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虚词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高考中18个常见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表达虚词含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探究、PPT课件展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
如而、且、那么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
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X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
如乃、那么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如乎、之、者。
3、18个常见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4、文言虚词的特点:〔1〕、一词多类。
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
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高考:新课标高考卷没有单设选择题,放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板书要点,学生记录笔记。
〔5分钟〕二、PPT课件展示2012高考真题,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2012年文言文某某卷〕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3、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师生活动:1、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三个句子〔10分钟〕。
2、教师指定三名同学依次翻译句子,教师板书。
〔6分钟〕3、其他同学纠错,同时教师更正已有答案。
〔3-5分钟〕4、师生探讨文言翻译中虚词翻译应注意什么?〔1-2分钟〕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理解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具体把握。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完整版)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doc
文言虚词(一)【学习目标】1. 了解虚词的概念、类别与特点;2. 了解连词的概念及其类别;3. 掌握虚词“而”、“以”、“则”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考纲要求】1. 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 要求掌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链接】装一、虚词的概念和类别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二、文言虚词的特点1. 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2. 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3. 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4. 发展变化大。
三、学法指导1. 分清虚实订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第一个“为”是词,可译为;第二个“为”是词,可译为。
2. 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一个“其”是词,可译为;第二个“其”是词,可译为。
3. 通晓古今线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4. 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北。
诸:。
.(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复习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译为:而且、又。
2)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4)表转折,译为:却、但。
5)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9)表方位,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译为:啊、吧。
(6)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宝藏,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对其特有的文本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难度。
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也许就是虚词的使用。
因此,明确虚词的用法和分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和独立作用的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多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在文言文中,虚词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虚词,还包括一些生僻的虚词,比如“乃”、“兮”、“焉”等。
虚词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错用或不用会导致语法不通,从而影响文义的表达。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介词介词是连接词与词之间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方位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介词”三类。
例如“于”、“乎”、“之”、“于是”等。
2.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类型。
如“而”、“然而”、“既……又……”、“故”等。
3.助词助词是在文言文中用来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
它可以区分人称、时态、语气等。
如“之”、“乎”、“兮”、“焉”等。
4.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语气变化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问句、感叹、表示推测、估计等情感语气。
例如“何”、“噫”、“啊”等。
三、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1.介词的使用方法①方位介词用于表示空间或地点,如“于”、“从”、“向”等。
示例:今有官人,好没充耳;从此肆游,周流天下。
②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如“于”、“于是”、“乃”、“自”等。
示例:昔者先王之师出于东门,击于涂山之下。
③方式介词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如“以”、“以及”、“因”等。
示例:吾闻古之善行者,皆弗师,自通达者而后兼学。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
2. 提问:什么是文言文虚词?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虚词?二、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没有实在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15分钟)1. 介词:以、自、于、乎等。
举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连词:而、且、或、故等。
举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助词:之、乎、焉、哉等。
举例:乎尔,无怨乎?4. 叹词:嘻、哦、唉、乎等。
举例:嘻!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等。
2.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助词等。
五、练习题和答案解析(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而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水准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急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设〞。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那么未可亲也。
(?荆轲刺王?)【译文】现在假设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也懊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王?)【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020年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12.【以】难点例释: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
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
“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
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④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2012-09-14 12265d56b7b40102dzs3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文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健壮而上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④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期望幸焉(《阿房宫赋》)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同。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而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符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儿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
后来,“何”字成了“葛”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 葛”“盍”三字同音,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玉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之?(《赤壁之战》)②大王何来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
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和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新城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欺负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行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口气,可译为“吗”“呢”。
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疱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能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步与焉!《论语秦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亲于是乎输栗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疱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