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学的描述
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学的描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容。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学被视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情志与健康在黄帝内经中,情志被视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包括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绪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喜情会影响心脏,怒情会影响肝脏,忧情会影响肺脏,思情会影响脾脏,悲情会影响肾脏,恐情会影响膀胱,惊情会影响心脏和肾脏。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不良影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长期的忧虑会导致肺气郁滞,引发哮喘、咳嗽等疾病;长期的愁闷会导致脾气虚弱,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长期的恐惧会导致肾气不足,引发尿频、遗精等疾病。
因此,黄帝内经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理因素与疾病除了情志之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其他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
例如,内伤情志、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认为,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三、心理调节与治疗在黄帝内经中,心理调节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例如音乐疗法、气功疗法、药物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情绪、平衡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例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按摩经络等方式,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在黄帝内经中,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生活方式的建议,例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作息规律等。
这些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平衡气血、调整情绪等方式,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效果。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被视为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心理学和情志调理两个方面。
五脏心理学是指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来了解人体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情志调理则是指通过调节情绪和情感来维护身心健康。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五脏心理学。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与情绪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灵枢》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治宗庙之守。
”意思是说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神明的所在,它掌管着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灵枢》还指出:“心者,生之本,神明之府,治节出焉。
”这说明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明的驻扎之地,它主宰着人的情绪和行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提到了其他四个脏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比如肝主筋,其对应的情绪是怒;心主血脉,其对应的情绪是喜;脾主肌肉,其对应的情绪是思;肺主皮毛,其对应的情绪是忧;肾主骨髓,其对应的情绪是恐。
这些对应关系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五脏应象”,它们表明了五脏与情绪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了解,我们可以根据人的情绪和行为来判断五脏的功能状况,进而进行心理治疗。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愤怒、易怒,就可以判断他的肝气郁滞,可以通过调理肝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而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忧虑、焦虑,就可以判断他的肺气郁结,可以通过调理肺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运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理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人们维护身心健康。
其次是情志调理。
《素问·逢原论》中提到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感对人体的影响。
喜则使气缓和,怒则使气紊乱,悲则使气消化,忧则使气闭滞,恐则使气下降。
《黄帝内经》健康心理学研究
人体的适应性是在一定范围的自然变化 中得到提高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中四时 其 气候的变化最显著, 故而最受古代医家的关注。在 四时气 候变化中, 内经认为春属木而气温 , 夏属火而气热 , 长 夏属 土而气 湿 , 属金 而气 燥 , 属水 而气 寒 。因而 , 温 、 热 、 秋 冬 春 夏 长夏 湿 、 燥 、 寒 , 成为 四季 变化 的规律 , 秋 冬 就 生物在 这种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下 , 呈现 出春 生 、 夏长 、 长夏 化 、 收 、 秋 冬藏 等 相应 的适 应 性变 化 。人 体对 自然 也 同 样 具有 这种适 应 性 。“ 天暑 衣厚 则腠 理开 , 汗 出 。天寒 则 腠 理 闭 , 涩不 行 , 下 留于膀 胱 , 为溺 与 气 。[ 故 气 水 则 ”2 ]
中图分 类号 : 2 9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9 9 3 (0 7 0 - 04 -0 1 0 - 7 52 0 }2 1 5 2
《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 ( 强调的“ 不治已病 , 治未病” 防病于未然” 和“ 等一系列 主张体现 了健康心理学 思想。据统计 , 内经 12 在 6 篇文章中涉及医学心理学 内容 的篇幅达 9 以上 , O 可见 内经在研究 中医治疗的同 时, 也探 索和 发展 了健康 心理 学思 想 L 。 1 j 1 天 人相应 的生 态观 内经 的经典医家在对人的脏腑 、 经络 、 病理 、 诊治进行长期探索后 , 充分认识到 自 然界的一些最常见的物质 现象, 日月 、 如 四时 、 天地 、 木火土金水等 的运动变化规律对人 的巨大影响 , 而且还观察 到人与 自然具有相渗相 应的关系, 形成了天人相应的生态观, 正如书中所说 :夫 自古通天者, “ 生之本 , 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 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 、 九窍、 五藏 、 十二节 , 皆通乎天气。其生五 , 其气三 ,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 此寿命之本也。[ ”2 ] 生态和谐是身心健康 的要素 内经 明确指 出人 与 自然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人与天 地相参也 , 日月相应 “ 与 也。[古人早已认识到 自 ,] , 。 然的运动变化对人的机体 的作用 , 一方面表现为人 的机体的适应性提高而健康 , 另一 方面表现为机体 的不适 而致病 。只有人与 自然构成的生态达到和谐 , 才是保持和维护健康的根本 。
思维与健康:中医养生的心理学
思维与健康:中医养生的心理学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频繁面临压力、焦虑和各种心理问题,硬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节奏使得我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加深,中医养生逐渐被重新认识,成为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
而在中医养生的体系中,思维与健康的关系密切。
通过探索中医养生中的心理学理念,我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理论,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良好状况,还包括心理上的平衡与稳定。
这种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身心一体首先,中医强调“身心一体”的观点。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这句话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平和,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
《内经》中的“气”是贯穿于身体各个部位的一种生命力量,当个体在心理上处于放松和愉悦状态时,更容易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从而增强免疫力。
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其次,中医重视情志对于健康的影响。
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内脏功能,例如愤怒可导致肝气郁结,忧虑可能伤脾等。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医养生不仅仅是调整身体机能,还需要有意识地调节情绪与思维方式。
通过中庸、调适情绪,使得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
中医哲学与心理调适处理心理问题时,中医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太极、针灸、按摩、草药等,这些练习不仅改善生理状态,还能帮助个体调适心态。
比如太极拳,在进行拳法练习时,不仅重视外部动作,还强调内心平静与专注,通过调节呼吸,将思想汇聚于身体内部,有助于减轻压力及焦虑感。
中医养生中的心理实践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有效的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中医养生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是一种源于古印度佛教传统的修行方式,而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通过集中注意力,并关注当下体验,正念冥想能够帮助人们平和心境,减轻心理负担。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还涵盖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将人体的精神和情绪活动分为"志"和"情"两个方面。
"志"是指个体的意志和思想活动,"情"是指个体的情感和情绪活动。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而人的健康和疾病都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就是通过调理人的心理活动,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治疗的方法1. 调理情绪《黄帝内经》强调了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的不和谐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调理情绪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喜怒不节,寒暑失度。
忧急恐惧,内伤而生。
" 意即过度的喜怒哭笑都会伤害人体的阴阳平衡,产生疾病。
在心理治疗中要通过调理情绪,使其保持平和稳定,对于保持健康十分重要。
2. 调理意志《黄帝内经》还强调了人的意志力对健康的重要性。
在《灵枢·本藉》中提到:"志意思念,乃可与神明往来,不可不经意思,无事则不意思,意思则多事,多事则伤神,伤神则短气。
" 意即人的意志力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所以调理人的意志力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
3. 调理思维《黄帝内经》还提到了调理人的思维活动,认为思维活动与人的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素问·刺法论》中提到:"喜怒哀乐忧患欲博,思患忘所以,不可以疾惊,视太过则病风。
" 意即不良的思维活动会伤害人的精神和神经系统,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认为调理人的思维活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十分重要。
内经与健康心理学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建立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
它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这与《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相一致。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健康心理思想,意在领悟《内经》要旨,更好地开展各种预防保健工作。
一、形神既俱——养心要理《内经》健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神相即四个字。
意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养神为主。
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即形生神。
如《灵枢·本神》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即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
另一方面,《内经》认为神对形又起主宰作用。
如《灵枢·邪客》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只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并且,《内经》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
《皇帝内经》中健康相关行为的探索
本文为江苏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江宁基地)研究基金 资助项 目
75
维普资讯
・
应 用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卷 总第 8期 。06 1 7 20 年第 5 总第 58 期 8 页
至凌晨 、日上三竿却 未起床 ,则会使气血紊乱 , 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 , 中央”这 阴阳失调 ,精神不济。长此以往 ,个体体 内均衡 地区因地理条件 良好 、该地人 民无需太多劳动 将被破 坏 ,疾病 也 因之而 生 。而在 一年之 内 , 而容易引发 “ 痿厥寒热”之病。 “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之本 。 《 、 吕氏 《 认为春夏两季 “ 内鳕 夜卧早起” ,秋 季 “ 卧 早 早起” ,冬季 “ 卧晚起” 早 ,遵循这样 的生活规律 春秋》 中说 “ 流水不腐 ,户枢 不蠹 ,形气黯然 , 有助于在不同的季节保养阴阳,促进个体健康。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现代研究显示 “ 天地谷气 , 命之 日人 ” ,饮食是人类 的营养 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 源泉,维持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等生命 力、增加人对身体的敏感度 ; 运动还可改善心情 , 活动, “ 人以水谷为本” ,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 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改善健康状态。因此 勾 经》 络 ,都是以饮食为基础, “ 人绝水谷则死” 。水谷 重视锻炼 ,认为人体气血需要宣通 ,筋骨需要强 运动对于个体健康必不可少。人只有保持气 精微在脾胃的生化作用下化生为各种 营养物质 , 健 , 以补充形体的物质需求 ,使得机体正常运行 ,生 血的正常运行 ,才能身体健康 ,享有天年 ,因此 命活动得以继续。 “ 谷胜 ,气胜 ;谷虚 ,气虚 ; 形体需劳 。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 ,体力和脑力都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 食饮对个体健康有非常 不能太过劳累,工作以不给人造成太大的疲倦为 ” 重要的作用 ,因此 《 强调 “ 内垒 食饮有节” ,注 度 ,运动有规律 、有节制 ,不透支 自己的体力和 重调节饮食以保养形体精神 。 《 内经》 告诫我们 脑力,这样才是长久的健康之道 。正常范围内的 要避免过量的饮食 ,要定时定量 ,不能暴饮暴食。 活动,对人体是有益的 ,个体的筋骨气血 、五脏 “ 饮食 自倍 ,肠 胃乃伤 ” ,没有 限制 的胡 吃海 喝 , 六腑都能够在适度的运动中得到促进 。但是过度 会对肠 胃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 《 内经》 告诫我 的活动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 因而强力 ,肾气 们不要偏食 , “ 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 乃伤,高骨乃坏” “ , 五劳所伤 , 久视伤血,久卧 苦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 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 过度 , 食酸 ,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 或不适宜的运动可能 伤精动气劳神 ,反而有损健 落” 《 。 内经》不仅将饮食均衡与五行生克的原理 康 。 结合在一起,指出偏食对个体健康的损害,还指 因此 , “ 适度”的活动是 《 所倡导的, 内垒 形劳不倦”为度 ,个体适当的安排工作 、休 出保养五藏有宜食与禁食之分 。而且 《 还 以 “ 内螽 告诫我们有些疾病在调治过程 中需要饮食加以配 息和运动 ,适度松驰躯体与精神 ,从而达到 “ 长 生久视”的目的。 合治疗 ,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知识。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对于今天的心理治疗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心理治疗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 心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部分,其中有关心理的观念有“气”“志”“神”等概念。
在《灵枢》部分,也有关于心理疾病和心理调节的论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经验支持。
在《素问》中,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氣行則生,故言曰生氣。
”这句话表明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而不畅通的气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素问》中还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理论,说明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2. 心理疾病的认识《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在《灵枢》中有关于癫狂病的论述,说明了心理疾病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危害。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总结,这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参考。
3. 心理治疗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的论述,包括对于情志的调摄、对于气的调和、对于精神的调理等方面的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情志调摄在《素问》中,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论述,说明了不同的情志对五脏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情志的调摄方法。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志状态来调控其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气的调和在《素问》中,有关于气的调和的方法,说明了气的不畅通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
这包括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和患者的气机,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对今天的启示1. 注重情志调摄《黄帝内经》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为今天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心理学、气血运行心理学和五情喜怒思忧恐心理学。
五脏六腑心理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实质器官,同时也是情感心理的主要载体。
每个脏腑都与一种情感相关联,如心与喜、肝与怒、脾与思、肺与忧、肾与恐。
根据这种理论,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调整人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可以通过调理肝脏来缓解情绪。
气血运行心理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生命能量,也与情绪心理紧密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的运行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
当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时,情绪就容易出现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来调节情绪。
当人体气血不足时,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来增加气血供应,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五情喜怒思忧恐心理学认为五种情绪(喜、怒、思、忧、恐)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对人体的健康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当这些情绪过于激动或不平衡时,就会引起身体和情绪上的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五情的活动来平衡情绪,从而改善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按摩、调养五脏、调理气血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和五脏六腑功能的治疗方法。
按摩是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以调节心理状态和情绪。
调养五脏是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等,来调整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调理气血是通过调节呼吸、锻炼等,来增加气血供应,改善情绪状态。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包括五脏六腑心理学、气血运行心理学和五情喜怒思忧恐心理学,以及针灸、按摩、调养五脏和调理气血等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理问题和调节情绪,对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1. 引言1.1 黄帝内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治疗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宝典,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及气血畅通。
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达到心身相应,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更为显著。
药膳调理、针灸调理、气功调理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中,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心理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显珍贵。
通过调整饮食、按摩穴位、练习气功以及心理疏导,人们更容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健康。
《黄帝内经》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2. 正文2.1 心理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认为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了调理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气血畅通的重要性。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调理:《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调节情志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心态调理: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提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维护身心健康平衡。
3. 生活调理: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调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
4. 心理调理:《黄帝内经》认为,心理调理是通过对人的情绪、心态、思维进行疏导,使之达到平衡和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通过倾听、开导、引导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黄帝内经》对于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
1.1 精神病因理论《黄帝内经》主张:“精气神三者一体,精是血液之精华,气是血液之动力,神是气之运动”(《灵枢·本神》)。
这说明了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在《素问·调经论》中则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情志的变化应及时调整。
1.2 阳虚阴虚理论《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之气逆则为病”之说,意味着健康的身体必须是阴阳平衡,如阴虚、阳虚易生病。
此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情绪及其消化和吸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1.3 情志病理理论《素问·刺禁论》中指出:“五脏之所喜,五脏之所悲,五脏之所恐,五脏之所怒,五脏之所忧。
”表明不同五脏对情感的不同反应,因此情感的失调易导致相应器官的受损,即情志病理。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风,邪之长也,其所先得者,必先得其阳。
盖阳气者,诸邪所先袭也。
”意味着风(指外部因素,如疾病、压力等)因素的作用,易使人体阳气受伤,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和营养来保持身体健康。
2.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根据五脏之所喜、悲、恐、怒,中医针灸师使用不同的针灸手法来调整情感。
比如,情绪失衡表现为郁闷、抑郁,可采用“心主神之论”中的针灸点位,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并最终改善心理状态。
2.2 草药治疗根据中医药理学,每种中药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例如,丹参能补血定志、当归补血补血,熏衣草能舒缓神经,藏红花可以消除抑郁等等。
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可以弥补心理治疗中的不足。
2.3 健康生活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神仙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以上……久视则眼盲,久听则耳聋,长者失其真,少者失其宗。
从现代心理学看《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
也泛指大 自然普遍规 律或人 体生命 活动 的总称 等之不 同。《 内 以下三个方面 : 躯体性疾 病 的心理性 病 因及心 理诊 断 、 理治疗 心
经》 曾提出“ 神机 ” 的概 念 , 为人 的心 理 及行 为等等 皆是 神机 及 心 理 卫 生 。 认 所发 。 2 1 心理 因素与躯体疾病 的关 系 是 医学心理学研究 的主要 内 .
中最为详尽 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 , 灵枢 ・ 《 阴阳二十五人》, 根据
肤色 、 认识 能力 、 感反应 、 情 意志强弱 、 格静躁 , 性 以及 《 内经》 心理学 思想 主要分 为两大部分 : 一部分是 心理 学 人 的体形 、 第 将体质分为木 、 、 金 、 火 土、 的基本理论 , 内经 》 即《 普通 心理学 ; 第二部 分是 心理学 实践 , 即 对季节气候 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的差异 , 《 内经》 医学心理学。 水 五大类型 。然后又根据五音 的太少 , 以及左右手足 三阳经 , 气 血多少反 映在头面 四肢的生理特 征 , 每一类型再分 为五类 , 将 共 1 《 内经》 普通心理学 1 1 概念 现代普通心理学 主要 研究心理 过程 ( 括认识活 动、 为五五二十五型 , . 包 统称 阴阳二十五人 ; 内经》 《 中尚有其他不 同的 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 ) 个性心理 ( 括个性 心理特 征 、 性心 人格分类法 。诸如《 和 包 个 灵枢 ・ 论勇》 中勇士 、 怯士之分 , 从人 的气 质 理特性和 自我 意识 ) 。普 通心理学 是研究 心理 现象一 般规 律的 类型特点分 为 : 重 阳之 人…‘ 阳有 阴之 人 ” 阴 阳和平之 人” “ 重 “ “ 阴有 阳之 人 ” “ 阴之 人 ” 可 以说 以类 型 分 类 的方 式 来 研 多 和 多 。 科学 , 也为各分支 心理学提 供了理论 基础 。《 内经》 通心 理学 普 也是大致如此来 对心 理来 进行 阐述 的。对 此 《 内经》 分别 以 究人 , 是 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 , 而且具 有较 高的成
《内经》养生观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 内经》 养生砚 中所 包含 的健康 心理 学思想 。 望本 文可 以让 更 多的人 了解 ,内经》 希 《 中除 了含有 博大精深 的中 医治 疗理论 , 蕴含 着关 更
于心理 学的理念 , 考究 。 亟待 l 键词 】 内经 关 养生观 【 图分类 号 lR2 中 I 2 健康 心理 学 【 献标识 码】A 文 【 文章编号 】 1 7 — 7 22 0 )2c一 1 5 2 4 0 4 (0 8I() 0 —0 6 2 古 天 真论 》 中 告 诉 我 们 : 有 形体 不敝 , 神 不散 , 能健 康长 只 精 才 寿 , 所 谓 “ 能 形 与 神俱 , 尽终 其 天 年 , 是 故 而 度百 岁乃 去 。 ” 《 经》 已经初 步认识 到存在 与意识 、生理 与心理 是对 立统一 内 的 。 自 地揭示 了心理与生 理的相互 依存 、相 互作用 、相互渗透 的 发
也 ”《 (灵枢 - 客》“ 邪 )顺四时 而适 寒温”《 问 ・ 气调神 大论 》, (素 四 )正 说 明 了人 类作 为 自然 界的 一部分 , 是不能 脱 离客观 自然 条件而 生存
的 , 顺应 四时 的变 化 , 应 根据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的特 点 ,春 “ 夏养 阳 , 秋冬 养阴”来达 到阴平 阳秘 、脏腑 协调等 养生保建 的 目的 。 , 如 何更 好 的 “ 于 阴 阳 真正 做到 “ 法 , 法于 阴 阳” 岐伯 告诉 我 , 们 的是 “ 和于 术数 ” 。所 谓 “ 于术数 就 是根据 正确 的养生 保健 和 , 方法 进行 调养锻 炼 , 如劳逸 结合 , 起居有 度 , 欲求适 度 , 欲保精 , 节 适 应 环境 , 因地养生 等 等 。这 样看 来 《 内经》 养生其 实提 倡的就 是一 种健 康科 学的生 活方 式 , 这与现 代健康 心理 学 中关于 帮助人 们改 而
《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及相关疗法
QI N Ca i — h o n g’ ,Ⅵ NG Xu e — ai r n ,LU0 Mi n g ,C A0 Ho n g — me i ,LU Xi a o — Z H O
( 1 .Co l l e ge o f En gi n e e r i n g,T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 厂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Ti a n j i n 3 0 0 1 9 3,
黄帝 内经 对 心理 疾 病 的认 识 及 相 关 疗 法
程 山珊 , 王 黎 ( 广 州 中 医药大 学 内经教 研室 , 广东 广 州 5 1 0 0 0 6 ) [ 摘 要] 《 黄帝 内经》 中有着极 其丰富 的心理 学思想 , 主要 表现在 心理与 生理 关 系、 心理 活动与发 病 的关 系及 相 关 治 疗方法三 个方面 。《 黄 帝 内经 》 对 心理疾病 的相关认识及 其防治 方法 , 可为现代 心理疾病 的治疗开拓新 思路 。
础 的, 任何 “ 神” 的变 化都 与一 定 的脏 腑 气 血 阴 阳 的
功 能相 关联 。
主, 《 灵枢 ・天年 》 日: “ 失神 者死 , 得神 者生 ” , 人 体各
脏腑 组织 器官 的生 理 活 动 , 均是 在 “ 神” 的 支配 与 调 节下 协调 有序 的进 行 , 只有 形 神 合 一 , 相互协调, 才
信息 的多维表达 , 并进一步实广 , 真正实 现 中医脉 诊的现代 化 。
参考文献 :
[ 2 ]陆小左 , 胡广芹 , 秦彩红 , 等. 脉 象 的指感判 别 [ J ] . 中同
中医 基 础 医学 杂 志 , 2 0 1 1 , 1 7 ( 7 ) : 7 6 9 — 7 7 0 .
跟黄帝内经学养生之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古人有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所以,心,对于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所谓心,这儿非指心脏,而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
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所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病由心生,因此要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而且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这个事实也提示着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或许我们经常劝别人要保重身体,却很少想到要保养心理。
实际上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全,才能增强体魄,不过该如何养心呢?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中国古典心理学方面书籍
中国古典心理学方面书籍
中国古典心理学是一个深厚而丰富的领域,古代中国哲学、医学、心学等领域都有涉及。
以下是一些涉及中国古典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1.《心学大全》: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心学思想,包括心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
2.《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调节的内容。
3.《庄子》:庄子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灵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对人的情感、欲望、认知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4.《孟子》:孟子的思想涉及到人的性情、情感、修养等方面,对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5.《道德经》: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包含了对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管理、心境调节等方面的思考。
6.《易经》:易经是一部古代典籍,其中的卦象和卦辞也涉及到了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7.《论语》:《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涉及到了人的修养、德行、情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书籍都是对古代中国心理学思想有着深入探讨的经典之作。
论《黄帝内经》“心身统一”的心理卫生观
失调也 可影 响情 志变 化 ,如肝气郁 结 ,烦 燥则怒 ,肝 火旺则暴怒 ;心火亢盛 则狂燥 、癫 狂等 ,难 以治愈 。 “ 暴乐暴苦 ,始 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 气竭 绝 ,形体 离乱 ,脏腑 的生理功能失调 ,持久不复 ,致人衰 老和
物质 墓础 。 “ ”是 构成 人体 和维 护生命 的基 本物 精
质 ,在 “ ”的基 础上 产生 了 “ ”和 “ ” 的活 精 形 神
动, “ 故生之来谓之 精 ,两精 相搏谓之 神” “ ” 。 神 是指 精神 、意识 ,是 人 的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 情感 和意志等 心理活动 ,是 人生命活 动的集 中体现 ,
谐 ” 的 心 理 健 康 标 准观 、 “ 七情 伤 形 ” 的 心 理 致 病观 、 “ 形神 同 治” 的 疾 病 治 疗 观 。
关 键 词: ( 黄帝 内经》;心理 卫生 ;心身统一
中图 分 类 号 :D 3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 H )0 — 0 4 0 2 49 0 8 2 7 2 D 3 0 8— 4 09
上 产 生 了 “ ” “ ” “ ” “ ” “ ” 魂 、 魄 、 情 、 意 、 志 、
“ ” “ 思 、 虑”等心理活动 ,神动于 内,情志等心理活 动表 现于外 , “ 随神来往者谓 之魂” “ , 并精而 出入
者 ,谓 之 魄 ” “ 之 所 忆 谓 之 意 ,意 之 所 存 谓 之 ; 心
中。中国古代哲学及 医学传统始终的发生 、发展 和防治过程 中, “ 形神合一”的思想尤其 突出。 《 内经》 认 为 ,人 的生 理与精神 活动有 着共 同的
藏魂 、脾藏意 、肾藏 志” s在人体脏腑 活动 的基础 。 ,
《内经》养生观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
《内经》养生观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摘要《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尤其是所蕴含的健康理念对现代人来说发人深省。
本文将从《内经》中所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进行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具体阐述。
为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古人有关于健康心理学理论做出一定铺垫。
关键词《内经》养生健康心理学[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ZM 不少人认为现代健康心理学开始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那时才被作为一门新学科为人们所接受。
其实并不是这样,笔者认为,作为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其中不仅仅阐述了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的方针,最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预防为主,强调身体,精神,自然的三者关系,从而说明精神与社会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与疾病的治愈或发展,成为我国最早体现健康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养生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内经》中所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以便使我们更好了解古人有关生命健康的智慧,而后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1《内经》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1.1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如上所言:治病如治国,不能等到战乱发生后才想到如何治理,必须治未乱于前。
如果等到疾病发生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才想到钻井,兵临城下才想到铸造兵器,实为时已晚。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一向不赞成已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防。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象征,也是《内经》养生观的基本原则。
因而,《内经》中强调养生、预防与治疗三者密切结合。
养生,是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资料来源:中医心理在线作者:林辰何清平时间:2010-08-23健康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建立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
它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这与《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相一致。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健康心理思想,意在领悟《内经》要旨,更好地开展各种预防保健工作。
一、形神既俱——养心要理《内经》健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神相即四个字。
意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养神为主。
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即形生神。
如《灵枢·本神》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即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
另一方面,《内经》认为神对形又起主宰作用。
如《灵枢·邪客》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只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并且,《内经》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
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
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从《内经》的这些论断我们可以看到,《内经》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即拥有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可引起身体的各种疾病。
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认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充则形旺神全;精气不足,则形体萎靡,精神浮躁,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资生,彼此充盈,人才能健康长寿。
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
正因为心身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即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更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健康心理学,乃至于医学心理学所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二、清静养神——康生要点《内经》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精于摄生之道,遵循一定的养生法则,才能千灾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长寿,享乐天年。
可以认为《内经》强调要做保持人体生命健康的一个要点就是“清静养神”,如《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
”可见,要保持身体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养神,使外诱不入,内心安定,从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强,不易罹疾生病。
三、和调情志——理心要法《内经》在调理情志方面也非常重视,认为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
这点我们可从《内经》的有关论述中求证,如《灵枢·本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这就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就可以适应外界的一切变化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
但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过度或人体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
如在《灵枢·寿天刚柔》中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
” 在《灵枢·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些论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内经》还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的气乱,思则气结。
”又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飱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注意调摄形体,讲究生理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健康长寿。
四、节欲保精——德全要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以上对养生之道的精辟论述,特别着重强调精神上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才能身心健康而长寿。
《内经》还强调要节制房事,惔于性欲,告诫人们要保养肾精。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痿论》则说:“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
”故以节欲才能保精,保精才能保全天真之气而康寿延年。
五、四气调神——养生要道《内经》十分重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如《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灵枢·本神》也说:“顺四时而适寒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春时应使心神情志舒展条达,以顺春气“养生道”;夏时应使心神情志充实欢愉,以顺夏气“养长之道”;秋时应使心神情志安宁平静,以顺秋气“收养之道”;冬时应使心神情志安静愉快,以顺冬气“养藏之道。
”还指出“阴阳四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可见,要想身心健康,就应顺应自然,使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与自然四时相适应。
六、情志相胜——调心要则在心理疾病的调治方面,《内经》亦颇有见解。
认为凡是不正常的或过度的心理活动,如不及时调理和防治,就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还具体地提出了三种心理治疗形式:开导对慰式、情志相胜式、刺激治疗式。
从《内经》的原旨也可归纳为心疗、意疗和情疗三大类。
(一)心疗《灵枢·终始》指出:“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寒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也指出:转移病人的精神情绪,能改变病理心理状态等。
如此,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意疗《灵枢·师传》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可见,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治疗病人隐性的精神损伤,能和其志意,定其心向,使其遂情适性,而身心自安。
(三)情疗《内经》很重视情疗,即五志相胜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后世医家继承并发挥了《内经》的情疗法,也有把情疗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五种疗法。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理论严谨,足以启迪后人。
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发挥光大,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健康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对预防保健事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黄帝内经》中有许论述提及了以人本的治疗思想《黄帝内经》重自然,重社会,重人身,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相通相应。
而人是“天地之镇”,为万物之中最尊贵者,因而要贵生、葆命、全形。
其中还将不顾人民伤病和死亡的行为视为“不仁”,甚至斥之为“残贼”。
《黄帝内经》论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即以病人及病情为本,医生及技术为标,医疗服务要围绕病人核心。
要求医生必须有真知、精针药。
若医生乏术,不能及时、正确地诊疗病人,则谓其误诊误治的后果如同“亡神失国”般严重。
为切实提高诊治水平,《黄帝内经》方面提醒医生要注意“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人群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诊病时,必须全面把握病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性别、年龄、体质、心理等诸多要素,从而实施个体化治疗,既治疗疾病,治疗病人;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医生自身德艺俱佳,对病人高度负责,诊病施治做到精神专注,“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神无营于众物”,并鼓励后学刻苦学习,饱览群经,成为“上工”,达到“上医医国”的境界。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