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10沈从文与京派

京派其他作家
废名 何其芳
林徽因
萧乾
朱 自 清
京派的笔下展现了老北京城的风貌与人情
老城墙与骆驼队
西直门城墙外
安定门内大街 尘土飞扬的永定门内大街
吃午饭的人们
1949年以后,沈从文悄无声息地淡出文坛, 在文物考识领域经营起一派新的天地。
•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1924年至1927年,是沈从文创作的初期阶段,如《连长》、 《雪》、《船上岸上》诸篇。
• 2、1928年至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如 《柏子》、《萧萧》。
走进沈从文
• 一、“我是一个乡下人”
——沈从文人生与创作道路
• 二、 “从边城走向世界”
——沈从文经典意义的生成
• 三、沈从文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之一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 四、沈从文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之二 ——沈从文与京派的文化品格
一、“我是一个乡下人”
——沈从文人生与创作道路 • “读一本大书”——事象万千的水边童年
多红红绿绿的缎带纸条;能从一把空壶里喷出洒洒不穷的
清泉;能从一方包袱下变出一盆烈焰飞腾的大火,不过观
众在点头微笑和热烈鼓掌之中,心里总有‘这不过玩手法
’的感想。沈从文之所以不能如鲁迅、茅盾、叶绍钧、丁
玲等成为第一流作家,便是被这‘玩手法’三字决定的!
”
——原载《文学》,1934年9月,第3卷3期
• 美丽而伤痛的寄言——游走在古装器皿间的晚年
《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他回到故乡探望母亲,将返乡旅途 中的家信与见闻整理结集出版了《湘行散 记》。
此时,他的艺术创作正逐步走向成熟。 同年,传世经典代表作《边城》诞生。 沈从文手迹(《边城》)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在近现代,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豪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诞生了多种文学流派。
那大文学家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他笔下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最成功的非《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莫属。
翠翠是个质朴纯真的女孩,她成长在湘西农村,由爷爷一手扶养长大,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有一颗向往爱情的赤诚之心。
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她后,拒绝了天保的爱情,结果间接导致了天保和爷爷的离世,傩送也离开了故乡。
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翠翠,翠翠站在了爷爷的岗位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既有温柔可人一面,也有坚强忠贞一面,她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鲜明的还有《萧萧》。
萧萧因父母早逝,没有上过学,对于婚姻也没有概念,在12岁时做了童养媳。
她无法反抗,也不能反抗。
萧萧在失去了贞洁后,面临着沉潭或发卖,后来由于生了儿子没有被处罚。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沈从文的一生简介沈从文也是首先作为一个地方性作家被人们认识到的,其是京派作家的领头人,也是一个主写湘西地方特色的作家。
其常常以乡下人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和变,经过自己的笔而形成了其著名的湘西世界。
其并不用社会批判的视角来创作和批评,而是强化文学和纯粹的生命之间的关系,因而越发有“纯文学”的态度,不过其依然具有改造民族的梦想,只不过其方案是对人自然本性的复归,不是从社会革命而是从人文从文化来做出回答。
其创作在30年代成熟,有短篇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石子船》《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还有文论《废邮存底》《烛虚》等。
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沈从文的态度,这可能和我已经无法相信利维斯主义那种前现代的幻梦有关。
面对时代的发展,有些人不免要回去美化一个过去不曾真实存在过的,前现代的淳朴乡下,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免有些幼稚。
其笔下的乡村固然是美的,但也带着几分痴气。
|湘西世界及其主题这一小节介绍其小说。
沈从文写湘西乡村的小说,组成了一个湘西世界。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生命形式”,其笔下的湘西下层人民或许总是遭受悲剧和践踏,但是其质朴坚毅的朴素本性却是沈从文一直着意表现并加以赞美的。
其小说带有文化批判的主题,其描绘梦和真构成的湘西农村,是为了和文本外的丑陋现实相对照,是借助一个乡土的梦境来批判现代都市的丑陋扭曲,这是他诗体乡土小说的主旨。
其湘西世界的纯真主要是通过其人物生命形式的纯真有生气来体现的,这体现为其笔下恬淡自守的女性和雄强进取的男性形象。
《边城》中的翠翠、《三三》中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都是这一类姣好纯净的小女人形象。
而男性的代表则是军人,他们勇武有血性,但又天真憨直,比如《虎雏》中的勤务兵,《灯》中的老伙夫等等。
与其湘西小说相对比的则是他写都市社会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沈从文通常用讽刺的笔法极写城市情爱的病态扭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第一节沈从文的生平思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doc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近年来,现代文学学术界对沈从文和“京派”都有较多的关注,评价也在提高。
这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在以往比较政治化的年代里,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非常讲究区分所谓“主流”与“支流”的。
与时代变革特别是革命思潮联系紧密的作家作品,一般都会被置于文学史叙述框架的中心地位,而象沈从文和“京派”这些离社会变革的现实较远的所谓非主流文学,很自然就处于文学史叙述的边缘。
这些年似乎又倒了一个“个”,那些原先处于“边缘”的作家格外引起注意,反而越来越转向中心了。
这种转变一开始可能多少带有要“重新发现”和“矫枉过正”的色彩,也有其必然性。
但真正比较健全的有学理性的研究,还是要超越为自己所倾慕的作家“争地位”的心态,实事求是,把作家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去考察,看他们到底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文学的创新,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其得失与地位。
这一讲我们重点介绍沈从文和京派小说,不只是因为他们属于所谓“边缘”作家,以前我们在专科阶段也关注不够,现在需要多讲一点;更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和京派的评论,了解这样一些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拓宽我们理解现代文学的视野。
大家对沈从文的作品可能比较熟悉,我们不妨用更多的篇幅来欣赏,学习如何评论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抒情体小说。
下面,先介绍“京派”这一文学现象,接着我们了解一下沈从文的创作概况,最后,着重鉴赏《边城》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一,关于“京派”把“京派”和“海派”当作不同的文学流派,是后来文学史家的研究工作。
不过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的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又都很复杂,不同于其他有结社有纲领而且倾向鲜明的派别,所以有些论者对于把“京派”看作流派,仍持谨慎的态度。
但学术界多数意见还是认为,“京派”是大致可以视为一种流派的。
通常认为所谓“京派”,是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要注意这个定义带有的时间和地域性,也有政治倾向性。
这一文学派系的“命名”跟三十年代初发生于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摘要:京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方城市作家群,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的,区别于当时主流左翼文学,主张脱离政治和社会,回归田园乡村,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后经汪曾祺等人继续发扬,与乡土文学实现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元素。
21世纪以来,文学界风气日趋宽松,对于京派文学的认识观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学术界由传统的政治视角转向文本、作家群,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
本文分三部分对京派文学进行分析,并以沈从文这一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散文《湘行散记》为视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京派、沈从文、乡土文学一、关于京派“京派”是30年代活跃的文学流派,是远离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在北方京津一带进行文化创作的作家,又称为“北方作家群”,开辟出与当时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相对的一条文学之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骆驼》《水星》为主要创作阵地,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
“京派”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创作纯粹的、自由的文学,他们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场、官场,去除文学的功利化,追求“纯粹的文学趣味”和“和谐、节制与恰当”的审美趣味,收敛情绪,抑制情感的过分宣泄。
京派文学不事雕琢,主张纯粹、自然的生活描写,还原本真,因此小说中对于乡间生活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十分相似,没有过度的艺术加工,给人亲切之感。
京派是对五四时期国民性发掘的回归,作者针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寄予对美好的希冀,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归。
创作者秉持自由主义创作思想,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文学思潮,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反对将文艺工作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强调对个体意识和自由创作的追求,在小说、散文、文学理论各方面都有反映。
京派主张文学净化心灵,改造民族灵魂,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继承,但在政治革命已成为中心的时代,将时代的症结归结为人心不古,是对现实革命的逃避,为旧制度的残喘提供了借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点名词解释: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
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 与"海派 之争 京派"与 海派 海派"之争 京派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刚刚接手主编的《大公 报文艺副刊》第9期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抨击 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引起论证。 1933年12月1日苏汶在《现代》4卷2期上发表了 《文人在上海》,从人的基本生存的角度,为上海 作家进行辩护。 1934年2月3日,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 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一文,“文人之在京 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而言之,不过‘京 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京派作家群
一是与文学研究 会和语丝社有关 的讲究文学趣味 的作家, 的作家,如 周作人、废名、 周作人、废名、 俞平伯等
二是与新月派和 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 如胡适、沈从文、 梁实秋、凌叔华、 梁实秋、凌叔华、 孙大雨、 孙大雨、梁宗岱等
三是北京的高级知 识分子和高校中的 师生如朱光潜、 师生如朱光潜、 李健吾、林徽因、 李健吾、林徽因、 冯至、何其芳、 冯至、何其芳、 李广田、卞之琳、 李广田、卞之琳、 萧乾等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的 两个世界" 两个世界
↙ 湘
西 世 界
↘
现 代 都 市 世 界
"
" "
"
《柏 子 》
《萧 萧 》
《 八 骏 图 》
《边 城 》
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 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 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 少女萧萧 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 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 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 事很苦很累, 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 自由与爱情的心。 自由与爱情的心。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 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 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花 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失败。依习俗, 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失败。依习俗, 她面临沉潭惑发卖的惩处。 她面临沉潭惑发卖的惩处。由于娘家与 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 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将 她发卖。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 她发卖。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 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 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 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 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 的一年。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 的一年。 边城》 《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 湘行散记》 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 ) 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 )中的许多篇章, 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 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 《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 如蕤集》 从文自传》 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 北方"京派 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北方 京派 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 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 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 。
Hale Waihona Puke 重点回顾: 重点回顾:※京派的创作特点 两个世界"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的 两个世界 边城》 ※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小说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作家达十与其他七位专家同来 青岛讲学与休假, 青岛讲学与休假,“心灵皆不健 均患了性压抑、 全”,均患了性压抑、性变态的病 症。通过达十讲学休假期间耳闻目 睹的经历叙写, 睹的经历叙写,揭露大学教授们的 伪善矫作,假正经与假道学。 伪善矫作,假正经与假道学。表面 衣冠楚楚,文明儒雅, 衣冠楚楚,文明儒雅,其实怯懦庸 鄙无聊。 鄙无聊。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倾向、 、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倾向、 文学史地位、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文学史地位、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分析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与得失,掌握作 、分析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家的观照价值。 家的观照价值。
注:该讲为本学期重点
" " " " " " " " " " " " 派 因 点
在湘西山清水秀、 在湘西山清水秀、人情质朴的边 远小城茶峒, 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 孙二人… 孙二人 …
《边城》 边城》 中的人性美
男女之间 的情爱
祖孙之间 的亲爱
邻里之间 的互爱
“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 生形式想象
散文化和诗化小说的文体形态
《边城》集中体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 " " " " " " " " " " "
" " " "
京
派
的 形 的 群 成 家 原
创
派 的 派 作 的 作 特
京
京 “
派
京
派
京 " " " "
派
“京派”是指 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京派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 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 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 水星》 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 文艺副刊》 《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 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沈 从 文 的 生 平
沈 从 文 的 创 作
沈 从 文 的 文 学 理 想
沈从文( ),湖南 沈从文(1902-1988),湖南 ), 省凤凰县( 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 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 焕。 1922年(20岁)独自闯荡 年 岁 开始文学创作。 北京 ,开始文学创作。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 年 岁 作品集《鸭子》 包括散文、 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 小说、戏剧和诗歌) 小说、戏剧和诗歌)
----京派的鼻祖 京派的鼻祖
小说代表作: 小说代表作: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 《桥》、 莫须有先生传》 《莫须有先生传》 作品特色: 作品特色: 理趣’ ※有‘理趣’和‘禅 故有‘涩味’ 趣’,故有‘涩味’ 的境界 平和与讽刺" ※ "平和与讽刺 平和与讽刺
第一, 年代 年代, 第三,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 , 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 第二第一,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 心都移到了上海,成为“文化边缘” 心都移到了上海,成为“文化边缘” 创作的作家, 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 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 心,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 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 ,对于那些在 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 人,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毕竟是文 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 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 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 大多趋于保守, 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 风,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 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浓重的文化 在 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 气息和党派作风,所以, 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 气息和党派作风,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 氛围为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重新集 内心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内心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 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 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旧情绪。 旧情绪。
实 于 对 乡 土 中 国 和 平 民 现 的 描 写 "
在 题 材 上 , 他 们 大 多 倾 向 向 趋
于 从 容 节 制 的 古 典 式 多 倾 向 审 美 们 大 , 他
在 风 格 上
出 了 比 较 成 熟 的 们 大 多 创 造 小 说 样 式 , 他
在 文 体 上
" " "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海的作家。 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 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 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 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翼文学与此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