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的五大常见问题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中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液相色谱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中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液相色谱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中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液相色谱常见问题解决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液相色谱仪紧要由贮液瓶、泵、进样器、柱子、柱温箱、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构成。

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柱子、泵和检测器是核心部件同时也是易出问题的紧要部位。

2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高效液相作为一种高精密仪器,假如在使用过程中不依照正确操作的话,就简单导致一些问题。

其中常见的就是柱压问题、漂移问题、峰型异常问题。

1.柱压问题柱压问题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过程中需要紧密注意的地方,柱压的稳定与色谱图峰形的好坏、柱效、分别效果及保留时间等紧密相关。

所谓柱压稳定并不是指压力值稳定于一个恒定值而是指压力波动范围在50PSI(3.3 Bar)之间(在使用梯度洗脱时,柱压平稳缓慢的变化是允许的)。

压力过高、过低都属于柱压问题。

压力过高:这是高效液相在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指的是压力蓦地上升,一般都是由于流路中有堵塞的原因。

此时,我们应当分段进行检查。

(1).首先断开真空泵的入口处,此时PEEK管里充分液体,使PEEK管低于溶剂瓶,看液体是否自由滴下,假如液体不滴或缓慢滴下,则是溶剂过滤头堵塞。

处理方法:用30%的硝酸浸泡半个小时,在用超纯水冲洗干净。

假如液体自由滴下,溶剂过滤头正常,在检查;(2).打开Purge阀,使流动相不经过柱子,假如压力没有明显下降,则是过滤白头堵塞。

处理方法:将过滤白头取出,用10%的异丙醇超声半个小时。

假如压力降至100PSI (6.7 Bar)以下,过滤白头正常,在检查;(3).把色谱柱出口端取下,假如压力不下降,则是柱子堵塞。

处理方法:假如是缓冲盐堵塞,则用95%的水冲至压力正常。

假如是一些强保留的物质导致堵塞,则要用比现在流动相更强的流动相冲至压力正常。

假如按上面的方法长时间冲洗压力都不下降,则可考虑将柱子的进出口反过来接在仪器上,用流动相冲洗柱子。

这时,假如柱压仍不下降,只有换柱子入口筛板,但一旦操作不甚,很简单造成柱效下降,所以尽量少用。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下 液相色谱解决方案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下 液相色谱解决方案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下液相色谱解决方案本篇文章,我就液相色谱仪的另外3个常见及解决方案,做出摆列。

一、进样精度差液相色谱仪显现进样精度差,通常有七个原因:(1)进样量不合适;(2)进样针刻度定量不准;(3)进样针中含有气泡;(4)插针不紧,进样口松动;(5)进样针过细;(6)转子密封垫碎裂、漏液或受污染;(7)进样方法错误。

首先,仪器操作人员吸完样品后应当擦针,以此确保针里无气泡。

当下插到进样针底部时,可快速切换到装填状态,此时还需操作人员快速且均匀地推入针杆,注入样品。

结束后,切回进样状态,随后拔出进样针。

如此一来,便可保证样品的纯度。

当使用自动进样器时,操作人员还应察看自动进样器的排气情形、排气用清洗液的剩余量以及清洗液是否接在线脱气机上进行脱气。

另外,高压阀转子密封垫、进样垫的堵塞或磨损,以及接受非原装的瓶及瓶垫,均有可能引发进样精度差差的问题。

自动进样器的排气功能紧要在每天分析前、更换清洗液后以及重现性差时使用。

除上述问题外,自动进样器清洗液的使用,也是保证进样精度的紧要一环。

通常,自动进样器的清洗液建议使用不含任何溶质的流动相,如50%的甲醇水溶液。

二、保留时间变化大保留时间变化大的原因有泵送液不稳定、柱温变化大、流动相组分挥发变化、流动相比例配错等。

操作人员只需就此逐一排查。

三、鬼峰产生鬼峰的紧要原因有样品含有杂质、流动相含有杂质或被污染、进样阀的转子密封垫被污染、管路系统被污染、柱子被污染、样品中溶解有溶解气体,可实行的解决方案依次为纯化过滤样品、过滤流动相、清洗更换转子密封垫、清洗管路、清洗柱子,以及样品除气。

为避开流动相的交叉污染产生鬼峰,操作人员还应将吸滤头从旧流动相容器中取出,放入装有新流动相的干净烧杯中搅动,后才将吸滤头放入新的流动相容器中。

解决液相色谱仪进样阀引起的样品残留峰问题液相色谱仪显现进样阀引起的样品残留峰时,可以做如下操作:进样空白溶液注射会产生前一次样品溶液注射的峰,首先冲洗针管。

史上最全液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史上最全液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史上最全液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压力异常操作压力的变化往往是故障的征兆。

从下表中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右侧的列表中参考相应的解决方法。

A、没有压力显示,没有流动相流动原因解决方法1、电源问题 1、接通电源,开机2、保险丝被烧坏 2、更换保险丝3、控制器设定不正确或设定失败3、a、采取恰当的设定b、修理或更换控制器4、柱塞杆折断 4、更换柱塞杆5、泵头内有空气 5、溶剂脱气、启动泵抽出空气6、流动相不足 6、a、补充流动相 b、更换入口滤头7、单向阀损坏 7、更换单向阀8、漏液 8、拧紧或更换手紧接头B、流动相流动正常,但没有压力显示原因解决方法1、仪表损坏 1、更换仪表2、压力传感器损坏 2、更换压力传感器C、压力持续偏高原因解决方法1、流速设定过高 1、调整流速设定2、柱前筛板堵塞 2、a、在允许情况下反冲色谱柱 b、更换筛板 c、更换色谱柱3、流动相使用不当或缓冲盐的结晶沉淀3、a、使用恰当的流动相 b、冲洗色谱柱4、色谱柱选择不当 4、选择恰当的色谱柱5、进样阀损坏 5、清洗或更换进样阀6、柱温过低 6、提高温度7、控制器失常 7、修理或更换控制器8、保护柱阻塞 8、清洗或更换保护柱9、在线过滤器阻塞 9、清洗或更换在线过滤器D、压力持续偏低原因解决方法1、流速设定过低 1、调整流速2、系统漏液 2、确定漏液位置并维修3、色谱柱选择不当 3、选择恰当的色谱柱4、柱温过高 4、降低温度5、控制器失常 5、维修或更换控制器E、压力不断上升原因解决方法1、见列表C 1、见列表CF、压力降为零原因解决方法1、见列表A、B 1、见列表A、BG、压力不断下降,但不回零原因解决方法1、见列表D 1、见列表DH、压力波动原因解决方法1、泵中有气体 1、a、溶剂脱气 b、从泵中除去气体2、单向阀损坏 2、更换单向阀3、泵密封损坏 3、更换泵密封4、脱气不充分4、a、溶剂脱气b、改变脱气方法(使用在线脱气法等)5、系统漏液 5、确定漏液位置并维修6、使用梯度洗脱 6、由于流动相粘度的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漏液通常可以通过拧紧或更换管路接头来解决漏液的问题。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总结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总结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总结色谱质谱的在线联用将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定性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而且也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使样品分析更简便。

色谱质谱联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液质联用与气质联用互为补充,分析不同性质的化合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在分析仪器的使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仪器使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的故障。

下面,就LC-MS的各种故障给与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方便大家以做参考。

LC-MS液质联用仪常见故障排除LC-MS更多故障排除及解决1、电源接通,LED指示灯不亮原因及解决措施:检查电源线是否正确连接,单相230V电源是否供应到电源板。

2、仪器无法连接原因和解决措施:检查USB电缆的连接。

检查仪器电源为接通后,重新启动PC。

检查Lab solutions软件的环境设置。

3、“STATUS”LED灯闪烁相关问题(1)“STATUS” LED灯为红色原因:大的真空泄漏;真空泵异常包括机械泵和分子泵;泄漏阀异常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停止Lab solutions软件,并关闭PC和MS电源,检查和修理真空泄漏后再打开PC和MS电源,启动Lab solutions软件。

(2)“STATUS” LED灯闪烁绿色当分子泵出入准备,或真空度还没有达到目标值,LED灯闪烁绿色。

待机模式时,LED灯闪烁绿色。

(3)“STATUS” LED灯闪烁绿色且Lab solutions屏幕显示为待机状态。

DL管没有安装。

安装DL管。

DL管断开连接。

检查DL管连接是否正确。

检查PG值,如果PG值大于300Pa,检查是否有真空泄漏。

4、蜂鸣器响声(1)蜂鸣器响检查错误原因,该原因显示在Labsolutions屏幕上。

(2)蜂鸣器响模式“pip pip pip pip”(每秒鸣响两次)仪器前门内侧的泄漏托盘检测到液体泄漏。

提高质谱ESI响应的十大策略

提高质谱ESI响应的十大策略

10个策略提高LC-MS的ESI效率LC-MS/MS 如何有效提高电喷雾电离的效果,下面介绍十个重要的技巧,使你每次都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优化策略1:调整喷雾电压在很多实验室,喷雾电压通常使用的是一个默认参数,其适用于很多场景。

这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能够解决大多数使用场景。

但是,它并不是所有分析物的理想选择。

如果要为一个方法寻找最优喷雾电压,从一个较低的电压开始,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花时间调整喷雾器电压可以大大提高MS灵敏度。

电晕放电是一种由高压导体周围的空气等流体电离引起的电放电现象。

它表示一个局部区域,其中空气(或其他流体)发生了电击穿,变得导电,使电荷不断从导体泄漏到空气中1。

如果不采取足够的措施限制周围电场的强度,高压系统中就会发生电晕效应2。

当电场梯度(电场强度)超过某个值,但条件不足以引起完全的电击穿或电弧时,就会发生电晕放电3。

轴向喷雾模式,该模式下喷雾电压的值最优,带电粒子的传递效率最高边缘发射质谱是一种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LC-ESI-MS)的模式,其中电喷雾的锥形角度较大,导致液滴从针尖的边缘喷出。

这种模式可能会降低电喷雾的稳定性和效率,增加电弧放电的风险。

为了避免边缘发射模式,可以调整电压、流速、溶剂组成和针尖位置等参数2建议使用较低的喷雾器电压,以避免出现边缘发射或电晕放电等现象,这些现象可能导致信号不稳定或完全丢失MS 信号。

在负离子模式下,降低喷雾器电位有助于避免放电。

在正离子模式下,如果出现质子化溶剂团簇,如H3O+(H2O)n 和CH3OH2+(CH3OH)n (分别来自水和甲醇),表明存在放电现象;该现象可以通过避免高水性的流动相成分来解决。

在离子源内部,分析物也可能发生不希望的副反应,如氧化还原过程,这可能降低信号强度。

调整使用较低的喷雾器电压也可以减轻这类反应的发生。

根据经验法则,样品引入的环境水的比例越高,喷雾器电位就需要越高。

优化策略2:喷雾发生位置雾化位置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优化的参数,对一个实验室而言,它的最优值应该是能最大程度兼顾最广泛分析物的设置。

电喷雾离子源原理的一些理论探讨

电喷雾离子源原理的一些理论探讨

广 东 化 工 2020年 第13期· 78 · 第47卷总第423期电喷雾离子源原理的一些理论探讨罗杰鸿(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电喷雾离子源是液相质谱最常用的接口之一,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但由极小的液滴产生气相离子的机理尚未明确,同时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的观点。

主要的机理有离子蒸发机理、带电残基机理以及链弹射理论等。

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提出一种电喷雾离子源的新原理-“离子迁移搬运”机理,用以指导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电喷雾离子源;液相质谱;原理;离子迁移搬运[中图分类号]O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3-0078-02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spray Ion SourceLuo Jiehong(Guangdong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Survey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00, China)Abstract: Electrospray ion sourc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terfaces of liquid phase mass spectrometry.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environment, food, medicine and so 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the generation of gas phase ions from very small droplets is not clear, and scientists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viewpoints. The main mechanisms are ion evaporation model, charged residue model and chain ejec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our laboratory, a new principle of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is proposed-“ion migrate and transport” mechanism, which is used to guide the research work in our laboratory.Keywords: Electrospray ion source ;liquid phase mass spectrometry ;mechanism ;ion migrate and transport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是目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最常用的接口之一,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其作为一种软电离方式,可直接测定热不稳定的极性化合物、蛋白质等大分子,在蛋白组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1]。

药物分析中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LC-ESI-MS)是目前药物分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结合了液相色谱(LC)和电喷雾质谱(ESI-MS)两种技术的优势,具有快速、灵敏、高效和具体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液相色谱技术概述液相色谱(LC)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混合物中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通过将样品溶解在有机溶剂或水溶液中,然后通过固定相材料将化合物分离出来。

在液相色谱中,常用的固定相包括反相和离子交换柱。

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可以实现化合物的选择性分离。

第二部分:电喷雾质谱技术概述电喷雾质谱(ESI-MS)是一种常见的质谱分析技术,它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分析和结构鉴定。

在电喷雾质谱中,样品通过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被喷雾成气溶胶,然后经过干燥和脱溶剂过程得到带电的气体离子。

这些气体离子在质谱中通过质量过滤和离子检测来实现对化合物的分析。

第三部分:LC-ESI-MS联用技术原理LC-ESI-MS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析。

在LC-ESI-MS联用技术中,液相色谱将样品分离成多个组分,然后通过电喷雾接口将液相色谱柱出口的物质转化为气相离子。

这些气相离子经过质谱的分析可以得到物质的质量信息和分子结构。

第四部分:LC-ESI-MS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LC-ESI-MS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药物的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药物标准品的质谱图谱和校准曲线,可以准确测定药物的浓度。

其次,它可以用于药物的代谢研究。

通过分析药物代谢物的质谱图谱,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此外,LC-ESI-MS联用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结构鉴定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第五部分:LC-ESI-MS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LC-ESI-MS联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LC-MS(ESI-MS)质谱仪 使用授权测验

LC-MS(ESI-MS)质谱仪 使用授权测验

LC-MS(ESI-MS)质谱仪使用授权测验1.质谱图的横坐标代表_质荷比值___; 纵坐标代表离子流强度_。

2.什么是ESI技术?请简单叙述离子化技术的过程。

答:ESI是指电喷雾离子源,是质谱中较常用的一种离子化方式,这是一种软电离源,将溶液中的离子转变成气相离子,进而进行MS分析,能使大质量的有机分子生成带多电荷的离子。

过程:在喷雾毛细管端产生带电雾滴,通过溶剂蒸发和雾滴分裂使带电雾滴变小,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至生成很小的带电雾滴,由很小的带电雾滴产生气相离子。

3.ESI离子化技术常见加合离子峰有哪些?某化合物M平均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为663.1,准确分子量(exact mass)为662.2,质谱图上出现m/z为1347.5的正离子峰,如何解释?答:ESI离子化技术除了出现准离子峰(M+H+)外,还经常出现加和离子峰,常见的正离子有:M+Na+ ;M+K+; M+N H4+;常见的负离子加和离子有:M+Ac-; M+Cl-;出现何种加和离子与样品的溶液相关。

如果样品浓度太大时,会出现二聚体准分子离子峰(2M+H+),或者二聚体加和离子峰2M+Na+。

1347.5的正离子峰为2M+Na+,即662.2+662.2+23=1347.4。

4.LC-MS(ESI-MS)质谱仪对测试样品的要求是什么?某样品含有少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8H29NaO3S)可否进行测试?答:要求:(1)极性大;(2)分子量范围在50-2000之间;(3)不含有表面活性剂和金属有机物及磷酸盐等;(4)对分辨率要求不高;(5)不含固体颗粒;(6)浓度必须小于100ppm。

不可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表面活性剂,容易导致强残留。

5.怎样制备进样样品?请简述其过程答:一般制样可以分为三种方法:(1)蘸进样:主要对于浓度大的样品,用针尖蘸取微量样品(已溶于溶剂的样品),溶于甲醇中,充分搅拌,即可进样。

(2)针尖进样:对于中等浓度的样品,针尖吸取样品,然后打出,针尖里的残留样品,溶于甲醇,搅拌即可进样。

ESI浓度型液相检测器使用综述

ESI浓度型液相检测器使用综述

与LC/MS接口相比较,有其不同的 要求,例如:CE流速很低,缓冲系统具 中等电导,分析毛细管两端均需保持电 接触以确定CE电场梯度,溶质区带的毛 细管外展宽必须减低至最小以保持高分 离效能等。
CE/ESI/MS的同轴夾套液流接口(A)及液体汇合接口(B)
在夾套液流接口中的夹套液体通常 为甲醇、甲氧基甲醇、乙腈并含10~20% 甲酸、乙酸或水,在CE毛细管(约 140~180mm o.d.)和熔融二氧化硅或不 锈钢毛细管(约250mm i.d.)间流过。 对于ESI 正离子操作方式,+2~5kV 的电压加在夾套液体上,夾套液体的流 速为2~5mL/min。
分流器的好处
• 可同时收集经色谱纯化的样品 • 可同时使用与质谱仪平行的另一检测器 • 以较低的流速通过离子源以增加离子化 效率 • 因为只有一小部分样品进入离子源,因 而有利于保持质谱仪清洁
灵敏度及线性范围
ESI/MS的灵敏度取决于: • 柱内径、流速和溶剂组成 • 待测成分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其表面活 性,因为ESI的机制假定为一种表面离 子化技术,具表面活性的化合物(例如 去污剂)用ESI 时具最高的响应。这些 化合物也是对其它表面活性较弱的分子 的最有效的离子化抑制剂,因为它们占 据了液滴表面
TFA Fix
+ [ M+H ] + [ CF 3COO ] + [ M+H ] CF 3COO -
可在柱后添加丙酸或乙酸(20%酸,80%异丙醇, 流速 0.1mL/min )。由于沸点(bp)的差别: bp 丙酸>乙酸 >三氟乙酸 在ESI溶剂蒸发过程中,TFA为沸点较高而离子对 作用弱的丙酸或乙酸所取代,因而易于生成[M+H]+, 得到较强的质谱信号。

ESI-MS分析中常见现象及解释

ESI-MS分析中常见现象及解释

1、M+Na的问题对于一些样品,只有M+Ma,而M+1 几乎没有该类化合物的特点是,化合物结构中还有多个O 和(或)S 原子。

我们用的色谱纯的乙腈(Merck),质量上是没的说的,但是,色谱纯的溶剂中仍然还有痕量的碱金属离子。

即使在样品处理中没有引入碱金属离子的盐,溶剂中存在的痕量碱金属离子会使质谱上会出现加碱金属离子的加合离子而在质谱上会出现+Na的原因;由于在化合物中O、S 原子还有未配对的孤对电子,而Na 离子有没有电子的空轨道,所以O、S 特别容易捕获Na离子而形成带电粒子,而但样品还有多个O、S 的时候,形成+Na 峰的几率增加,+H峰的比例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2M峰和双电荷离子一般样品是出M+1(23...),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2M+1(23...)丰度随之增加,这主要是样品浓度增高时,ESI 喷雾时,带电雾滴中样品浓度增大,在后面的库仑爆炸和进一步的去溶剂化过程中,最后两个分子和一个电荷在一起的概率增大造成的。

对于双电荷离子,主要是分子结构中有两个质子化位点,最后两个位点都带了一个电荷,最后形成了双电荷离子。

在ESI 时,喷针和仪器组成了一个原电池,流动相和喷针表面发生电荷转移,使得喷出来的雾滴带电荷,而在喷雾过程的逆流N2 的作用下,带电液滴发生一级一级的库仑爆炸(大部分液滴以废液和气态被除去),在最后的去溶剂化后就形成了被检测离子。

所以样品只有带电,同时在库仑爆炸中优先激发出来,才能形成检测离子。

这主要是考虑的溶剂化学的影响,而且基质的存在很可能会抑止样品的离子化(基质效应)。

而APCI 的流动相在喷雾后,流动相被吹干后,样品分子通过电晕放电针来带电荷(另外,还可能发生电荷交换)。

电晕放电针的参数对样品电离有影响,而基质效应影响很小。

3、弱极性样品离子化问题极性偏低建议采用APCI(大气压化学电离)或APPI(大气压光致电离)源。

一般酸性化合物流动相中加盐:如甲酸铵、乙酸铵,或碱(氨水)来增强化合物的离子化,一般采用负离子检测模式。

解读ESI电喷雾质谱

解读ESI电喷雾质谱

解读ESI电喷雾质谱第三页电喷雾的产生电喷雾当在液体流上加上高电压,会产生液滴,这种技术被称为电喷雾。

例如:HPLC流出的就是液体流。

在20世纪早期这种产生液滴的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在电喷雾中,较大的液滴不断爆裂成更小的液滴,最后,被分析物解离为离子进入气态。

在这里,纯粹的电喷雾指不使用雾化气。

在更高的LC流速下,使用鞘气在帮助完成雾化过程。

一些研究者称这种方法为“气动辅助的电喷雾”(pneumatically assisted electrospray)。

举例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单肽离子化产生一个带电部分和一个不带电部分。

分子中正电荷的数量常和分子中碱基位点的数目是相关的。

在质谱的正离子采集模式下,分析物在低pH下喷出,更容易形成正离子。

在质谱的负离子采集模式下,在分子等电点以上的负离子化有利于产生去质子的分子。

ESI质谱的基本原则是:在质谱本身能用其电场影响分子之前,分子必须能够带电。

下面的部分我们会介绍质谱中为什么会出现分子群。

注:大部分从胰蛋白酶酶解产生的肽,会有两个潜在的质子化的位点:氨基和碱性的C端残基,赖氨酸或精氨酸。

液质联用流动相的选择1)甲醇vs乙腈甲醇:优点:便宜、相同的保留因子所需要的甲醇的比例大,有机相浓度大有利于离子化。

缺点:反压高,洗脱能力差。

乙腈:优点:洗脱能力强(色谱峰窄),反压低。

缺点:价格较高。

2)有机相的比例:一般有机相比例太低,不利于雾化,太高不利于离子化(且背景较高)。

推荐使用40%左右的有机相比例。

3)梯度vs等梯度梯度洗脱有利于未知样品的测试,但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且信号稳定性较差。

等梯度洗脱,常用于2-3个保留时间较近的化合物的测试,所需时间短(2-3min),且信号稳定。

流动相过滤预防:所有的流动相(水相,有机相,盐溶液等),必须用0.45um的滤膜过滤;仪器不使用时,需将溶剂滤头从水相或缓冲液相中取出,并浸泡在有机溶剂中,否则会导致霉菌和微生物的生长,造成溶剂滤头堵塞。

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SI-MS)

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SI-MS)

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SI-MS)扎卡里·沃拉斯(Zachary Voras)1.分类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或ESI)是一种分析大型非挥发性材料(如生物材料和聚合物)的电离技术。

ESI常用作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的电离技术。

ESI可与各种质量分析仪联用,不过最常与之联用是四极杆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这是一种微侵入破坏式技术。

2.说明图1 电喷雾电离源一般性示意ESI是质谱分析中用来分析大型非挥发性物质的电离方法(Yamashita和Fenn,1988; Fenn等,1989)。

顾名思义,样品溶解后经毛细管通过电场形成带电液滴的喷雾。

随着溶剂的蒸发,带电液滴的库仑力会迫使带电的分子种类解吸,将其导向质量分析器(Kebarle和Tang,1993)。

图12为ESI源的一般性示意。

这种技术要提取一毛细管的样品溶液,因此常作为液相色谱的电离源。

毛细管内液体流速通常为1~20 μL/min,但微-ESI或纳米-ESI 的毛细管内液体流速可能小于这一数值。

液体受到电场(2~6 kV)作用时会在毛细管口形成泰勒锥,随后分解成单个液滴,这个过程可以用瑞利方程来描述。

加在毛细管上的电场会令液滴带电,这也有助于电喷雾的形成,因为库仑力会导致液滴颗粒相斥。

这种技术能将液滴破成单个的完整分子,因此电喷雾电离检测限极低,已发表的成果中,检测浓度已低至埃摩尔级以下。

ESI-MS生成的质谱显示的是多电荷分子离子,这是由于ESI的间接电离几乎不会造成大量分子碎片,因此ESI被认为是一种“软”电离技术。

对于常含有两性官能团的生物材料,无须额外的辅助材料就可以使分子离子带电。

对于不含易电离位点的大型材料(如某些聚合物),可添加盐(如钾盐、钠盐等)来帮助电荷形成,以增强ESI 信号。

3.应用ESI既可单独用于纯净物检测技术,也可以与LC等复杂混合物预分离技术结合使用。

esi源的质谱出现分子离子峰

esi源的质谱出现分子离子峰

标题:深度解析esi源的质谱:探索分子离子峰的形成与意义在质谱分析领域,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简称esi)是一种常用的离子化技术,它能够将溶液中的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为后续的质谱分析提供样品。

在esi源产生的质谱图谱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分子离子峰,这些峰代表了分子的离子化状态及其质量信息。

本文将深度探讨esi源的质谱及分子离子峰的形成与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质谱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1. esi源的基本原理在质谱分析中,电喷雾离子源是一种常见的样品离子化技术。

它通过在高电压下将溶液喷雾成微小的液滴,在气体环境中蒸发,形成带电的离子。

这些离子会被引入质谱仪中,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和检测过程,最终形成质谱图谱。

esi源作为一种柔性离子化技术,适用于多种化合物的离子化,包括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2. 分子离子峰的形成在esi源产生的质谱图谱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分子离子峰。

这些峰代表了分子的离子化状态及其质量信息。

分子在esi源中通常会获得一个或多个质子,形成[M+H]+或[M+nH]n+等离子体,其中M代表分子的质量,H代表质子。

除了质子化,分子还可能发生其他离子化反应,形成不同形式的离子峰,如[M+Na]+、[M-H]-等。

3. 分子离子峰的意义分子离子峰在质谱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化合物。

通过测量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和相对丰度,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存在的数量。

分子离子峰还可以为质谱数据的解释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研究者理解化合物的离子化机制、反应途径和解离行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质谱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esi源的质谱及分子离子峰的形成与意义对于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的质谱分析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理解esi源的原理和特点,同时对分子离子峰的形成及其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用质谱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液相色谱解决方案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液相色谱解决方案

液相色谱仪的6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上液相色谱解决方案众所周知,定期对液相色谱仪进行保养与维修,不仅可使其长期保持在健康、可用、可靠的状态下,还可增长仪器的使用寿命,节约企业成本。

在此,我整理了有关液相色谱仪的6个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压力异常压力,是液相色谱中为重要的指标,操作人员应记录仪器正常状态固定相条件下的压力值,并时时注意仪器压力的变化。

通常,压力不稳可引起保留时间的变化,而且不同流动相处于相同的流速与温度时,也会出现压力不同的情况。

压力异常主要分为压力高与压力波动两种情况。

为避免压力过高,操作人员可采用流动相过滤、样品过滤等方法,滤掉溶剂和样品中的微小颗粒与细菌,以避免色谱柱、流路的堵塞。

而压力波动,则是由宝石球沾在球座上、宝石球或球座受污染,所导致的密封差。

此时,操作人员可选择合适的器械,将连接入口的单向阀顶开并清洗。

二、漏液据了解,液相色谱仪的泵漏液,有柱塞密封垫磨损漏液与清洗垫磨损漏液两种情况,手动进样器的漏液多由转子密封垫磨损引起,检测器的漏液由流通池堵塞引起,而柱子接头处的漏液则由接头松动、磨损、不匹配等情况引起。

为预防解决这一类问题,仪器操作人员应每两年便更换仪器相应的部件。

三、基线噪音大引发基线噪音大的原因有四种:(1)使用了低纯度溶剂,或者流动相受污染;(2)检测器流通池、流动相内有气泡;(3)通过检测池的能量不足;(4)波长设定过短。

相应的,操作人员应当取用纯度更高的溶剂、检查样品池中的情况,一旦发现污染,还应及时清洗样品池。

如污染严重,操作人员可拆开样品池,将透镜放入异丙酮中进行超声清洗。

在这篇文章中,我先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液相色谱仪的3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下篇文章里,我还会将有另外3个问题及解决方案罗列出来,敬请期待。

高效液相色谱使用常见问题1. 色谱柱中的流动相会排干吗?不少做色谱分离试验的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不慎未及时补充流动相,泵将溶剂瓶中的流动相吸干了,HPLC系统由此而停止工作了。

电喷雾电离(ESI)

电喷雾电离(ESI)

电喷雾电离(ESI)
在输送样品溶液的⽑细管出⼝端与对应电极之间施加数千伏的⾼电压,在⽑细管出⼝可形成圆锥状的液体锥(TAYLOR CONE)。

由于强电场的作⽤,引发正、负离⼦的分离,从⽽⽣成带⾼电荷的液滴。

在加热⽓体(⼲燥⽓体)的作⽤下,液滴中的溶剂被汽化,随着液滴体积逐渐缩⼩,液滴的电荷密度超过表⾯张⼒极限(雷利极限),引起液滴⾃发的分裂,亦可称为"库仑爆炸"。

分裂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的进⼀步变⼩,最终导致离⼦从带电液滴中蒸发出来,产⽣单电荷或多电荷离⼦。

质⼦的加成可⽣成单价或多价正离⼦,⽽脱质⼦可⽣成单价或多价负离⼦。

esi形成多电荷原理(一)

esi形成多电荷原理(一)

esi形成多电荷原理(一)ESI形成多电荷介绍在质谱分析领域,电喷雾离子源(ESI)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产生气溶胶化的溶液中的离子。

在某些情况下,ESI有能力产生多电荷荷载的离子。

本文将深入解释ESI形成多电荷的原理。

ESI的基本原理ESI基本原理是使用电场将样品中溶解的分子转化为气相离子。

通常情况下,溶液通过毛细管经过高电压施加点,形成带电液滴。

液滴随后通过脱溶机制形成带电荷的小液滴。

接下来,液滴进一步脱溶形成溶剂蒸汽和离子。

ESI多电荷形成机制ESI形成多电荷的机制复杂,涉及溶液中化学反应、电喷雾过程和离子化机制等多个方面。

溶解质的离解和质子转移在溶液中,部分物质会发生离解,产生带电离子。

这些带电离子的形成可以增加ESI产生多电荷离子的概率。

化学反应与充分混合在毛细管与溶液接触的过程中,溶解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与充分混合,可能促进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形成。

电喷雾过程与离子化机制电喷雾过程中,液滴经历了脱溶和剧烈的离子化过程。

离子化机制包括物质分子的质子化、去质子化和电子转移等。

这些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导致多种多样的离子化产物,从而产生多电荷荷载的离子。

ESI多电荷的影响因素ESI形成多电荷离子的概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解质的化学性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溶剂的极性和pH值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因素:•溶解质的酸碱性:酸性溶解质可以促进质子转移反应和多电荷离子的形成。

•溶液的离子浓度:较高的离子浓度可能减少多电荷离子的形成。

•溶剂的极性:极性溶剂通常有助于形成多电荷离子。

•pH值:不同pH值下,物质的离子化程度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多电荷离子的形成。

结论ESI形成多电荷离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化学反应和物质相互作用。

在质谱分析领域中,理解多电荷产生的原理对于解释质谱谱图和提高分析灵敏度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解释能够增加对ESI 多电荷形成机制的了解,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Liu, J., & Markides, K. E. (2020). ESI的理论与实践. 质谱学评论, 188(4), .2.Kaltashov, I. A., & Eyles, S. J. (2002). Studies ofbiomolecular conformations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by mass spectrometry. 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 21(1), 37-71.ESI多电荷离子的应用领域ESI形成多电荷离子在质谱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喷雾质谱常见问题及处理

电喷雾质谱常见问题及处理

电喷雾质谱常见问题及处理李玫【摘要】本文介绍Thermo的LTQ XL液相质谱联用仪,为现阶段蛋白组学中,生物分析中很常见的仪器,作者针对使用中的常见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处置方案,并配合一些常见的维护知识进行说明,为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电喷雾质谱;样品制备;色谱柱;液相;质谱;问题;对策【作者】李玫【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3质谱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生物分析技术之一。

质谱在高质量生物分子的测定中,以其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而电喷雾是当今有机质谱中最软的电离技术,它是将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或喷针导入大气压电离源内,在气化气的帮助下,在源内毛细管终端与反电极之间的强电场作用下,样品溶液形成带电荷的雾,即电喷雾。

当雾滴在大气压下蒸发时,随着溶剂的蒸发,由于液滴直径变小,液滴表面电荷密度增加,当液滴表面电荷达到雷利极限,液滴进一步裂变,再次达到雷利极限,再一次“爆炸“,如此循环,当溶剂从小液滴中完全蒸发后形成离子,生出的样品——气相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析,测出它们的质荷比。

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电喷雾质谱中容易形成多电荷峰,分子量测定准确度高,现今电喷雾质谱成为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重要的标志性工具[1],在定性肿瘤差异蛋白方面更是重要的工具。

作者在应用Thermo LTQ-XL 液相质谱联用仪过程中,对其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归纳。

1 样品制备1.1 问题该液相质谱联用仪主要检测的样品为蛋白质样品,样品预处理很关键,其样品要求必须是纯的。

样品制备中需注意4个问题:(1)保证蛋白质的完全溶解;(2)避免蛋白质降解或丢失;(3)去除杂质的影响;(4)勿反复冻融已制备好的样品[2]。

现阶段蛋白研究采用从下而上的方法,蛋白经过酶解等处理成小段的肽段,所以前处理可能参杂一些含高浓度的盐,和对ESI不友好的缓冲液,会对电喷雾质谱造成一些影响。

质谱常见问题使用经验

质谱常见问题使用经验

质谱常见问题使用经验2018年即将过去,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质谱之家特地为您整理了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有机质谱常见问题及解答。

相信使用质谱的你一定会用得上。

(ICP-MS的小伙伴别着急,你们想要的东西在这里→我是传送门)1、质谱不出峰的可能原因?答:1)进样系统与离子源没连接或有漏液2)六通阀漏液3)雾化气没开4)喷雾电压没有5)离子进入分析器的离子通道堵塞6)喷雾毛细管堵塞2、如何根据样品选择离子源?答:可根据分子量的大小、极性。

APCI适合小分子,极性小的化合物;ESI适合分析的分子量范围较大、分子要求带有一定极性。

一般先考虑用ESI分析,如果极性实在太小,才想到用APCI。

3、等度还是梯度洗脱如何选择?答:其实只做一两个化合物,是等度洗脱好,速度快,但也并非越快越好,特别在分析生物样品时,考虑到基质效应,保留因子控制在2-3左右较好。

梯度洗脱适合分析多个结构不同的物质,如化合物与代谢产物一同鉴定的时候,比如苷和苷元的一同测定。

另外很多做合成化学的分析实验室用的也是一通用的梯度洗脱方法,一个方法搞定大部分样品。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简单的样品可以采用等度洗脱,而对于那些复杂的样品分离通常需要进行梯度洗脱。

4、气质和液质系统对比答:除了采用的分离手段不同(气相和液相)外主要的区别在于真空系统和电离方式。

气质的真空系统比较简单,只要一个小的机械泵和一个分子涡轮泵就可以了。

液质的机械泵要比气质大,需要两个分子涡轮泵。

气质的电离方式有电子电离(EI)和化学电离(CI)。

液质的电离方式有电喷雾电离(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和大气压光电离(APPI)。

5、APCI和ESI的不同点?答:1)离子产生的方式不同。

APCI利用电晕放电离子化,气相离子化。

ESI利用离子蒸发,液相离子化。

2)能被分析的化合物类型不同。

APCI适合弱极性,小分子化合物,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ESI 极性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

3)流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质联用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检测仪器,今天小编通过问答形式,详细介绍一下液质联用中的ESI离子源技术,透过原理,解答您在分析过程中的常见的疑惑。

一、ESI电喷雾离子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图1. 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构造图
我们通过分解的方式来窥探一下ESI产生离子化的基本过程
液相色谱作为进样系统和分离系统:
待分析物通过液相色谱系统在色谱柱上得到分离,被流动相带入电喷雾针。

图2. ESI电喷雾离子源构造图
●电喷雾针:
电喷雾针为套管式结构,中空管道,如上图,中间为流动相通道,两侧翼为雾化气通道,电喷雾针中的喷雾气,形成喷雾压力,流动相液体随喷雾气,被压入大气压气化腔室(见图1)形成喷雾。

●电场梯度:
在喷雾针、和离子锥孔处的反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梯度,液滴在此处形成正离子或负离子,正负离子形成与化合物的性质相关。

●脱溶剂气:
被加热的逆向的反吹气,与液滴发生热量交换,使得带电液滴脱溶剂化,库伦爆炸在此过程中反复进行,最终形成裸露的气相离子,通过离子传输组件,进入四极杆质量过滤器中。

●加热鞘气(辅助脱溶剂化):
加热的鞘气,在喷针的两端,和喷针平行处,其作用,一个是热量交换,使得带电液滴气化,另外一个目的是实现离子聚焦,防止离子的逃逸。

二、质谱中的各种“气”和各种“电压”,您了解吗?
反吹气(又名气帘气或者脱溶剂气):
反吹气,和气帘气,脱溶剂气其实是不同的名称,从锥孔(或者毛细管)出来的加热气,运动轨迹和离子运行轨迹相反,所以有的叫它”反吹气”,又因为这种加热的气体,对于进入离子
通道前的带电液滴,与之进行热量交换,起到了脱溶剂化的效果,又被称为“脱溶剂气”,在与离子传输相反的道路上,它形成了一道像窗帘一样,阻隔了中性分子进入离子通道的路线,降低了本底干扰,所以也被称为”气帘气”。

⏹喷雾气:
我们可以看到,雾化气在喷雾针平行的方向上,其主要作用在于形成喷雾压力,使得经过喷针的液流,形成细小的雾滴(此过程带电和雾化同时进行)。

⏹碰撞气:
(基于3Q质谱来说明),则是在质谱的碰撞池中,将来自于第一个四级杆筛选过滤后传输来的离子,与之发生碰撞,离子被撞碎后,送到第三个四极杆,由于为了防止产生碎片的复杂性,碰撞气只传递动量,不参与反应,所以一般采用高纯的惰性气体。

⏹电喷雾电压:
这个施加在喷雾针上的电压,主要是用来将经过色谱柱后的流动相,到达喷雾针处形成的液滴,使之带上电荷,改变电压的正负性,其可使得液滴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这个喷雾电压,实际上使得在喷雾针到反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梯度,带电机理可以看作一种电泳机制。

⏹锥孔电压或者毛细管电压:
经过脱溶剂的裸露的气相离子,在经过取样锥孔时候,会在锥孔处(有的传输口,里面是一根毛细管),在这个地方施加一个锥孔电压(或者称为毛细管电压),起到导入传输离子的作用,这个电压就是锥孔电压或毛细管电压,不同仪器厂家将不同的地方称为毛细管,需要区分。

⏹去簇电压:
簇离子的形成过程:
(1)离子源和离子传输单元间的真空差异,导致离子流发生超音速膨胀;
(2)离子流的膨胀导致冷凝
(3)冷凝吸附溶剂分子,形成簇离子
在离子形成过程中,极性分子容易和离子簇合,降低了离子化效率,在这个过程(AB质谱)中加入去簇电压,可以使得极性溶剂分子产生极化,并且给予离子共振能量,可以阻止溶剂分子的吸附,防止成簇的形成,这个就是去簇电压的作用,但当去簇电压过大,离子共振的能量过大,
容易导致键断裂,从而导致源内裂解。

三、SI中关键的库仑爆炸是怎么回事?
带电液滴,表面积聚了相同的电荷,在向离子传输的过程中,遇到热的反吹气和鞘气,交换了热能,使得包裹离子的溶剂气化,液滴内径减少,表面的电荷更加集中,由于库仑力与半径方成反比,因而,库仑力在不断增大,束缚液滴的是其表面张力(让液滴收缩的力);当达到一定的极限,库仑力大于表面张力,液滴就爆炸了,变成更小的液滴,这个过程就是库仑爆炸,库伦爆炸使得离子由液相液滴转化为气相离子。

四、ESI为什么可以使得化合物带上多电荷?
多电荷的产生,主要和离子形成机制以及化合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对于分子量小于1000Da 的化合物,一般形成单电荷,少部分低分子量化合物会形成双电荷离子;对于大分子如聚合物、蛋白质、多肽等容易形成一些列的多电荷离子;由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核酸不止一个活性位点,其在ESI中的会产生一系列的多电荷质谱峰,并且所带电荷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多电荷导致了同位素峰的分离变得困难。

五、反相分离和离子化效率怎么取舍?
我们知道反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是最常见的物质分析方式,而水、甲醇、乙腈为常见的溶剂,粘度大小为:水>甲醇>乙腈,溶剂的粘度大,引起反压较高,溶剂的洗脱能力则刚好相反,水的表面张力较大,因而在水含量高情形下,形成Taylor锥和稳定的喷雾所需要的电压也高,但因此容易引起尖端放电(尤其在负离子模式中),另外水含量较高不利于液滴雾化和脱溶剂化,但是水的存在,又影响着溶剂的介电常数、电导率,这些似乎又说明了水在离子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雾滴的半径大小,带电情况也和水含量比例相关,而在反相色谱中,有机相的比率、溶剂强度等又影响色谱分离度和峰的宽窄(谱带展宽),通常在水相和有机相比率中既要兼顾反相分离效果,又要考虑离子化的效率,ESI属于浓度敏感型离子源,为了兼顾良好分离效果和离子化效率,我们一般采取折中化措施,在50%的水-有机相比例基础上来测试调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有时候
在需要水相比例足够高的情形下,会通过降低流速,增大脱溶剂化气流和温度,来获得较好的离子化效率。

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组建成立,总部位于上海,目前拥有500多位员工,2018年销售额超过5亿人民币;是中国领先的实验用品供应链管理服务商;目前公司已是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客户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化学试剂、标准品、气相色谱相关耗材、液相色谱相关耗材、样品前处理产品、实验室通用耗材、小型仪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