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案例分析之苏州博物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约 有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 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 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始建, 2006年中秋开馆,历经三年。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 铭。
苏州博物馆总观
通过內庭院將內外 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 建筑,是贝聿铭建筑设 计的一个特色。最让大 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 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 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 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 意山水园,借着拙政园 的墙,“以壁为纸,以 石为绘”,高低错落排 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 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 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 的意境。且看米芾词云: “奇胜处,每凭栏,定 忘还。好山如画,水连 云萦,无计成闲。”
卧虬堂 卧虬堂为忠王府东 路建筑,堂外为紫藤院, 后为戏厅。相传当年拙 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 子文征明、唐寅、祝允 明等相情相慕。仲春时 节,藤飞花放,王献臣 常在此宴饮诸子,名为 “卧虬堂”。卧虬既因 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 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
• 苏州本土建筑在颜色上最显著的特征便是 墙体和瓦片,仿佛粉墙黛瓦成了苏州的代 名词之一,流连在这样的江南风格的建筑 中,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多一份温婉。
新馆屹立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边是世界著名 的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东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王府,南面是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面接城 市干道齐门路,可见苏州博物馆的选址特殊大胆,又蕴含 深刻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一个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叫做“中而新, 苏而新"。在被自己称为圣地的博物馆馆址所在地,贝聿铭要把圆 满的句号画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地方,面临的最大 的问题是新馆建筑要如何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中 而新,苏而新"这一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再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最早定位,一经提出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师的赞同。 “即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称之为“中 而新,苏而新”。
景观美学与文化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
地点: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时间:2015.10 班级:风景园林1411 调研人:14200129125张苏文 14200129117严睿 14200129118胡佳丽 14200129129许聪 14200129130朱敏钰 14200129128王楚燕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举世瞩 目,但是能将古典园林融入现代 景观的成功案例却很罕见。小桥 流水是古典园林的经典形象并且 深入人心,贝律铭将其在苏博内 院中完美融合。作为一个亲水的 庭院,雅致的景观是游客心情舒 畅,平静无波的水面使人能静下 心来感受苏博的风和水。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山石廊壁,苏州古典园林的 精致,优雅,沉静都能在苏 博中找到。八角亭供人闲坐 小憩,穿梭的小桥廊道穿梭 交汇。零星点缀的树木赋予 了院落生机,平静的水面倒 映出苏博典雅的姿容。
3.渗透与层次
从苏博的剖面 图上可以看见, 设计师将苏博 从垂直面上分 为至少3个层次, 主建筑高于廊 道和次建筑。 所以在外部看来,苏博呈现了多样的层次,高低错落,起起伏伏,凸显形式美。 与江南园林相似的是,苏 博也有许多的漏窗。漏窗 与漏窗间达到了对景,中 间种植绿化,将一个单一 的空间分割为3个以上的 层次,是室外绿化渗透进 入室内,将美学的概念运 用在了建筑中。
苏博大厅,室内的顶部设 计也能找到对称性。用了 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加上 一定的高差,形成左右上 下的对称。几何的变换跳 动也让整个空间丰富,对 称的处理增强的它的稳定 感,在形式上和苏博的整 体设计契合。
连接空间的廊道 采用的近似对称 的手法,顶部是 完全对称的半开 敞设计,而墙面 上的开窗门洞则 按着一定韵律发 生变化,将对称 美发挥的淋漓尽 致。
2.单纯齐一
颜色:这个苏博在色彩的运用上很纯粹。 主题颜色为黑,白,灰。白色粉墙和灰色 的瓦与周边的江南民居融合的齐一。 质感:灰色窗框是花岗岩的材质,内部也 有深色的钢结构和简单的玻璃,整体材料 也是单纯齐一。
形状:苏博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面积的三角形和矩形。外部的形状上是三角形 与矩形的拼接,在内部顶端也是三角形和矩形的结合,就连室外的小亭子也 运用了三角元素,这样的设计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让整体都达到了单纯齐 一。
设计师汲取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追求 自然山水的意趣,模仿自然,把树木、理 水、叠石等成景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从而使之成为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而在整 体布局上,新馆能巧妙地借助水面延伸其 建筑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相 互借景不显突兀。
新馆在形式布局上借 鉴了江南院落的组合 方式,但在其用材时 采用的却是钢和玻璃, 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 结合,并且突出了苏 州的文化底蕴。新馆 内随处可见三角、菱 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几 何构成,并且在形式 上继承了传统建筑的 斜屋顶。
•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 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 周围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与水面的结合更具 苏州特色,小桥流水与现代化风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一体。
• 众所周知,苏州以园林见长,是私家园林的代 表,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苏博的设计当 中也是淋漓尽致的渗透了这一点。这是一座在 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 苏博值得一提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它其中 的馆藏文物是必不可缺少的。举办有“苏州 出土文物陈列”、“太平天国苏福省历史文 物陈列”。反映了苏州历史发展的大致历程。 也是与苏州文化紧密相连的佐证之一。
1.对称均衡
苏博的入口和大门都是 左右对称的形式,这和 地处江南有着密切的联 系,在苏博的设计中也 有江南民居的对称美。 这样的对称设计以中轴 线中点为轴心,将其上 下和左右寻得均衡,给 人庄重整齐的美。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太 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 址。忠王府是当年太平天 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 筑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遗 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 军王府,1961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十 月起,就吴姓拙政园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将其东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并收 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 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已 初具规模,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 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伪据为"江苏省维新政府"驻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作校舍。 1951年,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960年,改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 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 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 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 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 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 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 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 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 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 血脉。
4.节奏与韵律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清, 苏博设计将建筑与绿化 理水融合,建筑内部展 区为较快节奏,而外部 的庭院理水则是较为缓 慢的节奏,这样的游览 路线可以让人走走停停。 节奏变化时快时慢。 展区内的设计也是充满人性化。在展区与展区之间的连 接位置有零零星星的绿化种植和休息区,在较快韵律之 下有个缓冲。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地面 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 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 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 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 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 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 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 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总观
通过內庭院將內外 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 建筑,是贝聿铭建筑设 计的一个特色。最让大 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 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 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 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 意山水园,借着拙政园 的墙,“以壁为纸,以 石为绘”,高低错落排 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 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 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 的意境。且看米芾词云: “奇胜处,每凭栏,定 忘还。好山如画,水连 云萦,无计成闲。”
卧虬堂 卧虬堂为忠王府东 路建筑,堂外为紫藤院, 后为戏厅。相传当年拙 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 子文征明、唐寅、祝允 明等相情相慕。仲春时 节,藤飞花放,王献臣 常在此宴饮诸子,名为 “卧虬堂”。卧虬既因 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 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
• 苏州本土建筑在颜色上最显著的特征便是 墙体和瓦片,仿佛粉墙黛瓦成了苏州的代 名词之一,流连在这样的江南风格的建筑 中,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多一份温婉。
新馆屹立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边是世界著名 的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东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王府,南面是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面接城 市干道齐门路,可见苏州博物馆的选址特殊大胆,又蕴含 深刻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一个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叫做“中而新, 苏而新"。在被自己称为圣地的博物馆馆址所在地,贝聿铭要把圆 满的句号画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地方,面临的最大 的问题是新馆建筑要如何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中 而新,苏而新"这一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再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最早定位,一经提出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师的赞同。 “即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称之为“中 而新,苏而新”。
景观美学与文化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
地点: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时间:2015.10 班级:风景园林1411 调研人:14200129125张苏文 14200129117严睿 14200129118胡佳丽 14200129129许聪 14200129130朱敏钰 14200129128王楚燕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举世瞩 目,但是能将古典园林融入现代 景观的成功案例却很罕见。小桥 流水是古典园林的经典形象并且 深入人心,贝律铭将其在苏博内 院中完美融合。作为一个亲水的 庭院,雅致的景观是游客心情舒 畅,平静无波的水面使人能静下 心来感受苏博的风和水。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山石廊壁,苏州古典园林的 精致,优雅,沉静都能在苏 博中找到。八角亭供人闲坐 小憩,穿梭的小桥廊道穿梭 交汇。零星点缀的树木赋予 了院落生机,平静的水面倒 映出苏博典雅的姿容。
3.渗透与层次
从苏博的剖面 图上可以看见, 设计师将苏博 从垂直面上分 为至少3个层次, 主建筑高于廊 道和次建筑。 所以在外部看来,苏博呈现了多样的层次,高低错落,起起伏伏,凸显形式美。 与江南园林相似的是,苏 博也有许多的漏窗。漏窗 与漏窗间达到了对景,中 间种植绿化,将一个单一 的空间分割为3个以上的 层次,是室外绿化渗透进 入室内,将美学的概念运 用在了建筑中。
苏博大厅,室内的顶部设 计也能找到对称性。用了 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加上 一定的高差,形成左右上 下的对称。几何的变换跳 动也让整个空间丰富,对 称的处理增强的它的稳定 感,在形式上和苏博的整 体设计契合。
连接空间的廊道 采用的近似对称 的手法,顶部是 完全对称的半开 敞设计,而墙面 上的开窗门洞则 按着一定韵律发 生变化,将对称 美发挥的淋漓尽 致。
2.单纯齐一
颜色:这个苏博在色彩的运用上很纯粹。 主题颜色为黑,白,灰。白色粉墙和灰色 的瓦与周边的江南民居融合的齐一。 质感:灰色窗框是花岗岩的材质,内部也 有深色的钢结构和简单的玻璃,整体材料 也是单纯齐一。
形状:苏博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面积的三角形和矩形。外部的形状上是三角形 与矩形的拼接,在内部顶端也是三角形和矩形的结合,就连室外的小亭子也 运用了三角元素,这样的设计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让整体都达到了单纯齐 一。
设计师汲取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追求 自然山水的意趣,模仿自然,把树木、理 水、叠石等成景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从而使之成为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而在整 体布局上,新馆能巧妙地借助水面延伸其 建筑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相 互借景不显突兀。
新馆在形式布局上借 鉴了江南院落的组合 方式,但在其用材时 采用的却是钢和玻璃, 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 结合,并且突出了苏 州的文化底蕴。新馆 内随处可见三角、菱 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几 何构成,并且在形式 上继承了传统建筑的 斜屋顶。
•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 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 周围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与水面的结合更具 苏州特色,小桥流水与现代化风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一体。
• 众所周知,苏州以园林见长,是私家园林的代 表,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苏博的设计当 中也是淋漓尽致的渗透了这一点。这是一座在 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 苏博值得一提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它其中 的馆藏文物是必不可缺少的。举办有“苏州 出土文物陈列”、“太平天国苏福省历史文 物陈列”。反映了苏州历史发展的大致历程。 也是与苏州文化紧密相连的佐证之一。
1.对称均衡
苏博的入口和大门都是 左右对称的形式,这和 地处江南有着密切的联 系,在苏博的设计中也 有江南民居的对称美。 这样的对称设计以中轴 线中点为轴心,将其上 下和左右寻得均衡,给 人庄重整齐的美。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太 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 址。忠王府是当年太平天 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 筑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遗 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 军王府,1961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十 月起,就吴姓拙政园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将其东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并收 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 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已 初具规模,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 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伪据为"江苏省维新政府"驻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作校舍。 1951年,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960年,改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 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 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 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 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 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 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 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 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 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 血脉。
4.节奏与韵律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清, 苏博设计将建筑与绿化 理水融合,建筑内部展 区为较快节奏,而外部 的庭院理水则是较为缓 慢的节奏,这样的游览 路线可以让人走走停停。 节奏变化时快时慢。 展区内的设计也是充满人性化。在展区与展区之间的连 接位置有零零星星的绿化种植和休息区,在较快韵律之 下有个缓冲。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地面 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 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 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 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 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 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 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 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