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兵法著作,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

这些计策和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郭嘉瞒天过海的故事。

瞒天过海要求我们在战争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虚张声势的手段,迷惑敌人。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运用隐蔽、欺骗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韩信的故事。

围魏救赵劝我们善于利用敌人的势力,瓦解敌人的联盟关系,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能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与敌人的朋友结盟,削弱敌人的实力。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

借刀杀人要求我们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纷争,让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观察敌人的矛盾和弱点,并运用正确的策略,可以瓦解敌人的力量,获得胜利。

第四计:以逸待劳。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孙膑与丁奉的故事。

以逸待劳要求我们运用巧妙的战略,消耗敌人的实力,待到敌人疲惫时再发起进攻。

这计策告诉我们,应该善于避实击虚,巧妙地利用敌人疲劳的时机,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第五计:趁火打劫。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吴起趁楚国失火的时机攻打楚国的故事。

趁火打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敌人危机的时机,采取激进的战略,取得最大利益。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洞察敌人的困境,并果断地采取行动,争取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这一计策出自西汉初期霍去病的故事。

声东击西要求我们采取假象、迷惑敌人的战术,使其分兵应对。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决策,让其陷入被动。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但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将其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商业、政治等领域。

同时,我们在学习《三十六计》时也不能只局限于策略的运用,更要注重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十六计典故简介

三十六计典故简介

三⼗六计典故简介三⼗六计典故简介 - 深瞳渊源 - 深瞳渊源,品味经典!!!⼀、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商⼈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件将政商合⼀、以换取最⼤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步⼀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出惊⼼动魄的“切⿍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了六国。

⼆、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智的故事。

三、借⼑杀⼈:新兴的⼤清势⼒,为了拔掉袁崇焕这个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在谋⼠范⽂程策划下,利⽤乱世危局下的⼈性弱点,挑动崇祯皇帝的猜疑、孤傲⼼理⽽杀害了袁崇焕,导致⼤明江⼭的灭亡。

四、以逸待劳: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势正盛。

帝王之师李泌为肃宗规划“以逸待劳”的策略,由⼭西出兵,忽东忽西,作势要攻打叛军所占的范阳、洛阳及长安三地,让他们为彼此救援,在数千⾥的军道上疲于奔命……五、趁⽕打劫:五代时期,后唐皇帝李从珂篡位后,便与他的妹婿、河东节度使⽯敬瑭同床异梦、势同⽔⽕。

契丹明主耶律德光在策略家韩延徽的规划下,逐步离间了李从珂、⽯敬瑭,促使两⼈鹬蚌相争……六、声东击西:汉明帝时,将军窦固、东平王刘苍,与班超共同似定“声东击西”策略,由班超前往西域经营,以谋取整个西域。

然后再以西域诸国之⼒量牵制匈奴,扰其后⽅,乱其阵脚。

汉朝远征军乘虚征伐,终于⼀举扫平匈奴,奠定汉朝对西域的长远影响。

七、暗渡陈仓:楚霸王项⽻强势作为,分封诸王。

策略家张量在刘邦前往封地途中,将悬崖上的栈道烧毁。

这⼀招等于宣⽰刘邦⼀⼊汉中便不再回头,使项⽻失去戒⼼。

后⼜以“明休栈道”蒙蔽敌⼈,以“暗渡陈仓”突袭三秦,扭转了楚汉的竞争态势,改写了历史。

⼋、隔岸观⽕:北宋赵普与赵光义、⾼怀德等内讧,纷争四起。

正当这些恩怨情仇⼀波⼀波地流过之时,“后周”符皇后利⽤形势,让赵光义的⼉⼦们陷⼊互相残杀境地使赵光义江⼭坐⽽不稳……九、李代桃僵:春秋时期晋国“赵⽒孤⼉”的故事。

⼗、顺⼿牵⽺:周世宗驾崩不久,“陈桥兵变,黄袍加⾝”,赵匡胤摇⾝⼀变,顺⼿牵⽺坐上龙椅,取⾛了⼤⼒栽培他的柴荣的天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pdf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pdf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1.瞒天过海:唐朝薛仁贵征东时,利用大雾天气巧妙渡海,成功突袭敌人。

2.围魏救赵:源自战国时期孙膑指挥齐军,不直接救援被魏国攻打的赵国邯郸,而是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撤回,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困。

3.借刀杀人:典故如春秋时期晋献公欲除掉虞国大夫百里奚,通过向虢国“借道”来完成对虞国的侵略,同时除掉了虞国重臣。

4.以逸待劳:楚汉战争中,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利用地形优势,让疲惫的敌军长途奔袭后作战,而己方军队则以逸待劳,最终取得胜利。

5.趁火打劫:三国时期,曹操进攻袁绍后方乌巢粮仓,就是利用袁绍与刘备激战正酣之际,趁机烧毁其粮草,削弱了袁绍的战斗力。

6.调虎离山:《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使用此计诱使闻太师离开朝歌城,从而使周军得以顺利进入并攻克朝歌。

7.抛砖引玉:比喻用小利或表面的事物去诱导对方,使其露出真实意图或者拿出更珍贵的东西。

历史上没有特定的故事与该计对应,但这一策略常在外交、商业谈判等场合中运用。

8.声东击西: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策划攻打孤竹国。

他们先对外宣布要攻打南方的莒国,然后暗中率军奔袭北方的孤竹,成功攻下孤竹。

9.欲擒故纵:战国时期,秦穆公为了招降西戎的大将由余,先是释放了由余,并赠送礼物给他,使他放松警惕后,再将其招入秦国效力。

10.釜底抽薪: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不直接硬拼,而是通过不断削弱其部族支持和切断粮草供应,从根本上瓦解了孟获的反抗力量。

11.树上开花:明朝末年,李自成在起义初期兵力不足,为壮大力量,常利用假旗假象,制造出军队众多、实力强大的假象,以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

12.指桑骂槐:春秋时期,齐景公宠爱幼子荼,晏子为了让景公意识到错误,故意当着群臣的面严厉训斥他的仆人,实际上是指责景公溺爱幼子、忽视国家大事的行为。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之一,其内容系统、精辟,被誉为“兵家圣典”。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六条计策,共计三十六条。

这些计策都是从战争实践和经验中总结而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故事及讲解1. 空城计故事:东周时期,诸侯齐国的大将军孟尝君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赵国国王决定采用“空城计”,让城门大开,没有士兵在城墙上守卫。

孟尝君看到城门敞开,以为赵国已经被攻下,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城中。

没想到,城内的百姓平静无事,城门敞开也只是因为国王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头,故意设下这个陷阱。

讲解: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利用这个计策来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2. 围魏救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正面受到魏国的攻击,危在旦夕。

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的后方放出消息称赵国已经派兵进攻了魏国的首都,魏国的主力部队于是被迫回援首都,赵国的危机得以缓解。

讲解:围魏救赵是一种以势压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感到危机四伏,从而分散其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效果。

3. 借刀杀人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刘备率兵前来投奔曹操,但曹操怀疑刘备的诚意,派人暗中监视。

刘备知道这一点后,便故意和曹操的监视人员起了争执,并将其打伤。

曹操得知后,便对刘备怀有戒心,不再将其视为威胁。

讲解:借刀杀人是一种以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分化敌人,达到分化瓦解敌人的效果。

4. 假道伐虢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将军平公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假装要从虢国的北面攻打,但实际是通过南面的小道攻入虢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讲解:假道伐虢是一种以欺敌制胜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法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

第一计:瞒天过海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在与秦国对峙的时候,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

楚相郑国莫派遣大将军赵盾前往齐国求援,但齐国并不想与获胜的秦国为敌,于是将赵盾关押在监狱中。

赵盾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便想出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嘘寒问暖地与狱卒交谈,利用狱卒的痴心妄想,让他打造了一艘“战船”,装载着一些行船必需品和金银财宝。

狱卒到了晚上便将赵盾带至船上,让他乘船逃跑。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楚国想要攻打赵国,但秦国则想要保护赵国,于是与楚国相互对峙。

魏国则幸灾乐祸,想要趁机吞并赵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智囊韩信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利用楚国想要攻打赵国的心理,在城门口故意留下一些装满石头的大车,让魏国的军队以为楚国要对他们进行攻击。

魏国便马上囤积起粮食,准备与秦国对抗。

当楚军趁机突袭魏国时,魏国的粮食几乎耗尽,只好向秦国求援。

秦国为了保护赵国,便派兵前往攻打楚国。

这样一来,魏国和秦国就成了同盟,而赵国也得以保护。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时期,曹操想要消灭宿敌袁绍。

他刻意让自己的信使故意被抓住,让袁绍误以为曹操和刘备有矛盾,便派人前去劝说刘备与自己共同攻打曹操。

曹操从中得到了情报,并且知道袁绍和刘备之间存在矛盾,于是想出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大将于禁,悄悄前往袁绍处,装作投降者的样子,并将一把锋利的刀送给袁绍。

袁绍很高兴,认为这意味着曹操的失败,于是便将这把刀交给自己手下的将领——许攸。

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在离许攸营地不远的地方埋伏了自己的军队,然后放出消息说曹操正在攻打许攸。

许攸便急急忙忙地想要出击,却被曹操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曹操成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

以上是三十六计中的三个经典计策,它们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计谋之一,对今天的管理和领导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36计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故事,给予人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36计历史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36计故事_历史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薛仁贵瞒天过海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吕子明白衣过江第二计围魏救赵晋国攻蕾、卫,救宋国奇兵保天京第三计借刀杀人周瑜借刀杀曹将子贡救鲁第四计以逸待劳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荀萤分军制敌第五计趁火打劫妖怪趁火盗袭裟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沙俄趁火打劫中国刘邦“趁火”灭项羽多尔衮入主中原第六计声东击西郑成功收复台湾拿破仑巧计占埃及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草船借箭宗太祖杯洒收钱财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张兴世袭击钱溪第八计暗渡陈仓喑渡陈仓诺曼底登陆战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献计苏代点“火”天白起晋武帝借“火”天吴第十计笑里藏刀公孙鞅笑里藏刀杯酒释兵权第十一计李代桃僵赵氏孤儿李牧败匈奴巧出赛马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淝水之战希特勒占领希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大败孟明视赔了夫人又折兵姚束之审案第十四计借尸还魂陈胜王楚项兴兵灭秦之战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孙策取泸江红四军奇袭永新妙除大患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石勒取幽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尚婢婢退敌五十里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鱼饵钓大鱼契丹诱敌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箭射尹子奇英宗被俘刺杀王僚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官渡之战周亚夫天刘濞第二十计浑水摸鱼诸葛亮巧取南部张守圭平定契丹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悬羊击鼓假谙葛吓走直仲达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纸上谈兵黄巢巧占长安袁绍夺取幽州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范雎献计郑宋争霸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假道伐虢楚国天綦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粱换柱密谋夺皇位凤姐设奇课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孙武练兵文德皇后巧劝夫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煮洒论英雄单子冒顿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诸葛亮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长坂坡之战献娇妹“移花”夺政权第三十计反客为主袁绍占领冀州火并王伦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王允献貂蝉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韩世忠智用反间计陈平巧施反问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系庆忌委离献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周瑜巧用连环计扑朔述离游击术王允献貂蝉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晋文公败楚鸿门宴拓展阅读:偷粱换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

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

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

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

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

陈军慌忙再度备战。

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

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

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

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

36计故事全集

36计故事全集

36计故事全集36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著作,以36个计策来总结作战中的各种战术和策略。

这些计策不仅可以在军事上应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36计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36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白起在攻打楚国的时候,采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在长平之战中,利用假扮成楚国军队的方法,成功引诱了楚军主力,然后趁机对楚国的后方发动了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赵国被魏国围困,情势十分危急。

赵国的大臣廉颇建议国君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即在魏国的后方发动进攻,迫使魏国不得不撤军救援,最终成功解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田忌和晋国的大夫韩起参加了一场赛马比赛。

田忌派出了自己的老马和一匹优秀的马参赛,而韩起则派出了三匹马,一匹卓越的马和两匹普通的马。

在比赛中,田忌采用了借刀杀人的计策,先派出老马和韩起的普通马比赛,然后再派出优秀的马与韩起的卓越马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四计,以逸待劳。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孙膑和庞涓在齐国的战争中,孙膑采用了以逸待劳的计策,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使得庞涓的军队在长期的战争中精疲力竭,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白起利用赵国内乱的时机,趁火打劫,迅速攻占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对抗曹军的战争中,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故意放出假消息,使得曹军误以为自己要进攻东吴,最终成功引诱曹军主力,然后趁机对曹军的后方发动了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田忌和晋国的大夫韩起参加了一场赛马比赛。

田忌派出了自己的老马和一匹优秀的马参赛,而韩起则派出了三匹马,一匹卓越的马和两匹普通的马。

在比赛中,田忌采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利用赛马比赛的结果,成功引起了韩起的不满,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故事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国力衰弱,面临着金国的威胁。

南宋的宰相秦桧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无能,便采取了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手段。

他在政务上推卸责任,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形象。

然而,这些手段最终并没有挽救南宋的命运,反而导致了国家的更加衰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盖错误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真诚面对问题才是解决困境的根本。

故事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国君重耳被迫流亡他国,过着贫苦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晋国的向往,而是一直在努力准备,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重返晋国,夺取了王位,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权力和地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只有经过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三,兵不厌诈。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国君田忌利用兵法中的“兵不厌诈”战胜了强大的晋国。

田忌在作战中采取了诸多欺敌的策略,虽然看似退让,实则暗藏杀机,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诈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通过诈术可以迷惑敌人,获得战争的胜利。

故事四,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赵国被强大的秦国围困,陷入了绝境。

魏国的国君想要救赵国,便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将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魏国,从而救了赵国于水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需要巧妙地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寻找突破口,才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些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实用性,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十六计,还可以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传承三十六计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这些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这些计谋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一书中,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计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十六计》中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的将领白起在城墙上高喊,“项羽,你的兵马已经被我军歼灭了!”项羽听后大笑,他知道白起这是要迷惑自己,于是继续实施他的渡江计划,最终成功地瞒过了秦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的将领春申君率军前往救援,他派出假装要攻打楚国的假冒军队,成功地吓退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公想要除掉叛逆的贵族,于是他派人去找齐国的大夫田恒,借刀杀了叛逆的贵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白起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楚国军队疲惫后再出其不意地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发生在宋朝,岳飞在对金国作战时,金国的粮仓起火了,岳飞趁机派出部队趁火打劫,夺取了大量粮食,为宋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第六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廉颇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假象,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上却突袭了魏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派出大臣李斯去韩国,李斯在韩国制造了一封假信,声称韩国的将领要叛变,最终成功地挑起了韩国内部的纷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计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被姬昌所害,伍子胥的儿子伍被率领百余人,乘小船到了楚国。

楚国国君认为伍子胥是个奸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

伍被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便用计谋,派人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送到楚国,请求楚国国君放他一马。

楚国国君见到伍子胥的妻子和儿子,心生怜悯,便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得以脱困,继续为吴国效力,最终报了父仇。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强大的魏国的围攻,赵国国君派遣了援军前去救援。

但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对抗魏国的强大军队。

于是,智将廉颇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去魏国的另一处城市攻打,引开了魏国的主力军队,同时,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突袭魏国的都城,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战争。

楚国国君派遣了大将
项羽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齐国。

齐国国君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遣使
者前去楚国,向楚国国君说,“我国有一个名叫田文的人,他是个
叛逆之徒,如果楚国愿意出兵帮助我们,我们愿意将他交给楚国。

”楚国国君听后大喜,便出兵前去帮助齐国。

在战争中,楚国的大将
项羽将田文杀死,最终帮助了齐国。

这些历史故事都展现了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在战争
中运用各种计策,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蕴含着
丰富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智慧,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被誉为“兵家必读之书”。

它包含了三十六个策略,每个策略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十六计的内容和典故,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

第一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指用虚假信息来迷惑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典故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官兵在对抗金军时,制造了大量的假船,让金军误以为宋军要渡海攻打他们的后方,从而分散了金军的兵力,为宋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指在敌人强大的时候,利用其它敌人的力量来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无法全力对付自己。

典故是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攻,韩国在赵国的请求下出兵救援,魏国为了防备韩国的进攻,不得不分兵抵御,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指利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让敌人的敌人来帮助自己。

典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苏秦和张仪分别游说赵国和魏国,使得赵魏两国相互攻击,最终被秦国所灭。

第四计: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是指在敌人疲劳不堪时,趁机发起攻击,取得胜利。

典故是三国时期,孙权在对抗曹操时,先让曹操疲于奔命,然后趁机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是指在敌人遭受打击之后,趁机发起攻击,取得胜利。

典故是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先是遭受了大败,然后又发生了宦官之乱,这时吐蕃趁机入侵,最终占领了长安。

第六计: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指利用假信息来迷惑敌人,从而分散其注意力,为自己取得胜利。

典故是三国时期,曹操想攻打孙权的都城建业,但在攻城的同时,派人在东边打起了旗号,孙权被迷惑,最终曹操得以攻占建业。

第七计: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利用虚假的信息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典故是南宋时期,官军攻打金军的时候,用烟雾弹制造了假的火势,金军误以为官军要攻打他们的营地,最终分散了金军的兵力,为官军取得了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暗渡陈仓是指利用隐秘的方法来进攻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简短-5068儿童网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简短-5068儿童网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简短 - 5068儿童网在我国最有名的战争策略中,不得不说《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供大家参考。

#三十六计故事1#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兵法策略,每一种计策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策及其典故:
1. 瞒天过海:这个计策的意思是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这个计策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相传,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30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然而,当大军到达海边时,面对白浪滔天、茫茫无际的大海,太宗不免泛起愁来,心生退兵之意。

前部总管张士贵的下属薛仁贵提出了“瞒天过海”的计谋,让太宗误以为已经航行到了安全的对岸,实际上则是暗中移动的船只。

2. 围魏救赵:这个计策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来达到救赎的目的。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赵国被围攻的事件。

当时,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军队围攻,情况十分危急。

于是,赵国请求齐国的援助,齐国派遣孙膑带领军队前来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攻魏国首都大梁的方法来分散魏军的注意力,从而解除了邯郸之围。

3. 借刀杀人:这个计策的意思是通过利用别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计策源于明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一位名叫周瑜的将领想要除掉一个名叫黄盖的将领,于是他故意派黄盖去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结果黄盖被敌军俘虏。

周瑜利用这个机会,借助敌军的力量除掉了黄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三十六计”及其典故,这些计策不仅在古代战争中有其应用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故事讲述了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对于这方面的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供大家参考。

三十六计故事1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此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会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

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

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

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

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

”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

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

”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

”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三十六计故事2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

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

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

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

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

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

陈军慌忙再度备战。

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

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

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

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

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

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

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

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

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

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

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

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

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

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

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

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

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

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

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

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逃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格外礼遇,他把齐姜许配给重耳,让重耳享受大夫待遇。

重耳在齐国六年,享尽荣华富贵,悠然自得,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

其时,齐桓公含恨去世,众公子争权夺位,使得齐国陷入一场内乱中。

跟随重耳身边的大臣狐堰、赵衰等,眼看齐国自身不保,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复国,不由心急如焚。

一天早晨,大家相约来到郊外的桑树下,商讨把重耳骗出城外,迫使他出走别国。

不料,他们的谈话被正在桑树里摘桑叶的齐姜的女仆们听见,她们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给齐姜。

其实,齐姜也十分赞成重耳出走,她担心此事泄露,就把仆女们全杀了。

后来,狐堰们的计谋不成,齐姜给他们献计:晚上,她用酒把重耳灌醉,再让大臣们趁机把他抬到车里,离开齐国。

果然,重耳不知情由,被齐姜酒醉,又被稀里糊涂地抬进车中,远离齐国而去。

当重耳酒醒时,才发觉上当,虽然气愤十分,却也无奈,只得步入周游列国的境地。

齐姜以酒巧妙地瞒过了固执、心安的重耳,使他终于迈向了复国、复仇的为君之路,是又一例成功的“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

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

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

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

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

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

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

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

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

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

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

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

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

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西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之时,汉室王朝内部分崩窝析。

在混乱中刘秀曾以招晦之计,渡过难关。

也用借刀杀人之智,除去心头之患,又不落坏名声。

刘秀与他的哥哥在昆阳一战之后名声大噪。

刘秀告诉哥哥,可能要出现预测不到的坏事。

当时诸位将领都想独占鳖头而得不到,必然对刘秀兄弟不满。

而刘兄不以为然。

果不出刘秀所料,不久,昏君刘玄就在朱缩和李铁的策划下杀了刘秀的哥哥。

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单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用韧晦之计,也不为兄长披麻带孝,竞被刘玄封为萧王。

但不久就与刘玄决裂,领兵向长安进军。

当时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要地,刘玄派李铁去防守,以抵挡刘秀西进。

刘秀手下有一名将军叫冯异,劝李铁归降刘秀。

李铁很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却也因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怕刘秀不容他,即给冯异回信,意思是让冯异保证他归顺后有生命保证,有高宫厚禄。

尔后,冯异在攻打洛阳各县时,李铁果然是按兵不动,不与冯异交战。

冯异把李铁的情况如实地向刘秀作了汇报,请刘秀接受李铁归顺。

刘秀十分了解李铁的为人,知道他反复无常,不能使用,但如果拒之门外,对于自己也不利,因想出一条借刀杀人之计。

给冯异回信中,只是提醒冯异:“李铁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辨识,大家还是坚守阵地为好,提防李铁搞阴谋诡计。

”事后,刘秀将此信内容故意公开,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了信的内容,知道李铁心怀二意,就派人将李铁杀了。

洛阳驻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许多人投降了刘秀。

后来,大家才知道刘秀的用意,他借刘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

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