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9946af0960590c69fc37602.png)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出自唐代杜甫的《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1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赏析这首题画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be88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4.png)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画鹰杜甫阅读答案画鹰杜甫阅读答案,这是杜甫年少时期写的一首描写鹰画的诗,抒发了当时作者的凌云壮志。
本文画鹰杜甫阅读答案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在杜甫的作品中,除了凸显爱国和忧民抒怀的诗作外,还有一类特色的作品,那就是题画诗,以下就属于当中一首。
其原文如下: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画鹰杜甫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画鹰杜甫字词解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杜甫《画鹰》
![杜甫《画鹰》](https://img.taocdn.com/s3/m/73baf78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d.png)
杜甫《画鹰》杜甫《画鹰》《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描绘画鹰的威猛姿态和跃跃欲试的神情,抒发了诗人自负不凡、痛恨庸碌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画鹰》,欢迎大家分享。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杜甫最狂的一首诗《画鹰》,写出对平庸之人的厌恶,最后2句太狠心
![杜甫最狂的一首诗《画鹰》,写出对平庸之人的厌恶,最后2句太狠心](https://img.taocdn.com/s3/m/42ee659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3.png)
杜甫最狂的一首诗《画鹰》,写出对平庸之人的厌恶,最后2句太狠心杜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曾多次应举不第,35岁后在官场不得志,因目睹了太多上层社会的奢靡和危机,故于安史之乱后弃官入川,过上了隐居生活。
杜甫虽然在当时不算出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很高,他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跟李白合称“李杜”,成为了唐朝诗人的代表性人物。
上过学的都多此二人再熟知不过了。
杜甫一生心系天下,非常希望能为国做出贡献,年轻时热血沸腾就更是如此,所以那时候的他也创作过不少颇有英雄气概的诗,比如他早期为一幅画作题写的题画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
在这首诗中“㧐身”是指收敛躯体准备搏斗的样子,“绦镟”则是指系鹰的丝带和转轴。
《画鹰·杜甫》原文与赏析
![《画鹰·杜甫》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dc37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a.png)
《画鹰·杜甫》原文与赏析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写作年代未详,诗中没提供任何可以推测年代的字面线索。
古代注家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或天宝四载(745),或天宝十三载(754)。
但我以为还可推前,即在开元二十五年(737)或稍前,是诗人浪迹齐赵间的作品。
原因是此诗似还未充分显示出诗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它给人更明显的感觉是刚劲与豪放,文字上流露出青年人的锐气。
其次,从诗人其他咏画题画诗上看,特别是稍晚的诗上看,常常流露出诗人心情上的悒郁、苍凉、抑塞,以至某些消极避世的情绪,借画抒情、寄托怀抱的痕迹较明显,而此则似尚未。
因此,把它定为诗人留下来的最早作品也是可以的。
素练,白色的绢帛。
鹰是画在白绢上面的。
风霜起,静态的画面出现了动态,这仿佛戏曲上一场大战之前,大将军将出的那一阵锣鼓,先声夺人。
起句虽未写鹰,而鹰已在,并预示此鹰必然画得其气若生,其势如动;因而才有素练上风霜遽起之感。
第二句是点题,兼述“风霜起”的由来,为“苍鹰画作殊”之故。
“殊”,是说画家笔墨不凡,又说是苍鹰的气势特出。
,挺立貌。
鹰正然挺立,在想着捕捉狡兔。
“侧目”是鹰凝目看物的一种动作。
“愁胡”二字古人写鹰时多用之,如晋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隋魏产深《鹰赋》:“立如植木,望如愁胡。
”李白的《壁画苍鹰赞》也用过:“上有苍鹰之独立,若愁胡之攒眉。
”这些都是以“愁胡”来描状鹰的眉眼神态,即其眉攒,其目深。
攒眉,是愁的一种情态,故以“愁”代之。
胡,一说指猢狲,猢狲眉攒眼碧,与鹰眉眼相似;一说指胡人,胡人浓眉碧眼,与鹰相似。
二句既写了鹰的内心——“思狡兔”,又写了鹰的神态。
神态表自内心,眼是心灵窗户。
正是由于诗人写了鹰的内心活动,对鹰的心境体会深,因而写来比上面那些描写来得生动,来得活。
绦是丝绳,旋是缠绕丝绳的转轴。
全句说画上那光铮明亮的绦旋象伸手便可摘下。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2bee84650e52ea54189800.png)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画鹰》,其古诗全文如下: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OrG在原野上。
【赏析】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攫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
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画鹰》唐诗鉴赏
![《画鹰》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c82c86b763231126edb11aa.png)
《画鹰》唐诗鉴赏《画》年代: 唐作者:素练风霜起,苍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光堪摘,轩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赏: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歌》的起笔曰:“楚公画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之人所画的角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sǒng 耸)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
”又见孙楚《赋》:“深目眉,状如愁胡。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的眼睛和猢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
颈联“绦(tāo xuàn滔)”的“绦”是系用的丝绳;“”是转轴,系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是堂前廊柱,此指画悬挂之地。
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上的画,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描写得如生。
古诗画鹰杜甫
![古诗画鹰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2c2e058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f.png)
古诗画鹰杜甫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描绘画鹰的威猛姿态和跃跃欲试的神情,抒发了诗人自负不凡、痛恨庸碌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画鹰》的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起笔,则从画鹰的气势写起,从虚处落笔,特意写画鹰之威以突出真鹰之不凡,而且也以真鹰来比画鹰,更能以“不凡”形“画鹰”。
用“素练”(白绢)来突出“苍鹰”,更显出鹰的威猛。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到画鹰的笔势,而画鹰之神已经自在其中。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审美赏析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审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6619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4c.png)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审美赏析杜甫《画鹰》是一首题画诗,大概作于开元末年。
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正当年少,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力和积极进取之心,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以及凌云的壮志。
全诗如下: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首联写道:“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即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用来形容画中之鹰的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画作”即作画,写生。
“殊”即特异,不同凡俗。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洁白的画绢上,好似腾起了一阵风霜之气。
接着第二句点明了原委,原来是矫健的画鹰有挟风带霜而起之时,诗人通过一个“殊”字,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两句,按照常规思维,应该先从画鹰写起,而诗人却不这样,先勾勒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画鹰”之势。
这样写,不但起笔就为画鹰出场营造环境,而且起到先声夺人的审美效果。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诗人写道:“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耸身”即“竦身”,就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就是想捕获狡兔。
“侧目”即斜视。
源于《汉书·李广传》中的“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愁胡”中“胡”即“猢”,指猢狲。
源于孙楚《鹰赋》中的“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这两句是说苍鹰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猎取狡猾的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如同猢狲的眼睛相似。
诗人对画鹰的形态、动作和眼睛作了正面的描写,展示了勇猛矫健的雄鹰的姿态之美。
颈联写道:“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
“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这里指画鹰悬挂之地。
“堪摘”就是可以解除。
“势可呼”就是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上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展翅飞翔了。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及解析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74416c804d2b160b4ec095.png)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及解析《画鹰杜甫》阅读答案及解析古代诗歌阅读(11分)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分)答:8.【答案】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起笔点出画中之鹰的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是实写。
最后一联“何当”一词,是推想与凡鸟搏斗的情景,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鹰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9.【答案】(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
分析时必须扣住具体诗句,有理有据,有概括,有分析。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530128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1.png)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一、整体赏析1. 首联-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 起笔不凡,“素练”点明画鹰的画布是白色的绢帛。
“风霜起”则写出画面上鹰的神态带来的凛冽之感,仿佛一阵风霜随着鹰的形象而涌起。
诗人以“风霜”来烘托画中鹰的威猛和冷峻,“画作殊”直接称赞这幅画的与众不同,奠定了对画鹰高度赞赏的基调。
2. 颔联-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 这两句对画中鹰的形态进行细致描绘。
“㧐身”描绘出鹰耸身准备搏击的姿态,仿佛它正在思考着捕捉狡猾的兔子。
“侧目”写出鹰的眼神,它侧着眼睛,就像胡人深目含愁的样子,这里用“愁胡”来形容鹰的眼睛,既新奇又贴切,把鹰的敏锐、凶狠的眼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3. 颈联-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 “绦镟”是系鹰的丝绳和金属环,这里描写丝绳和金属环的光彩夺目,仿佛可以随手摘取。
“轩楹”指画鹰所在的堂前廊柱间,画中的鹰气势逼真,好像一呼唤它就能从画中飞扑出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画的逼真程度,从鹰的配饰到鹰的整体气势,让读者感受到画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4. 尾联-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 这是诗人的想象之笔,由画中的鹰联想到真正的鹰。
“何当”表示期望,诗人希望这只鹰能够去搏击那些平凡的鸟,让它们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之上。
这里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寄托,鹰象征着理想中的英雄或者有才能的人,而“凡鳥”则象征着平庸之辈,诗人借鹰表达了对不凡之士能够施展才华、扫除世间平庸的期望。
二、艺术特色1. 描写生动逼真-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外貌(如身、目)、配饰(绦镟)以及所处环境(轩楹)等多方面的描写,将画鹰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鹰的动态(㧐身、侧目)到静态(绦镟的光、在轩楹间的姿态),每一处描写都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幅画中的苍鹰。
2. 托物言志- 诗中的鹰不仅仅是画中的形象,更是诗人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0e22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7.png)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 画鹰唐代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译文雪白画绢之上,忽然腾起风霜气,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供大家参考。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 画鹰唐代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译文雪白画绢之上,忽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丽景象。
解释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打算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获凡庸的鸟。
*芜:草原。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异的口气:说是雪白的画绢上,忽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强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及赏析
![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59a22e33d4b14e842468c8.png)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前言】【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设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非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似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非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非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画鹰》的诗词鉴赏
![《画鹰》的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1b50248a8114431b80dd809.png)
《画鹰》的诗词鉴赏【全诗】《画鹰》.[唐].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逐句翻译】素练风霜起①,白绢上的鹰挟带风霜肃杀之气,苍鹰画作殊②。
这幅苍鹰画神态威猛十分特殊。
耸身思狡兔③,它身体耸动像腾空去攫取狡兔,侧目似愁胡④。
斜睨的锐眼如猎物的深目愁胡。
绦镟光堪摘⑤,闪光的丝绳转轴解除即可飞翔,轩楹势可呼⑥。
堂前廊柱悬挂的画鹰态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⑦,何时能让它凌空展翅出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⑧! 使凡鸟的毛血洒在荒凉的平芜!【注释】①“素练”句:此言画上的鹰神态凶猛,似挟带风霜肃杀之气。
素练,绘画用的白绢。
②殊:奇异不凡。
③耸身:竦身,挺身。
④侧目:形容怒恨。
《汉书·李广列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多用来形容鹰眼。
晋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⑤绦镟:用丝绳缚鹰足系在金属圆轴上。
绦,丝绳;镟,转轴。
堪摘:能解除。
⑥轩楹:堂前廊柱。
指悬挂鹰画之处。
呼:呼之欲出。
⑦凡鸟:喻误国之庸人。
金圣叹曰:“凡鸟之为祸,有百倍于恶鸟也。
”(《杜诗解》)⑧毛血:汉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平芜:杂草丛生的原野。
唐高适《田家春望》:“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鉴赏导示】这首题画诗,是杜甫这类诗中的典范之作,对后代的题画诗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是唐代题画诗的代表作品。
【鉴赏】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
一、二句点明题目。
诗人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
这种写法,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中间四句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描写。
颔联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杜甫《画鹰》鉴赏《画鹰》译文及赏析答案
![杜甫《画鹰》鉴赏《画鹰》译文及赏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1aec6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e.png)
杜甫《画鹰》鉴赏《画鹰》译文及赏析答案《画鹰》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画鹰》的译文及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画鹰》唐代: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画鹰》注释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画鹰》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46f39b0740be1e650e9ae4.png)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画鹰·素练风霜起》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前言】唐代诗人中,杜甫喜题画,这首《画鹰》就是杜甫早年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
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
这样的雄ORg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杜甫——《画鹰》
![杜甫——《画鹰》](https://img.taocdn.com/s3/m/3d53ef441eb91a37f1115c3f.png)
杜甫——《画鹰》杜甫——《画鹰》杜甫——《画鹰》【年代】:唐【作者】:——《画鹰》【内容】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画鹰素练风霜起⑴,苍鹰画作殊⑵。
㧐身思狡兔⑶,侧目似愁胡⑷。
绦镟光堪擿⑸,轩楹势可呼⑹。
何当击凡鸟⑺,毛血洒平芜⑻。
【注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
⑸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⑹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白话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创作背景】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写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
心。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
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
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
总体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