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自汽车发明以来,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最初的马车到如今的智能电动汽车,全球汽车工业在技术、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以下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汽车仍然属于稀有的奢侈品。
1896年,戴姆勒汽车公司成立,该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量产汽车的公司。
同时,福特汽车公司于1903年成立,为大规模的汽车制造提供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汽车产业进入了增长期。
在这个时期,汽车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
19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创造了工业生产和销售的记录。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汽车开始普及化。
同时,汽车设计得到了改进,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车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汽车工业进入了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性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汽车制造商开始注重汽车的质量控制和持续创新。
19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开始崛起,丰田和本田成为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之一、1960年代,欧洲的汽车工业也开始迅速发展,德国的大众、宝马和奔驰成为享誉全球的汽车品牌。
20世纪80年代至今,汽车工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在这个时期,汽车制造商开始跨国经营和生产,汽车产品开始进入全球市场。
同时,汽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应用于汽车中,出现了电子引擎控制系统和电子悬挂系统等新技术。
随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引领了汽车工业的绿色转型。
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变革。
智能汽车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成为了创新的焦点。
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投资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并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汽车产品。
此外,共享出行和电动汽车的兴起也对传统汽车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整个汽车工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总结起来,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增长期再到繁荣期的发展过程,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和智能化的新时期。
日本汽车业的发展
日本汽车业产业的发展日本汽车产业经历了起步、形成、战后恢复、迅速发展和走向国际5个阶段。
致使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是:政府的保护与支持;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产业内高效的协作分工体系;成功的企业文化与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日本汽车产业的起步日本自1898年起开始从美国、法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
吉田真太郎于1904年成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即日本第一家汽车生产厂。
同时,日本从美国进口了汽车用卧式两缸汽油发动机。
1907年,日本最初的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诞生。
同一时期,国末汽车制造所(即筑地汽车制造所)和宫田制造所也诞生。
当时的日本汽车业主要是以进口为主,汽车的制造水平远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
大正时代,随着日本军方的需求以及政府出台的汽车产业的政策促进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
1913年,宫田制造所东京总厂试制成功水冷直立型两汽缸的旭牌国产轿车。
1914年,东京汽车制造所制造出装有50匹马力的发动机和16个座位的公共汽车。
1917年,三菱造船公司神户造船所的内燃机工厂,模仿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A型”车,试制了“三菱A型”车10辆。
此外,快进公司汽车工厂、白杨公司、实用汽车制造公司等汽车制造厂也相继成立。
日本汽车产业从这一阶段起踏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形成192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横滨成立了日本福特汽车公司。
1926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大阪成立了日本通用汽车公司。
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成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福特和通用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依靠日本汽车产业的强大资本和技术优势,进行批量生产,推行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使得这两大公司逐步占领了日本汽车市场,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当然,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也给日本汽车产业带来了好处。
美国两大巨头的扩张刺激了日本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
依靠日本政府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日本汽车产业迅速壮大。
丰田汽车的发展历程
丰田汽车的发展历程丰田汽车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它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生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故事。
从起步时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全球巨头,丰田始终秉持着高质量、创新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丰田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丰田自动车公司成立于日本名古屋市。
起初,丰田并没有雄心勃勃地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而是作为一个小规模的机械作坊开始生产手工制作的汽车零部件。
然而,在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太郎的领导下,丰田很快意识到要实现公司的远大目标,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战略。
丰田于1950年代开始进入美国市场,这是它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当时,美国正值汽车产业的黄金时代,竞争激烈但机会巨大。
丰田倾听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产品改良和创新。
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丰田赢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在20世纪60年代,丰田开始采用生产方式的革新。
丰田引入了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原则,极大地提高了产能和效率。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持续改进,丰田相信通过不断寻求变革和进步,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丰田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被许多企业所学习和效仿。
丰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一步扩大了其全球市场份额。
它通过在不同市场推出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丰田也加大了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和技术跨越。
这使得丰田在油电混合动力和汽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赢得了环保意识提升和安全重视的消费者青睐。
如今,丰田汽车集团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一个领先的综合性汽车制造商。
丰田的产品线不仅包括家用车、商用车和豪华车等传统领域,还涵盖了新兴市场的电动车、无人驾驶技术和智能出行等。
丰田继续致力于以环保和安全为核心,通过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汽车未来。
丰田汽车的发展历程向我们传达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意义。
丰田发展历程
丰田发展历程丰田发展的历程丰田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日本,创立于1937年。
丰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汽车诞生之初,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丰田也逐步走向了成熟。
以下是丰田发展的主要历程。
1933年,丰田自信研发出第一辆自己的汽车,名为“AE86”。
这辆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标志着丰田汽车公司的创立。
随着AE86的诞生,丰田开始走上了汽车制造业的道路。
在二战结束后的复兴时期,丰田加大了对汽车研发的投入。
1953年,丰田推出了首款家用轿车“皇冠”,该车配备了3.0升直列六缸发动机和四速手动变速器,很快成为了市场的畅销车型。
20世纪60年代,丰田进一步加大了对汽车技术研究的力度,并开始注重环保和燃油经济性。
1966年,丰田推出了首款双气缸发动机搭载的车型“丰田公主号”,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燃油效率。
在20世纪70年代,丰田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1972年,丰田在美国推出了首款在当地生产的车型“丰田卡罗拉”,该车以其可靠性和经济性迅速在市场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之一。
在80年代,丰田的销售业绩进一步提高。
丰田以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全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1989年,丰田转变经营策略,推出了首款豪华轿车“LS400”,这款车以其舒适性和豪华配置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并一举打破了欧洲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垄断。
21世纪初,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丰田始终坚持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理念,不断研发出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汽车。
2000年,丰田推出了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该车以其节能环保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各地环保倡导者的首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丰田继续不断创新发展。
如今,丰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并涉足了拥有汽车、摩托车、卡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全方位汽车产业。
总结起来,丰田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成长。
从最初的小规模制造商到如今的全球巨头,丰田始终坚持以质量为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
•
美国:发展了汽车 美国:
•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比较高 的水平,工业生产开始处于世界前列,它的钢铁 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为汽车工业的创造了条 件。1908年,福特汽车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 这种售价不足500美元,而后降到300美元 的汽车,只有当时同类汽车价格的1/4甚至1 /10,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用一年工资就可以购 买到。福特的T型车战略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大众交通工具。1913年,福特公司首先在 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这给汽车工业带来 革命性变化,美国随即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 1960年时,日本汽车年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同时期 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然而仅仅过了7年时间, 日本汽车年产量就奇迹般达到300万辆,超过欧洲各主要汽车 生产国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 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坐上了世界汽车生产的头把交椅, 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 1955年,日本通产省公布了发展国民车的大胆构想,他们 提出鼓励企业发展一种供日本老百姓使用的微型汽车的计划。当 时通产省的设想是:要求企业设计生产出一种400公斤以下, 时速100公里以上,乘坐4或2人并可以同时携带100公斤 货物,发动机排量350—500毫升,行驶10万公里无大修 的汽车。而且这种汽车生产成本限制在15万日元以下,售价2 5万日元以下。通产省要求各汽车厂家都来投标,然后评选出优 秀车型,政府给予帮助。国民车构想发布后在日本国内引起极大 反响,各大汽车公司竭力想在这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当时,日 本人均生产总值尚不足300美元。
• 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开山者应是吉田真太郎,1904年他成立 了东京汽车制造厂,三年后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油轿车“太古 里1号”。随后日本国内出现了众多汽车制造厂,情形不亚于 80年代的中国。出于军事的需要,政府颁布了《军用汽车补 助法》,对汽车厂商进行扶持,这成为早年日本汽车业发展的 原动力。 二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 但没有得到执行,丰田、东洋工业、富士重工都推出了自已的 新车型。但在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 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趋势。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 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当时的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 的关税(本项关税于1978年废止,其后直到今天日本对进 口汽车全免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 而一些小的汽车厂家为了生存,纷纷采取与国外厂家连手搞 “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唯有丰田依然靠自身力量开发 生产国产轿车。 •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概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为世界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套集聚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理念、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
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
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80年代至90年代:贸易逆差—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资本输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这一阶段,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
面对这样的状况,1981年日本对向欧美各国出口小轿车的数量进行限制,迫使日本各汽车厂家重新谋求全球战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直接向欧美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国际化扩张—日本汽车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
1982年,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本田独资)投产;1983年,美国日产汽车制造公司(日产独资)投产;1984年,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与通用合资)投产;1987年,国际汽车联合公司(马自达与福特合资)投产;1988年,肯塔基丰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独资)投产;同年9月,美国三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菱独资)投产。
设计趋势——日企开始把汽车产品开发重点转向更加节能,节材,安全,舒适,环保和多功能。
以丰田公司为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跳板,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不依赖于他国。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汽车产业起步,主要以引进技术为主,初步形成了汽车工业的基本框架。
2. 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
当时国内汽车市场上外资车和进口散件进口组装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企业开始试制生产广义上的国产轿车。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汽车品牌还非常少,而且绝大部分是引进技术的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基本没有。
3. 初步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在生产上实行了规模化经营,自主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4. 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市场需求开始爆发性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
5. 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总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日产的历史,整理不易
以向快进社投资的田健次郎、青山禄朗、竹内明太郎三人名字的首 字母而命名的DAT汽车(脱兔号)完成,并在当年举行的大正博览 会上展出,获得铜牌。
这一年,"快进社"正式更名为"快进社汽车公司"(Kwaishinsha Motorcar Co.),快进社汽车工程成为拥有注册资金60万日元,建筑 面积600坪,员工60人的株式会社,完成了日搭载日本首个单体铸造 4缸发动机的DAT41型乘用车并开始销售。
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现NISSAN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日产汽车向第一汽车转让CARAVAN车的车身技术
在经过1947年至1980年代4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日产汽车迈进了 90年代。而这个年代对全球汽车工业来说,都不是一个“安宁”的 年代。由于全球汽车市场的增幅放缓及几大汽车集团之间格局的变 化,90年代全球汽车行业并购与重组的消息不断传来,其中最有名 的就是戴姆勒-梅塞德斯对克莱斯勒的并购、福特对马自达的并购以 及雷诺汽车对日产的并购。
最早投放伪满洲国的运兵车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工业,乃至综合国力的差距都不断暴 露出来。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汽车近240W辆,坦克近8W辆,而日本仅生产 汽车12W辆,坦克不足1W辆……这就是当初鲇川义介即便冒着辞职风险,也要 反对日美开战的原因。
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东北,收缴了日产在东北的全部资产;同年,鲇川义介 作为甲级战犯嫌疑人被关押于东京巢鸭监狱,但由于美国的庇护他逃过了东京审 判,在监狱呆了不到两年便早早出狱,还一度担任日本参议院议长。1967年, 日产阳光诞生一周年之际,鲇川义介死于急性肺炎。
汽车
核心提示:中国轿车工业最早的布局,业内俗称的“三大三小”从此形成。
1987年8月12日,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北戴河,在会议上最终明确了在中国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基地的决策,并将轿车工业定点为上海、一汽、二汽三家。
1988年 引进奥迪100
核心提示:20年前当中德双方签署奥迪100技术转让协议的那一刻,“一汽奥迪100”深刻影响了中国轿车市场甚至轿车工业。
80—90年代轿车梦渐圆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双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时,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项目,邓小平在相关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边,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
1983年 第一个整车合资企业诞生
核心提示: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的代表在“经营协议书”与“合资章程”上签字,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将在首都诞生。
核心提示:2000年德国提倡每个家庭有一辆车,很多中国人觉得是天方夜谭。
2000年10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00年初,知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关于中国车市发展趋势的研讨会认为,中国仍是以公务购车为主的市场。“当时全世界没有一家企业专门为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老百姓设计一款轿车。”上海通用副总经理孙晓东说。“德国总统接受采访时提倡德国每个家庭有一辆车,很多中国人觉得是天方夜谭。”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当时部分专家提出大城市不利于发展私人汽车,而国家发改委2000年的调查也显示:2015年后中国才会出现大量私人购车。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汽车工业是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综合体系。
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了20世纪50年代,汽车进入了普遍普及阶段。
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现代汽车工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许多重要转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史。
美国美国汽车工业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20年开始,美国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汽车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
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日本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很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79年,日本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诞生。
1892年,丰田公司发明了“Yamaha”(丰田)汽车。
丰田公司的创始人是丰田喜一郎。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了第二次发展高峰。
到20世纪初,日本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欧洲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当时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是在德国和法国。
韩国韩国在汽车工业上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20世纪50年代中期,韩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并于1953年制造出第一辆汽车。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政府加强了对汽车工业的领导和支持,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国内和国外企业的合作。
同时,韩国政府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生产设备和资金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
韩国的汽车工业在70年代以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在80年代以后,韩国汽车工业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陷入困境。
到了90年代末,韩国汽车工业又重新获得了高速发展的势头。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中日汽车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投资和合作活动。
然而,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两国汽车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技术创新与国际化能力中日两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能力的差异较大。
日本汽车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拥有领先优势,具有高品质、高性能、低油耗等优势。
同时,日本汽车公司在国际化方面也具有优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将其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方面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汽车公司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俗,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相对较差。
启示:中国汽车公司应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二、海外市场布局和合作模式日本汽车公司在海外市场上也展现出较强的优势,其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同时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和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公司在海外市场布局和合作模式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战略模式,主要依赖自主出口和境外投资。
启示:中国汽车公司应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打造国际化联合体、高效垂直整合等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和合作模式。
三、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日本汽车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和技能公证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
启示:中国汽车公司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优先发挥人才的创新潜力,实现人才战略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协调。
四、品牌文化和社会责任日本汽车公司注重品牌文化和社会责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品牌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公司在品牌文化和社会责任方面尚未完全形成,缺乏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
汽车概论思考题
学习汽车概论之后,谈谈你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汽车发展的历程)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由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于1885年研制成功,并于1886年l月29日进行了立案专利。
100多年来,人类的汽车制造技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型的汽车在造型、性能、燃料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到1988年为止,全世界汽车年总产量达四千八百多万辆。
世界上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五亿三千多万辆。
其中日本汽车产量急剧上升,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一千一百多万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2、(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1949年后才建立起来的。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并于1956年10月开工,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随后,许多汽车修配企业相继改建成汽车制造厂,使我国汽车的品种和产量进一步发展。
1968年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
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汽车工业又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明确的发展方向。
到本世纪末,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将超过1000万辆,年产量将超过100万辆并跃居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的行列。
3、(汽车为什么是衡量)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标志。
汽车的研制、生产、销售、营运,与国民经济许多部门都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因为汽车工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其庞大的产业规模为电子信息技术等的产业化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
汽车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开拓了汽车服务贸易市场,从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直至后勤都超出了国家范围,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法律、环保及产业经济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本身。
同时,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后市场迅速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 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相应 也得到了优化,就业人数主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由于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 日本经济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技术知识密集型化、高附加值高化的特征明显。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日本汽车限制1981国际经济案例分析
日本汽车限制1981国际经济案例分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贸易失衡为借口,对半导体、汽车等日本优势产业进行打压的历史令很多日本人迄今都记忆犹新。
此后,一些日本产业渐渐退出国际竞争舞台,而另一些日本产业却持续崛起,个中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在半导体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动态半导体内存(DRAM)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产品在全球市场异军突起。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崛起,引起美国警惕。
通过1986年签订的《美日半导体协定》,美国要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限制倾销,另一方面鼓励日本国内用户采用外国产品。
1991年,美国又通过签订第二轮协定,要求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必须达到20%,强行增加美国对日出口。
除签订行业协定之外,美国还通过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以此来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此外,美国还动用关税手段,对日本输美半导体等商品大幅加征关税。
说起这段往事,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记忆犹新。
他对新华社记者说,美国指责日本倾销,拿贸易逆差说事,不过是借口,关键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并领先世界,让美国产业感受到威胁,也让美国政府有了危机感。
美国存在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动机,也实施了多管齐下的打压举措,但单纯的外部压力并没有击垮日本半导体产业。
事实上,在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定》签署后的很多年内,日本半导体产品依然独步全球。
据美国集成电路研究公司的统计,截至199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日本企业占据了六席,并且日本电气公司、东芝和日立包揽前三。
截至1995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日本企业仍占据四席,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半导体企业的DRAM技术路线无法适应全球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故步自封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因此逐渐在竞争中被美国英特尔和韩国三星赶超。
日本汽车产业同样遭遇了美国“贸易大棒”的打压。
面对种种限制,日本汽车厂家化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非但没有因为美国的打压而衰落,反而在全球行业竞争中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中外汽车发展简史
中外汽车发展简史汽车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对全球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外汽车产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
下面将分别对中外汽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1.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很多国家都在开始尝试汽车制造。
在中国,第一批汽车是由外国引进的,主要用于外交和军事用途。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本土的汽车制造厂。
然而,受制于战乱和经济困难,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
2.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汽车产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1953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现长春一汽),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
之后,中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汽车制造厂,开始实现国产汽车的规模化生产。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限制,中国汽车产业在这一时期还比较落后。
3.1978年至2000年:开放以后,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升级,中国人民对汽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合作生产,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4.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产业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与外国汽车公司竞争。
同时,中国也逐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努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领头羊。
二、外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1.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汽车产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期,最早的汽车是由欧洲各国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的。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是汽车产业的发源地,他们的汽车制造商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车辆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
车辆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
车辆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汽车设计主要基于传统机械制造和工艺,设计风格较为简单和朴素,主要关注功能性。
经典的作品包括福特T型车、雪佛兰BelAir等。
2. 欧洲复兴阶段:20世纪中叶,欧洲的汽车设计开始进入复兴阶段,设计风格变得更为精致、优美和时尚,同时也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包括奔驰300SL、保时捷911等。
3. 美国大型豪华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汽车设计开始向大型豪华车方向发展,设计风格偏向浓重和堂皇,同时更加强调舒适性和豪华感。
4. 日本经典车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的汽车设计开始进入经典车型阶段,设计风格趋向简洁、实用和经济,同时注重品质和可靠性。
5. 现代设计阶段:进入21世纪,汽车设计开始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风格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科技化的特点,同时更加关注环保、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另外,中国的汽车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汽车设计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和风格,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汽车设计行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从车身设计、底盘设计到内外饰设计等细分领域都在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汽车设计相关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概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为世界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套集聚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理念、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
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
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80年代至90年代:贸易逆差—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资本输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这一阶段,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
面对这样的状况,1981年日本对向欧美各国出口小轿车的数量进行限制,迫使日本各汽车厂家重新谋求全球战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直接向欧美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国际化扩张—日本汽车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
1982年,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本田独资)投产;1983年,美国日产汽车制造公司(日产独资)投产;1984年,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与通用合资)投产;1987年,国际汽车联合公司(马自达与福特合资)投产;1988年,肯塔基丰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独资)投产;同年9月,美国三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菱独资)投产。
设计趋势——日企开始把汽车产品开发重点转向更加节能,节材,安全,舒适,环保和多功能。
以丰田公司为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跳板,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不依赖于他国。
如丰田,日产等公司都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走技术独立的道路。
因此,日本的“自主”则是控制资金,核心技术,真正的自主。
在开发“普锐斯”过程中,内山田要求专家团队研究30款已有的丰田车型,并要求全球四个丰田设计室参与车身方案投标竞争。
尤为特别的是,在参与竞标的各个设计室分别独立开展车身造型设计的同时,车身工程部门的专家们从一开始就着手并行的开展一些初步结构工程工作,他们以各自遐想的将胜出的车身外形方案为基础,采用多方案法绘制出了数以百计的车身结构草图.这与传统上在各模块的设计独立完成后在顺序开展工作的“迭代法”明显不同,丰田是在各模块开发团队并行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多方案集的交叠中使彼此相匹配的设计方案最终产生。
同时,丰田的工程师们还使用系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每当某些参数改变时,功能先进的设计软件都能迅速地显示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此提高交集或汇聚过程的效率,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返工。
“普锐斯”的成功,远远超出了某些零部件或分总成系统的模块化创新或者局部设计改进,而是从整体上成就了一款与传统轿车有着本质差异的新车,取得产品系统创新的突破。
90年代至今:欧美反购股份—进入9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渐呈颓势,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日元升值以及欧美国家的市场保护的政策,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增长放缓,许多厂商出现了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而美欧汽车商则通过兼并重组恢复了元气,反过来把日本汽车公司当做并购的对象。
现在,通用汽车在富士重工、五十铃、铃木三家公司分别拥有20%、49%、9.9%的股份,福特汽车则拥有马自达33.4%的股份,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三菱汽车34%的股份。
1999年,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因亏损严重,被迫将36.8%的股权卖给法国雷诺公司,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危机的一次大暴露。
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汽车工业遭到惨痛冲击。
自1997年8月起,日本汽车产量在连续十几个月下降。
为摆脱危机,拯救日本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型环保车开发,日本汽车产业逐渐复苏。
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产业快速扩张生产规模,控制成本,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营销作用。
在产品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社会及环境发展需要,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丰田营业额逐步超过福特和通用,成为全球第一。
原因: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西欧,美国,主要是他们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在先进工艺的广泛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
丰田汽车公司提出的“丰田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9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自主研发技术产品多样化战略是丰田汽车生产技术成熟,进而转向自主创新的标志之一。
在产品技术上,丰田公司积极开发和引进,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成立安全试验科,建立试车撞击试验场来评估产品的安全性能。
70年代的防急刹车侧滑ESC装置和防撞ESV车身也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产品的安全问题而研制出来的。
在技术层面,丰田公司采取了自主研发为主,引进本田公司既有复合涡流技术为辅的研发方式。
丰田公司顺应了未来汽车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并于1997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率先抢占市场。
接着,丰田公司积极投入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密切关注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走向。
1999年,丰田公司联合通用汽车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开发燃料电池车。
生产和研发机制的创新:创新的热忱早已深入日本企业的骨髓。
丰田的dual vvt-i(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发动机技术,GOA车身技术,本田的i-vtec(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发动机技术,日产的“safety shield 安全屏障”都是让人称道的日本汽车产业创新成果。
日产——热衷于技术的创新和采用,它拥有的专利最多,在技术要求的精湛方面,将工作重点放在以机器操作取代人工操作上,实现最大精密度,最低误差度。
日产大力开发了电动汽车,涡旋充电汽车等新产品。
日本汽车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超过了欧美汽车企业。
设计一个全新的轿车需要170万个工程设计工时,从开发设计到发货给用户需要46个月,而欧美厂家则需要300万个工时和60个月。
日本汽车企业的机器人使用量是世界最多的,CAD/CAM的推广使用,是汽车新产品的开发大大加快,使汽车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
丰田汽车能够取得骄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在世界上独创的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
后来,经过近一步完善,形成了精益经营模式。
看板管理:丰田生产方式,早期被称为“看板管理”。
它改变了以往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由原材料向半成品,半成品向产成品一步步推进的生产方式,而是采取了需求拉动,由市场订单拉动装配,再由装配逆向拉动生产过程,每个生产工序在没有得到后面工序的“需求”(采用看板作为需求信号)时,便不强行向下一个工序“供货”。
准时制:这种生产方式以“准时供应制”为前提。
“准时制”,即所有零部件的投放必须在下一步生产流程需要时正好供应上,协作厂生产的零部件按小时间隔直接送到总装线,每个工位只有1小时的零部件储备。
降低成本:以上生产方式,使得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的库存都很少,不存在产成品的积压,这样便极大地减少了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种生产方式,被誉为“丰田生产模式”,它是继福特流水生产线之后,汽车生产方式上的又一次革命。
品牌文化:后来,丰田生产方式的管理思想,被进一步推进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结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变得十分精细化,形成精益管理方式。
这就是丰田汽车取得低成本,高质量,少缺陷,后来居上,进军世界一流的法宝,也是丰田汽车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重要内涵。
丰田的车标向我们诠释着,丰田立足于未来,对未来的信心和雄心,立足于顾客,对顾客的保证,更喻示着丰田汽车的技术水平和革新的无穷可能性。
“丰田”不仅是丰田汽车公司的企业品牌,也是丰田汽车的一个产品品牌。
一定意义上,它还是日本汽车的代表;在世界林林总总的汽车品牌中,“丰田”汽车具有低成本,高科技,高质量,高性能的特点,是高性价比汽车的一面旗帜。
现在,丰田已经与通用,福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世界上产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
其经营业务涉及汽车,机械,电子,金融等行业。
主要的汽车品牌有三个系列:丰田,雷克萨斯,塞恩。
主要汽车厂商:日本现有汽车生产厂11家,它们是丰田,日产,本田技研,东洋工业(马自达),三菱,铃木,大发,富士重工,五十铃,日野和日产柴油机工业公司。
在全球汽车行业的排行榜中,丰田,日产紧跟通用,福特之后,列第三和第四位,居克莱斯勒之前,足见日本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业中的分量。
80年后日本经典汽车设计丰田花冠:花冠是丰田汽车公司的核心品牌之一。
在世界车坛上,它的名声虽然不算太大,但却保持着惊人的记录。
通过花冠的研制开发历史,就可以找到取得这样骄人业绩的原因,那就是花冠自1966年面世以来,经历了九次升级换代,基本是每四年左右换代一次。
正是由于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努力超越顾客期待的进取精神,使花冠取得成功。
丰田公司为新花冠配备了全新悬架的FF(前置前驱)平台。
与前一代花冠相比,新花冠的车身宽度大幅增加,A柱位置前移,与流线型的外形设计相得益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而低”的态势,既演绎出极富激情与动感的整体造型,又营造出宽敞舒适的车内空间。
新花冠搭载了直列4缸,1.8升的2ZR型发动机,采用了全新开发的双WT-i技术,配合6速手动变速器,使世界顶级的燃油消耗水平,低排放水准与卓越的行驶性能并存。
在安全性能方面,新花冠周到的融合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实现了同级别车中世界顶级的安全性能。
凌志LFA:LFA是LEXUS雷克萨斯开发的第一款超级跑车,它外形优美,做工精致,材料考究,行驶起来舒适、宁静。
整车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是一辆融合了高科技的现代产物,由LEXUS雷克萨斯顶尖的设计及工程团队历经10年时间研发而成。
作为LEXUS雷克萨斯F 系列高性能跑车中的巅峰之作,LFA超级跑车代表了LEXUS雷克萨斯突破传统、不断挑战新极限的无限激情和不懈探索精神,再度印证了LEXUS雷克萨斯“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的品牌理念。
定制的4.8升V10发动机最高转速9000rpm,最大功率552马力,搭配六速自动顺序式变速箱。
车身面板和底盘结构采用了大量加强型碳纤维材料。
传统的后驱行驶,也没有混合动力单元。
和每一辆雷克萨斯一样,LFA的外观优雅,而对细节的关注、用料做工都是绝对的严谨。
打开车门,座舱内随处可见碳纤维材料。
内饰展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细腻,混搭了真皮、碳纤维、铝等多种材料,而转速表显示屏则是TFT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