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国际国内药害事件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素导致儿童牙齿黄染
• 四环素类药口服吸收后能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有 效浓度。由于对人体钙离子有亲和力,四环素类 药可与钙结合,生成一种四环素钙的黄色复合物。 如果牙冠正在发育钙化阶段,这种复合物就沉积 在牙冠上,使长出的牙齿发育不全并出现黄染现 象。
• 四环素在我国20世纪60-70年 • 代初大量应用,导致60-70年 • 代出生的儿童长四环素牙的 • 概率远远超过其他时期出生的 • 儿童,使60-70年代出生的人 • 永远带着出生年代的烙印。
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
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
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
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
孕妇服用黄体酮致女婴外生殖器男 性化
• 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黄体酮来防治流产。 后来发现孕妇应用孕激素来保胎会导致女 婴外生殖器男性化,据统计, 1939年~ 1950年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只是激素类 药物致畸的典型案例。
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
• 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 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 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 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 非那西丁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 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 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的病人 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 功能衰竭而死亡。
氯碘羟喹致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 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 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 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 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国际上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国际国内药害事件_图文
药害事件
•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 • 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 • 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
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 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 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 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 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 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 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 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 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
关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曾是临床广泛
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药味。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
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
能衰竭。由于龙胆泻肝丸的广泛使用,马兜铃酸肾病在中国
悄悄地、快速地蔓延。国人并非没有注意到关木通的肾毒害
作用,只是诸多研究、报道、文献和报告都没有引起当局的
• “非典”之后,生产鱼腥草类注射剂(包括部分复方制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之前,全国只有10多家单位生产,至2006年已扩增为195家。但同时以 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此类产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日渐突出。本品可致严重的过 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肺水肿,喉水肿,过敏性紫癜,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剥脱性 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等,并可危及生命。 2006年6月1日,国家局印发《关于 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决定暂停使用和审批鱼 腥草类的7个注射剂。这好比是一发重磅炸弹,在业内引起巨大震动。一时间 鱼腥草类注射剂从全国各大医院药房清空出柜,甚至波及鱼腥草片剂、鱼腥草 胶囊等口服剂型及其它的中药注射剂,鱼腥草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 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 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从此, 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 人民的面前。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 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 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下面对上世纪 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不良反应事件”。
9
2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2.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
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 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 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 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 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 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米巴痢疾并能预防旅行者腹泻,因此很快流行 到许多国家。大约在30多年以后首先在日本发 现许多人出现双足麻木、刺痛、寒冷、全身无 力等症状,约半数左右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 瘫痪,大约有1/4的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流行 病学调查发现这是由于服用氯磺羟喹而引起的 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由于使用此药而造成的 残疾人大约有1万多人,死亡约500人。
6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黄体酮等孕激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治
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在50年 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有许多女 婴(大约有600名)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异常 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孕激素有关。 经过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孕激素能引起动物雌性 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制药企业十大药害事件
十大药害事件最近十年来,各大药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屡见于报端。
笔者以一名药学工作者的视角,从其中遴选出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十起事件,尽量以简练的文字构画出每起事件的脉络,系统、客观地展现整个事件的面目,以供关心药政事业的同仁们共同思考。
一、“梅花K”事件(一)事件简介:2001年8月24日,湖南省株洲市药监局接到群众举报:该市多人服用“梅花K”黄柏胶囊中毒住院。
株洲市局感到事态严重,迅速派人赶到市一医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服用的问题“梅花K”,均标示“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后更名为“广西金健制药厂”,以下简称“广西半宙”)生产。
据患者反映,该产品在当地媒体大作宣传,声称能通淋排毒、解毒疗疮,治疗多种女性炎症(夸大宣传)。
许多女性经不住广告诱惑,纷纷到市内药店购买,但服用几天后出现了胃痛、呕吐、浑身乏力等不良症状。
经株洲市药检所抽样检验,检出非法添加的四环素成分,初步认定该“梅花K”系假药。
几日后湖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封杀“梅花K”黄柏胶囊。
8月31日,国家药监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暂停销售、使用“梅花K”黄柏胶囊。
通知强调,对凡标为“广西半宙”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一律暂控,批批抽验,除按标准检验外,加做四环素成分的检验。
发现问题药品,立即追查来源和流向。
“梅花K”事件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就此事作了重要批示。
经过药监、公安等部门的调查,事件的内幕水落石出。
2000年9月,陕西省咸阳市杰事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书群和“广西半宙”副厂长方党礼洽谈生产、销售药品黄柏胶囊,为加大药效,双方商定在黄柏胶囊中掺加已经变质过期的盐酸四环素。
2001年1月和4月,由“广西半宙”生产了掺有盐酸四环素的“梅花K”牌黄柏胶囊两箱共18.8万余板,经程书群在这批胶囊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效和适应症、组织外包装后,向湖南等省市销售,致使发生群体性的中毒事件。
湖南省药检所检测表明:由于厂家添加了过期的四环素,其含有的降解产物远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特别是差向脱水四环素,服用后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综合症。
医药事故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2011-11-22 11:03:51|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婴儿的轻泻剂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他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1939~1948年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在3岁以下。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一家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
药害事件警示录
管理者与医务人员分担药害责任
个人责任:医、药、护、技、用药者顺 从性)的问题;管理者的失职或失策。 社会责任:正确的国家药物政策、社会 道德/风气。 重视用药系统误差,重视全面治理,兼 顾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我国已颁布新 世纪的药品管理法,相配套的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也开始实施,自 觉守法与执法必严相结合,才能发挥更 大作用。
药害事件的发生的原因
一药品质量缺陷引起的损害(不法) 二合格药品由于使用不当引起损害(不 法) 三合格药品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不良 反应ADR(不幸)
防止药害
药品的两重性、优质性、可获利性、个体差异 性、专用性等诸多特性决定对广大用药人群, 或多或少地总会存在发生药害的可能,可能性 的大小及严重程度视合理用药水平呈制约的关 系。社会人群用药风险尤其是在发展水平不高 的社会,用药风险有必然性、普遍性、复杂性。 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诸环节上的系统 误差,加大了药害风险。防止药害首先要重视 解决用药系统中的错误,多思考管理机制和体 制上的问题。
药害的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型{Augmented):可预测、剂量相关、较易防治的药 效过强; B型(Bizarre):不一定可预测,剂量无关,药效无关的 奇特反应,如过敏、特异质。 C型(Continuous):长期用药的慢性毒性如止痛药胃损 害、中草药肾病、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D型(Delayed);延迟至用药后若干月、年出现,如致畸, 致癌。 E型(Ending of use):停药后出现反跳,如肾上腺皮质 功能不全。 F型(Fellow drug):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精品ppt课件]
15
二、ADR种类
毒性作用 (Toxic effect) 概念:药物导致机体发生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 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急性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所致 慢性毒性反应 长期应用所致
特殊毒性反应
致突变(mutagenesis) 致癌(carcinogenesis)
致畸(teratogenesis)
< 0.01 %:十分罕见(very rare)
30
七、ADR机制分类
A类 (augmented): 扩大增强反应;毒性反应 B类 (bugs): 促进微生物生长;二重感染 C类 (chemical): 化学刺激反应;静脉炎 D类 (delivery): 给药反应;干粉吸入呛咳 E类 (exit): 撒药反应; F类 (familial): 家族性反应;特异质反应 G类 (genetotoxicity): 基因毒性反应;三致 H类 (hypersensitivity):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31 U类 (unclassified): 未分类反应;机制不明
注:括弧内数字为同年批准的新药
42
最近20年FDA从市场撤出的药品
名称 类别 上市时间 撤出时间 市场使用时间 (月 ) 替尼酸 利尿降压药 1979 1980 8 苯恶洛芬 NSAID 1982 1982 4 佐美酸 NSAID 1980 1983 29 诺米芬辛 抗抑郁药 1985 1986 7 舒诺芬 NSAID 1986 1987 16 恩卡尼 抗心律失常药 1987 1991 56 替马沙星 抗菌药 1992 1992 4 氟司喹南 抗高血压药 1992 1993 4 非尔氨酯 抗惊厥药 1993 1994 12 芬氟拉明 减肥药 1973 1997 290 右芬氟拉明 减肥药 1996 1997 16
10大药害事件
10大药害事件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大陆和英、美、澳等国家,曾经广泛应用一些含汞药物作为儿童驱虫药、止泻药等使用,用后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了肢端疼痛病、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症状。
经查证,是含汞的药物所致。
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这种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达585人。
2.磺胺制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药是1932年德国克提拉和米奇合成的。
同年杜马克等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其具有抗细菌感染作用,成为医用磺胺药的开创者,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药厂,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生产出一种磺胺制剂,供应美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不久后,该地区忽然发现肾脏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调查证实,由于服用该种磺胺制剂而发生肾衰竭者358人,死亡107人。
磺胺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肾毒作用,容易在泌尿道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又叫匹拉米洞,属解热镇痛药。
1884年,克诺尔以安替匹林、盐酸、亚硝酸钠合成。
1897年首先在欧洲上市。
1922年以后,德、英、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该药的病人发生了白细胞减少症,仅3年,美国死于该症者就有1981人。
经证实,氨基比林是罪魁祸首。
许多药物,初上市时尚难发现其危害性,但经过一段时间,毒性便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久经考验”的老药,比新药有更大的优越性。
4.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因为当时黄热病曾一度在美国军队中流行,使军队士气大减。
然而,在接受疫苗的300万军人中,有2.8万人发生了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
调查结果发现,在注射的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在我国,被传染乙型肝炎的人数十分惊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征1954年,在巴黎附近的一个药房里,配制生产出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国际上著名的药害事件.doc 精品
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大“药害”事件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
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
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沙利度胺与海豹畸胎沙利度胺(反应停)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其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迅速被推广到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科学家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以后其他地方报告接踵而来,许多新生婴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
经过长时间的流行病调查,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几个国家里共引起畸形1万余人,仅在西德就有6000到8000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由于对进口药品审批严格把关,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比同年龄组一个世纪以来报道的总数还多。
经过深入的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因果关系。
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药的高出132倍。
其他医院也陆续有报道,至1972年,各地共收到91例8~25岁的阴道癌患者的报告,其中49例患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
非那西丁、磺胺酏剂与肾脏损害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捷克等国家突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药害事件汇总
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告促销的行为 是司空见惯。
二、
药害事件
事件简介 也称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约10000
2、关木通事件
名服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 了尿道癌症;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的事件。两 起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FDA、英国MCA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 成药进行强烈抵制。欧美媒体曾将这种情况渲染为“中草药肾病” 。 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 的毒性,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 逐渐占领了市场。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白木通退出市场。1990年的《中国药典》,干脆把龙胆 泻肝丸组方中的其他类木通全部枪毙,关木通成了“木通族”惟一合法的身份。悲剧进一步深化!全 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
原因调查 1999年5月,“吉林富华”自主研发的 “奥美定”,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用,
后取得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吉林敖东”代理的乌克兰进口“英捷尔法勒”和 “吉林富华”生产的“奥美定”两大产品,坐享国内聚丙烯酰胺注射整形市场。2003年11月,“英捷 尔法勒”批文到期,国家局停止进口。从此,“奥美定”作为惟一合法的注射整形用聚丙烯酰胺水凝 胶产品,在中国市场独步天下,尽管当时每例的注射费用高达数万元,但广大“求美者”还是趋之若 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无色透明类似果冻状的胶态物质,具有侵入性、渗透性和流动性,注入后部分 胶体物质会渗入胸肌内及腋窝,并且会不断地侵入乳房腺体组织,甚至在重力作用下游走全身。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的真实的案例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的真实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农药对生物的真实案例:
1. 苏丹红事件:苏丹红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染色和食品着色剂的农药。
然而,它也被发现对人体有毒,并可能导致癌症。
在2005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食品中苏丹红的污染事件,导致苏丹红被列为非法使用的农药。
2. 蜜蜂死亡事件: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对蜜蜂造成了严重影响。
例如,以新型氨基脲类杀虫剂尼严吡为例,对蜜蜂的毒性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并且可能导致蜜蜂的大规模死亡。
这对全球农作物的传粉网络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3.鸟类灭绝: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杜邦化学公司生产的农药DDT被广泛使用。
然而,DDT被证明对鸟类的卵壳形成产生毒害作用,导致许多鸟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些濒临灭绝。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农药使用的关注和限制,DDT也被列为禁用的农药。
4. 鱼类污染:农业产生的残留农药和氮肥过载是水体中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会导致水体中的水生生物数量下降,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的死亡。
例如,在德克萨斯州的河流中,杀虫剂毒死蜱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以小型鱼类绿翅若鲈为主的大规模鱼类死亡事件。
这些案例强调了农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威胁。
因此,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境可持续性。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1982年卫生部以(82)卫药字第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及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4.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症1954年,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化脓性感染,结果发现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多人。
这是一起未经毒理试验评价所带来的严重教训,锡本身无毒,但当与有机碘结合后,就会变成剧毒物质。
5. 三苯乙醇与白内障三苯乙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默利尔公司生产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
1961年,著名的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此药的16例病人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
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l000多人。
6. 氯碘羟喹(Clioquinol)与SMON病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
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由于各地报告的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出专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委员会里包括微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等方面的专家64人。
4年以后,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
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到1972年,日本各地都有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不完全统计,受理此案的有32个地方法院,7个高等法院。
到1979年,各地法院先后作出判决,尽管这是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制药企业仍要适当进行赔偿。
由于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患者l19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7亿多元人民币。
7.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孕激素来防治流产。
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一些女性患儿的外生殖器像男孩,但化验尿中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时腹腔内却是女性的内生殖器。
这个现象报告以后,别的医院也发现类似情况。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是由于患儿母亲怀孕期间曾应用孕激素保胎。
1939年~1950年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
8.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
l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二十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
在这8个病例以后,其它医院也陆续有所报道。
到1972年,各地共收集到91名8~25岁的阴道癌患者,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这个案例说明,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9. 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多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
调查发现,在17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10. 沙利度胺(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反应停是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的,因它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它地方也有报告。
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畸形1万多人,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多人,日本在1981年前发现309人。
此外,该药还引起有时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1300多例。
11. 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国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
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
二硝基酚致白内障失明占总用药人数的1%,致骨髓抑制177人,死亡9人。
12. 醋酸铊中毒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
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
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用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1930~1960年在各国一些患者用药后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万余人。
13. 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
此后,这类肾脏损害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14. 心得宁事件心得宁为抗心律失常药。
1968~1979年在美国至少有2257人因服用心得宁而出现毒性反应,致眼-皮肤-粘膜综合征。
1974年Helix等人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心得宁可引起眼-皮肤-粘膜综合病变的报道,随后不久,各地陆续报道类似的病例,在明确了因果关系后,终于在1975年停止出售心得宁。
这是在100万/年病人的世界范围内广泛用药多年后才发现,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15. 替马沙星事件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于1991年首次在瑞典上市,1992年在美国上市。
截止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
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
该品种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药厂被迫在1996年6月宣布停止销售替马沙星。
该事件暴露出该药开发时受试的人群样本太少,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同系物的开发放宽了安全性试验;管理过程不严的问题等。
16. 拜斯亭事件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即日起从全球医药市场(除日本外)主动撤出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西立伐他汀)。
拜耳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拜斯亭单用及和吉非罗齐联合使用时,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副反应。
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开始的症状为肌肉无力、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
自拜斯亭推入市场后,全世界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
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它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和吉非罗齐等其它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