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04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原始艺术与审美
人面鱼纹盆作为原始艺术的代表,展现了人类早期对美的追求和 表达方式,对现代艺术和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
人面鱼纹盆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 流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现代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历史与考古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 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目录
•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 史
• 人面鱼纹盆的神秘图像解读 • 人面鱼纹盆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01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 的起源与历史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史
•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与评价
世界级艺术珍品
人面鱼纹盆作为中国远古时期的 艺术珍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收 藏和研究,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
的瑰宝。
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人面鱼纹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 碑之一,标志着中国远古彩陶艺术 的巅峰,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高度评价与认可
人面鱼纹盆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 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视为中国史 前艺术的瑰宝和世界艺术史上的重 要遗产。
人面鱼纹盆作为历史文物,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
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建议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人面鱼纹盆等珍贵文物
的保护力度。
文物保护意识普及
02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作者:唐延青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摘要]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
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仰韶文化;鱼纹纹饰[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5-03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因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年,①延续了大约900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西抵甘肃天水,南至汉水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邠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③开始进入繁荣期,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
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
我们在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
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
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
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
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
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器、高寺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
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
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
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
人面鱼纹盘
简介【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类别】陶器【年代】新石器时代【文物原属】半坡文化遗物【文物现状】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外形】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评价】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中国彩陶工艺的杰作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
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
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
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
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相关资料人鱼合体人面鱼纹彩陶盆展览(2张)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文档资料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 ,因 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 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 年, ①延续了大约 900 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 , 西抵甘肃天水 ,南至汉水上游 ,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 , 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 , 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 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 , ③开始进入繁荣期 , 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 , 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 , 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 ,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 , 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半坡类型鱼纹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陶盆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 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复体鱼纹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鱼纹构成一组的鱼纹。
半坡类型早期的彩陶纹饰多为单体鱼纹。
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不同观点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看法 ,学术界至今尚 无定论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殖崇拜说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 : “中国人上古起以鱼象征女 性, 象征配偶 , 而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 , 而 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相关。
考古与文物鉴赏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姓名:彭雅欣专业:10历史学学号:100301095 摘要: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其中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更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本文所要论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彩陶?所谓" 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 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
”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
它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为主,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
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
彩陶艺术的出现, 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
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 个时期, 其代表作有: 鹳鱼石斧、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
而本文所要介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作,据有关专家考证, 仰韶文化早期以半坡型彩陶为代表。
半坡型彩陶多为赭红色, 是因为烧制中陶土铁氧化造成的。
陶器在烧制之前原色多为灰白色, 以黑色矿粉在底上描绘。
彩绘纹样除几何纹样外, 以人面、鱼、鹿形象最引人注目, 另外还有图案花纹、绳纹、弦纹、锥刺纹、宽带纹、三角纹、斜成纹等。
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对现代陶瓷的影响
陶瓷的赏器的高贵典雅及实用器的简约大气都是以胎土材质为基础的,从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以细泥为原料,陶坯制作完成后,用赤铁矿粉以及氧化锰做颜料进行上色,捏成型后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
现代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
发展到现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它们在材质上都是以土和矿物质为基础,进而细化,现代陶瓷到今天能快速的发展,新时代时期陶器对现代陶瓷工艺影响巨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们现代陶瓷艺术手工传统制作技法中,又可分为捏塑成型,泥条成型(又称盘筑)与泥板成型(又称板筑)三种,都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制瓷方式。
现在的陶塑手工艺人可以用捏塑的方法做出许多复杂的造型。
还有一些当代陶艺家们用捏塑的方法创作大型作品。
将一小块的泥团捏成一件动物或人物是许多儿童学习陶艺制作的第一步。
熟练的民间艺人可以用捏塑的方法做出许多复杂的造型。
还有一些当代陶艺家们用捏塑的方法创作大型作品。
或者,用捏塑的方法做成许多小部件,再装配成一件大雕塑。
捏塑是很有表现力的技法,捏塑时留下的指印,也可以形成十分有趣味的肌理效果。
在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陶器中均有发现,至今还可以在许多民间陶器作坊中看到。
制作者将泥团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
然后将泥条按照所需要的造型盘圈垂直重叠。
制作者可以将器物表面的水平状条纹用手或工具修光,也可以将部分条纹留作装饰。
泥条成型法可以做小件作品,也可以做大件作品。
作品的大小取决于泥条的粗细。
也就是说,作品较小,泥条就搓得细一些,作品较大,泥条就搓得大一些。
目前景德镇在仿制前人及博物馆的一些藏品和制作大型缸体时一直沿用泥条盘筑法。
制作者可以用擀面棍滚压,用钢丝切割,或拍打等不同方法取得泥片。
泥片成形颇似量体裁衣,是最常见的雕塑或容器的手筑成形技法。
从简单的方形陶盒到复杂的人体造型均可使用泥片成型的工艺。
泥片成型也是瓷器制作的传统工艺之一,目前也是宜兴紫砂壶的传统工艺和景德镇陶瓷镶器中最重要的环节。
传世国宝:神秘奇特的人面鱼纹彩陶
引导语:作为半坡遗址出土的诸多彩陶中,数人面鱼纹纹饰彩陶最常见了。
鱼纹刻画的十分生动,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又奇幻怪异。
现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禁又次让人惊叹国人的智慧!一、杰出的彩陶技术: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
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
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
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
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二、人面鱼纹盆的历史: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逐渐繁荣,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落。
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
61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王世博(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摘要:1954年,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
与此同时,关于彩陶纹饰的含义,社会各界也展开了激烈讨论,至今已有二十余种解释,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年代较早且纹饰特点较为突出的彩陶类型。
半坡类型彩陶不仅是古代先民的日用器皿,同时也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先民们在陶器表面饰有大量精美的彩绘纹饰,主要分为象生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象生纹主要有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鹿纹等,几何纹主要有网纹和圆点、三角、宽带等组合形成的纹饰。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彩陶文化内涵,更是为世界彩陶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彩陶纹饰的释义工作意义重大,是了解和探索半坡先民社会生活状况、精神世界、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彩陶纹饰内涵;彩陶纹饰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一种地方类型。
以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
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一期)、宝鸡市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市横阵,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山西省芮城县东庄村,湖北省郧县大寺等处[1]。
西安市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并于1954年由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许多彩陶表面都绘有艳丽的纹饰,以鱼纹纹饰最为集中,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故本文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早期纹饰中的“鱼纹”为例,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尝试对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早期常见的纹饰及鱼纹特点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
当时的半坡先民们生活在依山傍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懂得饲养家畜、培育农作物,并且习惯于定居生活,其物质生活资料有了较为稳定的来源。
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人面鱼纹人面鱼纹,古代陶器纹饰。
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
目录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绘于盆的内壁,人面呈圆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
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
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
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而是一个圆形的近于图案的纹样,头发挽成高髻或饰以羽毛、草穗之类的饰物。
前额上涂以不同色彩,髻左右各插着对称的羽毛或者其它东西做成的缨穗式鱼形饰物,口角涂色,嘴多呈张开状,眼睛或瞪大或闭拢,嘴上两边也对称装饰着谷物、草穗、毛羽制成的类似胡子或鱼形的饰物。
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最基本的关键。
不求形体逼肖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和平涂的手法构成。
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
整个纹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丰富表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对这一寓意颇深的图形,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从纹样中的鱼形饰物而认为是由鱼而形成的观念或图腾崇拜,但在出土的人面纹中也有不加装饰或以不同物的。
而穗状饰物及鱼形饰物似乎可以认为与欢庆春天到来有关。
对髻两侧的装饰,那些上翘的饰物,又使人联想起自古以来中国人冠上的带饰或帽翅,这是否是中华远古纹面习俗形成的牢固审美观念的迁延?人面鱼纹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一带发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形图案,学者们对此图案的解释众说纷纭,现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图腾说。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的阅读题及答案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的阅读题及答案《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的阅读题及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的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
权力象征说:
也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
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 特指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
权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
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会成为 氏族的首领,就具有了对其他 人绝对的统治能力,具备支配 其他人的神圣权力。
外星人形象说: 还有不少人认为人面鱼纹图案 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 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 前,一些外星人光临过地球, 而这个人面鱼纹便是它们的形 象,也有可能人面鱼纹盆是它
彩 陶
人 与 土 的 神 话
女娲 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
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搅拌泥浆,甩 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 一个史实: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已经能熟练地 制造陶器。
原 始
彩 陶 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筑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 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使用火 将松软的泥土变成坚固的器具的创造性活动,也是新石器
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 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 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
国 宝 —— 仰 韶 文 化:半 坡 彩 陶
人 面 鱼 纹 盆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呈
圆形构图,画面由人面和鱼组合而成。 在这个人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
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
创作的,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 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 陶 的 器 形
盆
罐
鼎
瓮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我们的文化魅力、传承我们的文化精华,在欣赏古典岩画彩绘的中华古老文化的瑰宝道路上不断地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艺术情趣,快乐健康滴生活。
一、原始时期岩画最早的岩画则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头表面,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
现已发现著名的岩画点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福建华安县仙字潭摩崖石刻、广东省珠海市高栏岛石刻画、台湾高雄县万山岩雕群、云南省沧源县石刻、广西宁明县明江石刻、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石刻等等。
云南省沧源石刻《人类生存活动场面岩画》赏析《人类生存活动场景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境内。
现已发现一千多个岩画图形,其中以人物图像为最多,还有动物、树木、太阳及一些原始表意符号等。
这幅图是一件较完整反映人类生存活动场面的岩画。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图的中心位置,一条粗的实线表示着村道,人畜在一圆形弧线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处。
画面的上方则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们双臂曲举,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边跳边晃动着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呐喊,又似乎是在祷告着胜利。
画面的下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场面:搭弓引箭者,挥舞枪棒者,拳脚相向者,还有横卧地面的尸首,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
整幅画面用赤铁矿粉以手指、羽毛绘制而成,画面虽呈现出原始人类对绘画形体表现得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画面人物动态和场景的安排,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使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荡在山谷的呼喊声和震耳而又有节奏的祭祀歌舞声。
“人面鱼纹”内涵
浅谈“人面鱼纹”的内涵摘要:自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出土以来,关于其意义及内涵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仰韶文化的一支,对半坡彩陶的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面鱼纹”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对于“人面鱼纹”的真正含义有三种说法:图腾说、生死轮回说和生殖崇拜说。
但是,从现有的各种资料看来,“人面鱼纹”最主要的内涵是生殖崇拜,是原始人类对繁衍生息的强烈渴望。
关键词:“人面鱼纹”;生殖崇拜;鱼妇大约距今8000年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此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都已经相当发达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发展;有十分成熟的素陶、彩陶制作技法;产生了图腾祖先祭祀中心坛台庙宇等建筑和巫政领袖,跨地域的部族联盟与共主的形成,这些文明都至少在公元前6500—6000年后相继成为主导文化形态。
也就是说,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及技术支持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宗教信仰活动的举行。
“人面鱼纹”首次发现于西安市半坡村,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彩陶。
器形以大口盆、平底钵、细颈壶、葫芦瓶为主。
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在动物纹中,尤以鱼纹最为典型。
鱼纹始终贯穿在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中,这种鱼纹由早期的写实到后期的抽象经历了一些列的变化,“人面鱼纹”是其中的典型,这种纹饰的个中内涵即为本文将讨论的问题。
一、“人面鱼纹”与图腾说“人面鱼纹”的类型多样及普遍表达了半坡文化人类内部一系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它的功能跟人类学家们常说的图腾非常相似,“人面鱼纹”由于其自身的神秘性使得很多人认为其是仰韶文化时期那一地氏族的图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鱼的崇拜进而导致对人面鱼纹图腾的崇拜。
“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迹,图腾即人类族团、该族团聚居区、该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或与该地人民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某类物或族团的重大社会发明、社会分工等的一体化表征。
其图文标志化,为徽铭。
”对“人面鱼纹”这一图腾的崇拜与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初一历史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试题
初一历史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试题1.炼制陶器所需的温度一般应达到()A.500度左右B.800度左右C.1000度左右D.1200度左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陶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因此炼制陶器所需的温度一般应达到1000度左右,故选C。
【考点】陶器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陶器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陶器发明的价值。
2.黑陶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A.陕西半坡B.浙江河姆渡C.北京周口店D.山东历城龙山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黑陶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黑色的陶器即黑陶,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黑色的陶器1928年首次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发现,因此黑陶最早出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故选D。
ABC选项的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彩陶。
【考点】黑陶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黑陶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黑陶发明的价值。
3.我国古代彩陶的装饰题材多为()①几何纹②植物纹③动物纹④数字符号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彩陶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因此我国古代彩陶的装饰题材多为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故选A。
【考点】彩陶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彩陶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彩陶发明的价值。
4.下列四种陶器文物中,陶纹不属于动物纹的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陶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陶器是大汶口白陶。
B选项陶器是河姆渡猪纹黑陶钵。
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是半坡人将鱼
视为他们的祖先的
表现,还有人根
据古籍记有人鱼互
变的神话,而认
为变形的鱼纹代表
人格化的氏族保护神——鱼神。此外,由于该人
面鱼纹出现在夭折儿童瓮棺的棺盖上,也有学者
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
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
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头顶上
三角形发髻高耸,加上鱼鳍形的装饰,
显得威
武华丽。额的左半部涂为全黑,右半部
下为黑
色半弧形,上面留出弯镰形的空白,或
许是
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
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
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
丰富的想象力。在相对的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向追逐,鱼身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第一个发掘地在河南省三
门峡市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距今大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一直至今已发
现上千处,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陕西省最多,是仰韶文化的
中心。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人
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珍
品。虽名为“盆”,但实际上是一件儿童瓮棺
的棺盖。将夭折的儿童葬于陶瓮内,以盆为盖,
埋入
土中,是仰韶文化常见的葬
俗,
在考古发现中,并不鲜见,
之所
以称其为珍品,全因为盆内
壁那
神秘的人面鱼纹。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多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渭河、汾河流
人类认识世界
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
到的是真实的
浅议半坡彩陶蛙、鱼盆纹饰的意义
浅议半坡彩陶蛙、鱼盆纹饰的意义星港学校蔡婷婷七年级历史课本上册中讲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两个代表文化,一个是河姆渡文化,一个是半坡文化。
在半坡文化中,原始的半坡居民已经会制作彩陶,有学生问到,这些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图案有什么意义,于是在暑假里查阅些资料简单探讨一下这些纹饰的意义。
中国远古时代有三大文化圈,中原地区形成彩陶文化圈,其中以仰韶文化的彩陶为主要特色,整体上为红陶黑彩。
其影响不仅遍及整个黄河流域,而且对北方、南方、东南方的影响也较大。
仰韶文化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发生质变,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21年被瑞典人安特生发现的仰韶文化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属于夏代之前的文化,它分为四个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
从半坡类型发展到庙底沟类型,其彩陶的风格、纹饰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人面纹、鱼纹、三角纹变化为弧线三角纹且由圆点联接、曲腹。
新石器时代彩陶花纹中多有蛙的图像。
这些蛙的图像代表什么意义呢?半坡类型彩陶花纹中的动物形纹,过去多认为是“图腾崇拜”的象征,也有人将彩陶花纹中的蛙纹与古代“月中有蟾蜍”的神话相联系,认为是出自对月亮的崇拜。
但是,彩陶花纹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一定的演变规律,它们不仅仅作为器物的装饰而存在,而是都有各自的寓意内涵。
蛙纹不仅存在于半坡类型彩陶,也存在于庙底沟类型彩陶,其后马家窑文化更有数量众多的蛙纹花纹形式。
半坡蛙、鱼纹盆特有的纹饰形式展示了其必然的深层寓意内涵,同类彩陶相似和相关的花纹形式,提供了以资比较的重要参考。
同类花纹形式为后来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认识这一花纹形式的意义的重要线索。
半坡彩陶盆中蛙纹的对应组合和鱼纹的相互环环抱形式,展示了奇异独特的面貌,相似的鱼纹图像也见于后来汉画像石艺术。
山东新泰出土一人面蛇身伏羲女娲画像石,画像石蜷曲的伏羲图像中夹绘有一两相环抱的鱼纹图像。
相似的鱼形图像至今仍保留在当代民间艺术之中。
贵州布依族石棺上多刻有这类双鱼图案,“一种是双鱼抱月,即月亮周围有两条交尾的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的器形
盆
罐
鼎
瓮
豆杯
彩陶图案:
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 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 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 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 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
现。
鱼纹
花瓣纹
旋涡纹
网纹
几何纹
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 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 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
国 宝 —— 仰 韶 文 化:半 坡 彩 陶
人面鱼纹盆
这
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呈
圆形构图,画面由人面和鱼组合而成。
在这个人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
权力象征说:
也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 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 特指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 权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 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会成为 氏族的首领,就具有了对其他 人绝对的统治能力,具备支配 其他人的神圣权力。
外星人形象说:
还有不少人认为人面鱼纹图案 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 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 前,一些外星人光临过地球, 而这个人面鱼纹便是它们的形 象,也有可能人面鱼纹盆是它 们戴的帽子。
睛,鼻子像倒立的英文字母“T”,嘴 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的两边各含一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鱼,双耳和高耸的发髻分别用鱼或鱼形
纹装饰,额头为半黑和半弧圆的不对称
图形,既显得诡异又流露出几分天真
图腾说:
有专家认为,在原始社会生活中, 图腾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 托的象征。因此人们的艺术活动里, 图腾徽号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 半坡人靠水而居,因此半坡彩陶上 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 号。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 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共生共存。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 的拉手人纹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内 壁,描绘了三组拉手手小人的纹饰,每 组5人,有头饰,还有尾饰。拉手小人 图案在今天的民间艺术里是个很重要的 母题,叫“拉手娃娃”,总称为“抓髻 娃娃”。 “抓髻娃娃”在民间艺术里 图式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他表达的是 人类繁衍和保护自己的意思。所以像拉 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 创作的,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 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陶
人与土的神话
女娲 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
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搅拌泥浆,甩
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 一个史实: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已经能熟练地 制造陶器。
原 始 彩 陶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筑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 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使用火 将松软的泥土变成坚固的器具的创造性活动,也是新石器 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