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

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

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

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

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

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

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

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

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

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

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

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

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

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

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

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

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

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

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

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

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

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

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

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

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

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

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

面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弩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

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

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

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唯力

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弦送

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谨,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扌及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

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

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

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

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

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

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

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干

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

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

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

俗所谓傍牌是也。

○火药料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叶,附于卷内。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

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

者硝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

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毒火以白砒、砂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为君。烂火

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硝石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

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

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

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

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

(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

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成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

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

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泡,多从临期装载也。

○硫黄(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

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火器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

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大将军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佛郎机(水战舟头用。)

三眼铳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龙,漆固皮囊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

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

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

每铳约载配消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

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消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

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

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

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

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

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

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信,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

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

争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

久了。写作《老子》一书的人,怀有葛天氏“无为而治”的理想,

书中有句话说:“兵器这玩意儿,是不吉祥的东西。”那只是警戒

人们用兵要慎重罢了。

制造新式枪炮的技巧,是西洋人较早使用后来经由西域和南方的边远地区传到中国来的,紧接着它很快就变化百出,日新月异。时

至今日,中国有些带兵的人已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

想法对头吗?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即便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

怎能到此为止呢?

弧矢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

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

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

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

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稍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

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

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

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

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叫做“暖靶”。桦树,

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

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

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

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的。中原地区则用它铺护弓

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

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

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

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

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

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

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

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

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

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

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

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

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

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

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

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

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

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

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

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

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

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

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

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

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

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

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箭杆的末端刻有一个小凹口,叫做“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

箭头,是用一种土办法做的,并不适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

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头铁铲,中原地

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迎风飞鸣,巧妙就在于小小的

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说的“嚆矢”。

箭飞行得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

箭羽(鳔胶也怕潮湿,因此勤劳的将士经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

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

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希望得到

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鹅翎来

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还能抗风吹。

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效用也跟雕翎箭差不多。可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

在这里。

弩是镇守营地的重要兵器,不适用于冲锋陷阵。其中直的部分叫身,横的部分叫翼,扣弦发箭的开关叫机。砍木做弩身,长约二尺。弩身的前端横拴弩翼,拴翼的孔离弩面划定一分厚(稍微厚了一些,

弦和箭就配合不精准),与弩底的距离则不必计较。弩面上还要刻上

一条直槽用以盛放箭。有的弩翼只用一根柔木做成,叫做扁担弩,

这种弩的射杀力最强。如果弩翼是在一根柔木下面再用竹片(挨次缩短)叠撑的就相应叫做三撑弩、五撑弩或七撑弩。弩身后端刻一个缺

口扣弦,旁边钉上活动扳机,将活动扳机上推即可发箭。上弦时全

靠人的体力。由一个人脚踏强弩上弦的,《汉书》称为“蹶张”材官。弩弦把箭射出,快速无比。

弩弦用苎麻绳为骨,还要缠上鹅翎,涂上黄蜡。弩弦装上弩翼时虽然拉得很紧,但放下来时仍然是松的,所以鹅翎的头尾都可以夹

入麻绳内。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叶制成的。把箭尾破开一点,然后

把箬竹叶夹进去并将它缠紧。射杀猛兽用的药箭,则是用草乌熬成

浓胶蘸涂在箭头上,这种箭一见血就能使人畜丧命。强弓可以射出

二百多步远,而强弩只能射五十步远,再远一点就连薄绢也射不穿了。然而,弩比弓要快十倍,而穿透物体的深度也要大一倍。

本朝作为军器的弩有神臂弩和克敌弩,都是能同时发出两三支箭的。还有一种诸葛弩,弩上刻有直槽可装箭十支,弩翼用最柔韧的

木制成。另外还安有木制弩机,随手扳机就可以上弦,发出一箭,

槽中又落下一箭,又可以再拉扳机上弦发一箭。这种弩机结构精巧,但射杀力弱,射程只有二十来步远。这是民间用来防盗用的,而不

是军队所用的兵器。山区的居民用来射杀猛兽的弩叫做“窝弩”,

装在野兽出没的地方,拉上引线,野兽走过时一触动引线,箭就会

自动射出。每发一箭,所得的收获只是一只野兽罢了。

“干戈”这个名字在兵器中是最为古老的,干和戈相连成为一个词,是因为后代的步兵和手握短兵器的骑兵经常配合使用干和戈。

右手执短刀,左手执盾牌以抵挡敌人的箭。古时候的战车上,有人

专门负责拿着盾牌,用来保护同车的人免中敌方的来箭。要是双手

拿着长矛或者戟,那就腾不出手来拿盾牌了。盾牌长度一般不会超

过三尺,用杞柳枝条编织成的直径约一尺的圆块,盾牌上方的尖部

突出五寸,它的下端接有一根轻竿可供手握,放在脖子下面进行防护。另有一种盾叫“中干”,那是步兵拿来挡箭或长矛用的,俗称

傍牌。

火药料

关于火药和火器,现在那些妄图博取高官厚禄的人,个个都是高谈阔论,著书呈献朝廷,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是经过试验的。在这里

还是要粗略写上几页,附在卷内。

火药的成分以硝石和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其中硝石的阴性最强,硫黄的阳性最强,这两种神奇的阴阳物质在没有一点空隙的地

方相遇,就会爆炸起来,不论人还是物都要魂飞魄散、粉身碎骨。

硝石纵向的爆发力大,所以用于射击的火药成分是硝九硫一。硫黄

横向的爆发威力大,所以用于爆破的火药成分是硝七硫三。作为辅

助剂的炭粉,可以用青杨、枯杉、桦树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制成炭,其中以箬竹叶炭末最为燥烈。

战争中采用火攻的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等名目。毒火主要以白砒、硇砂为主,再加上金汁、银锈、人粪混和配制;神火

主要以朱砂、雄黄、雌黄为主;烂火要加上硼砂、瓷屑、猪牙皂荚、

花椒等物;飞火要加上朱砂、雄黄、轻粉、草乌、巴豆;劫营火则要

用桐油、松香。这些配方只是个大概。至于焚烧狼粪的烟白天黑、

晚上红,迎风直上,以及江豚的灰还能逆风燃烧,这些都只是传闻,必须先得经过试验,亲眼看一看,才能详加说明。

硝石

硝石这种东西,中国和外国都有,而中国只有西北部才出产。东南地区卖硝石的人如果没有官府下发的运销凭证,就会以走私的名

义而被治罪。硝石和盐都是在地底下面生成的,随着水气蒸发,出

现在地面。近水而土层薄的地方形成盐,靠山而土层厚的地方形成硝。因为它入水即消溶,所以就叫硝。长江、淮河以北地区,过了

中秋节以后,即使是在室内,隔天扫地也可扫出少量的粗硝,以供

进一步煎炼提纯。

我国有三个地方出产硝石为最多:其中,四川产的叫做川硝,山西产的叫做盐硝,山东产的叫做土硝。把刮扫来的粗硝(土墙中有时

也有硝冒出来)放进缸里,用水浸一夜,捞去浮渣,然后放进锅中,

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又充分浓缩时,倒入容器,经过一晚便

析出硝石的结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长的叫马牙硝(这都是

各地出产的硝再经过纯化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含杂质较多的叫朴硝。要除去杂质把它提纯,还需要加水再煮。扔进去几只萝卜一起煮熟后,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便能析出雪白的结晶,这叫做盆硝。牙

硝和盆硝制造火药的功用相同。

用硝制造火药,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干,多的就要放在土锅中焙。焙干后,立即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研磨硝,因为铁石摩擦一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和硫按

照某种火药所要求的配方比例拌匀研磨以后,木炭末随后才加入。

硝焙干后,时间久了又会返潮,因此大炮所用的硝药,多数是临时

才装上去的。

硫黄

硫黄和硝配合好之后,才能使火药能够爆炸。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产硫黄,硝石产量虽然多也用不上。因此中原地区对于硫黄是严

禁贩运的。大炮点火,要用硝和木炭末混合搓成导火线,不要加入

硫黄,不然引线导火就会失灵。硫黄很难单独碾碎,但是如果每两

硫黄加入一钱硝一起碾磨,很快就可以碾成像尘一样的粉末了。

火器

西洋炮是用熟铜铸成的,圆得像一个铜鼓。放炮时,半里之内,人和马都会吓死(在平地点燃引线时装上可以使炮身转动的机关,转

到一个缺口才停下来。炮手点燃引线之后马上往回跑并跳进深坑里,这时炮声在高处爆响,炮手才不至于受伤或丧命)。

红夷炮是用铸铁造的,身长一丈多,用来守城。炮膛里装有几斗铁丸和火药,射程二里,被击中的目标会变得碎粉。大炮引发时,

首先会产生很大的后坐力,炮位必须用墙顶住,墙因此而崩塌也是

常见的事。

大将军、二将军(是小一点的红夷炮,在中国却已算是个大家伙了)、佛郎机(水战时装在船头用)。

三眼铳、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藏在泥土中,用竹管套上保护引线,引爆时冲开泥土起到杀伤作用,地雷本身也同时炸裂了。这便是所谓的“横击”,是

因为huǒ药配方中硫黄用得较多的缘故(引线要涂上矾油,引线入口

处要用盆覆盖)。

混江龙:用皮囊包裹,再用漆密封,然后沉入水底,岸上用一条引索控制。皮囊里挂有火石和火镰,一旦牵动引索,皮囊里自然就

会点火引爆。敌船如果碰到它就会被炸坏,但它毕竟是个笨重的家伙。

鸟铳:约有三尺长,装火药的铁枪管嵌在木托上,以便于手握。锤制鸟铳时,先用一根像筷子一样粗的铁条当锻模,然后将烧红的

铁块包在它上面打成铁管。枪管分三段,再把接口烧红,尽力锤打

接合。接合之后,又用如同筷子一样粗的四棱钢锥插进枪管里来回

转动,使枪管内壁极其圆滑,发射时才不会有阻滞。枪管近人身的

一端较粗,用来装载火药。每支铳一次大约装火药一钱二分,铅铁

弹子二钱。点火时不用引信(岭南的鸟铳制法,也有用引信的),在

枪管近人身一端通到枪膛的小孔上露出一点硝,用锤烂了的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准目标,右手扣动扳机将苎麻火逼到硝药上,一刹

那就发射出去了。鸟雀在三十步之内中弹,会被打得稀巴烂,五十

步以外中弹才能保存原形,到了一百步,火力就不及了。鸟枪的射

程超过二百步,制法跟鸟铳相似,但枪管的长度和装火药的量都增

加了一倍。

万人敌:用于边远小县城里守城御敌,有的没有炮,有的即使配有火炮也笨重难使,万人敌便是适合近距离作战的机动武器。硝石

和硫黄配合产生的火力,能使千军万马炸得血肉横飞。它的制法是:把中空的泥团晾干后,通过上边留出的小孔装满由硝和硫黄配成的

火药,并由人灵活地增减和掺入毒火、神火等药料,压实并安上引

信后,再用木框框住。也有在木桶里面糊泥并填实火药而造成的,

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用泥团就一定要在泥团外加上木框以防止抛出

去还没爆炸就破裂了。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把万人敌抛掷到城下。这时,万人敌不断射出火力,而且四方八面地旋转起来。当它

向内旋时,由于有城墙挡着,不会伤害自己人;当它向外旋时,敌军

人马会大量伤亡。这是守城的首要武器。凡能通晓火药性能和火器

制法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武器发明还不到十年,负责守卫疆土的将士们都应密切关注其中的技巧原理呀!

天工开物·冶铸(3)原文

天工开物·冶铸(3)原文 天工开物·冶铸(3) 大体而言,铸造铁钟的模子不用费掉很多油蜡,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两半的或是上、下两截的外模,并在剖面边上制成有接合的子母口,然后将文字和图案反刻在外模的内壁上。内模要缩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内外模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来确定。外模刻好文字和图案以后,还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浇铸时铸件粘模。然后把内、外模组合起来,并用泥浆把内外模的接口缝封好,便可以进行浇铸了。巨磬和云板的铸法与此相类似。 釜 【原文】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②纯铁柄勺从嘴受注。一勺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惟废破釜铁

熔铸,则无复隙漏(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海内丛林大处④,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直痴物⑤也。 【注释】 ①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 ②泥固:以泥垫牢。 ③罅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④丛林大处:大寺院。 ⑤痴物:傻大笨粗之物。 【译文】 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铸锅直径约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左右,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锅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

天工开物·珠玉(3)原文

天工开物·珠玉(3)原文 天工开物·珠玉(3) 【注释】 ①于阗:今新疆西南部的和田,汉、唐至宋、明称于阗,元代称斡端(Khotan),自古产玉。 ②别失八里:今新疆东北部乌鲁木齐市附近,元代于此地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按别失(besh)为五,八里(balik)为城,故别失八里意为五城,这里并非于阗。确切地说,于阗所在的新疆,明代称亦力把里。 ③赤斤蒙古:明代于今甘肃玉门一带设赤斤蒙古卫,亦非于阗所属。确如作者所自称,他没有弄清地名及地点。 ④葱岭:今新疆昆仑山东部产玉地区,于阗便在这一地区。 ⑤蓝田:西安附近的蓝田一带古曾产玉,新疆境内并无蓝田之地名。 ⑥原文为晋人张匡邺作《西域行程记》,误。查《新五代史于阗传》,载五代时后晋供奉官张匡邺、判官高居诲于天福三年(938)使于阗。高居诲作《于阗国行程记》言三河产玉事。此书非张匡邺作,且作者亦非晋人。《本草纲目》卷八《玉》条误为晋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作《行程记》。《天工开物》引《纲目》,亦误信,为免再以讹传讹,此处作了校改。 ⑦乌玉河:十世纪时在新疆旅行的高居诲,在《于阗行程记》中

载产玉之河有白玉河(今玉龙喀什河)、乌玉河(今喀拉喀什河)及绿玉河,属正确记载。这些河均为塔里木河支流,发源于昆仑山。《明史》卷三三二称于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再西有乌玉河,均产玉。 【译文】 贩运到中原内地的玉,贵重的都出在于阗汉代时西域的一个地名,后代叫别失八里,或属于赤斤蒙古,具体名称未详的葱岭。所谓蓝田,是出玉的葱岭的另一地名,而后世误以为是西安附近的蓝田。葱岭的河水发源于阿耨山,流到葱岭后分为两条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后晋人高居诲作《于阗行程记》载有乌玉河,这段记载是错误的。 【原文】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①。亦力把里②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③,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导读:《红楼梦》的作者:清代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三国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

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7.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8.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

《天工开物》学案 主备: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 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习重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助学资料: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2、《天工开物》见课本69页阅读指南 3、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第一课时 A级任务《稻》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词读音 秔()粳()粘()稌()糯()婺()俟()殚()潦()刈()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 湿种 ..() ..()之期名.()为社种 俟.()其生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 ..()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结果 ..()而已 凡秧既.()分栽后凡稻旬日 ..()失水 待夏潦.()已过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 其再.()栽秧六月刈.()初禾 任从 ..()烈日旱干无忧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 ..()全无不足尚.()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文化背景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本人的情况。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牌楼宋村。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是嘉靖年间的名臣,曾任山东参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牌楼宋村的“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等牌坊,所旌表之人,从宋应星的曾祖到族叔,都是宋家作为名门望族的历史见证。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荣耀乡里的曾祖,一直是后来宋氏子孙景仰和效仿的楷模。宋应星自幼聪颖,“数岁能韵语”(宋士元《长庚公传》),博学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赴南昌应试,都中举人。当时宋应星29岁,名列第三;其兄38岁,名列第六,时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在自此以后的15年时间里,他们兄弟曾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对宋应星来说,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虽然没有达到科举中第的目的,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无论是田间的农业技术,还是作坊的手工业操作,都引起了宋应星极大的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作《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得宋应星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把有限的精力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家食之问堂”,出自《易经·大蓄》:“不家食,吉,养贤也。”意为给贤者以官禄,不让其在家自食。宋应星引用这个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就是要在家里研究自食其力的学问,而不再以官禄为生。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十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教谕是一个教授县学生员的文职教官,虽然无品无阶,薪俸微薄,却也受人尊敬,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他的很多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著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燔石(4)原文

天工开物·燔石(4)原文 天工开物·燔石(4) 【注释】 ①承液:承接所流液体。 ②北狄:此指满族人的政权后金。 【译文】 硫黄是由烧炼矿石时得到的液体经过冷却后凝结而成的,过去的著书者误以为硫黄都是煅烧矾石而取得的,就把它叫做矾液。事实上,煅烧硫黄的原料,有的是来自当地特产的白石,有的是来自煤矿的煅烧矾石,矾液的说法就是这样混杂进来的。又有人说中国凡是有温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硫黄,可是,东南沿海一带出产硫黄的地方并没有温泉,这可能是因为温泉的气味很像硫黄而猜想到的吧。 烧取硫黄的矿石与煤矿石的形状相同。煅烧硫黄的大致步骤是:先用煤饼包裹矿石并堆垒起来,外面用泥土夯实并建造熔炉。每炉的石料和煤饼都有千斤左右,炉上用烧硫黄的旧渣掩盖,炉顶中间要隆起,空出一个圆孔。燃烧到一定程度,炉孔内便会有金黄色的气体冒出。预先请陶工烧制一个中部隆起的盂钵,盂钵边缘往内卷成像鱼膘状的凹槽,烧硫黄时,将盂钵覆盖在炉孔上。硫黄的黄色蒸气沿着炉孔上升,被盂钵挡住而不能跑掉,于是便冷凝成液体,沿着盂钵的内壁流入凹槽,又透过小眼沿着冷却管道流进小池子,最终凝结而变成固体硫黄。

用含煤黄铁矿烧取皂矾,当黄色的蒸气上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收取硫黄。得硫一斤,就要减收皂矾三十多斤,因为皂矾的精华都已经转化为硫了,剩下的枯渣便成了废物。 火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黄和硝石,硫黄是纯阳,硝石是纯阴,两种物质相互作用能引起爆炸,产生巨大的声响,这真是自然界变化出来的奇物。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出产硫黄,或者也有可能是有硫黄出产而不会炼取。新式枪炮出现在西洋与荷兰,这说明由东往西数万里,都有出产硫黄的地方。但是所谓琉球的土硫黄、广东南部的水硫黄,却都是一种错误的记载。 砒石 【原文】 凡烧砒霜,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江西信郡①、河南信阳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则出产独盛衡阳②,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 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凡烧砒,下鞠③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④,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熄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脑气有闪成⑤者。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然每岁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 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 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粘者,禾曰余,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 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 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 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 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 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 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 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 全无,不足尚也。 ○稻宜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 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 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 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稻工(耕耙磨耙耘耔具图)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 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 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 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 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 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

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让学生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

天工开物·佳兵(4)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4)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4) 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③同研,木炭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从临期装载也。 【注释】 ①官引:由官府发放的专卖许可证。 ②长、淮:长江、淮河。 ③黄:硫黄。 【译文】 硝石这种东西,中国和外国都有,而中国只有西北部才出产。东南地区卖硝石的人如果没有官府下发的运销凭证,就会以走私的名义而被治罪。硝石和盐都是在地底下面生成的,随着水气蒸发,出现在地面。近水而土层薄的地方形成盐,靠山而土层厚的地方形成硝。因为它入水即消溶,所以就叫硝。长江、淮河以北地区,过了中秋节以后,即使是在室内,隔天扫地也可扫出少量的粗硝,以供进一步煎炼提纯。 我国有三个地方出产硝石为最多:其中,四川产的叫做川硝,山西产的叫做盐硝,山东产的叫做土硝。把刮扫来的粗硝(土墙中有时也有硝冒出来)放进缸里,用水浸一夜,捞去浮渣,然后放进锅中,

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又充分浓缩时,倒入容器,经过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结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长的叫马牙硝(这都是各地出产的硝再经过纯化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含杂质较多的叫朴硝。要除去杂质把它提纯,还需要加水再煮。扔进去几只萝卜一起煮熟后,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便能析出雪白的结晶,这叫做盆硝。牙硝和盆硝制造火药的功用相同。 用硝制造火药,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干,多的就要放在土锅中焙。焙干后,立即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研磨硝,因为铁石摩擦一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和硫按照某种火药所要求的配方比例拌匀研磨以后,木炭末随后才加入。硝焙干后,时间久了又会返潮,因此大炮所用的硝药,多数是临时才装上去的。 硫黄 【原文】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①,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注释】 ①空繁硝产:白白地生产那么多硝,而不能制火药。 【译文】 硫黄和硝配合好之后,才能使火药能够爆炸。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产硫黄,硝石产量虽然多也用不上。因此中原地区对于硫黄是严禁

高中语文《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 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但结实甚少,滋养全无,不值得崇尚。 (选自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略有改动) 治铁 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用过的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木条烧成火墨(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用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其质地不坚。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焊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的锻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国还只靠铸造而成。 (出处同上)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 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 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 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 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 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 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 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 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 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 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 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 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 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 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 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 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 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 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 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 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导读: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

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8.汉书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天工开物·佳兵(3)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3)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3) 国朝军器④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注释】 ①弩牙发弦者:弩上有突牙,用以扣弦以发弩箭。 ②《汉书》名曰:蹶张材官:蹶张材官,又作材官蹶张。材官:应即兵士中较强壮者。注: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③不能穿鲁缟:《韩长孺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注:鲁缟,缟中尤薄者。 ④军器:疑指军器局。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及刀牌、弓箭、枪弩等各种武器。 【译文】 弩是镇守营地的重要兵器,不适用于冲锋陷阵。其中直的部分叫身,横的部分叫翼,扣弦发箭的开关叫机。砍木做弩身,长约二尺。弩身的前端横拴弩翼,拴翼的孔离弩面划定一分厚(稍微厚了一些,

弦和箭就配合不精准),与弩底的距离则不必计较。弩面上还要刻上一条直槽用以盛放箭。有的弩翼只用一根柔木做成,叫做扁担弩,这种弩的射杀力最强。如果弩翼是在一根柔木下面再用竹片(挨次缩短)叠撑的就相应叫做三撑弩、五撑弩或七撑弩。弩身后端刻一个缺口扣弦,旁边钉上活动扳机,将活动扳机上推即可发箭。上弦时全靠人的体力。由一个人脚踏强弩上弦的,《汉书》称为蹶张材官。弩弦把箭射出,快速无比。 弩弦用苎麻绳为骨,还要缠上鹅翎,涂上黄蜡。弩弦装上弩翼时虽然拉得很紧,但放下来时仍然是松的,所以鹅翎的头尾都可以夹入麻绳内。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叶制成的。把箭尾破开一点,然后把箬竹叶夹进去并将它缠紧。射杀猛兽用的药箭,则是用草乌熬成浓胶蘸涂在箭头上,这种箭一见血就能使人畜丧命。强弓可以射出二百多步远,而强弩只能射五十步远,再远一点就连薄绢也射不穿了。然而,弩比弓要快十倍,而穿透物体的深度也要大一倍。 本朝作为军器的弩有神臂弩和克敌弩,都是能同时发出两三支箭的。还有一种诸葛弩,弩上刻有直槽可装箭十支,弩翼用最柔韧的木制成。另外还安有木制弩机,随手扳机就可以上弦,发出一箭,槽中又落下一箭,又可以再拉扳机上弦发一箭。这种弩机结构精巧,但射杀力弱,射程只有二十来步远。这是民间用来防盗用的,而不是军队所用的兵器。山区的居民用来射杀猛兽的弩叫做窝弩,装在野兽出没的地方,拉上引线,野兽走过时一触动引线,箭就会自动射出。每发一箭,所得的收获只是一只野兽罢了。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一)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 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作者简介:

8 《天工开物》两则

《天工开物》第一则: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把握说明文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重点) 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难点) 二、知识卡片: 1.连线作者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 (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 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 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2.背景资料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徐霞客(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来的。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