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人教网2010教学心理学纲要第四节中的解释
策略是当今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等研究领域。

至今,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

目前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取向:一是把策略性知识视为学习活动或步骤;二是将策略性知识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及技能;三是将策略性知识认定为学习计划。

这三种取向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视点聚焦于学习本身的活动中,分歧则在于对策略性知识的特定性水平(即抽象性水平)定位的差异。

其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功能是解决怎么办,即如何学才最好、最有效的问题。

比如数学学习中的心算问题,关于“会不会心算”的问题是由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智慧技能)来完成的,策略性知识在这里是要解决“如何算才迅速与准确”的问题。

基于策略性知识本身的特殊规定性,我们认为,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从百度上查到的解释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2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

3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4.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

它是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

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

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

5在策略性知识中,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反省认知(又称元认知)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就认知领域来看,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或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新课程下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黄先训(高中化学湖南岳阳高中化学1班)
世界经合组织在《1996 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报告中对人类的知识进行了分类, 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共分为四类,“www 知识”, 即: (1) 知道什么的知识( know 2w hat ) ; ( 2 )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now 2w hy) ; (3) 知道怎么办的知识(know 2how ) ;(4) 知道谁的知识(know 2w ho) , 指懂得知识由谁创造, 有了疑难知道向谁请教, 知道到何处去获得指导与帮助。

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 和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反省认知知识).
2.
二策略性知识结构与内容
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的重复过程,它包括重复、朗读、抄写、做笔记、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等,它们将影响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注意和编码。

所谓精加工,就是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与其它问题产生联系,从材料中得出某种结论等,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的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精加工策略有想象、总结、解释,用自己的话做笔记等。

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单元,并把这些小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次获得的信息和其它信息联系在一起。

组织策略包括找要点、列提纲、构建知识网络等。

(二)策略性知识的构成
要深入把握策略性知识,单从概念入手是不够的,必须对策略性知识的成分进行分析。

奈斯伯特和舒克史密斯(Nisbet & Shucksmith )认为,策略性知识包括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与自检六个因素。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81、181~182、18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温斯坦(Weinstein,1985)认为,策略性知识有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四类。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81、181~182、18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迈克卡等(Mc Keachie,et al.,1990)则将策略性知识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如图6-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81、181~182、18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在这三类策略性知识中,资源管理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是指辅助学习者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成功的学习者使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以及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此处发给老师作为资料)
图6-5策略性知识分类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主要原则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受到策略性知识学习的特点的制约。

无论是策略性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必须适应策略性知识学习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一般知识的教学。

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所能教会的,一种学习方法还有一个适应性问题,不同的方法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材料。

有学者曾对笔记法研究作过分析,发现有些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是由于材料太难而不适合于记笔记策略的使用所造成的。

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受其自身的特殊性及具体策略的适用性所
制约。

有效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需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1.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指策略性知识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研究者发现,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阅读时写提纲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对儿童则可能相当困难。

年幼儿童没有反思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但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知道某些学习任务比其他学习任务难,三年级学生通常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理解某些事物。

尽管如此,这些年幼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毕竟能力有限。

直到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时期,学生才有能力评价某个学习问题、选择一个策略去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评价他们的成功。

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策略对这些年幼的儿童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你应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

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如画线策略。

2.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策略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这就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

要想使一种学习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

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等。

生成性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画线、不抓要点的记录、列出不抓重要信息的肤浅的提纲等。

3.监控性原则
监控性原则指教学生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所学策略。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学实践中却经常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自己能行。

要知道,如果交待清楚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一个策略,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它。

4.自我效能感原则
自我效能感原则指相信自己能够使用某种策略,相信所学策略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愿意使用该策略的信心和主观愿望。

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使用策略,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使用策略能影响他们的成绩。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有些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

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分努力一分收获。

学生还要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

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在学生学习某材料时,要不断向学生提问,并且根据
这些评价给学生定成绩,如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让学生感到,使用学习策略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小结:
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通常将策略性知识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策略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含感知与偏好、选择、拓展学习策略、形成学习策略储备库四个阶段。

策略性知识教学要遵循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和自我效能感四大原则,要有效运用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教学目标中必须有策略性知识的地位,必须确立有检查“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教育者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展开、调节和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供学生模仿,让学生获得对策略性知识的感性认识;把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习方法教学的成功;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特点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