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合集下载

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冯之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

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凝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追索。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

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也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

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

若从历史的跨度进行比较: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约有60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约有2500年,近代科学的历史约400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到100年,然而有学者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的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的3000年内的变化。

达摩安心(慧开《无门关》)

达摩安心(慧开《无门关》)

达摩安心(慧开《无门关》)
四十一达摩安心
达摩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摩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摩云:“吾与汝安心竟。


无门曰: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无风起浪。

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

咦,谢三郎不识四字!
颂曰:
西来直指,事因嘱起。

挠聒丛林,元来是尔!
(无门慧开《无门关》)
二祖:慧可(487—593),北魏、北齐时僧人。

俗姓姬,初号神光,虎牢(今河南荥阳)人。

北魏正光元年(520),于嵩山少林寺参谒菩提达摩,从学六年,得其法。

于邺都传道,说《楞伽》凡三十余年。

后于管城匡救寺说法,学者云集,被尊为禅宗二祖。

六根:又叫“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根,指认识器官。

特特:得得也。

谢三郎不识四字:谢三郎或指玄沙师备禅师,因其为谢氏子也;不识四字,指其年少时渔于南台江上,浑朴未雕,不识之乎也者乎;或只识其幼名“三郎”之“三”而不识“四”乎?。

菩提达摩是谁?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是谁?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是谁?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简介>菩提达磨(?~535)梵名Bodhidharma 。

意译作道法。

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

通称达磨。

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印度)第二十八祖。

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

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

据《景德传灯录》载,其为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属刹帝利种姓,通晓大小乘佛法,于梁普通八年(527)泛海达于南海(今广东广州),广州刺史具礼迎接,梁武帝遣使请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因晤谈不契合,于同年潜行至北魏,寓于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向者甚众。

他到中国开创的新禅法,经其弟子慧可等以下几代禅师的阐发,到惠能时正式形成禅宗。

惠能法嗣神会,坚持南宗为禅宗正宗正统,认定自菩提达摩至惠能六代系一脉相承,从此菩提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其后智炬作《宝林传》,本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时叙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廉洁以,以西天佛祖传自迦叶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以后此说复为《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所采用。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

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假托。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

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

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关键字】功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寺旻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

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

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略论来果禅师禅学思想

略论来果禅师禅学思想

略论来果禅师禅学思想刘懿凤【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近代禅宗高僧来果禅师的修行经历,从严持戒律、禅学思想之特色、禅净关系三方面阐述其禅学思想,最后从对当代佛教修行人的启发、维护传统和禅的复兴三方面总结了来果禅师禅学思想对今世的影响。

【关键词】来果禅师高旻寺禅学思想【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战火迭至,佛教也面临危机,外受基督教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内受打倒迷信及反宗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庙产兴学的迫害。

在危及存亡之秋,佛教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高僧,他们于乱世力挽狂澜,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复兴运动。

中国佛教的复兴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既需要有太虚大师等为代表的革新派僧—改革僧伽制度、兴办僧伽教育、大开讲习,也需要有发扬传统的中侣全面创新—坚力量。

本文所要讲述的主人公来果禅师正属于后者。

来果禅师以复兴传统道场、捍卫丛林文化精髓为己任,作为临济宗传人,其禅风继承了临济宗的机锋峻烈,单刀直入,其性格刚毅果敢,遇事强项力行,此种性格确保了其能在动荡时节利兴除弊,以一句“念佛是谁”独蹈大方,罢经忏,立规约,修寺院,高旻禅风独树一帜,引得四方丛林风行草偃。

本文拟就来果禅师的禅学思想略做探讨,并谈谈对今后佛教发展的启发。

168中国佛学(总第四十四期)二来果禅师其人近代禅宗硕德来果禅师(1881~1953),俗姓刘,名永理,字福庭,法名妙树,字来果,一号净如。

湖北省黄冈人,父名嘉缜,母方氏,世以耕读为业。

来师生具异禀,母妊时,不能食荤,临产之夜,父见金鲤进房,其母见黄袍白须老和尚入内。

来果禅师幼年自忌荤腥,七岁闻邻僧诵《心经》,遂萌出家之志。

十二岁潜逃出家,为兄追回。

十五岁夜于梦中念佛出声而不自知,大智和尚点拨其参“念佛是谁”。

十九岁奉父母之命完婚,其妻早已受其化导,与其共同修行,不染世缘,全家亦受其感化,吃斋念佛。

二十五岁自觉出家因缘成熟,至普陀山自行剃发易服,行头陀行,其间流落宝华、投师宝塔、受戒金山,遭遇种种磨难。

贵州临济禅宗灯系溯源

贵州临济禅宗灯系溯源

贵州临济禅宗灯系溯源贵州佛教丛林,可说是临济禅宗的天下。

而临济禅宗除梵净山一系外〔1〕,大多为圆悟及其嗣法门人破山大师传下的弟子。

圆悟大师佛法继承临济宗风,为临济三十一代正宗传人。

临济乃禅门五宗之一,追源溯流,则当从禅门第一公案说起。

禅本是梵文“禅那”(Phyana)的简称,意为静虑,指专注一境,心澄志静,精神妙乐,从而进入证悟境界(慧)——对终极实在有所体悟,与实相本体契合如一的境界。

通常的方法是止观双行,定慧双修。

相传一次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只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pán@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加叶。

”又有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后来禅宗遂以此为依据,视为宗门传承的滥觞。

而心心相印。

佛祖密传的说法,尽管缺乏实证,仍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流传广泛的禅门第一公案。

一祖迦叶以后,自阿难至菩提达摩,这一教外别传的佛祖“心宗”,据说在西土一共传了二十八代。

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526年,佛历1064—1070年);一说南朝宋末(公元420—478年,佛历964—1022年),印度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从南天竺航海抵东土,遂又为中国禅宗初祖。

他在高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

其禅法主要是“二入四行”,二入即“理入”和“行入”,是入道或悟道的两种途径;行入又分“报怨”(逢苦不忧)、“随缘”(得乐不喜)、“无所求”(有求皆苦无求即乐)、“称法”(称法而行,无心而行)四项内容,称四行。

特点为“藉教悟宗”,既要契合于佛理,又要将佛理付诸实践,二者统一,同是禅的过程。

达摩禅法直承拈花宗旨,并为后世宗门教义所本。

达摩弟子慧可断臂求法,因得其所传安心法门。

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递传至六祖慧能,历时二百五十年,恰与盛唐开元年间同时而稍前,乃禅宗成为一大宗派的初期。

达摩传法慧可,慧可传法僧璨,俱付《椤伽经》四卷,以为师徒授受心印。

达摩安心论白话文

达摩安心论白话文

《达摩安心论》白话文
以下是《达摩安心论》的白话文,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每个人的心都是不安的,这是由于我们的欲望和担忧。

我们的欲望和担忧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

但是,当我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和担忧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导致我们的心更加不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行来了解自己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担忧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安下心来。

修行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种内在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反省和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内心,并逐渐消除自己的欲望和担忧。

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和清晰。

我们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是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这是修行所带来的真正的好处,也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修行,了解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阿毗达摩第三十一讲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

阿毗达摩第三十一讲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

阿毗达摩第三十一讲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昨天晚上一起学习完了54种欲界心,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心的部分。

心可以依其界而分为4类:第一是欲界心,第二是色界心,第三是无色界心,这三类心称为世间心;还有另外一类是出世间心。

这里讲到的欲界心是指主要活动于欲界的心,或者说欲界的众生最常出现的心。

欲界心一共有54种,欲界心并不等于说只是欲界的众生,例如:畜牲、人类、欲界的天人才能产生的,即使连色界的梵天人,无色界的梵天人也可以产生,也可以生起的。

接着是色界心,色界心一共有15种,无色界心一共有12种,还有出世间心是8种。

出世间心惟有圣者才能够体验到,凡夫是不可能会生起出世间心的。

在这4类心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心称为世间心,这些世间心依其界(依其主要活动的界)来分。

我们在前几天晚上学习了欲界心。

欲界心可以分为不善心、可以分为善心、可以分为无因心、还可以分为美心、果报心、唯作心等。

在欲界心当中可以分为4类的心: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又可以分为3类:即不善心、无因心、美心。

在欲界心当中,除了不善心和无因心之外,有24种美心。

这24种美心,所有的色界心、无色界心、出世间心统称为美心。

因此美心的数量是最多的。

今天晚上我们将来学习色界心和无色界心。

什么是色界心呢?r?p àvacara-citta ,r?pa 是指色,这里的色是指色法的色,不是颜色的色。

也就是物质的色法,àvacara 是指境界或者生存界,citta 是心。

为什么称为色界心呢?因为色界心包括一切活动于或者属于色界的心。

色界心有15种,即5种善心、5种果报心、5种唯作心。

一个人或者欲界的天人,也可以生起色界的心。

如果他还是凡夫或者有学圣者,他可以生起的是5种色界的善心。

所有这5种色界的善心,都是属于禅那心。

禅那是通过专注于基于色法产生的概念而证得的,所以也称为色界的禅那。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透过专注究竟法来证得禅那,我们是透过专注概念法,而这些概念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慧可(487—593)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sēng璨càn大师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

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四、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

禅宗四祖 道信禅师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禅宗四祖 道信禅师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粲禅师后。

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是名第一忏悔。

并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

《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

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

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

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

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

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

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

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

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

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

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

《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

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类悉于中现,而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禅起源于印度,并不是佛教专有,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学习外道禅,证道成佛之时,就是对禅的开悟。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520年前后,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祖达摩一、禅宗名称的由来禅宗主张以“禅定”方式修习佛法,因此称为“禅宗”。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通过“禅定”来实现。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禅定”就属于其中的“定学”。

最初,“禅定”特指僧人“坐禅”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入定状态,所谓“万缘俱息,杂念不生”,即使僧人也很难做到。

随着禅宗的普及和大众化,对“禅定”有了更广义的解释。

在修习过程中,能够专注一境,心神不散,持之以恒,有所领悟,也就是“禅定”,这是普通信众能做到的,这样更利于禅宗的普及。

二、中国禅宗的传承初祖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修习大乘佛法。

南朝宋末年自海路到广州,后入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圆寂,终年150岁。

北魏时期,达摩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相传他的著述有《达摩论》、《二入四行论》、《无心论》、《正心论》、《悟性论》、《安心法门》、《修心要论》等。

中国禅宗称达摩为“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第二十八祖,东土(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颇具神通,留下“达摩面壁”、“一苇渡江”的传说。

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故事二祖慧可禅师(公元487—593年)。

俗姓姬,名光,虎牢(现在的河南荥阳)人,年少为儒生,精通易经,后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钻研三藏佛典,始终未能了悟生死。

40岁那年,忽然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这样枯坐修行没有结果,真正的大道在南方。

慧可知道这是神人的点化,于是南行去嵩山少林寺,拜见达摩祖师。

达摩本来无意收徒,一心面壁,对慧可不予理睬。

慧可心意坚韧,把拒绝当做对自己的考验,始终不离左右,时值寒冬,下起大雪,慧可在达摩洞外,一动不动站了一夜,积雪没过了膝盖,终于打动达摩。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范文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范文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还用找吗?写写你自己就是了,想想,自己当初上学,可能只是一种顺应潮流的举动,看着别人都去上学了,自己也就去了。

那时只知道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甚至这些都不知道)。

但后来呢?随着知识的积累,随着对社会的认识,你还想过这些吗?你上小学时老师一定也问过你的理想吧?现在呢?你的理想变了吗?如果变了,那么为什么变了呢?如果没变,那么这个理想你是怎么样一步步走近的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啊,你竟舍近而求远。

可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说说自己吧,这样真实感强,更容易感动别人。

而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更容易得高分。

关于禅宗的作文斯曲兰催(Lytton Strachey)读了伽尔斯所翻的中国诗后,曾比较希腊和中国诗的差别说:“希腊的艺术,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远地寻求最好的表现,在希腊诗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诗,实质上都是格言式的,这和中国的抒情诗大不相同。

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

它完全是呈现在一种不可思议,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气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绝句:“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斯曲兰催会评赞这首诗说:“突然的,帘子卷起来了,一刹那间,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使我们的心灵化作一只游艇,在不可思议的,愈流愈广的想像之河上飘荡。

这一类的诗,富于写意,但并不是一个摄影式的记录,而是对于切身体会到的经验,用微妙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的诗画和生活艺术的风格,这也就是禅的风格,在这方面,禅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西方文明,可说是希腊精神的产物,在目前已发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西方的好学深思之士,反而感觉不足,也就在这时,认识到东方的伟大。

由于东方人反都注意力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文明,因此禅的那种两难的论法对西方人的吸引力远胜过东方人,事实上,今天禅的精神已渗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锋,将来又会反转来影响东方。

达摩四行观译文

达摩四行观译文

达摩四行观译文?
答:达摩四行观译文如下:
达摩祖师所传的大乘佛法心要,总结为“理入”和“行入”两种修持方法。

首先,用“理入”来安心。

所谓“理入”,即是凭借经教来发明我们的心地,启发我们本具的真性。

我们的真如法性原本与佛无二,只因客尘烦恼的覆盖,不能显发。

如果能明了此理,不被妄想所牵累,就能进入无分别、寂然无为的境地,这就是“理入”。

其次,用“行入”来发起行动。

“行入”包括四种行持:
一、报怨行。

修行之人在遭受苦难时,应从内心思惟观察:我们无始劫来,因无明遮蔽真性,流转生死轮回,彼此伤害,冤冤相报,无有止境。

既然知道这些业报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就应当甘心情愿地接受,毫无怨言。

二、随缘行。

对于现前的种种苦乐境遇,都应以无我观来处理,不计较得失。

三、无所求行。

了知三界如火宅,不应贪着,应求出离。

四、称法行。

以自然的态度,明定理,除妄想,来行一切行,以至行所无事。

这四种行持,就是“行入”。

达摩祖师所传的大乘佛法心要,即是以“理入”来安心,以“行入”来发起行动。

这样的修行方法,能使我们逐渐契入真如实相,成就无上菩提。

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2016-06-07修真联盟修真武术功法吾昔于西国,授得住世留形胎息妙,师名宝冠,传吾秘诀。

问曰:今欲东游震旦,及诸国土,弘传心地密法,其诸国土,人多遇寒暑为灾患,所伤例皆死丧。

意欲拟向此土弘传心法,愿求留形,不为灾患疫疾所侵,长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得以否?师云:得。

又问曰:云如何即得?师云:夫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与精气相合凝结,能变化为形者,即是为受之本。

本气是人有之根,气因神而生,形因气而成。

形不得气,无因得成;气不得形,无因为主。

原其所禀之时,伏母脐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

玄牝既立,犹如瓜花,暗注母气,终于此也。

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绵绵十月,气足形圆,神备识全,遂解胎而生矣。

悲夫!母唯知贪悦其子,不知自损其躯。

母既伤残,只为分形减气,为子之因。

其子生于十月,情见于外,变婴孩子,指颐能笑者。

先圣垂义,以为失道而后德,即人丧朴之本议云子成,母衰也。

此其世人不知母养其子,子成母自衰矣。

故知我释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报养育乳哺之恩,谓此故也。

嗟乎!世人不知于道,意逐外缘,不知胎息之术,住世留形之本。

如有后学者,但能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

人知心即念气之主,气即形之根,形即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何能久立焉?但凡夫之人年二十,口好滋味,心怀喜怒,目眩五色,耳耽五音,身贪欲乐,意逐外缘,役智运神,间不容息。

如此之流,则昼夜未曾暂息,原朴之根荡然而尽,令以形凋气散,命绝形枯,魂被恶业所牵,宅舍因而无主。

故知心静即神悦,神悦即福生,福满即道增,圆明益智,明妙既通,心有照用即能用而无用。

故圣人知外用而无益,所以返本还源,令以握胎息之机,即长生不死,其理昭然。

故论云:形中之子母,云何长守?智者能守,寿命得长久。

即知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行神住,即气行气住。

心能主气,识凭气住。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第一篇: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最重要的三教儒释道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儒家的天人观儒家天人观的主旨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

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但他对天的理解还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界这层含义。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

”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

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

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他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而荀子却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人类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参与自然的创造和化育过程,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荀子看来,与其高喊“惟天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质而控制它;与其“顺天”、“从天”而歌颂它,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而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因时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不如积极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进物类的化育繁殖。

因此,他认为只要发挥“人治”的作用,善于经营管理,就能提高生产,增加收获。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

“天人合一”要求在处理人类和生态环境关系上追求和谐、圆润、统一的境界,而“天人相分”又要求人类征服自然,但其实征服自然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征服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就没有人类的文明。

禅宗二祖的开悟

禅宗二祖的开悟

禅宗二祖的开悟梁武帝时,印度的达摩祖师到中国传禅宗,先去见梁武帝,话不投机,就走了,后来一直在嵩山少林寺面壁。

为什么面壁?不理人,这些笨蛋来一万个也没有用。

结果,二祖神光去求道,合掌站在那里,达摩没有回过头一下,你要站就站着。

北方冬天下雪,他站在外面,雪堆积起来过了膝盖,三天三夜,二祖没有动过。

达摩回过头看看说:"你这是干什么啊?"二祖说:"我求无上菩提,愿大师为我开甘露门!"达摩狠狠骂他一顿:"无上大法,佛的心印,凭你这样就可以拿得到?无上大法,旷劫精勤,需要多生累劫修行得来的,像你这么一点小恭敬,小殷勤,就想来偷我的大法?"你看多妙!那么恭敬,他还说不行,故意折磨他,受得了折磨才是法器。

二祖神光所以成为一代祖师,自己挨骂以后,越想越难过。

从前出家人腰上带把刀,叫作戒刀,以此警戒自己。

二祖当时就抽出戒刀,卡嚓一下子,把自己的左臂砍断了。

他实在是无法表示诚恳,只好发狠,把手臂砍下来(时代不同了,我们很难体会古人那种为法忘躯,舍身求道的精神)那么远去求道,站了那么久,大雪纷飞,又冷又饿,再又把手臂砍断,大家体会那个味道看看!这位大祖师爷,看到徒弟这样一个境界,说:"你要干什么?"二祖神光说:"师父!此心不安啊!为求安心法门。

"注意哦,人生在世,出家学佛,最难的就是此心如何安。

你想,二祖自己在香山打坐已经八九年了,功夫一定很好,还是不能安心。

这时达摩祖师把印度人的大眼睛一瞪,高声喝道:"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一喝,神光的魂都掉了,不是他胆子小,这个疑问太大,答案又太奇,神光愣了半天,然后说:"师父啊!心在哪里,我找不到啊!"的确,讲话的是心,听话的也是心,用过了一点影子也没有,你找个屁呀!达摩马上抓住机会:"我已替你安好了!"神光因此大彻大悟,这就是中国禅宗二祖,言下顿悟。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达摩大师安心法门终
《顿悟入道要门论》
?
初祖菩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白话菩提达磨安心法门

白话菩提达磨安心法门

ໆᄋࡉෟڔቦजඡ菩提达磨 讲述谢力 语译菩提达磨安心法门迷惑的时候,人追逐于法;悟解的时候,法追逐于人。

悟解的时候,色被识所摄受,迷惑的时候,识被色所摄受。

只要用心去分别或计较,就会明白自己内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自心现量),全部都是梦。

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心,原本就是寂灭的,那么在任何地方(一切处),都不会有心念生起,这就叫做正觉。

问:什么是“自心现量”?答:当发现一件东西存在(有)时,并不是这件东西本来就存在(有),而是心的造作而使它存在(有)。

当发现一件东西不存在(无)时,并不是这件东西本来就不存在(无),而是心的造作使它不存在(无)。

至于一切法也是一样,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造作,使它存在(有),或使它不存在(无)。

如果一个人在造作一切诸行后,能见到主宰自己法性的心王,就能获得解脱。

如果想从实践(事)中获得解脱,收效比较大。

因为从实践(事)中见得法性时,于任何地方都不会失去正念。

如果想从文字上获得解脱,收效比较差。

实践(事),就是法。

要知道你的种种行为,都跳不出法界的范围。

如果想要从法界进入法界,就是愚痴的人。

所有的一切设施与造作,都离不开法界心。

为什么呢?因为心体本来就是法界。

问:为什么会不得道呢?答:因为见到自己,所以不得道。

见到自己,就是见到我(我见)。

一个人要是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就是因为不再见到自己(没有我见),因此也不会再知道什么是苦乐。

由于自己已经灭亡,因此自然的获得虚无(空)。

自己尚且要加以灭亡,还有什么东西不灭亡呢?问:既然诸法皆空,那么还有谁来修道呢?答:既然没有谁的存在,就不须要修道了。

所谓的谁,也就是我。

如果没有我的存在,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不会有心念的生起。

于正确(是)、不正确(非是)而言,我自然是正确(是)的,所面对的事物当然就是不正确(非是)了。

于不存在(非)而言,我自然是不存在(非)的,然而所面对的事物却并非不存在(非非)。

再也没有心念生起的心,就称为通达佛道。

面对一切事物,而心不起动,就称为达道。

中国达摩面壁函授讲义

中国达摩面壁函授讲义

中国达摩面壁函授讲义中国达摩面壁函授讲义是指通过书信形式传授中国达摩面壁的方法与经验。

中国达摩面壁是一种修炼方式,源于中国佛教,主要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悟道。

本讲义将介绍中国达摩面壁的背景、方法和意义。

一、中国达摩面壁的背景中国达摩面壁起源于北魏时期的佛教传播,传说中达摩面壁九年后悟道。

面壁是指修行者坐在墙前,专心静心,以达到冥想和悟道的目的。

通过面壁修行,修行者能够超越尘世的杂念,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二、中国达摩面壁的方法中国达摩面壁的方法主要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的修行。

1. 身修:通过正确的坐姿和呼吸,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

修行者可选择舒适的姿势,例如盘腿坐或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挺直但不僵硬。

通过深呼吸,使身体得到放松。

2. 口修:修行者在面壁时要保持静默,不发言,不诉说。

通过静默,修行者可以减少外界杂音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3. 意修:修行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观察思绪的起伏和变化。

通过观察思绪,修行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超越思绪的束缚。

三、中国达摩面壁的意义中国达摩面壁的意义在于通过冥想和悟道来提升个体的内心修行和智慧。

面壁修行可以帮助修行者超越尘世的杂念,净化心灵,培养专注力和耐心。

通过修行,修行者可以提高自身的智慧和洞察力,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惑。

中国达摩面壁的修行方法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提升个体的内心修行和生活质量。

通过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保持静默和专注,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外界的压力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总结:中国达摩面壁函授讲义介绍了中国达摩面壁的背景、方法和意义。

通过正确的身、口、意修行,人们可以提升个体的内心修行和智慧,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惑。

中国达摩面壁的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通过函授方式学习中国达摩面壁,共同探索内心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

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

阿谁者亦我也。

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

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
行一物,名为行道。

一切处无心,即作处无作处。

无作法,即见佛。

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

若见法界性,即涅盘性。

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

心非色,故非有。

用而不废,故非无。

用而常空,故非有。

空而常用,故非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