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论文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九年级思想品德编写者明确强调:以对学校德育研究为基础,力求通过教科书实现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再创造。

同时也规定:要增加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相关内容。

“注重生活化、综合化”,强调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关注主体性与沟通性,突出思想品德的课程特色。

这是新时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思想,要培养“真正适应步入小康水平的一代新人”为宗旨的综合德育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为此,现就智能理论背景下探讨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实际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教学是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学生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就是要加强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可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每课围绕德育目标要求,大多选用一两个故事情节,阐明一个道理。

由于只注重典型性,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事或者一些大道理。

而这些故事往往背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听了枯燥乏味。

因此在教学中选用故事时,我有时要作恰当的选择,注意创设一些具体的真实、身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情境中产生“心灵感应”,从而生成教材。

例如:我在教学《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一课时,根据学生特点及学校实际,教育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不乱花一分钱。

在班级开展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看法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看法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看法论文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看法论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它本就是从生活中来并且服务于生活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融入生活化理念。

初中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紧密结合生活,让学生爱生活,积极生活,并且从生活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看法。

1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将生活渗透到教学中,让其贯穿在每个教学步骤中,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

教育从生活中总结,所以要回归于生活。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自己去挖掘和生活有关的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把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良方。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是生活,这种理念为我们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转变提出了很好的方向。

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应该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生活状态,创造出一个良好、生动的生活氛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学习成长。

2 生活化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生活化理念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亲自去体验知识和技能并且运用在生活中。

所以在教学的许多方面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进行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叙述生活化理念应如何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2.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新课改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选择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拿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要求初中教师要有较高的观察搜寻能力。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内容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对关于集体主义和团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不可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应该将讲道理变成提问,如:你觉得我们的班集体是怎样的班集体?你有为我们的班集体做过什么?你和同学们在其他同学受到欺负时是怎样做的?是逃避还是帮助?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肯定都愿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回答,在平常的同学关心和班级整体中体会到集体意识,在平淡的生活中懂得集体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论文

教学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论文

浅谈教学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摘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教好思想品德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

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

这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学生活化,是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也应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正确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课堂氛围教学能力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b)-0000-001 教学生活化的依据“生活教育”学说的创立者陶行知老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观,他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强调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反对脱离社会的死学习,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注入式教学。

教育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

让他们在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学会生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教学生活化的构建教学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2.1 营造民主平等的生活化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氛围。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构建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构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构建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构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构建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构建摘要: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往往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习中”,导致初中学生接受的“实然性知识”与“应然性知识”严重脱轨。

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和切入点,从社会实际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在强调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关注生活,使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气息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途径等等前沿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构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并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要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教材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使思想品德课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注入生活的气息,否则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良现象。

重物轻人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知识”“教材”打转,课堂教学是“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护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护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这是一种“壶与杯”的教育理论,教师(壶)拥有理智的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杯)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入其中。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最高境界,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生活教育的核心任务”。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应用论文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应用论文

⽣活化教学在⼩学思想品德中的应⽤论⽂⽣活化教学在⼩学思想品德中的应⽤论⽂ 思想品德课是⼩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

从让学⽣掌握知识的⾓度来看,思想品德课的⽬的在于让学⽣掌握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从情感教育的⾓度来看,教师要提升学⽣的内在品德。

为实现这两⽅⾯的⽬的,结合⽣活,进⾏⼩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分必要的,以下就⼩学思想品德课程⽣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教学氛围可以唤醒学⽣内在隐藏的情感,提⾼学⽣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激发学⽣学习的潜⼒。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学⽣的⽣活着⼿,构建⽣活中的情景,来引导学⽣学习,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让学⽣从⽣活中增长知识,锤炼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

⽐如,教师可以带领学⽣去逛商场,教导学⽣在逛商场时,在与⼈交流时要有礼貌,从这些⽣活的细节⽅⾯,引导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引发情感共鸣 ⼆、尊重学⽣,引发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的局限性,⽽且极易使学⽣厌恶学习。

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

尤其是现阶段处于课程改⾰的关键时期,强调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都应该是课堂的主⼈,教师必须尊重作为个体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的⾓⾊,向学⽣传递知识。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讨论,向学⽣提供“农民⼯对城市的发展是否有利”这⼀主题,让学⽣分成⼩组进⾏讨论学习,将课堂交给学⽣。

这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会不断完善⾃⼰的观点进⾏辩解,有的学⽣会⽤⽣活中的例⼦作为⾃⼰观点的佐证。

在不断的讨论中,学⽣不断认识到农民⼯⽣活的不易和做出的贡献,在讨论中形成情感的共鸣。

通过讨论学习,全班学⽣达成⼀致的观点:我们应该尊重农民⼯,让他们在⾟苦付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城市带给他们的美好。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品德与生活同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需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同学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熟悉和感悟,老师必需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的价值。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需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进展,在进展中生活。

让美妙的道德理智指导同学的生活,让美妙的道德情感滋润同学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根据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特别有利于教学。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老师的教学供应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使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擅长从同学实际动身制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同学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状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同学生活。

如徐琳老师在教学《我喜爱美妙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爱美妙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同学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同学比较熟识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同学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看、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妙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峻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同学比较、想象、争论,如何转变我们的环境,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细心制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论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论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论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将学校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生活化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其方法和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实际效果。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活化教学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旨在引发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教育方法、教育策略、案例分析、教育促进作用、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存在着单一、抽象、理论化的缺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意义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将抽象的道德准则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使道德观念更加具体形象,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更加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领悟道德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研究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态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论文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论文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为什么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是为了满足如下三个需要: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

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育论文【课题研究】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育论文【课题研究】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教学中,我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论文]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论文]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童心出发,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研究现实、了解社会。

小学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一、放低调子——目标现实化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少年英雄赖宁成了全国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可是事后有人站出来高呼:“这种不顾安全教育的盲目神化的道德教育真是我们需要的吗?”现在还有专家在说,如果按现行教材培养出来的不是“圣人”也是“完人”。

这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来说,是明显不适应的。

比如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道德要求,有些学生就提出疑问:“我为什么非要帮助别人呢?”“老师说得好听,他自己能做得到吗?”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在接受德育要求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对孩子吹高调本来就不是一个孩子的本意所能接受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重要的不是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神”,而是让他们能成为社会接受的与社会和谐的人,一个既能为他人考虑也能关注自身幸福的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高度无私而找不到自己的“道德空架子”。

再说了,一个高度神化的孩子——譬如赖宁,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二、量体裁衣——内容灵活性笔者发现有不少教育内容与现在的孩子教育是脱节的,比如以白求恩的故事来宣扬国际主义精神;以古老的神话故事“孝媳井”来教育学生敬老爱老;有的以城市孩子的生活为背景的教材,对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适当运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我曾利用全国人民对干旱灾区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教材中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再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讲真话倒霉,老实人吃亏的想法,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说出真实想法。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必然选择。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过程的主线,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创设适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一、融入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真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如果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讲品德,则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品德的知识,是枯萎的品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思想品德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

因而,课堂教学能真正体现出尊重与关怀、快乐与有趣,顺应他们的个性,依据他们的内需,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悟。

这样生活中的道德就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的活动就会有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教学《家庭保护》一课时,针对家庭教育中,就父母打骂子女行为请学生谈自我看法之前,我有意选择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的录音磁带在课堂让学生来聆听和感悟。

听完这段录音资料,学生深有启示对父母的行为又多了一些理解和认同。

把课堂与家庭有机结合,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这种活动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达到了动态的生成的目的,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课堂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品德教育就会在悄然中浸润学生的心,这种巧妙设计,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挖掘生活教育资源,体验美好生活魅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充分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首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并未做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本文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论文

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论文

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论文摘要: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活力,生活的快乐,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添上了一对强壮的翅膀,让学生能够课堂上生活中翱翔,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生活更是是一笔宝藏,怎样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用上、用好这笔财富,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将坚持思考和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重要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在教材内容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引生入课更轻松初中《思想品德》在教材内容上尽管增添了一些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吸引学生的图片、漫画等内容,但导入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精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在教学导入时尽量把本课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家里养的或是自己悉心照顾的花花草草等,有的同学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有的还带来了盛有漂亮金鱼的鱼缸和关在精致笼子里的金丝雀,同学们那纯澈的眼神随着这些生命的展示而大放异彩,感受到了生命的美,进而开始《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又如,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的是生活中到银行取钱的例子来进行导入:银行的取款机发生了故障,你取100元钱,它吐出了1000元钱,你要不要?”通过学生们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较自然地揭示出了“要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主题。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

⼩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 在各领域中,⼤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篇什么样的论⽂才能称为优秀论⽂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摘要:作为⼀名⼩学品德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品德课与学⽣的⽣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有效⼿段、拓宽教学途径,不断挖掘更多富有⽣活化的教学资源,让品德课堂教学更贴近⽣活,寓教于⽣活之中。

这样也会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呆板,不再苍⽩地传授知识,⽽成为学⽣⽣活的实践场以及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在⽣活化的课堂当中主动学习、掌握更多实⽤的知识。

关键词:⼩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4-2377(2015)12-0126-02 如何让学⽣在⽣活化的课堂中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有效地跟⽣活结合在⼀起,是每⼀位思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现在所⽣活的环境,多指导学⽣从⾝边的⽣活着⼿,以实际⽣活为切⼊点学习品德知识,在⽣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励学⽣⽤⾃⼰的⼼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进⽽再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化。

让学⽣在学习中掌握认知⽣活世界的基本技能,⽽且学会学习,学会⽣活。

1⽣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随着新课改标准的不断深⼊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也要随之调整,课堂的主⾓也从教师转变成学⽣,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着引导者的作⽤,要突出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的主体地位。

将教学内容与⽇常⽣活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体现出教学中的⽣活化理念,将⽣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到课堂之中,也能加深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在思想品德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中内容对学⽣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学⽣也⼀直处于单调、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式很难引起学⽣的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很难调动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了。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论文摘要:大胆改革思想品德课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思想品德学习信心不足,感到空洞抽象、枯燥乏味,没有兴趣等现象。

究其原因,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更新和改革,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思品课生活化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论文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论文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如何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思品教学”中渐成行为,本文重点研究生活化思品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方法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离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

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思品教学”中渐成行为。

改变思品教学的模式,变革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革新化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根据小学生形象、好动的心理特点,在知、情、意行的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开展活动化的教学,以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1.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在长期的思品课中,我们很多时候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教师一味地在教室中进行说教,教学机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封闭教学”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变“灌注教育”为“情境教育”在以往的教学中,思品课更多的是“灌注式教学”。

(二)课堂教学过程活动化以教材为依据,灵活设计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思品课教材也经历了几次改版,越来越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大胆改进、整合教材,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开放而活泼的教学活动。

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以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享受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展示自我,要让学生观察、体味活动中的人和事,去感悟、去辨别、去积累经验、道德认知,通过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又符合道德要求的规范道德行为。

生活论文: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论文: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论文: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摘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把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通过各种途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掌握生活化课堂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生活。

关键词生活思品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范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会存在一些差异,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让思品课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

一、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生活化教学是落实思品“三维”目标的需要思品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即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者在课堂中要融为一体。

生活化教学以一定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讨对话,自主学习,体验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有效地实现思品课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在上八年级的《天下父母心》一文时,笔者使用了本校的一个事例,九年级学生贾某脑瘫,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她的妈妈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接送脑瘫的女儿上学,从未间断过。

她每次把女儿送到教室,看到女儿坐下来了,才面带微笑转身离去,让学生在这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彰显了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一位普通人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较好地实现了思品课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生活化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建设生态课堂的需要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统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预设系列问题,并根据课堂动态加以调整,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交流相关的观点,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伙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绝对不能强调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

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感受、体验、总结、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礼貌显魅力”时,我就布置学生表演了发生在学生中的因为打饭而发生口角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安排学生表演自己曾经受到“侵害”的事情经过,由学生讨论,为解决他的“倒霉”出主意,如何做才能避免?怎样解决?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启发回忆,感悟生活经历。

记忆是生命的闸门。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值得回忆和思考,但由于我们不能注意,往往忽略了它的价值。

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启发学生,唤醒对它的回忆,展开思考和讨论,感受生活的苦与乐。

如:在讲“逆反心理”时,启发学生回忆曾经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经历,谈自己在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做法,从而感受逆反心理的危害,认识自己的“不理智”;在讲“宽容的力量”时,请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宽容别人或受到别人宽容的经历,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感受宽容的重要作用。

三、设计冲突,展开生活联想。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到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到处都有一场“戏”。

有许多事情都可能是学生还未经历过的。

这时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矛盾冲突,让学生针对不同情形展开联想,由学生设计矛盾的结果,分析不同结果的利与弊,明确正确的做法。

例如:在讲“诚信”时,设计假如你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有两种情况:一是种服装质量好,但利润较少;另一种是服装质量差,但利润较大。

思考,你会选择那种情况?为什么?再如:在讲“网络交往”时,设计一个场景:假如你在网络聊天中结识了一位网友,邀请你与他见面,你会怎样做?说说你的理由。

四、引导反思,积累生活经验。

人生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

人与人生活的环境、背景、条件、遇到的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性格、思维、智力、
为人处事的方法存在差异,人与人的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多样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原则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教材的道德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生活中的对与错,反思人生中的苦与乐,反思社会中的优和劣,反思交往中的良与莠。

通过反思,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例如:在讲“诚信”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讲诚信的事例,如抄袭、作弊、不承认错误、欠钱不还等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号入座,切身体会这些做法的危害,激发学生产生改正缺点的动机。

五、鼓励实践,享受生活美好。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德品质产生于人们的舆论、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加强道德修养,才会体现它的伟大。

仅仅学习课本中的道德知识,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没有“灵魂”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努力付诸行动。

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后,布置学生在月假期间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或为父母洗脚活动,用行动报答父母的恩情,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

再如:在学习“合作、竞争”后,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互相竞争,亲身实践,感受生活的快乐。

总之,生活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道德品质生成的源泉。

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
再现场景,启发思维,引导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