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测量的时间15分钟. 30分钟45分钟. 60分钟我的发现同-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 毫升、150 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1 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单元1:观察世界
- 观察的意义: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单元2:物体的特性
- 物体的特性:物体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质量、硬度等特点,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性。
单元3: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特性: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如热能、光能、机械能等。
单元4:生物与环境
-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有呼吸、运动、生长、繁殖等特征,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特点。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单元5:生物的营养需求
- 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生长和发展所需
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 不同营养物质的作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
质在维持生物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单元6: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的步骤:科学实验包括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 安全实验: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防止发生意外。
单元7:科学探究
- 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总结等过程,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科学问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的总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复习和回顾。
祝大家学习进步!。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面版)
1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一定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冬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一个湖泊,一片森林,一个海洋,一块草地都可以看作生态系统。
1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所以保护一种生物,也是保护了许多生物。
1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临安的自然保护区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保护大熊猫;大丰麋鹿保护麋鹿;三江源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
广东湛江保护红树林。
15、生态瓶中一定要先养活植物,生态瓶里平衡时,加鱼或减少水,都会使氧气减少,鱼上浮呼吸的次数变多;加植物,则会影响光照和鱼生存的空间。
16.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7.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和二氧化碳;非生物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环境,如水、阳光、土壤等。
18、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植物还具有向阳性。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太阳系从里向外一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秋夜的星座,最好辨认的是东北方的仙后座,仙后座主要有五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公转的轨道形状为椭圆,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得变化等。
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更不在宇宙中心,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星际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走过的距离。
一光年大约是9.5万亿千米。
多数人相信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叫做公转。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我们人体内的生物钟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生物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科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
因此科学地认识生物钟并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人体内的生物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人的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化。
有趣的生物钟现象有:东方欲晓,公鸡打鸣,猪牛羊白天活动,而猫夜晚活跃,牵牛花大约凌晨四时打开喇叭,夜来香深夜飘香。
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
原子钟它有170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透镜,反射镜和激光器。
1969年第一块石英手表诞生。
摆钟是利用了摆能有规律地摆动的性质。
水钟是利用了水流的稳定性。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他们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记录漏水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记录注水的时间受水型。
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
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总结研究内容。
单元一:天旋地转
-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点和功能
- 昼夜、四季和月相的形成原因
-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二:生命之源
-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命规律
-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 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发育过程
单元三:户外探索
- 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水文
- 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 风和水在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单元四:物质的形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 物质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单元五:力的作用
- 秤的使用和测量
- 各种力的作用和示意图
- 简单机械的构造和应用
单元六: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 声音的高低和响度的变化
单元七:光的传播
-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
-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光的阴影和颜色的形成原理
单元八:电的使用
- 电是由电源产生的
- 电的导体和绝缘体
- 开关和电灯的使用原理
以上为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单元一:生活中的物质1.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2. 物质具有质量、重量、颜色、形状等特征。
3.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4.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分离和混合两种类型。
单元二:光1. 光是一种能量,具有明亮、颜色和传播的特点。
2. 光的传播形成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3. 颜色是由光的颜色和物体的反射光线的颜色共同决定的。
4. 光的折射现象发生在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
单元三:物体的测量1. 物体的尺寸可以通过长、宽、高等指标进行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单位包括米、厘米和毫米。
3. 重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千克和克。
4. 容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升和毫升。
单元四: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如空气、液体和固体。
3. 声音的特点包括高低、响度、音调和音色。
单元五:风1. 风是大气中气体运动的表现。
2. 风的产生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
3. 风的方向和速度可以用风向标和风速表进行测量。
单元六:水1.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存在于地球的各种形式中。
2. 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3.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
单元七:电1. 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2. 电的产生需要电池或发电机等设备。
3. 电路是电能传输和控制的路径,包括导体、电源和负载等元素。
单元八:植物的观察1. 植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具有生长、繁殖和呼吸等特征。
2. 植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
3. 植物的种类多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态性。
单元九:动物的观察1. 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和感知等特征。
2. 动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行为性和栖息环境等方面。
3. 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
1. 光的折射:当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例如,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
2.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时会发生折射,形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3. 棱镜:棱镜是一种由两两相交但彼此均不平行的平面围成的透明物体,用以分光或使光束发生色散。
4. 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 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6. 潜望镜原理: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
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详细内容,建议查阅课本或者咨询相关老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学校五班级科学上册学问汇总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为西北东;长短变化为长短长。
太阳高度高,影子短,气温高;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气温低。
测量太阳高度的简洁方法:左手握拳伸直,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拳头叠上去。
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2、日晷由晷面(晷盘)、晷针、晷面上的刻度组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因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而得名。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是仿照我国元代闻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晷制作,因晷面与地平面平行而得名。
日晷是利用物体影子的方向在阳光下变化的规律制作而成的。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面对正南方,手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3、昼夜交替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半球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半球上空看是顺时针转。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月亮被照亮部分的外形(月相)在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为一个月)。
我们看月亮的运动方向也是东升西落。
上半个月的月亮是左边亏,下半个月的月亮是右边亏。
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为新月(天上看不见月亮),第23日为娥眉月,7日的月亮为上弦月,11日的叫凸月,15-日的叫满月,18日的叫残月,22日的下弦月,26的也是娥眉月。
(你能画出这些月亮的外形吗?试试)其次单元光与颜色1、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被称为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二千多年前,墨子发觉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就叫"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当光线照耀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成像的特点都是左右相反,角度不同,像的方向也不同,而且变换2面镜子的角度,夹角越小,成的像越多。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植物
- 植物的特征: 有根、茎、叶,并能进行光合作用。
- 植物的繁殖: 通过种子和无性繁殖进行。
- 植物的生长: 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 植物的分类: 被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
动物
- 动物的特征: 能动、有感觉和呼吸,多细胞和异热动物。
- 动物的骨骼: 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的繁殖: 通过交配和生产后代进行。
- 动物的分类: 被分为鸟类、昆虫、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
- 省电节能: 合理使用电力,减少能源消耗。
- 节约用水: 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 分类回收垃圾: 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的步骤: 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 实验室安全: 进行实验时需佩戴安全眼镜、手套,注意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
- 常见的科学实验: 分离混合物、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容积、观察物体的密度等。
以上是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动物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地球是一个生命繁衍的家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种类和生物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1.1 生物种类的分类生物种类的分类是通过对生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遗传信息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将不同的生物进行归类的过程。
生物的分类包括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多个层级,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1.2 生物的特征与适应环境不同的生物根据其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企鹅具有厚厚的羽毛和特殊的体形结构,以适应南极洲的极寒环境;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存储水分的能力,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
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同时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2.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了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味道、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是通过对物质进行观察和测试来判断的。
2.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改变的过程。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1)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条件改变下发生变化,如溶解、冰冻、融化等。
物理变化后,物质的性质通常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2)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条件改变下发生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性质通常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3.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能量是使物体产生运动、发光、发热等现象的物质基础。
能量可以转化和传递,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传递。
3.1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化是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常见的能量转化包括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等。
3.2 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能量可以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也可以通过虚空传递,如光线、声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
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14、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两部分组成的;种子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果皮
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果实是被子植物独有的繁殖器官,一般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成。
果实的形成:植物开花的时候,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以后,开始生长出花粉管,伸进子房里,钻进胚珠里,里面的物质流进胚珠里,叫做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开始生长,渐渐长成种子。
同时子房也开始膨大,形成果实
15、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最小生命体)。
16、牛奶制成酸奶的关键一步是加入乳酸菌,乳酸菌的最适温度是35~40℃。
制作酸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a、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b、卫生,所有器皿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17、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是病毒。
18、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细菌的特点:每一个细菌都由
一个细胞组成
19、酵母菌是面团发起来的真正原因,它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真菌。
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可以分解淀粉,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
20、真菌的形态:由菌丝组成多个细胞个体;真菌的结构:细胞中有细胞核、
菌丝;真菌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21、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衣服或者食物发“霉”,这就是霉菌。
霉菌生长的环境
与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关。
霉菌的颜色有白色、黄色、黑色。
霉菌生长环境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有阳光、高温煮沸、加糖或盐腌。
冬虫夏草属于真菌。
22、一个简单的电路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即当
小灯泡亮起,灯泡、电池和导线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23、我们通常用开关控制电灯的亮与灭;开关的种类很多:手动控制开关、
声控开关、触摸开关、光控开关、红外光控开关等。
24、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电路的方法:a) 串联:把用电器通过
导体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电路b) 并联:把用电器通过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25、化学电源俗称电池,是由伏特发明的。
避雷针是由富兰克林发明的。
26、电路中存在电流的条件:电路必须是回路、回路中有电源
27、安全用电:①身体不要触及电器带电部分;②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
应停止使用;③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
28、当一种材料接入电路小灯泡发光就说明这种材料容易导电;当一种材料
接入电路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这种材料不容易导电。
像铅笔芯、铁、钢、铝等容易导电;橡皮、橡胶、干木棒、塑料等不容易导电。
29、能够吸引磁性物质(铁、镍、钴及其合金)。
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
性很弱,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一个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北极(N)。
异性磁极相互吸引,同性磁极相互排斥。
例子:磁悬浮列车。
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磁力越强,相反越弱。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0、电磁铁的构成:铁芯、线圈;在铁棒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变成电磁铁,
电磁铁和磁铁一样能吸铁有磁极。
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增加线圈的匝数、增加电流强度、增大铁芯的体积。
要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可以通过改变绕线方
向或电流方向。
31、要使自行车、风车、电车动起来,就需要能量。
任何物质工作时都需要
能量。
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如:电能能使电动机转起来;热能能使水温升高;光能能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32、影响水轮转动速度的因素: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
33、地球分为a)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内部圈层:地壳、地
幔、地核。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4、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35、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发生褶皱、断裂,使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
能量,这种自然现象叫地震。
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震中,通常是地震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36、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还可以引发海啸、山崩和火灾等,
造成更大的破坏,;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只有几秒到几十秒。
37、地震时在室内要迅速躲避到结实能够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迅速躲避到
易于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如墙角、家具旁等。
不可以跳楼、跳窗。
在室外要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躲避,不要跑到大楼或者高大建筑物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38、地下熔融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叫火山喷发。
39、火山喷发和地震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灼热的
岩浆、气体和碎屑等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场面惊心动魄,极为壮观,却又令人害怕。
40、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河流—熔岩
流;地层深处压力极大的气体会带着岩石碎块和无数细小的碎屑冲上天空,形成危害极大的火山灰云。
41、石头长期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逐渐破坏,这就
叫风化。
岩石被风、水、冰或者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42、石笋、钟乳石、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形成的。
所以岩洞里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不断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