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今年是猴年,收集了十八条和猴有关的成语。要学好用好这些成语,需要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来源,因而对部分成语的典故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以供学习成语的朋友参考。

朝三暮四

【拼音】:zhāosānmùsì

【出处】:《列子·黄帝》、《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释义】: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故事】:“朝三暮四”是则寓言,讲叙宋国狙公给猴子分配食物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列子·黄帝》中,后来在《庄子·齐物论》中也引用了“朝三暮四”这个故事。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狙公想减少猴子们的用粮,但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他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减少粮食,都恼怒的乱蹦乱跳,好像向主人示威的样子。隔了一会,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加了一颗,都高兴地伏在地上,表示满意。“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原意为以诈术欺人,后来用以比喻反复无常。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庄子有关《齐物论》的哲学思想: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后来“朝三暮四”经常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教猱升木

【拼音】:jiāo náo shēng mù

【出处】:西周·无名氏《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释义】:猱:猴子的一种。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角弓》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劝告周王不要疏远兄弟亲戚而亲近小人的诗。“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是第六章,意思是“不用教猿猴上树(因为猿猴会上树),好比泥巴涂在泥上自然粘牢,君子如果有美德,小人自然来依附。”猱:猿类,善攀援;涂:泥土;附:沾着;徽:美;猷:道;与:从;属:依附。

猴子在当地习性不好,经常去山下偷东西,猴子是偷盗之徒象征。“教猱升木”意思是教猴子爬树,也就是教坏人做坏事的意思。

猴子搏矢

【拼音】:hóu zǐbóshǐ

【出处】:庄周《庄子·徐无鬼》:“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释义】:原意是说猴子接住射向自己的箭。现用来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故事】:吴王坐着船在长江里游玩,登上一座猴山。很多猴子看见了,都十分害怕地跑掉,逃到深深的荆棘丛里去。唯独有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了箭。吴王命令助手们一齐追射,那只猴子就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啊,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来对我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应该警惕啊!不要拿你的神气对人骄傲啊!”

这篇寓言说明喜欢卖弄聪明,表现自己,爱耍傲气的人,有时是要栽大跟头的。

棘刺母猴

【拼音】:jícìmǔhóu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

【释义】: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故事】: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

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沐猴而冠

【拼音】:mùhóu ér guàn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衣冠》、《沐猴冠冕》、《衣冠沐猴》。

【故事】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近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人咸阳,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把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四千多名文官武将给杀掉了,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并放一把火,点着了秦王朝逼迫着几十万农民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整整烧了两三个月。

这时候,项羽权力最大,军队差不多都在他手里。可是他不愿做兼并六国、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只想做齐桓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于是他就把天下分成十九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和楚地九个郡,成为各诸侯的首领。他还把秦王朝的珍贵的东西、宝贝、妇女都搜集起来,准备东归。这时,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谏项羽说:“关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高山险要,河流环绕,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乌关,北有黄河,土地肥沃富饶,要在这里建都以成就霸业再好不过了。”项羽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咸阳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自己又怀念故乡,便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呢?韩生听了,惋惜地发牢骚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我从前听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戴着人的帽子的猴儿罢了,这会我才知道真是这样的。

项羽听到这句污辱性的牢骚话后,生气地命人把韩生扔在油锅里炸死了。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国里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沐猴而冠”这句成语。

猴子救月

【拼音】:hóuzǐjiùyuè

【释义】:原意是一群猴子救捞水里的月亮。现形容没事找事,结果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出处】:唐·道世《法苑珠林·愚赣篇·杂痴部》:“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也作“猴子捞月”。语出唐总章元年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的“愚赣篇”:“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故事】:其故事是说古时伽尸国有座波罗奈城,在人迹稀少的树林中生活着500只猕猴。一次猕猴在一棵尼俱律树下,见月影在井里的水面摇晃。他们担心世界夜晚会失去光明,就一只一只倒挂连接在树枝上去井中救月。由于太重,树枝折断,群猴全部落水。

猴年马月

【拼音】:hóuniánmǎyuè

【出处】: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