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合集下载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自我检测试题B卷 附解析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自我检测试题B卷 附解析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自我检测试题B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

这提供这说明中学生心里发展具有()。

A.平衡性B.独女性C.闭锁性D.动荡性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3、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4、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B.德育C.管理D.科研5、布鲁纳提出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

A.评价B.练习C.强化D.消退6、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

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A.冲动型B.直觉型C.继时型D.同时性7、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张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8、儿童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9、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身上发生了()的学习。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10、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一、顺序性顺序性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不能后退,也不能跨越。

比如人的发展就是由上到下,先发展头部,然后四肢才发展,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记》提到的“学不躐等”与“不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要看到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

如“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记忆力发展,在20岁左右是记忆的黄金期,随后会稍有减弱。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时,比如,情绪和情感,婴儿在很小就已经情绪成熟,但是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不平衡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速。

生理和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时期,即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一样,强调的是发展阶段,因此,二者不一样。

互补性主要指生理和生理的互补,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听力比较好。

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很强,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此,老师要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注意用长处去克服其短处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智力不同,记忆力不同,思维不同等。

因此老师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定义、特点、关键时期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指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和过程。

它关注学生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并涉及到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需求。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有一些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首先是青春期,这是中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青春期的学生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也愈发明显。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理解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是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困惑,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再者是中学毕业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需要教师提供职业指导和实用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在中学生发展心理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情绪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

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要做好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和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求。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许多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朋友们所面临的重要关卡。

为了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备考,下面将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一次全面的串讲。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模块。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础中的基础。

教育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如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以及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论。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

比如,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西方古代教育则注重“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紧密。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则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包括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目的等。

教育与人的发展也是重点之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促进个体的良好发展。

例如,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阶段性则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接着,我们说一说中学课程这部分。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泰勒,他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以及校外环境等。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 CIPP 评价模式等。

再来看中学教学这个重要板块。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教学方法更是丰富多样,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的、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等因素。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为考生介绍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等多方面。

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会制约我们的教育工作。

我们要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比如,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做题技巧题干中出现“从……到……”、“先……后……”、“由……到……”等字眼,一般都是指某方面的发展具有先后顺序,所以体现的也是顺序性规律。

总结,常见的可以体现顺序性规律的内容如下“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揠苗助长”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中学生身心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中学生身心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中学生身心发展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3.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教材考点整理: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集中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

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常见考点,尤其是在近四年的中学教师资格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曾多次出现该知识点的考查,但题型基本都为单选题,辨析题较为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的方向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的。

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

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渐近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身心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阶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阶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阶段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阶段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其中心理学是理解学生、研究学生行为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阶段的相关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着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通过科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强调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认知和理解。

二、学生发展阶段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多层次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发展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需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

1.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0-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在身体、认知和语言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游戏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2. 儿童期儿童期是指6-12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儿童开始进入学龄期的时期。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读写、数学等学科知识,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学习困难和发展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3.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指12-18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青少年开始面临身份认同的探索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教师应倾听青少年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成年期成年期是指18岁及以上的学生,这个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追求自我实现的时期。

成年期的学生面临着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提供职业规划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三、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与学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帮助教师去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资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资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度逐渐提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入手,探究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身体发育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女生在13-15岁,男生在15-17岁为最快速发展期。

此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快,生长激素的分泌处于高峰期,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增长和变化。

同时,对于学生日常饮食的健康习惯和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培养都十分有必要。

在教育工作者培养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方面做得越好,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就会越快速、健康和协调。

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中学阶段作为思维发展的高峰期,他们在语言表达、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科学思维等方面会有显著提高。

在教育上,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象,让学科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此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三、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更加需要社交,渴望在同龄人中建立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归属感的缺失、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弱化等。

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中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处理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自信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中学生面对课业压力、家庭影响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教师家长朋友等人应该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

同时,要关注中学生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帮助他们解决遭遇困难时的心理问题。

总之,中学生身体发育、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都有其独特性。

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更加科学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归纳 31-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归纳 31-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导航分值10-20分之间关键词:认知、情绪、人格、身心。

(部分内容和教材表述略有不同,以幻灯为准。

)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单选题。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略)1.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3.观察力的发展(二)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2.中学生注意的发展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幻灯为准)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趋势是: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多层次的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制约、互相联系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四)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般要到高中阶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一、综合素质1. 职业理念教育观:包括素质教育的内涵,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现在的教育可不是只看分数那么简单啦,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呢。

比如说,有的学生画画好,就可以多给他一些展示和培养绘画能力的机会。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知道每个学生都在不断成长,而且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

就像每个小花朵都有自己的花期一样,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

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等;教师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等。

老师不能总是板着脸讲课,要多鼓励学生,和他们做朋友。

这部分大概会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选择题可能占10分左右,材料分析题可能占14分左右。

2. 教育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这里面规定了很多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呢。

比如说,教师有教育教学权、获取报酬待遇权等。

这些法律知识很重要,选择题可能会出10分左右,还有可能出一道8分左右的材料分析题。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权利,同时也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等义务。

教师可不能随便体罚学生,这是违反义务规定的。

3.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要爱国,热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做人,自己也要做个好榜样,还要不断学习新东西。

这部分选择题可能占10分左右,材料分析题可能占14分左右。

4. 文化素养历史常识:从古代史到近代史都有涉及。

像古代的朝代更替,唐朝的盛世繁荣,文化方面有唐诗、书法等;近代史中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等。

了解这些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社会。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的途径
1.开设相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校教学中渗入课程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寻求发展(高级)
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3.尊重和理解学生
4.发挥学生的主体‘
5.个别化对待
6.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
❍消退法:不予理睬
❍代币法:发小红花、盖章
❍系统脱敏:建立焦虑等级
❍惩罚法:呈现厌恶刺激 / 撤销愉快刺激
❍来访者中心(患者中心):以人为本
❍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挫折
挫折:遇到障碍、干扰使得个人动机不能实现。

1)升华:不接受→接受
2)补偿:“人丑多读书”(积极 / 消极)
3)退行:退回幼稚状态
4)幽默
5)宣泄:抒发情绪
6)认同:认可别人的品质
7)文饰:合理化 (酸葡萄 / 甜柠檬 / 推诿)
8)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教师资格证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详解

教师资格证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详解

教师资格证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详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详解中学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师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从身体发展方面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经历着身体的迅速变化,包括身高的增加、性征的发育等。

这段时间,中学生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体力也在不断增强。

其次,心理发展方面,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显著表现是个体意识、思维能力、情感表达的逐渐成熟。

在认识和思维方面,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辨析。

在情感方面,中学生常常经历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他们由于身体和环境的变化,面临各种情感问题,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社交发展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学生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他们的社交圈子不断扩大,开始面临更多的人际交往问题。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体能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最后,教师应该关注中学生的社交发展,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提供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培养学生。

他们应该注重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心理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好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交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和社会活动,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辨析题)知识点汇总一、考情分析(简答题: 10 分*4 题=40 分辨析题:8 分*4 题=32 分)1、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和辨析题,在简答题上连续三次考了相关知识的简答,但是 17 年突然考察了辨析题,题目较常规,难度并不大。

2、中学课程: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简答题连续三次考试均出现,需要加强本部分的相关识记。

辨析题在 2015 年(下)出现过;3、中学教学: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中该模块在2015年两次考试均出现过简答题,在2016 年和2017 年四次考试中均未出现简答题,主要出辨析题,但是该部分内容依然是简答题频繁出题之处,2018年考的可能性大。

4、学习心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从2015年至2016(上)年连续三次考试均在模块中出过简答题,2017(上)(下)再一次出现了简答题,辨析题每次都考!2017 年(下)出现二题。

5、中学生的发展心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2017年未出过简答题。

6、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考查方式基本以单选题。

7、中学德育的: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2017年(下)出过简答题,连续三次出现了辨析题!8、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考查方式基本都是单选题。

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教师资格考试 302

教师资格考试 302

教师资格考试302教师资格考试302是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2、闭锁期: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3、社会性:活动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动荡性:思想敏感,精力充沛,性格还未定性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里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起始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1、关注自己身体形象
2、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及在同伴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自我评价
3、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情感过分关注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与同伴关系的变化特点:与之前相比变成了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沟通关系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对父母的信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学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师,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
五、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