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公开课演示教学
山居秋暝教学-完整版PPT课件
四、体悟诗情
问题二: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诗人王维在《山居秋
暝》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二)组内交流:请组长主持,组员依次交流所体会 到的诗人情感,达成共识。
四、体悟诗情
问题二: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诗人王维在《山居秋
暝》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三)展学提示:我们从_____________这些字词中体 会到诗人王维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什么样的? 依次朗诵四行诗,说说诗歌描写的画面。 (三)展学提示
1、我来读 ________,从 _______ 这些词中我仿佛 看到(听到,闻到)_________________。
四、体悟诗情
问题二: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诗人王维在《山居秋
暝》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一)自学要求 默读诗歌,勾画关键字词,批注体会。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
可以两 “久因留个置。黄使”本鹂者是鸣护指翠田山柳积中粟,太”一冷(清行《了白汉,鹭书还上》是)青出说天来的做。是 官仍吧然黑 汉 里!迷朝开王人云为垦维,翻了土反王墨维地其孙未护,道也遮西并用可山域派之留的军,。,安队春王白宁保芳维雨和 护虽说跳发,消还珠展称歇是乱,为,留特“但在入意护是山船在田秋中。那”景,。
不要做官为好。可见王维对官场的厌倦。
随意春芳歇, 王 孙 自 可 留 。(用典)
学习古诗词经验分享大会
三、想象画面
问题一:每句诗都是一幅画,一边读一边想
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 一)自学要求 默读诗歌,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圈出来,再想象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三、想象画面
问题一:每句诗都是一幅画,一边读一边想
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件(共31张PPT)
课文探究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 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
乡村生活图景。
伍 课文鉴赏
诗歌赏析
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傍__晚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 同?__相__同___ 2.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色___、__静__、___动_、_____声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诗__中__有__画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 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清___幽__, 民风是如此之_淳__厚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这就给__结__ 句中的__王__孙__自___可__留__ 作了有力铺垫。
古体诗(古风)
绝句
五言 七言
旧诗(古典诗歌) 近体诗(格律诗) 排律
诗
歌
词曲
新诗(现代诗歌)
律诗
五言 七言
解剖本诗形式 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首联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 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 是五言律诗。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
《山居秋暝》的思想内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山居秋暝(公开课)[1].ppt
诵读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山中居住。 秋暝:秋夜。暝指傍晚 或夜晚。
山居秋暝:秋夜在山中居住。
上边的古画叫<雪溪图>, 相传是王维的画作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空山 ---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洁静。
鸟鸣涧
唐· 王维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 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 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王维——《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人迹罕至的竹林幽坳,又弹琴,又长啸,此情此乐, 惟有明月能相知,因而来相照。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
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暮色苍茫,
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
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
光。
第三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 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 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 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 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 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在这样的地方----有明月、清泉,有松竹、有莲, 还有纯朴的渔夫、天真的浣女,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 谢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 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 中的理想境界,故他在末句表明决意隐居,长居山中。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在我们学习的旅程中,已领略到了那皎洁的明月、挺拔的青松、清澈的清泉和和谐的人声。然而,诗人王维以“ 空山新雨后”开篇,赋予了这座山以“空山”的雅称。细细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山水、人事皆饱满而生动,那么, 究竟何为“空”之所在呢?
原来,此处所缺少的乃是公务的繁忙和尘世的喧嚣。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陶渊明亦在《归园田居》中描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空”实际上是一种深 邃的静谧一一心灵的宁静、树木的静默、水流的平深情地背诵《山居秋暝》,体验其中的明月、松树、竹子以及浣女的清新雅致;2.积极搜集王维的其他诗 篇,以进一步探索这位唐代大师深邃的思想和诗意的境界。
(二)画面呈现,诗意体验
.学生细致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美景: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夜空,挺拔的青松矗立在山间,潺潺的清泉流淌在草丛 ,静谧的石头散落满地,翠绿的竹林摇曳生姿,勤劳的浣女歌声悠扬,盛开的莲花娇艳欲滴,悠然的渔舟随波逐流 。
1)这些景物,如同画家细腻的笔触,在我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画面,我们可 以从光与影、色彩、形态、静态与动态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联想。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中:皎洁的明月如 一轮玉盘般悄然升上夜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淌,宛如一条 洁白的绸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飘动。此情此景,美得如诗如画。隐约间,从翠绿的竹林中传来阵阵银铃 般的笑声,那是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们在月光下洗衣归来,她们或许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山林 。碧绿的荷叶在两旁摇曳,莲花随风轻舞,水波荡漾。原来是一叶渔舟顺流而下,轻盈地穿过荷花丛。这幅画面静 谧而生动,雨后的山林清新洁净,皎洁的月光与翠绿的竹林相映成趣,远处传来的笑声与近处的渔舟穿行构成了一 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宛如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让我们带着这份美景, 轻轻诵读这几句诗,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掌握本诗的字词,并对诗歌语句鉴赏。
3.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
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拓展知识,大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价欣赏法、讨论探究法教学用具:PPT、音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课堂过程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2、分析诗歌,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⑴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以下为提问教学、板书)⑵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收获
诗人其他作品欣赏
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 水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可 以选取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品进行欣 赏,如《鹿柴》、《竹里馆》等。
王维的禅意诗
王维的诗中常透露出禅意,表达了他 对佛教的领悟和体验。可以选取王维 的具有禅意的诗进行欣赏,如《终南 别业》、《过香积寺》等。
类似题材诗词对比鉴赏
《山居秋暝》与《鹿柴》
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山居秋暝》更注重人物活动和情感表达,通过 对比来鉴赏两者在描绘自然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山居秋暝》与《秋晚登城北门》
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但《山居秋暝》写的是山间的秋天,而《秋晚登城北门 》写的是城市之秋。通过对比,可以鉴赏两者在描绘秋天景色和抒发情感上的不 同。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词鉴赏与拓展 • 创作实践与分享 • 课堂总结与回顾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山居秋暝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
介绍王维的生平、成就及代表作品,阐述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提高了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 识和理解。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前面三联描写空山、
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 泉、石、竹、莲及浣女、 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的 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 面,都是渲染,都是寄寓 ,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 情趣和对幽静闲适生活的 向往。
最新版整理ppt
24
《山居秋暝》主要艺术手法
三、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 侯。
——王维
最新版整理ppt
19
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最新版整理ppt
2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
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 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最深处。
最新版整理ppt
27
最新版整理ppt
8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最新版整理ppt
9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银铃般的笑声
最新版整理ppt
10
莲叶移动小伙子驾渔舟正下水撒网
最新版整理ppt
11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 (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 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 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公开课课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 秋暝》(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
一读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1.山居秋暝
王维
课前导入:看句子,猜人物
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 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
苏轼曾评价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他是谁?
一起解诗题 点明季节。
山居秋暝 点明具体时间。
点明地点。
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吗?
秋天傍晚在山上居住时(所见的景物)
提问展示: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你能说说这 联诗的意思 么?
诗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 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提问展示: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提问展示: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再读诗境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 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 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 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 静结合,以动衬静。
拓展延伸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故诗人并不孤寂。
“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山居秋暝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及其背景知识;2. 分析诗中的诗境、意境和艺术手法;3. 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诗句或者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家陶渊明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身世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等等。
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境和意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境和意境。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山居景色、秋暝时分带来的感受和意象。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意境。
4. 分析艺术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山居秋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例如,采用对仗和押韵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营造出出色的视觉效果等等。
学生可以尝试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并集体讨论。
5. 探讨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如自然与人的和谐、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6.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加深对古文的学习和探究。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古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和学习其他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授课:班级:高一(9)班时间:06年3月29日(星期三)第一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蕴含的诗人的情怀,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
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认识王维的创作风格,这是教学重点。
教法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
朗读教学法:古典诗歌的诵读与鉴赏是合二为一的。
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探究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色彩。
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技巧及王维的创作风格。
指导学生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1、导入:先播放歌曲《相思》,然后问:这首歌里面的歌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是谁写的诗句?对,唐代诗人王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
2、交代学习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4、掌握“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山居秋暝》(公开课)ppt课件
21
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பைடு நூலகம்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2
• 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 下笔说是“空山”?
• 简析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 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幽 的环境是否和谐?
是。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表 现手法。
因为明月、清泉、浣女、渔 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 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一样。
维
4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 (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 “王 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 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 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 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 《王右丞集》。
15
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 下笔说是“空山”?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更显山的幽静。 而正因为山之幽静,才有了这么一 幅幅浣女渔舟图。
16
简析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用典故。王孙:原指贵族子 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 诗人。
•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 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 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 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 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山居秋暝》教学课件(29张ppt)图
完成课后练习
提供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 学知识。
搜集唐代诗歌资料
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为后续学 习打下基础。
延伸阅读
《唐诗三百首》
01
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了解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和风
《山居秋暝》教学课件目录
目录
• 导入 • 诗句解析 • 诗词意境 • 艺术手法 • 主题探讨 • 总结与作业
01 导入
主题引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秋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山居秋暝》的诗歌主题, 激发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作者介绍
总结词:增进了解
详细描述: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
人生哲理的启示
总结词
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 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详细描述
通过解读《山居秋暝》中的意象 和意境,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总结词
反思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 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结合《山居秋暝》中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 思维和公民意识。
格特点。
王维诗集
02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诗集,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情
感。
诗歌鉴赏类书籍
03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类书籍,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和文学素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和追求。
《山居秋暝》公开课课件
空山新雨后
意象画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 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空山新雨 晚天秋气 特点意境 空幽宁静
气清神爽
秋 山 图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 的名句。作者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 1、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 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 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 闪发光、随风飘荡。 2、意境幽美、清新。
作者背景的了解,也可归入解题步骤;释句 ,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象”,寻找诗人 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 ,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பைடு நூலகம்色彩的意象中 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 主旨,即会意。 读诗“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看景语,看情语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 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赏析: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 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 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 有人了。 “空”字是该联的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 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二读悟“境”
竹喧归浣女
意象画面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特点意境 勤劳淳朴 平和安乐
山 居 图
莲动下渔舟
“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 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 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 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 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 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 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 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 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
清
泉
石
上
流
❖ “竹喧归浣女”。
返回
小结
景:山 雨 月 松 清新宁静 泉石竹莲
人: 浣 女 渔人
平和安乐
归隐
主题:表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返回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 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 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 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 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愿望(抒情)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 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 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 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 语言优美。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 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 崎岖见王侯。
——王维
❖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 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 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 (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 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 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 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 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欣赏书法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 “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 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 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 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 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 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 点地洒落下来。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 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 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 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 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 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 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 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上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 特点:幽清、明净。
山居秋暝公开课
解剖本诗形式 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山居秋暝王维 首 空山新雨后, 联 天气晚来秋。 对 颔 明月松间照, 仗 联 清泉石上流。 对 颈 竹喧归涣女, 仗 联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尾
联 王孙自可留。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 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 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 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 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 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 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 “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 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上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3、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 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 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 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 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 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 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 情画意。
❖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 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 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 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 林外。
返回
❖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莲动下渔舟”
❖ ——密密的荷叶 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正 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 月色,划破了大 山的宁静。
返回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 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 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 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 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 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 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