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乳液的聚合及其聚合工艺

合集下载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苯丙乳液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具有优良的抗风化性能、耐热性能和耐候性能。

下面将介绍一种苯丙乳液的聚合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将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和一定量的水、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等原料准备好。

其中,丙烯酸丁酯是主要的单体,可以提供苯丙乳液的耐候性能。

苯乙烯是共聚单体,可以提供苯丙乳液的强度和硬度。

2. 反应釜调配:将一定量的水倒入反应釜中,并加热至60-70摄氏度。

同时,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使得反应液形成一个稳定的乳液。

3. 单体加入:将预先准备好的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逐渐加入到反应釜中,保持反应液的温度在60-70摄氏度,并不断搅拌。

4. 聚合反应:通过加入引发剂,触发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是一个自由基聚合反应,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中的双键将逐渐开环,形成高分子链。

5. 控制反应温度:在聚合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60-70摄氏度范围内。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聚合反应速度过快,产生大量的副产物;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聚合反应速度过慢,影响产量和品质。

6. 过滤和除去杂质:聚合反应结束后,需要通过过滤的方式去除反应中产生的杂质,以提高苯丙乳液的纯度和透明度。

7. 乳液稳定处理:将过滤后的苯丙乳液进行稳定处理,添加一定量的稳定剂和抗氧剂,以增加其长期贮存稳定性。

8. 包装和储存:将稳定处理后的苯丙乳液装入适当的容器中,进行封装和储存。

在储存过程中,需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保持苯丙乳液的品质。

以上就是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苯丙乳液,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塑料等行业中。

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

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

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引言苯丙乳液是一种常用的胶粘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家具、纺织等。

本文将介绍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包括原料准备、工艺流程、设备选择等内容。

原料准备苯丙乳液的主要原料包括苯丙烯乳液、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

其中,苯丙烯乳液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总配方的70%以上。

其他辅助剂的种类、比例和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工艺流程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原料配制:根据配方要求将苯丙烯乳液、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制。

注意,增稠剂应提前通过稀释处理,以免造成后续工艺的困难。

2.混合搅拌:将配制好的原料加入混合搅拌罐中,通过搅拌设备进行均匀搅拌。

搅拌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直到混合物达到均匀的状态。

3.真空除泡:将搅拌好的混合物放入真空除泡设备中进行除泡处理。

通过负压作用,将混合物中的气泡排除,以确保产品质量。

4.调整粘度:根据产品要求,通过加入适量的调节剂,调整苯丙乳液的粘度,以满足后续工艺的要求。

注意,调整剂的加入应在搅拌过程中逐渐进行。

5.过滤净化:将调整后的苯丙乳液进行过滤净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固体颗粒物。

过滤器的选型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6.包装储存:将过滤净化后的苯丙乳液进行包装,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进行密封和储存,以保持产品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设备选择在苯丙乳液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选择适用的设备以支持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常用的设备类型和选择要点:1.混合搅拌罐:应选择耐腐蚀、耐高温的不锈钢搅拌罐,容量根据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确定。

2.真空除泡设备:能够提供足够的真空度和处理能力,以满足除泡要求。

3.过滤器:根据生产规模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如离心过滤器、板框过滤器等。

4.包装设备:根据生产规模和包装要求选择适当的灌装、封口和包装设备。

安全措施在苯丙乳液的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安全措施:1.工人应戴好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以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苯丙乳液配方及原理

苯丙乳液配方及原理

苯丙乳液生产配方苯丙乳液是由苯乙烯和丙烯酸酯单体乳化共聚而得。

乳白色液体,带蓝光。

苯丙乳液附着力好,胶膜透明,耐水、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良好,是水性涂料,地毯胶,工艺胶的主要成分,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一、基本配方(按照1000公斤投料):1、苯乙烯:218.8kg2、丙烯酸丁酯:238.4kg3、甲基丙烯酸甲酯:19.56kg4、甲基丙烯酸:9.64kg5、保护胶体(聚甲基丙烯酸钠):8.36kg6、乳化剂OS(烷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盐):18.85kg7、碳酸氢钠:0.5kg8、过硫酸铵:2.4kg9、去离子水:499kg二、操作工艺1、预乳化和配料(1)在预乳化釜内分别加入去离子水191kg,碳酸氢钠0.5kg,乳化剂OS18.85kg,混合单体(甲基丙烯酸:9.64kg;苯乙烯:218.8kg;并烯酸丁酯:238.4kg,甲基丙烯酸甲酯:19.56kg),进行预乳化,得到稳定的预乳化液。

(2)将过硫酸铵2.4kg加入去离子水64kg,配成引发剂溶液,备用。

(3)保护胶体(聚甲基丙烯酸钠)8.36kg加入去离子水44kg,配成保护胶体溶液,备用。

2、聚合在聚合釜内分别加入去离子水200kg,保护胶体溶液,预乳液60kg,待70摄氏度左右时加入引发剂溶液30kg,在80摄氏度左右引发聚合,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可观察到釜底乳液泛蓝光。

保温10min后,开始滴加剩余的预乳液和引发剂溶液。

滴加时维持聚合反应温度84-86摄氏度。

滴完后保温1小时。

3、出料包装冷却到30摄氏度以下,出料用120目滤布过滤,即为苯丙乳液产品。

三、产品主要指标:1、固含量:48.5%2、PH值:5.5-6.53、粘度(涂-4℃.S.17℃)值:17苯丙乳液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乳液聚合法制备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原理和合成方法;2、了解目标乳合物的设计原理。

二、实验原理(概述):乳液聚合是以水为连续相(分散剂),在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存在下,使聚合反应发生在由乳化剂形成的乳胶粒内部(即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制备高分子材料的一种方法。

苯丙乳液的聚合及其聚合工艺

苯丙乳液的聚合及其聚合工艺

关于苯丙乳液的聚合1.1 苯丙乳液聚合机理乳液聚合的机理HarKins首先做了定性的描述了。

他认为,当乳化剂溶于水时,若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则乳化剂分子聚焦在一起形成乳化剂胶束。

在乳化剂溶液中加入难溶于水的单体并进行搅拌时,单体大部分分散成液滴,部分单体则增溶于乳化剂胶束中。

当水溶性的引发剂加入后,引发剂在水中生成自由基并扩散到胶束中去,并在那里引发聚合反应。

HarKins将理想乳液聚合机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乳胶粒生成期从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这一期间为聚合第一阶段。

在此阶段中,由于水相中引发剂分解出的自由基不断的扩散到胶束中,并在那里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单体、聚合物粒子,既乳胶粒,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新乳胶粒不断产生,使聚合反应进行一个加速期。

另一方面,随着放映的进行,乳胶粒的体积渐渐的增大,其表面积也随之增加,这样越来越多的乳化剂分子从水相被吸附到乳剂粒表面上,因而破坏了乳化剂与胶束间的平衡。

胶束中的乳化剂分子不断补充入水相,直到转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水相中的乳化剂浓度下降到临界胶束浓度以下,胶束即告消失。

此时,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聚合体系中的乳胶粒不再变化,至此反应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反应恒速期从胶束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这一期间为第二阶段。

此阶段由于胶束的消失,体系中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总的乳胶粒数目保持不变。

且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单体液滴中的单体不断扩散入乳胶粒中,使粒子中的单体浓度不变,所以此阶段聚合速率保持不变,直至单体液滴消失,聚合速率下降,反应转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降速期从单体液滴消失至聚合反应结束为第三阶段。

此阶段由于单体液滴的消失,不再有单体经水相扩散进入乳胶粒,故乳胶粒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只能靠消耗粒子中贮存的单体来维持,使聚合速率不断下降,直至乳胶粒中的单体耗尽,聚合反应也就停止1.2 乳液聚合工艺生产聚合物乳液和乳液聚合物有多种工艺可供选择。

如间歇工艺、半连续工艺、连续工艺补加乳化剂工艺及种子乳液聚合工艺等。

苯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实验报告

苯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实验报告

苯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苯丙烯酸乳液,掌握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聚合反应中各种因素对聚合过程和产物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苯丙烯酸乳液是一种常用的水性聚合物材料,其主要成分为苯丙烯酸单体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

在聚合反应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使单体分散在水相中形成胶体颗粒,从而实现水相聚合。

聚合反应中还需要加入引发剂、稳定剂等辅助剂,以控制反应速率和产物性能。

三、实验步骤1.将苯丙烯酸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反应釜中;2.将引发剂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快速搅拌均匀;3.将反应温度升至80℃左右,并保持恒温搅拌3-4小时;4.待反应结束后,降温至室温,并加入稳定剂,继续搅拌1小时;5.将合成的苯丙烯酸乳液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产物。

四、实验注意事项1.反应釜和所有使用工具必须清洗干净,并用乙醇消毒;2.反应釜中的各种试剂加入顺序必须按照实验要求执行;3.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保证单体分散均匀;4.反应温度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免影响产物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合成了苯丙烯酸乳液,并得到了固体产物。

对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结果表明产物为苯丙烯酸聚合物。

同时还对产物的颗粒大小、分散度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调节性能。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合成苯丙烯酸乳液,深入学习了水相聚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了常用的聚合辅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方法。

同时还了解了聚合反应中各种因素对产物性能的影响,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水相聚合提供了基础。

苯丙乳液——高化实验报告

苯丙乳液——高化实验报告

苯乙烯
分子式 分子量 C7H12O 128.17 2 沸点 145.7 用量 12ml
丙烯酸 丁酯
分子式 分子量
高ium lauryl sulfate 熔点 204-207
C12H25 288.38 O4SNa 沸点 --用量 0.2g
1.09 摩尔数 0.0008 密度 1.98 摩尔数 0.002 密度 2.44 摩尔数 ---
2
性状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 醇、醚等多数有机 溶剂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 于乙醇、乙醚 性状
毒性 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 刺激和麻醉作用。 备注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2:3(体积比) 毒性 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 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备注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2:3(体积比) 毒性
在已准确称重的小铝箔皿中 滴入约 1g 的产品,滴加 1 滴 TBC,准确称重后,放入 烘箱内,几天后取出冷却, 称重,计算固含量。 将乳液在洁净的玻璃板上, 置于常温下成膜,观察膜的 完整性和透明性。
铝箔 0.182g,滴加了 1.03g 乳液,最后总重为 0.377g, 固含量为 18.9%
我的膜大部分比较平整,不 玻璃板的洁净程度对成膜好 粘,但有些地方涂得不够均 坏有很大影响。成膜机理见 匀,因为层数没涂一致。 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 AlCl3 的破乳机理,实际上 与胶体的聚沉类似,Al3+离 我的乳液迅速生成白色浆状 子的聚沉能力最强,与胶粒 物,后立刻聚集成为橡胶状 界面上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结 弹性物质,用手挤压可以渗 合后,胶粒之间斥力减小, 出较多水分 因而聚沉成为颗粒,甚至成 为大块固体。
聚合体系变蓝是因为粒径达 到了一定水平,光线散射而 得。 共聚要考虑竞聚率,因此选 用半连续法对最终产品的性 能更有利。 蓝色不明显说明粒径增大。 补加引发剂,是防止聚合中 后期自由基被包围而使得增 长减缓,单体过度堆积而使 得胶粒溶胀,这也是半连续 法的一个重要工艺。 有油花说明还可以继续反 应,但量很少,几乎看不出 来。 TBC 为阻聚剂,防止乳液在 烘箱中继续聚合,理论固含 量应为 20.4%,这说明仍有 一些单体未能反应。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
苯丙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合成工艺,可用于制备丙烯腈-苯
乙烯共聚物,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常用于制备水杯、管道、汽车零部件等。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苯丙乳液聚合的工艺流程。

首先,将苯乙烯和丙烯腈分别溶解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稳定剂,通过机械搅拌和高压均质器将其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其次,将乳液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加入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控制温度、压力和搅拌速度,开始进行聚合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乳液中的单体分子经过引发剂的作用,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不断地将单体分子连接成链,生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在聚合反应结束后,将产生的聚合物溶液进行脱气处理,以去除残留的气泡和挥发物。

然后,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固体聚合物分离出来,用水或有机溶剂进行洗涤和干燥,最终得到成品的苯丙乳液聚合物。

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且易于控制,由于是在水相中进行反应,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具有环保和材料成本低的优势。

这种工艺流程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的生产中。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苯丙乳液聚合工艺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这种工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希望我
国在这方面能够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水平,为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

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

苯丙乳液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树脂乳液,通常用于涂料、胶粘剂、纺织品等行业。

以下是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一、原料准备:1. 苯乙烯(苯丙烯):作为主要原料,提供聚合反应的单体。

2. 乳化剂:用于稳定乳液并促进乳化反应。

3. 防腐剂、缓冲剂等辅助药剂:用于调节pH值、延长乳液的保存期限等。

二、聚合反应:1. 聚合釜装料:将苯乙烯、乳化剂、水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入聚合釜中。

2. 加热搅拌: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启动聚合反应,并通过搅拌均匀混合原料。

3. 控制反应条件:控制温度、压力、pH值等反应条件,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

4. 反应时间:根据反应情况和产品要求确定合适的反应时间。

5. 冷却:结束聚合反应后,降温至适宜的温度。

三、乳化处理:1. 混合乳化:将聚合得到的树脂溶液与适量的乳化剂、水进行混合,形成乳液。

2. 搅拌乳化:通过搅拌设备将混合物进行均匀乳化处理。

3. 过滤:对乳化后的液体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杂质,提高乳液的纯度。

四、精炼处理:1. 调整性能:根据产品性能需求,可添加适量的成膜剂、增塑剂等进行性能调整。

2. 检测质量:对乳液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3. 包装储存:将处理好的苯丙乳液进行包装,并储存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五、清洁生产:1. 确保生产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杂质污染。

2. 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措施。

以上是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具体生产工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产品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生产,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并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苯丙乳液生产工艺

苯丙乳液生产工艺

苯丙乳液生产工艺
苯丙乳液是一种常见的聚合物乳液,主要用于建筑涂料、纺织助剂、粘合剂等领域。

下面是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的简要介绍:
1. 原料准备:苯丙乳液的主要原料包括苯丙乳液树脂、分散剂、稳定剂等。

首先需要对这些原料进行准备和配比。

2. 分散:将苯丙乳液树脂粉末加入到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水。

同时加入分散剂和其他助剂,通过搅拌和加热的方式使其分散均匀。

3. 聚合:在反应釜中加入引发剂,开始苯丙乳液的聚合过程。

聚合过程需要控制反应温度、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参数,以确保聚合反应进行顺利。

4. 中和:苯丙乳液的中和是为了调整pH值,以保证乳液的稳
定性。

通常使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铵等化学品进行中和。

5. 过滤:聚合后的苯丙乳液需要通过过滤来去除杂质和颗粒,得到纯净的乳液液体。

过滤可以使用滤网、过滤纸或其他过滤设备。

6. 包装和贮存:将过滤后的苯丙乳液液体进行包装,通常使用塑料桶或其他密封容器。

包装后的乳液需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库房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以上是苯丙乳液的生产工艺的简要介绍,具体的生产流程和操
作方法可能会因不同厂家和产品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和质量,以保证苯丙乳液的品质和稳定性。

苯丙乳液配方及原理

苯丙乳液配方及原理

苯丙乳液配方及原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苯丙乳液生产配方苯丙乳液是由苯乙烯和丙烯酸酯单体乳化共聚而得。

乳白色液体,带蓝光。

苯丙乳液附着力好,胶膜透明,耐水、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良好,是水性涂料,地毯胶,工艺胶的主要成分,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一、基本配方(按照1000公斤投料):1、苯乙烯:218.8kg2、丙烯酸丁酯:238.4kg3、甲基丙烯酸甲酯:19.56kg4、甲基丙烯酸:9.64kg5、保护胶体(聚甲基丙烯酸钠):8.36kg6、乳化剂OS(烷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盐):18.85kg7、碳酸氢钠:0.5kg8、过硫酸铵:2.4kg9、去离子水:499kg二、操作工艺1、预乳化和配料(1)在预乳化釜内分别加入去离子水191kg,碳酸氢钠0.5kg,乳化剂OS18.85kg,混合单体(甲基丙烯酸:9.64kg;苯乙烯:218.8kg;并烯酸丁酯:238.4kg,甲基丙烯酸甲酯:19.56kg),进行预乳化,得到稳定的预乳化液。

(2)将过硫酸铵2.4kg加入去离子水64kg,配成引发剂溶液,备用。

(3)保护胶体(聚甲基丙烯酸钠)8.36kg加入去离子水44kg,配成保护胶体溶液,备用。

2、聚合在聚合釜内分别加入去离子水200kg,保护胶体溶液,预乳液60kg,待70摄氏度左右时加入引发剂溶液30kg,在80摄氏度左右引发聚合,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可观察到釜底乳液泛蓝光。

保温10min后,开始滴加剩余的预乳液和引发剂溶液。

滴加时维持聚合反应温度84-86摄氏度。

滴完后保温1小时。

3、出料包装冷却到30摄氏度以下,出料用120目滤布过滤,即为苯丙乳液产品。

三、产品主要指标:1、固含量:48.5%2、PH值:5.5-6.53、粘度(涂-4℃.S.17℃)值:17苯丙乳液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乳液聚合法制备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原理和合成方法;2、了解目标乳合物的设计原理。

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

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

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背景介绍】苯丙乳液是一种重要的合成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纺织、粘合剂等领域。

其制备工艺对苯丙乳液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1. 概述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1.1. 苯丙乳液的定义与应用苯丙乳液是由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等单体通过乳化剂乳化而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它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弹性和耐久性,并广泛用于涂料、纺织等工业中。

1.2. 制备工艺的重要性苯丙乳液制备工艺对其品质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制备工艺能够提高苯丙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分布以及流变性能,提高其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 苯丙乳液制备工艺的深入评估】2.1. 选择合适的单体苯丙乳液的制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单体,通常是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

这两种单体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苯丙乳液的性能和应用领域。

2.2. 乳化剂的选择与作用乳化剂对苯丙乳液的制备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可以使单体快速乳化成胶体分散体系,并稳定分散相的形成。

常用的乳化剂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来满足苯丙乳液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2.3. 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与顺序乳化剂的添加方式和顺序对苯丙乳液的制备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先将乳化剂与水相混合搅拌,形成乳化剂水溶液,再将单体加入水相中进行乳化反应,最后通过搅拌和加热等方法使乳化反应充分进行。

2.4. 控制反应条件和工艺参数在苯丙乳液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和工艺参数以获得理想的产品。

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丙乳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调控这些参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性能的苯丙乳液。

2.5. 附加剂的添加与调整根据实际需求,苯丙乳液的制备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附加剂以改变其性能。

可以添加聚丙烯酸酯类增稠剂来改变苯丙乳液的流变性能和粘度;还可以添加颜料、填料等以调整其外观和性能。

苯丙乳液

苯丙乳液

高弹性苯丙乳液苯丙乳液可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造纸助剂等领域.在共聚乳液中引入苯乙烯单体,主要为了解决丙烯酸乳液成本高、耐水性差等缺陷;苯丙乳液在耐水性、耐久性、强度等诸多方面有其优异性能.常用的聚合方法,由于苯乙烯单体的存在,使得苯丙乳液的韧性和弹性相对变低,直接影响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改变苯丙乳液的伸长率,使之具有高弹性;提高乳液的韧性、粘结力等物理性能;并使之成本降低,扩大用途,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研究是通过核/壳共聚的途径,利用自生种子法合成出核具有内亲水、壳具有外疏水、内硬外软结构的高弹性苯丙乳液.由于具有异相结构,与一般无规共聚物、机械共混物相比有独特的优异性能.而在乳液中加入了功能单体,使乳液形成相互贯穿的网络结构.对乳液的耐水性、刚性、韧性又有所提高.本文探讨利用新方法制备苯丙乳液的基本过程,并对影响乳液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1实验1.1实验用原料,见表1.1.2乳液的制备(1)核的预乳化:将一定量的乳化剂、功能单体以及去离子水加入到乳化器中,启动搅拌,并将一定量的St、BA、功能单体、HEMA滴入,在30℃高速搅拌30min.(2)壳的预乳化:将一定量的乳化剂及去离子水加入到乳化器中,启动搅拌,再将一定量的St、BA、HEMA滴入,在30℃高速搅拌30min.(3)种子的制备:将一定量的核乳化单体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85℃,并加入一定量的过硫酸钾水溶液,待外观蓝色时,再滴加剩余的核乳化单体,约1h滴完.(4)乳液的制备:在已形成的种子乳液中,滴加已乳化好的壳单体,在85℃,约2~3h滴完,并分次加入过硫酸钾水溶液,待滴加完壳单体后,将反应物温度升至90℃,加入少量氧化还原引发剂,并在90℃保温30min,降至室温,用氨水调乳液pH值为7.5左右,过滤出料.1.3乳液主要性能的测定固含量及稳定性:按GB/T12954-91方法进行测定.单体的转化率:采用质量分析法,将乳液样品加入到加有少量阻聚剂的已称量的称量瓶中,称量后放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乳液的粒径:用消光法测定.吸水率:将乳液铺展在聚四氟乙烯板上,自然干燥成1mm左右厚度的薄膜,将其浸入25℃去离子水中,浸泡48h,计算出吸水率.乳液的延伸率的测定:将乳液铺展在聚四氟乙烯板上自然干燥成1mm左右厚度的薄膜,小心剥离并截成哑铃状,在X-2500型材料试验机上按JC/T684-2000方法测其拉伸强度和延伸率.2讨论2.1引发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传统苯丙乳液合成时,一般均采用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其加量为单体的0.6%左右,转化率可达95%左右,引发剂用量的增大,使单体的转化率提高,同时也导致乳液凝聚率降低,乳液的粘度增大,并使乳液粒径增大,反应稳定性变差.通过在反应后期加入少量氧化还原引发剂,在降低过硫酸盐用量的同时,使其转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实验可知,单纯使用过硫酸盐制备高弹性苯丙乳液,乳液气味大、单体残留大、转化率低,为了能得到粒径小,转化率高的高弹性苯丙乳液,在反应后期加入了少量的氧化-还原引发剂,大大降低了生成自由基活化能,提高了反应速率.当过硫酸盐用量为单体的0.3%,而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为0.2%时,乳液较为细腻,转化率可达98%以上.2.2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乳化剂类型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是决定高弹性苯丙乳液体系稳定性和耐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试验证明,当加入一定量的复合型乳化剂时,不仅对单体的乳化效果好,而且乳液具有较好稳定性和耐水性,根据Smith和Ewart理论,体系中乳胶粒数目N与乳化剂总表面积λs·S、自由基形成速率ρ、聚合物乳胶体积增加速率μ有如下关系:N=K(ρ/μ)(e2/5)(λs·S)(e3/5)式中,K为常数,S为乳化剂浓度该公式表明,乳化剂浓度(S)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形成胶束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乳胶粒的粒径.当乳化剂浓度低时,仅部分乳胶表面被乳化剂分子覆盖,在这样的条件下乳胶粒易发生自聚结,由小乳液粒子生成大乳胶粒.轻则会降低收率,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则发生凝聚.从表2中可看出乳化剂用量的多少对乳液粒径大小及耐水性影响很大,当乳化剂用量为单体的3%时,将获得较小的乳液粒径和较好的耐水性.当乳化剂用量大时,乳液粒子的比表面积增大,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大,使乳液耐水性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乳化剂用量是十分必要的.2.3种子法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自生种子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可设计出内硬外软、内亲水外疏水的核/壳结构,使乳液的耐水性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在种子中加入了功能单体以及在壳中加入了玻璃化温度(Tg)较低的软单体(BA,Tg为-54℃;HEMA,Tg为-70℃),降低了苯丙乳液的Tg,提高了乳液的弹性,利用Fox公式可设计出不同Tg的苯丙乳液,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用自生种子法合成共聚物时,种子用量的多少对乳液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乳液性能.目前种子用量还没有一个理论公式方法来计算,只有通过试验或经验来确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只改变核单体中种子用量,通过多次试验得知乳液种子用量不同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见表3.从表3可看出,随着乳液种子用量增大,乳液的粒径降低,当种子用量为26%时,乳液粒径有极小值,但超过26%后,其粒径又缓慢增加,因此,当乳液种子用量为核单体的26%左右时较为适宜.2.4共聚物组成对乳液性能的影响2.4.1功能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选择带有一定极性基团的多官能性单体作为反应性功能单体,可以使共聚物产生轻度的交联,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网络结构,用形成分子网络的化学键代替了单纯分子间作用力,使乳液的刚性增加.又由于极性基团的引入,提高了共聚物的内聚力,使苯丙乳液的Tg降低,增强了乳液的韧性,但如果功能单体加入过量,由于极性基团的存在,容易造成乳液破乳,影响乳液耐水性.本研究是利用双功能单体合成高弹性苯丙乳液.并讨论固定BA/HEMA=3.5/1,软/硬=1/1.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功能单体用量对苯丙乳液延伸率、抗拉强度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看出,随着功能单体用量逐渐增加时,延伸率、抗拉强度均相应增加,当功能单体用量增加到6%时,延伸率有极大值;当超过6%时,延伸率又开始下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功能单体用量增加,体系中的交联点数也逐渐增加,当达到6%时,体系中交联点数及其分布、引入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正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再增加功能单体用量,导致体系中交联度增加,分子刚性变大,乳液Tg升高.2.4.2软单体与硬单体的质量比对体系性能的影响软单体为BA、HEMA,硬单体为St.固定BA∶HEMA=1∶1,功能单体占总单体量的6%,在其他组分和有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核/壳聚合工艺,合成苯丙乳液.软、硬单体的不同质量比对体系性能的影响见表5.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软单体比例的增加,硬单体比例的减少,乳液的延伸率逐渐增大而抗拉强度缓慢降低.这是由于苯乙烯侧链上所带苯基的强空间位阻效应使得其Tg较高(Tg=100℃);而HEMA、BA的分子侧链较柔顺,因此,共聚物中软组分的增多和硬组分的减少会使链的柔软性增加,从表5中可知当软/硬为2.2/1时可得到较大的延伸率及较好的抗拉强度.另外,随着软单体比例的增加乳胶粒对乳化剂的吸附增多,乳液的机械稳定性提高,会使乳液凝聚物减少,白度减弱,蓝光增强,乳液变的更加细腻.2.4.3软单体的质量比(BA:HEMA)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在其他相关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软/硬为2.2/1,功能单体占总单体6%时,改变BA与HEMA的比例,体系性能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当BA减少,HEMA相应递增时,抗拉强度相应减小而延伸率增加,当BA∶HEMA为2.7/1时有最佳值,这是由于BA的Tg为-54℃,HEMA的Tg为-70℃,后者分子链比前者更柔软,随着BA的减少,HEMA相应的增加,使乳液的抗拉强度也会降低.因此,选择适宜的软/硬比,对乳液的延伸率、成膜性及抗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3结论(1)当功能单体占总单体量6%时,软单体与硬单体比例为2.2∶1,硬单体占总单体的30%,软/硬单体间的比为2.7/1时,采用自生种子法可合成出延伸率为980%、抗拉强度为4.22Mpa的高弹性苯丙乳液.(2)乳液合成时,采用前期用0.3%(占总单体)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后期用0.2%的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单体转化率达98%以上.实验3 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作者:admin 发布时间:06-09-27 浏览次数:264 [大中小] 一、目的要求1了解乳液聚合的工艺特点,加深对乳液聚合的认识。

实验三:苯丙乳液聚合

实验三:苯丙乳液聚合

4. 滴加剩余的原料和引发剂,在40~50min内滴完,然后在
85~87℃下反应2h,降温至40℃以下,加入磷酸三丁酯等 助剂后放料。
实验装置
五、思考题 1. 比较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的反应特点。 2. 乳化剂的作用是什么? 3. 本实验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三
苯丙乳液聚合
一、试验目的 1、了解乳液聚合特点、配方及各组分的作用。 2、熟悉苯丙乳液的制备及用途,掌握实验室制备苯丙乳液的聚 合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 性引发剂,在搅拌或振荡下进行的非均相聚合反应,它既不同与溶 液聚合,也不同于悬浮聚合。乳化剂是乳液聚合的主要成份。乳液 聚合的引发、增长、终止都在胶束的乳胶粒内进行。单体胶滴只是 贮藏单体的仓库。反应速率主要决定于粒子数,具有快速、分子量 高的特点。 苯丙乳液是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的简 称。苯丙乳液作为一类重要的中间化工产品,有其非常广泛的用途, 现已用作建筑涂料、金属表面胶乳涂料、地面涂料、纸张粘合
四、实验步骤
1. 称取过硫酸铵0.20g溶于5ml水中备用。
2. 称取十二烷基硫酸钠0.20g,OP-10 0.3g,NaHCO3 0.1g, 配成15 g乳化剂混合液,称取丙烯酸丁酯18 g,苯乙烯15
g,丙烯酸1.5 g,混合在烧杯中备用。
3. 在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液滴漏斗)、冷凝管的 250ml三颈瓶中入一半引发剂,开始搅拌,在78~83℃ 下反应20min。
剂、胶粘剂等,具有无毒、无味、不燃、污染少,耐候性好、耐光、 耐腐蚀性优良等特点。
本实验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等为原料,过硫酸铵为
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OP-10和NaHCO3为乳化剂,水为分散介

实验24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实验24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实验24 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乳液聚合的原理;2.学习聚苯乙烯乳液的合成方法;3.掌握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红外特征峰;4.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 )研究共聚物的热稳定性;5.掌握凝胶渗透色谱仪(GPC )的原理、使用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苯乙烯-丙烯酸酯(苯丙)乳液是苯乙烯(St )、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类的多元共聚物的简称,是一大类容易制备、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且符合环保要求的聚合物乳液[1]。

单体是形成聚合物的基础,决定着其乳液产品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

合成苯丙乳液的共聚单体中,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硬单体,赋予乳胶膜内聚力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硬度、耐磨性和结构强度;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等为软单体,赋予乳胶膜以一定的柔韧性和耐久性。

丙烯酸为功能性单体,可提高附着力、润湿性和乳液稳定性,并赋予乳液一定的反应特性,如亲水性、交联性等。

除了丙烯酸以外,功能性单体还有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氰等[2, 3]。

苯丙乳液是用苯乙烯部分或全部代替纯丙烯酸酯系乳液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一种共聚乳液。

由于纯丙烯酸酯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极性酯基,其耐水性较差,胶膜吸水后易发白;在一定条件下酯基还会分解而影响产品性能。

另外,丙烯酸酯聚合物特别是线性聚合物容易高温发粘,耐沾污性下降,低温变脆,韧性变差,即所谓“低脆高粘”,其耐热性也较差,高温下易泛黄。

St 与MMA 的均聚物T g 相近,采用St 替代部分MMA ,在共聚物中引入苯乙烯链段,可有效提高胶膜的耐水性、耐碱性、抗污性和抗粉化性;同时刚性苯环抑制了聚合物分子的运动,从而可提高聚合物的硬度和耐热性。

此外,引入St 还使成本大为降低[4]。

单体的组成,特别是硬单体与软单体的比例,会使苯丙乳液的许多性能发生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乳胶膜的硬度和乳液的最低成膜温度会有显著的变化。

共聚单体的组成与所得的玻璃化温度g T 的关系如式(1)所示:3121231...i g g g g giw w w w T T T T T (1) 式中,i w 为共聚物中各单体的质量分数,g T 为共聚物玻璃化温度(单位为K ),gi T 为共聚物中各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温度。

苯丙乳液合成工艺_朱晓滨

苯丙乳液合成工艺_朱晓滨

近 75. 6 mgKOH/ g 时, 开始降温。得到半酯
114 g , 收率 98. 3% 。
在另一只四口瓶内加入 18. 8 g 无水亚
硫酸钠和水, 通入 CO2, 搅拌, 使亚硫酸钠全
溶, 再加入上面制得的半酯, 保温 1- 1. 5 h。
取样测碘值为 13. 3- 17. 6 m gI2/ g 时即为终
4 孟庆升. 涂料工业, 1981; ( 5) : 26-30 ( 镇江市化工研究设计院 212003) 刘 正 朱晓滨 朱小玲
生命体 系中传播 信号的气 体分子 —— 一氧化氮
1998 年度诺贝 尔生 理学、医学 奖已于 10 月 12 日在斯德哥尔摩揭晓。因发 现了“一氧化氮是心血管 系 统 中 传 播 信号 的 分 子”, 美 国科 学 家 Ro ber t F . Fur chg ot t, L o uis J. Ig narr o 和 Fer id M ur ad 分享此 殊荣, 共同获得了 97. 8 万美元。诺贝 尔奖评选委员 会在 公告中高度 评价了 三位科 学家对生 理学、医学 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科学家 的这一工作使 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气体分子可以在生 物体内发挥传 递信 号的作用, 从而开 辟了一 个完全 崭新的 医学研 究领 域—— 一氧 化氮生 物化学, 并为 深入研 究探讨 一氧化氮在调节血压、控制血流、抵御 感染和传输心 血管 系统和神经 系统信 号方面 的作用奠 定了基 础。 对一 氧化氮的进 一步深 入研究, 正在 深层次 上向人 们展示其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许 多困扰人类已 久的 问题将逐渐 被阐述, 有关 的研究 成果正 在成为
凝管的 500 mL 四口烧瓶中。置于冰水浴锅
中, 冷却到 15 °C以下, 然后在搅拌下逐渐滴

苯丙乳液制备原理和工艺方法

苯丙乳液制备原理和工艺方法

苯丙乳液制备原理和工艺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苯丙乳液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方法。

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其实就是个简单的故事,咱们慢慢说,保证你听完后脑袋里都是画面,绝对不会觉得无聊。

苯丙乳液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的产物,像奶茶里的奶和茶一样,调和得恰到好处,口感滑顺。

这种乳液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从护肤品到涂料,真是无处不在。

制备它的过程其实有点像做美味的蛋糕,原材料得齐全,步骤得讲究。

你想啊,蛋糕不光要有面粉,还得有鸡蛋、糖和奶油,缺一不可。

在制备苯丙乳液时,首先要准备的就是苯丙烯。

这个小家伙可不是普通的液体,它是个很好的成膜剂。

咱们就把它想象成个“桥梁”,把油和水这两个不太合得来的东西拉到一起。

可是,光有苯丙烯可不够,还得加上表面活性剂。

这东西就像粘合剂,帮忙把油和水粘合在一起,不然它们俩可真是天各一方,谁也不理谁。

咱们就要进行乳化了。

这个过程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把油和水在搅拌机里打得欢快起来。

把苯丙烯和水、表面活性剂一起放进搅拌机,开足马力,让它们转个不停。

想象一下,像在打奶泡,慢慢地,你就会看到一层漂亮的泡沫,油和水终于融为一体,形成了乳液。

这一过程就像是调和音乐,得掌握好节奏,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乳化后,还得通过一些步骤来让乳液更加稳定。

你可不能让它一会儿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那就太丢脸了。

咱们可以通过加热或者冷却的方式来让它们更牢固,像是在给乳液打个“保鲜膜”。

还会加一些添加剂,提升乳液的性能,比如防腐剂和增稠剂,让它们不容易变质,使用起来更安心。

不过,光做出来的乳液可不够,得测试一下它的性能,看看它到底好不好用。

就像烤蛋糕一样,必须试吃一下,才知道味道如何。

我们会观察它的粘稠度、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你可想而知,要是做出来的乳液不够好,真是白忙一场,心里那个失落啊,简直无法言喻。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爱苯丙乳液呢?这东西的好处多着呢。

探讨苯丙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探讨苯丙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探讨苯丙乳液聚合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1T08:13:09.16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涂鸿飞赵志辉[导读] 苯丙乳可以通过聚合反映方式进行,原材料可选择丙烯酸酯单体和苯乙烯。

通过研究可知,苯丙乳具有良好的耐碱、耐洗擦和耐水性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能,且实际应用中也发现其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苯丙乳在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为对苯丙乳的应用进行更好的了解,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广东银洋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 528137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苯丙乳液的合成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

为对苯丙乳液的合成方式及应用场合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乳液聚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探讨的丙乳液聚合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乳液聚合;特征;苯丙乳液;聚合工艺;研究进展苯丙乳可以通过聚合反映方式进行,原材料可选择丙烯酸酯单体和苯乙烯。

通过研究可知,苯丙乳具有良好的耐碱、耐洗擦和耐水性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能,且实际应用中也发现其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苯丙乳在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为对苯丙乳的应用进行更好的了解,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合成及聚合工艺分析通过对试验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对苯丙乳液合成及聚合工艺进行分析:1.1合成工艺分析。

通过对不同试验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工艺表现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1)预乳化阶段。

即通过物质合成乳化液,通过在水中混合搅拌定量的原始液,放置后即可得到预乳化液,留置备用。

(2)主反应阶段。

即苯丙乳液合成及聚合的主要反应过程,在水中滴加0.3g乳化剂OP-10、0.09g 过硫酸钾、0.15g 聚乙烯醇(PV A)和0.15g 十二烷基硫酸钠,使其充分混合溶解,将混合溶液加入到多口烧瓶内,并进行充分搅拌并逐渐加温至75℃。

然后缓慢加注1/3 的预乳化液,并将温度保持在75℃左右,直至液体呈蓝光。

苯丙乳液的合成实训报告

苯丙乳液的合成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掌握苯丙乳液的合成方法,了解苯丙乳液的性能和应用,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训原理苯丙乳液是由苯乙烯(St)和丙烯酸酯类单体(如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等)在乳化剂和引发剂的作用下,通过乳液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种水溶性聚合物乳液。

苯丙乳液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贮存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金属表面乳胶涂料、地面涂料、纸张粘合剂、胶粘剂等领域。

三、实训仪器与试剂1. 仪器:三口烧瓶、恒温水浴锅、恒压滴液漏斗、磁力搅拌器、秒表、pH计、粘度计、电子天平等。

2. 试剂: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乳化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引发剂(如过硫酸铵)、缓冲剂(如碳酸氢钠)、蒸馏水等。

四、实训步骤1. 预乳化阶段(1)称取一定量的乳化剂和蒸馏水,加入三口烧瓶中,搅拌均匀。

(2)称取一定量的混合单体(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加入恒压滴液漏斗中。

(3)将乳化剂的水溶液缓慢滴加入混合单体中,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15分钟,得到乳白色的预乳液。

2. 种子制备阶段(1)称取一定量的预乳液、蒸馏水、引发剂和缓冲剂,加入三口烧瓶中。

(2)将三口烧瓶放入水浴中,使水浴温度升温至78℃,恒温15分钟,得到种子溶液。

3. 主反应阶段(1)将一定量的引发剂加入种子溶液中。

(2)将混合单体缓慢滴加入反应体系中,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一定时间。

(3)待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得到苯丙乳液。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乳液外观:乳液呈乳白色,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2. 固含量:根据测定,本实验合成的苯丙乳液固含量为45%。

3. pH值:根据测定,本实验合成的苯丙乳液pH值为8.5。

4. 粘度:根据测定,本实验合成的苯丙乳液粘度为1000mPa·s。

5. 单体残留量:根据测定,本实验合成的苯丙乳液单体残留量为0.3%。

六、实训总结本次实训成功地合成了苯丙乳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苯丙乳液

苯丙乳液

苯丙乳液的制备王琪20120512261【摘要】苯丙乳液(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是由苯乙烯和丙烯酸酯单体经乳液共聚而得。

其耐水、耐碱、耐洗擦性能好,而且耐户外老化广泛应用在胶粘剂、涂料等领域。

【关键词】苯丙乳液、乳液聚合、苯乙烯、丙烯酸酯【实验原理】乳液聚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聚合物微粒生成期. 反应体系中的水溶性引发剂分子受热分解生成自由基,自由基扩散入单体增溶胶束时, 在胶束内引发单体分子进行聚合反应, 而消耗的单体不断由单体液滴经过水相扩散进入胶体进行补充, 使聚合链不断增长.第二阶段——恒速期. 聚合物微粒数目保持恒定, 而单体继续由单体液滴进入微粒之中进行补充, 聚合反应恒速进行.第三阶段——降速期. 此阶段中聚合物微粒不断增大的数目未增加. 到单体转化率达到60~70%时, 单体液滴全部消失.剩余的单体存在于聚合物微粒之中, 为聚合物所吸附或溶胀, 聚合物反应速度开始逐渐下降.【产品质量指标】乳白色液体,带蓝光。

固体含量40~50%,粘度80~2000mPa〃s,单体残留量0.5%,PH值8~9。

苯丙乳液附着力好,胶膜透明,耐水、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良好。

苯丙乳液用作纸品胶粘剂,也可与淀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等胶粘剂配合使用。

贮存于5~30 ℃的库房内,贮存期1年。

【乳液聚合的优缺点】乳液聚合的优点:(1)水作介质,价廉安全。

胶乳粘度低,有利于搅拌传热、输送和连续生产;(2)聚合速率快,同时产物分子量高,聚合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3)有利于胶乳的直接使用和环境友好的产品的生产,如水乳漆,粘结剂,纸张,皮革,织物处理剂等。

乳液聚合的缺点:(1)需要固体产品时,乳液需经凝聚、洗涤、脱水、干燥等工序,成本较高;(2)产品中留有乳化剂等杂质,难以完全除净,有损电性能等。

【实验结果分析】一、引发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传统苯丙乳液合成时,一般均采用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其加量为单体的0.6%左右,转化率可达95%左右,引发剂用量的增大,使单体的转化率提高,同时也导致乳液凝聚率降低,乳液的粘度增大,并使乳液粒径增大,反应稳定性变差.通过在反应后期加入少量氧化还原引发剂,在降低过硫酸盐用量的同时,使其转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实验可知,单纯使用过硫酸盐制备高弹性苯丙乳液,乳液气味大、单体残留大、转化率低,为了能得到粒径小,转化率高的高弹性苯丙乳液,在反应后期加入了少量的氧化-还原引发剂,大大降低了生成自由基活化能,提高了反应速率.当过硫酸盐用量为单体的0.3%,而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为0.2%时,乳液较为细腻,转化率可达98%以上.二、若在本实验体系中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实验结果将会如何?答:如果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则引发场所就在单体液滴和增溶胶束中,而且两个场所的引发几率是大致一样的,然而在单体液滴中的单体总量(不是液滴数量)远远大于增溶胶束,因此聚合主场所为单体液滴,最后得到的颗粒应该有大有小,而且大颗粒的总量似乎应大于小颗粒、乳胶粒的总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种子聚合法
将水、乳化剂、助剂,5%单体投人三颈瓶中,搅拌,升温至聚合温度,反应0.5一lh后,再分别滴加剩余单体、引发剂3h滴完,恒温至转化率>98%,降温调节pH值出料。
3.1.3 预乳化法
取4/5的水、乳化剂、引发剂、助剂全部单体投人三颈瓶中,在室温下快速搅拌乳化30min,然后将1/3的预乳化液和1/5的水投人另一个三颈瓶中搅拌,升温至聚合温度,反应0.5一lh后滴加余下的预乳化液,在3h内滴完,恒温至转化率>98%,降温调节pH值出料。
含固量=
G1一称量瓶重(g)
G2一称量瓶加试样重(g)
G3一称量瓶加恒温干燥后试样重(g)
2.3.2凝聚率和乳液聚合稳定性
乳液的聚合稳定性用凝聚率MC来表示,凝聚率山称重法获得,反应结束后,称量体系产生的凝聚物,放入烘箱烘至恒重,MC越小说明聚合过程的稳定性越好。乳液聚合结束后,用100目丝网过滤乳液,滤渣用水仔细洗涤后烘干至恒重,称其质量为W,聚合用单体及乳化剂总量为W0,计算凝聚物生成量百分比。则MC由下式计算:
1.2.1 预乳化工艺
在进行连续或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常常采用单体的预乳化工艺。将去离子水投入预乳化罐中,加入乳化剂,搅拌、溶解,再将单体缓缓加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搅拌,得到稳定的单体乳状液。该工艺可使单体、乳化剂分散均匀,使以后的聚合过程中体系的稳定性提高,乳胶粒尺寸分布较均匀,共聚物组成均一。
苯丙乳液在制备过程中,内部反应及其复杂,如果反应过程中控制不当或选用的工艺、配方不合适等因素均可导致凝聚现象发生,凝聚的形态有多种,如产生一些粗粒子,或者可能在整个反应器内凝成一团。可见影响乳液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当反应温度升高时,乳胶粒布朗运动加剧,使乳胶粒之间进行撞击而发生聚结的速率增大,故导致乳液稳定性降低;同时,温度升高会导致乳液稳定性下降,因为非离子型乳化剂遇水时将同水分子发生缔合形成水化乳化剂分子,可使其很好的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并在乳胶粒周围形成很厚的水化层,但在反应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热运动加剧,水和乳化剂分子间缔合力减弱,会使乳胶粒表面上的水化层减薄,当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化层大幅度减薄,使乳化剂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以至于使之从水中沉析出来,溶液浊度突然升高,这一温度就是非离子乳化剂的浊点,此时乳化剂就失去了稳定作用,导致破乳。
1.2.2 种子乳液聚合
种子乳液聚合即先制取种子乳液,然后在种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合,最终得到所需的乳液。种子乳液是在种子釜中制成的,其过程为:先向种子釜中加入水、乳化剂、水溶性引发剂和单体,再于一定温度下进行成核与聚合,生成数目足够大、粒度足够小的乳胶粒。然后,取一定量的种子乳液投入聚合釜中,还要加入去离子水、乳化剂、水溶性或油溶性引发剂及单体,以种子乳液的乳胶粒为核心,进行聚合反应,使乳胶粒不断增大。在聚合时,要严格控制乳化剂的补加速度,以免生成新的乳胶粒。
MC= (W/W0) × 100%
2.3.3乳液粘度的测定
采用涂-4杯,测试温度:25℃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纯丙乳液聚合共进行三种聚合工艺
3.1.1 单体全滴加法
将所有的水、乳化剂、引发剂、助剂等全部投人三颈瓶中,搅拌、升温,将称好的单体混合后倒人滴加漏斗中,当温度升高到聚合温度时,滴加漏斗中的单体,在3h内滴定,然后恒温至转化率>98%,降温调节pH值出料。
第一阶段: 乳胶粒生成期
从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这一期间为聚合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水相中引发剂分解出的自由基不断的扩散到胶束中,并在那里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单体、聚合物粒子,既乳胶粒,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新乳胶粒不断产生,使聚合反应进行一个加速期。另一方面,随着放映的进行,乳胶粒的体积渐渐的增大,其表面积也随之增加,这样越来越多的乳化剂分子从水相被吸附到乳剂粒表面上,因而破坏了乳化剂与胶束间的平衡。胶束中的乳化剂分子不断补充入水相,直到转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水相中的乳化剂浓度下降到临界胶束浓度以下,胶束即告消失。此时,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聚合体系中的乳胶粒不再变化,至此反应转入第二阶段。
关于苯丙乳液的聚合
1.1 苯丙乳液聚合机理
乳液聚合的机理HarKins首先做了定性的描述了。他认为,当乳化剂溶于水时,若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则乳化剂分子聚焦在一起形成乳化剂胶束。在乳化剂溶液中加入难溶于水的单体并进行搅拌时,单体大部分分散成液滴,部分单体则增溶于乳化剂胶束中。当水溶性的引发剂加入后,引发剂在水中生成自由基并扩散到胶束中去,并在那里引发聚合反应。 HarKins将理想乳液聚合机理分为三个阶段:

乳白蓝光
<80
稳定
75-85

乳白蓝光
80-90
稳定
85-95
大凝
乳白色
>95
破乳
Hale Waihona Puke 由表2可看出,当温度高于900C和低于700C时,聚合反应效果均不理想。引发剂在较低温度下分解慢,形成的活性自由基少,反应速率慢,转化率低;反应温度过高时,反应速率过快,体系不稳定易产生凝胶和粘釜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温下乳化剂的特性发生了变化,乳化效果变差。综合考虑,本实验分两阶段,采用不同温度聚合。前期滴加单体阶段,保持温度75-850C,使反应体系稳定;滴加完单体后再升温到85-900C进行保温,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聚合完全的时间。
3.3 搅拌强度的影响
表4 搅拌速度对乳液质量的影响
搅拌速度
前期
中期(升温反应期)
保温期
慢速
乳白
乳白
蓝光充足
中速
微蓝
微蓝
蓝光充足
较快速
微蓝
蓝光充足
乳白
快速
蓝光充足
微蓝
乳白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搅拌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把单体分散成单体珠滴,并有利于传质和传热。但搅拌强度又不宜过大,否则会使乳胶粒数目减少,乳胶粒直径增大及聚合反应速率降低,同时会使乳液产生凝胶,甚至招致破乳。因此对乳液聚合来说,应采用适度的搅拌。
目前对于各种乳液共聚体系的实验性研究已多有报道,在国内也有多家生产企业,虽然各种乳液的聚合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想用类似的工艺制备出性能良好的不同乳液是不可能的。若想制备一种性能良好的乳液,就必须对它的合成工艺做具体详细的研究。
苯丙乳液具有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施工简便、工期短、工效高;特别具有保色性;耐污染性的优点。适用外墙涂料、彩色涂料、复层花纹涂料、内墙涂料、防水涂料等建筑装饰领域。本文对苯丙乳液的聚合机理、合成工艺、影响因素及产物的性能检测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制备出高质量的苯丙乳胶涂料具有很大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可以克服连续乳液聚合过程中的不稳定瞬态现象,减小了聚合过程的波动。同时,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在单体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种子乳液的用量,可使粒径减小;而减少种子乳液的用量,则可使粒径增大。由于种子乳液中的乳胶粒直经很小,年龄分布和粒径分布都很窄,这有利于改善乳液的流变性能。另外,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可以生产出具有异形结构的乳胶粒的聚合物乳液,这将赋予聚合物乳液特殊的功能和优异的性能。
2.2 合成工艺
2.2.1 预乳化阶段
将0.45g十二烷基硫酸钠、1.2g乳化剂OP-10、24g苯乙烯、24g丙烯酸丁酯在一定量水中快速搅拌混合,使之预乳,得到预乳化液。
2.2.2 主反应阶段
把0.15g聚乙烯醇(PVA)、0.09g过硫酸钾、0.15g十二烷基硫酸钠、0.3g乳化剂OP-10与一定量的水混合溶解,装到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和两个滴液漏斗的多口烧瓶中,搅拌升温至75℃。加入1/3的预乳化液,控制温度在73~76℃,保温至液体呈蓝光。剩余的2/3的预乳化液和0.21g过硫酸钾、0.3g碳酸氢钠水溶液分别从两个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入,在慢速搅拌下于1h内滴完,并在此温度下反应1h。
2.2.3 后处理阶段
升温至86~88℃,保温至无单体回流。降温至30~40℃,调pH值为8~9,过滤出料,即得苯丙共聚乳液。
2.3 实验产物性质测定
2.3.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在己恒重的称量瓶中,取试样1.0-1.5g(准确至0.0001g),放在105-110℃恒温干燥箱连续干燥3h时,取出称量瓶,盖上盖子,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平行测定三个样品求其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1.3 课题的意义
以上的文献综合了关于乳液聚合的机理、聚合工艺,从中我们可看出,尽管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早期,在许多聚合物的生产中己经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每年世界上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聚合物以千万吨计,有着如此大的经济意义,如此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工艺上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乳液聚合体系众多的影响因素,且各因素间复杂的互动效果,致使其定量的详尽的内部规律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掌握,乳液聚合的机理和动力学理论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在某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数学模型,常常不能用于另一种条件和其他单体,不然就会出现很大误差。因此,对于不同的聚合体系、不同的生产操作条件都必须详细的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以求对该体系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以达到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方法(1)在反应后期转化率上升缓慢,方法(2)滴加时,引发剂与单体较难控制同步,方法(3)操作方便,后期反应较快,转化率都达到98%以上。
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表2 反应温度的影响
温度/℃
凝胶量
乳液外观
转化率/%
离心稳定性
65-75
第二阶段:反应恒速期
从胶束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这一期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由于胶束的消失,体系中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总的乳胶粒数目保持不变。且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单体液滴中的单体不断扩散入乳胶粒中,使粒子中的单体浓度不变,所以此阶段聚合速率保持不变,直至单体液滴消失,聚合速率下降,反应转入第三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