授的 精神病态)着意于表现都市上流社 会的病态、道德堕落、人性丑陋扭 曲和生命衰颓。
•
沈从文塑造了“城/乡”对照的两 个文学世界。他肯定赞美湘西原始纯朴 的乡村文化和自然健康的理想人性。否 定批判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和丑陋扭曲 的人性。在此,都市已成为湘西的陪衬 和对立面。 • 湘西:鲜活、血性、生命活力 • 都市:萎缩、失血、颓废生命
•
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 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一生中的30多 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而1934年 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及其他许多 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 成熟。他以自己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为 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 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 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 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一直坚持 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 和商业的影响。
• 1922年受五四余波影响闯荡北京,升学失 败,在大学旁听之余开始创作。 • 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 笔记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黑》 杂志,先后任教于中国公学、武汉大学、 青岛大学。
• 30年代,沈从文创作丰盛,先后出版《神 巫之爱》《虎雏》《都市一妇人》《月下 小景》《八骏图》等。 • 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湘行散 记》,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第三讲 京派和沈从文
实 于在 的 对题 描 乡材 写 土上 中, 国他 们 和大 平多 民倾 现向 " " "
趋于 在 向从 风 容格 节上 制, 的他 古们 典大 式多 审倾 美向
出在 了文 比体 较上 成, 熟他 的们 小大 说多 样创 式造
4
"
一、追寻纯静优美的乡村生活
京派作家所追寻的,是对纯静优美的乡村 生活的回顾。 京派作家追寻一种恬静、自然的田间风光。 他们在追寻中,往往把自己拉回到很远的 童年时代。 京派作家所崇尚的是淳朴、原始的人性美、 人情美。
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 就开始写小说,出版了 《邂逅集》,1962年写了 3个短篇,出了一个小集 子《羊舍的夜晚》,80年 代初,60多岁的汪曾祺开 新花,写了《受戒》、 《大淖记事》等,1994年, 四卷本《汪曾祺文集》出 版。重新写作的汪曾祺, 半个世纪一以贯之,可谓 风情依旧,这“依旧”就 是他始终如一的非小说特 质。
沈从文在《长河· 题记》里写道:‚1934年 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 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 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 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 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 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 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 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畏天 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 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
代表作 《边城》
(一)优美而黑暗的湘西世界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 我们知道沈从文生活 在一个何等恬静、优 美、和睦的湘西世界。 但是,我们同样要知 道,沈从文又看到了 一个残酷的黑暗现实。 他在湘西土著部队当 兵,随部队迁移,见 到军队残酷杀戮大批 无辜乡民的惨状 。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城乡对立的文化品格
沈从文是一个始终怀有单纯明晰而又坚定执著 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的作家;
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向往真善美的人生境 界; 带有原始意味的湘西文化,培养了他独特的文 化观念,一种以“人与自然契合”为核心的文 化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人性的本体,只有合乎自然与 自然浑然同一的人性,才是健康、健全优美活 泼自由自在的人性,这种人性只存在于湘西乡 土文化形态之中。
京派作家的创作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 的审美理想,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在很大程度 上承受了东西方古典美学精神,这与他们不偏不倚 的人生态度、笃厚通达的文化性格及人性美、人情 美的文化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既可以从容地以文学介入社会人生的改造,也 可以潜心地把玩文学艺术; 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 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这 使他们的小说多具抒情性、淡化故事情节、趋向散 文化、生活化,京派小说有时有人物无故事,有时 甚至连人物也没有,近似随笔或散文,信笔写来, 不事雕琢。
群体特色群体特色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校校园文化园文化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人风度
相反,堕落的现代都市文明只会滋养病态人性;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沈从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家,他的文学史意义十分重要。
他的文学道路从
乡土文学发展到京派文学,在发展中对中国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乡,他先后游历广东、浙江、安徽等地,曾在深圳育英中
学读书,培养了他深厚的文人情怀。
他笔下乡土文学,细腻描绘了湘乡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的乡土文学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对当时的中国乡土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后,沈从文走上京派文学的道路,他的文学兼具乡土情怀与京派思想,他的
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把乡土文学与京派文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不可忽视,他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条从乡土文学到京派
文学的文学路径,使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他正是基于此,才被誉为“文学界的传奇人物”,把中国文学发展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之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之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门有别于我们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教材的一本文学研究性书籍,收录了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是将内部的讲稿集结起来,合成了这本书。
并非是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都作了阐述,而是挑选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以点带面的引领我们去探索。
并且在每讲的最后都有对于这一文学流派或者作家的研究论著和研究概况,对于我们巩固知识、深入研究、扩展眼界都是很有帮助的。
地域的区别一直是区分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比如老舍的”京味”小说,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小说,以及王安忆的上海文化小说,都代表了地域对于文学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0年代的“京派”和“海派”同样体现出这一点,但是与其他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是,“京派”与“海派”并不局限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作家的写作,他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这两个派别之中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所致。
而这两个派别的区别也不仅是地域上,更重要的是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
二者的论战也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本书的第六讲主要讲的是京派文学,对于“京派”以及“海派”是否看作流派,很多作家都持谨慎的态度,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学术界多数还是认为“京派”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流派的,也有称京派的作家是“大公报”作家、“北方作家”的。
“京派”并不是专指或反映北平的文学,而只是一种借用、沿用。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京派”的地位以及历史影响做过多的强调,而是在这一讲的序言中谈到,在那个政治化的年代里,文学通常都是被划分为“主流”和“非主流”的,而“京派”文学由于远离政治,远离社会变革,所以被划为“非主流”文学。
文学史上通常所说的“京派”指的是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而这个定义与30年代初两位作家的论争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为是北京的沈从文,一位是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作者对于沈从文在这次论战的观点采取了很客观的评价,认为沈从文对于海派的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但是也有他的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