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公开课)
《山居秋暝》(公开课)
1.初步熟悉王维的生平及诗歌的主要特
征。 2.赏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 (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 “王 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 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 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 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 《王右丞集》。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 美的意境。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表 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满足心情。 ⑵、请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同点? 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诵诗歌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读诗歌
疏通文意
《山居秋暝》 暝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1.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 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 幽的环境是否和谐?
是。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表 现手法。 因为明月、清泉、浣女、渔 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 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一样。
2.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 怎下笔说是“空山”?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更显山的幽静。 而正因为山之幽静,才有了这么一 幅幅浣女渔舟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优质课山居秋暝精品课件
“空”是寂静空旷的意思, 诗人借“空” 抒发归隐情怀。
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 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 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 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 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和谐安 定的社会环境。
(并非暗喻当时社会,且与C项矛盾)
下列诗句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较接近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活动五:课堂小结
活动六:拓展想象
就《山居秋暝》的美图进 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散文片 断,进一步体会诗画之美。
活动七:当堂反馈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点出题目全部内容,还特别提到 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 方面描绘了山村令人神往的美。
尾联化用了“王孙”的典故,《楚辞· 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 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意为任他春 芳歇尽,王孙也可久留。
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 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 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活动四:学习展示
1.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朗读本 诗,是否读出新意了呢?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联诗句,对诗 句进行再造写作。
3.本课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 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表现了 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想归隐山林的 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2)通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感受诗人的隐居山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大意;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隐居情怀。
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引秋景图1.出示单元页,了解语文要素、明确主题。
2.知诗人(1)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2)出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3.解诗题(1)出示诗题,齐读。
(2)师生交流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
相机点拨:秋写了具体季节,暝写了一天中的具体时间。
诗题意思:诗人在山中居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色环节二:初读感知,读出“秋”韵1.整体出示古诗,自由诵读古诗。
2.请1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来读。
3.出示划分节奏线,同桌互读。
4.师生齐读,读好古诗韵味。
环节三:想象诗意,想秋景图(一)品读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抓住关键词理解:“空山”“新雨"2.联系生活说理解:一场新雨过后,走在这样的大山之中,调动你的感官,你会感受到什么呢?3.朗读指导(二)四人小组活动,品读颔联和颈联。
1.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发现写法:你们发现诗人是怎么来描写景物的?预设: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这一静一动,写出了山间美,更具有空间感、意境感。
(3)对比诗句,体会意境美。
①借助图片,出示诗句“明月当空照"、“明月松间照”。
②相机点拨:明月松间照,写出了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斑斑驳驳,忽隐忽现,更能展现出意境美。
(4)朗读指导(图文配乐读)2.品读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文,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大致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难点: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写亲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简略介绍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四、解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五、诵读全诗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该诗。
2、全班诵读该诗。
六、品读诗文: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表达了哪些美丽的画面?1、请同学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公开课)ppt.
第四幅画面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 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 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 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画面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 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 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 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 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竹喧归浣女
音 画
欣 赏
莲动下渔舟
第一幅画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万物
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 万籁寂静,宛如世外桃园。
第二幅画面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
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 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 第三幅画面
•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 之上,叮叮咚咚作响。 在月光 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 布闪闪发光。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 崎岖见王侯。 ——王维
思想情感:
①热爱自然,热爱田园,
②厌倦官场,向往隐逸, ③(隐居的)恬淡宁静、闲适 自得
④ 孤独寂寞,彷徨苦闷(假隐士)
诗 歌 鉴 赏
山居秋暝
王 维
执教:吉雪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朗读节奏
朗诵指导
五律一般节奏:
221 / 212
音 画 欣 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在我们学习的旅程中,已领略到了那皎洁的明月、挺拔的青松、清澈的清泉和和谐的人声。然而,诗人王维以“ 空山新雨后”开篇,赋予了这座山以“空山”的雅称。细细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山水、人事皆饱满而生动,那么, 究竟何为“空”之所在呢?
原来,此处所缺少的乃是公务的繁忙和尘世的喧嚣。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陶渊明亦在《归园田居》中描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空”实际上是一种深 邃的静谧一一心灵的宁静、树木的静默、水流的平深情地背诵《山居秋暝》,体验其中的明月、松树、竹子以及浣女的清新雅致;2.积极搜集王维的其他诗 篇,以进一步探索这位唐代大师深邃的思想和诗意的境界。
(二)画面呈现,诗意体验
.学生细致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美景: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夜空,挺拔的青松矗立在山间,潺潺的清泉流淌在草丛 ,静谧的石头散落满地,翠绿的竹林摇曳生姿,勤劳的浣女歌声悠扬,盛开的莲花娇艳欲滴,悠然的渔舟随波逐流 。
1)这些景物,如同画家细腻的笔触,在我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画面,我们可 以从光与影、色彩、形态、静态与动态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联想。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中:皎洁的明月如 一轮玉盘般悄然升上夜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淌,宛如一条 洁白的绸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飘动。此情此景,美得如诗如画。隐约间,从翠绿的竹林中传来阵阵银铃 般的笑声,那是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们在月光下洗衣归来,她们或许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山林 。碧绿的荷叶在两旁摇曳,莲花随风轻舞,水波荡漾。原来是一叶渔舟顺流而下,轻盈地穿过荷花丛。这幅画面静 谧而生动,雨后的山林清新洁净,皎洁的月光与翠绿的竹林相映成趣,远处传来的笑声与近处的渔舟穿行构成了一 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宛如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让我们带着这份美景, 轻轻诵读这几句诗,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收获
诗人其他作品欣赏
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 水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可 以选取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品进行欣 赏,如《鹿柴》、《竹里馆》等。
王维的禅意诗
王维的诗中常透露出禅意,表达了他 对佛教的领悟和体验。可以选取王维 的具有禅意的诗进行欣赏,如《终南 别业》、《过香积寺》等。
类似题材诗词对比鉴赏
《山居秋暝》与《鹿柴》
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山居秋暝》更注重人物活动和情感表达,通过 对比来鉴赏两者在描绘自然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山居秋暝》与《秋晚登城北门》
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但《山居秋暝》写的是山间的秋天,而《秋晚登城北门 》写的是城市之秋。通过对比,可以鉴赏两者在描绘秋天景色和抒发情感上的不 同。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词鉴赏与拓展 • 创作实践与分享 • 课堂总结与回顾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山居秋暝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
介绍王维的生平、成就及代表作品,阐述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提高了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 识和理解。
统编五年级山居秋暝 公开课优质课件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可留。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楚辞·招隐士》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 )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pō hào
chu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山居秋暝》公开课课件
古诗诗体 《山居秋暝》是五言 律诗。律诗由八句组 成,每句五个字的称 五言律诗。律诗的一 二句称“首联”,三 四句称“颔联”,五 六句称“颈联”,七 八句称“尾联”。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 指名几个同学读诗,听清读音。
范读古诗 听老师范读古诗,听清朗读停顿。
划分节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 秋时节山居 所见雨后傍 晚的景色, 是王维隐居 终南山下辋 川别业(别 墅)时所作。
理解诗题 古诗题目《山居秋暝》中的“山 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点 明了地点;“秋” 点明了季节,“暝 ”是“傍晚”的意 思,点明了具体时 间。诗题的意思是秋天傍 晚在山中居所所见的景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山居秋暝》。 2.抄写古诗,并把诗的大意讲给 别人听。
2.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首联.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都写了景物,它们描 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颔联描写了“明月、松、清泉、 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 美。颈联描写了“竹、莲、浣女、 渔舟”等意象, 表现出了山村 的生活美。颔 联侧重写物, 颈联侧重写人。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齐读古诗 按老师划分的节奏齐读古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
山居秋暝(公开课).ppt
鉴赏诗中的美: 意象 诗 空山、新雨、晚秋、明月、 意象美 松、清泉、石、竹林、莲 意境美 意境 清新 宁静 深远 自然美 社会美 画面美 声律美 人格美 理想美
文 景 人 画 色调 明洁 清幽 乐 音韵 和谐 作者 意象:松、泉、竹、莲 (文化传统) 意境:空山、新雨、晚秋、明月 理 雨——泉、晚秋——明月 芳歇——松在
颔联:以物芳明志洁 颈联:以人和望政通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 首联先从“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
颌联则是“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 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
颈联是“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 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 尾联则又是“听觉”与“视觉”的描 写。 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 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 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 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
首联
点明时间、地点、季节 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
写作思路
颔联
写幽清明净之景 (视觉 / 听觉)
颈联
写人,只闻其声,侧面写 尾联
用典
颔联 :「明月 」对 「清泉」,
「松間 」对 「石上」,
「 照 」对 「 流 」。
颈联 :「竹喧 」对 「莲动」,
「 归 」对 「 下 」,
「浣女 」对 「漁舟」。
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是盛唐诗歌的三种 主要题材。从诗的风格流派来说,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派为边塞诗人,而另一派是田园诗人。田园诗 人,顾名思义,是以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为主的, 并较常用五言诗的形式。能反映出当时上至社会情 况、民族意识,下至诗人积极用世的怀抱、消闲度 日的情绪。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风神潇洒,寄兴高 远,写景状物,形神毕肖,为田园山水诗人中成就 最高的一个。他在田园山水诗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他描写的田园山水诗,细腻生动,苏轼称他的诗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公开课课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 秋暝》(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
一读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1.山居秋暝
王维
课前导入:看句子,猜人物
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 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
苏轼曾评价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他是谁?
一起解诗题 点明季节。
山居秋暝 点明具体时间。
点明地点。
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吗?
秋天傍晚在山上居住时(所见的景物)
提问展示: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你能说说这 联诗的意思 么?
诗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 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提问展示: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提问展示: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再读诗境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 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 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 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 静结合,以动衬静。
拓展延伸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13
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诗人愿望(抒情)
14
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 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 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 联想。)
26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 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 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 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 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 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 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 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18
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19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小令,作者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这首诗安排在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诗意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拼音和汉字书写能力,但对于一些古诗中的字词,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3.感受意境: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意境。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山居秋暝(公开课).ppt_(1)_2
5.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有什么异同?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突出自然美,以物芳而明志 洁;颈联侧重写人,突出生活美,以人和而 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 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首联
空山 ---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洁静。 新雨后---刚下过雨之后。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本意思是停止,在这里是指凋零。 王孙---指诗人自己。或贵族的子弟, 也就是贵公子的意思。
闲游的贵公子啊!春天的美好景致虽已不再,但山中 秋景自有另一番味道,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
在这样的地方----有明月、清泉,有松竹、有莲, 还有纯朴的渔夫、天真的浣女,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 谢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 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 中的理想境界,故他在末句表明决意隐居,长居山中。 所以尾联是王维的体会,也表达他的理想。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 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 鲜明的画面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 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 则是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 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 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 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 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后交流: 1、感受四联的内容和写法。 2、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首联的作用?渲染什么氛围? 地点、时间、季节、天气 颔联怎样描写? 以动衬静,以亮写暗,有声写无声 颈联: 以动衬静
静
——空
幽静
朗读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朗诵指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 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 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 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 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 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随意春芳歇
形象 情感
直抒胸臆! 借典抒情!
随
意
热爱山林
可
留
向往隐居
王孙自可留
归 隐 心
对月、松、泉、石、竹等意象的钟爱和 选择,也间接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趣和 对不阿人格的忠贞最求。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 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 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 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 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 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 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 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 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七律 律诗(八句) 五律 近体诗 七绝 绝句(四句) 五绝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为长 词 调、中调、小令
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
曲
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又可分 为套数、小令
古典诗歌鉴赏的“三环五读法”
角门 后廊
北
古 典 诗 歌 的 艺 术 豪 宅
正
西 院 成器
室
中
内仪门
院
东 入室
仪门
院
穿堂
南大堂
•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 ,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 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 多么幽美•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 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 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 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 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 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 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 破了大山的宁静。
二读悟“境”
空山新雨后
意象画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 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 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空山新雨
特点意境
空幽宁静
晚天秋气
气清神爽
秋 山 图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 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 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渲:渲染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解剖本诗形式 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首 联
对颔 仗联 对颈 仗联
尾 联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 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 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每联 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 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 “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 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这一 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
zì ,自当。
随意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歇 自
suí yì ,任凭,任意。 Xiē,凋谢,凋零,衰败。
文意疏通
《山居秋暝》 暝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颈联]
三读悟“意”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意象 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画面
秋山图
二读悟“境”
境界
新雨空山 晚天秋气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月泉图
山居图
清幽宁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和乐恬淡
随
可
意
留
归隐图
山雨月松 景: 清新宁静 泉石竹莲 人:
二读悟“境”
竹喧归浣女
意象画面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特点意境
勤劳淳朴 平和安乐
山 居 图
莲动下渔舟
“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 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 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 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三读悟“意”
二读悟“境”
明确: “王孙自可留”一句是全诗歌的诗眼, 有了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 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 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向 往隐居、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 “留”遥呼“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 术感染力。
垂花门
打天下去!
二门
登堂
二门
仪门 二门
角门
正
门
角门
《山居秋暝》
学习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品味诗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了解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习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2、抒情手法 1、题 意; 3、修辞手法 2、言 意;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 4、布局章法
《山居秋暝》 暝
xīn,刚刚。 mí ng, 傍晚。
正音释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lá i, 助词无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xuān,喧闹,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Huà n, 洗。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 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宋词 清 (集 大成)
汉魏五、七 言古体诗 元曲
唐诗
明传奇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 等) 字 数 、 句 数 押 韵 平 仄 对 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 歌
五律一般节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21 / 21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名家朗诵
朗读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朗诵指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五律一般节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21 / 21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真我风采
★抓住意象
理清文意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 ( 背景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静景)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动景)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愿望(抒情)
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一边阅读诗歌,一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 小组展开讨论。 1、首联交代了什么? 2、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 点是什么? 3、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 山”? 4、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5、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妙 处。 6、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结合本诗颔联和 颈联,谈一谈你的看法。
浣女 平和安乐
归隐
渔人
王维(701—761), 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2、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第一名,二十 一岁、开元九年(721)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 时间在朝任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墅,过 亦官亦隐的生活。 3、王维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 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二读悟“境”
明月松间照
意象画面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特点意境
空明雅洁 清幽洁净
月 泉 图
“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 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 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清泉石上流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三读悟“意”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 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 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 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