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7be34ef242336c1eb95e95.png)
《压强》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结构编者以一幅插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后引入压强的概念.为了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还设计了一个“动手做”活动和一道计算题.之后介绍流体压强,最后是控制压强大小的方法.2.地位和作用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是在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知识做必要准备.本课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课中都有充分体现.3.教材的特点特点有三:一是突出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体现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4.对教材的处理(1)“动手做”活动增加手指拔河比赛,感受压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2)例题改为讨论后再计算.(3)把流体压强放在最后.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与压力作用的效果有关的因素.②通过实验理解压强.③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④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经历实验探究过程.②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6.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难点:理解压强.三、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实验,希望获得施展自己才能及品尝成功的机会.2.班级个体的基础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四、教法与学法采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五、教学准备玻璃瓶、水、海绵、铅笔、粗细不同的绳、方格纸,多媒体.六、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师:教材中(图9-1-1)步行人和滑雪者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但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设计意图: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实验探究,引入压强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水、玻璃瓶、海绵)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找一小组2名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及归纳实验结论,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学生归纳: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又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板书课题“压强”.)3.发散思维,理解压强师:压强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对于这个新的物理量,你打算提出哪些你所关心的问题?生:什么叫压强?压强的大小如何计算?单位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师: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不能只看压力的大小,也不能只看受力面积的大小,而要同时看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这两个因素.要看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板书压强定义)由定义来看谁能说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应为什么?(教师介绍压强的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说出其意义.)[设计意图:由定义自己得出公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对压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实践活动,感受压强(1)手指压铅笔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2)手指拔河比赛:把一粗绳两端分别与一细绳两端对接,让一女生用手指拉粗绳,一男生用手指拉细绳,进行拔河比赛.(3)讨论:如何测出你对地面的压强?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之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印有鞋印的方格纸,并给出其面积的具体数值.学生板书计算过程.[设计意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压强,进一步去理解压强.]5.讨论交流,应用压强师: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考虑如何减少或增大压强,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如何增大和减少压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学生观察.[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物理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归纳总结,体会评价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5aed2844769eae109ed80.png)
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压力总是由重力引起
D、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致。
2、下面关于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 B、压强与受力面积成正比 C 、压强大小决定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两个因素。 D、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反比
下陷的情况.
1
2
现象: 受力面积越小,陷入的越深。
结论 :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猜想2: 接触面积相等时,改变压力,观察两次 实验中小桌下陷的情况。
1
2
现象: 压力越大,小桌陷入越深。
结论: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结论
• 压力作用效果和 压力 以 及 受力面积 有关 。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平放在水平面上的一块砖,沿水平面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下的半块( B)
A、密度减小一半
B、对地面的压强减小
C、对地面的压强增大
D、对地面的压强不变
4、为了营救掉进冰窟中的人,冰面的救援人员应该(
A、迅速跑过去
B、跳跃着跑过去
C、踮着脚尖轻轻走过去
D、慢慢爬过去
D)
三、计算题:
• 1、一辆坦克车的质量为20t,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 触面积为2m2.
•
S
S 4m2
• n 答:坦克对地面得压强为5×104Pa
课堂检测:
1、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 和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哪种放 法对地面地压力大,哪种放法 对地面地压强大?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压强
压力
(最新)名师整理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名师整理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81946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2.png)
A
B
C
FA=FB=FC ,压强自小
到大的顺序是 pB< pA< pC 。
3.如图示,三个材料相同,但粗细、长短都不同的 均匀实心铁制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对地 面压强最小的是( A)
A.甲铁柱 B.乙铁柱 C.丙铁柱 D.无法确定
4.在水平桌面上,有三个竖直放置的同种物质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已知
压强
4.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5.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
板书设计
影响压力作用 压力大小 效果的因素
受力面积
表示意义
定义 压强
公式
单位
改变压力大小
改变压强的方法 改变受力面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F1<F2,p1<p2
C
•B.F1>F2 ,p1>p2
•C.F1>F2,p1=p2
•D.F1<F2,p1=p2
检测提升
1.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
相同,它们对水平桌
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
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 分别为pA、pB、pC。则 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新知学习
三、压强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
压力 压强 =
受力面积
F p=
S
新知学习
3.压强单位:
牛顿(N)
压力 压强 =
压强的单位 N/m2
受力面积 读作 牛每平方米
专用名称叫帕斯卡(pascal) 平方米(m2) 简称帕,符号为Pa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教学设计(区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教学设计(区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9402c9d27d3240c8547ef2b.png)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再用两手如图挤压气球,观察手指的凹陷程度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力去挤压,又会怎样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
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
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并回答:
锻炼分析能力。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
4.压强的单
位
5知识运用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练习1.如图所示,A、B、C三个
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
同,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
别为F A、F B、F C,它们对桌
面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
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
是,压强自大
到小的顺序
是。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
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
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
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
人教版物理八下9.1《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下9.1《压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c6c5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4.png)
4.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如雪山、深海等,引导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四)总结பைடு நூலகம்纳
1.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压强的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压强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介绍影响压强的因素,包括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以及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4.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影响压强的因素,并提出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4.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2bbcb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5.png)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实验、讨论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单位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些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压强的本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第一课时《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第一课时《压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a6d0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8.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压强概念分析生活中相关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如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并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强,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压强。
(二)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明确压强的定义,解释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并给出压强的计算公式。接着,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来说明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大小取决于这两个因素。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如不同重量的书包带对肩膀的压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随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使用压强计测量不同压力和受力面积下的压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社会,认识到合理利用压强知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压强知识,我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们熟悉的鞋底、书包带、自行车轮胎等,让学生感受到压强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与压强相关的现象,如沙地上的脚印、冰面上的裂纹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压强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第一课时《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中,压强作为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力学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第一课时《压强》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从实验和生活现象中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本节优秀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压强的奥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edc2ba9b6648d7c0c7461e.png)
新知 导入
压强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 相关,今天 我们就来学 习压强的相 关知识。
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 ( Pa )。 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以他的名字来命 名压强的单位。1 Pa = 1 N / m2
“1Pa”的含义: 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 的压力为1牛。
新知
探究 特别提
醒!
F
p= S
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它是施力物体挤压 受力物体时,
两者相互接触的面积。
压力可以由重力引起,也可以与重力无关
接触面中心
重心
新知 探究
静止
v 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在水平面上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 体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方向跟物体的重力的大 小、方向相同。
新知 探究 典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
A.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不是重力,但其大小一定与重力相等 C.压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受力面 D.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甲
乙
丙
课堂 达标
2.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C的是( )
A.坦克安装履带
B.滑雪板的面积比较大
C.安全锤的敲击端做成锥形
D.铁轨下铺放很多轨枕
课堂 达标
3.(2020·内江中考) 如图所示,有两组同样的砖,A
组一块,B组两块。每块砖平放时的长:宽:高为4: 2:1。A组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A和pA,< B组 砖对= 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B和pB,则FA ___ FB,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压强》优质教案1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压强》优质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f9781b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8.png)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压强》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压强》的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重点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来调节压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 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压强计、演示用压强板、压力计、尺子、气球等。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气球在手指按压下变形,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导入:介绍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P = F/S,其中F为压力,S为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Pa)。
(4)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压强,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来调节压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用压强计和压强板演示压强的计算和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压力和受力面积,计算压强。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压强的作用。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压强公式P = F/S计算得出。
(2)应用题答案: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压强的作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压强的应用,如建筑结构、交通工具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布置一道拓展性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压强的相关知识。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58d4ec84254b35eefd3496.png)
小桌、砝码、海绵(或沙子)、瓶子、水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三)巩
固
练
习
1.八年级物理教科书放在桌面上,如何放对桌面
压强最大?如何放对桌面压强最小?
2.假设某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9×104Pa。问:
一个质量为68 kg的人,站在冰面上,每只鞋底
和冰的接触面积是170 cm2,冰会破裂吗?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
结
一、基本知识
1.压强:概念、单位、公式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 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压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4a5aa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b.png)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压强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物体受力面积和压强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物体的受力分布。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知:利用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压强的认知。
(教师可准备物体如钢珠、铅笔等,向学生提问: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哪个受力面积小,哪个受力面积大?一样的塑料板,由于摆放的不同方式,手指对板子的压力大不大?)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上述实例引出压强的概念和定义。
然后,教师对压强的计算公式进行讲解,即P=F/A,解释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计算演练:(教师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计算压强,如:1. 某人站在脚尖上,双脚受力面积为10平方厘米,人的体重为500牛顿,计算其双脚受到的压强;2. 小朋友坐在空气动力床上,由于体积的原因,受力面积减小了10倍,计算其受到的压强。
)4.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利用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力面积的压强。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定不同场景,让学生讨论受力面积和压强的关系,并给出解决方案。
)6. 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1. 研究如何减小物体对地面的压强;2. 海洋潜水器的设计,如何抵御水压。
)7.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 知识评价:(课堂小测,如选择题、计算题等,检验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压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e0c32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8.png)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自行车轮胎、跳水板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压强的作用。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行车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吗?跳水板为什么要有一定的弹性吗?”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压强”,激发学生对压强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压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压强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理解。
2.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进步。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通过实验和实例,解释压强的作用和影响因素,如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等。
3.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跳水板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如自行车轮胎、跳水板等,讨论压强在该实例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实验,如比较不同材质的物体在相同压力下的凹陷程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自行车轮胎会有花纹?为什么跳水板要有一定的弹性?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压强的本质,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8c11cef90f76c661371a93.png)
《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的概念;了解压力不同于重力;②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③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④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加强实验能力。
②了解改变压强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力,使物理走向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以及压强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引导探究法、实验分析法等。
实验器材:海棉、小桌、图钉、钩码、汽球等。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这是气球,这是木板,木板压在气球上,人站在木板上,会怎样呢?(学生游戏)气球为什么没有破?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板书:压强)一、压力首先,我们来认识压力。
活动一:(1)这里有一瓶水,你能帮我把水喷出来吗?(请学生参与)这位同学的手对瓶盖有个压力,受力物是谁?压力的方向呢?(出示图片)(2)谁能帮我用图钉把这幅画固定在墙上?(学生参与)订图钉时,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对墙也有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受力物是谁?方向如何?(出示图片)(3)玩具车停在斜面上,对斜面有压力,受力物是谁?方向如何?(出示图片)请大家观察:这三个力都是压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1、定义总结: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三要素: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作用点:受力物体上。
压力的大小:我的重力大约是600N,站在水平的讲台上,对讲台的压力为多大?(学生回答)压力大小总是等于重力大小吗?(1)把金属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锯条上,锯条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引起的?此时,锯条受到压力,变弯,压力大小等于金属块重力大小。
(最新)名师整理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名师整理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44be2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8.png)
到大的顺序是 pB< pA< pC 。
3.如图示,三个材料相同,但粗细、长短都不同的 均匀实心铁制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对地 面压强最小的是( A)
A.甲铁柱 B.乙铁柱 C.丙铁柱 D.无法确定
4.在水平桌面上,有三个竖直放置的同种物质制成
的实心圆柱体,已知它们的高度相等,但质量不同
,那么它们对桌面的压强( D )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5.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
板书设计
影响压力作用 压力大小 效果的因素
受力面积
表示意义
定义 压强
公式
单位
改变压力大小
改变压强的方法 改变受力面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2。、物理意义: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
3、公式 :
压强=
压力 受力面积
P= F S
三、压强
4、国际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1Pa = 1N/㎡
符号:Pa
F 压力
牛(顿)(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
P 压强
帕(斯卡)(Pa)
5、1Pa的物理意义: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 示例:一张报纸对桌面压强约为0.5Pa。
。解:已知:F = G = 3N
S = 5 X 10-2㎡
所以:P=
F S
=
5
3N X 10-2㎡
=
60Pa
答: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Pa。
练一练
1.如右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若把A稍微向左水平移动,则A 对 桌面的压力F、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 B )
A. F变大,P变大; B. F不变,P变大; C. F变大,P变小; D. F不变,P变小; 2.形状如图所示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如果将其倒放,则物体对水平面的( C ) A.压力、压强都改变; B.压力、压强都不变; C.压力不变、压强减小; D.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八下压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下压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e98de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4.png)
八下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理解和掌握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和单位。
2. 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压强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入,例如:“为什么穿高跟鞋在草地上易于下陷,而穿平底鞋不容易下陷呢?”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探究压强(15分钟)教师介绍压强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解释。
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自行计算压强,并与同桌讨论结果。
3. 压强的单位(10分钟)教师讲解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压强单位换算关系,如帕斯卡、兆帕、百帕等。
4. 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压强的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真实的例子,如汽车轮胎的气压、潜水员受到的水压等,让学生了解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相关问题。
6. 拓展与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8. 总结与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提出问题。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写一篇关于压强的小结。
七、板书设计:压强- 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的单位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例探究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了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了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在于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第七章“力”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就压力而言,它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跟物体所受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这个物理量。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的基础,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本节课是压强的第一课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达成前两个段标。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
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的特点,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是压强概念引入的前提,所以,做好该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实验结论,直接给出压强的概念。
紧接着给出简单的计算例题,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根据学到的压强公式,解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同
时,教材给出解答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明确压强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能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掌握压强的概念,能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通过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3)通过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三个重要的力,重力、压力、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已经运用到控制变量这种实验方法,但是实验设计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对实验现象的记录与描述不够准确严谨。
对于压力作用效果,学生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是因为压力大。
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策略: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再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提出问题:当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压强概念。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难点: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观察、记录与总结的过程。
(2)突破策略:让学生全程参与,做到:脑到、手到、眼到。
①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填写导学案,并根据导学案,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动手实验,注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并用图像法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②为了让实验探究思路更清晰,让学生先后进行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
每做一个实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而不是完全把实验抛给学生,做完两个实验才一起总结。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清探究思路,也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一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二中得到改正。
实验一详细引导,实验二简略引导,做到详略得当,慢慢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器材,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用具
教学媒体:手机、一体机、PPT课件、教学课本、导学案
教学用具:压强小桌,海绵,钩码,气球,笔,报纸,书,笔筒等。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
新,引
入新
课【复习回顾】
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板书)
生: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人站在雪地上,对雪地施加什么力?
生:压力
师:压力在这里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板书)
生: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同样对雪地施加压力,哪个压力的作用
效果更明显?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蓝色衣服的更明显,因为他的脚印更深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压力作用效果主要看
受力物的形变程度。
形变程度越厉害,压力
作用效果越明显。
(板书)【问题引入新课】
师:是什么因素导致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活
动一。
(板书)
通过
回顾已学
知识,进
一步巩固
加深,同
时在所学
知识的基
础上提出
新的问
题,温故
而知新。
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往下学。
二、新课讲授
(一)观察现象,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与体验】
师:演示用两掌压气球,提问:
(1)轻压气球,是什么力使气球形变?
(2)增大压力,气球形变怎么样?
(3)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
关?(补充板书)
生:回答并完成导学活动一第1点
师:当压力的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
是不是就一样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到
导学活动一第2点
师:演示用掌和指压气球,提问:
(4)手对气球的两个压力大小如何?你的
判断依据是?
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
分析能
力,了解
压力的作
用效果跟
压力大小
有关。
培养
学生的观
计的原因吗?
展示图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从演示和体验当中让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有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究,对压力作用效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引出压强概念,让学生写出压强公式并进行简单计算,学以致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结合一体机展示实时照片的功能,使实验点评更有针对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