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京派文学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论文 3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内容提要】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
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
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关键词】沈从文,京派,海派,文学观.一京派作家群,其实是一个成员庞杂,时空跨度大,在行进过程中无论其队伍还是其文学倾向都有所发展变化的作家群体。
一般认为它是由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杨振声、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冯至、曹禺、梁遇春、徐祖正、凌叔华、林徽因、梁宗岱、李长之、萧乾、芦焚、田涛、袁可嘉、穆旦、汪曾祺等人所组成。
如果着眼更广的范围,还可以包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巴金、靳以等人。
名曰“京派”,实际上地域因素在这个群体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它主要是由聚集地(先是北京后为昆明、成都、武汉)的学者文化和学院文化孕育而成。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成员的群体意识也不强,他们既没有统一的、十分明确的文学口号,也没有有意识结社成派的行为与打算。
有的只是校园或学院文化中较为普遍的学术交流、文化聚会(如读诗会等)性质的沙龙雅聚,或者仅仅只是个人间的交谊。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京海论争”似乎促使了他们的群体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但同时由于文学观念与志趣的分歧,也标志着它由前期向后期的过渡。
这一由“虚”而“实”、由“前期”而“后期”的发展衍变过程,又恰恰是这一群体的自然生存生态与社会接受生态互动的结果.诚然,校园或学院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它毕竟不像政治社会那样动荡不安,而且还保持着文化上的自由与宽松。
加之,文学并不等同于政治,文学的创作并不等同于政治与思想的革命,因此,虽然同样聚集于大学的校园,从事文学革命的胡适、周作人、鲁迅等的活动也就不同于专门从事社会政治思想革命的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等的活动。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在近现代,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豪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诞生了多种文学流派。
那大文学家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他笔下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最成功的非《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莫属。
翠翠是个质朴纯真的女孩,她成长在湘西农村,由爷爷一手扶养长大,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有一颗向往爱情的赤诚之心。
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她后,拒绝了天保的爱情,结果间接导致了天保和爷爷的离世,傩送也离开了故乡。
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翠翠,翠翠站在了爷爷的岗位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既有温柔可人一面,也有坚强忠贞一面,她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鲜明的还有《萧萧》。
萧萧因父母早逝,没有上过学,对于婚姻也没有概念,在12岁时做了童养媳。
她无法反抗,也不能反抗。
萧萧在失去了贞洁后,面临着沉潭或发卖,后来由于生了儿子没有被处罚。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吴卫萍一、京派与海派之争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对京、海两地许多作家以“玩票白相”的态度对待文学的风气提出批评。
1933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发表《文人在上海》,就沈从文对于上海文人的观点进行辩驳。
沈从文对苏汶的回应则是其在1934年1月10日发表的颇具“檄文”味道的《论“海派”》。
该文将“海派”定义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
1934年2月21日又发表了《关于“海派”》。
这些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胡风、徐懋庸、曹聚仁、姚雪垠、祝秀侠等作家纷纷撰文参与论争,“京派”与“海派”问题遂成为1933年末、1934年初文化界最热门的话题。
鲁迅除在1934年2月连续以栾廷石为名发表《“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等两篇文章外,亦在1935年5月发表了《“京派”和“海派”》一文,根据南北文坛的新动向,指出“京派”和“海派”走向合流的趋向。
真正涉及这场论争的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①和苏汶的《文人在上海》②这四篇文章。
鲁迅后来发表的文章有对两方观点评价和总结的味道。
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京派”和“海派”之争也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帮闲”有关的社会论争了。
自然,“京派”与“海派”之争至此也就结束了。
二、谈谈沈从文的文章《文学者的态度》。
这篇文章作者以家中“经营厨房的大司务老景”作比,认为文学应当有一种诚实的态度。
作者从一系列事实得出:“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票友与白相人。
”当时的文坛是“一群玩票白相文学作家支持着的文坛”。
(玩票:旧指业余演戏白相:方言,游戏、玩耍白相人:方言,无业游民、流氓)。
接着把这些人分为三类:“要成功”的人,“自以为成功”的人,“设计成功”的人。
而“想从这三类作家希望什么纪念碑的作品,真是一种如何愚妄的期待!”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地说“玩票白相”文人就是“海派”。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第一节沈从文的生平思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沈从文与京派小说

一、“京派”简况 二、沈从文的生平 三、《边城》解读 四、《八骏图》解读 五、沈从文小说的写作特色
一、“京派”简况
1、形成:“京派”小说发轫于20年代,成熟于30 年代初,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围绕《大公报》、 《国闻周报》、《文学杂志》、《水星》、《骆驼 草》等刊物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
4、审美特征: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 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基础上, 他们企图以从容和谐的理想化生活来改造现代生活, 与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体现了其 “人生美化”的美学理想。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 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14岁高小毕业后入 伍。
五、沈从文然本性。
2、描写淳朴的原始风格。
3、对病态的人性的批判。
4、集中体现了 “京派”小说朴素的叙述与 幽淡的抒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爷爷 翠翠 顺顺 大老 二老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 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 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 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 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 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3. 《边城》与川端康成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 水的意象与雪的意象 ✓ 淡然之美与无常之美
韩国学者安承雄:“《边城》里描绘的河水 含有两个相反的象征:一方面是破坏和死亡 ,一方面是调和生命。”
四、《八骏图》解读
“高贵的蛮人” “文明病”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 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 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 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 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 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京派与沈从》课件

文学创新:鼓励作家们勇于 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培养新生代作家:重视文学 教育和培养,为未来文学发
展储备人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京派文化元素:自 然、和谐、简约
沈从文作品中的文 化内涵:乡土情结、 人性探索、民族精 神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相互影响:地域 文化对文学创作的 影响、文学作品对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 发扬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文化价值:对当 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对地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京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沈从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相互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艺术成就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 物及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 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主题思想:京派作品主要表现人与自然谐相处,而沈从文的作品则更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 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在京派文学中的地位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沈从文及其作品
第三章
沈从文的生平和成就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籍四川泸州。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doc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近年来,现代文学学术界对沈从文和“京派”都有较多的关注,评价也在提高。
这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在以往比较政治化的年代里,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非常讲究区分所谓“主流”与“支流”的。
与时代变革特别是革命思潮联系紧密的作家作品,一般都会被置于文学史叙述框架的中心地位,而象沈从文和“京派”这些离社会变革的现实较远的所谓非主流文学,很自然就处于文学史叙述的边缘。
这些年似乎又倒了一个“个”,那些原先处于“边缘”的作家格外引起注意,反而越来越转向中心了。
这种转变一开始可能多少带有要“重新发现”和“矫枉过正”的色彩,也有其必然性。
但真正比较健全的有学理性的研究,还是要超越为自己所倾慕的作家“争地位”的心态,实事求是,把作家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去考察,看他们到底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文学的创新,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其得失与地位。
这一讲我们重点介绍沈从文和京派小说,不只是因为他们属于所谓“边缘”作家,以前我们在专科阶段也关注不够,现在需要多讲一点;更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和京派的评论,了解这样一些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拓宽我们理解现代文学的视野。
大家对沈从文的作品可能比较熟悉,我们不妨用更多的篇幅来欣赏,学习如何评论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抒情体小说。
下面,先介绍“京派”这一文学现象,接着我们了解一下沈从文的创作概况,最后,着重鉴赏《边城》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一,关于“京派”把“京派”和“海派”当作不同的文学流派,是后来文学史家的研究工作。
不过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的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又都很复杂,不同于其他有结社有纲领而且倾向鲜明的派别,所以有些论者对于把“京派”看作流派,仍持谨慎的态度。
但学术界多数意见还是认为,“京派”是大致可以视为一种流派的。
通常认为所谓“京派”,是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要注意这个定义带有的时间和地域性,也有政治倾向性。
这一文学派系的“命名”跟三十年代初发生于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教学重点]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这是关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流派的研究。
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
一是对于“京派”的理解,由此来体会沈从文的地位;二是通过沈从文的创作来理解京派的特点。
本章具体把握以下问题:1、京派形成的背景2、京派的审美特征、共性特点√3、京派的代表作家√4、沈从文的创作生平5、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和写作姿态√6、沈从文小说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等特征√7、沈从文小说的价值判断√8、沈从文研究概貌关于“京派”和“海派”。
对于京派和海派的问题,在过去大专阶段的学习中,较少涉及,因此,全面掌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关内容。
1.京派的形成这里所说的京派,既不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京味小说(——京派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他们对儿时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也就是说,京派一般指文学流派,而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
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前面我们曾说到,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
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