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6.1.4)--少阴病纲要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看上图,沮丧,万念俱灰的那个。
今天说一下伤寒论里面的少阴病,与抑郁症关系非常密切,本人深有体会。
伤寒论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半句废话都没有,六个字就把少阴病症状总结完了。
绝不神神叨叨的讲那些难懂的东西。
当年读伤寒论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再加上四肢冰凉的四逆症状描写,我想,这就是妥妥的休克早期啊。
我非常赞同,现代中医教育里要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
本人学伤寒论,觉得伤寒论跟西医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密切,西医基础扎实的话,学伤寒论会事半功倍。
我也非常反对有中西医之争,就内科而言,中西医描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大家都是给人看病,又不是一个看人医,一个看兽医,其实就算是人医和兽医,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随便贴一点西医的诊断知识: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数、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收缩压可略降低,甚至正常,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休克中期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有没有?加个四肢厥冷,齐了。
其实脉微细就代表四肢供血不足,肯定手脚冰冷了。
很多人觉得伤寒论难学,好像临床上遇不见这样的患者啊?那要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确实是不太多,如果有朋友平时手脚不太暖和,算轻微的四肢厥冷,脉象有点无力,算脉微细,平时精力不太好,爱打哈欠,算但欲寐。
轻微的少阴病也是少阴病啊。
这就对上号了,麻附辛,麻附甘,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等,哪个对症用哪个,无非是症状轻微的,药量减一点就可以了。
先说一下人体,我们的身体也是分级别的,次序分别是,五脏比六腑重要,六腑又比四肢和肌肉重要,最后才是皮肤啊,指甲头发这些排在最后面。
平时我们听说的,某某人脑出血脑梗,心梗,死了,有人受伤,血气胸啊,肝破裂,脾破裂,没了。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衰伤寒论少阴病概论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一、少阴病的病位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二、少阴病的成因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
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
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三、少阴的生理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
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
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脏:手少阴心为火脏,主血脉,主神明。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病少阴病:1、少阴寒化七证。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而复吐利。
2、少阴寒化证的证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
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甘草、附子、干姜。
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葱白、干姜、附子。
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方药: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
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茯苓、人参、白术。
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水行水;方药: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方药:赤石脂、干姜、粳米。
3、四逆汤证和四逆散证的鉴别,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四逆汤证之四逆,为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因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在程度上,四逆汤证的四逆明显较四逆散证为重。
且除四逆外,四逆汤证则见大便稀溏,精神困顿,胃寒、脉微欲绝等;而四逆散证可见阳气内郁之心烦易怒,舌红脉弦等症。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四逆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其病机是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4、真武汤证和附子汤证的方证鉴别。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中三阴病篇比较复杂,而少阴病篇也是如此,少阴病篇所述症状多与他经相似,少阴病提纲却不足以诠释它的复杂病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当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曾对少阴病进行解析,认为《伤寒论》中三阴篇最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阳病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
其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
少阴病共包含方证16首,从数量来看,明显少于太阳病,并非说明临床少阴病方证少见而太阳病方证多见。
少阴病以正气虚衰为主要特征,非阳虚阴盛,即阴虚火亢,故当禁用发汗、攻下以及火攻等治法。
下表从少阴病的正治和兼变证两个角度入手,正治又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个方面。
少阴寒化证和化证为少阴之本证,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关;而少阴病的兼变证,则多见太少两感证、热盛伤阴证、热移膀胱证、阳郁致厥证、伤津动血证、咽痛证等几个类型。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白通汤的病机是: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答案:B。
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1.患者,男,60岁。
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
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
此证最佳辩证应是A.白通汤证B.真武汤证C.白虎汤证D.大承气汤证E.小承气汤证答案:D。
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
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A.理中汤B.四逆汤C.桂枝人参汤D.吴茱萸汤E.四逆散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答案1: 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答案:ABCD。
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 息高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三)判断说明题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
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1.何谓戴阳?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 能综合体现。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 为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 神意识活动功能。
2018/11/24 伤寒论 2
心 肾
主血脉
藏神 藏精化气
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
启发: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微细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俱见。与177条 结代脉同理,此处是仲景以脉揭示少阴的 病机而已。 “欲寐”不论在寒化证或热化证均可见, 并非寒化证独有。
201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 者,以下焦虚有寒 ,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承281再述心肾两虚,肾阳虚的特征 分析: 自利—肾阳虚衰 火不暖土 渴 —火衰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属少阴” 欲吐不吐— 火衰寒邪犯胃 心烦— 正邪相争 小便色白者— 2018/11/24 8 伤寒论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4
总而言之,不论阳气虚还是阴血不足均突 出一个“虚”字 四、治则 阳虚:扶阳 阴虚:育阴 五、预后:阳回得生,阳亡则死。阳气回复否 关键在于胃气存亡。
2018/11/24
伤寒论
5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障碍 欲寐 2018/11/24 机理: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6 伤寒论
原文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 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 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 逆汤。 提要:述胸中寒实内阻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 与治疗宜忌。 不瓜 分析: 若病初,手足逆冷脉迟弦 寒痰阻 可 蒂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第二种情况是循经传,所谓循经传,是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我们把它叫做循经传呢?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很灰心了,原来是大家没好意思说。太阴之邪传少阴,因为在《伤寒论》的写作次序中,写完太阴就写少阴,写完少阴就写厥阴,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传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循经传。我们在最开始讲“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这里的循经传,不是按照子午流注的次序,也不是按照经脉经气流注的次序,而就是按照《伤寒论》中的写作次序,所以这个名词在临床实际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今天不再用这些名词了,但是我们读《伤寒论》的注家的这些著作的时候,遇到这些词,所以我们今天偶尔也用一用,使大家在读注家的书的时候,能够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太阴之邪传少阴的例子,我们在太阴篇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那个273条的“自利益甚”和277条的“宜服四逆辈”,都隐含着太阴虚寒下利,越拉越重,就由单纯的脾阳虚发展到脾肾两虚,最后直接就形成了少阴病,这个我们也不用再多作介绍。
为了很好的理解少阴病出现的症状,出现的症状的病机,我们仍然要复习一下少阴的有关生理。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就这么多,当然还有什么动血证呀,伤津动血证啊,等等,那些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第五个我们谈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的治疗禁忌,那应当禁汗,禁吐,禁下。因为少阴病毕竟是以虚证为主,汗吐下都不能够祛除少阴的邪气,而只能白白的损伤少阴的正气,导致病情的恶化,所以少阴要忌汗吐下,禁攻邪的方法。还禁火劫。虽然它是个寒证,但用火疗的方法强迫发汗,也会伤阴损液,也是不行的。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首先对脏证来说,它可以有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为什么少阴脏证它不象太阴病一样,就是个脏虚寒证,它没有提到热证,而少阴病有寒化,有热化两类。这主要是因为,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水和火就是阴阳相对的两种变化。更何况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句话我们再重复一遍,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是它的生理基础。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这就出现少阴的寒化证。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少阴病篇,涉及到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还涉及到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还有阳虚水泛证,治疗用真武汤。除此之外,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讲义上还列了下利滑脱证,胃寒剧烈的呕吐证,因为它不是特别典型的少阴寒化证,所以我们不在这里给大家列出来。,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伤寒提纲
治法:化瘀缓消。
方药:抵当丸。
二、阳明病。
(一)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脉证:身热,汗自出,不误寒,反误热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二)本证。
1、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本证。
1、乌梅丸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病机:阴寒极盛,真阳极衰。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三)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病机:小阳胆腑热实证。
治法:和解少阳枢机,清泻胆腑实热。
组成: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治法:。
组成: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枣。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楼实。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量、瓜楼根。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6.1.7)--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习题)
伤寒论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一、 选择题(一)A1型题1.下列关于少阴病提纲脉证的机理的描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心肾阳虚、阴血不足,神失所养B.邪入少阴,心肾虚衰,水火失济C.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水气不化D.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外达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浊阴上蒙2.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3.根据原文,下列症状除哪项外可辩为“少阴病形悉具”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咽痛复吐利 D.自利而渴 E.小便色白4.下列脉象那项不在少阴病中出现A.脉阴阳俱紧B.脉浮而动数C.脉细沉数D. 脉微涩E.脉浮而迟5.少阴病中出现“自利而渴”的机理是A.少阴下利,阴津受伤B. 少阴热化,伤津耗液C.少阴病阴阳俱虚,阴津不足D.寒侵少阴,真阳受困,津不上承E.少阴阳虚,水气内停6.据条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____________”本条文的最后一句应为:A.急温之B.不可发汗C.不可下之D.宜四逆汤E.四逆汤主之7.四逆汤中,炙甘草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附子毒性B.温补调中C.调和诸药D.补中益气E.缓急止痛8.下列证候,那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A.下利肢厥B.但欲寐C.脉微而沉D.下利脉微E.小便清长9.下列关于四逆汤证病机的描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心肾阴虚,阳不外达B.肾阳虚衰,阴寒内盛C.肾阳衰微,阴盛格阳D.心肾气血阴阳俱虚E.寒邪直中少阴,阳郁不达10.关于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下列那项论述是错误的:A.面色赤加葱九茎B.腹中痛,去甘草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E.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11.通脉四逆汤的主要病机是:A.邪从寒化,阳不外达B.阴寒内盛,阳不化津C.阴寒内盛,格阳于外D.阴寒内盛,寒湿凝滞E.病情向愈,阳气复来12.“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何汤证的辩证关键:A.四逆汤证B.四逆加人参汤证C.茯苓四逆汤证D.通脉四逆汤证E.当归四逆汤证13.下列那项为通脉四逆汤的主症:A.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B.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小便色白E.昼日烦躁不的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14.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A.干姜,附子B.附子,甘草C. 附子,葱白D.甘草,干姜E.干姜,葱白15.白通汤的病机是: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16.下列关于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病机描述最确切的是:A.阴寒内盛,阴阳格拒B.阴寒内盛,阳不外达C.阴寒内盛,虚阳上浮D.阳脱阴竭,寒热格拒E.阴寒内盛,正气拂郁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猪胆汁与人尿,下列关于其作用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引阳药入阴以防格拒B.滋养阴液C.益阴和阳D.寓“逆者反治”之意E.苦寒清热18.白通加猪胆汁汤的辩证要点是A.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B.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C.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D.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E.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手足寒,脉沉19.除那项外,均为少阴病虚阳外越的指征:A.面红如妆B.汗出C.下利清谷D.烦躁E.身反不恶寒20.在《伤寒论》的方剂中,仲景多处用到附子,其中用量最大的方剂是:A.四逆汤B.白通加猪胆汁汤C.通脉四逆汤D.桂枝附子汤E.干姜附子汤21.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A.人参,附子,茯苓,白术,生姜B.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C.附子,芍药,白术,干姜,甘草D.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E.附子,茯苓,甘草,人参,白芍22.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_________,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讲义课件:少阴病
• 手足寒,脉沉——阳虚内寒
• [治法]:灸法,取穴大椎,关元膈俞,湿阳通脉。
•
补阳化湿,通阳祛寒。
• [方药]:附子(重用,2枚)——温壮元阳,祛湿散寒。
•
人参——益气温中,以补元阳。
•
白术——燥土胜湿。
•
茯苓——健脾渗湿。
•
芍药——通络止痛。阴柔和营,引阳药入阴散寒。
桃花汤证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 [病机]:少阴病,下利证中寒湿凝滞(少阴虚寒)
附回阳这功,加葱白宣通上下阳气,来举陷止利。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病机]:服白通汤后发生药物格拒 • [治则]: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 白通汤中加咸寒苦降之人尿,猪胆汁,引阳入阴,从其病性。
真武汤证
• [病机]:少阴阳虚水泛
• [主证]:下利——阳虚不运,水湿内停,浸渍胃肠
• 腹痛——水寒在内,筋脉拘急
• 四肢沉重疼化不利。
• 或然证:咳——寒水射肺,肺寒气逆
•
呕——水寒犯胃,胃失和降
•
下利——水寒下迫大肠,其利更甚。
•
小便自利——阳虚肾关不固,不能制水。
•
另外还可见水肿,眩晕。
• [治法]:温阳镇水
• [方药]:真武汤
基础。
【原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 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少阴病膈上阳虚寒饮与胸中痰实的辨证与治疗。
第一段:论述胸中有痰实的证治
• 2、通脉四逆汤
•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 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第六章少阴病第一节概说一、性质:据经络学说,少阴经可分手足两部分,统括心肾二脏,(心属火,肾属水),主水火二气,少阴受病是心肾阳气不振,阴寒内盛,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病邪传入少阴,邪气深,正气衰微,气血俱虚,机体抵抗力减弱,表现证状错综复杂,因此,死候较其它经为多。
二、病机:少阴主水火二气,有阴阳之分,正常时保持平衡,受病邪干扰后,阴阳发生偏亢,偏于阳则热化,偏于阴则寒化,由于少阴属虚所以仍以寒化为主。
三、成因:少阴病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下列四方面:1.太阳失治,少阴素虚,病邪由太阳传入少阴。
2.素日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3.太阳和少阴同时受邪。
4.太阴病失治进一步发展到少阴证。
四、主证主脉:少阴病一般多见久病的后期,或者是初病体质素虚的人,不论那一种原因,均属心肾阳气衰微,气血俱虚的全身虚寒证。
其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
微细是气血亏损,心阳不振所致。
但欲寐是心神衰惫,意识朦胧。
第二节少阴病的辨证与治疗一、少阴病的寒化证治:少阴病的发病机制已如前述,从水寒化以后,病变大致可以分如下三种类型,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2.阴盛阳盛水气为患3.虚寒滑脱下利脓血。
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此类疾病以厥冷下利为其共有症候。
故临床见有全身虚寒证,伴有厥冷下利者应从本类病证考虑。
由于受病有轻重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异。
故此,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汤证:(一)下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而细,呕不能食或食入而吐,此为脾肾阳虚,肢厥下利,阴寒上逆而有呕不食或食入即吐。
应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23、324、225条)。
方用附子干温中散寒,炙甘草、甘草补中即逐寒回阳。
(三)如同时更见有,脉微欲绝而反有身热,不恶寒甚至面赤者。
此为内脏阴寒更甚,阳气被格于外的真寒假热现象,病情较上述症状更重要,应急用通脉四逆汤,急救垂绝之阳。
(317、370条)本方药味同四逆汤,但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分量加倍,以大剂高热之品,急驱内在之寒,使阳气得回,脉复出。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阴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阴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阴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其实小编也很无奈,每每发布文章都是长篇大论,特别是经典文章。
下面这边少阴病的阐述,也同样是大篇幅,但是好的就是好的,尊重原著,一字千金,不能删减。
少阴病篇:一、少阴病大旨伤寒阴证少阴主。
三阴经伤寒之证,以少阴病为主体,或以太阴为主,非也。
病至少阴势急厉。
伤寒至少阴病,情势危急,生死别于俄顷,审证处方,极要留意,一有错误,悔之莫及。
太阴病多属缓证,较之少阴病轻浅多多,乃或谓太阴最重,少阴次之,焉有是理,僻异之说,不可从也。
死生变幻俄顷间。
但欲寐而脉微细。
欲寐为阴盛阳微之证,微细为阴盛阳微之脉。
三阴首推此提纲。
脉证俱全须熟记。
六经纲领诸条,惟太阳、少阴二纲脉证兼详,其他四经只言证不及脉,可见太阳为三阳之始,少阴为三阴主矣。
阳微阴盛体虚寒。
所以患少阴病者,以其人本虚寒体质,邪从阴化,阴盛阳微,或误汗、误下致亡其阳而使然也。
汗下亡阳危骤致。
凡少阴亡阳诸险证,多骤然而至,每一大意,措手不及。
故脉微细者,纵是实证热病,亦当刻刻留意,预为防范也。
叶天士《温热论》曰: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
温病当如此,伤寒三阴证更可知矣。
故一见脉微细但欲寐虚寒之现象,便当决断,切勿迟疑,以免误事失机,追之不及耳。
亡阳不与伤阴侔。
亡阳证急,伤阴证缓,伤阴证可以徐图挽回,亡阳则一发不可收拾,此亡阳与伤阴不同处,最宜留意。
缓急之分最宜味。
论其病源有二端。
一由自受一误治。
先说本经自受邪。
有表有里随证异。
若寒邪乘虚而入少阴本经者,则有表里证之不同,当随其见证而分治之。
倘从三阳误治来。
证见少阴便是里。
凡从阳经误治转少阴病者,一见便是少阴里证也。
篇中大法总包罗。
度世金针勿轻易。
分别三阳误治转病,本经自受入里,及表里证之不同,纲举目张,实是金针要决,切勿轻忽。
自利而渴系少阴。
引水自救审虚义。
少阴证亦以自下利为主证,而与太阴病自下利有轻重之分。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病理生理学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
病理生理学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对中医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研究少阴病的篇章比较多,这些篇章不仅对于认识少阴病的病因病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深入探究中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的相关内容。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
2.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3.以发热和寒战为主要症状,伴有出汗、口渴、呕吐、腹泻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4.具有明显的虚实夹杂病理特征,常伴有心神不宁、喘息等较为严重的症状。
少阴病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期,就有关于少阴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指出:“少阴之类,多愁多悲,恐惧则伏,伏则阳气上逆,为伏不出之疾也。
”可见少阴病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少阴病与体质、环境、过劳等诸多因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少阴病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不畅: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和心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少阴病的发生与情志紧密相关,体现了“心神魂魄与五脏六腑相濡以沫”的思想。
2.内伤外邪:包括感受外界的邪气、内伤脏腑、体表创伤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
3.虚实夹杂:少阴病具有明显的虚实夹杂的病理特征,即实证和虚证同时存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在病理生理学的角度下,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少阴病与肝、心、肺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这些失调导致了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异常。
2.对少阴病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凉证主要是肾阴不足的表现,而和热证则主要是肺胃的后天阳气亏损所致。
也就是说,少阴病的发生与禀赋、环境、过劳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气、血、津、液、营等生理活动的表现。
3.少阴病往往伴随着心神不宁,严重的则可能并发妄想、反应迟钝等精神病理学症状。
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提纲展开全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是在表的阴(寒, 虚)证;也有(在里的阴(寒,虚)证)里阴证,表里皆阴证,表里皆虚寒;与太阳病表阳(表、实、热)相对应,互为表里。
(一)基本条件1、脉微细:微细,沉细,沉弱,微弱(寒邪束缚脉搏跳动无力)。
2、但欲寐也:是一种疲倦、昏昏欲睡、无精神,阳气被寒邪所困的表现。
(二)补充条件1、无发热但恶寒:少阴表虚寒证(表阴证,里阴证)有时也发热。
与太阳病发热不一样(一是体质:太阳病发热体质壮实,热象高,少阴病发热多为虚弱体质,发热低微;二是脉象,太阳病发热脉浮紧,少阴病发热脉沉微弱)2、汗:无汗(有汗为少阴中风,用桂枝加附子汤)。
[邓文斌老师]3、二便:小便白色(虚寒),大便正常或结(大便结,不一定是热,有时有寒结的便结,四逆汤)。
4、头身四肢:头身或四肢逆冷、厥冷,冰冷,疼痛、麻木、强硬;或身疼、骨节疼痛,四肢冷(附子汤)或肿胀(真武汤)沉重;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阳病手足温(少阴与太阴,少阳的区别)。
5、舌质舌苔:舌质淡、舌苔白,有津。
6、口中感觉:正常,口中和。
7、口渴否:自利而渴(真阳虚弱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属少阴;自利不渴为太阴(太阴病水饮寒湿重,无热,所以不渴)这也是少阴与太阴病的区别。
8、饮食:一般正常。
9、少阴病表阴证偏少,少阴病里阴证偏多。
少阴表虚寒证多是老年,或是素体阳虚之人,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表现为:但欲寐,没精神,困倦,脉沉细,恶寒;少阴里虚寒证多见于咳喘,痹证、肿胀以及各种功能低下的阳虚水饮病证候或是脱阳的各种疾病危重时期,多用附子类方,四逆汤类方。
(三)少阴病与太阳病互为表里,太阳病久不解可以转入少阴成为伏邪;在少阴的伏邪可以通过发汗(微汗)从太阳而解(反复解表)。
(四)少阴病分型1、少阴表虚寒证(表阴证)):少阴表虚寒证多是老年,或是素体阳虚之人。
表现:但欲寐、无精神、疲倦,身疼,流涕等表阳虚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一、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少阴病提纲【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少阴病提纲【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分析】脉微——阳气虚衰,鼓脉无力脉细——阴血亏虚,脉道不充但欲寐——心肾虚衰,神失所养——脏腑辩证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少阴病寒化证【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欲吐不吐(想吐而无物可吐)——下焦阳气衰微,阴寒浊气上逆而犯胃,但胃中无物可吐。
心烦、但欲寐——虚阳上扰,然阳虚精神失养(与少阴热化证和白虎、承气、栀子豉汤证之烦鉴别)五六日自利而渴(利必清稀,或完谷不化)——火不暖土,脾虚失运,水湿下渗。
——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于口。
小便色白——阳虚阴盛,无热。
(与厥阴热利鉴别)比较鉴别v 欲吐不吐——腹满而吐v 自利而渴——自利不渴v 心烦但欲寐——心烦不得卧v 自利而渴,小便白——自利而渴,小便赤【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阴盛阳亡的脉证【病机】阴盛阳亡脉阴阳俱紧表里寸关尺√——三部皆沉紧反汗出 ——阴盛于内,逼阳外亡的征兆。
咽痛——虚阳循经郁于咽喉(不红不肿、微痛)吐利——中阳不守,气机升降紊乱【治疗】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END——QA昆达素系列/ // /Q16心脏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掌握少阴病提纲; 熟悉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了解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提纲( 281 /P303 )
脉 微——微弱无力,似有似无——心肾阳虚, 鼓
动无力
细——脉形细小如丝——阴虚血少,脉道不 证:充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
,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 阴寒所困
要点:
一脉一证,揭示了少阴病心肾阳虚, 阴寒内盛的本质
执简驭繁,从简单处把握疾病本质
防微杜渐,不必待厥、利、吐逆,凶 险毕至,方识少阴病面目
强调望诊、切诊在危重证诊断中的作 用
少阴虚寒证辨证要点( 282/P30 4)
原有证:欲吐不吐 --- 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 降
心烦 --- 虚阳与寒邪相争
少
但欲寐 ---- 阳虚已甚,神失所养
阴
病
病程:五六日 --- 病经数日,邪更深入
现在证:自利 --- 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
口渴 --- 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
小便色白 ---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诊断:少阴病形悉具
辨证:“虚故引水自救” // “ 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
欲吐不吐与少阴腹满而吐 心烦但欲寐与心烦不得寐 自利而渴与自利不渴 小便色白与小便黄赤
脉象:脉阴阳俱紧 --- 里寒偏盛,三部脉沉而 病紧 人 证状:反汗出 --- 阴寒太盛,逼阳外亡
诊断:亡阳也 --- 真阳外亡,证属少阴
同时见证:咽痛 --- 阴寒极盛,虚阳上浮
吐利 --- 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少阴病禁汗( 285 /P305 )
细——阴虚
阴虚有热
脉象 沉——主里证
或
少阴病
数——主阳虚或有热阳衰阴盛证,由证到治 (禁),层层深入,突出了少阴病篇特点(危 急证)重点(寒化证)
决诊:病为在里 治禁:不可发汗
少阴病禁下( 286 /P306 )
脉微——阳气虚,表气亦 禁汗 虚
凭脉辨禁
不可发汗——阳随汗泄
少阴病
亡阳故也 禁汗下 阳已虚——脉微,为阳气
虚
尺脉弱涩——为阴血虚 违禁后果(补):若误汗下——亡阳、竭 阴
注:“互文见义”写作 手法
小结:
少阴病提纲 --- 少阴寒化证辨证 --- 阴盛亡阳 证
不同
辨证特点
步步深入: “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定位“少阴”
“ 虚故引水自救”——定性“虚证”
“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定性“虚 寒两证个”虚 字 :
“ 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 有寒”
辨小便的意义
识津液存亡 辨病位病机 审证候属性 断预后良恶
少阴病阴盛阳亡的脉证( 283/P305 )