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陈巧 )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

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

【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绝对的北宋“网红”,“粉丝收割机”。

据称,苏轼每有诗文写出,各路“粉丝”的阅读可谓达到“废寝忘食”之地步。

文坛领袖欧阳修读毕汗流浃背,当天必废寝,连夜修改自己文稿。

老妻劝慰:算了吧,早点退休,别跟小年轻竞争了!皇帝神宗是用膳不举箸,忘记吃饭。

内侍明白,肯定在读苏大学士诗文,此时绝对不能惊扰皇上雅兴!苏轼诗文究竟有何魅力?后人一致认为,苏轼于我国词史上的主要贡献,即在于开创了豪放一派。

明人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后云:“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此评价得到众人一致认可。

那么,在苏轼创作的三百多首词作里,是否全部都为风格豪放呢?其实并不尽然。

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不妨来赏读一二。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苏轼从京城朝中大员贬至穷乡僻壤的黄州,公职保留,没有工资,必须在居住地生活,随时向当地长官报到。

用现在的话说,即判处缓刑,监外执行。

四十五岁的苏轼,政治生命宣告死亡。

对苏轼来说,这不啻晴天霹雳,毁灭性打击。

黄州生活拮据。

据苏轼本人自称: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

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东坡八首•叙》,《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苏轼向官府求来州城旧营地东面一片荒地,可以躬耕其中,贴补家用,勉强度日。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下片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声》赏析声》赏析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

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

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

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

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

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

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

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苏轼《定风波》诗词

苏轼《定风波》诗词

苏轼《定风波》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苏轼《定风波》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苏轼《定风波》诗词一、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从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闲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赛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抱负。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的人生信念,呈现着的精神追求。

二.苏轼和苏小妹互嘲的几句诗苏东坡与苏小妹相互称赞的诗句是: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首诗是苏小妹所作,前两句是称赞苏东坡额头扁平,意思是:假如要在哥哥的额头间赶路,肯定是地面平坦,要走三千里。

遥望眉毛的距离,比云汉还要远。

后两句是说哥哥脸长,如去年流下了一滴泪,今年还没有到腮边。

苏东坡曾经称赞苏小妹额头突出并且脸蛋凹陷,于是作了一首诗: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发现此诗,非常难为情,但是不甘示弱,当即又作了一首诗嘲讽回去: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
点明外物缺乏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
行步,照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
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它依赖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产生、存在,并且得到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意向性投射的过程。

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独立的纯意向性客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

波兰文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轮廓化图像层和再现客体层。

这种层次划分展现了审美活动重心是从文本向读者转移的。

在前两个层次中,文本固有的形式因素占支配地位,从第三个层次开始,文本则逐渐退后,读者的想象取得主动。

这四个层次决定了读者不能脱离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猜想,也决定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而独立存在。

《定风波》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也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才能展现它的价值和风貌。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词中短短的文字符号构造了一个丰盈而灵动的意象世界。

打开这意象之门,呈现的是苏轼旷达淡泊之中所包含的痛苦复杂的情感世界。

这种阅读,即读者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也是在文本的四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并趋于成熟的。

首先从文本的语音现象层来看,它是文本的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单元层次的物质基础。

语音现象层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在字音基础之上的语音构造。

字音负载字词的意义,并通过语音素材(即物理上的发音和生理上的发音)实现具体化。

在许多文学文本中,语音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字词的发音,它们构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体现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

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词和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

词具有“依声填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语音现象层在词的层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词,共11句,用了5个平韵。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尤以《定风波》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篇文章将会就《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做一些探究。

《定风波》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258句,以赞颂洛阳府太守韩忠州为主题,诗中包含了苏轼对当时时局、政治风云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学问、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在阅读《定风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诗歌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比如在诗的开头,他就借用了汉代刘彻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典故,以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这里的“落日熔金”比喻夕阳的光芒,而“一江数点鸥”则是指河中飞舞的几只鸥鸟,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例如他在诗中对韩忠州进行了多次比喻,用诸如“铁门山外忠州卧,石柱山前忠州跳。

”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韩忠州刻苦锻炼、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脱“序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路,不问曾经沧海横。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拂衣秦汉诸侯客,犹忆李将军旧游。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奄忽垂阴数十载,骨化风刮泥土中。

”夕阳映照大江,数只鸥鸟自由飞翔。

就像是初次见面一般,人生仿佛只有那一刻。

怎能让秋风的呼唤,悲泣和画扇,失落于心?曾经亲密的朋友,容颜却改,心意也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古诗带拼音版dìng fēng bō定风波sān yuè qī rì shā hú dào zhōng yù yǔ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yǔ jù xiān qù ,tóng xíng jiē láng bèi ,yú dú bù jué 。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yǐ ér suì qíng ,gù zuò cǐ cí 。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mò tīng chuān lín dǎ yè shēng ,hé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ú xíng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mǎ ,shuí p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yī suō yān yǔ rèn píng shēng 。

一蓑烟雨任平生。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wēi lěng ,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定风波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词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即公元1077年写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定风波》的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词。

整首词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和个人豪情壮志。

词的开头,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引子,以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心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步履轻盈的情景,从而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豪情。

下面几句中,苏轼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形容春寒,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旧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眷恋。

最后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抒发了对过去的惋惜,又展示了对未来的从容。

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言语表达了苏轼快意人生,不爱世间荣华的态度。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词中的豪情壮
志更加真切可感。

这也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苏轼《定风波》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
苏轼豪情壮志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凡
尘不染的态度与情怀。

这也使得词作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

定风波是什么意思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是什么意思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 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作者】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 年)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 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 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 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⑴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 “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 句四仄韵,二平韵。
⑵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寓娘:王巩的歌妓。 ⑶柔奴:即寓娘。 ⑷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⑸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⑹皓齿:雪白的牙齿。 ⑺炎海:喻酷热。 ⑻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⑼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⑽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 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 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 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 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 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 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 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定风波》原文出处注释赏析练习题

苏轼《定风波》原文出处注释赏析练习题

苏轼《定风波》原文|出处|注释|赏析|练习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定风波》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下面请欣赏苏轼《定风波》。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6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6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定风波·红梅[宋代]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

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

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

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

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

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所作的诗词。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定风波 [33]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34]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35]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33]定风波: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黄州贬所。

东坡前时曾于黄州东之沙湖买田,此行乃看田途中所作。

[34]料峭:联绵词,寒冷貌。

[35]萧瑟:联绵词,冷貌。

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评析:此词作于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前往考察田地途中,骤遇大雨,同行者叫苦不迭,而东坡却泰然处之。

不久雨止,乃作此词。

上片是写骤雨袭来时的淡定,“莫听”二句,是对同行怨苦者的安慰。

“竹杖”三句,补足前意,表明困苦不用怕,烟雨旅途也可以乐意徜徉。

这正是东坡所说的“退一步行安乐法”的生动运用。

下片则写雨止日出后的超脱。

风停雨止,斜照当头,相伴归去,哪里还有什么休戚悲欢值得挂念呢?愈挫愈勇、坦夷自若的哲人襟怀,透过这段风雨征途的小插曲,便如此生动深刻地完成了诗意的表现。

与东坡的《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①,天应乞与点酥娘②。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①琢玉郎:指王巩。

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啄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

”②点酥娘:指柔奴。

点酥,制作糕点时的一种裱花工艺。

这里比喻柔美。

【译文】我常常羡慕人间的琢玉郎,就是上天也怜惜他,把美丽的女子赐予给他。

人人称道那好清歌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一阵风起,雪花霎时飘落使炎热的大海清凉。

从万里之外回来愈发变得年轻了,微笑着,笑的时候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岭南应该不是个好地方吧,她却说:这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赏析】王巩为词人好友,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谪到岭南。

在他受贬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柔奴陪伴王巩贬谪南方回来,与词人问答。

词人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词人听后,大受感动,因而写下此词来赞美她。

上片写柔奴的美貌与才情。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这两句总写柔奴的美丽,她天生丽质、温柔可爱。

“道尽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两句写柔奴的才情,她通晓音律,能自作歌曲,并且善唱,歌声悦耳。

词人将柔奴沁人心脾的歌声比喻成飞雪,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片刻画柔奴的内在美。

“万里归来颜愈少”,这一句写岭南归来后柔奴的神态,洋溢着词人对于身处逆境而甘之若饴的柔奴的赞美之情。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句话弥漫着浓厚诗意,既写出了柔奴北归时经过大庾岭时,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上梅花盛开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寒梅喻人,赞美柔奴不畏艰难的刚强意志。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词人和柔奴的对答之词,柔奴的回答铿锵有力,情味隽永,引起人无限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乐观旷达 无所畏惧,坦然面对人生 “风雨”的 人生态度.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
料峭:微寒 萧瑟处:刚才遇雨的地方
1.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1.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 我们什么人生启示?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 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千江古山“ 是风如小侧流画乔面人”初描物承嫁写”上”。,总再括为,赞“美一周时郎多蓄少势豪杰,”自然呼过应 渡到下阕。
D.“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
24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 公瑾 纶(ɡuān)巾 雄资英发
C.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 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
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自伏觉着一功种成浓名厚就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 想,用来寄托自己对错政。治这现实时不,满作的心者情自。 D.《念奴娇·赤壁怀觉成古就功》。名是事苏业轼还谪没居有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 作者47岁,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发而成诗词
鉴赏要点:
堂 1.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返回
小结
❖事: 苏轼遇雨
•怀:生活中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无所畏惧,坦然面对人生的磨难、 挫折、困境
•表现方法: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
A.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 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 等。
B.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 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 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即事感怀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莫听:不要听,意思是不要管。 何妨:不妨。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任平生:任凭一生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B. 神游 华发 樯橹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 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
23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 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 (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 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 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 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 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思考: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 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 态度?
“吟啸且徐行”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要坚信困境是暂时的
2.“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为
什么
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
达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 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即事感怀特点及鉴赏要点
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 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 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返回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任(:2镇)“定竹杖洒芒脱鞋轻从胜马容,谁旷怕达?一蓑烟雨任
平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